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中的忧思——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详细内容(一)
中国现代舞创作多元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索
中国现代舞创作多元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索现代舞起源于西方,是20世纪初在现代派哲学和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舞种。
从邓肯赤脚而舞的那一天开始,打破传统,自由的表现思想情感成为西方现代舞的创作信仰与理念。
20世纪30年代吴晓邦先生将其带入中国,抗战初期吴晓邦以现代舞作品为武器呼唤民族的崛起,体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现实主义的中国现代舞从这里起步。
一、现代舞真正意义进入中国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了80年代短暂的繁荣期后,中国现代舞的发展犯了“一种模式走不通”的错误,对于西方的思想与技术几乎照搬照抄,其作品内容也大都是另类、异端、脱离中国社会现实的。
因此,多数观众对现代舞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欣赏者与编创者很难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多年来中国现代舞经历了风风雨雨,一波三折,一度陷入萧条低迷的窘境。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大环境的建立,编创者们顺应时代潮流、探索中前进,在现代舞本土化发展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此时的现代舞,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现代舞,它有了更明确的本土化和时代的标签,它更关注中国人的生存、道德观的解放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21世纪,必定产生人们对艺术表达多样性的需求在传统艺术形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时,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它能够更贴切的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与状态,给人以启示和共鸣。
去先锋剧场欣赏现代艺术的观众不断增多,这使现代舞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文化市场的空前繁荣,使各艺术门类的演出数量增加、范围扩大,也使现代舞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另外,在不同类型的主流舞剧、晚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舞的身影,虽然大多以借鉴为主,但也起到了推广和运用的作用。
创作观念的开放性是现代舞多元化发展的根本推动因素,也是一把双刃剑。
现代舞传入中国是意欲借助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的封闭状态,促使傳统的变革以实现现代化。
我们从西方“拿来”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渐变,当这些观念被移植到中国这块文化土壤上来的时候,无疑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摘要】当代舞剧创作在当今舞蹈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需要融合多元文化、挖掘热点话题、创新表现形式、跨界合作促进发展,并注重审美标准。
未来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地融入时代元素,鼓励和支持创作者不断努力创新。
【关键词】当代舞剧创作、多元文化、社会热点、舞蹈表现形式、跨界合作、审美标准、未来发展趋势、支持与鼓励。
1. 引言1.1 当代舞剧创作的重要性当代舞剧创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是舞蹈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现象。
通过当代舞剧的创作,可以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激发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探索。
1.2 当代舞剧创作的现状当代舞剧创作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观众对于舞剧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当代舞剧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现实情况是,当代舞剧创作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障碍。
在一些地区和群体中,传统观念和审美习惯对于当代舞剧的接受度并不高,这给创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当代舞剧创作需要的投入和支持也较大,包括资金、场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而在当代社会,这些资源并不总是容易获取。
2. 正文2.1 当代舞剧创作需要融合多元文化当代舞剧创作需要融合多元文化,这是因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
融合多元文化可以为舞剧注入新的灵感和创意,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融合多元文化也可以拓展舞剧的受众群体,吸引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在舞剧创作中,融合多元文化需要舞者和编导具有广泛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
他们需要不断去探索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舞蹈表达方式和审美特点,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舞剧中融入中国传统舞蹈、印度舞蹈、非洲舞蹈等多元文化元素,可以使作品更具跨文化交流的特色,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融合多元文化还可以为舞剧注入新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表现当今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思考和建议
舞最 基 本 的特征 , 可谓 是一 举两 得 。
( 二) 表 现 民 族 风 格
民 族 民 间 舞 , 从 这 个 名 称 上 就 可
群 众所 喜 闻 乐见。具 体来 说 , 这 种 时代
了祖 国 的大 江南 北 , 更是 走 出 了 国 门 ,
这 一 现象 的原 因是 多 方 面 的 。但 是 从 根 本上 来 说 , 还 是 在 于 创作 者 本 身 , 没
有 真 正 静 下 心 打 磨 一 部 作 品 ,而 是 受 到 了 很 多 其 它 因 素 的 影 响 ,使 作 品 带 有 了 一 定 的 功 利 化 色 彩 。 再 次 是 在 风 格 方 面 。 艺 术 风 格 是 区 分 不 同 艺 术 作 品 之 间 最 显 著 的 标 志 。 而 且 民 族 民 间
量 方 面 。 民 间 舞 向 来 都 是 不 乏 经 典 之 作的 , 但 是 从近 年 来 的 实际 情 况来 看 , 很 少 有 高 质 量 的 佳 作 出 现 。 一 些 作 品 在 很短 时 间 内就 被 观 众所 遗 忘 。 造成
范 。如 : 《 快 乐 的罗 唆》 《 采 茶 舞》 等, 表
关键词 : 民族 民间 舞 艺 术创 作 建议 和 思 考
一
、
当代 民族 民 间 舞 创 作 的 不 足
民族民间舞并不是孤 立存在 的
而 是 与 时 代 发 展 紧 密 相 连 的 ,所 以 要 求 创 作 者 要 心 系 时 代 发 展 , 才 能 使 作 品 具 有 时 代 风 貌 和 活 力 , 为 广 大 人 民
中国舞剧繁荣背后的隐忧
中国舞剧繁荣背后的隐忧2019-08-04编者按:中国舞剧已⾛过7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得”有“失”。
⽇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承办的“中国舞剧艺术研讨会”在北京举⾏。
与会专家、学者梳理了中国舞剧艺术发展的历史与取得的成就,就影响中国舞剧艺术创作与发展前景的相关问题进⾏探讨,并尖锐指出,在中国舞剧创作的繁荣背后,存在着理论不清、漠视现实、缺乏创新、内容苍⽩等严重问题。
于平(⽂化部⽂化科技司司长):在相当的⼀段时期内,舞剧创作的数量之多是⼀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当我们对众多的舞剧进⾏评论之时,却对⼀个共存的现象视⽽不见,即未能正视⼏乎所有的舞剧都是悲剧的舞剧。
2002年⾄2007年,我国50部精品剧⽬中共有9部舞剧,其中7部为悲剧,这7部悲剧⼜可划分为两类:⼀类是为⾰命理想、民族利益⽽奋起抗争的悲剧;另⼀类则是为了纯真爱情,为了美满姻缘不屈外⼒⽽⾦销⽟焚的悲剧。
“⼤我”之悲和“⼩我”之悲在其中得到间接反映,也可以说成是英雄悲剧和平民悲剧,表现“⼩我”之悲是当下悲剧舞剧的主流。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看,从⽽唤起⼈们对这⼀价值的守护和扞卫。
这种表现“⼩我”悲剧的舞剧创作,其价值取向是否是当今我们所珍视和守护的价值?我们⼏⼗年来的舞剧创作不仅在情节结构上,⽽且在价值取向上都体现出⼀种⾃我复制的现象。
这种⾃我复制,导致了情感表现和形象塑造的创作退化。
虽然在“”之前中国舞剧中也存在悲剧的舞剧,但那些悲剧所表现的内容是⼀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如《红⾊娘⼦军》、《⽩⽑⼥》等。
这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舞剧创作者的价值取向。
“⼩我”的价值取向已不符合当今⼈们的观念,“⼩我”悲剧中依然在表现某种封建观念,这与当今的中国格格不⼊,因此造成当下的舞剧创作中出现了对现实的漠视和背离。
如果悲剧型的舞剧创作在坚守或守望着某种⼈⽣理念,也可说是⼀种⽂化⾃觉,但是,当悲剧的舞剧成为创作的主流或⼀种集体⽆意识的舞剧创作时,悲剧的舞剧将变为舞剧的悲剧。
少儿舞蹈现状及反思
少儿舞蹈现状及反思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少儿舞蹈正逐渐成为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儿舞蹈在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身体协调性、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少儿舞蹈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少儿舞蹈普及程度不够。
在一些发达城市,少儿舞蹈成为了家长们追求孩子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但在一些农村地区或者偏远地区,少儿舞蹈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使得这些孩子无法享受到舞蹈带来的乐趣和锻炼身体的机会。
少儿舞蹈教育的质量不高。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少儿舞蹈培训班也随之增多,但其中有一部分培训班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甚至有一些培训班以炫耀孩子才艺为目的,打着舞蹈教育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滥竽充数。
过度竞争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随着舞台竞技节目的流行,一些孩子被家长逼迫参加各种大型比赛,舞蹈不再是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是一种任务和负担。
无论是为了名利还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应该加大对少儿舞蹈培训班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增加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和安全性。
要加强对少儿舞蹈教师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给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在各个地区建立少儿舞蹈普及基地,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舞蹈课程,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舞蹈。
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舞蹈团体进行巡回演出,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要重视少儿舞蹈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专注力,让舞蹈成为他们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界的压力。
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做真正的自己。
虽然少儿舞蹈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需要加大对少儿舞蹈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改进现有的问题,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舞蹈带来的乐趣和成长的机会。
关于中国当代舞剧创作问题的分析详细内容
关于中国当代舞剧创作问题的分析详细内容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但它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是难以忽视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创作理念、舞台表现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中国当代舞剧创作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创作理念的转型近年来,当代舞剧创作中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创造。
以《梨花颂》等作品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审美的结合,使得中国当代舞剧在世界范围内唯一出彩。
但是这种向传统文化的转变并不是始于今日,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黄梅戏现代化”和“牡丹亭二度改编”中就有相关的尝试。
但某些同仁们的眼里却看不见这些努力,而始终计较庸俗流行和“平庸”的问题,这种认知往往会对创作方向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中国如何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给世界?”成为了当代中国舞剧创作“头疼”的问题。
对此,我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创作理念的转型,让更多的舞剧融入当代生活中,从而使其更具代表性,每一个角色,每一段剧情,都是和生活相关的。
另一方面,也应该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创造,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并从中融入现代审美的元素,从而才能更好更有说服力地传达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二、舞台表现和创意当代舞剧创作的舞台表现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
这样的多样性与中国的地理多样性和历史文化多样性相契合。
在表现方式上,多样性要求创作人员依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创作的形式,这不仅有利于全新文艺形态的探索和发展,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当然,在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背后,也存在着“良莠不齐”、“浅尝辄止”等问题。
比如,中国当代表现性舞蹈作品在创作时,创意极其单薄,缺乏独特性,无法在国际舞台上与其它作品相抗衡;同时,另一方面,中国当代抽象性舞蹈作品的独特表现形式在国内的接受度极低,此外还需要面对审美观的转变与豁达度越来越广的年轻观众,全面改革既需提升创意意识,更需顺应局势变迁和审美需求的转变,不被时代所淘汰。
三、评价标准的挑战在评价标准方面,与传统舞台剧不同的是,创新依然是当代舞剧创作的重要基石。
关于中国当代舞剧创作问题的分析详细内容
关于中国当代舞剧创作问题的分析详细内容中国当代舞剧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涵盖了多个方面的问题。
在本文中,将以观众、创作者、艺术形式、主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进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的发展。
一、观众问题观众是舞剧创作的最终受众,因此他们的需求和喜好是决定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的重要因素。
然而,目前中国当代舞剧的观众群体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的文化艺术爱好者中。
这意味着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当考虑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并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注重舞剧的宣传工作,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传播信息。
其次,要关注教育工作,发展舞蹈教育课程,提高观众舞蹈欣赏能力。
最后,要注重多样性和创新性,创作出符合不同观众口味的作品,增加观众的选择性。
二、创作者问题中国当代舞剧创作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找到自己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由于历史的限制和传统的束缚,很多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难以突破传统的舞蹈形式和故事情节。
然而,艺术的创新和突破是舞剧创作发展的关键。
因此,创作者要有勇气和决心去创造出与传统不同的作品。
他们应当敢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挑战传统的舞蹈技巧,并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同时,创作者也应该注重自己的文化根基,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元素和语言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三、艺术形式问题艺术形式是舞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观赏效果和艺术品质。
目前,中国当代舞剧的艺术形式相对单一,以舞蹈为主,缺乏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创造。
这就导致了一些作品在形式上显得相似,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创作者可以尝试将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作品。
例如,可以将戏剧元素、音乐元素、视觉元素等融入到舞剧创作中,使作品更有艺术张力和表现力。
同时,还可以借鉴国际舞台上的一些成熟作品,吸取其中的成功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技巧。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1. 引言1.1 当代舞剧创作的重要性当代舞剧创作还具有推动文化发展、传承和创新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舞蹈文化,更能够融合现代元素,开拓舞蹈艺术的新领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代舞剧创作也是一种文化输出的方式,通过创作、演出和交流,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传递到世界各地,促进文化交流与艺术交融。
当代舞剧创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表达和审美价值,更在于其对社会、文化和时代的积极引领和推动作用。
1.2 当代舞剧创作的现状当代舞剧创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观念和审美习惯可能会限制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空间。
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的多样性也给舞剧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创作者需要在追求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资金、场地、人才等资源方面的不足也限制了当代舞剧创作的发展。
当代舞剧创作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有不断创新、突破传统,与不同领域进行跨界合作,传承和创造文化,才能使当代舞剧创作在未来更加繁荣和多元化。
2. 正文2.1 当代舞剧创作的创新性当代舞剧创作的创新性是指在传统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方式之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通过新颖的创意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当代社会的精神和价值。
在当代舞剧创作中,创新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活力和吸引力,也可以带来新的观赏体验。
以下是一些当代舞剧创作中常见的创新性表现方法:1. 融合多种舞蹈风格和艺术形式:当代舞剧创作常常会将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等多种舞蹈形式相融合,创造出全新的舞蹈风格和表现方式。
还可能会融合影像、音乐、声光效果等多种艺术形式,使作品更加多元和丰富。
2. 运用新的舞蹈技巧和动作语言:当代舞剧创作中常常会使用一些新颖的舞蹈技巧和动作语言,如身体的扭曲、扭动、倒挂等,使得舞蹈更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3. 探索当代社会主题和问题:当代舞剧创作通常会通过舞蹈来探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主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关系、心理问题等,这种探索也是一种创新性的表现方式。
关于舞蹈创作的思考 调查报告
关于舞蹈创作的思考调查报告据艺术史学家考证,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就是舞蹈。
舞蹈是在三维空间里借助音乐伴奏以肢体语言传情达意、交流思想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舞蹈本身具有着多重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作用。
首先,舞蹈肩负着启迪思想、弘扬时代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
与其他一切艺术作品一样,舞蹈作品也肩负着服务社会、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
就我们所处的时代,它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鼓舞斗志的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舞蹈《飞天》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好作品,它把东方含蓄的美淋漓尽致地呈现。
作者萃取女性美中最动人的元素——温柔、端庄、婉约、恬静、聪慧,刻画出灵动的东方少女群像,给观众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它没有浓墨重彩地讴歌英雄人物,也没有轰轰烈烈地赞美崇高思想,而只是取材借鉴敦煌石窟壁画,唯美地塑造一群少女的舞蹈形象,就足矣深深打动观众,这是因为美的共鸣。
作品以“独脚舞”(演员的一条腿被固定着)的形式去演绎恰恰突出了“画”的静态美,演员的表演充分展现了平衡的技巧,令人耳目一新;而服装舞美的完美配合,又让人饱览霓裳羽衣彩带飘飘的飞舞动态,突出了《飞天》这一主题。
作品的演绎成功地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舞姿、动作、造型与音乐的融合创造舞蹈意境,再结合舞美灯光营造特定的情景氛围,反映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二是以舞蹈表演艺术展现女性美的独特魅力,在美的享受中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再者,舞蹈动作的编创、舞蹈形象的塑造是对生活美化提炼的结果。
舞蹈语汇固然需要日积月累,只有丰厚的积累,创作中才能信手拈来;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通晓其动律及动作的延伸发展。
同时,不要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泉。
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人性的敏感触觉也是创作者必备的专业特质。
创作者需要深入生活,观察体验人们的劳作,捕捉具有习惯性、特征性的动作进行分析^p ,了解其形态、规律与节律,并对有代表性的典型动作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出彩的舞蹈动作、舞蹈形象。
繁荣中的忧思——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详细内容
繁荣中的忧思——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详细内容关注近期舞蹈现象,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繁荣和发展是主流。
这并非套话,而是以以下基本状况为据:一、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某个时期的舞业发达程度,一般应以伴随“政令”以及自社会投入的人力、物力之总合概念为据。
以近期国家对各项文化工程投入的大幅度增升,可窥舞业发展之一斑。
二、审视某个时期的艺术发展趋势,须对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和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创作成果(数量、品质)予以评估。
估且选取检验综合实力的大型舞剧创作为剖析面(样本),不仅新作数量递增——“遍地开花”,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尤其是主旋律作品)在题材拓展、思想深度、艺术呈现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三、关注人才资源——队伍(“舞体”)状况,除应肯定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个人、群体)的积极追求与探索,更应看到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空前活跃、提高。
四、尤其不可忽视舞蹈作品进入文化市场及产业化建设方面的进展。
在组织、策划、推广、经营等方面,出现了多种形式(体制)的运营机制并在实践中取得积极成果。
但就创作而言,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且存在的时间不短,波及面不小,令人忧思难抑。
现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一、“‘大晚会’综合症”应引起注意任何艺术形式(现象)的生成、发展,都与社会情态、审美需求相关。
改革开发以来,逢节日庆典、历史纪念、重大事件以及歌颂英雄等等,群情激昂,社会需要一种具有较大气派的、色彩丰富的艺术形式来歌颂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
于是,这种“综艺性标题性大晚会”便应运而生。
它们大都是围绕某一主题的“拼接型”制作,比原创性艺术作品的孕育、创作要快捷得多,但比起往日“唱中心、演中心”(图解政治)的那种“活报剧”,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尤其是有了明星加盟和华丽包装,既能配合特定的主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群众的观赏需求。
它的电视的传播率,远高过舞台艺术精品,故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习性。
仅此,亦无大碍。
令人忧虑的是,由此而形成了雷同化的艺术模式,束缚了艺术创造力的开掘并衍生出一些“综合症”。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当代舞剧创作需要对当代社会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关注。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群关系、社会价值观等面临许多变化和挑战,这些都可以成为创作的
源泉和创作的主题。
当代舞剧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传达出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引发观众的共鸣。
当代舞剧创作还需要注重舞者的表演能力和形象塑造。
舞者作为表演者,需要具备良
好的舞蹈技巧和艺术修养,以及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准确表达。
在当代舞剧中,创作者需
要根据剧情和角色的需要,塑造出各具特色的舞者形象,使观众对角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
共鸣。
当代舞剧创作还需要注重舞台设计和音乐配合。
舞台设计和音乐是当代舞剧创作中不
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舞台设计可以帮助创作者将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音乐作为舞蹈的伴奏,可以帮助舞者更好地表达情
感和体现节奏感,增强观众对作品的感官体验。
当代舞剧创作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艺术创作过程。
创作者需要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拥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和创作风格,并注重故事情节、舞者表演、舞台设计和音乐配合等方
面的完善。
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充满思考和内涵的当代舞剧作品,为观众带来
震撼和启迪。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群众舞蹈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群众舞蹈发展的现状与思考作者:孙霞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群众舞蹈也呈现出繁荣发展之势。
伴随群众舞蹈的发展,产生了诸如地方特色缺失、参与群体单一、噪音扰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给出了一些解决策略,期待能有利于推动群众舞蹈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群众舞蹈;现状与思考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02-01我国有关舞蹈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便是对先民祭祀时载歌载舞场景的生动记载。
由于舞蹈具有健美肢体、美化心灵、陶冶性情和团结群体等多重功效,它同样获得现代人的钟爱。
从舞厅、迪厅遍布,到街头巷尾的广场舞蹈;从“迪斯科”的蔓延到“霹雳舞”风潮,从“街舞”的抢滩登陆到各种民间舞蹈盛会,新时代的舞蹈正以一种群体运动的姿态散发出独特魅力。
一、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本文所指的群众舞蹈便是在群众中组织进行,以群众为参与主体,以群众自娱自乐为目的的舞蹈活动。
目前群众舞蹈主要由民间舞蹈、校园舞蹈、少儿舞蹈、广场舞蹈等门类构成。
具有如下几个特性:1、表达情感的直接性。
2、参与群体的大众性。
3、功能的娱乐休闲性。
4、参与人群的社区地域性。
1.民间舞蹈。
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也称之为“土风舞”。
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些舞蹈多来源于古代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战争经历、图腾信仰及生殖崇拜,也有现代生活中各种传统节日里人们表达欢喜之情的娱乐活动,有的则渗透了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遗风。
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是自娱、即兴和稳定。
2.校园舞蹈。
它的生存环境为各大校园,集体舞和交谊舞是校园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悠扬与欢快的乐曲声中,舞蹈成为年轻学子交流、结谊的最佳纽带,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追求高品质课余生活的最佳平台。
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发展际遇的思考
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发展际遇的思考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国民族民间舞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与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民间舞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发展机遇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成为了人们思考的焦点。
本文将就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进行深入思考。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现状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状态。
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扶持和支持,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舞蹈艺术、创意表现、舞蹈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民间舞蹈节目在各种文艺演出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各种重要文化活动的亮点。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些传统的舞蹈作品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显得有些陈旧,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些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演素质也较为薄弱,无法满足观众对于艺术表现的需求。
受到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观众的审美标准和文化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可能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这就使得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受到人才培养的困境。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需要具备丰富的舞蹈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需要长期的人才培养和传承。
但是在当下社会,对于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学生们对于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也不是很大,这就使得人才储备出现了一定的不足。
受到艺术创新的挑战。
舞蹈作品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革,但是在当今社会,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创新方面也面临一定的困难,这就导致了一些舞蹈作品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
尽管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发展的机遇。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扶持和支持,民族民间舞蹈在政策扶持和经济投入方面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这就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加,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少儿舞蹈创编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少儿舞蹈创编的问题及思考关于我国少儿舞蹈创编的问题及思考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舞蹈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深入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下面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我国少儿舞蹈创编的问题及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历年来许多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逐渐得到舞蹈教育者与舞蹈工作者的认可和喜爱,这些具有儿童特色并得到儿童喜爱的作品大多具有浓厚的少儿情趣及特色的少儿思想,这对于少儿思想品质的培养及良好兴趣的塑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成人与儿童在心理、生理和文化的极大差异下,少儿舞蹈早期的创作也存在了一定的技巧化和成人化,如何更加有效的创作出符合儿童心理及兴趣的优秀作品就需要舞蹈的创编者在儿童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进行良好的把握。
对儿童生活习性、兴趣爱好的深入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1、当前我国少儿舞蹈创编应注意的问题1.1 避免技巧化倾向技巧化倾向,也就是说舞蹈的创编是纯粹的为技巧而技巧,这也就严重的脱离了儿童舞蹈创编的原则。
只注重舞蹈的技巧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舞蹈创编无法有效良好的表现儿童的内心世界。
在舞蹈的创编过程中如果忽略了少儿童心、情趣以及天真本性,并且缺乏对少儿生活习惯的了解就会出现技巧化的倾向。
例如曾获得过国家级大奖的少儿舞蹈《边塞喜雨》,舞蹈创作者一开始忽略了少儿舞蹈应有的特殊性,舞蹈最初过于技巧化与成人化。
在参加新疆舞蹈大赛的时候舞蹈的弊端就显露无疑。
最终该舞蹈在创编者的不断努力下完成了对舞蹈各个问题的克服,终获国家大奖。
在舞蹈《白雪公主》中,创编者在对舞蹈进行排练的时候特别注重各个小舞者之间的配合,在技巧方面寻找到一个适合少儿理解和表现的方式,在舞蹈的开始,几个小舞者先是一个灵动的跳跃,让舞蹈在欢快的氛围中展开。
舞蹈正是避免了技巧化倾向的产生才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动作的编排及音乐的选择上都主意避免技巧化模式的产生。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当代舞剧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戏剧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舞台艺术作品,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而且还能通过舞蹈的形式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当代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舞剧创作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不断拓展其创作和表现的边界。
本文将从当代舞剧创作的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创作思路等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一、当代舞剧创作的意义当代舞剧创作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当代舞剧创作需要以当代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方式来呈现主题内容,这就需要舞蹈创作者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审美追求和表现技巧。
当代舞剧创作需要创作者对当代社会和当代人文化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创作者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感悟力和表现力。
当代舞剧创作需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需要勇于尝试和创新。
当代舞剧创作还需要克服舞蹈艺术的表现局限性,需要通过音乐、舞美、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段与形式的结合来呈现主题内容。
在面临各种挑战的情况下,当代舞剧创作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要有非常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当代社会和人文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舞蹈创作者对当代社会和人文情感的理解越深刻,其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就会越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
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
当代舞蹈创作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的优秀舞蹈作品和表现形式,探索新的舞蹈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要注重舞蹈作品的实验性和原创性。
当代舞蹈创作者不仅要借鉴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和情感内涵,还要在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上进行创新,勇于尝试和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特点。
要加强团队合作和跨界合作。
当代舞剧创作者应该加强与音乐、舞美、戏剧等其他艺术团体和机构的合作,在创作、演出和推广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当代舞蹈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当代舞剧创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既要在表现主题内容和审美形式上进行创新,又要不断提高创作者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和跨界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当代舞蹈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繁荣中的忧思――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详细内容
繁荣中的忧思――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详细内容【摘要】舞蹈创作在繁荣的背景下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首先回顾了舞蹈创作的发展历程,指出现阶段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创作资源匮乏、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然后探讨了舞蹈创作的潜力与可能性,以及需要突破的障碍,包括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方面。
展望了舞蹈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舞蹈创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提出了解决繁荣中的忧思的根源与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为舞蹈创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舞蹈创作、发展历程、困境、潜力、可能性、障碍、未来发展、新时代背景、问题、挑战、重要性、必要性、忧思、根源、解决方案。
1. 引言1.1 舞蹈创作现状的重要性舞蹈创作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促进作用上。
每一个舞蹈作品都是以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前人智慧和情感的传承。
舞蹈创作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创新,能够为社会注入新鲜的文化元素,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正因如此,舞蹈创作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使其成为文化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繁荣中的忧思繁荣中的忧思指的是在舞蹈创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舞蹈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创作作品层出不穷,艺术表达形式愈加多样化,为舞蹈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与此繁荣中也暗藏着一些忧思。
随着舞蹈创作的多元化和大众化,一些商业化、功利化的作品也开始泛滥,追求热门、商业利益的偏向日益明显,导致一些优秀的原创作品被边缘化,艺术性受到挑战。
舞蹈创作在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深度和内涵上却显得有些匮乏,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缺乏创新和突破。
舞蹈创作与当代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表达,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也有待提高。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摘要】当代舞剧创作在当今艺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从当代舞剧创作的历史背景、特点、创新方式、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当代舞剧创作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突破了传统舞剧的束缚,注重表达个性化和时代性。
创新方式方面,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使得舞剧作品更具有现代感和艺术价值。
当代舞剧创作也面临着挑战,如人才匮乏、市场压力等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发展方面,当代舞剧创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更好地拓展受众群体和提升舞剧作品的影响力。
当代舞剧创作对于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将不断激发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探索欲望。
【关键词】当代舞剧创作、思考、历史背景、特点、创新方式、挑战、未来发展、重要性、价值、意义。
1. 引言1.1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当代舞剧创作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舞蹈动作进行组合,更是要通过舞蹈来传达一种思想、情感或故事。
在当代舞剧创作中,舞者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舞剧的创作还需要与音乐、舞台设计等元素相结合,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完整的艺术效果。
在当代舞剧创作中,创作者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挖掘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使作品更具有现代性和独特性。
创作者还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如如何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舞剧作品等。
只有不断思考和探索,才能使当代舞剧创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 正文2.1 当代舞剧创作的历史背景当代舞剧创作的历史背景始于20世纪初。
在此之前,舞台舞蹈主要以古典芭蕾和现代舞为主要形式。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开始有了新的需求和探索。
20世纪初期,一些舞者和编舞家开始尝试将舞台舞蹈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表现力的作品。
一些先驱者如玛莎·格雷厄姆、乔治·巴拉音和梅里·昆等人,开创了现代舞蹈的先河,为当代舞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当代舞剧是一种结合了当代音乐、当代舞蹈和当代视觉艺术的舞台表演形式,它在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塑造形象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当代舞剧创作与演出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本文将从创作角度进行一些思考,探讨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问题。
当代舞剧创作需要融入多样的文化元素,体现出多元化的审美追求。
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跨文化的艺术创作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创作者需要引入多样的文化元素,让不同文化在舞剧作品中相互融合,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交融。
这不仅可以为舞剧作品赋予更多的魅力和内涵,也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传播。
当代舞剧创作需要注重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和突破,提高作品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者需要不断地求新求变,创新舞蹈的形式和结构,不断拓展舞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之更接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还需要注重舞剧作品的艺术创新和技术创新,尝试运用新的舞台美术、灯光、音响等技术手段,为作品注入更多的前瞻性和时尚感。
当代舞剧创作也需要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渗透力。
当代舞剧作品不应该只是注重技术的表现,更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关注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创作者需要关注人性的深层次需求,通过舞剧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类情感的探索,使作品更具有人文精神和情感共鸣力。
当代舞剧创作也要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融合,创作出更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艺术作品。
随着当代舞剧的不断发展,它与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融合日益密切,跨界艺术创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创作者需要深入理解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和魅力,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展开合作,实现艺术形式的交叉创作,创作出更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艺术作品。
当代舞剧创作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艺术领域。
创作者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更高的艺术眼光和创作热情,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感和审美价值的当代舞剧作品。
当代舞蹈创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代舞蹈创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样化,当代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时尚的艺术形式,其创作和表现形式也在逐渐发展。
所以当下当代舞蹈作品的题材、手法、风格、流派比较多样,这也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但是,如何在这样的多元环境下发掘和体现自己的个性,成为当代舞蹈创作者的一大挑战。
一、当代舞蹈创作的现状在当代社会当中,很多的舞蹈作品都具备了一定的跨领域性质。
例如,徐蔚的《群星》就是一部隐喻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性碰撞的舞蹈作品。
该作品采用了诗歌、配乐、影像等多种艺术形态,通过现代的舞蹈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把传统中国的优美景观以及传统中国艺术内在的思想历程融入其中。
这样的一种跨艺术领域的尝试,不仅提升了当代舞蹈作品的品质和时代感,也让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除了跨领域的尝试,当下的当代舞蹈创作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实验中。
例如,现代舞蹈大师霍夫曼将音乐、音效、人声、集体动作等结合在一起,构筑出超现实的世界;而相对于霍夫曼追求的想象与世界超脱,戴维·希文则更加侧重于对社会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他的舞蹈作品以社会现实为内容,探索如何通过舞蹈影响自己周围的社会。
从这些舞蹈大师的舞蹈作品中可以看出,当代舞蹈创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多样化和个性化,每个舞蹈创作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表现手法。
二、当代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随着舞蹈家们对舞蹈艺术形式的不断摸索和创新,当代舞蹈创作有几个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首先,很多舞蹈作品都呈现出了更多的现代性和前卫性,例如快速变换的光影效果、镜头语言、多媒体干预等元素,在现场表演、网络直播等多平台呈现的媒介环境下成为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
这是当代舞蹈创作中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它反映出了当代社会对娱乐化和科技化的强烈需求,同时也体现了舞蹈艺术家与时俱进的创作态度。
其次,当代舞蹈作品中性别、身份、文化、价值观等议题越来越多。
在当代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性别、地位、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因此当代舞蹈创作者们在表现自己的作品时,借用时代的眼光思考人性、人类关系及意识形态等议题,通过舞蹈向观众传递更多的讯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荣中的忧思——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详细内容(一)
关注近期舞蹈现象,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繁荣和发展是主流。
这并非套话,而是以以下基本状况为据:
一、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某个时期的舞业发达程度,一般应以伴随“政令”以及自社会投入的人力、物力之总合概念为据。
以近期国家对各项文化工程投入的大幅度增升,可窥舞业发展之一斑。
二、审视某个时期的艺术发展趋势,须对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和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创作成果(数量、品质)予以评估。
估且选取检验综合实力的大型舞剧创作为剖析面(样本),不仅新作数量递增——“遍地开花”,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尤其是主旋律作品)在题材拓展、思想深度、艺术呈现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三、关注人才资源——队伍(“舞体”)状况,除应肯定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个人、群体)的积极追求与探索,更应看到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空前活跃、提高。
四、尤其不可忽视舞蹈作品进入文化市场及产业化建设方面的进展。
在组织、策划、推广、经营等方面,出现了多种形式(体制)的运营机制并在实践中取得积极成果。
但就创作而言,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且存在的时间不短,波及面不小,令人忧思难抑。
现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一、“‘大晚会’综合症”应引起注意
大型主题性诗舞乐综艺晚会,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是时代发展之使然。
有史可鉴的《大武》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颂扬武王伐纣之功德);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更是公认的20世纪艺术精品。
此外,亦不可否认有一些大制作型的主题晚会,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任何艺术形式(现象)的生成、发展,都与社会情态、审美需求相关。
改革开发以来,逢节日庆典、历史纪念、重大事件以及歌颂英雄等等,群情激昂,社会需要一种具有较大气派的、色彩丰富的艺术形式来歌颂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
于是,这种“综艺性标题性大晚会”便应运而生。
它们大都是围绕某一主题的“拼接型”制作,比原创性艺术作品的孕育、创作要快捷得多,但比起往日“唱中心、演中心”(图解政治)的那种“活报剧”,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尤其是有了明星加盟和华丽包装,既能配合特定的主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群众的观赏需求。
它的电视的传播率,远高过舞台艺术精品,故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习性。
仅此,亦无大碍。
令人忧虑的是,由此而形成了雷同化的艺术模式,束缚了艺术创造力的开掘并衍生出一些“综合症”。
二、“‘大晚会’综合症”的主要表现
1、制作替代创作:此类大晚会大都是任务篇、急就章,其中大量作品是重复性、拼接型制作,少有独特、鲜活的形象塑造和创造的灵性。
在长期运作中形成了一套“熟能生巧”的“制作流程”,被一些急于求成者争相效尤,波及当今之舞风。
如此制作出品,犹如批量生产的物件,很难成为具有保留价值的艺术佳作。
2、“艺术激素”替代创作激情:生活孕育和艺术积累的先天不足,使创作者、表演者缺少艺术创作不可匮缺——蕴积内心的——真实激情,只得借助于夸张无度的煽情、造势来充填。
那不过是艺术激素——为舞造情,掩盖不了作品的虚空、矫饰、苍白。
3、假招子替代真功夫:此类作品的“总导演”基本是“不掌勺”只“拼桌”,甚至采取“飞行”指导。
较少真情投入、精心设计,也难以激发二度创造的热情。
通用性技巧的堆砌和豪华包装的滥用,看似“花哨”,却没什么真东西。
4、套用、抄袭替代适度借鉴:缺少了生活孕育和艺术积累必然导致想象力、创造力的贫乏,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却提供了迅速获取他人灵感的便利。
借鉴本是艺术创作难以或缺的滋养,但必须是创造性汲取——经历切身生活体验的酿造和联想力的生发,而非懒汉式的复制。
令
人悲哀的是,即使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也不乏明显的套用、抄袭现象(包括舞剧音乐)。
5、媚俗化的感官刺激替代观赏性:游离于作品基调的媚俗化审美倾向,在现时的舞蹈作品中并不乏见。
浓妆艳抹、扭捏作态,外加服饰裸露度的盲目扩大,成为一些舞蹈追求“观赏性”的妙方。
即使是比较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也难免会穿插、掺糅进低级“歌舞厅”的“佐料”。
6、舞蹈本体的萎缩:综艺性大晚会,歌星云集——形成“主动脉”,这并无妨。
但舞蹈却成为其速效制作流程中无法摆脱的蹩脚陪衬,劣质的“歌伴舞”不仅侵害了舞蹈艺术的独立品格,对歌的呈示也未必添色。
“‘大晚会’综合症”犹如感染力极强的“流行病”,侵润到诸多地区高投入予以打造的“精品工程”舞目中。
某些主抓创作的领导,对其缺少识别力,审美品位趋同化;一些“腕”级主创人员,疲于接活,严重艺术透支,也有赖于此种模式走捷径。
由此而逐渐形成非良性“创作生态”的蔓延,众人熟视有睹,却不觉其害。
三、与此相关的倾向性的问题
1、“三贴近”的差距:“三贴近”不是一时一事“响应中央号召”的权益之计,而应是长期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追求。
当前一些重点舞目的策划——创作流程,存在着“三脱离”的组织行为模式:领导出题;高价招徕“勇夫”;云集宾馆纂本子、侃手法;,不惜工本搞包装、炒作------即使安排了“采风”,也旨在“立竿见影”——跑马观花。
相比之下,平日对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常规性投入(含:时间、经费、人力)远不够重视。
看似“方法”问题,实质是对文艺创作基本规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人民是艺术的拥有者、创造者”的忘典。
长此以往,又何以产生“三贴近”的作品呢?
2、重“大”轻“小”:自古以来,文艺作品难以篇幅之大、小衡量其价值。
无论是唐诗宋词之名作,亦或是芭蕾经典《天鹅之死》等等都非“大”作,却长久流传,具有永恒的魅力。
建国以来,在《讲话》的指引下,在继承传统、深入生活、向民众学习的基础上,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小型舞目,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经受了历史的检验。
五脏俱全的“小”作品,对艺术的精致度、完整性有更苛刻的要求,磨砺、检验着编创者的功力。
短小精悍的作品,演出灵活,也更易于贴近群众,乌兰牧骑就是很好的榜样(可惜近年来也存在“贪大”倾向)。
现时的“形象工程”,多盲目贪大,不屑于搞生动活泼的小节目。
不练手,不积累,无论条件成熟与否,各种“稀释”型大而无当的作品纷纷出台,艺术价值不高,浪费巨大,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3、民族舞属性的淡化:“民族民间舞蹈”这个称谓,在西方一般理解为在民间自然传衍的各民族(ETHNIC)的民俗舞(FOLKDANCE),难登大雅之堂。
在中国,则包含各个民族在民间自然传衍的舞蹈和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家加工、创造,具有专业水准的舞台艺术品——建国以来成为我国舞蹈创作中的主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之勃兴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建国初期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整理、加工民间舞的经验,也具有积极作用。
“文革”前的民族舞创作,大都在深入民间向群众学习(采风)的基础上,从原生型动作元素中提炼其审美特质,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意蕴、塑造新的舞蹈形象。
历史地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舞蹈,具有不可忽视的创新、开拓意义——破天荒地将“下里巴人”的舞蹈,升华为精美的舞台作品,又回到民众中,为其喜闻乐见。
尽管当时在理论上未明确论证,应该承认它们从内容到形式已具备社会主义的文化属性,并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舞坛。
但不可否认,时代的局限和文艺思想上某些“左”的影响,致使其创作方法的“一体化”现象日趋严重。
主体意识的张扬和艺术手法的多样化,受到无形、有形的束缚。
即使没有“文革”的摧残,不突破“一体化”模式,民族舞蹈创作也会陷入窘境,走入峡谷。
从“文革”后的复苏期到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发展的今天,民族舞创作在题材、体裁、风格、样式、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繁荣景象。
新生代编导的创新性探索,强烈地
冲击——突破了固有模式,强化了民族舞蹈的视觉、情感冲击力。
这是任何人都难以否认的。
但当前必须引起注意的倾向是民族舞属性的淡化和扭曲。
我们并不限制舞蹈编导依自身的个性和审美选择,创作各色品种、样式的舞蹈,也并非狭义地认为“民族性”必须依循特定的地域风格、传统形式,不可变通、借鉴、发展。
但千百年来,民族舞蹈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而成为了各个民族的“标记物”,这个“标记”随时代的发展而渐进性地变化着,如果艺术家的“加工”——人为“变异度”,远离其固有的文化内涵与形态特征,也就不成其为“这一个”民族的舞蹈(“标记”)了。
当前比较显见的做法是,打着“民族舞”的旗号把“劣质洋荤”当“创新”。
随手拈来几个似是而非的“民族舞动作元素”,生硬地嫁接同样未经认真学习的“外来形式”,造成民族舞属性的淡化、扭曲。
4、学术品位的滑落:这不仅有见于导致民族舞属性淡化的“民族文化匮乏症”,在诸多历史题材的舞蹈中,也存在“胆大而‘格’低”的现象。
如,以当下“服饰秀”式的形体裸现,阐释“唐代舞风之雍容、华美”;以盛行于阿拉伯地区的东方舞(俗称“肚皮舞”)为效颦,再现“古西域《龟兹舞》之风貌------诸多号称取材于“唐韵”、“宋
风”的舞目,不深入考查历史背景、人文风貌,缺少舞蹈形态之依据的任意发挥,随处可见。
我们并不要求艺术创作等同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却提倡艺术家注重文化学养的修行。
一旦“想象力”缺失了历史依据和学术后盾,必将导致认知、审美品位的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