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ppt劳动时间统计
第四章劳动时间
一、劳动时间的概念1、基本概念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支出劳动力,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在劳动时间外,劳动者恢复和再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时间的分类我们前面在讲个人劳动供给的选择时,讲到劳动时间是由劳动的供给者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进行选择的,而企业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劳动力需求的决策。
对于企业而言,通常你雇用若干个劳动力带来的收益应该是“人员*单位时间产出”,所以按道理来讲,企业只需要关心“人员*单位时间产出”,而无需考虑雇佣的人数和劳动时间。
而对于劳动力供给一方来说,同样,其可获得的总收益应该是“时间*单位收益”,也就是说劳动者也只需要关注自己劳动的总投入量,而无需关注劳动时间的分布。
但实际情况呢,对于企业而言,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进行分工协作、集体作业,如果让劳动者自由选择劳动时间就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甚至是工作无法完成;而对于劳动者而言,如果受雇于某个企业,他们就必须支付和劳动时间长度无关的准固定成本。
例如,需要花费上下班时间、支付上下班费用,因此,不工作一定量时间,就很不划算。
所以说,不管是对于企业来讲,还是对于劳动者来讲,通常都需要有一个劳动时间的下限。
而关于劳动时间的上限,这不仅由劳动时间的延长所带来的疲劳程度增加导致劳动者对休息的需求上升决定,同时,如果劳动者疲劳度增加,工作效率会下降,企业利润必然减少。
因此,不管是从劳动者的角度看,还是从企业的角度看,合理、固定的劳动时间都是必要的。
1、制度劳动时间:企业制度规定的符合法律要求的劳动时间。
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国务院规定,40小时每周从97年5月1日开始)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劳动经济学第四章劳动时间
第四章
劳动时间
按经济学的说法,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决定的劳动 投入量,并不是指雇佣了多少劳动者,即不是指以人员 为单位的劳动量,而是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 就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服务量。
一、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
(一)劳动时间的计量
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 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或工时。工日是指一 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的时间;工时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 一个小时的时间。
• (三)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 要因素
劳动时间和劳动者人数的替代程度 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力需求增加,给工资带 来什么样的影响? 缩短劳动时间对单个劳动者的收入和对整体受 雇者的收入的影响 缩短劳动时间是否会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扩大? 劳动力成本增加对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什么样 的影响? 投资如何影响利率?对汇率的影响?
供给者根据既定的工资率,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最 佳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的变化仅仅由工资率的变化和人们对收入 及余暇的偏好的改变引起。
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有下限和上限。 下限取决于准固定成本 上限可以从劳动供给者的生理要求进行解释。
三、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
企业会特别关心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的决定, 这是因为生产函数中人数的增加和劳动时间的增 加会对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或者说成本函数中 两者的增加对总成本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五、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
短期性经济复苏会使企业为适应产品需求的 增加而延长加班时间,而长期性经济增长则会使 企业在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中,为确保一定人 数的劳动力,主动缩短以制度劳动时间为中心的 劳动时间,并积极发展弹性劳动时间制度。
六、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0页PPT文档
那么,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除 了个数与平均数的关系以外,还能互相影 响吗?
个别劳动时间
大部分 小部分
社会必要动时间
对于那小部分劳动时间而言,它们并不计入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这个平均数的计算,所以不会影响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而那大部分个别劳动时间数量非常多,所以其中的 某一个个别劳动时间变化时,对这个平均数的影响是微乎 其微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影响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
A. 1452万元 B. 1320万元
C. 1210万元 D. 1100万元
2、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 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 2019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 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 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9年的价格分别 为( )
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
反比
× 反 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数量
=
反比
个别劳动时间
正比
反比
价值总量
可以把这些正反比总结成这么几句话来记忆: 社会的与个别的无关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成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总量成反比 个别的不能影响价值量 社会的不能影响价值总量
反过来,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时,也无法确 定某一个个别劳动时间也会变化。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也不能影响个别劳动时间。
同理,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时间也不能相互影 响。
价值总量是价值量的总和,即:
价值总量=价值量×商品数量
商品数量即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里生产的商品数量)
3.2 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PPT《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专升本
一 劳动时间的构成
4.出勤时间
出勤时间是指在规定的制度 劳动时间内实际上班的时间, 一般指报告期内制度劳动日 实际上班人数的累计。
一 劳动时间的构成
计算单位
4.出勤时间
出勤工日
出勤工时
计算公式为
出勤工日=制度劳动工日一缺勤工日数
计算公式为
出勤工时=制度劳动工时一缺勤工时 出勤工时=出勤工日×制度劳动日长度
一 劳动时间的构成
计算单位
3.制度劳动时间
制度劳动工日
制度劳动工时
计算公式为
制度劳动工日=日历工日数一制度公休工日数
制度劳动工日=报告期平均人数×制度劳动天数=出勤工日+缺勤工日
一 劳动时间的构成
计算单位
3.制度劳动时间
制度劳动工日
制度劳动工时
计算公式为
制度劳动工时=报告期平均人数×制度劳动工日数×制度劳动日长
制度公休工时数
计算公式为
制度公休工时=报告期平均人数×制度公休工日数×制度劳动日长度
历年真题
【答案】A
【2019年6月真题·单选】 1
一 劳动时间的构成
2.制度公休时间
加班加点时间——是指由于某种原因, 工人在法定公休日内未休息而进行加 班或加点的时间,计入全部实际劳动 时间。
加班加 点时间
实际公 休时间
历年真题
【答案】A
【2019年6月真题·单选】 按照国家(或企业)制度规定应该出勤上班劳动 的时间是指( )。 A. 制度劳动时间 B. 制度公休时间 C. 全部实际劳动时间 D. 制度内实际劳动时间
一 劳动时间的构成
3.制度劳动时间
制度劳动时间——是按照国家 (或企业)制度规定应该出勤上 班劳动的时间。
《劳动法第四章》课件
保障作用
该章规定了劳动合同、工资 支付等关键内容,保障了劳 动者的合法权益。
必要性
了解和操作该章规定的内容 是每个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 必需。
《劳动法第四章》PPT课 件
欢迎来到《劳动法第四章》课件。本次课程将带你深入了解劳动法中第四章 的重要内容,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等重点内容。
签订与解除劳动合同
签订劳动合同
双方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 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解除劳动合同
在特定原因下,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有权解除劳 动合同,但需符合相关规定.
劳动争议的处理
1 调解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解决争议,或请求劳动 行政部门进行调解。
2 仲裁
未经过调解或调解未达 成协议的,用人单位、 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争 议仲裁。
3 诉讼
不存在与工会讨论或经 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仲裁的,一方当事人可 以提起诉讼。
总结
重要性
劳动法第四章的内容对于用 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具有重要 意义。
工资支付
1
工资标准
应按月享受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以最
计算规则
2
低工资标准为基础,按照职务确定工 资水平。
劳动者按照劳动时间得到应付的工资
总额,按月支付工资报酬。
3
税务要求
用人单位应在发放工资前为劳动者代 扣代缴各项个人所得税、社保等。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工作时间
法定工作时间一般为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劳动者同意,不得 安排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劳动。
休息休假
休息时间是劳动者享有的每日休息和法定节假日; 休假时间是劳动者因事假、病假、年休假等而不 需要参加工作、并依法得到工资报酬的时间。
4.4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统计与分析PPT
第四节 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统计与分析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ly 2020
主
要
内
容
一 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统计指标 二 劳动生产率指数体系 三 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四 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和劳动量的影响
一 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统计指标
劳动生产率——是指报告期劳动生 产率水平与基期劳动生产率水平 的比率,它可以表示劳动生产率 的变化趋势。
其计算公式为
(1)设 q 为全厂劳动生产率,q为各
车间劳动生产率,T为各车间人数,
则
生产车间:
q1=报告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量/ 报告期劳动耗用量
=Q1/T1=16800/2600=6.462万元/人, q0=基期劳动生产率=基期产量/基期 劳动耗用量=Q0/T0=9800/1800=5.444 万元/人
q0
T1 T1
q0
T0 T0
历年真题
【答案】D
【2014年1月真题·单选】 下列属于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的是( )。
A.
q1T1 T1
q0T1
T1
q1T1 B. T1 C.
q0T0 T0
q1T1 T1 q0T0 T1
q0T1 D. T1
q0T0 T0
历年真题
【答案】D
【2014年1月真题·单选】 下列属于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的是( )。
(2)全厂:
q1
q1T1 16800 3600 20400 6.22( 0 万元/ 人) T1 2600 680 3280
q0
q0T0 9800 2800 12600 5.25( 0 万元/ 人) T0 1800 600 2400
标准工时和综合计算工时PPT幻灯片
2020/3/7
乘用 车, 3966
广本 黄埔, 3966
广本 黄埔, 2483
广本 增城, 3552
乘用 车, 5655
广本 增城, 1655
第二季度加班费总计
21277
8
2020/3/7
综合计算工时加班情况
主机厂
姓名
7月工作
时数 (21/20/
21)
8月工作
时数 (18/17/
18)
9月工作
时数 (22/24/
50 60 110
乘用 江朗 42 36 38 116
乘用 江朗 20 46 70 136
车仪
车仪
6
标准工时加班情况
2020/3/7
班后
休息日
何智 彭文
梁思 江朗
荣 , 合坚 , 合
想 , 合仪 , 合
计 , 计 , 林锦
计, 计,
116 114韶 , 合 114 116
计 , 冯奕 106俭 , 合
综合计算工时可针对某些岗位的工作性质,灵活调 整,但需经劳动部门审批后才能执行
8小时/天*250天=2000小时/年
加班费结算方式
按季度结算工时,即500小时/季 ,超出部分按1.5倍 法定节假日:3倍
法定要求
平均每月加班不超36小时
3
综合计算工时
2020/3/7
由企业按照本单位的工资制度和工资分配办法,分别以
加班时数958小时-500小时/人/季度=458小时 458小时/(6人+1人)=65.4小时 65.4小时/3月=21.8小时
2
物流管理员的工时计算方案分析
1
标准工时与综合计算工时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ppt课件(全)
2.长期计划完成情况检查
在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时, 有两种 不同的检查方法,即水平法和累计法。
(1) 水平法。在五年计划中,只规定最末一年 应达到的计划水平,如产量、产值等。水平法就是 用末年实际水平与计划规定水平对比,来检查五年 计划完成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六)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数)
•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也称计划完成百分数、计 划完成程度指标。它是以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实 际完成数值与计划任务对比,用以表明计划完成程 度的指标。它是计划管理的特有指标,数值一般用 百分比表示,其基本公式是:
•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数
③时点指标只能间断计数。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总量指标是具有一定经济内容的量,计量的准确与否直 接影响到所反映现象的准确性。
(一)实物单位:实物单位是根据客观现象的属性而采用 的计量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和标准实 物单位等。
(二)价值单位
价值单位也叫货币单位,是以货币为价值尺度来计量现 象总量的计量单位。
3.应把相对数与绝对数结合起来应用相对数是 一个抽象化的比值,掩盖了现象绝对量之间的差别。
4.各种相对数结合应用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 的特征,一个相对数只能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要全面反映事物特征及规律性,要多种相对数结合应 用。
思考与练习
• 1. 什么叫总量指标?其作用是什么? • 2. 什么是总体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二者有何联系? • 3. 什么是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各有什么特点? • 4. 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的特点和作用有何不同? • 5. 什么是相对指标?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 6. 什么是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
第四章劳动时间
3
一、劳动时间的计量
1、含义:劳动时间即工作时间,是指劳动 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或工时
工日: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的时间;
–工日:即包括实际从事本职工作时间,也包 括未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非生产时间)和 非全日缺勤的时间。 工时: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小时的时间。
动者人数的影响。
19
三、劳动时间和工作效率
不受人数影响条件下的劳动时间与人均产量的关系
平均效率达到最 大时,边际效率 等于平均效率
20
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时间确定
工资和产品价 格不变条件下
h
h**
21
四、准固定成本
企业选择劳动时间要考虑劳动人数和劳动时间对 成本的影响。 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 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为增加劳动者, 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 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 削减人员必须支付很多退职金。除此之外企业还 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 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为了区别于随时间 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 成本。
第 四 章:劳动时间
1
为什么要研究劳动时间
完成一定工作量,企业关心的是雇佣人数 还是时间?
2
第一节 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
因为时间不同,完成一定产量所需要的劳动者人数也 不同. 劳动投入量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流量。 企业基于市场决定的工资率确定以“人员*时间”为 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没有必要关心雇佣的人数和劳 动时间。 一、劳动时间的计量 二、劳动时间的特征和功能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 不定时工作制与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 履行审批手续:
• 中央直属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 算工时工作制等其 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的, 经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劳 动行政部门批准。
• 地方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 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的审批办 法,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劳动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劳动行政部 门备案。
半年标准工作时间为20.83天*8小时×6个月= 999.84小时
• 葡萄酒企业:每年8月申请实行综合工时制 度,8月大概两周时间,员工每天至少工作 15小时。
• 应该支付加班工资?如何避免 ?
• 分析: • 实际工作时间:15*2*7=210 • 月标准工作日:20.83*8=166.64 • 改为以季为计算周期可以避免加班问题
• 3)、女职工哺乳,时间减少1小时。
• 哺乳未满12个月婴儿的女职工,每班 在工作时间内可以哺乳两次,每次30分 钟;多胞生育的每多哺乳一婴儿,每次 哺乳时间增加30分钟;一班内两次哺乳 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哺乳往返时 间算作工作时间。
• 4)、为了保障未成年工(年满十六周岁、 未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健康成长和完成文 化技术学习任务,一般对未成年工实行缩短 工作日制度,少于8小时工作日,并且不得 安排未成年工从事加班加点和夜班工作; 《女职工保护规定》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 个月)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 定的休息时间。
• 案例:
• 张怡于2003年起在北京的一家网络公司 担任部门经理。劳动合同中规定,凡是 经理级员工均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应该 适用不定时工作制,且一律不享受加班 加点工资。
• 平时因工作繁忙,张怡经常加班加点至 凌晨两三点。
第四章ppt劳动时间统计
工时数不能用出勤工日数直接推算,它应包括全日出 勤工时数和非全日出勤的工时数两部分。
7.缺勤时间 缺勤时间是指工人按照制度规定应该到岗参加生产, 但由于工人本身的原因(如事假,病假,探亲假, 产假及旷工等原因)未能到岗生产的时间。 缺勤工日数等于制度工日内每天全日缺勤的人数之和。 缺勤工时数既包括全日缺勤的工时数,也包括非全日 缺勤的工时数。
3.失业人员法定劳动时间总量 它反映报告期未被利用的法定劳动时间总量.
失业人员法定 报告期法定 = × 工作工日总数 人员平均人数 工作日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法定工作工日总数 = 921×256 235776 万工日) (
报告期失业
失业人员法定 报告期失业人员法 报告期法定 = × 工作工时总数 定工作工日总数 工作日长度
报告期公 报告期公 制度工作 = × 休工时数 休工日数 日长度
3.制度工作时间(工日数,工时数) 它是指按照国家或企业规定,工人在报告期内应该 工作的时间。
报告期制度 报告期工 报告期制度
× 工作工日数 人平均人数 规定工作天数
=
报告期制度 报告期制度 制度工作 = × 工作工时数 工作工日数 日长度
(一)法定(或制度)社会劳动时间总量 1.经济活动人口法定(或制度)社会劳动时间总量
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或可能参与社会 劳动的人)的法定工作时间总和。反映一定时期 内社会所拥有的全部制度劳动时间。
报告期制度 = × 社会劳动工日总量 动人口平均人数 工作天数 经济活动人口法定 报告期经济活
如2009年为: 79812万人×256=20431872万工日
8.停工时间 停工时间是指工人出勤后,由于某种原因(如停电, 停水,停气,待料,机器设备等故障等)未能从事 自己岗位工作的时间。
劳动力供给
案例:丈夫、妻子、邻居和凯洛格食品公司6小时工 作制的终结
经济理论指出,工作小时数量的供给部分地取决于人们对家务劳动时 间,包括闲暇时间的价值认可程度。这一点可以非常清楚地在凯洛格 食品公司的工人们身上反映出来。在大萧条时期,凯洛格食品公司因 放弃了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改行6小时工作制,从而引起了举国关注, 工人们愿意通过接受更少的工资性报酬和更多闲暇的方式,来与那些 失业者“分享工作”。 在二战期间,该公司转而实行每周48小时工作制,但是承诺在紧 急状态结束后,重新恢复6小时工作制。1946年,员工们重申了自己 希望每天工作更短时间的愿望,公司中87%的女性员工和71%的男性 员工赞成每天工作6个小时。然而,到1957年时,大多数部门都选择 重新回到8小时工作制——结果只有25%的员工,其中大多是女性员 工,仍然保持在每天工作6小时的工作制。 到底二战后到50年代末期,哪些因素导致工人,尤其是男性工人, 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决策呢?对其进行访谈之后发现,影响他们决 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
二、工作决策理论
(一)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工作决策 如何分配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的比例,实现效用最大 化,从数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一个多元函数的极值问题 目标函数: u=f(y,h)
约束条件: y=y0-h×w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F= f(y,h)+a(y0-h×w-y) 结论:当预算约束线与等效用曲线相切时,个人效用最大。
问题:
张三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工 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三增加工作量。当他成为一个 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三的收入也相 当高了,这个时候,张三面对涨工资的反应,不是选 择加班,而是更多的来休闲和体育运动。
在工资较低的时候,工资上涨的替代效应 和收入效应哪个更大? 当工资上涨的足够高的时候,如果接着上 涨,又是如何呢?
第四章 劳动时间统计
第四章劳动时间统计1 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从事劳动的时间,是劳动过程与劳动消耗的一种自然尺度。
2 劳动时间统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劳动时间的核算,二是企业劳动时间的核算。
前者为宏观经济分析服务,后者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3 劳动时间的充分利用又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内涵方面看,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二是从外延方面看,合理地分配和使用所拥有的劳动时间,尽可能地减少时间的浪费,从而达到增加实际利用的劳动时间总量。
4 简述劳动时间统计的任务。
答:⑴核算社会劳动时间总量,研究其在产业、行业和地区间的分布状况,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劳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研究提供依据。
⑵分析研究社会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为深化失业问题研究,特别是就业不足问题研究提供依据。
⑶全面核算和反映企业劳动时间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揭示浪费时间的现象,分析原因,促其改进;为实现企业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为合理、充分地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和基础。
⑷为制定生产计划,核算产品成本,搞好经济核算提供依据。
⑸为企业制定和修订劳动定额定员标准,以及考核劳动定额定员状况提供资料依据。
⑹工时统计数据还是核算企业职工的劳动消耗量,核算、核发工资和奖金的重要依据。
5 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
工日和工时是劳动时间的基本计量单位。
工时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工日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天的时间。
6 法国已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时间制度。
7 我国工业企业劳动时间统计的基本计量单位,一般采用工时,建筑业企业一般使用工日。
8 社会劳动时间总量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法定工作时间为依据计算的法定社会劳动时间指标,另一类是以实际工作时间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计算的实际社会劳动时间指标。
9 法定(或制度)社会劳动时间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者的法定工作时间总和,其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拥有的全部法定(或制度)劳动时间总量。
企业员工人数变动分析ppt课件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 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能够推动 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 能力的人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 标。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产
品质量的优劣、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以及投入
与产出的比例。人力资源素质是指劳动过程
中的劳动态度、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独立
如果在配置和组织方面有不合理的情况,也 便于及时加以调整。
.
16
企业人力资源构成统计指标
(一)按工作岗位分组
1.生产人员。指直接从事企业第一线生产的企业员工, 例如工厂的工人、商店的销售员等。
2.工程技术人员。指具有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并 实际承担工程技术工作的企业员工。
3.管理人员。指在企业内部从事行政、生产、经济管 理和政治工作的企业员工。
工人技术等级 2 3 4 5
工人人数 4 8 10 2
工人平均 24 技 38 术 41 等 05 级 23.4级 481 02
.
14
(四)劳动力身体健康素质统计
.
二、企业人力资源构成统计指标
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不仅要对其进行拥有 量的统计,而且还应对其构成进行统计,从 而为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改善劳 动组织、合理配备企业员工、提高员工工作 效率,及时合理地引进人才提供依据。
工作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一、企业人力资源的拥有量统计
(一)企业员工数量统计
企业员工: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即在企业 内部从事生产工作或服务并由企业支付工资 的全部人员。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 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 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 资的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报告期实际工作时间 报告期实际工作时间是指企业工人在报告期实际工 作的时间总数。
报告期实际 制度内实际 加班工
工作工日数 工作工日总数 日总数
报告期实际 制度内实际 加班加点
=
+
工作工时数 工作工时总数 工时总数
=
+
劳动时间构成如图所示
日历工日数 制度公休工日数 实际公 休工日 公休加 班工日 公休加 班工日 制度内实际 工作工日 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日数 工休加班工 时数 非全 制度内 日停 实际工 工工 作工时 时 加点工 时数 非全 日缺 勤工 时 非全 日非 生产 工时 制度工作工日数 出勤工日 全日停 工工日 全日非 生产工 日 缺勤 工日
4.实际公休时间(工日数,工时数) 实际工休时间是指工人在制度规定公休的时间中 实际休息的时间。 实际公休工日数实际公休工日数等于制度公休日 内每天实际休息的人数之和;或等于制度公休日 数减去加班工日数。 若用工时表示的话,不能直接用公休工日折算,还 应考虑(或扣除)公休日中加班不满一个轮班的时 间。
10.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工人在报告期制度规定的 工作时间内实际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总数。
制度内实际 出勤பைடு நூலகம் 全日停工 全日非生产 停工被利 = + 工作工日数 日总数 工日总数 工日总数 用工日数
制度内实际 出勤工 全日非全日 全日非全日非 全日非全日停工 = + 工作工时数 时总数 停工工时数 生产工时总数 被利用工时数
平均失业 时间长度
=
的失业持续时间 ×
失业总人数
失业至调查时止
失业人数
还可分男女从业人员分别计算。
(二)企业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分析指标 1.出勤率 它是反映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劳动时间内实际出勤的 时间所占比重大小的指标。
出勤率 = 制度工作工日数 工时 出勤工日数 工时 ×100%
出勤率的高低受缺勤时间的影响。 若按工日计,出勤率的高低只反映全日缺勤对它的 影响;若按工时计,既反映全日缺勤工时,也反映 非全日缺勤工时对出勤率的影响。
=67200-200×8-700-150×8-400+100×8
三、企业劳动时间的构成及核算 企业劳动时间的核算,主要是针对生产工人的劳动时 间利用情况进行的。 1.日历时间(工日数,工时数) 这是用工日或工时表示的生产工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 利用的劳动时间最大自然界限。 报告期日历工日数=报告期工人平均人数×日历天数 报告期日历工时数=报日历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经济活动人口法 经济活动人口法 = ×制度工作日长度 定工作工时总数 定工作工日总数
如2009年:
经济活动人口法 定工作工时总数
= 20431872×8 = 16345. 亿工时 50
2.从业人员法定劳动时间总量 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为社会所利用的法定劳动 时间总量。
报告期法定 = × 工作工日总数 人员平均人数 工作日数
2.出勤时间利用率,也称作业率 它直接反映工人出勤时间内直接用于本企业生产活 动的时间所占的比重,即反映工人出勤时间的利用 程度。
出勤时间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工时)数 = ×100% 出勤工日(工时)数 利用率
它受停工与非生产时间多少的影响,因为工人出勤 以后,不一定都实际参加生产劳动,由于各种原因, 会产生停工、非生产性活动等情况,要提高出勤率, 必须设法减少停工时间与非生产时间。
核算研究社会劳动时间总量及其利用情况,为 计算社会劳动生产率及深化研究社会失业问题研 究提供依据。 核算、研究企业劳动时间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分 析揭示劳动时间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因,采取措施, 提高时间利用率及劳动效率。 为企业合理定员,制定劳动定额,与生产计划 提供依据
第二节
劳动时间的核算及分析
一、劳动时间的核算单位
8.停工时间 停工时间是指工人出勤后,由于某种原因(如停电, 停水,停气,待料,机器设备等故障等)未能从事 自己岗位工作的时间。
停工工日数等于每天全日停工的工人数之和。 停工工时数等于全日停工的工时数与非全日停工的 工时数之和。 停工后工人被调去从事其它生产性劳动的叫停工被利 用时间。它既要统计在停工时间内,又要统计为实际 工作时间。
从业人员法定 从业人员实际 从业人员就 劳动时间总量 劳动时间总量 = ×100% 从业人员法定劳动时间总量 业不足率
2.完全失业率
就业不足劳 失业人员法定 + 动时间总量 劳动时间总量 完全失业率 = ×100% 经济活动人口法定劳动时间总量
3.平均失业长度 反映平均每个失业人员的失业时间长度,是反映失 业强度的分析指标。
2.制度工休时间(工日数,工时数) 根据国家劳动制度规定,必须保证工人有一定的节假 日休息时间,因此,日历时间包括制度公休时间和制 度工作时间两部分。 制度公休工日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工人在报告期应休息 的节假日的时间,包括双休日,清明1天、五一1天、 端午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1天、元旦1天,春节7 天。 报告期制度 报告期平 报告期制度规 = × 公休工日数 均人数 定的节假日数
6.出勤时间(工日数,工时数) 出勤是指在制度规定应该工作的时间内工人实际到岗 的时间。工人只要上了班,不论是否工作,或工作时 间长短都算出勤。 出勤工日数是指在制度规定应该工作的工日中,工人 在报告期内实际出勤的工日总数,它是根据工人每天 的考勤记录整理出来的。 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工日数-缺勤工日数 出勤工时总数是指报告期内工人实际出勤的工时总数。 由于出勤工日数包括非全日的出勤时间,因此,出勤
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时
四、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分析指标 (一)社会劳动时间的利用情况分析 1.就业不足率
将从业人员的法定劳动时间总量与从业人员实际劳动 时间总量进行比较,其差值则可表明从业人员就业不 足的时间。
由于现阶段,从业人员自愿实行灵活工时制度的人员 很少,所以,这一指标可大体上反映从业人员就业不 足的时间。 将这一差值与法定劳动时间总量相对比可得从业人员 就业不足率即:
报告期公 报告期公 制度工作 = × 休工时数 休工日数 日长度
3.制度工作时间(工日数,工时数) 它是指按照国家或企业规定,工人在报告期内应该 工作的时间。
报告期制度 报告期工 报告期制度
× 工作工日数 人平均人数 规定工作天数
=
报告期制度 报告期制度 制度工作 = × 工作工时数 工作工日数 日长度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法定工作工时总数
= 235776 8 18.86 (亿工时)
(二)社会实际劳动时间总量 它是全社会所有从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从事 有酬工作的时间总和,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所 实际利用的劳动时间总量。 在进行调查的时候,一般是以一周作为参照期的, 即调查周。 对于全面调查来说,可将从业人员调查周工作的 小时数直接汇总即得该周社会实际劳动时间总量。 对于非全面调查来说,用从业人调查周平均每人 工作小数×调查周平均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从业人员法定
报告期从业
从业人员法定 从业人员法定 制度工作 = × (8) 工作工时总数 工作工日总数 日长度
如2009年从业人员为77995 万人:
从业人员法定 工作工日总数
从业人员法定 工作工时总数
= 77995×256 = 19966720万工日
= 19966720×8 = 15973. 亿工时 38
3.失业人员法定劳动时间总量 它反映报告期未被利用的法定劳动时间总量.
失业人员法定 报告期法定 = × 工作工日总数 人员平均人数 工作日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法定工作工日总数 = 921×256 235776 万工日) (
报告期失业
失业人员法定 报告期失业人员法 报告期法定 = × 工作工时总数 定工作工日总数 工作日长度
3.制度时间利用率 它是反映在制度规定应该工作的时间内,实际工作 的时间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它能全面反映缺勤时间, 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对劳动时间利用程度的影响, 因此,它是反映劳动时间利用程度的综合性指标。
制度工日 工时 利用率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工时)数 = ×100% 制度工作工日(工时)数
实际公休 全日公休 公休日非全日 = + 工时数 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5.加班时间
在制度规定的工休时间内,工人没有休息,而从事工 作满一个轮班的称为加班;若加班不满一个轮班,或 工人工作满一个轮班后又延长的工作时间称为加点。 公休加班工日数等于在公休日加班工人人数之和。
公休加班加点工时数包括公休加班工时数与工休日 加点工时数之和。 如在星期六加班的有5名工人,加点的有3名工人,其 加点工时数分别为3小时,2小时,6小时。 则:本周加班加点工时总数=8×5+3+2+6=51小时 加班加点时间一般班组、车间都有原始记录。
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量的尺度,是指劳动者从事有 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在人力资源统计中,一般是以工时和工月作为劳动 时间的计量单位的。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在制 定劳动定额时也用工分作为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 一个工时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小时的时间。 一个工日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的时间.
二、社会劳动时间的核算
工时数不能用出勤工日数直接推算,它应包括全日出 勤工时数和非全日出勤的工时数两部分。
7.缺勤时间 缺勤时间是指工人按照制度规定应该到岗参加生产, 但由于工人本身的原因(如事假,病假,探亲假, 产假及旷工等原因)未能到岗生产的时间。 缺勤工日数等于制度工日内每天全日缺勤的人数之和。 缺勤工时数既包括全日缺勤的工时数,也包括非全日 缺勤的工时数。
制度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例如,某企业2011年5月份劳动时间统计资料如下:
项目 全日缺勤(工日) 全日停工(工日) 全日非生产工日(工日) 停工被利用工日(工日) 加班工日数(工日) 数量 300 200 150 100 120 项目 非全日缺勤工时 非全日停工工时 非全日非生产工时 加点工时 数量 800 700 400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