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_练习课 教案【精品】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练习十一第8-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填空1、王大妈买了3只鸡和1只鹅,已知1只鸡的价钱是一只鹅的1/3。
如果把鸡都替换成鹅,那王大妈的钱可以买()只鹅。
如果把鹅都替换成鸡,共可以买()只鸡。
2、张师傅和王师傅合作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做3小时,张师傅做4小时,张师傅每小时比王师傅多做5个,如果按王师傅的效率算,总个数就减少()个;如果按张师傅的效率算,总个数就增加()个。
二、解决问题1、王强家买3大瓶果汁和5小瓶果汁,一共有3000毫升。
每个大瓶中的果汁比每个小瓶中的果汁多200毫升,每个小瓶中装有多少毫升?2、一只羊和四只兔子一共重48千克,一只兔子的重量是一只羊的1/4,一只兔子和一只羊各重多少千克?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讲。
3、做练习十一第9-12题。
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创新练习1、一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规定做对一题得5分,做错一题倒扣3分,不做的题不得分。
小华在这次竞赛中全部题都做了,总分84分,她做错了几题?2、甲数比乙数多8,甲数的5倍与乙数的7倍一共是772,甲数和乙数各是多少?以上创新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练习,不作为统一要求。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8、13、14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乘除法运算的算理。
2. 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乘除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口算题目,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除法进行解决。
二、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进行讲解。
三、巩固(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除法进行解决。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教师强调乘除法运算的注意事项,如注意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和掌握了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计算习惯,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等,避免出现错误。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乘除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在练习课中,学生对乘除法运算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是因为乘除法是数学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数学学习的进展。
此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练习三-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练习三-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练习三的题目。
2. 相关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练习三的题目。
2.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中的数学关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回顾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讲解题目要求,分析题目中的数学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总结解题方法,归纳解题规律。
3. 练习与讨论(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的题目。
(2)学生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分享解题经验。
(3)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
4. 课堂小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三的题目。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应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 家长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教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掌握了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解、练习与讨论、课堂小结四个环节。
下面将对这些环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三第4、7、9~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位置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难点: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师: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二、指导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4题。
指名学生先回答,再上台将竖式计算写出来,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7题。
(1)指名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指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2)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小组议一议,再写出答案。
(3)一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其他学生演示笔算的过程。
3.课件出示:小学四年级463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辆车可坐60人,要租几辆车?教师要求学生读题并指出有用信息,随便抽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1)463÷60=7(辆)……43(人)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43人。
(2)463÷60=7(辆)……43(人)7+1=8(辆)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肯定并向学生强调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9题。
引导学生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2*题。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教学反思】: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难度并不大的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通过练习,是可以强化计算方法的理解的,但是往往就是有许多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出现以前的法则中所描述的错误,特别是确定商的位置。
灵寿县XX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3课时练习课(线段射线直线和角)教案苏教版9
第3课时练习课(线段、射线、直线和角)教材第81~83页第1、2、8~13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量角器、三角尺、课件。
1.量角的工具是什么?量角器中心一点叫什么?它有几圈刻度?2.怎样量角?量角的步骤有哪些?1.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三”第1题。
注意让学生说清楚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2.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三”第2题。
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三”第8题。
(1)请学生判断:下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否正确?(2)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3)请用正确的方法再量一次,强调“两重合,一看数”。
4.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三”第9题。
(1)指名读题。
(2) 指名回答,并分别说说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刻度。
(3) 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量角器。
5.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三”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量角器的摆放位置。
6.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三”第11题。
(1)指名读题,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请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标出的每个角的度数。
(3)集体订正。
7.教材第83页“练习十三”第12题。
(1)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2)你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说一说?(3)请学生量一量图中每个角的度数。
(4)看看自己量的角的度数,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8.教材第83页“练习十三”第13题。
(1)课件出示队旗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2)请学生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图中的三个角各有多少度,然后用量角器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看看和自己估计的结果相差多少。
9.教材第83页“练习十三”思考题。
(1)先按要求画一画,再数一数,然后将自己的结果填在书上。
(2)看表格,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练习课主要复习前面学过的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研究了知识本身的“序”,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多次量角度,形成相应的技能,为后面学习相关知识作铺垫。
新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4单元 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3课时 练习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难点:能判断正、反比例并应用正、反比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教学补充例题出示表1路程 5 10 25 50 100时间 1 2 5 10 20表2速度 100 50 20 10 时间 1 2 5 10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判断:(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训练1、做一做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为什么?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3、(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
人教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0页练习八第2、3、6~12*题。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熟练准确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笔算下列各题。
124×29= 306×24= 520×30=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指名说一说。
3.教师针对前一课时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简要讲解。
二、指导练习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2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2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3)教师指出:森林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爱护森林,保护环境。
2.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8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题做得对吗?错在哪里?将错题改正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改正,小组互相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了避免错误,可以怎样检验?(3)集体订正,交流计算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检验的方法。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0题。
课件出示第10题中各种观赏蔬菜,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价格和卖出的盆数。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第(1)、(2)两题,并相互检查。
组织学生议一议: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在班上交流。
4.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1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11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分析:总共有四款不同价钱的电话机,分别是128元、108元、198元和210元,不变的条件是李老师带了3000元,要买15台同样的电话机。
共有四种购买方案:①购买128元的电话机15台。
②购买108元的电话机15台。
小学数学教案二: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案二: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第三单元第3课时的练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讲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下面将着重介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希望能够给教师们带来帮助。
一、教学内容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学习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
老师会带领学生回顾一遍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接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会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2.掌握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能够应用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如:1.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2.练习法:通过多次的练习来解决学生不透彻的概念和对运算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的问题。
3.游戏法:设计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情景1.开篇铃声响起,老师迅速进入教室,询问同学们是否都准备好了。
2.老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进行了一番简单的回顾讲解,帮助学生们迅速回忆起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
3.接着,老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们反复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4.为了增加趣味和互动性,老师设计了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点。
5.老师进行了一次小结,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回顾知识点,并鼓励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应用这一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对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了运算的能力。
同时,通过游戏法的运用,学生们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加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公开性和兴趣。
六、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不论学习概念还是巩固运算都得到了锻炼。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练习课》(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练习课》(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课》(第3课时)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
本节课通过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和掌握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认识数字等基础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数学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认识数字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但仍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认识数字等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认识数字等基础知识。
2.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3.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练习题,包括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认识数字等基础知识。
2.准备教学课件,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复习和回顾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认识数字等基础知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认识数字等基础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小数除法练习课(第3~4课时)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小数除法练习课(第3~4课时)人教版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除法,这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将通过两个课时来深入理解小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五年级上册的《人教版数学》,我们将学习第3和第4课时的小数除法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包括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小数,以及小数除以小数。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来理解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小数,和小数除以小数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和应用。
我将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和练习,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练习题。
学生们需要准备好纸笔,以便于做练习和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小数除法的话题,例如,假设我们有1.2元,我们要怎么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小数除法的思考。
然后,我会继续讲解整数除以小数和小数除以小数的运算方法。
我会通过实际的例题和练习题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提问,以确保他们对小数除法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将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和例题展示在黑板上。
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记忆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课后,我会布置一些练习题,以便学生们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些练习题将包括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小数,和小数除以小数的运算题。
我会提供详细的答案,以便学生们自查和复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如果发现有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我会及时进行辅导和讲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3课时,主要是对第2课时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和练习。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例题和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笔算,避免出现错误。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练习本、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购买商品,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需求。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过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计算心得,解决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个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1. 将两位数和一位数写成乘法的形式。
2. 从个位开始,先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数,写在个位上。
3. 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写在十位上。
4. 若有进位,要加上进位。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自己找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需求,然后通过讲解例题、随堂练习、小组讨论和个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练习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第5单元简易方程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P55~57练习十二第2、9、11、12、1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熟练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2.会利用公式、常用的数量关系求值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难点: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习题讲解,引导学生练习。
在练习中体验、交流、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那现在就来做做练习。
教师出示下列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解答。
1.填空。
(1)1千克大米的价格是a元,买20千克大米应付( )元。
(2)学校食堂上月用煤x吨,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用煤y吨,这个月用煤( )吨。
(3)a+a=( ) a×a=( ) 当a=5时,2a=( ),a2=( ).(4)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行了t小时,共行( )千米;如果行s千米要( )小时。
2.水果店购进一批水果,苹果有x箱,每箱重15千克,橘子共有a千克,说说下列式子表示的意义。
(1) 15x (2) 15x + a (3) 15x - a二、指导练习1.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1题(1)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后,会说出: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2)你会用题中的字母表示出这些数量关系吗?学生在教材上练习,教师指名板演:c=ax a=c÷x x =c÷a(3)如果每袋方便面1.5元,6元可以买几袋?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x=c÷a=6÷1.5=4(教师注意强调书写格式)集体订正,教师强调易错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整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规则。
2.能够灵活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3.能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整数大小比较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整数的大小比较规则。
2.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进行计算。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整数大小比较。
四、教学准备1.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可通过简单的整数大小比较练习题,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老师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比较大小:-3 和 5,哪个数更大?”3. 学生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整数大小比较的练习题,督促学生独立完成。
4. 练习讨论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抽查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整数大小比较规则。
5. 拓展练习为巩固学生对整数大小比较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如应用题和实际问题练习。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整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老师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
七、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整数大小比较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整数大小比较展开,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概念。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整数大小比较的应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数大小比较的概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课(第3课时)教案与教学反思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铁山中心小学何逸春▶教学内容教科书P75~76“练习十七”相关内容。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教学目标1.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和本单元所学习的口算。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练习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教学重点含有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1.完成教科书P75“练习十七”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之间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这是退位减法的口算练习,要求学生迅速完成。
2.完成教科书P76“练习十七”第6题。
(1)限时1分钟进行口算比赛。
(2)交流订正,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情预设】这是本单元所学习的口算式题的综合练习,3.回顾旧知识。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练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二、练习指导1.完成教科书P76“练习十七”第7题。
(1)仔细读题,获取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情预设】共有72人参加视力检查,已经检查了40人,其中有6人近视。
师:“其中6人近视”是什么意思?【学情预设】要抓住“其中”二字理解,意思是已经检查的40人中,有6部分学生容易理解成72人中有6人近视。
(2)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师:要求“还有多少人没有检查”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学情预设】需要知道的是“共有72人参加视力检查”和“已经检查了40人”这两个条件,“其中有6人近视”这个条件是多余的。
师:怎样列式解答?【学情预设】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72-40=32(人)。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想一想,然后跟同桌交流。
【学情预设】本题提问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题目一共呈现了三条信息,根据前两条信息解决了第一问,而“其中有6人近视”这个条件是与第二条信息有逻辑关系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检查了40人”和“其中有6数学问题,如:已经检查的人中,多少人没有近视?如有学生直接提出“有多少人没有近视”,要引导学生提出正确的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练习课(第3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练习课[第3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1.记忆9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建立9的倍数模型,培养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3.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运用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投影片,口算卡。
【复习导入】1.背9的乘法口诀。
2.口算。
3×9= 8×9= 6×7= 8×7=9×9= 9×7= 4×9= 2×9=2×9+9= 6×9+9= 7×9-9= 4×9+9=3.小鸡找妈妈。
[连线]4.做一做,伸出两只小手,用手表示9的乘法口诀,我们的小手成了计算器了。
5.解决问题。
[1]妈妈买了4排鲜牛奶,一共有多少瓶?[2]妈妈买了4排鲜牛奶,花了多少钱?【进入新课】9的乘法口诀1.完成课本第81页练习二十第5题。
教师将含有9的乘法算式制成口算卡片,还包括倒过来相乘的算式,教师任意取出口算卡片,让学生很快说出积是多少,抽几名学生说说运用哪一句口诀来进行计算。
2.完成课本第82页练习二十第6题。
5×9+9可用哪句口诀?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再计算。
3.完成课本第82页练习二十第7题。
在多媒体中出示第7题方块图。
同桌间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一个问题。
全班交流。
[每一个长方体都由9个正方体组成,7个长方体需要多少个正方体?)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学生在课本中完成第7题。
请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这个问题求7个长方体需要几个正方体,就是求7个9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来计算]4.完成课本第82页练习二十第8题。
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第8题图。
让学生认真审题,在同桌间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请同学说明题目意思。
[两棵树相距5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间距长多少米?]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第8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练习课主要针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包括但不限于: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等。
2. 通过练习题目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四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堂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练习题目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巩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练习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和不足。
2. 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巩固练习,评价学生对第四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注意事项:1. 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复习和巩固第四单元知识点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练习课》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为练习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运用第1课时和第2课时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运算的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应用题的解答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题目的解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规则的运用。
2.教学难点:特殊情况下分数运算的处理,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练习题目和解题过程。
2.练习题目: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以及应用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规则。
2.呈现(15分钟)展示PPT,呈现本节课的练习题目。
题目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以及应用题。
3.操练(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可以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分数运算的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3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第3单元的知识点,包括:两位数的加减法、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几何图形的认识等。
2. 进行练习题的训练,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3单元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第3单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二、练习题训练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讨论解题方法和思路,教师适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醒他们要注意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学生提出自己在课堂上的疑问,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第3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课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3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答他们的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课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指导。
榆树市第二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3课时练习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时练习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参与长度单位间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课件。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师: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约有多长?师:你能将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师:同学们都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1.你会找吗?你能从尺上找到15毫米吗?38毫米呢?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5毫米和38毫米。
2.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
3.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7题。
4.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8、9、10题。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练习的过程也是知识梳理的过程,边练边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并学会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说课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三个大的板块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巩固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算法。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位置练习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第2单元位置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5、7、8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学生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
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线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3.出示教材第23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三第4、7、9~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位置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笔算除法的书写格式,正确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4题。
指名学生先回答,再上台将竖式计算写出来,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7题。
(1)指名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指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2)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小组议一议,再写出答案。
(3)一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其他学生演示笔算的过程。
3.课件出示:小学四年级463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辆车可坐60人,要租几辆车?
教师要求学生读题并指出有用信息,随便抽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1)463÷60=7(辆)……43(人)
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43人。
(2)463÷60=7(辆)……43(人)
7+1=8(辆)
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肯定并向学生强调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9题。
引导学生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2 *题。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难度并不大的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通过练习,是可以强化计算方法的理解的,但是往往就是有许多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出现以前的法则中所描述的错误,特别是确定商的位置。
问题是教材中没有文字计算法则,教学中要不要归纳?这个问题要依据具体的课程中的内容才能确定,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归纳出计算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