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解读
《菲茨杰拉德作品》读后感
《菲茨杰拉德作品》读后感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
在阅读了菲茨杰拉德的一系列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社会和爱情的思考,以及他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为了追求心中的爱情而不懈努力,最终却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通过描绘盖茨比的生活和人物关系,展现了人性中的贪欲、虚荣和空虚,以及对美国梦的深刻反思。
盖茨比虽然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他却无法得到他所追求的幸福和爱情,最终沦为了一个孤独的梦想家。
这种对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以及对爱情和财富的追求,使得《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另外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作品是《崇高的痛苦》(Tender is the Night),这部小说讲述了一对夫妇在法国度假的故事,通过描绘他们之间的爱情和矛盾,展现了人性中的脆弱和痛苦。
小说中的主人公迪克和尼可尔是一对充满魅力和矛盾的夫妇,他们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经历了种种挑战和考验,最终以分离和痛苦收场。
菲茨杰拉德通过这对夫妇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背叛和无奈,以及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和反思。
《崇高的痛苦》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爱情的探索和思考。
除了这两部经典之作,菲茨杰拉德的其他作品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短篇小说《钻石如何成为女人最好的朋友》(Diamonds as Big as the Ritz)和《冬夜》(Winter Dreams)等,都展现了他对美国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和批判。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虽然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但却具有普世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永恒的追求和矛盾。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与意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与意象分析引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融合,通过对社会阶层、财富、爱情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脆弱而虚荣的人性。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象征主义与意象来描绘人物形象、展示社会背景以及传达深层含义。
本文将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几个重要象征和意象的分析,来探讨这些元素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
绿光绿光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之一。
从故事一开始,绿灯以及它所代表的东西就一直贯穿整个小说。
绿灯位于长岛内华达湾对岸,远处是盖茨比豪宅。
它代表着希望、渴望和追求卓越的梦想。
通过这个象征,菲茨杰拉德向读者展示了美国梦的片面性和虚假性,揭示了影响人们追求财富和成功的空洞与荒谬。
宝石在小说中,宝石被广泛运用作为一种意象出现。
最典型的例子是乔丹·贝克身上佩戴的宝石项链。
宝石象征着社交地位和自尊心。
乔丹·贝克这个角色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的新女性,她以自由、追求享乐和无拘无束为标志。
通过宝石意象,菲茨杰拉德揭示了一些女性在追逐社交地位和满足欲望时所面对的道德困境和虚伪。
失落的世界小说中还出现了大量关于失落与幻灭的意象,揭示了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失望。
例如,在盖茨比最后死去后,他失去了身份和金钱带来的名声,也失去了曾经幻想过的爱情。
这种失落元素在整个故事中贯穿始终,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物质财富和虚荣的追求所带来的破灭感。
结论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与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元素在故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绿光、宝石以及失落等意象都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这些象征与意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并引发对社会价值观念和个人追求的思考。
总之,《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巧妙地使用象征主义与意象,成功地传达了作者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本质的反思,使得这部小说成为文学经典,并引发了广泛的文化讨论。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文学风格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文学风格引言F. Scott 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自1925年出版以来,一直备受读者和批评家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题、人物、情节和语言等方面,探讨菲茨杰拉德的文学风格,并揭示其对美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文学风格概述菲茨杰拉德的文学风格以其精致的文字、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美国梦的探讨而著称。
他的作品通常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繁荣与衰落、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主题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核心主题是“美国梦”的追求与破灭。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盖茨比的奋斗和失败,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性和幻灭。
菲茨杰拉德通过盖茨比的个案,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了金钱、地位和物质追求对人性的腐蚀。
人物刻画菲茨杰拉德在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代表性。
盖茨比代表了追求美国梦的这批人,他的激情、执着和悲剧性命运,体现了普通人在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挣扎。
其他人物,如黛西、尼克等,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命运,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情节安排《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情节紧凑、富有张力。
小说以尼克的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故事情节的推进,与人物的心理变化相互交织,展现了美国社会的风俗画。
同时,小说的结局也富有象征意义,盖茨比的悲剧性命运,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
语言特点菲茨杰拉德在语言运用上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他的文字优美、富有韵律,既能描绘出细腻的心理刻画,又能展现出宏大的社会背景。
小说中的对话也极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口语风格。
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文学风格的代表作。
通过这部小说,菲茨杰拉德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对人物的细腻刻画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20世纪20年代社会的独特视角。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性格与命运反思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由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所写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各异,命运各不相同,但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盖茨比。
盖茨比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毅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富有的商人。
他的成功让他成为了许多人的偶像,也让他成为了许多人的嫉妒对象。
然而,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盖茨比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不断地追求金钱和权力,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和自己的情感。
最终,他失去了自己的爱情和生命,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与此相反,黛西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富家女,她拥有着美丽的外表和聪明的头脑。
然而,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黛西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信仰,选择了与盖茨比相反的道路。
她开始追求金钱和权力,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终,她失去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除此之外,故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例如,汤姆是一个出身平凡的年轻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商人。
然而,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汤姆也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不断地追求金钱和权力,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和自己的情感。
最终,他失去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人们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身边的人,而只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种心态不仅会导致人们的内心空虚和孤独,也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和谐。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这些人物的故事中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金钱和权力?我们应该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略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身边的人,而应该保持平衡和理性。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不要被金钱和权力所迷惑。
winter dreams的象征意义
winter dreams的象征意义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WinterDreams》中,通过描述主人公迪克·德瑞佛斯的奋斗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对于梦想和人生意义的探寻。
同时,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深刻地反映了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内涵。
本文将探讨《Winter Dreams》中的象征意义。
首先,作品中的“冬季梦想”象征着人们对于未来的向往和奋斗。
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人们经常用它来比喻一种寒冷和孤独的状态。
然而,在《Winter Dreams》中,冬季梦想被赋予了一种积极的意义,它代表着迪克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和奋斗。
无论是在高尔夫球场上还是在社交场合中,迪克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这种奋斗的精神也是作品所强调的。
其次,作品中的“绿色光芒”象征着迪克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绿色光芒出现在迪克初次见到朱迪丝时,她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形象被描绘为一道明亮的绿色光芒。
这个形象不仅代表着朱迪丝的高贵和优雅,更是迪克内心中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迪克渐渐发现这个“绿色光芒”所代表的幸福也只是虚幻的梦想。
最后,作品中的“德鲁普女士”象征着迪克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德鲁普女士是一位神秘的女子,她的形象在作品中并不突出,但却与迪克的人生轨迹有着密切的联系。
迪克一直追求着她,而她也成为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个梦想和希望。
德鲁普女士象征着迪克内心中的渴望和追求,她的形象也反映了迪克对于幸福和满足的渴望。
综上所述,《Winter Dreams》中的象征意义深刻而丰富,这些象征意义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更反映了人们对于梦想和追求的探寻。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关于他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关于他的评价是怎么样的本文导读:纵观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他描写的都是当时美国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
在他的小说中,所有的主人公都是风华正茂,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志青年,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青年充满激情的个人奋斗并没能实现他们梦想中的成功和财富,他们无一不遭受到命运的捉弄,往往在经历了残酷而虚假的现实冲击后,都彻底丧失了自我,最终一步步走向了毁灭的道路。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创作是一种有自传倾向的自我体验式写作。
他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细致地描画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风貌,从而真实地再现了“爵士时代。
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或是出于他个人对人生的情感体验,或是包含了他自己人生经历中的一部分。
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了他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思想情感。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出激烈的思想情感冲突。
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实际上都是菲茨杰拉德个人自我意识的不同表现。
通过他笔下的那些主人公,能感受到菲茨杰拉德对现实的犹豫和惋惜,对个人成功、金钱财富的追求,也能看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赞美,对社会阴暗面以及人性中的邪恶的批判。
他对自我、他人以及整个时代、社会的矛盾情感使他总在现实生活和自我理想的中间徘徊。
对于战后的全新的繁华时代,菲茨杰拉德力图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并且真实地描写他所看到的这个新的时代和在这个新时代中人们的新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善的一面。
然而,他也发现了这个新时代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却对此感到无可奈何,只能独自思考和探究。
艺术特色从小说艺术方面看,菲茨杰拉德擅长叙述故事,作品风格幽默细腻,言语流畅,结构严谨,尤其是人物对话写的自然逼真,富有个性。
菲茨杰拉德为确认和超越浪漫主义所进行的探索是美国文学有代表性的动力,这使他成为一位关键性的文学人物。
反映在菲茨杰拉德身上的失败仍然透着悲哀。
它构成他的长短篇小说的悲剧核心。
菲茨杰拉德小说语言特色解读
人 物 的 形 象 就是 通 过 各 种 各 样 的人 物 的 言 语 和 对话 体 现 出 来 的 往 往 隐含 了 一 些东 西 把握
, , ,
特 的 声音 之 一 秀的 作 品
,
他 的 一 生 创 作 了 很 多优
菲 茨 杰 拉 德 曾说 同的东 西 进 行 叙 述 言
。 ”
,
如果 想 要 对 不
这 部小 说 中的 思 想 和 艺 术结 构 方 面
,
从 《 了不 起 的盖 茨 比 》 这部 小 说 中
就 可 以 看 出 他 的语 言 特 征 和 创作 风 格 他 的小 说 创 作在 章 节 结 尾 处
,
,
防 出现 影 响 人 物 交 谈 的现 象 包括策 略准则 慷慨 准则
礼 貌原 则
。
虽 然 有一 定欠 缺
菲茨 杰 拉 德 小 说 语 言特 色 解 读
河 南工 程 学 院 外语 学 院
田然
摘要
:
菲 茨 杰 拉德 是 美 国 文 坛 上 著
,
如在 《 了 不 起 的 盖 茨 比 》 这 部 小 说 中 二
、
,
名 的 小说 家
也 是 小 说界 中 最优 雅 最 独
,
菲茨 杰拉 德 作 品 的语言 特 色
:
本
视 程度
可 以用
他 的小 说 创 作 过 程 中语 言风 格
“
有 更 加 深 刻 的 了解
三
、
文 从 这部 小 说 着手 加 强 对 菲茨 杰 拉 德 的
小说语言的
用 词准 确
,
造句 典 雅
,
”
来形 容
,
解读
,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的美国现代主义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的美国现代主义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的美国现代主义小说作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如何体现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与主题,并解读其内涵和价值。
一、背景与概述《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发表的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盖茨比追求自己的美国梦的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由另一个角色尼克·卡拉威作为故事的旁观者和叙述者,通过他的眼睛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荣华与堕落。
二、现代主义特点的体现1. 内省与主观意识:小说通过尼克的视角,深入揭示了各个角色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盖茨比对黛西的执着追求,以及尼克对于美国梦的反思,都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对主观意识和内省的关注。
2. 多重意义与符号化的描写:菲茨杰拉德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将物品、场景与情节相结合,赋予了其多重层次的含义。
例如,绿灯象征了盖茨比对黛西的追求和未来的希望;眼镜则象征着盛世繁华下虚伪和欺骗的真相。
3. 技巧性叙事和碎片化结构:小说采取多线索叙事的方式,通过插叙和回忆的手法,展现了人物的过去和内心的变化。
这种流动的叙事结构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到故事中来,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对于叙事形式的创新尝试。
三、主题的探讨1. 美国梦的虚幻性:小说通过描绘盖茨比对黛西的追求,反映了美国梦的虚幻和不可触及。
无论是盖茨比的财富、派对还是婚姻,都无法实现他内心的欲望和追求,最终使得他的梦想破碎。
2. 社会道德的堕落:小说中的人物个个都被欲望和贪婪所驱使,他们沉迷于奢华的生活,追求物质享受,却往往忽视了内心的纯粹和道德的约束。
这种社会道德的堕落也是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探讨的主题之一。
3. 时间与记忆的矛盾:小说中通过盖茨比和尼克的回忆,表现了时间对于个人经历和记忆的影响。
时间的流逝让人们对过去的美好产生无限神往,但也让人们感到无力与现实的隔阂。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解读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解读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解读胡明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生存意义的失落、人生境遇的荒诞和人生存在的疏离这三个方面来从存在主义对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加以解读。
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在深层文化意义上来讲,也是关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境遇的思考。
从他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一种独特的人类的生存境遇,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审视现代社会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存在主义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杰出的现代美国作家,在美国现代文学发展中,菲茨杰拉德的创作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他把那个喧嚣的社会作为他所描写的人物生活的背景。
他一生中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和《美丽与毁灭》初步展露他的写作才华,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则是其写作生涯顶峰的代表作。
随着对他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菲茨杰拉德不仅仅在长篇小说的写作中成绩斐然,而且其短篇小说也以优美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
菲茨杰拉德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178篇,这些作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对生活深刻体验,其中的代表作有《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伯妮斯剪发》、《重返巴比伦》、《返老还童》、《冰宫》和《富家公子》等等,这些短篇小说和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都表现了当时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的特征,深刻揭示了二战以后美国年轻人对于“美国梦”幻灭而表现的悲哀与迷惘。
国内外评论界对于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从主题思想、叙述技巧、象征主义、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尝试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探查作品中所关注的人的境况和个人存在的感受,以及其中蕴含的对人的存在的深刻反思和超越现实的勇气,同时深刻体味菲茨杰拉德通过作品中人类存在的荒诞行为和孤独、异化而又疏离的状态所营造的一种独特而苍凉的存在主义氛围。
一、《重返巴比伦》:生存意义的失落《重访巴比伦》的题材紧扣现实,文字清新优雅,是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被收录在各类选集中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
夜色温柔菲茨杰拉德读后感
夜色温柔菲茨杰拉德读后感这本书一开头就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那些描写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拿着画笔在你眼前轻轻一抹,一幅朦胧又带着神秘色彩的画面就出来了。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景色,不管是那带着阳光的海滩,还是夜晚灯光下的城市角落,都像是有自己的小秘密一样,藏在那些优美的文字背后。
再说说书里的人物,主角迪克就像是一个在生活这个大迷宫里乱转的可怜虫。
他一开始是那种带着光环的人物,聪明、帅气,有着让人羡慕的职业。
可是呢,随着故事的发展,就像被命运这个调皮鬼捉弄了一样,他慢慢地陷入了困境。
他对罗斯玛丽的感情就像是一场不该开始的冒险。
罗斯玛丽就像是一朵刚刚盛开的小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迪克在她眼里就像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宝藏。
他们之间的感情戏,看得我是又着急又觉得有点无奈。
因为你能感觉到这感情就像是建在沙滩上的城堡,迟早会被海浪冲垮。
书中的女人们也特别有意思。
她们就像是不同味道的糖果,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和小心思。
菲茨杰拉德把女性的那种细腻的心理和复杂的情感描写得特别到位。
有时候我都觉得他是不是偷偷钻进了女人的脑袋里去看了个究竟。
这本书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那种对人性的刻画。
就像一把手术刀,菲茨杰拉德把人的虚荣、贪婪、善良和脆弱都一层一层地解剖给我们看。
我们看到了迪克的堕落,他的堕落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问题,周围的人和社会环境就像是一群帮凶,在旁边推波助澜。
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景,表面上是那么的光鲜亮丽,可实际上呢,背后都是勾心斗角和虚情假意。
从情节发展来说,它不像那种节奏很快的惊险小说,一路带着你狂飙。
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有时候会有一些小漩涡,有时候又会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这种节奏一开始我还不太适应,但是慢慢地我就被这种节奏带着走了,就像是坐在一艘小船上,顺着河流看两岸的风景一样。
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了不起的盖茨比》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作家菲兹杰拉德(18961940)的最成功的作品。
对菲茨杰拉德《富家子弟》的精神生态解读-精选文档
对菲茨杰拉德《富家子弟》的精神生态解读-精选文档对菲茨杰拉德《富家子弟》的精神生态解读一引言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写了多部不朽的长篇小说,如《人间天堂》、《美与丑》、《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之外,还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
写于1926年的《富家子弟》是其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在该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富家子弟安森?亨特的故事。
安森出身名门望族,富裕的家境使得他从小就具有一种优越感,而正是他的这种优越感造成了他孤苦一生的悲剧。
本文拟从精神生态的视角来解读该篇小说,以揭示在一战后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美国社会,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人们思想空虚、道德沦丧,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尽情地放纵自己,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疏离。
二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生态学是作为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而出现的。
德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术语,当时它还只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自然资源被肆意开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球生态环境濒临崩溃。
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生态学由此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
鲁枢元教授提出了“三分法”,将生态学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
鲁教授认为精神生态学是“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
在对其他学者关于精神污染问题的观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鲁教授将现代人的精神疾病症状概括如下: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生活风格的“齐一化”;存在的疏离化;心灵的“拜物化”。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的读书笔记 6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的读书笔记 6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以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财富、爱情和欲望的故事。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1. 对主题的思考: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盖茨比的描写,探讨了美国梦的本质以及财富与爱情的关系。
这让我明白了财富和地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2. 对人物的理解: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富有、神秘的人物,他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是塑造其命运的重要因素。
3. 对故事情节的分析:故事情节紧凑,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的转折。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刻画。
4. 对写作风格的感受:菲茨杰拉德的写作风格生动、细腻,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作家需要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
5. 对社会背景的认识:小说反映了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社会的浮华和虚伪,以及财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让我明白了社会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它让我对主题、人物、故事情节、写作风格和社会背景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小说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真正的爱情和友谊。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多重主题分析[权威资料]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多重主题分析摘要:据说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从马克・吐温的一句话中获得了撰写《返老还童》的灵感,那句话是这样说的:遗憾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开始阶段,而最糟糕的时光则是在结束的阶段。
菲茨杰拉德只是把这句话在一个完全正常的人身上做了个试验。
将对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幻想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多重主题进行细致的解读,从而揭露美国20世纪20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萎靡和颓废。
如同小说主人公的生命一样,情感、荣誉和梦想等表面上美好的事物最后也将走向相反的一面。
假象背后揭示的正是人们被掩盖的精神危机和巨大灾难。
关键词:多重主题;情感;荣誉;梦想;精神危机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著名小说家,兼具诗人和梦想家的独特气质,为美国的爵士时代吟唱了一曲华丽的挽歌。
提起菲茨杰拉德,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鼎鼎有名的大作《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这是他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另外他撰写了多达一百六十部的短篇小说,涉及各种题材,例如本文即将分析的《本杰明・巴顿奇事》《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夜色温柔》等等。
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大多数都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本杰明・巴顿奇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篇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是他的小说狂想曲的一部分。
这篇小说的创意足够新奇,至少发表时能足够吸引大众猎奇的眼球。
但创意的足够新奇和股市内容的平淡无奇两者之间很容易形成一个巨大的落差,如何合理地处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读者在惊骇之余还不忘记思考和接纳这种奇异事件就需要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讲述故事的能力了。
一、作品故事梗概《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1922)是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的早期作品,故事贯穿主人公本杰明・巴顿的一生。
从出生时的耄耋老朽,到婴儿般无知无觉的脑部死亡,本杰明的一生注定是与众不同的。
幻灭后的自我救赎与心灵回归——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解读
、
从经济繁 荣到经济大 萧条
2 O世 纪 2 0年 代 ,第 一 次 世界 大 战之 后 的美 国 迎 来
它 出版 于 1 9 3 5 年 ,当时 的美 国经 历 了经 济大 萧条 ,读者 了经 济繁 荣 、物质 充 裕 的 时代 。在 以实 现 “ 金 钱梦 ”为 和 评 论 家都 不 再对 爵士 题 材感 兴趣 。然 而 ,随 着 对菲 茨 主 要奋 斗 目标 的 “ 美 国梦 ” 的刺 激 下 ,很 多普 通 人 也 趋 杰拉 德 作 品 研 究 的深 入 ,这 部 短 篇 小说 集 的文 学 性 、思 向 于追 求 金 钱 、财 富 和 物质 上 的 成 功 。一 些像 查 理 那 样 想性 和艺 术 价值 被 越 来 越 多 的人 所认 可 ,被 公认 为菲 茨 的幸运 者 , 在 股市 中一 夜暴 富 , 拿着 大把 的钱 去肆 意挥 霍 , 杰 拉 德 短 篇 小说 集 中艺 术成 就 最 高 的一 部 ,尤 其 是 其 中 过 着 奢 靡 享 乐 的生 活 。然 而 ,接 下来 的 1 9 2 9 — 1 9 3 3年 , 的短 篇 《 重 访 巴 比伦 》,被 很 多评 论 家 交 口称赞 。詹姆 美 国经 历 了一 场 犹如 噩 梦般 的经 济大 萧 条 。 1 9 2 9 年 纽 约 斯 ・ 格 雷就 曾在 《 圣 保 罗电讯 报 》 ( 1 9 3 5年 3月 2 0日 ) 华 尔街 股市 崩 盘 ,由此 揭开 大萧 条 的序幕 。 “ 到1 9 3 3年 ,
撰文推崇 《 重访 巴比伦 》,认为它是 “《 夜色温柔 》的 整 个 1 9 2 0 年 代 的繁 荣被 一 扫而 光 , ‘ …… 失业 了 ,到 处
找 工 作 也是 枉 然 ,鞋 子 已经 磨 破 ,衣 服 越穿 越 褴 褛 ,家 《 重 访 巴 比伦 》叙述 了美 国人 查理 ・ J・ 威 尔斯 重访 具 和 小 摆设 典 当殆尽 ,饭 桌 上看 不 到 肉的影 子 ……用 空 巴黎 ,想 要 回女 儿 合法 监 护 权 的经 过 。3 5岁 的查 理 是在 包 装 箱搭 起 的棚 屋 区如 雨 后 春 笋般 出现 在美 国各 个城 市 布 拉 格经 商 的美 国 人 ,他 回到 了 阔别 已久 的 巴黎 ,想从 四周 ,比 比皆 是 ,无 家 可 归 的人 们 蜷 伏其 中 ,沦 于行 乞 2 1 从 经 济 的 空前 繁 荣一 下子 跌 落 到 大 萧 条 妻妹 玛里 恩 那 里 要 回 9岁 女儿 奥 诺 丽 亚 的合 法 监 护权 。 的 苦 境 。 一 ’[ 在股 票 暴 涨 的 时候 ,查 理 曾经 在 很 长一 段 时 间 里 过着 挥 的深 渊 ,这 场经 济 巨变给美 国人 留下 了痛苦 的记 忆 。
对菲茨杰拉德《富家子弟》精神生态解读
对菲茨杰拉德《富家子弟》的精神生态解读摘要菲茨杰拉德的优秀短篇小说《富家子弟》讲述了富家子弟安森的故事。
本文拟从精神生态的视角来解读该篇小说,以揭示在一战后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美国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人们思想空虚、道德沦丧,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尽情地放纵自己,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疏离。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富家子弟》精神生态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写了多部不朽的长篇小说,如《人间天堂》、《美与丑》、《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之外,还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
写于1926年的《富家子弟》是其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在该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富家子弟安森·亨特的故事。
安森出身名门望族,富裕的家境使得他从小就具有一种优越感,而正是他的这种优越感造成了他孤苦一生的悲剧。
本文拟从精神生态的视角来解读该篇小说,以揭示在一战后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美国社会,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人们思想空虚、道德沦丧,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尽情地放纵自己,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疏离。
二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生态学是作为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而出现的。
德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术语,当时它还只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自然资源被肆意开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球生态环境濒临崩溃。
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生态学由此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
鲁枢元教授提出了“三分法”,将生态学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
鲁教授认为精神生态学是“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收获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收获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收获1小说中尼克、盖茨比、汤姆和黛西都意图从中西部到东部去实现他们的梦想——对金钱、名誉、成功、刺激的追求。
黛西不会嫁给一个一文不名的男人,她和汤姆的生活必须由豪华的房子、马球、旅游和每天盘算着如何打发时光构成;而盖茨比也只有在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赚到大笔的钱,住进海滨别墅,过上一掷千金的生活之后,才感到自己有信心去“赢”回黛西——他的“美国梦”。
正是对这种已然“物质化”了的梦想的盲目追逐,使那个时代的人们陷入了一种缺乏洞察力的状态——追求由金钱、名誉堆砌的成功,却精神生活空虚,外表的繁华难以掩盖空洞、虚伪的社会风气。
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意识到他一生追求的“美国梦”的虚伪性和无意义性。
作者在结尾也写到:“He had come a long way to this blue lawn, and his dream must have seemed so close that he could hardly fail to grasp it. He did not know that it was already behind him…”盖茨比渴望用金钱赢回黛西的感情,但却意识不到一个如黛西一般的拜金女子已无真挚感情可言。
对金钱的膜拜已使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冷酷无情,盖茨比生前宾客盈门,死后却无人参加葬礼,这就是对当时社会风气最大的讽刺。
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中却痴情或纯情如盖茨比者,只能有悲剧性的结局。
而正是因为盖茨不同于当时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还拥有自己纯真的梦想,所以才被菲茨杰拉德用“Great”来形容吧。
对梦想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狂热追求名利,有人也会为人类平等献出生命。
而现实中梦想却极易物质化,追求金钱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显然比追求人人平等、友爱有诱惑得多。
但无论是何种境界的追求,归根结蒂,我认为还是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方面。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1920年代社会的写照与批判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1920年代社会的写照与批判1. 引言1.1 概述《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创作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独特而迷人的方式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繁荣和浮华,并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如何成为美国1920年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并分析它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通过介绍1920年代美国社会概况来提供背景知识。
然后,将详细阐述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及其创作背景,展现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
接着,通过具体分析小说中虚荣和贪婪、社会阶层分化以及道德沦丧等方面揭示出的社会写照与批判。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内容并探讨该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给出对当代社会应有的启示和警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对美国1920年代社会的揭示与批判,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弊端,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特点和困境,并从中汲取教训以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另外,通过研究该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读者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其对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 1920年代美国社会概况:2.1 经济繁荣与消费文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段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繁荣时期,被称为“大繁荣”。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大。
各种新兴行业如汽车制造、电器生产和化工等迅速崛起,推动了全国性的经济发展。
同时,美国通过保护主义政策确保了内需市场,加上汽车普及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刺激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在这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消费文化开始兴起。
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彰显身份与地位,并追求物质享受。
广告、宣传和销售手段不断改进,在各种媒体上频繁出现,让人们不断被商业诱惑。
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的悲剧阐释
yuwenjianshe001@51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的悲剧阐释成都理工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雪摘要: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以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及其既能纵乐其中,又能抽离之外的独特视角,在其作品《夜色温柔》中为读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历史大变革时代的会形态及现实特征,并参照自身悲剧性的人生体验,给人物注入苦涩悲哀的命运,阐释了作家对悲剧的理解。
本文从现实的荒诞、异化的人性、理想的幻灭三个视角深入分析作家的悲剧阐释,以期为解读作家的悲剧思想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夜色温柔》 菲茨杰拉德悲剧 幻灭引言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不仅是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也是“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其作品描绘了20世纪初美国年轻人对现实的不满、困惑、迷惘,及其在追逐美好理想过程中的失望和堕落,再现了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形态及现实特征。
菲茨杰拉德以敏锐的洞察力审视自己所处的疯狂时代,参照作家本身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在作品中阐释自身对于悲剧的理解,给作品人物注入苦涩悲哀的命运,使作品彰显出动人哀伤的美国悲剧,表现出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菲茨杰拉德作品《夜色温柔》概述出版于1934年的作品《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以传神细腻的笔触描绘堕落腐朽、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的“爵士乐时代”,展现幻想破灭、希望失落、情感崩溃、人生颓败的悲哀主题。
事实上,《夜色温柔》可以说是真实呈现了菲茨杰拉德本人极为无奈、悲哀、失落的心境,充斥着作家浓郁的个人主义忧伤,菲茨杰拉德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不仅与妻子关系紧张,生活潦倒、事业受阻,曾经的美国梦也烟消云散,他对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标准深感迷惘困惑,因此菲茨杰拉德一边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边陷入强烈的个人主义忧伤,内心对社会极度失望。
小说的主人公迪克・戴弗是一名来自美国中西部的精神医生,他在苏黎世进行精神病病理研究期间,是富家女尼克尔的主治医生,尼克尔因受到亲生父亲的奸污而患上精神病,在迪克的悉心关照下,尼克尔依赖般地爱上了迪克,迪克也倾心于尼克尔,并承受着世俗的非议,不顾一切娶了尼克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解读
胡明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生存意义的失落、人生境遇的荒诞和人生存在的疏离这三个方面来从存在主义对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加以解读。
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在深层文化意义上来讲,也是关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境遇的思考。
从他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一种独特的人类的生存境遇,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审视现代社会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存在主义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杰出的现代美国作家,在美国现代文学发展中,菲茨杰拉德的创作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他把那个喧嚣的社会作为他所描写的人物生活的背景。
他一生中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和《美丽与毁灭》初步展露他的写作才华,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则是其写作生涯顶峰的代表作。
随着对他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菲茨杰拉德不仅仅在长篇小说的写作中成绩斐然,而且其短篇小说也以优美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
菲茨杰拉德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178篇,这些作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对生活深刻体验,其中的代表作有《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伯妮斯剪发》、《重返巴比伦》、《返老还童》、《冰宫》和《富家公子》等等,这些短篇小说和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都表现了当时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的特征,深刻揭示了二战以后美国年轻人对于“美国梦”幻灭而表现的悲哀与迷惘。
国内外评论界对于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从主题思想、叙述技巧、象征主义、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尝试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探查作品中所关注的人的境况和个人存在的感受,以及其中蕴含的对人的存在的深刻反思和超越现实的勇气,同时深刻体味菲茨杰拉德通过作品中人类存在的荒诞行为和孤独、异化而又疏离的状态所营造的一种独特而苍凉的存在主义氛围。
一、《重返巴比伦》:生存意义的失落
《重访巴比伦》的题材紧扣现实,文字清新优雅,是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被收录在各类选集中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菲茨杰拉德准确的把握到了那个“金元”时代的脉搏,把作品焦点对准了一代人的精神痛苦,深刻的揭示出他们的困惑、孤独和无聊,而这种精神状态的根源在于生存意义的失落。
小说男主人公查理·威尔斯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压抑自己的欲望,用美好的未来憧憬激励自己,当他再次踏进里茨酒店时,他开始回忆和审视自己的过去,他曾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金钱成为对他的嘉奖,但是他的生活最终被金钱所扰乱,在极度富足的生活中他逐渐失去自我,做出许多荒唐的事情,金钱失去后他才开始反省自己和生活的本质,他渐渐开始认可金钱不能给他带来一切想要的东西,他试图通过相信品德和荣誉来找寻生存的意义,但是当他希望证明自己的价值时他还是不由自主的夸耀他现在赚得比以前还多,当他想向女儿表达爱意时也只能是到高级饭店就餐,买玩具和到华丽的剧场看演出。
最后当无法如愿收回对女儿的监护权时,他除了再给女儿送些东西之外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菲茨杰拉德的身影,他和查理一样过着纸醉金迷,挥霍无度的生活,他们都有着年轻美丽而耽于享乐的妻子,他们都试图用金钱美酒去排解空虚,可是却无可奈何地变得更加空虚,最终只能面对以往痛心疾首。
基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对社
会清醒的观察,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充分表现了对人生的失望和人自身生存意义的失落,如同作品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都只能面对一个荒谬的社会、残酷的现实和灰暗的人生。
菲茨杰拉德用独特的视角审视着“爵士乐时代”的“迷惘一代”,他所关注的是人类本质上的孤独和失落,这就使他的创作呈现出关注人类生存意义的存在主义倾向,揭示了人在世界上真实的生存状态,表现出人生的荒诞和世界的虚无。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秩序不再存在,价值体系分崩离析,而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没有建立,在这种茫然与失落中,菲茨杰拉德这个清醒的观察者从喧嚣浮躁的社会中读出了人世的凄凉和无奈。
二、《本杰明·巴顿奇事》:人生境遇的荒诞
在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又名《返老还童》)中虚构了一个逆时间而行的奇人的种种经历和见闻,本杰明一出生就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其间经历了父亲的不满和自欺欺人、与希尔迪加爱情的起伏变化、与儿子的亲情疏离,随着对那些或美好或烦恼或激情或平淡的记忆渐渐逝去,本杰明传奇般的一生就像虚幻的一个梦一样消失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他最终以一个婴儿的形态离开人世。
由于本杰明在与常人不同的逆行的岁月中前行,因而他得以体验独特的情感的变化和生命的流逝,正因为逆时间而行,因此他的诸如求学、结婚和参军等生活中的大事多半发生在主人公不太恰当的年龄,于是在这荒诞之中,作者得以深刻揭示出纸醉金迷和声色犬马的物质表象下掩盖的精神危机和灾难,充分反映出在丧失了信仰的传统价值观的上世纪二十年代,一切美好都是虚幻的假象,荒诞的世界最终走向幻灭的深渊,留下的只有灵魂的颓废和绝望的挣扎。
从存在主义视角看,社会、自然以及人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就是荒诞,人的异化和局限性是荒诞的实质,其主要表现是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甚至人的存在本身都具有根本的荒诞性,不但人类生存的世界不合理,人类的存在本身也变得毫无理由可言。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和人的存在都是荒诞的,“人与世界的遭遇中便会产生荒诞。
”[1]在令整整一代人眼花缭乱、心醉神迷的爵士乐时代,人们最终意识到穷尽一生去追求的梦想永远都只是一个幻梦,那些像本杰明和菲茨杰拉德一样前仆后继追逐财富、青春、美貌和个人成功的美国梦的人最终因为无法实现这个梦想而成为了历史上一个苍凉而模糊的背影,人生因此成为一种多余,而荒诞则变成了唯一的真实存在。
三、《富家子弟》:人生存在的疏离
《富家子弟》写于1926年,是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安森·亨特的故事,他出身美国的望族豪门,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从小就过着富裕的生活,一直都具有强烈的优越感,他除了工作之外就是纵情欢歌,跳舞享乐,追逐女人,这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他与不同的几位女性之间所产生的纠葛。
第一个女性是加利福尼亚一位上层社会的富家小姐,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生活优越并具有端庄的淑女气质,是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一本正经的纯情女子,在于安森恋爱中为之着迷,即使安森因为傲慢无礼而多次冲击她的道德底线,波拉仍然无法放弃安森,直到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最终放弃了傲慢自私和无情的安森。
安森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为了填补感情空白,找到多丽作为替代品,多丽是一个出身于一个声名狼藉的政客家庭,被认为是一个上层社会有些放荡、行为不检的女人,她在与富家公子安森交往中疯狂的迷恋上了安森,但是安森并没有真正接受她,虽然安森可以放荡狂欢,但是社会绝不允许在安森这样的绅士旁边有一个放荡的女人做妻子,最终安森冷酷地摆脱了多丽。
第三位女性是安森的婶婶艾德娜,艾德娜由于生活空虚和渴望被爱而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最终于情人斯隆堕入爱河,当她与斯隆的恋情被安森知道后,她不但受到了安森的羞辱并且最后痛失情人,在安森的训斥之下她失去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基本的尊严。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安森的外表进行了五次详尽的描述,从安森年轻时的高挑魁梧、肤色健康到最后的身材日益发胖,通过这些描述作者隐晦的揭示了现代文明下由于
享乐主义盛行和人们放纵而没有规律的生活,人已经与大自然逐渐疏离,虽然主人公也会去乡下度假,但是他并不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而是纵酒狂欢,这种与大自然的疏离对安森的健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同时作者通过描述富家公子安森与几位女性之间的纠葛深度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疏离与异化。
小说中描写了安森与叔父罗伯特和婶婶艾德娜一家的关系,罗伯特曾经是安森青年时期的知心朋友,后来由于志趣不同关系日益冷淡疏离,而罗伯特则一直在俱乐部厮混,对妻子毫不关心,女人对于家庭来说就像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属品,这最终导致妻子艾德娜与斯隆的恋情,而当这段恋情尽人皆知的时候,罗伯特尽然还被蒙在鼓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疏离至此,令人可叹。
主人公安森看似备受尊敬,拥有很多朋友,但当他的家境开始衰落的时候,他却找不到一个人来陪他派遣孤寂难耐的生活,这种朋走宾散、人走茶凉的友情的疏离不禁让人唏嘘。
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安森的几段恋爱经历,但是正是安森那种富家公子的优越感和自大高傲使他失去了波拉的爱,同时由于他的玩世不恭和倨傲自大直接导致了他冷酷无情的拒绝了多丽的爱,随着岁月流转,安森内心的孤独和空虚与日俱增,在一次出海远航时安森决定追求一个刚刚结识的姑娘,但是作者在故事结尾却揭示出安森这样做同样是来满足自己作为富家子弟的优越感,故事中的安森唯我独尊和高傲冷酷最终导致了爱情的疏离和异化,把自己抛入了痛苦的深渊,独自去面对令人窒息的空虚和孤独。
菲茨杰拉德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画了浮躁热闹的都市生活中幽暗、冷漠的那一面,描写了人生的异化与凄凉以及一堵用于横亘于人与人之间的冰冷的、无法逾越的“墙”。
结语:如同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一样,他的短篇小说主旋律也表现出一种悲剧人生,无论其中的主人公如何努力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最终都难以逃脱悲剧人生的命运。
这些作品展现了二十世纪人类存在的悲歌,是对现代人类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思考,通过他的作品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类生存境遇的荒谬,通过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他的作品,我们获得了一个审视人类世界的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荒谬与反抗论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3.
[2]菲茨杰拉德.张力慧,汤永宽译.返老还童[M].(又名:本杰明·巴顿奇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菲茨杰拉德.疯狂星期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
[4]菲茨杰拉德.英汉对照英美文学精品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选[M].吴樯,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