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识》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见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见识》读后感1 在寒假读了这一本吴军的《见识》你能走多远取决于现识,吴军老师说,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这句话吸引了我,更而让我带着兴趣去读它。
读到序言“命”和“运”决定人的一。
吴军老师是这样说的:“那什么是命呢?对我来说它取决于两个困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环境的因素是外部因素,我们艰难改变,只能适应。
你的选择会影响你的一生,这就是第二个因素:我们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
在第二章中,“人生需要做减法"。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
我也是如此,读完这一章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奔会让我们过得更好,在这一章里面讲了《红楼梦》琳黛玉的故事、黛玉是作诗,宝钗是做人,黛无是灵性,,宝钗是美德,做人与做事,我们需要林黛玉,人生不仅要做人,也要做诗,让自己快乐,我的人生格言:不要鹤立鸡群,而是要努力的离开那群鸡!读完第二章,其实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拉芝麻检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读到这句话时,头脑中第一个闪现出的观点是"选择要大于努力”面对生命中的"芝麻”的“西瓜” 你要做出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
接着第三章谈谈见识, 作者说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子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首先我们和天才相差多远, 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和他们善距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而是在其他方面。
所以我们不如学习他们的做事方法,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缺受见识, ,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战更可怕的事情。
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可以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难读书也是很重要的。
围绕作看写的阅读的意义,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让人丰富知识、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
”真的,书越读就会觉得读得少,越读,就越觉得有读不完的书,读书可让人修身养性,因为书中有看广阔
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
最后我想讲的是第九章"好好说话"语言能力是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区别于其他人类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而如何做好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听众”听进去呢?说话是很重要的,所以吴军老师会把它放在最后一章讲。
讲话做事都要达到日前。
吴军老师先讲了个牧师和野蛮出租车司机的笑话.也从而得知很多人讲话只考虑怎么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 而根本不考虑听众是否听进去了。
从这本《见识》我学到了很多,所以我们想要见识更广, 就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见识》读后感2 《见识》是一本关于个人精进的书,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这位智者,相见恨晚。
书的前半部分讲抽象的的“命运”,“幸福”,“见识”等,后半部分讲具体的关于“投资”,“读书”,“演讲”等方面的建议,都是睿智的语言,独到的见解。
书里面的一切的建议,你都有选择的自由。
序言里说到,对于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作者认为,命运是由环境和对人生方向的规划两个因素决定的。
而环境又主要是基因决定的,后者由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决定的。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基因,但是,我们能提高自己的见识。
作者说,想命好,首先要信命和认命。
信命就是相信有所不能,认命就是“不逾矩”,不去奢望自己命之外的事情。
我一直以为认命是消极妥协,作者的观点更新了我的看法。
我们一般都羡慕贵族的命。
作者给出他的看法,贵族不只是血统。
如果我们能心中有“荣誉”,“责任”,行为举止“优雅”,“从容”,“镇定”,我们的幸福感也会提高。
二战时期,英国国王和王后成为首要攻击目标,丘吉尔却伊丽莎白女王离开王
宫,藏起来。
女王说:“孩子不能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离开,王后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国王不能在任何时候离开。
”她带着孩子一起练射击,并鼓励孩子::孩子们,练好你们的枪法,任何时候也不要屈服于恐惧与压力,只要你们的心,充满自信,任何时候你们都是强大的,是不可战胜的。
这就是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能够提高人的幸福感。
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最根本的期待。
关于幸福感的来源,作者引入学者的观点,一是来自基因的传承,二是影响力。
前者好理解,就是传宗接代呗。
后者也可以理解成个人的“存在感”,影响力越高,存在感越强,幸福感越强。
关于幸福的三个维度,作者说,一是爱情和婚姻,二是对未来的期望,三是对未来的态度。
其中关于择偶建议,作者引用去名人的话,女性最好是“迷人,有气质,聪明”,男生最好是“比自己优秀”,女生“嫁的越早越好”。
结婚这件事,只要是自由选择,没有标准。
作者的建议,参考参考就好。
具体的建议是,分清楚爱情和和婚姻,爱情是身体化学反应带来的愉悦感,婚姻是两个人在一起舒适温馨的状态。
少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结婚的概率会大一点儿。
作者举了一个相亲网站的例子,不让男女双方看到比自己优秀太多的人的信息,在一起的比率高。
男生女生都要独立,如果是离不开原生家人的那种,婚姻不易长久。
在排序方面,作者主张,夫妻大于父母,大于孩子。
乍一看有点儿不尊老爱幼,其实,夫妻这个核心稳的话,父母和孩子才会跟着好。
作者说,不仅要看男生的现在,也要看他的潜力。
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也要看他做了什么。
只对自己好也不行,还要看他对周围的人的态度。
一个真正对自己好的男生,也会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紫霞仙子朱茵说,判断有没有找对人,照镜子就行了,如果发现自己更美了,那人一定对了。
这个美,不一定是形容之美,更可以是腹有诗书带来的气质与优雅,责任与担当带来的坦荡与豁达,不必非得是男朋友带来的幸福,或是“女为悦己者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中的许多建议都有指导意义,希望自己多实践,多反思,一点一点变的更好。
《见识》读后感3 看完《大学之路》后对这个作者评价不高,从此对他怀有戒心,在同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打算再给他一次机会。
如果《大学之路》是百度汇编,这本《见识》就是长微博汇编,是他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一个高表达型的人,虽然通篇大白话,还是有干货的。
吴军博士对时间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我现在也是这么做的,我跟吴博士一样的有见识。
自从有了俩娃从来没有感到时间如此宝贵,属于自己的时间屈指可数,除了上班和带娃,我只能把时间分配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
两件事:每天中午健身一小时,每天晚上读书一小时。
从春节后到现在,除了出差和一些极特殊情况,我基本都做到了。
而其他的事情,比如追美剧,看综艺,刷手机,逛街,出去吃饭,大多都舍弃了。
前天因为没有一次把衣服买好大老远跑去南山退换花掉一个大晚上的时间,把我心疼得要死。
我现在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不是看自己喜不喜欢,而是值不值得花时间去做。
用时间去衡量一切。
因为时间实在是太宝贵了。
《见识》读后感4 对于读书,不仅要有输入,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容上的输出。
关于寒窗苦读,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因为寒窗苦读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
寒窗苦读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能抱有这些付出就必须要有什么回报,更要树立的是终身学习的态度,实实在在的学到有本领,才能坦然面对生活和社会。
所以,不能抱有读书无用的思想,这个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改进方式和方法去提高自己。
关于家庭教育,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而父母更多的都同时在上班,对于家庭教育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常常被淡化,没有真正意识到“父母在子女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成熟,首先是自己要不断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养成好的习惯,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才是给孩子有了一个好的起点。
有时候,我自己在倒立,结果2岁的儿子也时不时的在床上做出这样的动作,所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你不经意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
如果你常常在玩手机,而要求子女去学习,我相信不是他主动去学习的,一般都是拒绝去学习或者学得心不在焉。
就像儿子对我说“不要玩手机了,我都不玩,带我玩玩具”,说的自己都内疚的不行,便只有行动起来。
关于“向死而生”,对于死亡,都是会产生恐惧的,不过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结果。
“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我就想,没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除死无大难”等的想法,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有轻生的念想,死亡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点,虽然是终点,但是在人生中只占一个过程或节点,所以要珍惜和利用好其他节点,“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在健康的几十年里,浪费的时间又何止两周呢”。
读后感·而且,今年我对死亡这个词语感受更深更贴近,身边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有不到10岁的侄儿因突发病夭折,有30多岁的亲戚患病早逝,有五十多岁的熟人患癌离开,有六十多岁的身边人不慎落水溺亡,也有80多岁的亲戚安静的`离开。
所以死亡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不一样,留下的也不一样,对于他的评价也不一样,人生的长河中需要在过程中的每一天都要活得健康活得精彩。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不断审视自己,读后感未完待续,写在阳光明媚的秋季早晨。
《见识》读后感5 这本书是吴军博士对自己职场经验和人生经历的总结或者说是从他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本来这本书是“得到”app上硅谷来信的基础上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写成的。
全书围绕个人的精进这个主题,是个人认知升级类著作,就像封面所说:“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第二章的一个观点:“人生需要做减法。
”
其实我曾经也有一个困惑的地方:李笑来老师《财富自由之路》里面提到:多维度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就是做好自己最好的维度之外,多拓展几个维度,多学一些东西。
这里好像就有一个矛盾:一个教我们少做、一个让我们多学?那我们究竟该
怎么做。
现在我想分三个方面讲述自己的理解:①不要老想着抓紧时间同时做很多的事情,而是少做事情,②做重要的事情;③把重要的事情做好。
①有时候我们老想着同时做很多的事情。
计划安排的满满的,然后可能被各种事情打乱计划,或者对计划的事情低估难度,老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感慨计划跟不上变化。
然后归因于没有抓紧时间,下次还是重复这样安排,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这本书第64页一个观点非常有精髓,很好解释了这个现象:“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
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思维方式,少做事。
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要去做他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
”
这个概念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所以我觉得这个观点真的让我长了见识,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然后我也推荐一个忙忙碌碌总有做不完事情的朋友看了这本书,特别是这个观点。
②再看一下书中提到的生活中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为了省一块钱出租车在路上多走十分钟,为了抢几块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微信(当然这个观点小编保留意见,有时候抢红包只是希望和亲人朋友多一些互动,目的是增进关系而不是抢几块钱红包)等等,这是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的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它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
人的心智变的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得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其实,很多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我们要懂得舍弃一些,专注于做重要的事情,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老做捡芝麻丢西瓜之类的事情,”人生需要做减法”。
以前我什么都想学,时间也经常安排的满满的才甘心,对知识的焦虑、对浪费时间的恐惧,让我整个人都处于慌乱的忙碌中,捡芝麻丢西瓜,导致不擅长的事情没做好,擅长的该做的事情也没有做好。
现在我开始懂得取舍,只学对我有用的、必需的,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做好做专几个事情就可以了,贪多嚼不烂。
不做那些消
耗我宝贵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少玩手机、少看视频、不玩游戏等等。
③这里我还想到一个词:专注。
就是做事情的时候要专心,在看书的时候就专心看书,在开会的时候就专心开会。
其实很多人包括我,在看书的时候一会儿整理一下东西,一会儿玩玩手机,或者开会的时候想的是某个还没有做完的事情,等到时间快到了,惊觉书没有看多少页,看书好慢,或者开会讨论了什么问题宣布了什么事情自己错过了,然后再去问别人。
其实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专注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呢?
《深度工作》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专家研究发现,人一旦习惯不断分心,当他想专心的时候,很难摆脱分心的恶习。
所以我们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深度工作》里的“专注”、《见识》里的“做好事情”这两个观点和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里面的一个观点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把一切可能性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见识》读后感6 最近读了吴军的《见识》,被书中的多个观点刷新了三观。
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作者分别以投资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商业本质的洞见和人生智慧的领悟。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写几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O2O这个概念流行很久了,直译就是从线上到线下,将线上的流量导入到线下的实体经济中去。
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觉得线上才是消费主体,在这个主体赚到盆满钵满后,再分一点流量给线下门店。
一句话描述就是线上是吃肉的,线下只能喝汤。
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互联网化了,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
比如肚子饿了可以去饿了么点外卖,日用品可以上天猫买,无聊了可以打开爱奇艺看电影。
本质上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都是帮我们省钱、省时间,再免却一些体力上的劳累。
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闲钱后,却往往又会将它们花在一些线下的娱乐和享受上面,获取线上生活无法比拟的消费体验。
当《头号玩家》上映时,虽然我知道等个把月就能在网上
看免费的高清版,但还是会忍不住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巨幕,感受酷炫的3D效果,而不是省下这些钱来买爱奇艺会员,看更多的电影。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大部分线上的服务是帮我们省钱,而线下才是真正花钱最多的地方。
当经济繁荣到了一定阶段,现实生活会被虚拟化,搬到线上。
而随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又会纷纷回归到升级后的线下生活。
这就是一个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
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线下实体经济,将思想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升级线下的消费体验,就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见识》读后感7 今天依旧是秋高气爽的天气,接着写《见识》读后感。
庄子曾悟道“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虽然上学的时候学习过,但是没有什么印象,也不知道是什么含义。
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了更好的理解。
知识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不能什么事情都做,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学会取舍,学会做减法,把最关键和最该做的那几件事情做好。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有了如此高的境界,胸径之开阔,此乃大家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关于运气,运气就像正弦曲线,有波峰和波谷,也有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所以说一个人不可能一直运气好也不能一直运气差。
在运气不好的时候,不是抱怨,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慢下来思考,有耐心的做事情。
在适者生存的社会里,在不同的阶段总会有适合的一套方法。
关于阅读的意义,“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这应该是对终身学习,向死而生最好的诠释。
一本好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弄清楚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阅读不仅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而且重启了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还能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的支配。
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书籍,开启自己的人生路,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
以上只是个人的理解,《见识》读后感最后一期明天见。
《见识》读后感8 最近的忙碌程度有点一觉回到解放前的感觉,要不是见客户,
要不是谈业务,有点空闲时间,还得打电话,玄姐安慰我说,万事开头难,静下心来,自己还是蛮享受这样的状态,可能是爱不觉累吧。
我也一直坚信村上春树的话:尽管眼前十分困难,但说不定日后会开花结果。
前天忽然觉得心里发虚,每每这样的状态,我就知道,有时间没看书了,转身看后面的书架,一看就看到吴军老师的《见识》,不知道啥原因,可能是因为觉得进入酣客后,自己又长了不少新见识的缘故吧。
这好书,一上手就放不下,这两天忙里抽空的粗读一遍,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记得原来看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次更加明显,看完后就像遇到一个智慧通透的大哥,娓娓道来他的见识,这本书的内容繁杂,有点像东北乱炖,味道厚重,里面特别多的认同感,当然也有不感兴趣的东西来供我走神用。
前两天翻看自己前十几篇读书笔记,难怪阅读量低,这样的风格也是有问题,大而全的介绍,走马观花的感慨,所以这次适当调整一下。
书中我比较大的感触就谈到每次演讲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多讲,其实台下的人至多能记住我们讲过的三个主要主题,多了就是少。
我联想到这次在济南报告的用力过猛,对比在内蒙的简单扼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希望在南宁的会议上有所改善。
我从小学习一般,也不太懂学习的奥秘和关键在哪里,现在慢慢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记住什么,其实要学会忘记什么从而真正的领悟,再实践,不断磨练和实战,才能塑造更好的自己。
我最近直接参与业务开拓,再次深刻理解人都是算得过账的,而且都是为了自己经济利益而奋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看似是智商,情商和知识上,其实是在智慧上,而智慧的核心则是对人性的理解。
今天看完这本书最后的感觉是,好书和好知识真的有用,第一,它们能让人真正的感到快乐,会有一种与宇宙同频共振的颤抖感和快感;第二真正有价值的书和知识以及实用的常识,可以沿着时间的维度帮助我们看清未来。
再次感谢吴军老师的无私奉献,看他的书真是能感受到书里传递他的生命状
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见识》读后感9 命中注定,看似一个浪漫的词语,有时却是一种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心情。
到底我们的命运是否都已经注定了吗?恐怕只有我们到生命最后一刻才能确认,而那一刻我们恐怕已经没有什么力气去改变了。
吴军老师在书中是这么说的:
那什么是命呢?对我来讲,它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
环境因素是外部环境,我们很难改变,只能适应。
古有孟母三迁,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断的搬家。
如今的青年有的选择在大城市发展,有的选择在中小城市发展,也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选择。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那些城市各自的缺点,我们单独的个体很难去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去选择,选择生活在竞争激烈但是机会丰富的大城市,还是选择生活在机会少但是休闲安逸的小城市,很难去评判那种生活更好,这也许就是命吧,你的选择会影响你的一生,影响你的价值观,影响你认识的人,看到的物,发生的事,这一切的一切,只有在你十年后,二十年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认识到,都是因为自己的一个选择决定的。
我想这就是吴军老师说的第二个因素: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
我自己总结一下,命运就是环境+选择
讲一个最近我看到的一个人,这个人是在抖音上看到的,他今年28岁,已经资产2300万,北京土著,当然这2300万有一部分是房产,当然也是他自己挣钱买的,他是一个向钱看的人,从大学开始就琢磨着怎么挣钱,在别人学习或者玩的时候,他想的是哪里挣钱,哪个项目值得一试。
他想过的一些项目,我大学时也想过,只不过他行动了,当然我也行动过一次,和他一样失败了,不同的是他一直行动,而我却只尝试了一次。
他做过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前期不需要大投入的项目,可能身边的人都看不上的项目,比如外卖,而他就是靠着外卖挣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而那个时候正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