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牧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歌》教学设计
备课人:教学内容:
歌曲《牧歌》
教学目标: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2、能够有感情地歌唱《牧歌》,通过歌声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通过学唱《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民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体会蒙古民歌的风格。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歌曲音乐气息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古筝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用古筝演奏蒙古族民歌《鸿雁》,把学生的情绪带到蒙古草原上。

2、了解蒙古族及蒙古音乐的特点。

师: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蒙古族民歌曲调高亢。

从旋律形态上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多用来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情怀。

短调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

二、学唱歌曲《牧歌》
1、初听歌曲,看视频欣赏。

在欣赏的时候请大家思考:歌曲属于长调还是短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看歌谱聆听。

从谱例上找出歌曲里出现的景物。

(蓝天、白云、羊群、草原),教师介绍《牧歌》。

这样一首悠远平静的蒙古长调,表达了蒙古人民怎样的感情?(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
3、再听歌曲,教师弹唱。

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蒙古草原,再次感受歌曲宽广悠远的意境。

4、呼吸训练。

缓吸缓呼,要求:闻花式缓慢吸气,保持两秒钟,缓慢用“嘶”音出气;小腹控制,声音均匀而有节制。

X ———︱

5、用“U”随琴模唱旋律。

6、填词演唱歌曲,钢琴伴奏。

7、重难点的处理(换气记号),再次演唱歌曲。

8、分析歌曲,男女合作演唱,注意将歌曲旋律的对比表现出来,
9、集体尝试用中等稍慢的速度演唱,注意歌曲音高位置、气息、节奏,体会歌曲的意境,用轻柔、舒展的声音尽情演唱。

三、拓展延伸:
1、对比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找出不同点。

2、欣赏马头琴演奏的《牧歌》。

四、总结: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又有着自己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风土人情,才有了我们不同民族的民歌。

大家都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节课我们对蒙古民歌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今后我们也会接触其他民族的音乐,希望同学们可以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热爱我们的祖国。

《牧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前有了明显变化,得到了升华,他们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同时通过在音乐课上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还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牧歌》效果分析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培养人综合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并掌握所以然”。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

作为教师,我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基于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自己的优势出发,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也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牧歌》教材分析
《牧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这一单元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

歌曲《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拍缓慢自由,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优美动听。

歌词简朴形象,极富有诗情画意,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生动地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牧人,展现了辽阔草原的美丽与安静,勾勒出一副充满生气和诗意的草原放牧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牧歌》评测练习
1、教师用古筝曲导入,学生边听边想这是哪首曲目?
2、初听音乐环节留了两个问题给学生:
①歌曲是长调民歌还是短调民歌?
②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复听音乐环节也给学生留了两个问题:
① 歌曲都描绘了什么景物?
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唱环节,分析歌曲一共有几个乐句,特点是什么?
5、对比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和单声部歌曲《牧歌》在演唱方式和感受上有什么不
同?
6、课下搜集其他民族的民歌,来了解不同的民族音乐风格。

《牧歌》课后反思
在设计本课时,我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个人专长,加入古筝演奏导入本节课。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

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歌曲的意境。

通过小组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歌声、琴声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

但是,在教
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

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地掌握重点,这样将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体会到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

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牧歌》课标分析
《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通过对《牧歌》的学唱,让对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八年级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以下三个: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唱《牧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

2、了解无伴奏合唱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过程与方法
1、聆听声乐、器乐多种表现形式的《牧歌》,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2、学唱歌曲时引导学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2、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歌曲《牧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