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位一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五位一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陈如钧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9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

人类收获的生态文明果实,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关键词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理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矛盾的历史。

为了拯救环境、拯救社会、拯救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认识到我们与周围生命系统所具有的一体性,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寻找一种更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真谛。

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一是尊重大自然。

大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尊重自然就是尊重大自然的价值。

不能只索取,不回报;不能只开发,不保护;不能只掠夺,不补偿。

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

要用真善美的价值去认识自然的价值,把真善美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汤因比说:“爱和良心只要不以全人类、地球以及其他天体上的全部生物,甚至全宇宙本身为对象,是不会产生完全的好结果的。

”英国人为了尊重鸟类栖息,取消在伦敦西部建造20000间房屋的计划;新西兰人为了一种稀有蜗牛的生存,停止一个区域煤矿开采;韩国人为了一棵840年银杏树根系的生长,投资40亿韩元来拆除首尔市内的两栋公寓大楼。

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热爱自然界,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自然。

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界对人类的尊重。

二是顺应自然。

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顺应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自然界是一个有限量的物质资源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有限度的自在生态循环系统,人要在其中活动就必须以它的资源存量及其可利用限度为前提,尊重自然界自发展的规律。

要根据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坚决禁止滥砍滥伐、私挖滥采、超标排放、上游污染下游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同时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防风固沙区、土壤保持区、调蓄防洪区等生态区域,增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努力恢复生态区域自发展的平衡。

三是保护自然。

中国人自古就知道天人和一,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的生理结构、活动规律和大自然极其相似。

中国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则面容光泽红润,精力充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人体功能失调,则精神不振,腰酸腿软,体虚乏力,头昏耳鸣,口渴盗汗,睡眠质量不高,抵抗力减弱,从而百病滋生,寿命减短。

大自然也一样,人类滥砍滥伐森林,任意排放废弃物,肆意污染破坏环境,使大自然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则非旱即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近几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泥石流、塌方、地震、病毒疫情和气候异常,一些城市不断出现沙尘暴,就是大自然失去保护的后果,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保护自然,就要减少资源消耗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缓解对资源需求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对已经破坏的部分,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推行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产品绿色化等绿色生产方式;倡导按需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等绿色生活方式,制止浪费资源现象。

1.2转变生产方式
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一种非循环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它以市场为导向,以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造成了资源环境污染破坏和人类生态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原来的生产方式也受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导致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把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

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是市场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是一种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生产。

这种生产方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宏观调控上,运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法,保证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1.3转变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消费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代社会普遍盛行的豪华消费、借贷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奢靡之风扭曲了社会需求,误导了生产活动,浪费了自然资源,加重了生态负担,迷惑了人的心智,败坏了社会风气。

要以生态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取代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倡导按需消费,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既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2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单列成章,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

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1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立统一关系。

一方面,经济发展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反之,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有赖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同时,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以及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要求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坚决摒弃传统的生产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既要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2.2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政治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政治建设的目标是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联系,体现在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努力实现政府生态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程序化。

首先是协调好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保持政府系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分工与合作。

其次是在政府—市场—社会—公民—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的政治关系,发展一系列环保组织,积极开展有益于环境的公开辩论和社会行动,在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同时多方面包容公民社会对保护环境决策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所有社会部门的决策、管理及运作等环节当中。

因此,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的程度,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2.3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一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解决人与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内容;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现阶段我国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观念。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包括面向生态自然的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包括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促进生态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为生态文明建设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2.4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

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根本途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环境权益和生活富裕是最重要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协作共治的机制,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公民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得好,就能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实现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重点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通过制度建设,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落实在实际行动,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激励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觉节约、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同时通过制度约束使浪费者羞于浪费、不敢浪费,并为浪费承担相应责任。

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导也是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取决于人类自然观的改变。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人类不断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与理解,完全有能力自觉而及时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标志着人类历史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入了新的文明形态,标志着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达到了更高的文明程度。

建设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相处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建设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人类就像是园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当是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

人类收获的生态文明果实,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如钧.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2] 陈如钧.论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的基本框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