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的意思

合集下载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一、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jianghu,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理解泡开诗歌]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

“次……韵”,按照某韵写诗。

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

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

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

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

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

莲,花中君子。

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

[译诗] 次石湖书扇韵姜夔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

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

【简答题目要点】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农家望晴【唐代】雍裕之

农家望晴【唐代】雍裕之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 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中“清” 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 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 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 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 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 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 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 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家时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 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 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经孵出幼 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鸣叫;夕阳斜照 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 散落在那儿栖息。
鹊桥仙 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 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 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 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 飘然羁旅?
【注】惊残:惊醒。故山,即家乡。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关口提示——【高考金题速传真】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

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而在高考中对于“评价”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

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从常见的试题形式来看,有的是“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是“某个词为‘诗眼’(或警策),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

关口金题—【考纲知识精解读】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军城早秋 严 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从诗歌中“汉关”、“朔云”、“边月”、“西山”、“飞将”、“沙场”等典型意象的使用,结合试题下面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回想边塞诗的特点,主要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写作内容,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热情、奋勇杀敌的豪壮、戍边将士的乡愁、黩武开边的厌恶、奇丽风光的惊叹等感情。

诗歌鉴赏系列:13人生哲理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系列:13人生哲理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13、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人生哲理诗教案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 题
人生哲理诗
课 型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会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篇一《倪庄中秋》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翻译】不想吃饭身体日渐消瘦,穿着平破烂的衣服,的寒意不知不觉中到来,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忆童年。

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早上的露气飘进茅屋,在沙滩边能听到溪水的声音。

每每到了晚上(山中)就出来了,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翻译】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而今早已水流花谢,不复存在。

请您不必去寻求明白: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

谢安重回故地已经带上了病态,羊昙为他的下世流泪痛哀。

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

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浣溪沙·日射人间五色芝》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日射人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

西山晴雪入新诗。

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

他年江令独来时。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翻译】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

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

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XX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

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

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

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

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

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

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

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

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

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

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竹品,即人格。

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

2020高考语文一轮新增2019高考题专题二悟透:深入体会“诗情画意理”——将意蕴“品”出来

2020高考语文一轮新增2019高考题专题二悟透:深入体会“诗情画意理”——将意蕴“品”出来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1.抓关键词 诗词中的关键词包括:
(1)情感词。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如悲、喜、 愁、闲、苦、忧等。如:
技巧
举例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 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词,它
词”。如果能抓住这些字,把 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独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二板斧 悟透:深入体会“诗情画意 理”——将意蕴“品”出来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只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还 不行,还须进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用了什么手法,写出 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 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 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 感。
本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 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作者对“春去也”之无奈,奠 定了全词的基调。(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 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 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拜新月 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2)本诗可以从细节入手解读形象。“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 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一以见人物的__急__切___神态,二 以示人物的_微__妙__心理。“细语”二字,惟妙惟肖地状写出少女 ___娇__嫩__含__羞_____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 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而“北风吹罗带”一 句看似客观描写,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 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诗歌采用素描手 法,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 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 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

高考语文巩固练习_明辨结构技巧及其他写作手法

高考语文巩固练习_明辨结构技巧及其他写作手法

巩固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释】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3、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4、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5、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6、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高考语文 通关诗歌鉴赏(十四)结构章法训练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 通关诗歌鉴赏(十四)结构章法训练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通关诗歌鉴赏(十四)结构章法训练新人教版一、规律探究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诗歌的章法应该成为诗歌的鉴赏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也加大了这方面的考查力度,如全国卷07年、12年就涉及到这类题目,答这类题首先答出这句诗歌的内容,然后明确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的基本作用,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解释即可。

诗歌的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铺垫;中间重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点明主旨。

一定要注意以景结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注意是第二联的句意,然后是和第一联的关系。

句意很明了是不较得失,不记宫商,和第一联的关系,从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讲第二联正好是承接上联,如何承解释清楚即可,得失是成棋,宫商是承琴。

由此可以得出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描述诗歌的内容。

2、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①,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荤确坡头路②,自爱铿然倚杖声。

①此诗为苏轼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费州居住与之所。

②学确:山多大石貌。

3、描述诗歌的内容。

4、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5、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

高中语文(粤教版 唐诗宋词元散曲)教师用书:第3单元-19 言情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 唐诗宋词元散曲)教师用书:第3单元-19 言情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

19 言情词三首点绛唇元好问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内容赏析】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

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

“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朓“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渺渺吟怀”的物化形态。

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

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做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

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

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蝶恋花[识作者]导宋词之先路者——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

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官居宰相位。

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崇“西昆体”,以情制胜。

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

有“导宋词之先路者”“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诵。

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探背景]晏殊的词,从内容上看,多写富贵人家酒筵歌席的闲适生活,以及男女相思、离愁别绪、悲春伤逝等。

本词就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词。

写景写情,写闺妇的相思与期待。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答案】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写苑中景物和高楼独望来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答案】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

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0年第02期考点解读“诗是纯粹的文学”,古诗的阅读与鉴赏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谓“阅读”是指从诗歌内部特点出发,自下而上地得出结论;“鉴赏”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体会和解读诗人的感情倾向、生活主张和价值判断。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诗鉴赏的核心内容。

所谓“形象”,主要指古诗中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是作者情感体验的“媒介”和“寄托物”。

“形象”一般包括三类:山川草木自然景物、人事风俗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形象。

所谓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是鉴赏古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该考点要求考生能从中领会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敦厚、形象、生动、传神、隽永等特点。

所谓“表达技巧”,主要是指鉴赏其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篇章结构。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对诗歌主旨内容的评价;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这三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分析运用应着眼于综合评判与认定;同时,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应该体察“语境”,明确作者在古诗中的情感态度。

考势预测2009年高考虽然处在“自主”与“新课标”的双重催生下,但高考诗歌鉴赏并没有呈现“突变”的趋势,而是“承传有序,稳中有变”。

2009年高考古诗鉴赏考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诗人的朝代分布来看,唐、宋诗人独领风骚。

其中宋代诗人占据了半壁江山,2009年高考试卷诗歌鉴赏题涉及的19个诗人中,有9个是宋代的,6个是唐代的,1个金代的,2个元代的,1个清代的。

这些诗人中,除了元代的诗人外,其他诗人全部是考生熟悉的。

随着新课改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深入,古诗命题走势呈现出一定的趋向性。

新课改有一个选修模块是《唐诗宋词选读》,而且唐诗、宋词历来也为中国人所喜爱,所以为了检验考生的学习状况,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很有可能继续选取唐、宋诗人的作品。

诗歌鉴赏之提纲挈领

诗歌鉴赏之提纲挈领

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古诗今译

古诗今译

[译词]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登上黄鹤楼远望中原,眼前漫漫荒烟之外,隐约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在花丛柳树遮护之下,是一栋栋雕龙画凤的楼阁。
从万岁山前到蓬壶殿里,到处是成群盛装的宫女,歌舞不断。
而现在,胡虏铁骑遍布京城郊外,战争风尘滚滚,形势险恶。
士兵如今在哪里?他们已经血染沙场,鲜血沾满敌军的兵刃。
[译诗]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时节和风物相催演进,各自呈现出一派崭新。
痴心眷恋的男孩女孩,总想挽留将逝的暮春。
那番曾经繁盛的花事,衰歇离去又何必憾恨。
夏日的树木会很繁盛,树荫凉爽正十分可人。
[译诗]
雨雪曲 江总
雨雪纷飞隔绝开边塞的地域,
从军戍边直越过遥远的陇西。
围绕战阵可看见狐狸的踪迹,
依傍着山脉战马的蹄印迤逦。
苍天严寒军旗色彩变得暗淡, Nhomakorabea大地阴暗鼙鼓声音分外压抑。
漫漫无边的愁绪随云层涌起,
独自在灯前写下书信无数,
盘算许久竟无人将它传递。
纵使能够寻得鸿雁来托付,
却是雁已过去的暮秋时日。
[2010年课标卷]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官衙刚开大门,传来击鼓一声。
狗睡在台阶上,知道地面还湿,
鸟在窗外啼叫,报告天气已晴。
昨夜醉意将消,但是还觉头重。
刚脱厚重冬装,身上顿觉轻松。
醒来心头舒畅,杂念一扫而空,
近日怀乡梦境,大都没有做成
古诗今译(五)
【例9·2009年浙江卷】

高三模拟考试卷诗歌鉴赏题选编一 试题

高三模拟考试卷诗歌鉴赏题选编一 试题

2021年全国各地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诗歌鉴赏题选编一10.阅读下面—首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6分〕点绛唇·长安中作元好问①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

一帘疏雨。

梦里寻春去。

[注]①元好问,金代词人。

金元光时曾中进士及第。

少时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作此词时,他才十九岁,因参加秋试,在长安住过八九个月。

②沙际,意即水边。

⑴词中的“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①,比拟欧阳修?蝶恋花?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②,王?清平乐?的“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③,黄庭坚?清平乐?的“春无踪迹淮知,除非问取黄鹂〞④等,你认为哪一句更能表达“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试加分析。

〔可借用序号阐析〕〔4分〕⑵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篇〔尤其是动词的运用〕简析词人的思想、心态或者精神〔2分〕(1)〔4分〕①句更能表达。

〔1分〕②③④句,或者问花,或者问鸟,不管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者:总还有可见、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

“花落莺无沿〞,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脊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3分〕〔意思对即可。

〕(2)〔2分〕例如4种:a.既说“眷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

问而无答,那么继之以远眺、寻觅。

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

即使在梦中也要去寻觅春天,反映年青而有志向的作者对美妙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b.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

前面已言明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处寻求,甚至到梦境中去追寻。

这种对美妙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安康的心理情绪。

c.作者“春归〞,却又借人家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既而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还要到“梦里寻春〞,这些充分表现出年青人对美妙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积极心态。

《点绛唇》赏析

《点绛唇》赏析

《点绛唇》赏析《点绛唇》赏析《点绛唇》赏析1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南宋】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②边,拟共天随③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即今吴江市。

②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B.下片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愿,他十分向往陆龟蒙浮游于江湖上自得其乐的闲居生活。

C.“今何许?”一句是反问。

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象,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15.请简要赏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两句。

(6分)阅读答案:答案:14.D; 15.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场雨。

此处将本形容人生活贫苦的“清苦”用于写山,使无情物着有情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苍凉之感。

解析:14.此句暗含了难觅知音之意,增添了词情的苍凉与悲壮。

15本篇为过吴松抒怀之作。

南宋淳熙十四年冬天,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路过吴松(今江苏吴江市)时,写下了本词。

缘何过吴松而作此词?因为姜夔最推崇的晚唐诗人陆龟蒙,生前就隐居在吴松。

上片以景寓情,燕雁随云,数峰清苦,都是词人漂泊清苦生涯的写照。

“燕雁无心”,写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因为冬天正是北雁南飞的时节。

此句亦暗含对陆龟蒙的思念之情,因为他有很多歌咏北雁的诗, 如《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 《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等等。

“太湖西畔随云去”意境深远,只见那些鸿雁在太湖西边随着白云飘浮。

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陆游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注: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晓鸡刘克庄①绛帻②昂然韵节清,不因风雪废长鸣。

初闻烟岫犹衔月,久听山城渐杀更。

惊起征夫茅店梦,唤回老将玉关情。

年来无复中宵舞,自笑功名一念轻。

【注】①刘克庄:南宋诗人。

此诗作于1222年冬诗人辞去广西经略使府幕僚返乡途中,此前诗人被谤,闲居三年。

①绛帻:红色头巾。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晓鸡英姿勃发的外貌、清冽激越的鸣声,以及不因困难而放弃的坚忍精神。

B.颔联没有正面描写鸡鸣声音,而是以诗人的感受侧面描绘其声效,诗人愈听愈有感触。

C.颈联“茅店梦”化用“鸡声茅店月”的诗句,暗扣诗题“晓”字,寄寓了诗人的情感。

D.本诗虽题为“晓鸡”,但仅以晓鸡触发情感,不同于《石灰吟》全诗托物言志的写法。

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南柯子·淮西客舍得陈敬止书,有寄【清】毛奇龄驿馆吹芦叶①,都亭舞柘枝②。

相逢风雪满淮西。

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

长安书远寄来稀。

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释】①芦叶:即芦笳,古代的一种以芦叶为管的乐器。

古诗词题材分类与做题技巧点评

古诗词题材分类与做题技巧点评

古诗词题材分类与做题技巧点评东平明湖中学巩爱华一、借景抒情诗考点解读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流,浑然无界。

典题精析例1(2009·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人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去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技巧点睛1.通读全诗,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境,总体把握其特点和感情倾向。

2.描绘诗中展现的生活或自然图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3.概括景物自身的特点和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注意诗词中特定的修饰成分和有关冷暖色调的词语。

在表述时用两个双音节词来概括,如孤寂冷清、恬淡优美、萧瑟凄凉、雄浑壮阔等,用语一定要准确全面。

4.分析写景的方法技巧,主要注意写景的层次、角度(正面与侧面,实写与虚写,动静远近、乐景哀景),要把握作者描写景物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渲染、比兴等),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偶等),要把握作者抒情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的意思
“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出自元代诗人元好问的古诗作品《点绛唇》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

一帘疏雨。

梦里寻春去。

【注释】
1、花落:花已经凋谢了
【翻译】
春色随着流水飘走了,绿窗内的人想用歌声将春天留住。

试问春在何处,花谢了,黄莺不叫了,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满腹情怀远望寻觅,满眼的树林和袅袅的影像交织在一起,却只是虚幻之境。

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西楼后,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在梦中去寻觅了。

【鉴赏】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

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

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

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

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

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

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

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

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

“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

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

“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

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