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

合集下载

中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计划

中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计划

中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计划一、引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现今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学习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概述1. 电路理论与实践:该课程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电路元器件,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电路的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将掌握电路的搭建、测试和故障排除等实践技能。

2. 信号与系统:本课程涵盖信号的表征与处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培养对信号处理和系统控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数字电子技术与逻辑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逻辑门电路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内容。

学生将通过实践项目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4. 通信原理: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调制与解调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并了解最新的通信技术发展。

5. 微处理器与嵌入式系统:该课程介绍微处理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以及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

学生将通过实验项目培养对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6. 电磁场与电磁波:本课程主要涵盖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和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方程和应用,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实践项目在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论课程,还有一系列实践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1. 电路实验:通过搭建和测试各种电路,学生可以加深对电路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实际应用中的技巧。

2. 电子设备设计: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电子设备设计项目,从需求分析到电路设计再到PCB制作等,全面锻炼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3. 创新科研项目: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实习与就业为了加强学生与实际工作的衔接,专业学习计划还将安排实习和就业指导等环节。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09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表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09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表
发展
方向课
赵蔚
2
40
320
1—20
1—2节

模拟教学
必修
环节
袁磊
1
20
320
1—10
9—10节

备注:X为单周上课符号,XX为双周上课符号。
主管研究生院长(系主任):制表人:2010年1月7日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09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表
2010年春季学期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自2010年3月1日实施
课程名称
类别
教师
学分学时上课地点来自人数起止周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备注
外语课
公共
基础课
4
1—20
5—8节
5—8节
5—8节
马克思理论课
公共
基础课
3
1—20
5—8节
远程教育研究
学科
基础课
王以宁
2
40
320
1—20
1—2节

教育统计与SPSS软件
发展
方向课
于冬
2
40
广机
1—20
7—8节

教育哲学
发展
方向课
陈晓慧
2
40
320
1—20
3—4节
自愿上
外国教育研究研究
发展
方向课
陈晓慧
2
40
320
1—20
3—4节
自愿上
数字媒体影视制作研究
发展
方向课
黄永春
2
40
广机
1—20
3—4节
自愿上
多媒体网络技术

北师大06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北师大06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1、学院简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我国专门培养信息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的重要学科基地。

是北师大“十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一贯秉承“求实、高效、合作、创新”的精神,积极贯彻重基础和宽口径培养的思路,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能够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5人。

学院下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系和多个科学研究中心。

主要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科研与应用专门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系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3个硕士点。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智能科学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将牢固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基础,胜任有关电子信息、通信、信号处理、智能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毕业生的去向为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就职于科学研究机构、事业机关单位、公司企业、军队及大专院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个硕士点。

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在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基础上,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各种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除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外,在各个部门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研制、技术开发和计算机管理等工作。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广泛,与许多国外一流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通过交换学生和共同培养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参与国际合作和留学海外的机会。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专门人才。

适合教育及教育理论研究部门,具体要求: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在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3.具备相应的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1)具有动态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能力;2)具备独立撰写中、英文信息技术教育文章的能力;3)具备较好的中、英文学术交流的能力;4)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协作精神。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论三、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为3年。

允许研究生提前毕业(不超过一年),提前毕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并至少在SSCI刊物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文章1篇,第一署名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且导师为第1或通讯作者。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0学分。

毕业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研究生导师组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2.教学方式研究生教学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提倡采用教师主讲结合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考核方式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均采用闭卷考试;专业方向课可采用闭卷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考试。

七、必修环节(2学分)1.学术活动(10次以上) 1学分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并向导师提交学术活动汇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_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_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和规格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的学生要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具有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

自觉遵纪守法, 积极进取, 有艰苦奋斗精神, 善于与人合作共事。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 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2.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4.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 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5.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6.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 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学制、学位本专业学制定为四年制。

完成学业(修满161学分)后, 成绩合格、政治合格、身体健康并通过论文答辩,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有关表格1.课程设置总体情况(课程比例结构)见附表1。

2.各学期计划开设课程门数及周学时情况见附表2。

3.各学期计划开设课程科目及学时情况见附表3。

4.主要专业课程概要见附表4。

5.教学计划周数分配情况见附表5。

6.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计划情况见附表6。

五、有关问题说明1.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类型分为四类: 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本科课程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环境,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以及从事计算机前沿技术研发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逐步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遵纪守法,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熟悉掌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3.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拓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合作共事、协同工作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4.熟练使用本国语和至少一门外语有效表达、阐述和交流自己的思想。

5. 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锻标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最低修满155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修满48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8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84学分(专业教育基础课程24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41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9学分);生涯规划课程最低修满19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

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证书。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及《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者,授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本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构成,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请见下表。

东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作者: 日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1.培养目标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成为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系统分析设计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教学工作。

特别是在嵌入式技术、电路设计及信号处理领域具有专长。

2.培养要求(1 )拥有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意识和道德素养。

(2)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具备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

(4)拥有健康意识,掌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熟悉电子信息、电子工程领域,熟练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探究方式,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理解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相关性,具有对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跨时空、跨文化、多角度审视的意识和视野。

(6)掌握嵌入式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软硬件开发与设计技术;掌握电路与信号处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和产品开发技术;同时,具有专业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

(7)具有使用本国语和至少一门外语有效地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能力。

(8)拥有熟练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获取、解释、评估、管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9)拥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可以为3 —6年。

4.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155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4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1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52.5 学分,专业主干课程27.5学分,专业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3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生涯规划课12学分,符合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电子信息工程课程配置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课程配置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课程配置方案一、课程目标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它对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的配置必须符合现代产业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的合理配置,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

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数学数学是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掌握数学分析、离散数学和概率论等基础数学知识,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物理学物理学是电子信息工程的另一个基础学科,学生需要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力学、电磁学和光学等内容,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做好铺垫。

(3)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和算法等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为后续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1)电子电路电子电路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学生需要通过电子电路的学习,掌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电子电路问题的能力。

(2)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工程的另一个核心专业课程,学生需要学习信号的产生、变换、传输和处理等基本原理,掌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电子信息系统中具有良好的信号处理能力。

(3)通信原理通信原理课程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个部分,学生需要学习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和解码技术等内容,培养学生在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方面的能力。

(4)微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的又一个核心专业课程,学生需要学习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半导体器件特性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内容,掌握微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整体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遵纪守法,敬业爱岗,有团体协作精神,本专业学生要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新事物有敏感性和适应性,有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计划学制、最低毕业学分、授予学位计划学制: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制一般为四年,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具体按学校有关学分制管理条理执行。

鼓励学生攻读双专业、双学位和辅修专业。

最低毕业学分169学分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课程修读要求1、全校公共必修课为全体学生必须修读之课程,计40学分,其中体育、军事理论和计算机基础(第一阶段)试行通过性考试;2002、学生须从学校提供的公共选修课程中按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分别选修4、2、4个学分共修读10学分;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进行,开始4-6个讲座,计一个公选课学分。

201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习计划与课程安排

201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习计划与课程安排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 :1、掌握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学制及授予学位本科4年,理学学士四、主干学科理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7120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规定毕业总学分:190学分(含实践教学)必选课程:0学分,占总学时比例:.00%限选课程:0学分,占总学时比例:.00%任选课程:0学分,占总学时比例:.00%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五、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数学基础课、物理学基础课、电磁场理论、计算机网络六、学分要求(各专业方向,学分要求一样)校级公选课:6学分,占总学时比例:3.16%集中实践教学:34学分,占总学时比例:17.89%(其中3个学分可以用多修的专业任选课学分冲抵,反之不行)七、每学期学分及分配表综合素质:0学分,占总学时比例:.00%专业任选课:26.5学分,占总学时比例:13.95%公共必修课:64.5学分,占总学时比例:33.95%专业必修课:59学分,占总学时比例:31.0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现代化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的科学研究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设置: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信息理论与编码、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业,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

学习这个专业的基本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2.掌握电子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3.具有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从事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了解电子信息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较强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沟通和交流;7.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可编程器件原理、DSP技术与应用、数字语音处理、数字图象处理等。

主要专业实验: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就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IT企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IT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它们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工作。

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使用技能,熟悉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
3.扎实地掌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并熟练 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手段。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宽厚的文化艺术修养,科学的思 维方式和创新精神。为人师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具有较好的育 人素质。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组织文娱活动能力、音乐教育研究能力。
程 YYY255
即兴伴奏 3 即兴伴奏 4 乐队指挥 管弦乐合奏 1 管弦乐合奏 2 管弦乐合奏 3 管弦乐合奏 4 管弦乐合奏 5
YYY256
管弦乐合奏 6
YYY257
管弦乐合奏 7
YYY258
管弦乐合奏 8
YYY331
戏剧表演与作品赏析 1
YYY332
戏剧表演与作品赏析 2
YYY370
钢琴调律与维护
课程名称
学 分
教师学与教学论
2
学校教育心理学
2
青少年心理学
1
教育社会学专题
1
教育哲学专题
1
学校管理学专题
1
中外教育史专题
1
课程设计与开发
1
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学研究 2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2
中外音乐教育比较
2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2
音乐教学心理学
2
教育研究方法
1
现代教育技术
1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1
课堂管理
1
学校心理咨询
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 80 学分。其中,专业教育基础课程 40 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 28 学分,
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 12 学分。
课程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 分

东北师范大学_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_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1.培养目标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成为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系统分析设计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教学工作。

特别是在嵌入式技术、电路设计及信号处理领域具有专长。

2.培养要求(1)拥有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意识和道德素养。

(2)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具备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

(4)拥有健康意识,掌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熟悉电子信息、电子工程领域,熟练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探究方式,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理解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相关性,具有对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跨时空、跨文化、多角度审视的意识和视野。

(6)掌握嵌入式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软硬件开发与设计技术;掌握电路与信号处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和产品开发技术;同时,具有专业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

(7)具有使用本国语和至少一门外语有效地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能力。

(8)拥有熟练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获取、解释、评估、管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9)拥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可以为3—6年。

4.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155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4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1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52.5学分,专业主干课程27.5学分,专业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3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生涯规划课12学分,符合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东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介绍及课程安排

东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介绍及课程安排

2011版电子信息工程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一、统编序号:1303二、专业代码:080603三、学位、学制: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4年四、专业简介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面向信息技术领域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宽口径专业。

专业方向是研究如何应用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电路与系统理论、通信理论与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实现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和外语功底,系统学习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理论与系统、电子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嵌入式理论和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强调宽口径培养及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引入。

注重通过教学环节、实验环节、科研实践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获取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实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平衡发展,实现综合素质高的教育目的,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和集成信息和电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既能从事高层次的研究工作,也能胜任高水平的技术开发和管理,适合在通信、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等广泛领域从事工作。

五、培养目标及专业范围凡完成学校规定的创新创业内容,按照《东北大学关于大学生创新学分工作的实施办法(讨论稿)》(东大教字[2009]17号)文件精神执行。

对获得国家级机构认证的各类资格或技能证书(如:律师证、经济师证、建筑师证、驾驶证、软件师证(不包括大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未列出证书的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认证)可替代1~3学分的选修学分,一个证书只可替代1学分的选修学分,3个或3个以上证书只能替代3个选修学分。

六、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凡完成学校规定的创新创业内容,按照《东北大学关于大学生创新学分工作的实施办法(讨论稿)》(东大教字[2009]17号)文件精神执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审核:院长:修订日期: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愿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从事各类通信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立足IT,注重特色,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培养IT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初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基本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电子信息电子线路和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具有分析、设计、应用4、具有较强的科学实验、分析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5、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献检索,生产组织管理能力;6、对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应变能力;7、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运用开发能力;8、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初步的听、译、写作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达到的能力:1、获得能适应现代工程要求的,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技术工作的能力。

2、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坚持面向工程方向时,全面提高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得到优化。

业务范围:1、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调试工作;2、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调试工作;3、计算机控制、通信、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工作;4、电子信息领域相关工作及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二、专业方向1、信息处理2、应用电子技术3、仪器仪表三、学制:本科四年修业年限:3~8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四、学分总体要求规定毕业总学分:187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综合素质学分)其中校定必修课程:61.5学分,占32.89%系定必修课程:55.5学分,占29.68%专业限选课程:12.5学分,占6.68%专业任选课程:10.5学分,占5.61%公共选修课程:8学分,占 4.28%实践教学环节:37学分,占19.79%综合素质学分:2学分,占1.07%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干学科:电子学、信息学、检测技术、智能仪器及计算机检测技术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通信原理和三门带*号的专业限选课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六、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表:见表一~表七。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一、招生对象与学制学制:全日制学制4年,修业年限3-7年;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或中职学校毕业或高职学校毕业生;学位授予:学业期满,经考核合格,符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生产技术管理等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

具有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修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2.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动手能力,能适合本专业的教学、科研、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工作。

具备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具备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素养。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阅读专业外文文献。

4.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具备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

五、学分毕业所需总学分为: 177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 65 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专业必修课 82 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 15 学分);选修课 30 学分(含专业选修课 22 学分;公共选修课 8 学分)。

六、本专业课程结构特点说明按照本专业培养规格,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结构上,以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为手段的课程群,使学生获取较强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的课程群,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科研方法为基础的课程群,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研究和实验技能;以不同选修课的系列为方向的课程群,使学生的爱好、兴趣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使之具备在某一学科方向上继续发展的专业基础,同时形成自身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的各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2023大学_东北师范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

2023大学_东北师范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

2023东北师范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东北师范大学专业排名-优势专业排名(1)、工学门类[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第42名/3星级/地区第3名。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第27名/4星级/地区第2名。

环境科学:第9名/5星级/地区第1名。

环境生态工程:第1名/3星级/地区第1名。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102名/3星级/地区第5名。

软件工程:第57名/3星级/地区第2名。

(2)、理学门类[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第5名/5星级/地区第1名。

地理信息科学:第19名/3星级/地区第2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第14名/3星级/地区第1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第8名/5星级/地区第1名。

[化学类] 化学:第40名/4星级/地区第2名。

应用化学:第74名/3星级/地区第3名。

[生物科学类] 生态学:第13名/4星级/地区第1名。

生物技术:第46名/3星级/地区第2名。

生物科学:第25名/4星级/地区第1名。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第13名/5星级/地区第1名。

[统计学类] 统计学:第19名/4星级/地区第1名。

应用统计学:第8名/3星级/地区第1名。

[物理学类] 物理学:第15名/5星级/地区第2名。

[心理学类] 心理学:第12名/4星级/地区第1名。

(3)、经济学门类[财政学类] 财政学:第35名/3星级/地区第2名。

[金融学类] 金融学:第60名/3星级/地区第2名。

[经济学类] 经济统计学:第4名/3星级/地区第1名。

经济学:第57名/3星级/地区第2名。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第67名/3星级/地区第2名。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第23名/4星级/地区第2名。

人力资源管理:第22名/3星级/地区第2名。

市场营销:第48名/3星级/地区第3名。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第26名/3星级/地区第3名。

行政管理:第25名/4星级/地区第1名。

电子信息工程(统招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doc

电子信息工程(统招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doc

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统招)一、专业代码与专业名称1、专业代码:0806032、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二、专业培养目标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应用和维护等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2、职业岗位(群)分析电子技术专业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采用电子技术的要求发展起来的行业,为社会各界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产业化及电子产品的集成化和精密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技能的电子方面人才来充实社会,打造新的电子时代。

因此,本专业的职业和岗位是:1)在电子部门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组装与检测工作;2)从事电子产品的营销、安装、调试、维修、售后服务等工作;3)从事通信线路、通信设备的安装、施工及维修;4)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业务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等。

较好地掌握高频电子技术、通信技术、EDA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电子技术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2、基本技能要求熟练掌握识图技能,可以按图分析电器设备工作原理,进而实现对设备的检查、维护、故障维修及技术改进等。

掌握几种常用电子设备的性能、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3、专业技能要求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达到电子设计工程师的水平,具有电子仪器、电子设备的调试、维修、保养的能力,具有电子电路应用与设计能力。

4、综合技能要求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鼓励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一种以上程序设计语言,有一定硬件知识,能进行小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开发和调试等;在电子技术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培养方案目录2010版专业培养方案 (1)2013版专业培养方案 (11)2016版专业培养方案 (21)2017版专业培养方案 (40)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专业介绍1.专业内容及特点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与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教学、研究、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或技术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技术与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电子工程与技术等工程技术基础和宽广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新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技术应用及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2.专业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外语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信息获取、传输、交换与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受到工程技术实践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训练,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数学、物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学习和领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所涉及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3、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4、掌握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5、具有信息处理系统、通信系统与网络、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及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初步具备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6、具有终身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和能力,具有跟踪信息与通信技术前沿的能力,具有知识创新能力;7、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8、了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划
1.培养目标
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成为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系统分析设计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教学工作。

特别是在嵌入式技术、电路设计及信号处理领域具有专长。

2.培养要求
(1)拥有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意识和道德素养。

(2)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具备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

(4)拥有健康意识,掌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熟悉电子信息、电子工程领域,熟练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探究方式,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理解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相关性,具有对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跨时空、跨文化、
多角度审视的意识和视野。

(6)掌握嵌入式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软硬件开发与设计技术;掌握电路与信号处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和产品开发技术;同时,具有专业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

(7)具有使用本国语和至少一门外语有效地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能力。

(8)拥有熟练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获取、解释、评估、管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9)拥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可以为3—6年。

4.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155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4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1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52.5学分,专业主干课程27.5学分,专业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3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生涯规划课12学分,符合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及《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5.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
毕业学分要求:155学分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为44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为34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为10学分。

(2)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为93学分。

其中,专业教育基础课程必修52.5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必修27.5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3学分。

(3)生涯规划课程
生涯规划课程最低选修12学分。

学生可以选修本专业生涯规划
课系列中的课程,也可以选修本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和物理专业的相关课程,也可以跨学院选择数学、化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4)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为必修课,6学分,在第4学年完成。

6.副修专业和第二学位课程说明
副修专业面向全校学生,是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而提供的课程。

副修专业学生修满本专业课程计划中指定的9门课程,共31.5学分,即可得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副修专业证书。

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为全校学生开设第二学位课程。

学生修满课程计划中所指定的19门课程,共52学分,即可得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二学位证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