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现代文学史》之 完整笔记

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梁启超的贡献: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
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文体的特点:“务求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裘廷梁。
梁启超开创了写议论文、政论文。
1911年辛亥革命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热情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激烈批判封建道德,批驳遗老们欲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的荒谬主张。
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如狂飚突起,迅猛展开。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于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
①提出“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
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非人的文学。
”他解释“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所谓“肉”,是“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所谓“灵”,是指“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的人的“内面生活”。
现代文学史笔记

1.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前期的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
后期的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2.胡乱是二十世纪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
他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20年3月,他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他自己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为中国新诗的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3.周作文的美文无所不有,充分地体现了语丝派的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和本人的广见博识。
他的散文并有“浮躁凌厉”“平和冲淡”二体。
就大体情况而言,1927年以前,二体并存,时相消长。
自纺成《永日集》后,周作文就沉溺于远离现实的“苦雨斋”中,抄古书,一味追求闲适趣味,大谈草木虫鱼,叛逆性顿减,而隐逸性渐增。
4.《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品,它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一起,被鲁迅编入特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5.第一辑:旧锦囊。
一开始他的诗作明显显得孤独,抑郁,感伤气息浓重,《流浪人的夜歌》中那个幽夜茫茫中“要与残月同沉”的流浪人形象,正是诗人孤寂心境的艺术写照。
6.第二辑:雨巷,可以说是一个过渡,诗形多半整齐,注重音乐性。
诗人把他深沉的那份忧郁充分地浪漫化,诗化了,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7.第三辑:我底记忆,八首诗,格律诗派影响已明显减衰,他开始站在淳朴诗风上来,如《断指》用亲切自然的日常说话调子,来表现对一位牺牲了的朋友的深切怀念,写得舒卷自如,质朴而潇洒。
8.1943年赵树理创作了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同年十月他又写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他写的作品大多是农村中必须要解决的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故他自己称“问题小说”,他成为著名的“农民作家”。
他是“山药蛋派”的杰出代表。
《李家庄的变迁》是赵树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鲁迅一、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
《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
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三、杂文鲁迅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杂文,前期作品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大二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性质(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古代文学:先秦——清末(1840年前)近代文学:1840——1917,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现代文学:1917——1949(40年代前称新文学)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0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二十世纪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二、中国现代文学理解(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二)现代:诞生于17世纪前后,普遍应用于19世纪以后。
现代首先是一个决心与传统断裂的概念:告别中世纪的愚昧,面向理性之光;又充满运动的概念,串联起时髦的新话语:革命、解放、进步(三)现代性:原委欧洲启蒙思想家有关未来社会的一套抽象哲理概念:科学精神、民主政治、艺术自由,具有时间上的不可逆性。
(四)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运动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进入现代化进程三、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必然(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社会变革的影响:①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②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③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现代文学观念形成(“新民说”、文体观念革命论、语言观念改变,文学史观念、“游戏说”)2文学革命的准备:晚清“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白话文运动、域外小说翻译运动(二)实绩政论散文、革命派散文、政治问题小说、谴责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翻译小说四、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1.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性质:鲜明的民族特征,高度的科学精神、人民大众文学3.主题:启蒙、救亡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人”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文学是人学)1.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人的文学。
民主意识、科学精神、个性化张扬,以散文为突出成就2.第二个十年(1927——1937)人的阶级性、社会观念突出。
阶级意识、左翼文学、民主文学、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以长篇小说,多幕戏剧为突出成就3.第三个十年(1927——1949)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第一章第一个十年文学的发展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必然1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外来文学的影响 3国语教育的普及 4思想革命的必然要求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过程1.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现当代文学[1]】读书笔记其一鲁迅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他的许多作品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早在小学时就读过他的《故乡》、《社戏》、曾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自己心中的故乡和儿时的生活并不清晰,可是再当我重读这两部作品,又加上高考后第一次回到故乡时,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使我切身体会到鲁迅先生做文时的心情了。
假使我冒昧的以鲁迅先生的角度思考,我是没有回忆中的故乡的,但是我却有无数个理想中的故乡:它该是清新的,该是活泼充满生机的,该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理想,在我第一次踏上故乡的黄土之后便破灭了,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嬉戏追逐的少年,它的确非常五彩,可是深蓝的天空中没有翱翔的鸟灵,圆月下没有饭后聚坐的热闹,碧绿西瓜地外牢牢树立起了栅栏,而嬉戏的少年背上压着重重的书包??故乡,是我给了你太多的期盼吗?还是我的期盼过于理想。
现实,在我回到了故乡之后便体味到鲁迅形容他的故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
而我的故乡又何曾不是呢?年轻人纷纷出外闯荡,留下孤弱的一家老小,哪怕在外风吹雨打,也不肯回到面朝黄土的故乡。
在家的人整日守着土地,除了这些嬉戏的孩童们,还有谁会发出油然的笑声呢。
少年不知愁滋味,鲁迅的少年也应当不知晓愁为何物??在这点上大家彼此都是相同的。
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个美好的世界,而我心中所想的故乡也是个美好的世界,但是当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发现美好的故乡并不存在了,这当不是故乡变了。
故乡依然是如同中国广大农村一样,不是异类,异类的是我们这些美化故乡的人,鲁迅以故乡为美,是因为童年美好的记忆,我以故乡为美,是久未见故乡而生的神秘期待之美。
这可能都是一种自恋式的希冀,太过于主观了吧。
鲁迅先生众多的作品中,读过最多的当属《呐喊》小说集中,其中的多数文章都曾用心品读,如《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兔和猫》《社戏》。
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大全_读书笔记

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大全_读书笔记现当代文学是中文系学子的必修课,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必读书目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到大家。
1.《红高粱》读后感《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红高粱》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因此。
摆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书籍,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
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
在《红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
《红高粱》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小说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作者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淡化情节,靠纯粹的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
作者在这部下小说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在此,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首先,《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文字感受来完成。
《红高粱》一开始,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读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可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现当代文学[1]】读书笔记其一鲁迅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他的许多作品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早在小学时就读过他的《故乡》、《社戏》、曾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自己心中的故乡和儿时的生活并不清晰,可是再当我重读这两部作品,又加上高考后第一次回到故乡时,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使我切身体会到鲁迅先生做文时的心情了。
假使我冒昧的以鲁迅先生的角度思考,我是没有回忆中的故乡的,但是我却有无数个理想中的故乡:它该是清新的,该是活泼充满生机的,该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理想,在我第一次踏上故乡的黄土之后便破灭了,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嬉戏追逐的少年,它的确非常五彩,可是深蓝的天空中没有翱翔的鸟灵,圆月下没有饭后聚坐的热闹,碧绿西瓜地外牢牢树立起了栅栏,而嬉戏的少年背上压着重重的书包??故乡,是我给了你太多的期盼吗?还是我的期盼过于理想。
现实,在我回到了故乡之后便体味到鲁迅形容他的故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
而我的故乡又何曾不是呢?年轻人纷纷出外闯荡,留下孤弱的一家老小,哪怕在外风吹雨打,也不肯回到面朝黄土的故乡。
在家的人整日守着土地,除了这些嬉戏的孩童们,还有谁会发出油然的笑声呢。
少年不知愁滋味,鲁迅的少年也应当不知晓愁为何物??在这点上大家彼此都是相同的。
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个美好的世界,而我心中所想的故乡也是个美好的世界,但是当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发现美好的故乡并不存在了,这当不是故乡变了。
故乡依然是如同中国广大农村一样,不是异类,异类的是我们这些美化故乡的人,鲁迅以故乡为美,是因为童年美好的记忆,我以故乡为美,是久未见故乡而生的神秘期待之美。
这可能都是一种自恋式的希冀,太过于主观了吧。
鲁迅先生众多的作品中,读过最多的当属《呐喊》小说集中,其中的多数文章都曾用心品读,如《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兔和猫》《社戏》。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第二部分·现代文学▼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继续点击下方空白区域▼第四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五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第六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同时,应初步了解“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的影响。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2)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
他紧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
二要了解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即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个字来概括。
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1.理论指导最早倡导文学革命的是胡适和陈独秀。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2人的文学:用人道主义为主,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人的文学。
⑴个人的文学,“生物本能”、“内面生活”⑵人生的文学,主张“以普通的文学,写普通的思想和事实。
”二、五四文学思潮的论争1.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1919年《新潮》《新青年》VS《荆生》、《国故》2.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甲寅》派代表人物:章士钊3.与《学衡》派的论争1922年1月《学衡》派代表人物:胡先啸、梅光迪、吴宓三、新文学社团流派1.文学研究会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代表人物:周作人、沈雁冰、许地山、郑振铎等12人。
共同态度: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
反对封建文学、鸳鸯蝴蝶文学和游戏文学,被称为“为人生派”。
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特色,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
2.创造社主要刊物:《创造季刊》时间:1921.7代表人物:郭沫若、郁达夫主张:把文学看作是自我表现的形式,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倾向于浪漫主义。
创作方法:1928年以后,文学主张发生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被成为“后期创造社”。
⑴前期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和美,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3.新月社时间:1923年地点:北京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主张:提倡新格律诗,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中国新诗产生了相当大影响。
4.语丝社时间:1924年地点:北京代表人物:周树人、周作人、林语堂等主要刊物:《语丝》周刊主张:它的散文创造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并形成了“任意而谈、庄谐杂出”的“语丝文体”,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章20年代小说第一节概述一、(一)中国小说的传统的松动晚清小说界革命文化启蒙与文学革命的影响社会的需求西洋小说的引入(二)中国现代小说的出现《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始。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概括。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中国现代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
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科学、民主、进步的精神为指导,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
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和改革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批判和改革。
传统文学注重形式美,讲究韵律和格律,而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内容和思想的表达。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很多作家开始倡导自由创作的思想,不再受束缚于传统的文学形式。
三、代表作家的作品分析1.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呼唤民主的精神为主题,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2. 茅盾: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着重描写农民阶级的生活,作品深入浅出,充满人文关怀。
《子夜》、《春蚕》等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3. 钱钟书:以描写社会生活为主题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围城》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1. 现实主义倾向:中国现代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反思,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展示。
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评。
2.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非常明显。
作家们通过描写个体的命运,反映社会的不公与扭曲。
3. 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和创作方式。
他们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现实、反思传统的平台。
作家们通过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冀。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现代文学史读后感

现代文学史读后感现代文学史是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了20世纪以来文学界的发展和变革。
阅读这门课程后,我对现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首先,现代文学史向我展示了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反应和作用。
在20世纪,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如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和全球化。
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我深刻理解到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记录社会变革的工具,不仅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还能够启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其次,现代文学史让我认识到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在过去,文学主要以传统的形式出现,如小说、诗歌和戏剧。
然而,20世纪以来,文学开始探索更多新颖的艺术形式,如现代派、后现代主义和实验文学。
这些创新形式不仅让我对文学的定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
另外,通过学习现代文学史,我认识到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20世纪,文学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而是与绘画、音乐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和影响。
例如,许多现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舞台剧,这使得文学作品更多样化,同时也拓宽了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
最后,学习现代文学史对我个人的成长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阅读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现代文学作品,我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
同时,我还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提升了我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通过学习现代文学史,我对现代文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诸多启示。
我深刻理解到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反应和作用,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这门课程不仅满足了我的学术需求,还使我对文学产生了更深的热爱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汉语言文学邝云梅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第一节概述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
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2.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3.“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2.《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
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苦,转化为对赵大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
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 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首先是《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等有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狂人日记》等有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兄弟》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和杰出的讽刺小说。
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锻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
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在写人物时,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4.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字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
5.《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二是不是“将古人写的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三是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件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6.《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是《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
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艺术风格是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7.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是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第三节小说创作1.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2.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3.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是不强调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也不是凭依人物命运的复杂变迁而取胜,以作者真挚强烈的情感投射而感染读者,引起大众的共鸣。
三是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四是文字清隽幽婉,感情色彩浓烈。
第四节诗歌创作1.“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2.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
有作品是《湖畔》、《蕙的风》、《春的歌集》。
3.象征诗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的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
4.闻一多诗的主要思想意义是:一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如《太阳吟》。
二是反帝反种族歧视,如《洗衣歌》。
三是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如《死水》。
艺术特色是其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分别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第五节散文创作1.“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打破了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示威,散文不仅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而且自此成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从而结束了文章与散文长期面目不分的历史。
“五四”散文所张扬的“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反封建等理念,从此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宝贵的精神资源与反复言说的主题。
2.周作人散文的内容是:一是批判死鬼的精神,二是抨击国民性的弱点,三是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
艺术成就有一是旁征博引,与谈天说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
二是舒展自如,娓娓而谈,三是平和冲淡,恬适淡远,四是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
五是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是苦涩。
第六节戏剧创作1.民众戏剧社在文学主张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一致,他们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
他们还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第一节概述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梁实秋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而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指出文学与阶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关于“大众语”的论争是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
3.1928年,香港的第一个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春,香港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第二节茅盾1.长篇小说《子夜》的思想意义是: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惊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了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作品整体上而言,表现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构成,同时,作品还真实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过程,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遭受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的几重压迫以及与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的必然悲剧命运,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本质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向作出的独到思考。
2.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
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
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
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动摇、悲观。
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
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3.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
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
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
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
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
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
4.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宏大严谨的结构。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
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
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
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5.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主要有两点:一是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动摇、悲观。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