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王平生吕华军

农业税取消后,为了解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想干些什么和乡村工作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如何加速转型等。冷水滩区政协充分履行政协职能,发挥政协独特的职能作用优势,在2005年上半年采取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行政村等形式,详细调查了仁湾镇、上岭桥、岚角山三个乡镇和其部分行政村,召开了三次有5—7名乡镇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并走访调查了每个乡镇的三个有代表性的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分别随机调查了5—7名村干部、8—10户农户。

一、农村现状

取消农业税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使广大农民朋友的种粮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民从中得到了以下实惠:①取消农业税,使农民每亩减负60元。②粮种直补20元/亩。③保护价收购使农民增收300元/亩。依此计算,每户农民从中获益380元/亩。因此,农村抛荒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扭转,甚至有些村出现了争田种的良好势头。对于乡村干部来说,主要存在“三喜三忧”:一,喜的是从要钱、要粮、要命(计划生育)的“三要”干部中解脱出来,忧的是成了无权、无钱、工作无抓手的“三无”干部;二,喜的是干群关系根本改善,乡镇财政亏空减轻,忧的是干群距离将拉远,公益事业变久远、“三乱”反弹恐怕不远。三,喜的是有转移支付、有粮食直补、有良种补贴、有结存底子,忧的是无钱给群众办实事、无法安抚退职村干部、无力稳定村小组长、无路化解村级债务。对基层政权来说,主要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工作人员人浮于事的现象更加突出。现在,全区所有乡镇平均有干部职工150余人,最低有100余人,最高的将近

200余人。根据中央机构改革方案,各个乡镇将分流1/2——2/3的富余人员,这些人员何去何从是取消农业税后的又一大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资涨价侵吞农民利益

5月19日,在仁湾镇横冲村李××家进行了解调查:李××,男,现年52岁,全家5口人,承包耕地面积2.83亩,年纳税金额153.16元。李××同我们算了一笔帐,即他家去年亩产稻谷860斤,2.83亩耕地早稻、晚稻合计共产稻谷4867.6斤。按市场平均价格每100公斤75元估算,全年种水稻收入3650.7元。2004年用于农业支出:尿素、碳铵、钾肥等化肥支出210元,平均每亩支出70元,农药支出120元,平均每亩40元,种子150元,平均每亩支出50元,地膜农具支出54元,农业税153.16元,平均每亩纳税56元,合计支出943.16元。2005年李××家2.83亩早稻春耕全面开始后,在购买化肥、农药以及春耕过程中,发现各项费用都比去年明显涨了不少。仅购买同样数量的化肥比去年上涨60元,平均每亩上涨20元,各项费用除种子没有涨价外,其他费用都涨价了,有的涨幅达到了25%。同样的耕地面积所需的农资费用,每亩因涨价就超出了70元。抵免税和直补部分,李××承包的2.83亩耕地,从中得到的实惠只有28.3元,平均每亩只有10元。我们走访调查了80余户农户,他们普遍反映国家进行免税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都有大幅度上涨,国家给予农民的扶助优惠政策,绝大部分流进了农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腰包里去了,从而没有达到农民增收的预期效果。

(二)“上清下不清”引发的历年农业税尾欠该如何清缴

对于历年的农业税尾欠是否清缴以及如何清缴,国务院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每年区与镇,镇与村农业税帐目结清,而村与农户的农业税帐目没有结清,造成了“上清下不清”的局面。为完成农业税任务,对于收缴农业税不足的部分,是由乡村干部的工资和乡镇财政贴补,甚至贷款补足的。象上岭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在税改之前每年农业税尾欠达30万余元,税改后每年农业税尾欠仍有近20万元,仅2002年至2004年尾欠累计达60-70万元。如何清缴这些尾欠,既是乡镇消赤减债的问题,也是事关政府权威和信誉及社会稳定的问题。

(三)农业税取消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疲软

农业税取消之前,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水利设施严重匮乏,导致抗灾、减灾能力差。现在,农业税取消,就中央那点转移支付,用于乡镇工作人员工资和正常运转可能还捉襟见肘,根本就无暇顾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农业税取消之后,社会管理疲软,甚至出现管理缺位。刚刚进行完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就例证了农村社会管理缺位的问题,农民对财政供养的村主干争得死去活来,甚至贿选。而对具体干实事又不是财政供养的村小组长却无人问津。乡镇无资金,村里无盈余,加之取消了农民义务工,农村公益事业和村级管理将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四)农民致富渴求市场引路人和信息、组织、科技、法律等知识

这项调查获知,希望能得到科技培训的农民占90%以上,希望获得致富信息的占87%,希望政府组织规模化生产的占42%,希望组织和引导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占98%,希望获得市场竞争、货物贸易、生产流通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占65%以上。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并

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是我国现阶段各级政府在“三农”问题上迎接WTO

挑战的当务之急。

(五)乡镇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乡镇机构过多、过滥,人员过多,平均每个乡镇工作人员达150余人,而真正需要干事的只不过40—50人足矣。管理原理告诉我们,人多事少反而降低工作效率,容易引发帕金森效应和官僚主义作风,还增加乡镇财政供养负担。同时,也制约了一些人才能力的发挥,导致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无用武之地,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将乡镇机关机构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的重点和战略选择。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出台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严格控制农资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平拟市场物价,还利于农民。同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二)规范农村的管理行为,把成熟的农业政策法律化。对农村遗留问题和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梳理,抓住主要矛盾,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总结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政策目标的瞄准性和执行效率及制度化上来。

(三)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帮助农民科学种田,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从总体上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和促进农资生产企业开发高效、高能、价优的农资产品投入市场,尽可能地满足农民兄弟的需要,同时加强农资产品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使农民既能增加产量,更能增收,实现农资企业与农民双赢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