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野外学习指导
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

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实验一土壤质地的识别、测定与分析一、实验目的不一致质地类别的土壤所呈现出来的物理性质如土壤孔隙性、结构性、耕性会有明显差异,化学性质如保肥性、供肥性、酸碱性等也会有差异,从而表现出不一致的肥力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不一致的影响。
要求能用比重计法与手测法分别测出土壤样品的质地;二、实验原理简易比重计法:能迅速准确的测定土壤质地类别,且费时少,精确度高,适用于大量样本的质地测定;手测法:是最简便的质地测定方法,广泛应用于野外田间土壤质地的测定,但不如比重计法准确。
(一) 简易比重计法方法原理取一定量的土样,经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后分散成单粒,将其制成一定体积的悬浊液,使分散的土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
根据粒径越大下沉速度越快的原理,应用物理学上司笃克斯(stokes,1845)公式计算出某一粒级土粒下沉所需时间。
用特制的甲种比重计测得土壤悬液中所含小于某一粒级土粒的数量(g/l),经校正后可算出该粒级土粒在土壤中的质量百分数,查表即可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本实验使用卡庆斯基分类制,只需测定<0.01mm粒径土粒含量,就能够确定土壤质地名称(二)手测法方法原理本法以手指对土壤的感受为主,结合视觉与听觉来确定土壤质地名称,方法简便易行,熟悉后也较为准确,适合于田间土壤质地的鉴别。
可分为干测法与湿测法,两种方法能够相互补充,通常以湿测法为主。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土壤样品:准备三种已知待测土壤样品;过1mm筛的风干土壤样品3~5个。
2. 仪器、用具:量筒、特制搅拌棒、甲种比重计、温度计、橡皮头玻璃棒、烧杯、钟表、天平、角匙、称样纸、表面皿,白瓷比色盘、玛瑙研钵,酸度计、洗瓶、磁力搅拌器等四、操作步骤(一)手测法操作步骤湿测法取一小块土,去除石砾与根系,放在手中捏碎,加水少许,以土粒充分浸润为度,根据能否搓成球、条与弯曲时断裂与否来加以推断,表1以供参考。
表1土壤质地手测法推断标准(二)简易比重计法1. 操作步骤(1)试剂配制① 0.5mol/L的NaOH溶液:称取20g NaOH,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摇匀。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守则1、实验前要先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原理和操作过程。
2、实验时必须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的内容和安排不合理的地方可提出改进意见。
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应进行讨论,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
3、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和安静,不得高声谈话。
关闭手提电话机。
4、注意安全,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易燃易爆物品要远离火源操作和放置。
5、节约用水,安全用电,不浪费药品,爱护所有仪器。
凡损坏仪器者应如实向教师报告,并登记,补领。
实验过程中废液、废物应倒入指定地方,不准随意乱倒。
6、实验室内的一切物品,未经本室负责教师批准,严禁携带出室外,借物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7、实验完毕,要把仪器用具清洁,将各种仪器药品放回原处,清洁实验台面和地板。
学生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请教师到座位检查,方可离开。
目录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的观察鉴定 (3)实验二土壤水分的测定 (9)实验三土壤比重、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 (10)实验四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组成测定 (12)实验五土壤速效养分N、P、K的测定 (14)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的观察鉴定土壤是由母质发育而成,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而矿物本身又有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学习土壤学的人,必须先学习岩石和矿物,以了解土壤母质,为学习土壤学打下基础。
本实验是使用放大镜、条痕板、小刀、硬度计、小锤、稀盐酸等物品,对主要的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进行肉眼观察鉴定。
一、主要造岩矿物的认识(一)形态矿物形态除表面为一定几何外形的单独体外,还常常聚集成各种形状的集合体,常见的有下列形态。
柱状——由许多细长晶体,组成平行排列者,如角闪石。
板状——形状似板,如透明石膏、斜长石。
片状——可以剥离成极薄的片体,如云母。
粒状——大小略等及具有一定规律的晶粒集合在一起,如橄揽石、黄铁矿。
块状——结晶或不结晶的矿物,成不定形的块体,如结晶的块状石英,非结晶的蛋白石。
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

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学生姓名:学生专业:学生学号:学习时间:指导教师:实习报告一、目的要求1、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对安宁河流域土壤调查与评价为生产上土壤改良利用提供依据。
2、再现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细化和深化。
二、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三、实习时间2013年..月..日星期.四、人事组织.....全班同学和土壤学.老师五、工具配备铁锹、小刀、PH指示剂、卷尺、土壤比色卡六、实习步骤1、实习分组无2、土壤剖面观察及书面记载七、实习区域成土条件1、地理位置:学院以北600—700米,铁轨线以东300—400米(采用典型地物定位法)2、气候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平均温度在17.5℃,全年集中降雨在9月,10月—4月是干旱季节(光热充沛、季节分布不均匀)。
年极端高温是38.5℃,极端低温是0下3℃。
3、地形地貌:安宁河中山宽谷安宁河流域老冲积台地地貌4、地质简况:冲积物5、植被:稀疏草被,草被覆盖度大于70%(生物小循环较强烈,生物对土壤的保护到一定程度。
)6、水文条件:虽然在安宁河流域但是非常干旱,没有输水渠道7、土壤类型简介:土层深厚、质地良好八、实习区域土壤特点总结1、成土过程分析因安宁河流域多次改道,所以成土过程不进行详细分析。
2、观察的土壤剖面特征一米宽、长、深的向阳自然剖面3、农业利用方面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良方案不适宜农耕,可直接运用于农林业、畜牧业、经济果木。
存在的问题:全年降水分配不均匀,地形坡度大,土壤成熟度不够,团粒结构少。
改良方案:如果人多地少可以坡改梯,建设水渠,修筑排水渠道,深耕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成熟度,也可直接把土壤卖给旁边的砖厂,使其成为平地后再进行农耕。
4、剖面参考记录表将土壤加水至湿润,加水不宜过多或过少,用搓条或搓球的方法来测定土壤质地,按以下标准判定: (1)砂土:无论含多少水,也不能成球,用手握时则散在手中。
(2)砂壤土:球面不平,如将其揉成条状碎成大、小不同的块状。
农科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农业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用广西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教研室编目录实验一成土矿物和岩石的认识 ·············································1 实验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7 实验三土壤水分的测定 ·························································9 实验四土壤质地简易测定 ···················································11 实验五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5 实验六土壤酸度及土壤缓冲性的测定 ································18 实验七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浸水容重及比重的测定 ·21 实验八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5 实验九土壤对离子的吸收现象 ···········································28 实验十土壤养分速测(见“土壤速测法”小册 ············29 实验十一野外土壤剖面观察 ···················································30 实验室常识 (36)实验一成土矿物和岩石的认识一、目的要求土壤是由母岩或母质发育形成的。
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

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专业:地理科学学号:112030020053姓名:张涛指导教师:蔡雄飞前言:2103年6月24号至6月26号,在彭思涛、焦树林、蔡雄飞、罗宜富等老师带领下,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2011级理学系地理科学的学生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了一次为期三天的野外综合实习。
其中土壤学科方面,在蔡雄飞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关于土壤学的实习。
此次实习是希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野外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实习内容主要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黄平县一带。
路线为黄平县的飞云崖,施秉县的云台山,杉木河以及观音岩水库。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土壤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三大环节之一,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实地实习以达到:1.了解全国土了解全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熟悉贵州省几种土壤类型:红壤、红壤性土、水稻土、紫色土等。
重点是红壤。
3.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4.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5.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6.使学生初步了解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7.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8.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2013年6月24日—2011年6月26日实习地点:黄平县,施秉县,第一天,黄平县飞云崖,了解人文地理现象。
第二天,施秉云台山,了解植物群落。
土壤学实习指导

含P5μg标准液(ml)
显色容积(ml)
标准液浓度(μg)
消光度(E)
0
0
50
0
0
1
1
0.1
0.042
2
2
0.2
0.083
3
3
0.3
0.132
4
4
0.4
0.179
5
5
0.5
0.227
根据上表数据可得标准液浓度(设为y,单位为μg)与消光度(设为x、单位为E)的关系式为y=2.239x。
3.计算:
3计算
1实验数据:
本次实验测消光度为0.021E,则标准曲线μg数为y=11.393x=11.393×0.021=0.239,土样重0.2035g;
2计算全氮量:
N%= ×100%
= ×100%
= 0.5828 %
其中,标准曲线表μg数:从氮标准曲线上查得与消光度对应的氮的浓度;
:将N的μg换算成g
(1)实验数据
本实验测消光度为0.046E则标准曲线μg数为y=2.239x=2.239×0.046=0.1030,土样重为0.2035g;
(2)计算全磷量:
P%= ×100%
= ×100%
=0.0506%
其中,标准曲线μg数:从磷标准曲线上查出磷的浓度;
:将磷的微克换成克数;
100:换算成每100g土样中含磷的克数;
(4)比色结果:
容量瓶编号
含N10μg标准液(ml)
显色容积(ml)
标准液浓度(μg)
消光度(E)
0
0
50
0
0
1
1
0.2
0.034
(简明版)土壤学实验实习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教程主编:胡慧蓉田昆副主编:王艳霞陆梅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识别一、目的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也是土壤固体颗粒的主要构成体。
通过对矿物形态、物理性质的认识,初步学习鉴定矿物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岩石与土壤奠定基础。
二、方法原理以肉眼观察、定性描述的方式,借助放大镜、条痕板、小刀、莫氏硬度计、小锤、稀盐酸等工具,对常见造岩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力学性质等进行观察识别。
三、实验材料1.工具:放大镜、白瓷板、稀盐酸、小刀、小锤等。
2.实验标本: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石膏、高岭土、赤铁矿、褐铁矿、滑石。
四、操作步骤根据指导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观察矿物标本的各项性质并记载。
1.按矿物晶体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及其它性质顺序,对各类标本进行观察记载;2.综合对比不同矿物的性质特征,按相似矿物归类并确定每种矿物的特有鉴定特征;3.选择6种矿物进行详细观察并完成相关鉴定表格。
五、观察内容1.矿物晶体形态:分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表1-1 常见矿物的晶体形态单体形态矿物实例集合体形态矿物实例柱状、针状石英、黄玉、绿柱石结核状、鲕状磷灰石、赤铁矿、铝土矿纤维状、放射状石棉、石膏、蛇纹石、菊花石晶族、晶腺石英、方解石、氟石、玛瑙板状、片状重晶石、斜长石、石膏、云母钟乳状、葡萄状钟乳石、孔雀石、硬锰矿粒状、立方体橄榄石、石榴子石、黄铁矿土状、致密状高岭石、蛇纹石、黄铜矿2.颜色:按矿物呈色的成因分自色、它色和假色(1)自色:矿物自身固有的,由化学成分与结构所产生的颜色,如孔雀石的翠绿色。
(2)它色:矿物所含杂质引起的颜色,如含氧化铁的石英呈粉红色(蔷薇石英),无鉴定意义。
(3)假色:矿物因氧化膜或裂隙造成的颜色。
前者称锖色(斑铜矿),后者称晕色(方解石、白云),无鉴定意义。
表1-2 矿物颜色的标准色颜色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褐色黑色灰色白色矿物辰砂铬酸铅矿雌黄孔雀石蓝铜矿紫水晶褐铁矿黑色电气石铝土矿斜长石矿物颜色的观察应在太阳光下对矿物的新鲜表面进行,并常用两种标准色来描述,主色在后。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资源与环境学校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的观察与认识一、目的与意义矿物是存在于地壳中在地质作用所形成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矿物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是构成地貌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岩石的矿物组成、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因此,认识主要岩石和造岩矿物,掌握岩石和矿物形态与物理性质,对学习土壤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造岩矿物的认识(一)形态矿物形态除表面为一定几何外形的单独体外,还常常聚集成各种形状的集合体,常见的有下列形态。
柱状—由许多细长晶体,组成平行排列者,如角闪石。
板状—形状似板,如透明石膏、斜长石。
片状—可以剥离成极薄的片体,如云母。
粒状—大小略等及具有一定规律的晶粒集合在一起,如橄揽石、黄铁矿。
块状—结晶或不结晶的矿物,成不定形的块体,如结晶的块状石英,非结晶的蛋白石。
土状—细小均匀的粉末状集合体,如高岭石。
纤维状—晶体细小,纤细平行排列,如石棉。
鲕状—似鱼卵状的园形小颗粒集合体,如赤铁矿。
豆状—集合体成园形或椭圆形大小似豆者。
如赤铁矿。
(二)颜色矿物首先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颜色,矿物的颜色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一般地说,颜色是光的反射现象。
如孔雀石为绿色,是因孔雀石吸收绿色以外的色光而独将绿色反射所致。
矿物的颜色,根据其发生的物质基础不同,可以有自色、他色和假色。
自色——矿物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中,具有的色素表现出来的颜色,如石英的白色。
他色——矿物因为含有外来的带色素的杂质而产生的颜色,如无色透明的石英(水晶)因锰的混入而被染成紫色,即是他色。
假色——矿物内部裂缝、解理面及表面由于氧化膜的干涉效应而产生的颜色。
(三)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擦划,(必须注意矿物硬度小于瓷扳)所留在瓷板上的颜色即为条痕。
条痕对有色矿物有鉴定意义。
(四)光泽矿物表面对入射光线的反射能力称光泽。
土壤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土壤学野外实习指导书(4) 土壤坚实度:表示土层坚实程度,根据剖面刀入土难易可分松、稍紧、紧、极紧、坚实等。
( 5 )土壤干湿度:野外可用手测区分为以下几级:①干:把土放在手上,无凉润感觉。
②润:把土放在手上有凉润的感觉,捏紧不会在手上留下湿的痕迹。
③潮:用手轻轻挤压土块,土壤成团状,指缝无水流出,手上有湿印。
④湿:用手挤压土块时,指缝有水流出,沾手。
( 6) 孔隙状况:观察孔隙大小,孔隙密度,裂隙宽度以及根孔,虫孔的多少等状况;可用有无、多少来衡量。
( 7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及发育过程中,某些矿物质盐类或其它物质的细颗粒,在剖面的某些部位特别增加或集中,常常生成新生体。
如盐霜、盐结皮、石灰质斑点、假菌丝体和各种结核、胶膜等。
记载各种新生体的颜色,形状,分布的特点和深度等。
( 8 )石灰反应:用 1:3HCl 滴在土壤上,判断土壤石灰性强弱,视气泡发生情形可分为以下四级,无气泡 ( 一 ) ;徐徐地放出细小气泡 (+) ;明显地放出气泡 (++) ;急剧发生气泡,呈沸腾状,历时较久,并发出吱吱声 (+++) 。
(9) 、侵人体:土层中与土壤形成关系不大,大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物体,如砖块、瓦片、煤渣等。
(10) 、土壤酸碱度:用广泛试纸测出剖面上每一土层的 pH 值。
( 11) 、根系分布和动物穴:观察每一土层根系分布的多少、深度、粗细、动物穴的多少大小等。
识别土壤肥瘦一、看土壤颜色。
肥土土色较深,瘦土土色较淡。
二、看土层深浅。
肥土土层一般都大于21厘米;瘦土较浅。
三、看土壤适耕性。
肥土土质疏松,易于耕作;瘦土土质粘犁,耕作费力。
四、看土壤淀浆性。
肥土不易淀浆;瘦土极易淀浆,板结。
五、看土壤裂纹。
肥土土壤裂纹多而小;瘦土土壤裂纹少而大。
六、看土壤保水能力。
水分下渗慢,灌一次水可保持6-7天的为肥土;不易下渗或沿裂纹很快下渗的为瘦土。
七、看田水水质。
水滑腻、粘脚,日照或脚踩时冒大气泡的为肥土;水质清淡无色,水田不起气泡,或气泡小而易散的为瘦土。
土壤地理教学实习内容与方法

土壤地理教学实习内容与方法一、目的和任务土壤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印证所学理论,如加深对土壤地理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同时将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际;学习和掌握从事土壤地理野外研究的调查方法,学会独立从事土壤地理的野外研究。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的主要任务在于了解实习区域的气候、植被、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联系,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拟定土壤分类系统,确定制图单位,绘制土壤路线图和区域土壤概图。
二、仪器和用品的准备野外土壤实习,需要的仪器和用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二类:(一)填图和绘图仪器用品罗盘仪、高度表、三角板、量角器、彩色铅笔、铅笔、小刀、橡皮,以及绘图仪器,透明方格纸、坐标纸、地形图等。
(二)取样和纪录用具主要指挖掘土坑和采集土壤标本及分析样品的用具。
一般常用的有:土锹、土镐、土铲、土钻、取土刀、土壤标本盒、土袋、标签、钢卷尺、剖面记录表、记录薄等。
三、实习方法(一)土壤调查选线(调查实习)野外的土壤调查工作一般可分为概略的路线调查和详细的全面普查。
对于实践时间有限的学生土壤地理实习而言,通常都是进行概略性的路线调查。
为了较准确地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壤地理规律,设计和选择一条合适的调查路线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调查路线应该穿越具有不同成土环境的景观类型,以便观察在各种成土条件的组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差异。
例如,在山区选线时,就要考虑调查谷底、谷坡、山涧盆地、山鞍、丘顶等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发育情况。
如果山体比较高大,还要考虑不同海拔高度可能产生的垂直分异,以及山坡的朝向等问题。
在性质比较均一的广阔平原地区,土壤的变化要简单的多。
土壤性质的差异多出现于中、小地形的起伏变化处,如河流的阶地、天然堤、岗地等。
如果实习调查区域范围不大,基本上处于相同的生物气候地带背景条件下。
因此,区内土壤的差异或变化通常是由地貌和母质条件决定的。
地形的高低、凸凹、陡缓,导致地表物质侵蚀堆积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变;不同性质的母质母岩条件,也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华中农业大学目录实验一土壤质地的测定 (3)比重计速测法 (4)土壤质地测定(吸管法) (8)土壤质地手测法(适用于野外) (9)实验二土壤容重和孔性的测定和计算 (11)实验三土壤团聚体组成的测定 (14)实验四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17)实验五土壤流限和塑限的测定 (20)实验六岩石及成土母质类型的野外认识 (24)实验七土壤剖面及棕红壤观测实习 (26)实验八土壤水吸力的测定 (31)实验一 土壤质地的测定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特性,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耕性好坏、生产性能优劣的基本因素之一。
测定质地的方法有简易手测鉴定法、比重计法和吸管法。
本实验介绍比重计法,要求掌握比重计法测定土壤质地的原理,技能和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并确定土壤质地类别的方法。
一、司笃克斯定律在土壤颗粒分析中的应用土壤颗粒分析的吸管法和比重计法是以司笃克斯定律为基础的,根据司笃克斯(Stokes,1845)定律,球体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与球体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与介质的粘滞系数成反比,关系式为: 21229d d V gr η-=V :半径为r 的颗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厘米/秒); g :物体自由落体时的重力加速度,为981厘米/秒2; r :沉降颗粒的半径(厘米); dl:沉降颗粒的比重(克/厘米3); d2:介质的比重(克/厘米3); η:介质的粘滞系数(克/厘米.秒)。
这是由于小球在广大粘滞液体中作匀速的缓慢运动时,小球所受阻力(摩擦力):6F r v πη=(π为圆周率),而球体在介质中作自由落体沉降运动时的重力(F)是由本身重量(P)与介质浮力即阿基米德力(FA)之差:Fˊ=P -FA =3331212444()333r gd r gd r g d d πππ-=-当球体在介质中作匀速运动时,球体的重力(F ˊ)等于它所受到的介质粘滞阻力(F),即3124()3r g d d π-=6r v πη3122124()2369r g d d d d V gr r ππηη--==∴又 球体作匀速沉降时S=vt (S -距离,厘米;V-速度,厘米/秒;t 一时间.秒)。
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精选5篇)

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精选5篇)第一篇: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一、前言1.1 目的与意义 1.2 内容设计 1.3 野外执行二、土壤调查三、植物群落调查四、综合分析与制图4.1 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4.2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分析 4.3 区域分析 4.4 正常与异常4.5 从实习中提出科学问题五、实习报告写作六、北京周边典型野外实习地点介绍七、野外实习注意事项第二篇: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定稿)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小报告(一)*松科*(1)雪松(Cedrus deodara(Roxb.)G.Don)雪松属。
常绿针叶大乔木。
树皮深灰色,不规则裂鳞状块。
树冠圆锥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
花期10~11月。
喜光,稍耐荫,耐寒,不耐水湿。
(2)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松属。
木本,常绿大乔木。
树皮灰褐色,裂成不规则较厚的鳞片状。
针叶粗硬,扁平条形,两针一束。
花期4~5月。
最喜光树种。
*棕榈科*(1)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第三篇: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笔记武夷山地区土壤-植物第七组实习笔记整理综合自然实习二—武夷山地区土壤与植被野外综合实习1、11月21号福州—黄坑—三港(黄坑实习观察点)地理位置27°34´01“N,117°38´26”E,H:352m,坡度:32°,坡向:北偏东植被主要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于主要受到人为活动影响而成为耕地。
农耕地上主要的植物有水稻、小麦等,在荒坡灌丛分布的植物主要有杉木、马尾松,自行生长灌木有乌饭草本植物有芒其和五节高。
土壤红壤,存在于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界限海拔高度:354m,成土条件:年均温17-19(c),年降水量:1700-1900mm,湿度为70-75%,干湿季交替明显。
(简明版)土壤学实验实习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教程主编:胡慧蓉田昆副主编:王艳霞陆梅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识别一、目的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也是土壤固体颗粒的主要构成体。
通过对矿物形态、物理性质的认识,初步学习鉴定矿物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岩石与土壤奠定基础。
二、方法原理以肉眼观察、定性描述的方式,借助放大镜、条痕板、小刀、莫氏硬度计、小锤、稀盐酸等工具,对常见造岩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力学性质等进行观察识别。
三、实验材料1.工具:放大镜、白瓷板、稀盐酸、小刀、小锤等。
2.实验标本: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石膏、高岭土、赤铁矿、褐铁矿、滑石。
四、操作步骤根据指导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观察矿物标本的各项性质并记载。
1.按矿物晶体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及其它性质顺序,对各类标本进行观察记载;2.综合对比不同矿物的性质特征,按相似矿物归类并确定每种矿物的特有鉴定特征;3.选择6种矿物进行详细观察并完成相关鉴定表格。
五、观察内容1.矿物晶体形态:分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表1-1 常见矿物的晶体形态单体形态矿物实例集合体形态矿物实例柱状、针状石英、黄玉、绿柱石结核状、鲕状磷灰石、赤铁矿、铝土矿纤维状、放射状石棉、石膏、蛇纹石、菊花石晶族、晶腺石英、方解石、氟石、玛瑙板状、片状重晶石、斜长石、石膏、云母钟乳状、葡萄状钟乳石、孔雀石、硬锰矿粒状、立方体橄榄石、石榴子石、黄铁矿土状、致密状高岭石、蛇纹石、黄铜矿2.颜色:按矿物呈色的成因分自色、它色和假色(1)自色:矿物自身固有的,由化学成分与结构所产生的颜色,如孔雀石的翠绿色。
(2)它色:矿物所含杂质引起的颜色,如含氧化铁的石英呈粉红色(蔷薇石英),无鉴定意义。
(3)假色:矿物因氧化膜或裂隙造成的颜色。
前者称锖色(斑铜矿),后者称晕色(方解石、白云),无鉴定意义。
表1-2 矿物颜色的标准色颜色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褐色黑色灰色白色矿物辰砂铬酸铅矿雌黄孔雀石蓝铜矿紫水晶褐铁矿黑色电气石铝土矿斜长石矿物颜色的观察应在太阳光下对矿物的新鲜表面进行,并常用两种标准色来描述,主色在后。
土壤学实验指导

⼟壤学实验指导⼟壤学实验指导⽬录实验⼀⼟壤机械组成分析和质地鉴定 (2)实验⼆⼟壤有机质的测定 (6)实验三⼟壤有效养分的速测⽅法 (8)实验四⼟壤容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17)实验五⼟壤酸碱度的测定 (20)实验六⼟壤剖⾯的观察和记录 (23)实验⼀⼟壤机械组成分析和质地鉴定⼟壤粒径分析过去也称机械分析,是⼟壤科学最古⽼的测定技术之⼀。
⼟壤基质由不同⽐例的、粒径粗细不⼀,形状和组成各异的颗粒(通称⼟粒)组成,⼀般分为砾、砂、粉粒和粘粒4级。
砾是最粗的⼟粒,我国主要农区⼟壤并不多见,只是在⼟⽯区,近河滩的⼭坡⼟壤中才出现砾,以致影响⼟壤的基质特征。
粗砂的⽐表⾯积⼩,表⾯只能吸附少量⽔分⼦(包括⽔汽分⼦),在其表⾯形成极薄的⽔分⼦导。
粗砂粒间的孔隙粗,⼤多超过⽑管孔径,所以它所保持的⽔是在粗砂粒间的接触点,为弯⽉⾯⼒所保持。
在与植物根接触时也能被吸收。
这种情况在砂砾混合或以砾为主时更为明显。
细砂和粗粉粒的矿物组成与砂粒类似,两者的性质相近。
它们已有明显的表⾯吸附分⼦能⼒,颗粒间孔隙的孔径表现为最活跃的⽑管作⽤,⽑管⽔上升迅速,上升⾼度可达2~3。
中、细粉粒的矿物组成仍与砂粒相同,但表⾯积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属粘粒范围的若⼲性质。
表⾯吸附⽔分⼦的⼒和⽑管⼒都较强。
⽑管⽔⽑管⽔上升运动缓慢,上升⾼度可能相当⾼,但需时间很长,速度过慢,实践意义不⼤。
粘粒是⼟壤中最细部分,粘粒矿物是扁平的⽚状或盘状,具有极⼤的⽐表⾯积,粘粒表⾯有负电荷与其邻近的⼟壤⽔中的阳离⼦形成双电层。
巨⼤的表⾯积和表⾯负荷使粘粒有极强的吸附⽔分⼦能⼒,形成与其粒径⽐较相对厚的⽔层或⽔膜。
粘粒间的孔隙极细,粘粒吸附的⽔膜就有可能充满或堵塞这些极细的孔隙。
粘粒孔隙在吸附⽔膜外侧可能还有少许空间借助⽑管作⽤保持少量⽔分,在⽔膜不堵塞孔隙的前提下,孔隙越细⽑管⼒越强。
不⾔⽽喻,粘粒在⼀定含⽔量范围表现极强的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缩湿胀的程度极⾼,经湿润后的⼲粘粒容易出现较厚的结⽪,并且形成坚硬的坷垃和⼟块,要极⼤的⼒量才能调⽪敲破打碎,因⽽需要很⾼的耕作技术才能得到较好耕作质量。
土壤野外实习1

洛阳土壤资源概况洛阳地处豫西山区,丘陵、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平原川区占全市总面积的10%左右,可利用耕地较少,1990年人均仅有1.2亩;境内大小河流2万余条,其中常年有水的7600条,而且多属季节性河流,河道径流丰枯悬殊;年均降雨600余毫米,且分布不均,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因而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加之改变生产条件难度大,抗灾能力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洛阳市土壤按地带性土壤划分,属褐土地带,由于地方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发生了较大分异。
据调查,按照土壤分类系统,洛阳共有5个土纲12个土类,25个亚类,63个土属,138个土种。
在12个土类中,广泛分布的主要是棕壤、褐土、红粘土、潮土四类。
其它土类仅有零星分布。
按地域分布,洛阳土壤资源被划分为以棕壤为主的西南部中山区,以褐土粗骨土为主的西南部低山区,以褐土红粘土为主的北部黄土丘陵区,以潮土为主的伊洛河平原区。
棕壤土又称棕色森林土。
此类土壤主要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分布于栾川、嵩县大部分地区,汝阳、洛宁部分地区和新安、宜阳少部分地区。
全市棕壤面积31.2941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2.8%,其中栾川面积最大为11.5万公顷。
此类土壤上与草甸土壤,下与淋溶褐土相连。
由于气温偏低,降水较多,光照不足,蒸发量较小,湿度较大,自然植被茂密,有机质分解缓慢,较厚的枯枝落叶分解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元素,是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最适生长土壤。
褐土又称褐色森林土,或森林草钙土。
褐土是境内主要的带性土壤之一,广泛分布于棕壤以北及东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的丘陵区,总面积达54.3434万公顷,占境内总土壤面积的39.6%。
其中洛宁、嵩县、栾川、新安、宜阳、汝阳等县褐土面积都在850~1000公顷以上。
此类土壤在棕壤土之下,潮土之上,气温稍高,降水一般,光照充足,蒸发量大,比较干旱,植被主要为夏绿阔叶林和旱生阔叶林;在低山丘陵有酸枣、黄荆等稀疏灌木林及耐旱草类植物组成的自然植被和已被人类开垦种植的农作物、经济林等。
环境土壤学实习实验指导书(打印本,绝密,不许外传).docx

环境土壤学实验实习指导书(试用本)江长胜赵秀兰胡必琴王定勇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06 年实验室守则1.实验前要先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原理和操作过程。
2.实验吋必须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的内容和安排不合理的地方可提出改进意见。
对实验中宙现的反常现象应进行讨论, 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
3.保持实验室整洁、肃静,不得携带食物进入实验室,不准随意走动和高声喧哗。
不得在实验室接打手机和使用其它右声电子产品。
4.注意安全,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易燃易爆物品要远离火源操作和放置。
5.节约用水,安全用电,不浪费药品,爱护所有仪器。
凡损坏仪器者应如实向教师报告,并登记,补领。
实验过程中废液、废物应倒入指定地方,不准随意乱倒。
6.实验室内的一切物品,未经本室负责教师批准,严禁携带出室外, 借物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7.实验完毕,要把仪器用具洗涤干净,将各种仪器药品放回原处,清洁实验台面和地板。
学生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请教师到座位检查,方可离开。
实验完毕,认真撰写实验实习报告,报告要求字迹清楚,卷面整洁,结果准确。
实验部分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及吸着水的测定 (1)实验二土壤机械组成分析 (7)实验三土壤有机质测定 (13)实验四土壤质地速测法 (17)实验五土壤pH测定 (18)实验六石灰需要量的测定 (20)实验七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和孔隙度的测定 (22)实验八土壤中有效锌、猛、铁和铜的测定 (23)实验九土壤剖面性状观测 (26)实验十环境土壤学综合实验 (31)教学实习部分第一部分实习提纲 (33)第二部分参考资料 (38)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及吸着水的测定—、土壤样品的米集和制备(-)实验目的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是进行土壤研究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关系到实验结果 是否」E 确町靠的先决条件。
如果采样和制备过程中出现问题,即使分析相当准确,也不能反 映土壤的真实情况,所得分析数据不具冇应用价值。
土壤学野外学习指导

土壤学野外实习指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用)二○○二年三月前言土壤学野外实习,是土壤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
该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搞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土壤的发生发育特点,识别土壤类型,掌握土壤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为合理利用、改良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结合淳化县概况,对土壤野外调查及淳化县主要土类做一简单介绍,是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生,依据土壤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旨在帮助大家搞好实习,并能从中有所收益。
由于我们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知识贫乏,所选内容不一定完全切合实际,且谬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有待使用中进一步修改完善。
编者二○○二年三月第一部分淳化县的自然概况淳化位于陕西省咸阳地区北部,渭北高原的南缘。
东径108°18′~50′,北纬34°43′~35°03′。
东以三原,北以耀县、旬邑,南以泾阳、礼泉、永寿,西以彬县为邻。
淳化县建制于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距今(2002)为1009年。
1、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本县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海拔在630~1809米之间,相对高差为1200米左右。
县境南缘有嵯峨山、北仲山,均属奥陶纪石灰基岩所形成的土石山地,土层较薄,基岩多裸露。
县境北缘有黄花山、凤凰山、爷台山,是乔山山系余脉,基岩为三叠纪的砂页岩,上覆薄厚不等的黄土。
南北山区土地面积共198.9平方公里,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0%。
南北山区海拔介于1000~1599米之间,北部山区海拔介于1300~1809米之间。
南北山之间是广阔的中部黄土高塬沟壑区,面积784.9平方公里,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0%。
其中塬面为464.6平方公里,塬坡32.2平方公里,沟坡270.3平方公里,川台地为17.8平方公里。
土壤肥料学野外实习综合实验

《土壤学》——实习报告姓名:学号:专业:2014.7一实习时间:2014年7月13日星期日二实习地点:昆明市西山区花红洞至筇竹寺附近三实习地概况:花红洞至筇竹寺位于昆明西山区团结乡和海联乡交界地区,距农大大概50分钟车程,海拔为2000—2500米。
四实习目的(1)学会分析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发生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实地了解花红村的地形及土地的情况;(2)初步掌握野外调查研究和鉴定土壤类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对沉积岩有进一步的了解;(4)认识土壤剖面,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划分层次,对土层的基本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五实习方法步骤1土壤 pH 的测定方法本次实验土壤 pH 的测定方法采用比色法。
步骤:分布取不同土层的土样少量放于洗净的干燥白瓷板上,加入适量土壤PH指示剂(老师自配),观察土壤颜色的变化。
待颜色基本稳定,将颜色与比色卡对比,得出各层土壤的大致PH值范围。
2挖土壤剖面以及划分土层(1)挖土壤剖面: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垂直挖掘土壤。
剖面坑一般长1.5m ,宽 1.0m ,深度要看具体情况和研究目的而定,一般要达到母质层,本次试验要求1.5米即可。
剖面坑的一端要求向阳,要垂直削平作为观察面,土坑挖好后,留出垂直断面,用剖面刀自上而下轻轻拨落表面土块,以便露出自然结构面,整修剖面时,可保留一部分铲平的壁面,作为划分层次之用。
(2)划分土层:根据土壤颜色、结构、质地、紧实度、根系分布、新生体等的变来划分土层。
在自然植被或荒地上则应以土壤发生层次由上而下划分为:枯枝落叶层——主要是未分解或未半分解的有机物质腐殖质层——腐殖质与矿物质结合,颜色深暗,团粒结构,疏松多孔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生成的灰白色层次淀积层——聚积上面淋溶下来的物质母质层——成土作用不明显,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3)土壤样品的采集:土样的采集应在土壤剖面挖好后,按土壤剖面所划分的层次从下向上依次采取每一层次的土样(注意取样时取土层中央的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野外实习指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用)二○○二年三月前言土壤学野外实习,是土壤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
该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搞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土壤的发生发育特点,识别土壤类型,掌握土壤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为合理利用、改良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结合淳化县概况,对土壤野外调查及淳化县主要土类做一简单介绍,是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生,依据土壤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旨在帮助大家搞好实习,并能从中有所收益。
由于我们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知识贫乏,所选内容不一定完全切合实际,且谬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有待使用中进一步修改完善。
编者二○○二年三月第一部分淳化县的自然概况淳化位于陕西省咸阳地区北部,渭北高原的南缘。
东径108°18′~50′,北纬34°43′~35°03′。
东以三原,北以耀县、旬邑,南以泾阳、礼泉、永寿,西以彬县为邻。
淳化县建制于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距今(2002)为1009年。
1、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本县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海拔在630~1809米之间,相对高差为1200米左右。
县境南缘有嵯峨山、北仲山,均属奥陶纪石灰基岩所形成的土石山地,土层较薄,基岩多裸露。
县境北缘有黄花山、凤凰山、爷台山,是乔山山系余脉,基岩为三叠纪的砂页岩,上覆薄厚不等的黄土。
南北山区土地面积共198.9平方公里,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0%。
南北山区海拔介于1000~1599米之间,北部山区海拔介于1300~1809米之间。
南北山之间是广阔的中部黄土高塬沟壑区,面积784.9平方公里,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0%。
其中塬面为464.6平方公里,塬坡32.2平方公里,沟坡270.3平方公里,川台地为17.8平方公里。
该区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①两个阶梯:以东北――西南走向的爷台山为分界线,把塬区分为两个高低不等的台地,形如阶梯。
东南部的方里、固贤为第一台地,海拔为800~1000米,西北部的润镇、十里原、管庄为第二台地,海拔为1000~1300米。
②单斜缓坡:塬面总趋势是北高南低,呈单一斜缓坡。
第一台地平均坡降2.2%,向南倾斜,至塬边才以20度的斜坡倾入泾河。
③梳状水系:由于单斜地形的制约,发育了从北向南流向的平行梳状水系,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侵蚀沟壑。
自西向东有金池沟、姜家河、通深沟、冶峪河、秦庄沟、常村沟和清峪河等大沟,把原来完整的塬面分割成了七个小塬。
在这些沟的下游,塬面上又发育了较小的平行支沟,如邢家沟、官庄沟等,对每条塬面再进行切割,将塬面切得更加破碎,全县共有1公里以上的大小沟壑234条,沟壑密度2.73公里/平方公里。
综上所述,淳化县的地貌可概括为山地和塬面两种类型,以及北山区、南山区、东台地、西台地四大块、塬面大而山地少。
2、气候条件本县年平均气温9.8℃,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4.3℃,七月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3.1℃,气温年较差为27.4℃,极端最高温39.4℃,极端低温-21.3℃。
平均无霜期183天,最长218天,最短127天。
初霜日平均出现在10月18日,最早为9月29日,最晚为11月5日;终霜日平均出现在4月19日,最早为3月11日,最晚为5月22日。
0℃的活动积温为3899.2℃,≥10℃的活动积温3281.0℃。
平均年降水量600.6毫米,最多822.6毫米(1964年),最少409.5毫米(1977年)。
≥10℃期间的平均降水量454.0毫米,占全年降水的76%。
全县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干燥度介于1.10-1.38之间,属半湿润地区,其对应的自然植物带为森林草原。
本县最主要的灾害是旱灾。
它是农林生产上的最大威胁。
从降水分布上来看,七、八、九三个月是多雨季节,达316.5毫米,占全年降水的53%,由于降水集中,强度大而易迳流,并常有暴雨,引起山洪和水土流失。
而12月份至来年4月,降水量只有93.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5.5%,变幅也大,常有冬旱、春旱发生。
3、母质特点除了在山区和沟谷地带有岩石风化物和冲积、洪积物外、淳化县大面积覆盖着黄土母质。
4、土地资源与林业生产概况全县总土地面积983.81平方公里,合为1475717亩,农耕地692157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6.9%;林业用地25336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2%;非生产用地16231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1.0%;荒山荒坡17902亩(包括荒坡人工种草23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2.1%,暂不用地18851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2.8%。
建国以来林业发展迅速,1949年全县有1.7万亩天然次生林,从1950年开始人工造林到1973年,造林存活面积5.3万亩。
1974年后,以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为主要内容的造林发展迅速,至80年底,其中防护林92063亩,占43.8%,用材林37895亩,占18.0%;经济林80133亩,占38.2%。
另有灌木林29772亩,分布在国营英烈林场的灌木占87.6%。
疏林地791亩,林地活立木蓄积量为6万立方米,其中刺槐5.1万立方米,占84.5%,泡桐0.27万立方米,占4.5%。
全县森林覆盖率(加灌木林)达到16.3%。
本县属森林草原植被带,植被较好,全县植被覆盖度77.7%,其中山区覆盖度为83.4%,塬区75.3%。
主要木本植物有刺槐、山杨、小叶杨、响叶杨、辽东栎、杜梨、酸枣、黄蔷薇、胡枝子、沙棘、胡颓子、山定子、榛子、木旬子、绸李等;主要草本植物有本氏羽毛、雀麦、菅草、莎草、鹅冠草、早熟禾、芦子草、艾蒿、茵陈蒿、苣菜、蒲公英、阿尔泰紫苑、大披针、扁蓄、马唐、悬钩子、萎陵菜、杠柳等。
5、土壤资源本县土壤跨两个地带性土类,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是由褐土向黑垆土的过渡带。
该县共有4个土类:黄绵土、黑垆土、褐土、潮土;8个亚类;23个土属;59个土种。
其土壤类型,占地面积以及其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百分率如表1所示。
全县70%以上的土壤耕层中物理性砂粒与物理性粘粒之比为60:40,属中壤质地,其主要土壤是黑垆土类和黄土善土类。
褐土类质地以重壤质为主,红胶土类的耕层多属重壤质,而其它土层为粘土。
由于下伏深厚的黄土母质,所以95%的土壤有效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但由于等深浅耕,故耕层一般不厚。
因长期重用轻养,土壤肥力因此很差,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952%,全氮0.056%,碱解氮42.4ppm,全磷0.134%,速效磷4.5ppm,全钾2.49%,速效钾190.8ppm。
从上可看出,土壤中除钾含量丰富以外,氮和磷均不足,全县73.5%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属低水平,其中极缺的占68.3%。
特别是长期忽视磷肥,使氮磷比例严重失调。
微量元素中铜丰富或适中,铁适中或缺,缺锌、锰,极缺硼。
土壤pH在7~8.55,全县土壤阳离子代换量介于8.26~30.78毫克当量/100克土,说明土壤保肥性能一般。
第二部分淳化县主要土壤类型简介一、土壤分类土壤是母质在气候、植被、地形、母质、时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历史自然体,也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产物。
从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的剖面特性综合考查,并依据“陕西省土壤工作分类系统草案”,淳化县的土壤分为黄绵土、黑垆土、潮土、褐土四个土类、八个亚类、二十三个土属、五十九个土种。
土壤分类系统和各土类面积见表2。
二、土壤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1、粘黑垆土:属黑垆土类的亚类。
黑垆土是在暖温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发育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沉积的新黄土。
由于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影响,较为温湿,有利于植物生长,形成繁茂的林木和草原,它们在土壤中死亡的根系和地面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物质。
夏季虽然温湿,但时间短促,而冬季由于受蒙古高气压的影响较大,时间较长而干燥寒冷,这种温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年复一年,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深厚的灰褐色的腐殖质层。
淳化县处于这个地带的南部,和陕北比较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大,有利于土体内部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矿物的生成,增加了土体中粘粒含量,使腐殖质层具有“隐粘化”的特征。
同时提高了土壤矿质元素溶解与淋溶过程,土壤中的钙、镁等盐类随着下渗水流明显下移,并在土壤剖面下部重新分配,腐殖质层下形成钙积层,有菌丝和小料姜。
这就是粘黑垆土亚类形成过程的特点。
在淳化县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山区,以及接近山地的塬面上。
由于所处地形和水热条件的差异,粘黑垆土亚类又可分为粘黑垆土、黄盖粘黑垆土、黄盖粘红垆土、黄盖粘灰垆土、垆土善土五个土属。
①粘黑垆土:是自然粘黑垆土,经耕种侵蚀,又在次生植被覆盖下形成的。
腐殖质层粘粒移动不强,基本属于残积粘化,腐殖质层厚度在50~80厘米的部分地区已被开垦,但由于侵蚀作用,人工熟化层薄,基本在原腐殖质层上耕种。
②黄盖粘黑垆土:它是一种古老的农业耕种土壤。
是在自然粘黑垆土上经长期耕种,施用土粪熟化而成的。
在粘黑垆土上覆盖的人工熟化层,一般厚度为30-60厘米,它的厚度同土地利用的历史长短、耕种施肥活动的强弱、地面坡度、侵蚀强度有关。
土地利用时间长,地面坡度小、侵蚀弱,熟化层就厚。
熟化层又可分为耕层、犁底层等。
该土壤土体中部为黑垆土层,下为钙积层和母质层。
次生碳酸化作用是黄盖粘黑垆土的成土特征。
由于逐年施用土粪不断补给碳酸盐,耕层碳酸盐的含量可达5-8%,古熟化层与腐殖质层沿土壤结构面和孔隙都具有明显的次生碳酸盐淀积。
③黄盖粘红垆土和黄盖粘灰垆土:较黄盖粘黑垆土分布地区的气温高,降水量大,土体内部粘化现象比较强烈,腐殖质层出现部分淀积型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比黄盖粘黑垆土要高9.2%,<0.001毫米土粒含量比黄盖粘黑垆土要高19.1%,垆土层有较明显的拟棱柱状结构,有碳酸盐反应。
该土是粘黑垆土和关中土娄土之间的过渡性土壤,但自然烙印倾向粘黑垆土。
黄盖粘红垆土与黄盖粘灰垆土具有黄盖粘黑垆土的土体构型,经长期耕种,在腐殖质层上具有30-60厘米覆盖层,黄盖粘红垆土分布在坡度较大,地形高而干燥,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而黄盖粘灰垆土分布在地形平坦,或洼地,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两者区别在于腐殖质层中有机质含量不同,黄盖粘灰垆土腐殖质层中有机质含量高于黄盖粘红垆土。
④垆土善土:垆土善土是具有初步发育的粘黑垆土。
在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耕种施肥的交互作用下,土壤腐殖质层积累和粘化作用不断进行。
由于成土时间短,只初步形成腐殖质层,厚度约30厘米左右,呈淡灰褐色,土壤肥力稍高于黄土善土,生产性能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