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暴雨洪水1991-2003

合集下载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水资源公报概述江苏省总计算面积10.2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6.4万km2,长江流域面积约1.9万km2,太湖流域面积1.9万km2。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属于丰水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

全省总供水量421.5亿m3,总用水量421.5亿m3,总耗水量20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49%(即耗水率)。

河湖库水质比上年略有恶化。

2003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569m3,万元gdp用水量为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99m3,一般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94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51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0升/日。

一、降水量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比上年偏大37%,在1956至2003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2位,属于丰水年。

【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泗区刘老涧闸的1767.3mm,最小为太湖流域陈墓站的761.1mm,前者为后者的2.3倍。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大40.6%,长江流域偏大18.4%,太湖流域偏小6.6%。

年内降雨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8%。

【梅雨】淮河以南地区6月21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期长22天,较常年梅期长1天,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增多。

梅雨期全省累计面平均降雨量403mm,为常年的1.7倍,沿江苏南地区和江淮之间梅雨量分别为383 mm和473 mm,分别为常年梅雨量的1.6、2.1倍;淮北地区降雨量355mm,为常年的2倍。

二、水资源量(一)地表水资源量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490.3mm,比上年偏多134%,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大89%,在1956-2003年系列中排第3位。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 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
冻害、异常高温、干热风、暴雪、 冻害、异常高温、干热风、暴雪、 冰雹、冻雨、浓雾、 冰雹、冻雨、浓雾、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海洋灾害:海啸、海冰、风暴潮、咸潮、 海洋灾害:海啸、海冰、风暴潮、咸潮、赤潮等 生物灾害: 病虫害、鼠害、草害、 生物灾害: 病虫害、鼠害、草害、蛇灾等
实例l 1976年唐山 级大地震 实例l、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 年唐山7.8级大地震。 实例l——突发性 实例l——突发性 实例2 夏秋季节发生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实例2、夏秋季节发生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南 美洲西海岸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 美洲西海岸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 实例2——周期性 实例2——周期性 实例3 火山活动可以导致火山爆发、冰雪融化、 实例3、火山活动可以导致火山爆发、冰雪融化、 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实例3——群发性 实例3——群发性
生命 人类 生 财产 自 然 灾 害
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1)1952年 (1)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 17日 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 明神礁 爆发,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 爆发,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 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90米的火山岛 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1996年 (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空中 10日 喷出1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 1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 喷出1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 的一支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的一支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是自然灾害,既是自然事件,还造成人员死亡。 是自然灾害,既是自然事件,还造成人员死亡。

2003年淮河流域洪水汛情遥感分析

2003年淮河流域洪水汛情遥感分析

上六方堤、下六方堤、石姚段、洛河洼、荆山 湖等行洪区淹没状况发展变化遥感监测对比
五 、 流 域 汛 情 遥 感 监 测 流 程 图
TM遥感影像
TM遥感影像
淮河水系图
相关区域区划图
空间叠加分析
水域范围图
正常年份水域范围图
淮河流域汛情图
六、防汛指挥调度措施的运用
•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科学的防汛指挥调度是关键。健全的防汛 指挥体系以及经过水文、水力学模型验证 和若干次实际洪水检验的防洪预案,可以 在防汛指挥调度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淮 河流域这一次超1991年的特大洪水,防汛 指挥部门依据防洪预案运用的调度措施主 要表现在上拦、中畅蓄、下排等3个方面。 具体来说,一是对王家坝以 上和其它 支流上各大水库的合理蓄泄 调度;二 是王家坝以下到洪泽湖行蓄洪区的科学行 蓄洪水;三是尽可能增加洪泽湖排泄洪水 通道和排泄流量。
2003年夏季 淮河流域汛情遥感监测分析
内容简介
• • • • • • • 1.流域洪水汛情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2.淮河流域概况 3.淮河流域2003年夏季汛情发展概况 4.汛情遥感监测分析 5.流程图解析 6.防汛指挥调度措施的运用 7.结论
一、流域洪水汛情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洪涝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每年 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洪 涝灾害的发生一般具有突发性特 点,要进行洪涝灾害的预警预报、 救灾和安排灾后的重建需要对洪 涝灾害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准确、 可靠的采集和反馈。因此对流域 洪水汛情监测的意义重大,而利 用遥感技术对流域实行的同步动 态监测不仅精确,为研究人员的 研究及应急部门制定相应对策提 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结论

淮河重大问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淮河重大问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2020.12101设计规范》(GB50773-2012)引用,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区域水灾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应用前景广阔。

6.1 在流域防洪治涝规划及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淮河流域水灾防治规划与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

应用该成果编制的淮河流域平原洼地除涝规划、安徽省淮河流域排涝规划已分别经水利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研究成果应用于总投资12亿元的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导向梯级治理模式及技术应用于西淝河、高塘湖等沿淮洼地治理的规划与建设中,其中高塘湖治理采用该成果,较传统模式治理节省投资1.2亿元。

采用本项目研究成果,使工程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工程措施布局更加完善;同时,缩短了前期工作论证时间,节省了前期论证费用。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颍上县八里河、凤台县港河、永幸河等洼地治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2 在流域洪水调度中得到应用根据研究成果,对淮河洪涝水安排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防汛调度方案的合理性;提出的洪涝水风险管理,使得居住在低洼地群众能及早转移,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在2007年淮河、颍河等洪水调度中得到应用,减少了两岸洼地的淹没面积和水灾损失。

6.3 研究成果被国家标准《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50773-2012)引用洼地风险等级评价技术、安全设施建设标准等研究成果被《蓄滞洪区设计规范》直接引用,有力推动了水利行业科技进步。

6.4 在长江流域洞庭湖区、海河流域等其他流域的蓄滞洪区规划与建设中得到应用本研究成果还可为类似地区的除涝综合治理提供借鉴,对于全国其他流域的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尤其是在全国治涝规划建设,都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淮河重大问题研究过程及成果杨东升 许慧泽 余彦群(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1 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经过70年的系统治理,其水利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由水库、湖泊、河道堤防、行蓄洪区、防洪调度指挥系统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使淮河流域从历史上的贫困区变成国家重要的粮仓、能源基地。

难忘那场大水——九一淮河大水二十年祭

难忘那场大水——九一淮河大水二十年祭

但经 过一二 十天 的大水 浸泡 , 加上七 月天 气炎 热 , 上下 上 下都处 于人 困马乏 , 精神疲 惫状态 , 反倒是淹死 了 5个人 . 王家坝闸是蒙洼蓄洪 区的 口门。15 年王家坝 闸建成 93 后, 蒙洼蓄洪 区即开始启 用。到 19 年夏天 , 91 蓄洪Ⅸ内共居 住着 1. 26万多人 , 大部分住在河堤或庄台上 , 真正在湖 内住 着 的有 3万多人 , 而且 多是 老弱病 残。每次蓄洪前 , 、 、 县 区 乡、 村干部全 员出动 , 奔走 呼号 , 喊喇叭 、 敲铜锣 , 队一村 , 一
灾面 前祖 国的 强 大 。藉 此 向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6 周 年 献礼 ! 2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一年 , 淮河大水 , 过去整整二十年了。 白驹过隙 , 二十年如一 日。
难 忘那场大水 : 它是我任职阜 阳的“ 开门洪” 使我从 多 ,
个侧 面 、 多个层次认识了阜阳 。 难 忘那场大水 :它惊动 了包括 总书记 、总理在 内的 1 0
多位 国家领导人和 6 0多位部 长到阜 阳灾 区视察 。
难 忘那 场大水 :它折射着 我们 国家 当年发展和改革 的 困局 , 给我们奔小康征程留下了许 多珍 贵的脚 印。 难忘那场大水 ……
天有 不测 风 云
雨 、: 睦 作者在 1 9 年 淮河大水中汇报抗 洪工作 91
19 年 1 , 91 月 我任阜阳行署专员 。任职 时 , 省委负责 同 志给我 介绍说 :阜 阳是 闻名 全 国的农 业大 区 , 口、 “ 人 耕地 、 粮产均 占全 国的 l %左右 ;阜 阳的农业人 口比重高达 9 %, 3 比全省高 出 1 个百分点 , 0 比全 国高出 2 0个百分点 。阜 阳也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70年通海级大地震1975年8月,河南大水;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1978—1983年北方大旱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9、2009年自然灾害五个“历史罕见”10、2010自然灾害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 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 4755万亩, 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1、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在1959年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这场灾害被列为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的第七名;在1960年,55%的耕地或多或少遭受到干旱或者其它恶劣天气,其中60%的耕地根本就没有降雨;大英百科全书1958年至1962年年鉴也报告了异常天气;这些天气包括香港在1959年六月的5天之中超过30英寸的总降水,这也代表了同期整个华南天气状况;所有这些因素导致1959年中国粮食产量较1958年下降15%,而1960年产量又在此基础上再下降15%,中国大陆地区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相应1951年的水平;直到大跃进结束之后的1962年,粮食产量才开始回升;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历史背景当时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政策性失误,其影响最大的为大跃进时的“浮夸风”和“大炼钢铁”;这些做法导致国家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树木砍伐,农田荒芜;其时农村地区因缺少粮食导致饥饿出现全国性的生育率急剧下降;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导致劳动效率急剧低下;在全国范围出现严重的饥荒的情况下,1958至1959年,中国政府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全年出口粮食数量达到历史上的最高,为万吨;伴随着集体化,中央政府下令实行一些的基于苏联生物学家特罗菲姆·李森科 Trofim Lysenko 的伪科学农业革新;这些措施包括密植,指把种子远密于常规来播种并且假设这些种子间不会相互竞争;实际上,它们当然相互竞争相互妨碍生长,而结果是产量降低;另一个革新是基于李森科的同事Teventy Maltsev,他鼓励中国的农民实行深耕深达一两米;他们相信最肥沃的泥土在深处,而这些泥土有助于让植物长出超大根系;但是,无用的石块,沙子被翻出,而肥沃的表层熟土却被埋到了下面;还有后果更严重的措施就是坚持一部分农田应该被休耕;在集体化农业实施这些极端转变的时候又遇上了干旱和洪水等恶劣气候;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 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 2200余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至29日,连续发生多次6、7级地震;首次地震发生于邢台地区隆尧县以东,震级为级,此后,又发生5次6级地震,以22日发生于宁晋县东南的级地震为最大;由于灾区土质松散,地下水位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响,地震造成破坏损失严重,破坏范围大;级地震波及142个县市,级地震破坏范围包括136个县市;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烟台,南到南京,西到铜川等广大地区;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伤,破坏房屋400余万间,损坏桥梁86座;灾区共发生事故性火灾115起,烧死16人,烧伤26人,烧毁简易房153间;邢台西部山区和井陉、武安一带发生山崩300余处,山崩飞石引起火灾22起,烧山80公顷;地裂缝、冒沙、冒水现象普遍,断续延长几十米至数公里;地裂最宽达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阳河上几座桥遭严重破坏;艾辛庄大桥桥面向南移动,与桥墩错开1.8米,致使交通中断;地震影响区域广;天津市和琢县有发电机掉闸,造成短暂停电现象;石家庄以西和山西昔阳等地破坏程度也较高;国务院非常重视邢台地震,即令当地驻军赶赴灾区进行抢救;全国各地大力支援灾区,派出医疗队,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灾物资;周恩来总理3月9日冒着地震危险到震区隆尧县听取灾情汇报和救灾情况,慰问灾区人民;震后进驻灾区的医疗队达到94支,医务人员达到7115人;1970年1月5日,通海级大地震;死亡15621人,受伤 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 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 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地震发生在深夜,市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的47平方公里;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均几乎都荡然无存;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地震共造成万人死亡,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54亿元;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工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地震时行驶的7列客货车和油罐车脱轨;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开滦煤矿的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倒塌或严重破坏,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唐山钢铁公司破坏严重,被迫停产,钢水、铁水凝铸在炉膛内;三座大型水库和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浪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中的240座震坏;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沙压耕地万多公顷,咸水淹地万公顷;毁坏农业机具万余台件;砸死大牲畜万头,猪万多头;唐山市及附近重灾县环境卫生急剧恶化,肠道传染病患病尤为突出;1978—1983年北方大旱1978一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 1978年,全国出现大范围干旱,受灾6.03亿亩,成灾2.69亿亩;1979年秋、冬干旱范围大;1980年夏季华北、东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严重的伏旱,全国受旱亿亩,成灾亿亩;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麦区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数达 2297万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国受旱亿亩,成灾亿亩;1982年全国受旱亿亩,成灾亿亩; 1983年全国受旱亿亩,成灾亿亩;不少地区出现干旱时间长、,范围广、灾情严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罕见的大旱;缺水也成为北方的一大难题,己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1985年8月,辽河大水;1985年8月,辽河大水; 8507、8508、 8509号台风袭击东北地区,连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泄不畅,辽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为5000秒立方米,实际上洪水仅2000秒立方米,但却造成该省中小河流决口4000多处,致使60多个市、县, 1200多万人, 6000多万亩农田和大批工矿企业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死230人,直接经济损失 47亿元,东北三省减产粮食100亿斤;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1991年安徽江淮流域天气异常,梅雨期长达56天,比常年梅雨期长一个月,与1954年梅雨期57 天相当;梅雨期全省先后发生两次大的降雨过程,沿淮和江淮之间很大范围内降雨量都超过1954年;导致了安徽全省江淮流域同时出现特大洪水,而且外洪内涝交加,洪水长期居高不下;长江干流7月中旬全线超警戒水位,安庆、芜湖最高水位分别达16.53米和11.78米;长江支流洪水都较大,其中巢湖、滁河流域特大,为建国后第一位;青弋江陈村水库最高水位118.82米,为建库后的第一位;淮河干流先后发生三次洪峰,淮河支流除淮北的颍河、涡河洪水不大外,淮河以南的支流均接近或达到百年一遇的洪水;史河、淠河、池河等支流的最高洪水位都接近或超过历史记录;1991年夏,水灾使安徽霍丘、寿县成为一片汪洋;1991年严重的洪涝,给淮河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 1991年洪涝灾害中涝灾占79%,全流域受灾耕地 8275万亩,成灾 6024万亩,受灾人口 5423万人,倒塌各类房屋 196万间,损失粮食 132亿斤,减少粮食约316亿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340亿元;此外,积水还淹没或浸泡了津浦线、淮南线、淮阜线等铁路干线,使铁路交通中断,不少公路干线被淹,数千家工厂企业被洪水围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由此造成的间接损失及滞后影响也十分严重;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灾情:7月份长江中下游主要站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长江干堤在九江大堤处发生决口,几天之内堵口成功;成因:自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第一次,是6月12日至27日;江南大部分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倍以上,江西北部多2倍以上;第二次是7月4日至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第3次是7月末至8月末,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比常年偏多2至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大洪水;损失:农作物受灾公顷,成灾万公顷,绝收万公顷;受灾万人,成灾万人,死亡人口2140人,伤病人口1522436人,紧急转移万人;倒塌房屋350万间,损坏房屋732.万间,死亡大牲畜万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2003年非典疫情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后来称为SARS的病例;2003年2月3日至14日广东发病进入高峰,但病原不清,而且有家族及医护人员极易被集体传染的特点;2003年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疾改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病毒已经找到,正式命名为SARS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至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自7月13日美国发现最后一例疑似病例以来,没有新发病例及疑似病例;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统计显示: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2003年8月16日下午16时,卫生部宣布全国非典型肺炎零病例,至此,全国共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7月份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27月17日重庆遭受115年来最强雷暴雨袭击37月18日济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暴雨袭击48月中旬超强台风“圣帕”肆虐南方七省56月3日云南普洱发生级地震63月初历史罕见暴风雪和风暴潮袭击东北和华北地区77月末晋、陕、豫三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86月上旬持续强降雨过程袭击南方七省97月上旬四川连续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106至8月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绝收面积千公顷;倒塌房屋万间,损坏房屋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的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的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的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的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级地震,经济损失和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河南、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西等省市、区共有417个县、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受灾,受灾人口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万人,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万人;倒塌房屋万间,损坏房屋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5月12日15时4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5月12日22时15分提升为一级;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HAGUPIT于9月19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1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9月21日下午加强为台风,9月22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早上6时45分在广东省电白县陈村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台风“黑格比”具有强度强、移动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共造成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7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倒塌房屋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亿元;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降雨过程,降雨导致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洪涝受灾,其中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受灾较重,针对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省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此次大范围洪涝过程共造成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7人,失踪10人,紧急安置转移万人;农作物受灾千公顷,绝收千公顷;倒塌房屋万间,损坏房屋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5月至9月,新疆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异常偏高,降水明显偏少;其中,北疆地区气温偏高1.6℃,天山山区偏高1.8℃,偏高幅度均居历史同期第一位,全疆有64个气象站气温偏高幅度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新疆全疆平均降水量5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北疆地区平均降水量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全区大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春夏连旱,旱情仅次于1974年,是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全区有万公顷天然草场严重受旱,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8%,天然放牧场及打草场产草量普遍下降30-40%;其中,阿勒泰地区各类草场受旱面积达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60%;塔城地区则遭受了30多年来未遇的罕见干旱,有万公顷天然草场严重干旱,占该地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0%以上;伊犁河谷受灾严重的草场面积达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54%;受干旱影响,新疆粮食产区大面积受灾,尤其是北疆主要产粮区的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受灾严重,一些地方几乎绝收;7月22日,针对新疆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10月下旬至11月初,长江沿江及其以南地区出现较大范围强降雨,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4倍,其中贵州东部和北部、云南西部、广西西部、湖南中部和西藏东南部地区雨量为100-200毫米,广西郁江及云南元江等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洪水量级达到历史同期最大,南方多条河流11月份集中发生历史同期最大洪水;此次秋涝过程造成云南、重庆、湖南、广西、贵州5省发生严重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1人,失踪46人,紧急安置转移万人;农作物受灾千公顷,绝收千公顷;倒塌房屋万间,损坏房屋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其中云南省因洪涝导致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楚雄、昆明、临沧、红河、大理、普洱、文山、昭通、曲靖、保山、玉溪、德宏、版纳等13个州市24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3人、失踪46人、受伤29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万人;农作物受灾千公顷、绝收千公顷;民房倒塌3149户10484间,损坏30507间;死亡大牲畜1430头只;灾区电力、交通、水利、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针对云南灾情,11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后根据灾情发展,于11月3日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三级,同日,针对广西灾情,启动了四级应急响应;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8月30日16时30 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处北纬度,东经度发生里氏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之后又发生余震千余次,最大震级级,给四川省和云南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共造成川滇两省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1人,紧急转移安置万人;倒塌房屋万间,损坏房屋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8月30日,针对川滇两省的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了四级应急响应;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9月24日至25日,四川震区东部部分地区降了大到暴雨,导致四川地震灾区发生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共造成220万余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万余人,因灾死亡19人,失踪40人;倒塌民房3600余户、万余间,损坏民房万余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其中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市部分地区活动板房集中安置点一度进水;针对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9月24日上午10时紧急启动四级救灾应急响应,下午,根据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三级;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3月份以来,宁夏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3-6月份,中部干旱带累计降水量仅为-毫米,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1960年以来同期最少;南部山区3-6月份累计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原州区降水量为1957年以来最小值;7月至9月中旬,全区仍然未出现大范围有效降水;持续干旱给宁夏南部山区及中部干旱带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干旱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空秕率增高,豆类作物荚果数和荚粒数减少,粒重下降,造成减产;玉米、马铃薯等秋粮作物生长缓慢,苗情较差,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受干旱影响,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水库、塘坝、窑窖等蓄水不足,普遍出现人蓄饮水困难并日益加剧;特别是中部干旱带的同心、盐池和海原等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宁夏中部干旱带以及固原市辖区内53个乡镇、542个行政村旱情严重,万户、万人受灾,有千公顷夏粮受灾,千公顷夏粮绝产;干旱还造成万眼水窖干枯,万人,万头家畜不同程度缺水;9月下旬,宁夏全区出现明显降水,各地干旱得到明显缓解;但由于前期干旱持续时间长,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缺水严重,干旱造成的夏秋粮食作物减产已无法逆转;7月4日,针对宁夏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10月26至28日,西藏自治区那曲、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等地区出现强降雪过程,造成19县受灾,受灾人口万人,因灾造成11人死亡,1人失踪,81人冻伤,其中2人重伤;因灾死亡牲畜8705头只;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10月31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四级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协助开展救灾工作,并及时调拨了帐篷、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安排灾民的生产生活;10月31日,针对西藏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以上资料感谢:周滔2009年自然灾害中国民政部发布消息称,2009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亿元人民币,死亡和失踪1528人;民政部所提供的资料用五个“历史罕见”概括了2009年的中国自然灾害,分别是部分地区受旱程度历史罕见、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历史罕见、台风登陆比例历史罕见、部分中小河流洪水历史罕见、华北地区暴雪历史罕见;——部分地区受旱程度历史罕见;2009年我国总体偏旱,而且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时间集中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冬小麦主产区年初出现30年一遇的严重冬春连旱,局部地区旱情达50年一遇,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旱情严重;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等国家商品粮主产区发生严重春旱和伏旱;8月末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旱情迅速发展,许多江河和水利工程蓄水偏少二至四成,其中湖南、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旱情较为严重;旱灾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损失重于常年;——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历史罕见;入汛后,全国先后发生30多次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过程;大范围持续强降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湖南、四川、重庆多次受灾;江西、广西个别县城和乡镇街道进水;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因短时强降雨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特别是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汶川大地震灾区山洪灾害频发,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部分中小河流洪水历史罕见;2009年洪水呈现“次数多、量级大、涨势猛”的特点;入汛后,全国160多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210条河流涨幅3米以上,最大日涨幅15米以上;200余条多年断流或小流量的河流出现罕见的洪水;长江上游干流发生2004年以来最大洪水,太湖出现1999年以来最高水位; ——台风登陆比例历史罕见;2009年全年有9个台风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大陆地区,较常年偏多2个,而且时间集中在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90天时间内,台风活动呈现“登陆集中、路径诡异、强度持久、雨量充沛”的特点;——华北地区暴雪历史罕见;2009年11月上中旬,北方地区先后出现暴雪过程,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突破历史同期极值,达到60年一遇,局部地区达百年一遇;强降雪造成华北地区多条高速公路阻塞,民航班机延误,高峰期有2万多台车辆受困,疏散滞留旅客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达16万多人,大量蔬菜大棚和圈舍倒塌,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2010自然灾害2010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主要有七个特点:一是重大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巨大;年初新疆连续遭受9次大范围寒潮冰雪天气过程;西南五省区遭受秋冬春连旱;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级强烈地震;6月中下旬南方11省遭受洪涝灾害;二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全国多个地方出现干旱、低温、暴雨、高温等极端性天气事件;三是水旱灾害严重,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全国18个省份遭受旱灾,26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损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较常年同期大幅增加;四是城镇受灾情况突出;我国许多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相继遭受暴雪、干旱、洪涝灾害侵袭;五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受自然灾害影响,部分省份铁路、公路、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多个县城停水、停电,多趟列车停开;。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1954年水灾1954年,安徽淮河、长江流域都发生了非常洪水,降雨量超过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是年5月中下旬,淮河流域发生一次较大范围的暴雨,以淮河干流上游和淮南山区最大。

淮河干流5月份水位都超过了历年汛前的最高水位。

进入7月份以后,安徽淮河流域发生了普遍而集中的连续性暴雨,雨量之大,雨势之猛,为有记录以来所仅见。

安徽长江流域自6月上旬至7月下旬,先后发生十几次大雨或暴雨。

安庆市6月23日至28日连续降雨358.7毫米。

芜湖市在57天梅雨期内,发生4次大暴雨,7月11日一天降雨219.1毫米。

徽州地区5~7月,各县降雨量均在1500--2000毫米。

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降水,造成淮河、长江干支流水位猛涨。

长江干流的芜湖、安庆,淮河干流的正阳关和蚌埠等地的水位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洪水位,且退水慢、历时长,致使淮河、长江干流超警戒水位达100多天,造成了安徽百年以来的特大水灾。

据统计,全省受灾农田达4945万亩,其中重灾2738万亩,粮食减产39亿公斤,倒塌房屋402万间,损失牲畜20722万头,受灾人口达1537万人,重灾民917万人,其中特重灾民505万人。

1963年水灾1963年是典型的淮河流域特大水灾。

是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干流长时期持续高水位,皖境淮域亦发生大规模降雨,支流洪水受干流高水位顶托而不能外泄,造成沿淮、淮北严重的内涝灾害。

1963年淮域雨季开始早,降雨范围广,淮北发生多次暴雨,且连续时间比较长。

汛期5~8月4个月淮河以北降雨总量在800~1100毫米。

淮河干流5月中旬开始涨水,8月下旬开始出现最高洪峰,8月28日蚌埠最高水位21.14米,蚌埠超过19.0米的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达40天。

浍河、濉河、沱河均出现1949以后的最高洪水位。

颍河、涡河亦接近1949年以后出现过的最高洪水位。

据统计,1963年水灾全省受灾面积5651.5万亩,成灾面积3877万亩,其中淮河流域受灾5437万亩,成灾3799.7万亩。

淮河上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淮河上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淮河上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摘要对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从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治理淮河水患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洪涝灾害;成因;治理措施;淮河上中游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为严重的涝灾,全流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多次遭受暴雨到大暴雨的袭击,从EOS卫星水体遥感监测图像看,7月1日、7月10日沿淮水体面积比受涝前约增加近800km2,整个沿淮地区已经是一片汪洋。

由于降雨区域大,雨量相对集中,不少地方的涝情超过历史最严重年份,仅河南省经济损失就高达上百亿元。

淮河流域洪涝多发主要有历史、地形和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致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举世闻名。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60年的治理,灾情有了明显缓解,但灾害的根源仍未根除。

特别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

1建国以来沿淮流域洪涝灾害情况据历史资料统计,在1954~2007年的53年间,沿淮河南段共发生较严重的初夏涝4次,平均约13.5年一遇;7~8月发生的较严重的夏涝年份有17次,平均约3年一遇。

沿淮行蓄洪每次因外水顶托,内涝不断发生或加重,由于内水主要靠自流外排,外水稍高时就要关闭排水闸门或涵洞,此时即使较正常的降水也会引起内涝,造成“关门淹”。

外洪内涝的危害是严重的。

有的年份洪水滞留时间长达1个月,受自然降水的影响,洪水往往时涨时落,影响区受淹农田常常几种几淹。

仅2007年,上、中游流域受灾面积就高达66.6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

2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2.1历史因素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组成。

据史料记载,元代之前,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到了元、明两代,由于建都北京,为了维护大运河南粮北运的任务(即漕运),在治河策略上,对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造成黄河逐渐以南流入涡、颍为主,或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为主的局面,淮河水系也因此受到扰乱,水灾日益频繁。

广陵新城区水系规划(最终稿)

广陵新城区水系规划(最终稿)

第一章规划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和面积扬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交汇处,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60个防洪重点城市之一。

全市总面积6638km2,2010年规划人口473万,2020年规划人口482万。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在对扬州未来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分析以及扬州区域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把扬州建设发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作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

广陵新城区属扬州市河东分区,河东分区位于扬州市主城区东部,距扬州市老城区5km,现属广陵区湾头镇和邗江区汤汪乡辖区,西隔京杭大运河与城市东部分区毗连,东与邗江区杭集镇隔廖家沟相望,南与邗江区霍桥镇相连。

河东分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扬州主城区的最东端,是扬州的东大门,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方向的“主导向西,西进东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陵新城位于河东分区北部,是连接扬州主城区与江都市的重要衔接带,其南部为广陵产业园,北部为茱萸湾公园和三河岛休闲度假区。

广陵新城规划范围北起万福路,南至运河东路,西临京杭运河,东至廖家沟。

规划面积9.4km2。

老城区图1.1 广陵新城区地理位置图二、地形地貌规划区属入江水道边的平原圩区,总体地势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但地势坡度很缓,北部接近茱萸湾公园古运河处地面高程在7.0~7.5m(废黄河基面,下同)左右,南部地面高程在6.0~6.8m左右,平均地面高程约6.5m。

区域地质基本属堆积阶地地貌,Q3老粘土埋藏很浅甚至直接出露地表,其中沉积了较厚层的淤泥质壤土,更新统粘性土埋藏较深,地表沉积以沙壤土为主,厚2m左右,其下普遍分布有淤泥质壤土或壤土质淤泥,淤土下沉积以沙土为主,偶夹壤土透镜体。

查“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江苏部分),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查“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江苏部分),场地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1954年、1991年淮河洪水[精华]

1954年、1991年淮河洪水[精华]

1954年5~7月,长江流域梅雨期多次出现持续性暴雨,形成全流域性特大洪水。

仅安徽境内三个月内就有48天暴雨,有24天暴雨面积≥10个县市。

其中7月4~11日连续8天暴雨面积≥6市县,范围最广的7月11日有37个县市暴雨,暴雨中心大别山区吴店的日雨量达422.6毫米。

全省洪水泛滥,长江超警戒水位100余天。

全省受灾人口1500万,受灾农田304.9万公顷,粮食减产39亿公斤,死亡2873人。

1969年6月24日至7月19日的26天时间内,≥10个县市面积的暴雨日数高达13天,其中7月14~17日连续4天暴雨面积≥15个县市,并有特大暴雨。

7月14日岳西、庐江、桐城日雨量超过300毫米,岳西县7月3~17日15天雨量1130.1毫米,导致大别山区、沿江江南山洪暴发,造成巨大损失,淹农田达66.7万多公顷。

1991年汛期江淮地区特大洪涝,5月18日至7月13日梅雨期暴雨不断,其中6月29日至7月12日连续14天中就有13天暴雨。

全省14个大水库全部超汛限水位,其中7个出现建库以来最高水位,沿淮22个行蓄洪区先后启用15个,666.7公顷以上大圩溃破66个。

全年粮食减产109亿公斤,受灾人口4314.7万,死亡921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5.3亿元。

1999年梅雨期仅面积超过20个县市以上的暴雨日就有8次。

江南6月22~30日连续9天暴雨。

6月27日、6月29日和6月30日每天的暴雨面积都超过30个县市,形成特大山洪、洪涝。

受灾人口高达4019万,死亡172人,受灾面积369.5万公顷,成灾246.3万公顷,倒塌房屋27万间,减产粮食95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233亿元。

1954年本年汛期出现全省性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洪水泛滥,灾情极重。

5~9月,除东北部9个县2级偏涝外,全省其余61个县均达1级大涝。

黄山、金寨前畈和临泉县的总雨量分别为3060、2347和1483毫米。

6月4日,江南和江淮之间入梅,7月31日出梅,梅雨期长达57天之久,而梅雨量又特大,出现百年来未有的大水。

科学防控降洪魔--2003年淮河抗洪亲历

科学防控降洪魔--2003年淮河抗洪亲历

并在蚌埠召开了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记得会上回 旱工作,确保经济建设正常进行,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有着
副总理分析了防汛形势,重点讲了淮河防汛存在的薄弱环 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淮河防总的常务副总指挥,承担流
节,他说全国七大流域中最担心、感觉最脆弱的,还是淮河 域防汛指挥的职责,对我来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当时顾
2003 年 6 月 1 日 ,淮 河 防 汛 总 指 挥 部 成 立 大 会 暨
领导同样也有。所以 2003 年的汛前检查时,时任水利部部 2003 年工作会议在蚌埠召开,淮河防总正式成立,时任安
长汪恕诚同志建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 徽省省长王金山同志任淮河防总总指挥,流域内河南、安
和淮河流域。国家防总之所以把这次会议放在淮河流域召 虑不少。一是在淮河流域第一次成立流域防总这样的机
开,在淮委所在地召开,也就是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回副总 构,没有经验可借鉴,一旦遇到严重汛情,能不能顺畅运
中国防汛抗旱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0 年 2 月 第 2 期 第 30 卷
70
我的防汛生涯
FLOOD PREVENTION CAREER
2020 年 2 月 第 2 期 第 30 卷
Feb.2020 NO.2 VOL.30
科学防控降洪魔
——2003 年淮河抗洪亲历
钱敏
钱敏,江苏省张家港市人,1982 年 1 月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工专业。从事治淮工作 三十多年,参加过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复建和怀洪新河工程建设。曾任水利部淮河水利 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淮河防汛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参与了 2003 年和 2007 年两次淮河 流域大洪水的抗洪工作。现任安徽省政府参事。

淮河流域暴雨致洪南方地区高温罕见--2003年7月--

淮河流域暴雨致洪南方地区高温罕见--2003年7月--

淮河流域暴雨致洪南方地区高温罕见--2003年7月--
董林
【期刊名称】《气象》
【年(卷),期】2003(029)010
【摘要】@@ 7月份,长江以北大部降水偏多或接近常年,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长江以南大部降水偏少,江南、华南发生大范围伏旱.南方大部气温偏高,江南、华南出现持续酷热天气;北方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两个热带气旋活动并都在华南沿海登陆.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董林
【作者单位】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
【相关文献】
1.2007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及其中尺度系统特征的分析 [J], 赵思雄;张立生;孙建华
2.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J], 王黎娟;管兆勇;何金海
3.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演变 [J], 陈晓红;冯皖平;璩瑛
4.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其前兆信号 [J], 程华琼;陈菊英
5.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异常水汽输送 [J], 陆桂华;何健;吴志勇;杨扬;黄嘉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河

淮河

淮河原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自12世纪起,黄河夺淮700年,打乱了淮河水系,淤塞了中下游河道,并使淮河失去入海尾闾,极大地改变了流域原有水系形态,加重了淮河水患。

黄河夺淮初期的12世纪、13世纪,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14世纪、15世纪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75次;公元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间,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1950、1954、1957、1975、1991、2003、2007等年份淮河发生了较大洪涝灾害,1966、1978、1988、1994、2000、2009等年份发生了较大旱灾,均为10年左右发生一次。

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发生过大洪水。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也是国家实施鼓励东部率先、促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流域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由于湖北省的淮河流域面积仅为1400平方公里,通常说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苏、鲁四省)40个地级市,160个县(市、区),人口约1.78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流域平均人口密度为659人每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5倍。

流域耕地面积约1.9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12%,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国的1/4,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有50余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700亿吨,火电装机达5000万千瓦,是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电供应基地。

流域交通枢纽地位突出,京沪、京九、京广三条铁路干线纵贯南北,陇海及新(乡)石(臼)、宁西铁路横跨东西,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主要航道有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大型海港有连云港、日照港,航空港有郑州、徐州、临沂、阜阳等。

淮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诞生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众多思想家。

2003年淮河特大洪涝淮安市水利工程险情及抢护

2003年淮河特大洪涝淮安市水利工程险情及抢护

2003年淮河特大洪涝淮安市水利工程险情及抢护
高中卫;高艺
【期刊名称】《江苏水利》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淮安市地处淮河下游,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分由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江、入海.全市流域性河道湖泊堤防共长
895km.有中小型水库126座。

2003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淮安市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从6月21日淮河以南地区入梅开始,到7月22日淮北雨季结束.全市累计平均降雨633.8mm,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高中卫;高艺
【作者单位】淮安市水利局,223005;淮安市水利局,223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71
【相关文献】
1.淮河流域粉质粘土坝险情的抢护措施 [J], 张成久
2.沅南垸阁金口闸特大险情成因及抢护 [J], 彭国华;陈代珍
3.2003年原阳大张庄控导工程重大险情抢护分析 [J], 樊好奇;樊好河;李香菊;程大勇
4.周家咀特大险情抢护及原因浅析 [J], 蔡作武
5.张家口泵站穿堤管特大漏水险情抢护 [J], 靳鹏;王代圣;王建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江淮地区1991年洪水探讨淮河洪灾周期变化

从江淮地区1991年洪水探讨淮河洪灾周期变化
关 键 词 - 水 ;周 期 性 ;可公 度 性 ;淮 河 洪
1 问题的提出
过去我们认为 , 涝灾害的发生完全是偶然 的, 洪 属于随机性
事 件 。 19 年 我 国 江淮 流域 发 生 异 常 暴 雨 , 过 对 江 淮 流 域 洪 能 再 次水 涝 ” 19 年 。
关 系 ” 。
9 9 ....... 6 ....... ......—— X 7 ...... 6
图 1 华 中 地 区 水 涝 的 可 公 度 性 信 息
据气候周期研究 ,2a 2 为海 尔周期 ,8a 3 左右 为布 吕克纳剧 期 ,0a 6 为干支周期 。图 1 2 、8a和 6 所组成的周期 信息 即 23 0a 图 , 可公 度性的信息 图改名 为周期 信息图 。因此 可公度性 预 故

31 ・
维普资讯
m;83 13 年 , 18 97 多年均值为 85m, . 可见两百 年洪泽湖 年最 高
河水灾等级 , 分成特大水灾 、 大水灾和 中等水灾( 原年表为“ 一般 水灾” 本文研究 可改称 中等水 灾 , , 下同 ) 个 等级 , 3 分别用 符号 ●( 特大)▲ ( )△( 、 大 、 中等 ) 表示 , 水灾等级根据受灾范围 、 害 灾
3 洪泽湖与蚌埠站年最高水位 的周期分析
据《 洪泽湖两 百年 的水位》 :洪 泽 湖水位 自清乾 隆元 年 “
(76 ) , 13 年 起 至今 已有 两 百 多 年 的记 载 , 以 收 集 、 理 、 析 , 加 整 分
对淮河 流域 水文及水利工作 会起 到一定参 考作用” 。经该 文绘 制 了 5a 滑动 曲线分析 , 明显 地分为 3 个时段 :7 8 79年 , 13 ~19 年

2003年7月3_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

2003年7月3_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

第30卷第3期2006年5月大 气 科 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30 No 13May 2006收稿日期 20050124,20050706收修定稿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2004CB418300作者简介 矫梅燕,女,1962年出生,硕士,正研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中尺度动力学。

E 2mail :jiaomy @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矫梅燕 毕宝贵 鲍媛媛 李泽椿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摘 要 利用卫星、雷达和地面加密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1)云团的生成源地都在河南西部山区,然后影响安徽北部;(2)梅雨锋区等θse 线随高度近于垂直分布,具有类似热带系统的暖心结构特征,θse 高值区的“漏斗”状结构比较明显;(3)双圈垂直次级环流,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物理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和维持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紧密相关的;(4)整层的视热源〈Q 1〉和视水汽汇〈Q 2〉高值区呈带状分布在梅雨锋附近,并且位温和比湿垂直平流项在Q 1、Q 2中发挥重要作用;(5)对流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的建立使得在暴雨区,既存在深厚的热力不稳定机制,又存在水汽输入机制和热力不稳定的触发机制,从而形成强暴雨;(6)湿比有效能量是强降水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在能量正反馈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急流 不稳定 热源文章编号 10069895(2006)03047516 中图分类号 P445 文献标识码 AThermal and Dynamical Structure of H eavy R ainstorm in the Huaihe River B asin During 34July 2003J IAO Mei 2Yan ,BI Bao 2Gui ,BAO Yuan 2Yuan ,and L I Ze 2ChunN 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 re ,Bei j ing 100081Abstract The heavy flood over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in the summer of 2003is another serious flood event after 1991,in which there were totally 7rainstorm processes over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inten 2sity of the heavy rainstorm and severe flood were rare in the history.Both the precipitation and the flood over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were more serious than those in 1991during the same period.The strongest rainstorm happened during J un 29to J uly 4,in which the intensive rain period was f rom 0000U TC 3J uly to 0000U TC 4J uly ,with Taihe in Anhui Province isolated by 24h precipitation of 249.3mm.By use of satellite ,radar and intensive surface data ,and NCEP reanalysis data ,evolution of the mesoscale sys 2tems of heavy rain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34J uly 2003is analyzed.Results show that (1)origin ofcloud clusters is f rom the mountain area of western Henan Province ,(2)isoline of θse is with vertical warm 2cored and funnel 2shaped features similar to tropical systems ,(3)bi 2meridional vertical circulations are the main mecha 2nism for heavy rain ,which are relative to the couple between high 2level and low 2level jet ,(4)the high value of the whole 2level apparent heat source 〈Q 1〉and moisture sink 〈Q 2〉is near the Meiyu f ront and the vertical advection term plays a key role in Q 1and Q 2,(5)the construction of convection instability and conditional symmetry instability re 2sults in that there is not only deep thermal instability ,but also moisture influx and triggering mechanism of thermalinstability causing strong torrential rain.The mechanism of the heavy rain is as follows.Firstly ,the southerly jet in the boundary layer transports mois 2ture to the area of the large 2scale ascending motion.Secondly ,the slantwise motion arises and a conditional symmet 2ric instability forms in the same area.Thirdly ,moist available energy and latent energy may drive the bi 2meridional vertical circulations.All of them couple each other and provide not only the deeply thermal instability mechanism ,but also the moisture transport and thermal instability trigger mechanism for the heavy rain.K ey w ords the Huaihe River basin ,jet ,instability ,heat source1 引言暴雨的发生是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大尺度环流对暴雨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而中尺度系统则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1~3]。

淮河2003年大洪水

淮河2003年大洪水

淮河2003年大洪水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03(000)021
【摘要】2003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有关部门和沿淮各级政府恪尽职守,靠前指挥,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依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91年以来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了淮河干堤安全,确保了沿淮城市和交通干线安全,灾后没有发生疫情,灾区社会稳定,取得了淮河防汛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洪水退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就灾后重建、加快治淮建设步伐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总页数】7页(P35-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
【相关文献】
1.淮河入海水道在2003年大洪水中的作用分析 [J], 黄利亚;闻余华
2.淮河长期预报模型研究——以2007年预测淮河蚌埠站大洪水为例 [J], 范垂仁;李秀斌
3.何巷闸在2003年和2007年淮河大洪水中的作用分析 [J], 林海燕;翟志峰
4.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 [J], 毕宝贵;矫梅燕;廖要明;徐晶
5.淮河2003年大洪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上的淮河洪水

历史上的淮河洪水

历史上的淮河洪水
李振华;朱锦红;蔡静宁;王绍武
【期刊名称】《气象》
【年(卷),期】2005(31)6
【摘要】2003夏季淮河流域发生了自199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更进一步认识淮河洪水的历史背景,根据史料反演得到的历史上淮河流域洪涝资料以及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了1470~2002年该地区的洪涝发生情况.根据淮河流域的洪水在全国范围降水分布和其他地区的关系分类,淮河降水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长江淮河型,雨带集中在长江下游,也包括淮河;第二种是华北南部型,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南部和淮河.通过分析这两种类型的降水分布与对应的500hPa高度场的关系,得知淮河洪水和大气环流的异常有着紧密的联系,进一步研究洪水发生的规律,了解其形成的大气环流机制将有助于淮河的防洪抗汛工作.
【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李振华;朱锦红;蔡静宁;王绍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10087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10087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10087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扩大淮河洪水出路的骨干工程 [J],
2.淮河长期预报模型研究——以2007年预测淮河蚌埠站大洪水为例 [J], 范垂仁;李秀斌
3.铸中流砥柱保淮河安澜——淮河中游洪水控制工程规划实施历程 [J], 刘玉年
4.开挖新淮河解决淮河洪水入海出路刍议 [J], 裴熙健
5.深化科技合作,推动新时期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研究
——记气象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暨第八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研讨会 [J], 盛绍学;石磊;刘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暴雨洪水19911
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
一、社会经济
1990年淮河流域5省共21个省辖市,13个地区,187县(区)。

其中11个市(地)和20个区县的部分面积在本流域。

1990年淮河流域人口1.496亿,其中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海分别为5510万人、3240万人、3689万人和3022万人;流域的农业人口1.301亿人,占总人口的87%。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1990年末流域实有耕地1225万hm2,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1990年全流域粮食产量6727万t,占全国的15.1%,农民人均纯收入567元,为全国平均数的90%。

1990年流域工业总产值1878.3亿元,其中豫、皖、苏鲁分别占26.7%、14.6%、37.6%和21.1%。

二、灾情
(一)灾情概况
1991年全流域受灾面积8275万亩,成灾面积达6024万亩(占1991年全流域实有耕地面积的33%),粮食扣减约224亿kg,受灾人口5423万人,死亡500多人。

津浦、淮南、淮阜等铁路干线的部分地段受淹或浸泡,导致铁路交通几度中断,不少公路干线被淹,数千家工厂企业被洪水围困,以致停产或半停产。

1991年洪水造成全流域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为当年全流域国民生产总值的20%。

河南省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淮河息县以下沿淮地区、史灌河、洪汝河中下游及沙颍河中游等地区,重灾区出现在淮河沿岸和洪汝河水系。

受灾涉及32个县市,863多万人,成灾面积2037万亩,倒塌房屋19.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3.1亿元。

安徽省淮河流域除北部地区的砀山、萧县、濉溪、淮北等部分县市外,其他地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成灾面积2423万亩,其中沿淮两岸、淠河及沙颍下游地区最为严重。

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97亿元,城镇受淹,铁路公路中断,工业企业被迫停产、半停产而造成的公交商业经济损失达78亿元,为当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30%。

除行蓄洪区因启用受淹外,因外水受淹的有金寨、寿县、六安等城镇。

因内部排水不畅而受淹的有蚌埠市、亳州市(县)。

江苏省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为里下地区的洪灾,成灾面积2113万亩。

兴化、高邮及盐城建成区受淹面积分别达86%、40%和30%。

扬州、盐城和淮阴三市的受灾人口都接近500万人。

受淹的工业企业(含村办企业)达9000多家,停产天数3-32天;居民住宅受淹户数11万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121.5亿元。

山东省的洪涝灾害主要因7月下旬的连续暴雨所造成,临沂地区11个市县均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81万人,成灾面积36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著. 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8:9-10;158-159.
2003淮河暴雨洪水
一、社会经济
淮河流域5省共40个地级市,163县(市)。

其中12个市(地)和16个县(市)的部分面积在本流域。

2002年淮河流域人口1.67亿,其中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海分别为5678万人、3728万人、3993万人和3306万人;流域的农业人口1.34亿人,占总人口的80%。

流域内市区人口大于100万人的城市有郑州、徐州、枣庄、临沂,50-100万人的城市有淮南、蚌埠、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其他地(市)级城市的人口一般在20-50万人,县级城市人口一般在10-20万人。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流域实有耕地1311.2万hm2,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2002年全流域粮食产量7672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

2002年流域国内生产总值10547.5亿元,其中豫、皖、苏、鲁分别占31.9%、13.4%、32.6%和22.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14元,低于全国人均数值,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