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知识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的健康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含两个要素: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事件难以应付,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
主要包括传统传染病爆发疫情、新发现传染病的引入、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射线污染事故、生活饮用水污染等突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事件。
【我的笔记】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疾病爆发三大类。
自然灾害主要是指水灾、旱灾、暑热、雪灾自然起火、风灾、地震、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火山爆发等气象和地质异常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也有虫灾、鼠害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异常出现的病媒昆虫、动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如登革热和疟疾等;人为事故包括战争与恐怖活动、空难海难、火灾、爆炸、道路交通事故、列车相撞,以及生物、化学、核辐射的事故和恐怖袭击等;疾病暴发是指短时间内,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突然出现症状相似的病例,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后病例减少,像传染性疾病的爆发,食源性疾病爆发等。
【我的笔记】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形式的多样性:时间分布、地点分布、人群分布各异;发生的突然性:出人意料,难以预测;危害的严重性:波及人群广泛,社会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处置的艰巨性:综合应急处理措施,由于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发生突然,很难在初期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所以处置起来相对比较艰巨。
又因为突发事件涉及的人群和社会范围比较广,单一卫生部门难以应对,需要政府其他部门,比如说公安、消防、学校等配合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
【我的笔记】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间期、前期、打击期、处理期和恢复期。
(一)间期,也称平常期,是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也是预防和应急准备的关键时期。
应急常识(公共卫生事件篇)
应急常识·公共卫生事件篇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鼻涕、痰液在空气中传播。
流感传染性强,发病快,症状重,北方地区一般在冬春季流行。
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病人多表现为高烧(38℃以上)、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而咳嗽、流鼻涕则较轻。
流感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者危害极大,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应急要点→★有流感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切勿带病上班或上课,以免传染他人。
★流感病人要注意多休息、多喝水。
★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开吃住。
★流感病人的擤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的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
专家提醒→◆平时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即使在冬季,每天也要开窗通风3次以上,每次至少10至15分钟。
家用空调在每年使用前要清洗空气过滤网,确保换气清洁。
◆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病机会。
◆流感流行时,应尽量少去商场、影剧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
◆每年9月、11月份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好方法。
◆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
2、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乙型和甲型肝炎最多见。
甲型、戊型肝炎一般通过饮食传播。
毛蚶、泥蚶、牡蛎、螃蟹等均可传播甲肝。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
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症状是身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腹胀,部分病人出现皮肤和白眼球发黄等症状。
应急要点→★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并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隔离。
★对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要消毒,在开水中煮15分钟以上。
不要与肝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其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和生活物品要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消毒。
如果与肝炎病人共用同一个厕所,要用漂白粉消毒便池。
★不要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用剃刀、牙具;与乙肝病人发生性关系时,要使用避孕套或提前接种乙肝疫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处理第一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知识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上突发事件分级:灾难、突发事件、复杂突发事件、危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病人多,或核放射事故、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事发地人民政府请求给予医疗卫生救援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 2个及以上县(区)或邻国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事件(Ⅱ级)(1)一次事件伤亡到50-9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含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 2个及以上县(区)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事件(Ⅲ级)(1)一次事件伤亡30-4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含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事件(IV级)(1)一次事件伤亡10-2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一)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
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哪些1.重大传染病疫情;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4.新发传染性疾病;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7.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核事故、放射性事故;8.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9.影响公共健康的自然灾害;10.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
怎样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1.选择新鲜的食品,不吃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食物。
2.不生吃海产品、烹调鱼、肉等食品时要烧熟煮透。
3.烧好的食品要尽快食用,食品放置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
4.如需储藏食品,最好冷藏,隔餐食品食用前要再加热。
5.避免生食与熟食接触,生、熟食品用具要分开使用。
6.凉拌菜最好吃多少做多少,吃剩的凉拌菜不要再食用。
7.不要从无证商贩处购买食品,就餐或购买盒饭。
8.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
火灾时如何逃生自救1.火灾刚发生时,可趁火势尚小,用灭火器等在第一时间灭火,同时求助周围人员参与灭火。
要牢记火警电话119,及时报警。
2.火势难以控制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平时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悉几条逃生线路。
3.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
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呼吸要小而浅。
4.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窜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服等堵塞门窗缝,并用水降温。
5.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下楼通道被火封住时,可利用绳子或把床单、台布等撕成布条结成绳索,牢系在窗栏杆、阳台栏杆上,再用衣角、毛巾等护住手心,顺绳滑下。
6.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动衣物、呼叫等方式向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公共卫生应急常识
公共卫生应急常识
公共卫生应急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采取的紧急措施,包括预防、控制、治疗和应对等方面的工作。
2. 常见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有哪些?
常见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包括传染病爆发、自然灾害、化学污染事故、食品安全事件等。
3. 如何预防传染病爆发?
预防传染病爆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掌握正确洗手方法;
- 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 定期开窗通风、消毒房间;
- 科学合理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
4. 发现传染病病例时应该怎么做?
发现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并按照指导进行隔离治疗,同时进行病原体检测、密切接触者追踪等工作。
5.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应对自然灾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 按照当地应急预案组织疏散;
- 注意保暖、饮食卫生和饮水安全;
- 避免走水深、电线危险等地方;
- 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救援机构求助。
6. 如何应对食品安全事件?
应对食品安全事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流通环节要加强监督管理;
- 加强食品质量抽检工作;
- 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要及时查封、销毁;
- 消费者要注意食品选择、保存和烹饪方式。
7. 如何预防化学污染事故?
预防化学污染事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强化企业自我管理,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和储运;
- 提高群众安全意识,避免私自购买和使用危险化学品; - 对危险化学品事故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居民应急手册:公共卫生事件防护常识
居民应急手册:公共卫生事件防护常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公共卫生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是传染病的爆发,也可能是食品安全问题,或者是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威胁。
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了解并掌握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什么是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比如,我们熟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二、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类型1、传染病疫情这是最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之一。
包括流感、麻疹、水痘、手足口病、新冠肺炎等。
这些疾病往往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等途径在人群中扩散。
2、食品安全问题例如食物中毒,可能是由于食物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或者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
3、环境污染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长期暴露在受污染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各种疾病,如呼吸道疾病、癌症等。
4、职业危害某些职业由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粉尘、化学物质等,容易引发职业病,如尘肺病、中毒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会对个人的健康造成损害,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疾病甚至死亡。
同时,患病期间可能会影响工作和学习,增加经济负担。
从社会层面来看,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引发恐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例如,大规模的传染病疫情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紧张,企业停工停产,学校停课等。
四、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保持社交距离: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与他人保持至少 1 米的距离。
2、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每周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瑜伽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详细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详细措施一、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有多种情况,在毒物性质未查明之前,应尽快就医,根据病情,对症治疗。
1、一般急救处置原则;⑴排出毒物:尽快排除胃、肠道内未被吸收的毒物;⑵防止毒物吸收,保护胃肠道粘膜;(3)使用特效解毒剂;⑷促进已被吸的收毒物排泄。
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立即对中毒人员采取抢救、急救措施,送附近医院救治。
2、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应迅速向单位分管领导及行政后勤卫生部门报告。
情况严重时,拨打“120”救护中心电话求援,组织人员封存造成中毒或可能导致中毒的食物、原材料;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具及用具,保护好现场留待取证。
3、事故应急小组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向医疗人员叙述事件发生经历,协助找出中毒原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必要时请求当地医疗机构牵头作医疗鉴定和调查。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接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集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向当地政府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作为原因未明疾病,应急处理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三.应急救援队伍演习1、每半年组织一次应急救援队人员进行演习。
2、测试应急预案程序的准备程度。
3、测试紧急装备、设备及物资到位情况。
4、提高现场协调能力。
5、判别和改正预案的缺陷。
四. 演练的内容L火灾事故处理及人员疏散、受伤人员抢救和实施必要性的处理。
2、易燃易爆气体泄漏事故处理,消耗扑救及火灾事故现场的救援。
3、土方坍塌事故应急处理。
4、触电事故应急处理。
5、高空坠落应急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2. 调动县级医疗资源,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疫情研判、流 行病学调查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3. 对疫情发生地实施严格的隔离、检测、追踪和消杀措 施。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1. 启动县级应急指挥机构,协调本县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应急处置阶段
快速响应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机制,调动各方资源进行处置。
隔离与控制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 踪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信息公开与透明
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确保公众知情权,稳 定社会情绪。
恢复与重建阶段
01
评估与总结
对事件处置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和 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应急 响应体系。
做好善后工作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 ,做好善后工作,包括对受影响地区 和人员进行补偿和救助等。
05 应急响应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医疗资源不足
总结词
医疗资源不足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最为常见的挑战之一,可能导致救治不力, 影响患者康复。
详细描述
医疗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床位、医护人员、医疗设备等方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时,需要迅速调配资源,加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应对能力。同时,加 强医疗物资的储备和调度,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2. 调动全国医疗资源,组织专家团队赶赴现场,开展疫 情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3. 实施严格的隔离、检测、追踪和消杀措施,对疫情发 生地和可能波及的地区进行全面管控。
卫生应急知识宣传资料
卫生应急知识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常用应急电话110:治安报警;120:医疗救护;119:火灾报警;122:交通事故;12345:市民服务热线;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
三、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功能举报或投诉可疑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传染病、慢性病等有关防病与保健知识;了解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与政策。
四、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食物中毒通常指吃了含有有毒物质或变质食物后,感觉肠胃不舒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无力、头昏或烦躁等症状,共同进餐的人常常出现相同的症状。
发生食物中毒后,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应及时用筷子或手指伸向喉咙深处刺激咽喉壁、舌根进行催吐。
在中毒者意识不清时,需由他人帮助催吐;病人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抢救,不要自行乱服药物;了解与病人一同进餐的人有无异常,并告知医生;应尽可能留取食物样本,或者保留呕吐物和排泄物,供化验用。
五、误食农药或其他有毒化学品处理神志清醒者可口服清水400—500毫升,然后催吐,反复多次,直到吐出的液体无特殊气味为止;对昏迷的病人,应立即送医院洗胃。
对神志清楚的中毒病人,需用筷子或手指刺激舌根催吐;昏迷病人出现频繁呕吐时,救护者要将他的头放低,使其口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引起窒息;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的抢救,待心跳恢复后,再送医院治疗;经初步处理后,及时将中毒者送医院进一步治疗;病人和周围人应尽可能为医务人员提供引起中毒的农药或其他有毒化学品名称、剂型、浓度等,以便争取时间进行抢救。
六、毒气、化学品泄漏逃生方法发生泄漏,现场作业人员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
撤离时要弄清楚毒气的流向,往上风侧撤离,不可顺着毒气流动的方向走,也不可迎毒气而上;应立即用手帕、衣物等物品捂住口鼻,如有水最好把衣物浸湿后,捂住口鼻,保护呼吸道;发生大量泄漏时,不要慌乱,不要拥挤,要听从指挥,特别是人员较多时,更不能慌乱,也不要大喊大叫,要镇静、沉着,有秩序地撤离;当发生毒气泄漏时,若没有穿戴防护服,决不能进入事故现场救人。
公共卫生类事件公众应急知识
公共卫生类事件公众应急知识1.发生流行性感冒怎么办?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币播,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发病快,传染忙强,发病率高。
流感的症状重,发烧多在38℃以上,且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而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则较轻。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的人群,流感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人死亡。
( 1 )有流感症状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开窗通风。
( 2 )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餐。
( 3 )流感病人的擤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的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
( 4 )流感病人应与家人(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分室居住。
( 5 )发生流感时,应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不要去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
( 6 )无论何种原因,如身体持续发热,都应尽早就医;流感早期服用感冒冲剂或板蓝根冲剂,可以减轻症状;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
2.发生病毒性肝炎怎么办?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分为甲、乙、丙、丁、戊 5 种类型。
甲型、戊型肝炎一般通过饮食传播,毛蚶、泥蚶、牡蛎、螃蟹等均可成为甲肝病毒携带物。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还可能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主要症状是身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能出现黄疸。
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无任何肝炎症状。
( 1 )肝炎病人自发病之曰起必须进行 3 周的隔离。
( 2 )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水源管理、托幼保教工作的肝炎病人,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 3 )对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要消毒,在开水中煮 15 分钟以上。
( 4 )不要与肝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其使用过或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和生活物品要消毒.( 5 )如与肝炎病人共用同一个厕所,要用消毒液或漂白粉对便池消毒。
( 6 )不要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用剃刀、牙具;不要与乙肝病人发生性关系,如发生性关系时,要使用避孕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一、工作目标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预防、控制、救治和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卫生风险管理,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
(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3)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3)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警能力。
(2)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
(3)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组织管理1、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
2、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预案的制定、修订、培训和演练等。
3、成立专家咨询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提供技术支持。
4、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建立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5、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加强应急物资和装备的储备,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6、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指挥有序。
7、加强与国际、国内卫生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制定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2)加强对生活饮用水、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方面的监管,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的传播。
(3)加强对医疗废物的规范处置,防止病原体传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培训手册二〇一七年五月八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一)传染病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公共卫生应急常识
公共卫生应急常识
公共卫生应急常识指的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处置,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以下为公共卫生应急常识的相关知识点及应对措施:
1. 疾病预防知识
疾病的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应该科学预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
(2)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以及食用野生动物。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4)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等不良习惯。
2. 突发事件管理
突发事件指疫情等突然发生的事件。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迅速采取隔离措施,控制传播范围。
(2)及时向社会各层面公布事件信息,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情况、预防疾病。
(3)加强现场管理、协调指挥和资源配置,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减少人员伤亡。
3. 应急物资储备
及时储备应急物资,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手段。
应急物资储备包括以下内容:
(1)口罩、消毒液、酒精等防护用品。
(2)消毒仪器、复原毒剂等化学试剂。
(3)人工呼吸器、输液器等医疗器械。
(4)搭建应急隔离帐篷、救援设备等。
以上为公共卫生应急常识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们能够提高防范意识,科学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者预计会发生的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并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包括预防、报告、控制、救治和恢复等环节。
以下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方法:1.预防阶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前,应该进行预防工作。
这包括建立预防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加强卫生监测和风险评估,确保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
2.报告阶段:一旦发现可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应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的应急机构报告,以便及时组织应急处置。
同时,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避免恐慌和谣言的传播。
3.控制阶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病情扩散和传播。
这包括隔离病患、追踪和隔离密切接触者、强化个人防护、加强环境消毒和采取安全措施等。
同时,要加强医疗机构的卫生防护和医疗资源的调配,确保病患的救治和安全。
4.救治阶段:对于受感染的病患,要进行及时的救治,包括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病患的稳定和康复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病患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5.恢复阶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要进行恢复工作。
这包括清理和消毒受污染的地区、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提供社会援助和赔偿等。
同时,要加强卫生健康宣传和教育,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和习惯,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应急处置中,需要建立起卫生应急机制,包括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加强人员培训和事前准备等。
同时,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和沟通,形成整体应急工作的合力。
总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中,预防、报告、控制、救治和恢复是重要的环节。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应急措施和协调一致的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及应急处置理论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及应急处置理论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发性传染病、突发性食物中毒、突发性化学中毒、突发性环境污染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大规模发生且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应急处置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和措施,以减轻伤害、挽救生命、保障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共服务。
1.应急响应体系应急响应体系是指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范围和程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组织相关部门和力量,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和管理工作,分为四个层级: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和四级响应。
各级响应的组织机构、责任人、行动计划和响应要求有明确的规定。
2.风险评估和预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需要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
风险评估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科学的判断和预测。
预警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向相关部门、机构和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告知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醒各方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3.信息管理与传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管理与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部门需要及时收集、分析和研判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向社会公布真实、准确、透明的信息,以提高公众的知情水平、认知度和应对能力。
同时,还需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并解答疑问,避免谣言的传播。
4.资源调配和物资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社会资源和物资供应造成压力。
因此,需要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加强物资的储备和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要合理调度和分配医疗、防护、消毒等物资,以满足救治需求和人员防护的需要。
5.协调合作与专家指导6.社会心理援助和后续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个人和群体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
因此,在应急处置工作中,需要提供社会心理援助和后续服务,对受到影响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基本公共卫生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基本公共卫生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公共卫生是指为了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而采取的各种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一系列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的突发疫情、事故、灾害等情况。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公共卫生知识,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一、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突发性、危害性、广泛性和瞬时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对人的健康、生活、经济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并做好应对准备。
二、尽早掌握相关信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了解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消息,如政府官方发布的新闻,专业机构的报告,以及可靠的媒体报道。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辨别谣言,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三、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清洗;其次,要避免接触有可能传播病原体的物品和场所,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拥挤的公共场所;最后,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预防。
四、社区应急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社区应该迅速组织卫生人员进行疫情监测,排查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
同时,社区可以设置检疫点,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筛查,确保有症状者得到及时处理。
社区还需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传达防控知识,提醒居民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
五、医疗机构的应急响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疗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医疗机构需配备足够的医护人员和药品设备,做好应急准备。
其次,医疗机构要加强与政府、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及时报告疫情,与他们一起制定应对策略。
最后,医疗机构要确保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和隔离,防止疫情的扩散。
六、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公众要听从政府和专家的指导,不造谣、不信谣,积极配合防控工作。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是传染病爆发、食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
对于这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抑制疫情的蔓延,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
下面列举了10个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1.传染病爆发:对于突发的传染病爆发,应急策略包括启动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加强医疗资源投入,并提醒公众保持个人卫生,做好防护措施。
2.食品安全事故:对于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策略包括立即停止该批次产品的销售和使用,追踪受影响的食品流向,对受到污染的食品进行处理,派出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处置,并向公众发布警示信息。
3.自然灾害引发的卫生危机: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应急策略包括立即启动灾害应急预案,疏散受灾人群,组织医疗救援队伍,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和基本生活支持,防止疫情蔓延。
4.医疗资源短缺:当医疗资源严重短缺时,应急策略包括加强医疗资源调度与分配,增加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应,开展医疗队伍组建与培训,合理安排医疗资源的使用,确保迅速而有序地救治病患。
5.疫苗安全问题:当发生疫苗安全问题时,应急策略包括立即暂停使用受疑疫苗,开展疫苗质量监测与溯源,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紧急调查,追踪和处置疫苗安全问题,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和风险提示。
6.新兴传染病暴发:对于新兴传染病的暴发,应急策略包括迅速成立专家组,开展病原学研究和药物研发,实施传染病防控措施,加强疫苗研制和接种工作,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7.大型活动卫生安全:在大型活动期间,应急策略包括开展卫生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卫生监督与检查,制定卫生安全预案,组织卫生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8.医疗垃圾处理:当医疗垃圾处理不当时,应急策略包括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疗垃圾处理单位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垃圾处置制度,提供垃圾处理技术支持,确保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公共卫生应急常识
公共卫生应急常识
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风险。
疫情、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等突发事件,都会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影响。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公共卫生应急常识,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1. 掌握基本防护知识:在疫情期间,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如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
在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中,我们需要保持警觉,远离危险区域,避免受到伤害。
2. 做好个人防护:在突发事件中,我们需要做好个人防护。
穿上适合的衣服和鞋子,戴上手套等防护用品,以避免受到伤害或感染病原体。
3.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在突发事件期间,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卫生,勤洗手、勤消毒,避免接触脏物和污染物。
4. 注意饮食卫生:在突发事件中,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不安全的食物和饮用水源,以防止感染病原体。
5. 遵循当地防疫措施:在疫情期间,我们需要遵循当地的防疫措施,如居家隔离、社交距离等。
同时,也需要积极配合当地的防疫工作,配合做好核酸检测、接种疫苗等工作。
总之,在突发事件中,我们需要保持冷静,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循当地防疫措施,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做出贡献。
基本公共卫生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策略
基本公共卫生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策略在基本公共卫生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策略方面,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本文将讨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的紧急处置策略,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一、紧急事件的定义和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突发的、突发性的、大规模的、具有一定或较高风险的疫情、环境污染、食品中毒等事件。
紧急事件具有以下特点:1. 突发性:紧急事件通常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无法预测和预防。
2. 规模大:紧急事件的影响范围广泛,可能涉及大量的人群和地区。
3. 风险高:紧急事件通常会对公众的健康和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
二、基本公共卫生知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公共卫生知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处理紧急情况。
这些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 疾病传播途径:了解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2. 预防措施: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等,能够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症状和诊断:了解不同疾病的常见症状,及时发现并就医,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病情恶化的可能性。
4. 紧急救护知识:学习一些常见的紧急救护知识,如心肺复苏、止血等,能够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提供帮助和救助。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策略紧急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急策略:1. 制定紧急预案:根据不同情况和类型的紧急事件,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任务,并建立紧急联系渠道。
2. 快速反应:在紧急事件发生后,要能够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对可能的健康威胁进行及时评估和识别。
3. 组织应急处置:根据紧急预案,组织相关的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疫情监测、病例追踪、隔离治疗等,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币播,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发病快,传染忙强,发病率高。
流感的症状重,发烧多在38℃以上,且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而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则较轻。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的人群,流感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人死亡。
应急要点>>>●有流感症状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开窗通风。
●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餐。
●流感病人的擤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的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
●流感病人应与家人(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分室居住。
●发生流感时,应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不要去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
●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
专家提示>>>◆无论何种原因,如身体持续发热,都应尽早就医。
◆流感早期服用感冒冲剂或板蓝根冲剂,可以减轻症状。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即使在冬季,每天也要开窗通风3次以上,每次至少10至15分钟。
空调设备应定期清洗空气过滤网。
◆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一定要捂住口鼻。
◆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
甲型、戊型肝炎一般通过饮食传播,毛蚶、泥蚶、牡蛎、螃蟹等均可成为甲肝病毒携带物。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还可能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主要症状是身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能出现黄疸。
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无任何肝炎症状。
应急要点>>>●肝炎病人自发病之曰起必须进行3周的隔离。
●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水源管理、托幼保教工作的肝炎病人,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对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要消毒,在开水中煮15分钟以上。
●不要与肝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其使用过或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和生活物品要消毒.●如与肝炎病人共用同一个厕所,要用消毒液或漂白粉对便池消毒。
●不要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用剃刀、牙具;不要与乙肝病人发生性关系,如发生性关系时,要使用避孕套。
专家提示>>>◆养成用流动的水勤洗手的好习惯。
◆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熟食受到污染。
◆食用毛蚶、牡蛎、螃蟹等水产品,须加工至熟透再吃。
◆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不喝生水。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眼炎。
它的主要症状是眼部充血肿胀,有异物感,眼部分泌物增多。
应急要点>>>●患上红眼病应及时就诊,并告知他人注意预防。
●不与红眼病人共用毛巾及脸盆。
●红眼病人应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商场、游泳池、公共浴池、工作单位等公共场所。
●可以使用抗病毒的滴眼液滴眼治疗。
●红眼病人使用的毛巾,要蒸煮15分钟进行消毒。
●红艰病人接触过的公共物品,要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在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发现红眼病患者时,应及时报告疾病控制中心。
专家提示>>>◆红眼病患者要注意将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与他人分开使用。
◆一般与病人密切接触后14天内发病。
◆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定时测量体温。
◆勤洗手,勤消毒,不随地吐痰。
霍乱霍乱是一种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俗称2号病)。
霍乱病人表现为腹泻和呕吐,继而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应急要点>>>●出现类似霍乱症状时,应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
●确诊病人应向医务人员如实提供进餐地点、所用食物和共同进餐的其他人员名单。
●确诊病人要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
专家提示>>>◆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对病人使用过的餐具、接触过的生活物品和办公用品等进行消毒等。
◆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洁的食物,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水产品。
◆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
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无法治愈,病死率达100%。
狂犬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恐水、怕风、四肢抽搐、喉肌痉挛、牙关紧闭等。
应急要点>>>●被狗、猫等动物抓伤、咬伤后,应立刻接种狂犬病疫苗。
第1次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后的24小时内;之后,第3天、第7天、第1 4天和第28天再各注射1次。
●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后,首先要挤出污血,用3%~5%的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冲洗伤口至少要20分钟;最后涂擦浓度75%的酒精或者2%~5%的碘酊。
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切记不要包扎伤口。
●如果一处或多处皮肤形成穿透性咬伤,伤口被犬的唾液污染,必须立刻注射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
●将攻击人的动物暂时隔离,立即带到附近的动物医院诊断,并向动物防疫部门报告专家提示>>>◆养犬人应按照规定为犬接种疫苗。
◆发现狗、猫等动物出现精神沉郁、喜卧暗处、唾液增多、后身躯体软弱、行走摇晃、攻击人畜、恐水等症状,要立即送往附近的动物医院或乡镇兽医站就诊。
◆人被犬咬伤后,应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
◆自觉配合农业、卫生、公安等部门落实狂犬病预防控制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早期症状是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皮肤、黏膜出血及肾脏损害等。
应急要点>>>●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确诊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
●与病人有过接触者,发现身体不适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专家提示>>>◆病人要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发现有死老鼠应深埋或焚烧,接触死老鼠时应戴手套或使用器具。
◆家中食物不要裸露摆放,以防老鼠的分泌物将食物污染。
◆野外作业时要注意灭鼠,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
◆高危人群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艾滋病艾滋病的英文缩写为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传染病。
艾滋病是通过性行为、血液及母婴三种途径传染的。
艾滋病的潜伏期为2~10年,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低热、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大腿根、腋窝和脖子两侧等处,无触痛;体质下降:常表现为容易感冒、容易疲劳、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等;各种病原体导致的继发性感染:可表现为肺炎、食管炎、食管溃疡、胃肠炎等;肿痛:如卡氏肉瘤、淋巴瘤等。
应急要点>>>●不慎与别人共用针管(头)以及与不熟悉的异性发生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后,要及时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检查。
●配合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做好相关调查。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要慎重怀孕,避免母婴垂直传播艾滋病。
专家提示>>>◆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活动传播。
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共用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叮咬、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均不会感染艾滋病。
◆要关心、支持身边的艾滋病病人,不要歧视他们。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人摄入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疾病,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应急要点>>>●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或者误食化学品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喝大量洁净水以稀释毒素,用筷子或手指伸向喉咙深处刺激咽后壁、舌根进行催吐,并及时就医。
●了解与病人一同进餐的大有无异常,并告知医生。
●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专家提示>>>◆不吃不新鲜或有异味的食物。
不要自行采摘蘑菇、鲜黄花菜或不认识的植物食用。
扁豆一定要炒熟后再吃,不吃发芽的土豆。
◆从正规渠道购买食用盐、水产品及肉类食品。
◆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水产品以及肉类食品应炒煮熟后再吃。
◆不要用饮料瓶盛装化学品,存放化学品的瓶子应该有明显标志,并存放在隐蔽处,以避免儿童辨别不清而饮用。
◆发生食物中毒后应尽可能留取食物样本。
或者保留呕吐物和排泄物,供化验使用。
◆发现食物中毒病人,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抢救,不要自行乱服药物。
触电触电也称电击,是一定电流或电能量通过人体所引起的电损伤。
误触电路或使用漏电设备以及火灾、地震和大风灾害等导致漏电,都是造成触电的主要原因。
应急要点>>>●发现有人触电后,应立即关闭开关、切断电源。
若无法及时断开电源,可用干木棒、皮带、橡胶制品等绝缘物品挑开触电者身上的带电物品。
●立即拨打报警、急救电话。
●解开妨碍触电者呼吸的紧身衣服,检查触电者口腔,清理口腔黏液,如有假牙,则应取下。
●立即就地抢救。
如呼吸停止,应采用人工呼吸法抢救;如心脏停止跳动,应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法抢救。
●如有电烧伤的伤口,包扎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专家提示>>>◆专业从业人员应在带电作业前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
◆使用电器设备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不能私拉乱接电线。
◆如在户外发现落地或浸入水中的电线,无论其带电与否,都应视为带电。
应远离,不要用手去捡拾,并立即告知供电部门(拨打95558)。
◆千万不能用湿物品去接触带电者身上的带电物品以及电源开关、插口,不能用手去拿电线或接触没有脱离电源的人。
毒蛇咬伤湖南省分布的毒蛇主要有蝮蛇、五步蛇和银环蛇3种。
毒蛇咬伤多见于夏、秋季。
毒蛇口内有毒腺,通过排毒管与毒牙相连,当毒蛇咬人时便把毒腺内的蛇毒素注入人体组织。
蛇毒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类。
应急要点>>>●绑扎伤肢。
伤者应立即坐下或卧下,放低被咬的肢体,迅速用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的近心端,如手指被咬伤可绑扎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伤可绑扎肘关节上;脚趾被咬伤可绑扎趾根部;足部或小腿被咬伤可绑扎膝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绑扎大腿根部。
然后用手挤压伤口周围,或用工具吸,将毒液排出体外。
绑扎部位每15-30分钟放松1~2分钟,绑扎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清洗伤口。
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或l: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洗掉伤口外表毒液。
●切开伤口排毒。
如伤口内有毒牙残留,应迅速挑出,用小刀或碎玻璃片等其他尖锐物(使用前最好用火烧一下消毒),以牙痕为中心做十字切开,深至皮下,然后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周围反复挤压,促使毒液从切开的伤口排出体外,边挤压边用清水冲洗伤口,冲洗挤压排毒须持续20-30分钟。
此后如随身带有茶杯可对伤口做拔火罐处理,先在茶杯内点燃一小团纸,然后迅速将杯口扣在伤口上,使杯口紧贴伤口周围皮肤,利用杯内产生的负压吸出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