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合集下载

细粒棘球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棘球蚴破裂
肝内棘球蚴破裂 肺内棘球蚴破裂 腹腔内棘球蚴破裂
继发感染
胆道梗阻及炎症 肺炎、支气管炎等 弥漫性腹膜炎
四、诊断
(一)病史: (二)物理诊断:
(三)免疫学检查:
1. 皮内试验:
2. 血清学试验:
(四)病原学检查: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 1. 分布
2. 流行的主要原因
(1)虫卵污染环境 (2)人与家畜和环境的接触 (3)病畜内脏处理不当
(二)防治
1. 预防: 2. 治疗:
(1)手术:首选的治疗
方法
(2)药物治疗 早期
落 入 囊 腔
囊砂 (棘球蚴砂, hydatid sand)
二、 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
二、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
成虫
虫卵(孕节) 六钩蚴
棘球蚴
成虫
狗、狼
羊、牛、人等
狗、狼
二、生活史
(一)在人体内(中间宿主)
1. 感染
阶段:虫卵
3. 寄居 阶段:棘球蚴
部位:肝、肺、眼、腹腔 生长增殖方式
扩展性生长,内殖性芽生
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寄生虫学教研室
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hydatid cyst)寄生于人或 家畜的内脏组织中,引起棘球蚴病,是一种流行于我国西北的牧区 危害十分严重的人兽共患疾病,又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
一、形态
(一)成虫 (二)虫卵
一、形态
(一)成虫 (二)虫卵 (三)棘球蚴 有的棘球蚴内无 原头蚴、生发囊及子 囊等,这样的棘球蚴 称为不育囊 (infertile cyst)。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风险分析1、疫病概述棘球蚴病(EchinOCoCcosls)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哺乳动物脏器所引起的疾病。

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

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1.1流行病学棘球蚴的传播与养犬密切相关。

动物与人主要通过与犬接触,误食棘球绦虫卵而感染。

绵羊、牛、猪及人均为易感动物,此外,马、兔、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也可感染;绵羊对本病比其他动物易感。

患棘球绦虫病的犬、狼、狐等肉食动物把虫卵及孕节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体节可保持其活力达几天之久。

有时体节遗留在犬肛门周围的皱褶内。

体节的伸缩活动,使犬瘙痒不安,到处摩擦,或以嘴啃舐,这样在犬的鼻部和脸部,就可沾染虫卵,随着狗的活动,可把虫卵散播到各处,从而增加了人和家畜感染棘球蚴的机会。

此外,虫卵还可助风力散布,鸟类、蝇、甲虫及蚂蚁也可作为搬运宿主而散播本病。

1.2临床症状棘球蚴在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卵逐渐增大,可压迫组织,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

随着寄生部位的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各异。

当肝、肺寄生囊蚴数量多且大时,则实质受压迫面高度萎缩,能引起死亡。

囊蚴数量少且小时,则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3病原特性目前分类学上公认棘球绦虫属有四个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少头棘球绦虫(E.oligarthrus)、伏尔格利棘球绦虫(E.vogeli)。

后两种很少感染动物。

这四个种的成虫和幼虫阶段在形态上都不相同。

人体寄生虫学细粒棘球绦虫

人体寄生虫学细粒棘球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犬绦虫概述与猪/牛带绦虫同属圆叶目,带科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小肠;幼虫(棘球蚴)寄生于食草动物或人引起人兽共患病-棘球蚴病/包虫病形态成虫最小的绦虫之一,长2-7mm ,平均3.6mm组成头区颈部链体梨形吸盘顶突小钩富含肌肉,收缩力强大小相间的两圈小钩28-48个,呈放射状排列仅各一节偶多一节幼节成节孕节雌雄生殖器官各一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45-65个睾丸,均匀散布在生殖孔水平线前后方子宫呈带状,位于节片中央生殖孔靠后子宫向两侧突出,形成不规则侧囊含200-800个虫卵虫卵与猪带/牛带绦虫卵相似,光镜下难以区分幼虫称棘球蚴,也称包虫圆形囊状体,为单房性囊大小因寄生时间、寄生部位和宿主不同而差异较大1cm-40cm结构囊壁囊内容物囊外有纤维组织包绕外皮-角皮层厚1-4mm 乳白色半透明质松脆,易破裂光镜下无细胞结构而呈多层纹理状有渗透作用,参与虫体与宿主间的物质交换内层-生发层/胚层厚22-25μm有细胞核紧贴在角皮层内,电镜下可见其上发出无数微毛至角皮层内向囊内长出许多(椭)圆形原头蚴170×122μm生发囊/孕囊原头蚴囊液/棘球蚴液是向囊内生长的头节顶突和吸盘内,可见数十小钩可见石灰小体和钙颗粒等与成虫头节区别体积小缺少顶突腺直径约1mm ,为一层生发层小囊由生发层的细胞发育而来生发层向囊内芽生生成细胞群→空腔化后由小蒂与生发层连接→小蒂断裂,生发囊游离为子囊囊壁生成数量不等的原头蚴向囊内生长向囊外生长外生性原头蚴可不断扩展,危害更大内生性原头蚴子囊来源由母囊生发层直接长出原头蚴或生发囊进一步发育而成结构与母囊相似囊壁角皮层生发层囊内原头蚴生发囊与子囊结构相似的小囊-孙囊无色透明或略黄比重1.01-1.02pH=6.7-7.8内含多种蛋白、肌醇、卵磷脂、尿素,少量糖、无机盐、酶对人体有抗原性数量巨大,破裂后可在中间宿主体内形成新生棘球蚴发生种植性生长有的囊内无原头蚴、生发囊等,称不育囊生活史致病终宿主:犬、狼、豺等犬科动物中间宿主:羊、牛、马、猪、骆驼等食草动物和人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顶突上小钩和吸盘固着→脱落的孕节或孕节破裂释放的虫卵随宿主排出→污染牧场、水源→中间宿主吞食虫卵→六钩蚴在肠内孵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至肝、肺等→3-5月发育为棘球蚴,囊内原头蚴不断发展→原头蚴播散形成新棘球蚴→被犬吞噬后原头蚴在胆汁刺激下翻出头节,附着在肠壁,逐渐发育为成虫→犬肠内寄生的成虫可达成千上万条(食入棘球蚴至排除虫卵约8周)成虫寿命5-6个月人误食虫卵六钩蚴侵入肝、肺等组织,在形成的纤维性外囊内缓慢发育成棘球蚴感染半年后囊直径可达0.5-1cm,逐年增大,最大可达40cm 可在人体存活40年及更久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机制占位压迫超敏反应种植性生长严重程度取决于其数量、体积、寄生时间和部位因六钩蚴发育缓慢→感染后5-20年才出现症状感染类型原发感染多为单个,80%以上患者继发感染常为多发,常累及多个器官寄生部位人体各个器官多数六钩蚴经肠系膜血管随门静脉滞留肝脏少数随下腔静脉到右心,并到达全身器官寄生最多部位是肝(69.9%,多在右叶);肺次之(19.3%);其次是腹腔、脑、脾、盆腔、肾、胸腔、骨等部位在肺和脾内生长较快,骨内生长较慢大最大的棘球蚴多见于腹腔临床表现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肝脏-肝区肿大、疼痛肝门静脉-腹水胆管-阻塞性黄疸肺脏-呼吸急促、胸痛、干咳、咯血痰脑-癫痫、颅内压升高症状骨-破坏骨质,造成病理性骨折皮肤-形成包块。

细粒棘球绦虫病

细粒棘球绦虫病

细粒棘球绦虫病细粒棘球绦虫病2010-04-3010:13细粒棘球绦虫病疾病别名:所属部位:就诊科室:消化内科症状体征:过敏症状,右上腹部隆起,咳嗽,咯血百科详细内容疾病名称疾病概述细粒棘球绦虫病(包虫病)是动物源性寄生虫,狗为终末宿主,它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羊为主要中间宿主,牛、马、猪、骆驼等也可感染,并成为传染源.感染者主要是经过消化道误食虫卵而被感染.患者在临床上早期无明显症状,病程时间长.在病情较严重时,出现过敏症状及消瘦等.患肝棘球蚴病时,患者的右上腹部隆起,形成囊状物,触诊时有震颤感.患肺棘球蚴绦虫病时,患者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描述细粒棘球绦虫[Echinccoccusgranulosus(Batsch1786)Rudodphi,1805]属带科、棘球属又称包生绦虫Pallas(1716)首先注意到人和动物体内的棘球蚴囊相似,Goeze(1782)首先用显微镜研究了棘球蚴囊,发现了绦虫头节,证实它与带科的头系,Hartman(1965)以及其后的Rudolphi(1808)研究了犬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vanSiebold(1853)用家畜患病内脏,Naunyn(1863)以及另外一些学者用人的棘球蚴囊,分别在家犬肠内育成成虫,逐渐搞清楚了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类动物,幼虫(棘球蚴或包虫)寄生于或其他动物体内,引起棘球蚴病或称包虫病.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人兽共患病.在我国,该病被列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形态:成虫,该虫是绦虫中最短小的虫种之一.体长2-7mm,由头节及链体组成.链仅具幼节、成节和孕节一节,偶或多一节.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强,其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28-48个(通常30-36个).顶突顶端有一群梭形细胞组成的顶突腺.承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孕节长大,其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突(亦称侧囊),含虫卵200-800个.虫卵与猪、牛带绦虫卵相似,在光镜下难以区别.幼虫即棘球蚴,为圆形囊状体,大小因寄生的时间、部委以及宿主的不同而异,小者直径可不足1cm,大者直径可至40cm内含有约2L囊液.棘球蚴为单房性囊,有囊壁和和内含物(生发囊、源原头蚴、子囊、孙囊和囊液等)组成.囊壁外有宿主的纤维组织包绕囊壁分两层,外层为角皮层,厚约1-4mm,乳白色,半透明,似粉皮状,较松脆,易破裂,光镜下观察无细胞结构而呈多纹理状.内层为生发层亦称胚层,厚约22-25m,具有许多细胞核,生发层紧贴在角皮层内,电镜下可见从生发层上有无数毛延伸至角皮层内.腔内充满液体,称棘球蚴液.囊液无色,透明或微带黄色,比重1.01-1.02,pH6.7-7.8内含多种蛋白、肌醇、卵磷脂、尿素及少量糖,无机盐和酶等,具有抗原性.生发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蚴(亦称原头节),原头蚴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170m*122m,为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其顶突和吸盘内陷,保护着数十个小钩,此外,还可碱石灰小体等.原头蚴与成虫头节的区别在于其体积小和缺顶突腺.生发囊亦称育囊,是仅一层生发层的小囊,有生发层的有核细胞发育而来,据观察,最处有生发层向囊内芽生成群的细胞,这些细胞空腔化后,形成小囊并长处小蒂与胚层连接,在小囊内壁长出5-40个数量不等的原头蚴.原头蚴除向生发囊内生长外,也可向囊外生性原头蚴,由于可不断扩展,其危害较内生的棘球蚴进一步发育而成.子囊结构与母囊相似,囊内也可生长原头蚴、生发囊以及与子囊结构相似的小囊,称为囊砂或棘球砂.一个棘球中可有无数的子原头蚴,一旦破裂而散播,即可在中间宿主体内形成许多新的棘球蚴,有的棘球蚴囊无原头蚴,生发囊等,称为不育囊.症状体征棘球蚴病临床表现极其复杂,主要有:1.毒性和过敏反应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发育障碍、恶病质现象、荨麻疹和粒棘球绦虫生活史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若棘球蚴液多量渗出或溢出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映而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2.继发性感染如肝棘球蚴蚴囊破裂可今日胆道,引起急性炎症,出现胆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破入腹腔可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肺棘球蚴囊如破裂至支气管,可咳出小的生发囊、子囊和囊壁碎片等.3.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寄生肝可有肝区疼痛.在肺部可引起干咳、咯血、呼吸急促、胸痛等道症状;脑部受累则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付乳头水肿、抽风甚至偏瘫等.骨棘球蚴常发生于骨盆、椎体的中心和长骨的干骺端,破坏骨质、使之疏松、易造成骨折或骨碎裂.位置表浅的棘球蚴可在体表形成包块,触之坚韧,有弹性,叩诊时可有震颤,包块破门静脉可致扶腹水若压迫胆管可致阻塞性黄疸、胆囊炎等.疾病病因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是犬、豺、狼等犬科是肉类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等多种食草类动物和人.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以顶突上的小钩和吸盘固着肠绒基部隐窝内,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中间宿主,包括人吞食了虫卵或孕节,六钩蚴在肠内孵出,钻入细粒棘球绦虫肠壁,经血循环至肝肺等器官,经3-5个月,发育成直径为1-3cm的棘球蚴.一般感染半年后囊的直径达0.5-1.0cm,以后每年增长1-5cm,最大可长到30-40cm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存活40年,甚至更久,但如遇继发感染或外伤时,可生发变性衰亡.囊液浑浊而终被吸收和钙化.棘球蚴被犬、狼等终宿主吞食后,其所含的每个原头蚴都可发育为一条虫,由于棘球蚴中含有大量原头蚴,故犬狼肠内寄生成虫可达千至上万条,从感染至发育成熟排出虫卵和孕节约需8周,成虫寿命约5-6个月.病理生理棘球蚴病,称报包虫病,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机械损害为主,儿童年轻人是高发人群,40岁以下者约占80%,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体格八月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六钩蚴侵入宿主组织后,其周围出现炎症反应和细胞侵润,逐渐形成一个纤细性外囊.因棘球蚴生长缓慢,往往在感染5-20年后才出现症状.原发的棘球蚴感染多为单个.继发感染常为多发,约占患者的20%以上,可同时累及数个器官.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发现于几乎所有部位,据我国新疆15298例病人分析,最多见的部位是肝(占69.9%).多在右叶,肺(19.3%),腹腔(3%)原发在肝向各器官转移(5.3%)次之.其他部位分别是:脑(0.4%)、脾(0.4%)、盆腔(0.3%)、肾(0.3%)、胸腔(0.2%)、骨(0.2%)、肌肉(0.1%),胆囊(0.1%)、子宫(0.1%),以及皮肤,眼卵巢、膀胱,乳房、甲状腺等(0.4%).在肺和脾内棘球蚴生长较快,甚至使一次肺叶萎缩,由于棘球蚴的不断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组织萎缩、坏死,诊断检查棘球蚴生长缓慢,在较长时间内无症状或体征且临床表现及其复杂.故早期难以确诊.在流行区应警惕此病的可能.首先应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是否来自流行区,是否与犬、羊等动物或皮毛接触史.可疑者可采用X线、B超、CT、MR(磁共振)及同位素扫描等物理诊断方法,特别是CT和MR,不仅可早期诊断处无症状的带虫者,且能准确地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影像.但这些方法均难以对病变的性质作出明确的诊断.而且有的方法费用较高,确诊应以病原学结果为依据,如手术取出棘球蚴,或从痰、胸腔积液、腹水或尿等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蚴等.血清学实验是常用的重要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主要有:1.卡松尼(Casoni)批内实验方法简便,15分钟即可得出结果,阳性率78.6%-100%,但易出现假阳性(约18%-67%)或假阴性,已渐少用.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敏感且特异性较高,已有试剂盒供使用.3.间接血凝实验(IHA)阳性率达80%,但敏感性低于ELISA.4.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实验(ABC-ELISA)敏感性最高比常规ELSA高4-6倍且假阳性很少.5.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Dot-ELISA)从操作简便、易观察,很适于基层使用.此外尚有对流免疫电泳(CIEP)、间接荧光体实验(IFA)、胶乳凝集实验(LAT)应采取综合方法.用2-3项血清学实验相互弥补不足,以提高准段准确率.治疗方案治疗病人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术追注意避免囊液外溢,防止发生过敏性休克和继发感染.内囊摘除术和新的残腔处理办法已使手术治愈率明显提高.早期较小的棘球蚴可试用阿苯哒唑、吡喹酮或甲苯哒唑等药物治疗.疾病预防在流行区应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包虫病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2.加强卫生法规建设和卫生检疫,结合法规强化人的卫生行为规范,严格,合理处理病畜及其内脏,不用其喂狗,严禁乱仍,提倡深埋或焚烧.3.定期为家犬、牧犬驱虫.我国卫生部1992年颁布了新的全国包虫病防治规划,在流行区推行以健康教育,查治病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建立防治机构、定期开展防止检测、开展防治科学研究、加强屠宰卫生管理和家犬登记完全以及定期药物驱虫、捕杀野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几年实施,部分地区已取得了一定的哈过,但防治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对病防治重视程度还不够,经费严重不足,卫生、农木两大系统在防治工作中的协调统一有待加强,防治科研队伍不稳定等都迫切需要尽快解决.安全提示1.该病是因饮食不洁,吃入体内的食物中沾有虫卵;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内生湿热,所致虫居脏腑得以生存和繁殖而发病.2.本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感染后至青春期才出现症状.儿童时期被感染,到20岁-40岁才发病者占发病总人数的60%-70%.感染一般在40岁以下者为多见,占80%.1.地理分布细粒棘球绦虫宿主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终宿主和中间宿主长形成比较固定的公务间循环关系链.依据这种关系链,可将流行分为两型:(1)森林型(北极型),分布无较寒冷的地带,主要在犬、狼和鹿之间形成野生动物循环;(2)畜牧型,分布较广泛,遍及世界各大洲牧区,以犬和欧偶蹄类家畜之间形成家养动物循环,其中有羊/犬、牛/犬和猪/犬等不动类型,在我国分布较广的是绵羊/犬循环,其次是牦牛/犬循环,见于青藏高原和甘肃省的高山草甸、山麓地带以及四川西部藏区.细粒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的地方往往是此病流行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乌拉圭、南非及亚洲都有流行.在我国,流行在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西南广大农牧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西北,陕西,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贵州和云南等23个省(市区)都有流行或散发病例报道.在西北5省、区流行区人群患病率在0.6%-4.5%之间,人群中最易感染者是学龄前儿童,新疆15289例病人中,15岁以下着占32.1%,主要动物中间宿主绵羊的棘球蚴感染率在3.3%-90%之间,家犬的成虫感染率在7%-71%之间.2.流行因素(1)虫卵污染外界环境:虫卵在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能耐低温至-56摄氏度,在干燥的环境中能生存11-12天,室温水中能活7-16天,对化学药品也有很强的抵抗力,一般化学消毒剂不能杀死虫卵,孕节有强的活动能力,可在草地沿植物蠕动,致使虫卵污染周围环境,包括牧场,畜舍、皮毛、蔬菜,土壤及水源等.虫卵可随狗或人的活动及尘土、风水散播在人及家畜活动的场所,犬及牛、羊等动物的身体各部位也可沾有虫卵.(2)人畜等的感染方式:流行区牧民家中都养狗看家护畜,儿童多喜欢与家犬亲昵嬉戏;病死的家畜或其内脏多用以喂狗或抛在野外,犬、狼随意吞食:病犬、狼等粪便极易污染牧场,水源,造成了本病在动物间的传播流行:流行区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与畜群牧犬或皮毛接触较多,受到感染的机会很多,许多人则通过食人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蔬菜、瓜果、水或饮料而受到感染.在非流行区,人因偶尔接触感染的犬,或接触到来自流行区的动物皮毛而受感染.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流行区的畜产品大量流向内地,因此,非流行区也存在着潜在的流行危险.。

包虫病防治知识

包虫病防治知识

包虫病防治知识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包虫病,是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及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包虫囊)所致的疾病。

本病流行于世界上许多畜牧区。

在高发区,患病率可达5%,细粒棘球坳的终末宿主是狗、狼、狐等,羊、鼠、马等为中间宿主。

棘球蚴病临床表现高度多样性并反映了幼虫的位置和大小,绝大多数症状是因为幼虫虫体的机械压力或由于疱液流出引起异种抗体。

囊包活检查到虫体可诊断。

对已发病者,可外科手术摘除囊包。

病因(一)发病原因细粒棘球坳的终末宿主是狗、狼、狐等,羊、鼠、马等为中间宿主,成熟的棘球蚴在终末宿主小肠里产卵,并随粪便排出,被中间宿主吞吃后,经消化液作用,幼虫脱壳而出成六钩蚴,这些动物被终末宿主吞吃后完成棘球蚴的生命周期。

多房棘球蚴的生活周期与细粒棘球蚴相似。

(二)发病机制棘头体被人吞食后在肠内伸出以角质倒钩挂于小肠壁黏膜上,或吻突侵入肠壁,形成一圆柱形小窦道,浅者到黏膜下;深者穿破肠壁,引起黏膜损害,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穿孔。

虫体发育过程中常更换附着部位,使损伤范围扩大,炎症加重。

加之虫体代谢产物的影响,使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消瘦、贫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由于虫体的吻突深及肠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故极易发生肠穿孔,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

小的慢性穿孔形成腹腔内炎症性包块,发展为腹腔内脓肿、粘连性肠梗阻,亦可损伤肠壁血管导致肠出血。

病变主要在回肠中、下段。

受累肠管一般长30~200cm,重者可累及整个小肠。

肠黏膜充血、水肿、肥厚,有散在的溃疡,其数目多于虫体。

与溃疡相对应的浆膜面上有本病特殊的白色结节突出,直径O.2~2.5cm,圆形或椭圆形。

显微镜下观察,结节中央部分为凝固性坏死,外层为嗜酸性粒细胞或浆细胞为主的炎性肉芽肿。

虫体常叮咬在结节的黏膜面上,牵动虫体时结节随之移动。

肠穿孔的部位亦位于结节中央。

浆膜面上常有纤维素附着,大网膜亦常与肠粘连。

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牛羊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

牛羊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

2019年第03期目前,针对牛羊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方法诸多,如:病理剖检、X线诊断、免疫学诊断、基因探针等。

根据国家动物疫病防治规划要求,优先防治与重点防范动物疾病,各地区部门掌握当地牛羊棘球蚴病流行状态,以防治该病为核心,加大防治监督控制。

1牛羊细粒棘球蚴病包虫病(Hydatidosis)学名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动物(包括人)的肝、肺等组织器官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我国是世界包虫病高发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于西部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其中以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等7省(区)最严重。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等食肉动物小肠内,其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最后通过消化道感染中间宿主牛羊等以及人而引起发病,包虫病主要多发于肝脏,其次见于肺脏。

动物感染早期无明显症状。

感染后期且严重时,表现被毛逆立,时常脱毛,发育不良,呈现消瘦、咳嗽,咳后长久卧地不起;个别动物可因包囊破裂产生过敏性休克而突然死亡。

犬科动物感染后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严重时病犬消化不良、腹泻、消瘦。

该病对人体危害巨大,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一是对器官的压挤,二是分泌毒素。

包虫病人在早期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都在体检时发现,其临床表现为棘球蚴包囊占位所致压迫、刺激、或破裂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棘球蚴的囊液破裂后对宿主可引起剧烈的过敏反应,使宿主发生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腹泻,如在短时间内有大量囊液进入血流,可使宿主发生过敏性休克而骤死,而且囊中的棘球砂以及破碎的生发囊均可在身体的任何部分长成新的棘球蚴,后果亦极严重。

虫卵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牧区犬感染通常较重,使犬粪中虫卵量很大,随动物的活动以及尘土、风、水等播散,导致虫卵严重污染环境。

虫卵对外界低温、干燥及化学药品有很强抵抗力。

棘球蚴

棘球蚴

棘球蚴病棘球蚴病也称包虫病,是由寄生于狗的细粒棘球绦虫等数种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牛、羊、人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脏器内而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主要见于草地放牧的牛、羊等。

棘球蚴(一)病原在犬小肠内的棘球绦虫很细小,长2—6毫米,由一个头节和3—4个节片构成,最后一个体节较大,内含多量虫卵。

含有孕节或虫卵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或草场,牛、羊、猪、人食入这种体节或虫卵即被感染。

虫卵在动物或人这些中间宿主的胃肠内脱去外膜,游离出来的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流散布全身,并在肝、肺、肾、心等器官内停留下来慢慢发育球蚴囊泡。

犬届动物如吞食了这些有棘球蚴寄生的器官,每一个头节便在小肠内发育成为一条成虫。

棘球蚴囊泡有三种,即囊单房、无头囊和多房囊棘球蚴。

前者多见于绵羊和猪,囊泡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由豌豆大到人头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触摸有波动感,囊壁紧张,有一定弹性,囊内充满无色透明液体;在牛有时可见到一种无头节的棘球蚴,称为无头囊棘球蚴。

多房囊棘球蚴多发生于牛,几乎全位于肝脏,有时也见于猪;这种棘球蚴特征是囊泡小,成群密集,呈葡萄串状,囊内仅含黄色蜂蜜样胶状物而无头节。

在牛,偶尔可见到人型棘球蚴,从囊泡壁上向囊内或囊外可以生出带有头节的小囊泡(于囊泡),在于囊泡壁内又生出小囊泡(孙囊泡)。

因而一个棘球蚴能生出许多于囊泡和孙囊泡。

(二)症状临床症状随寄生部位和感染数量的不同差异明显,轻度感染或初期症状均不明显。

牛肝部大量寄生棘球蚴时,主要表现为病牛营养失调,反刍无力,身体消瘦;当棘球蚴体积过大时可见腹部右侧臌大,有时可见病牛出现黄疽,眼结膜黄染。

当牛肺部大量寄生时,则表现为长期的呼吸困难和微弱的咳嗽;听诊时在不同部位有局限性的半浊音灶,在病灶处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棘球蚴破裂,则全身症状迅速恶化,体力极为虚弱,通常会窒息死亡。

(三) 临床表现1 人包虫病可在人体内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细粒棘球绦虫病(包虫病)

细粒棘球绦虫病(包虫病)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兽体内引起的疾病,俗称包虫病(Hydatidosis)。

我国有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引起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目前21个省(市、区)报道有原发性人、畜包虫病及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

流行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

由于流行广泛,宿主丰富,地理生态复杂,分布于我国的细粒棘球绦虫可能存在不同的株型。

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是高度致死的疾病,患者不经治疗,10年死亡率可达90%。

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宁夏、甘肃、新疆的部分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高发的国家之一,重要的流行国家尚有东亚的蒙古,中亚的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南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

其他人体棘球蚴病的病原体还有少节棘球绦虫(E. oligarthrus)和伏氏棘球绦虫(E. vogeli),目前我国没有这两种虫体。

一、病原(一)形态1. 细粒棘球绦虫(1)成虫:眼观乳白色,长度为2~11mm,多数在5mm以下。

显微镜下观察,虫体由4~6个节片组成,最前端为头节,其后为颈节,后接链体,根据生殖器官发育程度链体又分为幼节、成节和孕节。

头颈部呈梨形,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上有大小相间的呈放射状排列的两圈小钩共28~48个。

吸盘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直径0.014mm。

幼节仅见生殖基。

成节内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的中部或偏后,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水平线的前后方。

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断与防治

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断与防治

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断与防治高艳;梁剑平;班旦;吴金措姆;四郎玉珍;袁振杰;格桑卓嘎;陶蕾;刘宇【摘要】对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02【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治疗;预防【作者】高艳;梁剑平;班旦;吴金措姆;四郎玉珍;袁振杰;格桑卓嘎;陶蕾;刘宇【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9;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9;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9;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9;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9;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2.32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名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动物(包括人类)的肝、肺等组织器官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疾病[1]。

棘球蚴病对人体及畜牧业发展危害严重。

我国经常发生的棘球蚴病主要有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且以前者为主,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的广大农牧区[2],棘球蚴病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8亿元[3]。

棘球蚴病棘球蚴病治疗方法

棘球蚴病棘球蚴病治疗方法

棘球蚴病的棘球蚴病治疗方法
棘球蚴病( Echinococcosis)
棘球蚴病亦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及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于牛、羊、猪、马、骆驼、鼠及人等哺乳动物的肝脏、肺脏和其他组织中所致。

棘球蚴和泡球拗可对寄生脏器和组织形成压迫、毒害等破坏作用,引起器官组织的萎缩、坏死和功能障碍,严重的可造成宿主死亡,是危害十分严重的人畜共患病。

成虫细粒棘球蚴综虫和多房棘球综虫寄生于犬、狼、狐、豺等肉食兽小肠。

因此,本病多发生于与大等肉食兽接触密切的地区。

【处方1】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最可靠的方法,棘球蚴可剥离摘除;泡球蚴应酌情切除部分组织。

【处方2]丙硫咪唑(抗蠕敏),猪每次按30mg/kg体重用药,口服3次,每次间隔48小时。

【处方3]吡喹酮,猪每日按50mg/kg体重用药,口服,连服5日;牛、羊每次按lOOmg/kg体重用药,服用3次,每次间隔5日。

【处方4] 甲苯咪唑,猪按20 - 30mg/kg体重用药,牛按30mg/kg 体重用药,内服。

细粒棘球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骺端 、可破坏骨质,易造成骨折或骨碎裂。 位置表浅的棘球蚴可在体表形成包块,触之坚韧, 压之有弹性,扣诊时有震颤感。若包块压迫门静脉 可致腹水,压迫胆管可致阻塞性黄疸、胆囊炎等。
(2) 过敏反应 囊内虫体蛋白不断渗出, 或囊肿破裂、囊液外溢,发生过敏反应, 甚至过敏性休克。 (3)继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棘球蚴病 棘球蚴
肾骨、脑和其他组织、器
官。肝(70%),其次肺(20%)
常为单发,且生长速度缓慢。
人可作为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一般感染半年 后囊的直径达0.5—1.0cm,以后每年增长1—5cm,最 大可长到数10cm。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存活40年甚至更 久 。
肝棘球蚴
肺棘球蚴
肾棘球蚴
骨棘球蚴
5.致病机制(Pathogenesis)
为数毫米至数十厘米。结构由囊壁及囊内含物组成: ①囊壁 外层为乳白色的角皮层,内层为有细胞结 构的生发层,可向内不断生出原头蚴和生发囊。 ②囊内含物 为充满富含蛋白质的囊液,悬浮于囊 液中的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及脱落的碎片统称为 棘球蚴砂。
棘球蚴、子囊、原头蚴
2.生活史 (Life cycle)
虫卵。
(3)人体感染的方式主要为绦虫卵污染手指被人食
入。本虫典型的生活史模式是羊-狗-人或羊。
8.防 治(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1)对牧犬应定期进行药物驱虫 (2)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 (3)对病人采取手术治疗(注意)
(4)丙硫咪唑、甲苯咪唑等药物可试用于
较小的棘球蚴或术后。
(4)病原诊断 常在术后查棘球蚴砂或对囊壁进 行切片检查为确诊依据。
脑CT拍片
7.流行(Epidemic)
(1)典型人兽共患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

包虫病

包虫病

并发症
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徐明谦(1993)报道的1314例肝包虫病中,并发感染的占20.2%,破裂 占9.9%,过敏性休克 1.9%,播散性继发性包虫囊肿1.4%,门静脉高压症2.4%。细菌感染大多从胆道侵人,也可 因外伤或穿刺引起。临床症状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和压痛,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酷似肝脓肿。棘球蚴囊 肿破裂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常因外伤或穿刺引起。囊肿可破入胆管、腹腔或胸腔。当破人胆道时可引起胆道 阻塞,发生阵发性胆绞痛及黄疽。破人胸腔可引起脓胸、肺脓肿、肝-支气管瘘,出现胸痛、咳嗽、咳出味苦的胆 汁性脓液或黄色子囊。破人腹腔则引起剧烈腹痛、腹肌痉挛、压痛等急腹症表现。棘球蚴内张力甚髙,诊断性穿 剌无不引起囊液外溢,继而引起剧烈的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囊液内的头节可播散种植,因此,绝对 禁忌穿刺。
2、B超影像 B超影像对腹部包虫病的诊断有决定性作用,腹部脏器(肝、脾、肾、胰腺等)及腹腔、盆腔 (包括女性生殖器官)的包虫病基本上可以根据 B超影像学的特征加以确诊。单纯性肝包虫病显示为边界清楚的 无回声液性暗区,后壁回声增强。较大而完整的包囊可见双层壁。成熟的包囊由于囊砂增多,显示囊内浮动光点 和沉积于底部的光点。内囊分离时呈典型的双层壁结构,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病原学
1.形态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的小肠中,是带科绦虫中最小的一种。虫体长度为2~11mm,多数在5mm 以下。虫卵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0~40um,内为六钩蚴,对外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细粒棘球蚴囊或称包虫 囊是寄生在中间宿主家畜和人体内的发育阶段,囊壁由两层构成,内层直接包裹着囊液,称为生发层。生发层之 外的角质层系由生发层分泌形成,为无细胞的较坚韧的板层状结构。囊液透明,内有原头节,育囊和子囊,子囊 壁的结构与母襄同。

羊棘球蚴病的症状 羊棘球蚴病的诊断及防治 - 养羊技术

羊棘球蚴病的症状 羊棘球蚴病的诊断及防治 - 养羊技术

羊棘球蚴病的症状羊棘球蚴病的诊断及防治-养羊技术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虫引起的一种羊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犬为终末宿主,羊、牛、马、猪等为中间宿主。

虫体在气候温暖、杂草丛生、低凹潮湿的自然环境中能够大量繁殖,如果羊群采取粗放管理,就容易感染该病,如果多种畜群进行混牧,就会导致该病在不同动物间循环感染,日趋严重,应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棘球蚴病的症状羊棘球蚴病的诊断及防治。

1、病原生活史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如犬、狼等)会通过粪便将孕节和虫卵排到体外,导致饮水和饲草污染。

当中间宿主如羊、牛等食入虫卵后,其就会进入消化道,并逸出六钩蚴,之后其就会钻过肠壁,通过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移动到全身各处,其中主要集中在肝、肺两处,大约经过6-12个月生长才能够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球蚴。

当犬以及其他食肉动物食入棘球蚴后,在40-50天之后就会再次发育成为细粒棘球绦虫。

犬体内寄生的虫体一般能够存活5-6个月。

2、病因分析中间宿主传播。

羊棘球蚴的感染率以及感染轻重强度在较大程度上同当地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相关。

随着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导致野生狐狸和狼等数量明显增加,加之牧区为保护羊群安全而饲养大量犬,导致终末宿主野生动物和中间宿主家养犬逐渐在大范围内形成循环感染的情况,从而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传播。

饲养条件差。

羊棘球蚴病的高发病率与饲养条件之间也密切相关,尤其是牧区大多数养羊户都采取粗放式管理,羊舍结构简陋,有时甚至是临时建设的简易饲养圈,不具备良好的防疫条件,无法按规定对羊群进行驱虫与消毒,造成卫生情况较差,从而使该病容易发生。

饲养者忽视防控。

有些饲养户缺乏对羊棘球蚴病的认识,且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该病具有的危害性。

羊群感染棘球蚴后,会导致幼羊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快速降低,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严重影响养羊业的经济效益。

据报道,羊群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感染该病后会导致其胴体重降低3.01kg,同时羊毛产量减少0.2kg。

牛、羊包虫病病因及防治技术

牛、羊包虫病病因及防治技术

牛、羊包虫病病因及防治技术在目前的牛、羊养殖业中,包虫病对牛、羊的健康生长造成了很大威胁。

一旦养殖场牛、羊大规模患病,会导致养殖场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此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不仅可以感染畜类,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1 牛、羊包虫病的病因及传播方式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条虫幼虫感染引起的,因此又称为棘球蚴病。

此种寄生虫是最小的一种带科绦虫,成虫长度多小于5 mm,虫卵直径极小,主要呈椭圆形或圆形。

细粒棘球绦虫繁殖能力较强、寿命较长,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狗属于细粒棘球条虫的终宿主,细粒棘球绦虫成虫会大量寄生于狗的肠道内,因此,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极易随狗的粪便传播。

粪便内的虫卵会随土壤和水源进行传播,导致疾病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而牛、羊饮用含有虫卵的污染水源后,虫卵会由牛、羊肠壁进入血管,进而随血液进入牛羊内脏,导致患病牛、羊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家畜在放牧过程中吃到终末宿主排出的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或孕卵节片,会从消化道中溢出虫卵内的六钩蚴,随后钻进中间宿主的肠壁,再随血液流动带至肝肺等器官,生长发育为棘球蚴。

犬、狼等在吞食家畜感染棘球蚴的内脏后感染原头蚴,原头蚴到犬的小肠内,在肠壁内头节外翻,40 d左右发育为细粒棘球绦虫。

人则往往因为接触牲畜或误食虫卵而被感染。

此外,由于狗类具有舔舐肛门的习惯,会使体内虫卵遍布全身,导致与狗接触的牛、羊或人员也会被传染。

一旦牛、羊遭到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且发现不及时,就会导致牛、羊大规模死亡,给养殖场(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养殖场(户)需要积极做好包虫病防治工作,降低包虫病发生率,促进养殖牛、羊养殖业发展,增加自身经济收入。

2 牛、羊包虫病发病症状大量试验数据和临床观察发现,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一般通过水或食物进入中间宿主肠道,而虫卵可经宿主肠壁进入血管,随宿主血液流动侵袭内脏,最常被侵袭的内脏是牛羊肺部。

虫卵进入肺部后,会导致肺内多部位受到破坏,因此,染病牛、羊在病情进展期会出现呼吸困难表现,偶尔伴有轻微咳嗽,而且听诊时可发现肺泡呼吸音减弱征象。

动物棘球蚴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动物棘球蚴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动物棘球蚴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作者:苏洪祥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10期摘要:棘球蚴寄生于家畜,主要是猪牛羊等动物及人体。

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动物肝、肺及其他器官内引起的严重危害的寄生虫病。

病畜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腹泻等,呈现消化障碍的病理过程。

因为幼虫生长力强,体积大,除了使寄生部位周围的组织被高度压迫而萎缩,又能继发感染,给宿主造成严重的病症,甚至发生死亡。

关键词:动物;棘球蚴;症状;诊断;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10-0099-011流行病学成虫为寄生于猫、犬、狼等肉食动物小肠内的细粒棘球蚴绦虫,成虫体长 4. 07~5.12mm,整个虫体由头节、颈和3~4个体节组成。

虫体的最后一节为孕节,是细粒棘球蚴绦虫最大的一节,平均有594.6个虫卵。

棘球蚴是一个内含液体的包囊状的构造物,其形体因寄生部位不同有所变化,一般多为近似球形,直径为5~lOcm左右,大的可达50cm,小的仅有黄豆粒大,含少量液体。

棘球蚴的囊壁分为两层,外层为角皮层,乳白色,无细胞结构,比较脆弱易破裂,似粉皮状。

内层为胚层,又称生发层,具有细胞核,向囊内芽生出许多成群的细胞,形成小囊并长有蒂连接胚层,在小囊内壁上生出数量不等的原头蚴,此小囊称其为生发囊或者子囊,在生发囊内同样是原始囊内(母囊)转化为小囊称孙囊,其内也有胚层,生成原头蚴。

细粒棘球蚴绦虫寄生于犬、猫、狼、狐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

动物有细粒棘球蚴绦虫寄生时,虫体的数量往往很多,有时可以在1只犬体内找到数千条成虫。

虫体的孕节随犬等动物的粪便排出外界污染了牧草、饲料、饮水及家畜停留的其他地方及物体上,加上孕节可以自动蠕动而分裂出虫卵,使虫体撒布在各处。

当中间宿主(牛绵羊等)吞食含有虫卵的饲草、饲料及饮水后,六钩蚴在消化道内逸出,以六钩的作用钻人动物的肠黏膜内,人肠壁血管内,随血流人肝脏、肺脏及其他脏器和组织内形成蚴期寄生,棘球蚴在动物体内发育比较缓慢,经1个月囊泡才达Imm大小,3个月达Smm,5个月达lOmm。

包虫病 病理

包虫病 病理

包虫病病理
包虫病又称为棘球蚴病(hydatid disease),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包虫)所致。

肝包虫可破入胆囊或经膈进入胸腔和肺。

偶尔可破入胆管,引起严重的嗜酸性胆管炎伴肝坏死。

包虫囊破入腹腔可导致致命的过敏性休克。

包虫可因各种原因退化或死亡,囊液可被吸收、浓缩成胶冻样物,囊壁亦可有钙化。

主要2种:细粒棘球蚴病、泡状棘球蚴病。

【病理要点】
1.细粒棘球蚴病
此型最常见。

①为红染平行的板层结构;
②包虫囊外层由致密的无细胞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常有钙化;
其外为少量肉芽组织,可见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异物巨细胞;
④囊壁内层为透明的生发层,为新生的原头蚴附着处。

⑤包虫囊内容为无色透明液体,可达数千毫升。

2.泡状棘球蚴病
是由泡状棘球蚴所致,又称泡状囊肿病或多房棘球蚴病。

成虫主要寄生于狐和犬中,犬为人类的主要传染源。

约90%的泡状棘球蚴囊肿见于肝。

一般呈单个巨块型,有时为结节型,呈灰白色、质较硬,不形成大囊泡,而由无数小囊聚集而成海绵状,边缘不整,无完整角质膜和纤维包膜。

小囊泡内容为胶样液,囊泡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有结核样肉芽组织形成。

囊泡周围组织常发生萎缩、变性和坏死。

肺细粒棘球蚴病的治疗及护理

肺细粒棘球蚴病的治疗及护理

03
人类通过接触或食用被细粒棘球蚴污染的食物、水或土壤而感染
04
肺细粒棘球蚴病可导致肺部炎症、纤维化和脓肿等并发症
症状
咳嗽:患者 可能出现持 续性咳嗽, 并伴有痰液
01
呼吸困难:随 发热:部分患 着病情的发展,者可能出现发
患者可能出现 热,可能与感
呼吸困难
染有关
03
05
02
04
06
胸痛:部分患 者可能出现胸 痛,尤其是在 深呼吸时
者康复
3
肺细粒棘球蚴病的护理措施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饮食护理
饮食原则: 清淡、易消 化、营养丰

食物选择: 多摄取蛋白 质、维生素、 矿物质等营
养物质
避免刺激性 食物:辛辣、 油腻、生冷
等食物
保持水分平 衡:适当饮 水,避免脱

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 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
2
3
4
手术适应症:肺细粒 棘球蚴病患者,病情 严重,药物治疗无效
手术方式:开胸手 术,切除病灶
术后护理:保持呼 吸道通畅,预防感 染,监测生命体征
手术风险:出血、 感染、气胸等
辅助治疗
饮食调理:保 持营养均衡, 避免刺激性食

心理疏导:缓 解患者焦虑、
抑郁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绪
康复训练:帮 助患者恢复身
体机能
家庭护理:家 属提供关爱和 支持,帮助患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问题
心理护理
STEP1
STEP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是动物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又称为囊型包虫病。

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狗是其终宿主,羊、牛是其中间宿主,故本病流行于畜牧区,人因误食虫卵也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发生包虫病。

包虫囊肿在肝脏内最多见,其次是肺部,脑、骨骼等其他脏器偶尔也被侵犯。

目前21个省(市、区)报道有原发性人、畜包虫病及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

流行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病原体:细粒棘球绦虫是各种绦虫中体积最为细小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寄生于有蹄类家畜(例如,绵羊、牛、猪、山羊、马,骆驼)。

一般是寄生在狗的小肠内,其体长一般为2.5~6mm,主要组成部分有: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与妊娠节片。

头节呈梨形,包括有一个顶突与四个吸盘。

顶突伸缩力强,富含肌肉组织,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30~36个。

最长最大的是孕节,它的长度等于体长的一半,生殖孔开口在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支(又称侧囊),其内充满虫卵,一般是200~800个,一旦肠内或肠外破裂后释出虫卵。

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

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

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内有辐射纹,棕黄色,含六钩蚴,其形态与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卵相似。

2.传播:包虫病是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有蹄类动物、鼠类等。

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

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

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的特点是由西向东有明显减弱趋势,终末宿主犬、狼等和家畜之间形成稳定的细粒棘球绦虫发育循环,造成人间囊型包虫病流行。

犬是棘球蚴病最为重要的传染源。

特别是多房棘球绦虫,最初是在野生食肉目动物和小型哺乳类动物中循环的寄生虫,但由于家犬的介入,增加了其生活传播环节,同时也增加了防治难度。

犬科动物排出的虫卵随犬、人类活动及土、风、水的散播,留存于人及家畜、小型哺乳动物活动场所的机会多,相应的人和动物感染机会就增多。

人类生产活动狩猎、从事野生动物皮毛贩运、加工、销售或使用是造成人类感染的高危因素。

目前我国棘球蚴病高发流行区大部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受历史地域、生产生活条件和宗教习俗的影响,经济落后,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率低,绝大部分人不了解棘球蚴病,更不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的。

因此,感染率以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最多,农民次之,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较少。

除了与大部分人从事牧业生产有关外,也与其他因素有关系,如饮食习惯、个人卫生等。

近年来,我国其他非流行区不断有棘球蚴原发病人和动物感染的报道,这可能与近年兴起的宠物热中狗、猫等对病原的传播作用有关。

疫区动物未经检疫和处理被直接输入内地也是传播扩散的原因。

二、发病机制被孕节或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中间宿主如羊、牛、猪、家兔、骆驼等家畜及人食入后,即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脱壳而出,先附着于小肠粘膜,再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门静脉到达肝,故肝包虫病最多见。

少部分可通过肝经右心到肺,极少数可通过肺循环而到达全身其他器官。

但六钩蚴也可从肠壁侵入淋巴管,经胸导管直接进入血流而至全身各处。

幼虫经过数月的发育,即成为囊状幼虫,称为棘球蚴或包虫囊。

棘球蚴内含有很多原头蚴(头节),如果含棘球蚴的器官被狗、狼等吞食,其中的每一个原头蚴均能在小肠壁发育为成虫。

以后陆续排出孕节和虫卵,造成污染和感染。

据甘肃省人民医院426例与国内综合报告895例分析,包虫囊在体内分布为:脑0.2%~0.3%;脾1.3%~2.7%;肾0.3%~0.4%;骨骼0.2%~0.9%;女性盆腔1.9%~3.3%肝75%~78%;肺8.5%~14.5%;。

小儿包虫囊体内的分布与成人的分布有差别,脑包虫病占3.5%~4.3%。

肺包虫囊发生率也较高。

六钩蚴在肝脏内沉着后第4天发育至40μm直径大小,并开始出现囊腔;第3周可见囊泡,直径达250μm;第5个月达1cm,并分化为角皮层与生发膜。

此后生长速度约1mm/月,或1cm/年。

包虫囊一般达10cm才出现症状;达20cm时出现囊性包块。

肺包虫囊生长速度较快,1年可增长4~6cm。

症状体征一、分类囊型棘球蚴病的潜伏期比较长。

从至发病为10—20年或更长。

临床表现主要看虫体寄生部位以及囊肿大小与和无并发症有关。

发病的早期无自觉症状,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

肝包虫囊肿:占70%左右。

多位于常接近肝脏表面,肝脏的右叶(80%~85%),故主要症状是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现肿块,但不会有任何疼痛感觉,囊肿多为单个,位于膈面,向腹腔突出,也可为多个。

表面光滑,质度较坚。

肝脏右叶顶部膈肌升高是因为包虫囊向上生长,使运动受限。

而位于肝门附近的肝包虫囊向下生长,或压迫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症,可压迫胆总管引起黄疸,主要表现为脾肿大,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或腹水,但不常见。

极少数患者(2%~3%)叩诊时可触到包虫震颤,因子囊互相撞击导致。

巨大肝右叶包虫囊患者的肝脏左叶常有代偿性肿大。

左叶包虫囊的体征出现较早且较显著。

肝包虫病主要有感染(16.2%~26.9%)和破裂(4.3%~11.5%),两者交叉里通常会有以下两种结果:(1)肝包虫囊穿破包虫囊内张力甚高,诊断性穿刺无不引起囊液外溢。

包虫囊破裂不仅被挤压造成也可因外伤引起。

大量囊液破入腹腔或胸腔可造成过敏性休克,并使囊液中头节播散移植至腹腔或胸腔内产生多发性继发包虫囊肿。

(2)来自胆管的细菌感染,也可因外伤或穿刺引起。

临床上有发热,肝区疼痛,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增多、酷似肝脓肿。

但由于外囊囊壁较厚、细菌与毒素不易吸收入血,故毒血症症状较轻。

肝右叶顶部包虫囊感染,除膈肌抬高,运动受阻外,也可引起反应性胸膜炎与积液2. 肺包虫囊肿:占20%~30%。

这种病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多见于右肺和下叶,通常为单个,多发者少见。

早期肺包虫囊较小,患者无自觉症状,常在胸部X线透视时发现。

肺包虫囊逐渐长大就会出现如下一系列症状:胸痛、咳嗽、痰血等,胸痛为持续性隐痛。

可压迫周围肺组织,引起肺萎陷和纤维化。

由于肺包虫囊肿的纤维外膜及包虫囊的角皮层较薄,故易破裂。

约1/3痰中带血亦较常见,偶尔包虫囊肿破裂时可发生大咯血。

约1/3患者包虫囊穿破至支气管,穿破时患者突然发生阵发性呛咳,呼吸困难,咯出大量水样囊液与粉皮状角皮膜以及咯血等症状,偶尔因大量囊液溢出与堵塞引起窒息。

并发感染时,患者有发热、咳脓痰等症状。

少数病例可破入胸腔,引起包虫性胸膜炎。

3.脑囊包虫囊肿:多见于儿童,发病率在1%左右。

多见于儿童,发病率在1%左右,常见于顶叶,通常会伴有肝与肺包虫病。

临床症状为头痛、视神经盘水肿等颅内高压症,常有癫痫发作。

脑电图拍片出来可以看到局限性慢波。

颅脑CT扫描及磁共振影像可见大的囊肿阴影,对于定位与定性诊断有特殊贡献。

4.眼眶包虫囊肿:低于10%。

眼眶包虫病可发生于眼眶任何部位,其症状与一般眼眶肿瘤相似,即眼球突出、偏位而引起复视。

眼球突出严重时可发生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穿孔,甚至发生全眼球炎或眼球萎缩。

有的包虫囊可生长很大,充满整个眼眶,并可腐蚀眶壁,侵犯到颅腔。

也可压迫视神经而产生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或视神经萎缩。

包虫偶可寄生于眼内,在玻璃体内逐渐长大,导致失明。

5.其他器官的细粒棘球蚴病:10%左右。

囊型包虫病可发生在腹腔和盆腔、脾、肾、脑、骨、纵隔、心脏、肌肉和皮肤、膀胱、卵巢、睾丸等部位,泡型包虫病可发生肺、脑等部位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占位性囊肿引起的压迫症状,几乎都伴有肝或肺包虫病的症状。

有刺激或过敏反应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少数病人可同时存在2种棘球蚴混合感染。

个别泡型包虫病病人可出现寄生虫性栓塞。

二、诊断结合症状及免疫学方法可初步诊断。

张京元(1990)报告对8种免疫诊断方法的比较,ELISA 和ABC-ELISA敏感性最高,其次是IHA,琼脂糖凝胶扩散最差。

特异性以酶标记对流免疫电泳最高。

因此以上述三种方法结合应用是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可靠方法。

另外X线、CT检出率较高。

用药治疗一、西医1、药物治疗:阿苯达唑剂量20mg/(kg·d),儿童剂量为每日15mg/(kg·d),分2次服用。

治疗期限应根据包虫囊肿大小(B超扫描随访),以连续服用1年或以上为宜。

本药副作用少而轻。

长期服用对肝、肾、心与造血器官均未见显著损害,偶有引起可逆性白细胞减少与一过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

该药的动物试验证明有胚胎毒与致畸作用,故孕妇禁忌。

动物实验证明,它有杀死原头蚴作用外,并可破坏生发层。

本药对不能手术治疗患者有一定疗效,其主要适应征为:多发性包虫囊患者,播散性继发腹膜与胸膜多发性包虫囊肿,不能手术的、不能耐受、拒绝再次手术者、手术时囊肿散落外溢,阿苯达唑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包虫囊肿大小、囊壁厚薄也对病程短、早期、小的壁薄的包虫囊的效果较好。

甲苯咪唑国外采用剂量与疗程不一。

剂量自每日20~200mg/kg不等,通常以每日40~50mg/kg为宜,分3次口服疗程1月,休息半月再服另一疗程,一般治疗3个月。

也有人认为治疗囊型包虫病者需用药1~6月,部分囊型包虫病患者可望治愈,肺包虫病之疗效优于肝包虫病。

甲苯咪唑吸收差,一般空腹服用仅1%吸收,为求提高疗效服药时应配合脂肪餐,药物容易和脂肪一并吸收,据报告脂肪餐伴服时吸收率可为5%~20%。

2、手术治疗:PAIR法:在CT引导下经皮抽吸囊液,然后灌入杀头节药物,最后再吸出。

手术前应服用阿苯达唑治疗。

术时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极易剥离,常可完整取出肺、脑、骨等部位的包虫病,亦应行摘除手术术中以0.1%西替溴铵作杀原头蚴剂。

肺包虫囊亦采用内囊摘除术,如果囊肿较大,并发支气管扩张等可做肺叶切除术。

手术时不宜注射甲醛溶液,因为有并发硬化性胆管炎的可能。

肝与肺包虫囊手术时均应防止囊液大量外漏,以免产生过敏性休克。

术前2周至术后2周服用丙硫咪唑以减少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复发包虫囊肿国外有人采用西曲溴胺(cetrimide)杀原头蚴,并认为是毒性低、效果好的理想杀原头蚴剂。

用于人体包虫囊摘除术前,分2次注入囊内适量的0.1%Cetrimide,每次历时5分钟。

二、中医1、中医偏方肝包虫囊:上腹胀痛,乏力蚋呆,或有包块,或有腹水,或黄疽,或发热.按之坚韧、光滑,有囊样感,舌边可有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