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中国哲学史 下

合集下载

辽宁 马原

辽宁 马原

辽宁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性原则之一,也是辽宁省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辽宁省着力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确保他们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辽宁省教育系统注重培养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强调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学生通过学习辽宁省的历史,可以深刻理解辽宁省社会发展中的阶级矛盾与斗争,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把握,既看重本质又看重现象,既看重局部又看重整体。

辽宁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把握全局,以整体的视角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辽宁省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辽宁省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更加注重将其运用于实际。

在政治教育中,辽宁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理论,了解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在实践中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为辽宁省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经济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辽宁省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辽宁省经济的转型升级。

此外,在人文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辽宁省加强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合格公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断与时俱进,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

辽宁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研究中,不断推动创新发展。

辽宁省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点,形成新的理论和思想。

(完整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

(完整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

辽宁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A卷中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分*3)1.前识“前识”是韩非子在《解老篇》批判的一种观点。

是指那种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

前识这种东西是毫无根据的妄想。

举例说,明明看一眼就知道牛是什么颜色,却要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愚蠢的办法。

之后韩非子提出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性三品1)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

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2)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都是昏昏沉沉冥顽不灵的,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

担当教育者任务的就是封建统治者。

所以,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

3.顿悟成佛1、顿悟成佛: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

2、顿悟成佛的理论基是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主张人人都能成佛的观点。

所以,人的差别不在于有无佛性,而在于觉与不觉,这样就把成佛的途径全部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提倡内求于心,这是他顿悟成佛说的出发点。

二、简述题。

(10分*2)1.简述孟子“良知良能”思想。

1、含义: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

这种不用学习、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就是“良知良能”。

2、所以,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办法,只要把失散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成,不必在实践中学习。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做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一切不必依赖客观存在,只要主观上做到“诚”“明乎善”,就完全符合天之道的诚了。

尽心即思诚。

3、基于这种“良知良能”,孟子轻视感性认识,特别强调抽象的神秘的理性认识。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2020辽宁大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经验

2020辽宁大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经验

2020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专业课611与811经验分享2020年考研成绩已经出炉,预录取已经可以在研招网查到。

2020辽宁大学哲学专业(马哲、中哲、外哲、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其中去掉了宗教学,近三年来报考人数持续增多,录取人数也年年递增,逐渐成为了大家的第一选择。

作为一个刚刚热乎出炉的准研究生学姐,我想为未来的学弟学妹们介绍一些经验,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本人跨考生,从8月10号开始复习,最终顺利上岸。

由于疫情影响,研究生招生扩招,我们可以将辽宁大学一开始发布的招生计划和最终录取人数相比。

2019年发布的2020招生计划为:(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计划招生21人。

(2)中国哲学(010102):计划招生4人。

(3)外国哲学(010103):计划招生3人。

(4)伦理学(010105):计划招生3人。

(5)科学技术哲学(010108):计划招生1人。

最终录取人数:(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28人。

(2)中国哲学(010102):4人。

(3)外国哲学(010103):3人。

(4)伦理学(010105):3人。

(5)科学技术哲学(010108):计划招生1人。

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加了7人!!恭喜报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学,顺利上岸。

而且进入复试的录取比例极高,而且近五年辽宁大学哲学专业复试分数线都是国家线,所以预计2021年报考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数将大幅度提高!!从近两年的这些考研的情况来看,前几名的几乎都是从很早就开始复习了,最晚的六七月份也进入状态了,九、十月份开始复习的也有,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辽大哲学考研的专业课内容包含四大块,真的很多,而且对于跨考的学生来说,哲学这个学科并不是学一遍就能消化吸收的,我的建议是三轮复习。

辽大哲学考研的竞争真的是越来越大,毫不夸张,决定了一定尽快去开始复习。

不要说发力过早没有后劲,这都是扯淡,最后拼的就是硬实力,而硬实力就取决于你比别人多复习了几遍。

2019年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哲学史

2019年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哲学史

辽宁大学硕士生招生考试大纲(试行)
Ⅰ.考试科目:哲学史
Ⅱ.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Ⅲ.题型范围:基本概念、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
Ⅳ.适用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国哲学专业、外国哲学专业、伦理学专业、宗教学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Ⅴ.考试时长:180分钟
VI.考试内容:
外国哲学部分:
1、古希腊哲学
希腊哲学的基本特点;伊奥尼亚派;毕达哥拉斯派;爱利亚派;原子论;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晚期希腊哲学。

2、中世纪哲学
基督教的诞生;教父哲学;经院哲学。

3、近代哲学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主体性的觉醒;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培根;洛克;巴克莱;休谟;霍布斯;孟德斯鸠。

4、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康德哲学(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费希特哲学(知识学、自我的第一原则;实践知识学);谢林哲学(自然哲学、先验哲学、同一哲学、天启哲学);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特点、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实体即主体、世界的逻辑结构、哲学全书、辩证法)。

中国哲学部分
1、先秦哲学
先秦儒家哲学
先秦道家哲学
先秦墨家思想
先秦法家思想
1。

辽宁大学哲学试题及答案

辽宁大学哲学试题及答案

辽宁大学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

A. 哲学的终结B. 哲学的开始C. 哲学的第一次科学化D. 哲学的第二次科学化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B. 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 世界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D.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一成不变的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 精神B. 物质C. 能量D. 信息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 认识的唯一来源B. 认识的唯一标准C. 认识的唯一目的D. 认识的唯一手段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英雄人物B. 人民群众C. 经济基础D. 政治制度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前提是()。

A. 经济独立B. 思想解放C. 社会进步D. 政治自由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

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一切自然关系的总和C. 一切文化关系的总和D. 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

A. 主观的B. 客观的C. 绝对的D. 相对的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

A. 客观存在的B. 主观感受的C. 社会关系的产物D. 经济利益的体现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批判性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包括()。

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经济基础D. 上层建筑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包括()。

辽宁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辽宁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同经济思想史专业
规制经济学:
①初试参考书目
同政治经济学专业
②复试:面试
③同等学力加试:笔试
加试科目:①国际经济学②信息经济学
参考书目:《国际经济学教程》黄卫平彭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信息经济学》乌家培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民经济学:
①初试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四版)
《国际经济学教程》黄卫平彭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史:
①初试参考书目
同政治经济学专业
②复试:面试
③同等学力加试:笔试
加试科目:①货币银行学②国际经济学
参考书目:《货币银行学》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教程》黄卫平彭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
①初试参考书目
同政治经济学专业
②复试:面试
③同等学力加试:笔试
加试科目:①中国政治思想史②公共行政学
参考书目:《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公共行政学》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行政管理
①初试参考书目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共行政学》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复试:面试
③同等学力加试:笔试
加试科目:①统计学②国际经济学
参考书目:《统计学》贾俊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黄卫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05工商管理学院(024-)
产业经济学:
①初试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四版)
②复试:面试
复试科目:产业经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北宋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邵雍理学四学派:张载关学、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朱熹蜀学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数学(邵雍)、“理学”(程朱)、心学(陆王)。

宋明理学的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

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

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

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程朱理学正宗: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道南一脉)洛学:重视对经典“义理”的阐释,弘扬“四书”确立以《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为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与天理人欲之辩为正统。

道南学派:杨时,于静中体验未发之中。

湖湘学派:明于天理人欲之辨,对心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要特点是尊奉理学、重经世务实、不存门户之见,抱兼容并蓄态度。

胡安国、胡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奠基者、张栻使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那么是张栻。

鹅湖之会:吕祖谦邀请朱熹及二陆相会于鹅湖寺。

其本意是“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于一。

”就治学方法问题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辩论,最后因双方观点反差太大,难以沟通告终。

泰州学派:明代中后叶,与社会生活中商品经济的孕生及初步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产生相适应,泰州学派崛起于民间。

王艮、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等前承后继。

鼓倡、推扬起具有“异端”特色的平民儒学思潮。

东林党:东林党、源於王学。

由於理学重视气节,王学又特重知行合一的实践。

面对晚明腐败的政局,顾宪成等人组成了东林党,与弄权误国的阉党对抗,引致东林党争。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

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

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

始见于《礼记•大学》。

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

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

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

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

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

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万理具于一心太虚即气理一分殊独化道统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知难行易正蒙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童心即真心《传习录》《西铭》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观点周敦颐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诚:1、无妄则诚 2、诚,无为 3、寂然不动者,诚者。

第一,诚是万物性命之本原,并作用于万物始终的全过程之中。

第二,诚,是“寂然不动”的之体,神,是“感然遂通”之用。

在“至诚”之先,“诚”是静止的;在“至诚”之后,“诚”是运动的。

事物的动静差别是绝对的,所以物不能自通。

而神的动静差别是相对的,故能“神妙万物”。

神是一种外在力量,万物是通过神的作用而畅通的。

第三,“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真是这种本质的体现,因而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邵雍王安石张载(《正蒙》、《易说》)一、批评佛道本体观对佛道哲学本体观的否定。

道家主张以“无”为本,,肯定“有生于无”,把无视为宇宙万物演化的本原,其错误在于割裂了有与无之间的联系。

在张载看来“有”指事物有形,“无”指事物无形,无形只能表示事物不以有形的状态存在,并非事物不存在;更不能肯定有离开事物的绝对虚无。

“气”作为宇宙间事物存在的本源,其本然的存在状态既是无形,这种无形可以谓之于“虚”。

佛教哲学讲缘起性空,在否定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方面,同道家的虚无观念有相通之处。

其错误在于割裂“形”与“性”“物”与“虚”之间的联系,把本体现象,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属性对立起来。

批评佛道的生死观。

在张载看来,佛教厌生,道教惧死,都没有正确理解人的生死变化。

依张载的“气化”理论,“气”作为事物存在的本源,人作为物中的一物,其生死实际上也是“气”运行变化的表现。

二、太虚即气张载关于世界本源的基本命题是“太虚即气”“虚空即气”。

“气”凝聚形成有形的万物,万物消散时则复归于“太虚”。

回归“太虚”既是还原于“气”。

首先,张载把作为本源的“气”看作一种之上的实体,他谓之至实。

“气”作为万物的本源,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有别于有形的事物而言则是“太虚”。

“太虚”一指“气之本体”,即“气”存在的本然状态,二是指广阔的虚空。

“气”是“至实”,又是“太虚”,这种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不同的事物,成为世界的本源。

二、一物两体张载把气看作“至虚”和“至实”的统一,又看作动与静的统一。

对这些属性的辨析,使张载从整体上将“气”的性能概括为“合两”,表述为“一物两体”。

肯定“气”自身是一个兼含阴阳,包含对立面的统一体。

将“虚实”“动静”都看做是“气”“一物两体”的具体表现。

在张载哲学中统一体谓之“一”,对立面谓之“两”“一”中涵“两”“两”中有“一”。

强调“一”和“两”之间的关系。

没有对立面即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则失去统一体的根据,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

而“气”正是因为自身是“一物两体”,自身包含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使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气化”中能够形成不同的事物。

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气”。

世界上一切有形的物体和无形的虚空,均属于“气”的范畴,均为“气”的不同表现,常以聚散、出入(产生与消亡)、形不形(有形与无形)的形式存在。

太虚是气散的状态,是气的本体,即本来的原始的状态。

万物散入太虚,便恢复了它们本来的状态。

太虚聚为万物,仍不改变气的本质。

张载“天”“道”“神”“化”“天”是无限的宇宙空间,这样的天,只是“气”在运动变化中存在的一种形式。

“道”通常用来表述“气”运动变化的过程。

“神”表明“气”包含的对立面之间“相感相应”的相互作用不易观测。

也用来表述“气”自身所表述的能动性。

“化”指“气”所包含的对立面之间“推行有渐”。

表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化”与“道”是有联系的,二者都是指“气化”的过程。

但“化”更具体的表明了“气化”过程的渐进性。

“渐化”不等于“著变”“变”与“化”是联系的,“气化”即是一个不断由“化”到“变”的过程。

“气化”的过程区分为“对”“反”“仇”“和”。

“有对”是说包含阴阳,“一”中含“两”;“一”中之“两”既相互对立又性能各异,相兼相制,这既是“反”;性能相反的对立面相互排斥,这谓之“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达到一定的阶段又会形成新的统一,这便是“和”。

这个阶段实际上也是“气”聚为物,物散为“气”的过程。

“神”与“化”也是联系的。

“神”作为“气”的能动的性能,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化”的根据;“化”是外在的自然地过程,是“神”的表现。

张载把“神”谓之天德,“化”谓之天道。

“天”“道”“神”“化”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上论释“气化”的特性与形式。

这不仅进一步解释了“气”的性能,肯定了“气”作为世界本原的作用,而且肯定了事物的矛盾性。

把“气化”的根源理解为“气”所包含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自己的“气化”论达到新的理论境界。

张载“德行所知”“见闻之知”张载肯定人对事物的认识,源于“耳目有受”,是承认人的见闻之知。

但如果把人的认识局限在“见闻之知”是谈不上“穷理”“尽性”以至于认识整个世界的。

因此在认识问题上,张载反对“见闻之狭”提倡“大心”“尽性”主张充分发挥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运用理性把握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张载主张通过理性思维使的感觉之外的事物与成为人的认识对象,通过对感觉之外事物的思考,形成超越“见闻”的认识,达到穷理的目的,这就是以理性思维补充“见闻之知”的局限。

张载还将认识理解为一个认识过程。

“德行所知”源于人所秉受的“天地之性”,“见闻之知”源于人所具有的“气质之性”。

“德行所知”是对于天道的体证,对于天道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天德良知”。

、“德行所知”不源于“见闻”,完全依靠认识主义的德行,,是一种所谓“诚明所知”。

“德行所知”不是“见物”的结果,而是由“诚”到“明”,是“尽性而穷理”达到主客合一的境界。

张载《西铭》中“民胞物与”思想《西铭》原名《订顽》该篇向来被认为是张载的代表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张载力求把“仁”推广于天下的万物人类,倡导一种普遍之爱,从而达到“民胞物与”的修养境界。

从《西铭》的立场上看,人是由气构成的,这构成人的气,也就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气,因此,天地一气、万物同性,人类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整个世界都是一家。

在这一家庭结构中,天地是我们的父母,君主是我们的宗子(嫡长子),大臣则是辅助宗子的管家。

从这样一种“吾体”“吾性”“吾同胞”“吾与”的立场来看,尊敬年高长者、抚育孤幼弱小都是自己对这个“宇宙大家庭”和家庭的亲属的神圣义务。

由此,人对一切个人的穷达利害都应该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张载的“民胞物与”境界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行所知”源于人所秉受的“天地之性”,“见闻之知”源于人所具有的“气质之性”。

把人的至善本性归于“天地本性”。

“天地之性”是人物共有的本性。

人在才性方面的差异归于气秉的差异,“气质之性”。

人的气质之性是可以变化的。

人为学的目的就是在于“自求变化气质”,由“气质之性”回归到“天地之性”。

以“天地之性”为至善的人性;把“穷神”“知化”视为弘扬人至善本性的前提;用“民胞物与”与“天人合一”的观念,证明其“尊高年”“慈孤弱”“爱必兼爱,成不独成”的理想和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