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与减震加固方法探讨

合集下载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通过学习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我深刻认识到抗震设计对于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本次学习中,我主要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控制的方法,并对抗震设计的过程和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了解到抗震设计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位移,减少损坏和倒塌的风险。

在抗震设计中,结构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强度、刚度和韧性三个方面的要求。

强度是指结构能够承受的最大地震力,刚度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韧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断裂能力。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结构的响应特性和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等。

其次,我了解到抗震设计的过程和流程主要包括地震动参数的确定、结构模型的建立、地震动响应分析、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和优化设计等步骤。

在地震动参数的确定中,需要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和输入加速度时程。

在结构模型的建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有限元模型,并设置节点和单元的边界条件。

在地震动响应分析中,需要对结构进行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得到结构的内力、变形和位移等值。

在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中,需要对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行评估,判断结构的破坏程度和抗震能力。

在优化设计中,需要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最后,我学习了减震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减震控制是指通过设置减震装置或采用一些减震技术,减小结构受地震作用的响应,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减震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被动减震、半主动减震和主动减震等。

被动减震是指通过设置减震装置,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反应,减小结构的损伤。

常用的被动减震装置有摇摆摩擦减震器、粘滞阻尼器和支撑摇摆减震器等。

半主动减震是指通过控制减震装置的某些参数,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减小结构的响应。

主动减震是指通过控制减震装置的力或位移,主动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减小结构的响应。

减震控制的技术主要包括主动控制、随机振动控制和智能控制等。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控制与减震技术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控制与减震技术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控制与减震技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具有毁灭性的影响。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抗震设计中,结构控制和减震技术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控制与减震技术的应用。

一、结构控制结构控制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构造布置来控制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反应。

在结构控制中,建筑物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是关键因素。

首先,增加建筑物的刚度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控制方法。

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变形,从而降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可以采用加强梁柱节点的方式来增加结构的刚度。

其次,提高建筑物的强度也是一种有效的结构控制方法。

增加结构的强度可以使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减小破坏的可能性。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加强柱子和梁的截面尺寸,增加钢筋的使用量等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强度。

此外,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也是结构控制的重要目标。

在地震中,建筑物的稳定性往往会受到挑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例如,在设计中可以设置剪力墙、抗侧移支撑等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二、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指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减震技术主要包括主动减震和被动减震两种方式。

主动减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中安装减震装置,主动地消耗地震能量。

常见的主动减震装置包括液体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可以在地震发生时,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被动减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减震装置,被动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被动减震装置包括减震支座、减震橡胶等。

这些装置可以在地震发生时,通过减少地震力传递到建筑物上来减小地震的破坏。

除了主动减震和被动减震技术,还有一种常见的减震技术是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基础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钢板隔震装置等。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摘要:地震是地壳移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强大的地震波对建筑物而言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建筑物的隔震减震措施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建筑减震隔震措施的基本原理,并对目前建筑结构减震技术措施及隔震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措施正逐步完善,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及耐久性。

关键词:结构设计、建筑隔震、建筑减震1引言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沿海国家,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由此,抗震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采用合适的抗震设防措施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种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明确的规定,即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为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国内学者及有关主管部门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归纳总结了较多的抗震设计原则,例如:适当把控建筑结构刚度、允许地震时建筑物处于非弹性状态、允许建筑物地震时出现裂缝等,即达到增加结构延性、实现裂而不倒的目标。

根据我国几十年来的结构抗震实践证明,传统的设计原则基本可行,当遇小震、中震时尚可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当遇到超出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结构的安全就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因此,部分处于地震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烈度在本地区基本烈度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

当传统的抗震设计原则无法满足现代的抗震要求时,隔震减震技术应运而生。

2建筑减震隔震基本原理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下部及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具有整体复位能力的隔震层,从而达到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小水平地震作用的功能。

隔震技术多用于高层建筑中,可降低40%~80%的地震作用,特别是在高烈度地区效果最为明显,但是隔震技术属于半主动抗震技术,施工时预制在建筑物结构中,构造要求较高且做法复杂,不易更换,后期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问题分析与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问题分析与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问题分析与措施探讨摘要:在历次地震中,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显而易见,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建筑的整体安全性和抗震性能是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方面。

目前,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有效方法是隔震和耗能。

在建筑结构中采用隔震减振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地震引起的破坏。

尽管该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程成本,但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隔震减振技术的必要性和适用性日益凸显。

以往建筑工程实践经验证明,消能工可以增加建筑结构的阻尼,通过高效装置降低风荷载作用下结构位移等地震反应,达到建筑消能减振的目的。

此外,国外以往强震的经验表明,延长结构自振周期的隔震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以下是隔离和减振措施的具体说明。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问题分析;措施1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减震技术通常,建筑阻尼是通过巧妙地应用建筑阻尼与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

建筑物阻尼的增加可以对地震能量产生显著的消耗作用,而抗震措施是通过增加建筑物阻尼来达到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从而避免和减少建筑物主体结构遭受地震破坏。

消能构件的数量和具体位置的布置需要仔细的分析和计算。

通常,消能构件安装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上,可以达到在两个方向上增加阻尼和刚度的目的。

在少数情况下,在结构变形较大的位置安装消能结构,以平衡整个建筑的阻尼并分散地震能量,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其安全。

隔离措施有时间限制,施工项目开工前应做好隔离设计工作。

某些关键部件的隔离设置最迟不应超过施工期。

使用隔离措施的部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常,隔离设计只在建筑的基本和关键部分进行。

减震措施的使用没有时间限制。

它不仅可以在施工前处理建筑物的基本部分,在建筑物内设置局部减震措施,还可以在建筑物完工后作为加固措施,增加建筑物的阻尼,达到减震的效果。

抗震措施的适用范围比较大,不仅包括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还包括安装隔离夹层。

当地震能量到达时,额外的能量耗散装置可以吸收部分能量,为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提供保护,防止其受到地震的严重破坏。

浅析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

浅析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

浅析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建筑整体的结构设计越来越重视抗震,其中抗震又分为隔震和减震。

有效的抗震结构设计,可以保障建筑在遇到地震的过程当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也就可以保障人们的安全。

目前在隔震和减震结构设计当中,有较多的方法和技术可以选择。

实际根据不同的建筑施工需求来合理选择和使用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案。

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建筑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技术应用引言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多数是由于地面的振动频率与建筑物主要结构构件的自然频率相偶合所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会考虑到抗震设计,来保证建筑结构安全。

建筑整体安全、抗震性能是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来说隔震减震是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危害的最有效的手段。

隔震减震技术正在被广泛用以提升抗震能力,减少强震作用造成的地震反应,增加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

1.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以及减震技术1.1建筑结构的减震技术通常情况下,建筑减震可以通过巧妙利用地震能量和建筑阻尼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

如果增加建筑阻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地震能量,基本上减震措施的基本出发点是使建筑阻尼增加,从而达到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对于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

针对一些相关的布置问题,比如设置消能部件的个数、设置消能部件的位置等,都应该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及计算。

一般情况下,消能构件都是设置在结构的2个主轴方向上,这样可以使两个方向的刚度以及阻尼增加。

也可以将消能结构放置在变形较大的结构位置上,这样可以均衡整个建筑结构的阻尼分布,更容易分散地震能量,使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确保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

1.2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隔震措施往往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建筑的隔震设计应该抢在建筑工程正式开工前,最晚也不能拖到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再针对一些关键的部位设计隔震措施。

隔震措施设计时应该选择恰当的部位,一般都是选择建筑的关键部位以及基础部位。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成为了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地震、风振、机械振动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对建筑结构产生破坏,严重时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如何有效地隔绝、减少和控制这些振动带来的影响,成为了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然后详细分析各类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评价标准。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推动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二、隔震技术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响应。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层的柔性和阻尼特性,延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能量集中的频段,同时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目的。

隔震层通常由橡胶隔震支座、阻尼器、滑移隔震支座等构成。

其中,橡胶隔震支座以其良好的弹性和耐久性,在隔震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阻尼器则通过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进一步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滑移隔震支座则利用滑移面的摩擦力来消耗地震能量,实现建筑物的隔震。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住宅、学校、医院等各类建筑。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结构特点、地震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隔震技术和隔震层设计方案。

同时,隔震技术的实施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隔震层的质量和性能。

隔震技术的优点在于其能够有效地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响应,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隔震和减震方面,必须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能够让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发挥其作用。

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基于此,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减震措施引言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应用隔震振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在隔振减振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应用,针对不同建筑结构开发了多种不同的隔振减振技术,大大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绝缘振动技术的不足,如应用规范不完善和难以普及等。

面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有必要好好控制和进一步优化现有技术,使其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1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隔震控制技术的核心在于地震能量的分辨力,类似于“太极推手”。

它起源于20世纪中叶,通过碎石层实现了移动绝缘。

此后,各国对绝缘控制技术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科学家提出了铅基橡胶轴承,极大地促进了绝缘控制技术的发展。

隔震控制技术在我国的第一个应用是1993年安阳粮油综合体建成的。

到20世纪末,我国的主要研究重点是橡胶轴承绝缘结构等,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技术,为随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冲击阻尼技术的核心在于可以降低到建筑物可接受范围的地震能量消耗。

中国的阻尼控制技术最早出现于1980年代,在20世纪末迅速发展。

2001年,中国《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明确规定了消能技术及其他相关内容。

2013年,中国制定了建筑能耗和阻尼技术规范(JGJ 297-2013)。

此后,中国能源耗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结构设计与加固措施

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结构设计与加固措施

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结构设计与加固措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建筑的抗震性能日益受到重视。

在地震多发地区或高层建筑的施工中,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结构设计与加固措施的相关问题。

一、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结构设计1. 结构材料的选择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结构设计首先涉及到结构材料的选择。

抗震性能好的结构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一般而言,混凝土、钢结构和木结构是常用的建筑结构材料。

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等工程中。

钢结构由于其高强度和柔性特性,在地震中承受力的分布均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材料。

木结构则在轻质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柔韧性能能有效减震。

2. 结构形式与布局设计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结构设计还包括结构形式与布局的设计。

在设计中,应尽量选择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结构布局的设计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传递路径以及结构的抗震形变能力,从而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

3. 结构的刚度与耗能能力设计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与耗能能力。

刚度是指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而耗能能力则是指结构在地震荷载下能够吸收和耗散能量的能力。

在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刚度和耗能特性,以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刚度和耗能能力,从而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二、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加固措施1. 增加梁柱截面尺寸或数量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加固措施之一是增加梁柱的截面尺寸或数量。

通过增加截面尺寸或数量,可以有效提高梁柱的抗震性能,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在加固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梁柱的加固设计,保证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2. 加固节点连接建筑抗震施工工法的加固措施之二是加固节点连接。

连接节点是建筑结构的薄弱环节,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破坏。

通过采用加固节点连接的措施,可以提高节点的刚度和耗能能力,从而保证节点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抗震设计在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我们学习了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地震荷载的计算方法,以及材料和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机理。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各种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增加结构刚度、加固和改造现有结构、采用减震控制技术等。

这些知识对于我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门课程还培养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分析。

通过参与实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个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参数,并判断其抗震性能。

同时,通过解决实例中的问题,我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提升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我今后从事实际工作非常有帮助。

另外,这门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参观了一些地震风险较高的建筑物,实地调查了其结构形式和材料特性。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并对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了一些抗震设计的计算和分析。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掌握了一些常用工具和方法,提高了我的抗震设计能力。

最后,这门课程注重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组成小组进行项目设计和分析。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协调不同意见之间的矛盾。

同时,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建议。

这些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对于我今后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深化了对抗震设计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建筑抗震工艺抗震设计与建筑结构的加固

建筑抗震工艺抗震设计与建筑结构的加固

建筑抗震工艺抗震设计与建筑结构的加固建筑抗震工艺:抗震设计与建筑结构的加固建筑抗震工艺一直以来都是建筑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地震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在建筑设计与建设中,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和结构加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抗震设计与建筑结构加固的角度,探讨建筑抗震工艺的关键要素与技术。

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防范为主,灾后恢复为辅。

具体而言,抗震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1 结构设计与优化: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地震作用下的荷载、强度和刚度等参数。

采用适当的结构体系和材料,合理配置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比例,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1.2 设计参数的选择:合理选择设计参数,如荷载系数、弹性地震反应系数和滞回系数等。

通过合理掌握这些参数,可以在地震中减小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1.3 地基基础处理:合理处理地基基础是保证抗震性能的基础。

通过地基的加固和处理,可以增加建筑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1.4 建筑系统防护:在抗震设计中,还应考虑附属设施和设备的抗震性能。

如防护墙板、隔震装置和剪力墙等,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2. 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为了提高现有建筑的抗震性能,结构加固技术在建筑抗震工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加固技术:2.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固:通过给剪力墙增加钢筋、增加墙体厚度、加固构造节点等方式,提高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

2.2 钢结构加固:对现有钢结构进行加固,包括增加钢材的截面面积、加装钢板和钢管等措施,以提高钢结构体系的强度和刚度。

2.3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固:通过在现有构件上增加钢筋、加固梁柱节点和连接面等方式,提高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性能。

2.4 增加抗震支撑:增加抗震支撑,如加装钢支撑、混凝土支撑和弹簧隔震装置等,以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3. 抗震设计与结构加固的挑战与展望虽然建筑抗震工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的探析

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的探析

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的探析引言结构抗震与减震加固是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进行检测、评估、补修以及加固改造过程的一个总称,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文章先分析了具体的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分析了具体的应用。

一、结构抗震和减震加固的方法1、增强构建加固法增强构建加固法是在无法使用增设构件加固时使以及用的方法,即对建筑物原有的构件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改善其延性,进而达到提高其抗震性能的目的。

这种加固方法主要分为外粘型钢加固、粘贴钢板加固、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等方法。

在需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物截面承载以及抗震性能的刚劲混凝土梁柱等建筑物构件加固时,使用外粘型钢加固法比较合适。

这种加固方法主要是利用灌浆或者焊接等方式用型钢将构件的四边或者两个角从外部包裹住,让型钢和建筑物原有构件一起承担荷载以及地震应力作用,以对建筑物原有构件进行约束来提高其承载和变形能力。

这种加固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施工简单、工作量小,建筑物的截面尺寸变换小,自重变化小,但承载力得到明显提高,且建筑物的整体构件刚度和延性也得到了改善。

钢筋混凝土受弯、偏心受压和受拉,使用粘贴钢板加固法比较合适,这种加固法主要是将利用建筑结构胶将钢板粘在混凝土结构表面之上,这种方法会让应力同时作用于钢板和混凝土构件,达到提高建筑物承载性能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加固方式简单、迅速,对建筑的外形等方面的影响不大。

2、砌体加固方法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加固时,应当保持对原有结构不产生新的损坏的情况下进行,再者就是对结构的整体性要有一定的提高。

要达到以上的效果,方法一可以给房屋增加相应的圈梁和构造柱,这种加固方法使得房屋的整体性得到一个很大的改善。

方法二在墙体中进行注浆,这样可以使各层墙体之间可靠连接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墙体的承载力。

对于注浆的材料,要根据砌体的结构来进行选择。

3、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方法一是外部粘钢加固法,这种方法现在被施工单位广泛使用,因为这种方法主要的特点就是耗时短。

地下结构抗震减震措施与研究方法探讨

地下结构抗震减震措施与研究方法探讨

地下结构抗震减震措施与研究方法探讨摘要:随着国家不断的发展,地下结构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多,对地下结构抗震减震的设计和研究也逐步向前。

长期以来地下结构就被认为是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的工程结构,但由于地下结构环境复杂,土质形式多样,且国内对地下结构抗震减震的研究较少,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抗震减震措施仅仅停留在初步阶段。

本文通过地震对地下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探讨,做抗震减震的具体措施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地下结构;抗震减震;分析研究由于地下结构周围有岩体或土体的约束,因此相对于地面结构而言,其抗震能力和减震能力相对较强,这也就造成人们对地下结构的抗震减震情况研究较少。

近年来,随着地震不断发生,许多地下结构也遭受到了地震的破坏,且相对于地面结构而言,被破坏的地下结构往往修复起来更加困难且不易察觉。

为此专家和相关人员对地下结构的抗震减震研究,逐渐增多,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并且在实际地下结构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建筑抗震减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通过减少地震动输入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另外一种是通过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和性能来使建筑物应对地震情况的发生。

1.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特点地下结构在遭遇地震时产生的后果与地面结构遭遇地震时所产生的后果有本质区别[1]。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信息表明,地下结构之所以要比地面结构的抗震减震能力强主要是因为地下结构周围的岩石和土质的作用。

相对于地面建筑结构而言,地下结构可通过岩石和土壤达到有效的减震效果。

当地震波场大于地下结构尺寸时,地震对地下结构以及周围的岩石几乎没有影响。

且由于地下结构的尺寸较长,所以在震动时沿结构纵向各点的向位差别明显从而降低震动给地下结构带来的影响。

2.影响地下结构抗震的主要因素(1)不确定性的地面运动。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其运动或移动方式也毫无任何规律可言,复杂程度也无以言表,无论是对于建筑结构还是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措施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措施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措施摘要:随着人们对抗震安全和建筑物稳定性的要求日益增加,现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处理变得愈发重要。

通过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和加固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关键词: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加固处理引言现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加固处理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抗震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介绍了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和加固处理的方法与措施,包括钢材加固、混凝土加固、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加固、隔震加固和抗震支撑加固等。

1.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1.1 地震动力学基础地震动力学是研究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响应的学科。

在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考虑地震力的特点和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地震力包括地震加速度、地震速度和地震位移等参数,通过地震波响应分析来确定地震力的作用。

1.2 设计哲学与准则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哲学是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能够保持弹性反应或在一定程度上的塑性变形,以降低地震力对结构的作用。

设计准则是基于地震破坏机理和建筑物性能的要求制定的可行性规定,如最大位移限制、风险分级、结构韧性和耐震性能等。

1.3 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参数是用于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关键参数。

常见的抗震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地震加速度、结构设计震级、控制层间位移差、地震分组和隔震设备设置等。

通过合理选取和设置这些参数,可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2.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2.1 钢结构设计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要注意以下要点:合理选择材料,选择高强度钢材以提高结构强度和延性。

设计适当的连接方式和节点设计,确保连接的刚度和强度。

采用适当的防屈曲和抗滑倾力措施,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

2.2 混凝土结构设计在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选取适当的混凝土等级和配筋率,保证结构的强度和延性。

合理布置和设计梁、柱和板等结构构件,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范结构加固与抗震设施

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范结构加固与抗震设施

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范结构加固与抗震设施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可靠地承受震动力,并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范中的结构加固与抗震设施进行探讨。

一、结构加固结构加固是指对已有建筑的结构进行改造,增加其抗震能力的过程。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范,结构加固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结构检测与评估:在进行结构加固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结构检测与评估,确定结构弱点和薄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固。

2. 加固设计:根据结构检测结果,应当制定具体的加固方案。

加固设计应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行性,并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3. 加固材料的选择:在进行结构加固时,应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钢材、纤维增强材料等,以增加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加固材料的选择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4. 加固施工:加固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固工程的实施。

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经验,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二、抗震设施在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范中,抗震设施被视为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主要的抗震设施包括:1. 预制松弛缝:预制松弛缝是一种能够缓解地震产生的变形和应力的装置。

通过设置预制松弛缝,能够减小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影响,提高其抗震性能。

2. 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一种能够吸收地震能量的装置。

它可以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有效地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程度。

3. 防震支座:防震支座是一种能够降低地震力传递和减小结构变形的装置。

通过设置防震支座,能够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隔震设施:隔震设施是一种能够降低地震力传递的装置。

通过设置隔震设施,可以有效地隔离建筑物与地震力的作用,减少结构的震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抗震设施时,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选型和施工,以确保其效果和安全性。

结论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范中的结构加固与抗震设施是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浅析建筑结构的抗震与检测加固

浅析建筑结构的抗震与检测加固

浅析建筑结构的抗震与检测加固建筑结构的抗震与检测加固是建筑工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与加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抗震设计原则、抗震加固技术等方面进行浅析,为大家介绍建筑结构抗震与检测加固的相关知识。

一、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破坏力极大。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崩溃,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就需要进行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地震影响因素,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抗震设计参数,使得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整体稳定。

而抗震加固则是指对已经存在的建筑结构进行改造加固,使其在地震作用下达到一定的安全等级。

二、抗震设计原则1. 结构稳定性原则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

结构的稳定性取决于结构的受力体系是否合理、结构材料的强度是否充分以及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是否牢固等因素。

在抗震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

结构抗震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震动响应,减缓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性,可以采取增加结构刚度、提高结构耗能能力、改善结构的非线性行为等措施。

3. 结构位移控制原则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是导致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震设计中需要控制结构的最大位移,通过合理的刚度设计和减震措施,降低结构的位移响应,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

三、抗震加固技术1.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但是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破坏。

为了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可以采用粘贴钢板加固、外包钢筋混凝土柱加固、预应力加固等技术,提高结构的耐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建筑工程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它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设计和控制来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领悟到了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点和核心思想。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学习心得:第一,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第二,减震控制的技术措施;第三,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发展趋势。

首先,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在抗震设计中,最重要的原理就是“强度设计原则”,即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使其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并实现人员安全疏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的设计方法来进行抗震设计,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考虑地震波作用等。

其次,减震控制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减震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力或减少建筑物的振动响应,从而降低结构的破坏性。

在减震控制中,常见的技术措施有“筒状减震器”、“摆锤减震器”、“金属异型橡胶支座”等。

通过采用这些技术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提高其抗震能力。

最后,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一个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未来,我认为抗震设计将越来越注重综合性能和可靠性,更加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而非简单地提高某一个单项指标。

而减震控制技术也将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物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减震措施。

通过学习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才能够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我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结构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抗震、减震技术等。

在施工活动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震措施,可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得到持续提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保证工程结构设计符合工程实际要求的前提下,其安全性、稳定性都会得到提升,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改变传统住宅结构抗震设计方式,提高其抗震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的危险性,避免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保证结构的质量,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从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中的要点入手,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地壳迅速释放出能量时,会引起地震,造成建筑物等物体的变形和崩塌。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应注意做好隔震、减震工作,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与耗能减震设计适用于对建筑物的抗震安全、使用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橡胶隔震支座构成的隔震层,在主体构件上安装减震装置等,以尽量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防止出现建筑物变形、倒塌等问题。

二、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要点(一)水平刚度的控制在发生地震时,高层混凝土结构更易受横向力的作用而发生侧向位移,甚至发生倒塌。

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结构的横向刚度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楼盖应将地震的力量传导到墙体上,使其承受倾覆的力矩,并在其内部形成轴力,使其与水平力弯矩成比例,避免出现侧倾、倒塌等现象。

(二)结构控制采用框架的形式对结构进行控制,使得设计中的具体参数和结构参数能够应用到现场,让结构的控制条件能够与设计时的目标数据相符合,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工艺。

在进行结构控制时,应考虑到要进行的最大抗震级别,加强结构的隔震和缓冲作用,减少地震发生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并根据区域内的震情情况,适当提高建筑的某些性能,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结构优化与加固

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结构优化与加固

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结构优化与加固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结构优化与加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可以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结构优化与加固的原理和方法。

1. 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指在保持结构整体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配置、调整结构的截面尺寸、材料及连接方式等,达到最优的抗震性能。

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常用的结构优化方法有:1.1. 材料选用优化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合理选择材料对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工程师可以通过考虑材料的强度、刚度、耐久性等指标来选择最适合的材料,从而优化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1.2. 截面尺寸优化结构的截面形状和尺寸对其抗震性能影响较大。

通过对结构进行优化,可以合理调整截面的尺寸,使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结构优化,可以减小结构的阻尼比、提高结构的刚度,从而增加结构的抗震力。

1.3 连接方式优化结构的连接方式对其抗震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合理设计连接的类型和方式,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刚性和耐震性能。

例如,采用粘结剂连接代替传统的螺栓连接能够提高结构的延性,增强其抗震性能。

2. 结构加固结构加固是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通过增加和改进结构的支撑系统,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通过结构加固,可以解决已有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损坏和失效的问题,减少灾害风险。

常见的结构加固方法包括:2.1. 加固材料的使用加固材料的使用是常见的结构加固手段之一。

例如,使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对柱子、梁、节点等进行包裹加固,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2.2. 新增加固措施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横向加固墙、加固构件等措施,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这些新增加固措施可以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延性,提升抗震性能。

2.3 增加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加固措施。

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加入减震装置,能够有效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结构的完整性。

钢结构的防震设计与抗震加固

钢结构的防震设计与抗震加固

钢结构的防震设计与抗震加固钢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具备优异的抗震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

然而,在地震的冲击下,钢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进行钢结构的防震设计与抗震加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钢结构的防震设计原则以及加固方法,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一、钢结构的防震设计原则钢结构的防震设计旨在提高其抗震性能,减少因地震引起的结构破坏和人员伤亡。

以下是钢结构防震设计的主要原则:1. 合理的荷载配置:根据结构的荷载特点,合理配置静荷载和动荷载。

静荷载是建筑本身的重力荷载,动荷载是地震时产生的惯性力。

在设计中,应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和结构的重要性等级确定合适的地震荷载。

2. 建立合适的受力体系:合理的受力体系是确保钢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受力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适当的受力体系。

3. 使用高强度材料:选用高强度钢材作为构件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高强度钢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塑性,能够有效承受地震荷载带来的变形和破坏。

4. 设计适当的刚度和强度:刚度和强度是决定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刚度过高会导致结构刚性不足,无法有效分担地震力;刚度过低则会造成结构的振动加剧,增加破坏风险。

在设计中,应根据结构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级确定合适的刚度和强度。

二、钢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除了在设计时采取防震措施外,现有的钢结构也可以通过加固手段提高其抗震能力。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钢结构抗震加固方法:1. 钢支撑加固:在原有结构中添加钢支撑,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钢支撑可以采用桁架、斜撑等形式,根据结构的受力体系和位置进行合理布置。

2. 框架加筋:钢结构框架的节点和连梁处通常是结构的薄弱环节。

通过在节点和连梁处加筋板、加劲肋等加固措施,可以增加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钢板护面:在钢结构的主体构件上添加钢板护面,形成轻型钢结构体系。

钢板护面能够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增强其整体抗震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 阻 尼 有 关。增 加 结构 的阻尼 、延长 结 构周 期 均会 使地 震 力和 地 震 响应 减 小 。 因此 ,结 构抗 震加 固可从 以 下几 个 方面着 手 .
21 加 大 结构 阻 尼 .2

般情况下 ,结构阻尼加大,则地震作用将减小。在地
震 作 用 结 构 变 形 相 对 较 大 的 部 位 ,适 当布 置 阻 尼器 ,使 结 构
结构抗震 与减震加 固方法探讨
一 黎 雪环
1结构减震与抗震加固原理 . 与一般荷载作 用效应 中和结构物特性基本无关的特征相 比 ,地 震作 用效 应与结构 物 自身的动 力特性 显著相 关。另 一 方面 ,地震 具有极 大不确 定性 ,就 目前 人们 的知 识水平 来 说 ,还 无法准 确预 测未来地 震作 用 的大小。 为避 免过于 浪 费 ,结 构抗 震 ( 固 )设计 的原 则是 “ 震不坏 ,中震 可 加 小 修 ,大震不倒 ”。结构具 有足够 的承载 能力是保 证 “ 小震不 坏 ”和 “ 中震可修 ”抗 震 ( 固 )设计 目标 的前提 ,而对于 加 罕遇 的 “ 大震”作用 ,结 构中的某 些部位 或部 分构件将超 过 其承载 能力 ,为避免结构 的倒塌破坏 ,这些部位和构件应具 有足够的延性 ,而不使结构丧失整体性。 地 震对 结构 的承载力需求和延性需求与结构 自身的周期
223 它结 构 类 型 的抗 震加 固 方法 _.其
如果 地震作 用减 少,结构反应 必然减小。这个方法似乎 并没有加 固结构 ,但 实际上地 震作用 的减小保证 了该结构在 地 震发 生时 的安全 ,在任何情 况下 ,减 小地 震作 用就 意味着 结构抗 震安全度 的提 高。从工程 实际出发而言 ,减小地 震作
震 能量 ,从 而使 上 部 结构 周期 加长 ,传 递 给 上 部 结 构 的地 面 水 平 地 震 加 速 度 大 大减 小 ,从 而减 小 了上 部 结 构 承 受 的地 震
是 ,这 种 加 固 方法 往 往 同时 也 增主要 有 以下几 种 : 221 对砌 体 结 构 的加 固方 法 .针 砌 体 结 构 抗 震 性 能 不 好 , 主 要表 现 在 砌 体 抗 震 墙 抗 震 能
(1) 增设结 构构 件、加大结构构件 截面尺寸 、增加 配 筋 ,提 高结 构抗 震承 载能力和延性 能力 ,使其 大于地 震对 结 构 的承载力 需求和延性需 求,相应 的加 固方法通 常称 为结构
抗震加固。 ( 增 加 结 构 的阻 尼 ,减 小 结构 的地 震 响应 ,即减 小地 2) 震对 结构 的承载 力 需 求和 延性 需 求 ,相 应 的加 固 方法称 为消 能 减 震 加 固 ,这种 加 固往 往 同时 还增 加 了结 构 的承 载 能力 。 ( 采 取 专 门措 施 ,延 长 结 构 的 周 期 ,减 小 结 构 的地 3)
阻尼加大 ,地震作用将减小 ,从而达到抗震加固的 目的。 目
前 , 国 内有 关 单 位 已采 用 增 大 阻 尼 的 方 法 ( 能减 震 )对 一 消
些建筑进行加固并且收到了很好的加固效果。
22 大 结构 抗 震 能 力 的加 固 方法 _ 增 增 大结 构 的 抗 震 能 力 ,实 际就 是 提 高 主 要 抗 侧 力 构 件 的
用 可 通过 以下 方法 实现 .
211 大结 构 周 期 ..增 从 地 震 工程 原 理 出发 , 当结 构 周 期 增 大 时 ,结构 刚度 减
小 ,因此地 震作 用减 小。一个能有效使 结构 周期增 大的方法 是 隔震技术 。 目前工程 常采用 阻尼 高、水平 变形 大、能有效 吸 收地 震能量 的铅芯 橡胶 隔震垫 ,将其设 置在房屋上部结构 与基础 之间 ,使房屋上部 结构 与基础完全脱开 。在地 震作用 下 ,隔 震垫在水平 方向发 生较 大变形 ,吸收并消耗较 多的地
承载 力、延性和结构 的整体性 ,如增加剪力墙、增设支撑、
增 大 构 件 截 面 尺 寸 等 。 在 采 取 这 类抗 震 加 固 措 施 时 ,必 须 注 重 从 整 体 结 构 出发 ,进 行 结 构 加 固 ,不 能 “ 痛 医 头 ,脚 痛 头
医脚 ”,防止加固局部构件导致薄弱部位的转移。需注意的
钢 筋 混 凝 土 面 层 加 固 法 、 外 包 型 钢 法 、粘 钢 加 固法 、碳 纤 维 加 固法 :如 包 裹 F P 约 束 混凝 土柱 ,通 过 增 设 抗 震墙 加 固 R布 框 架 结 构 来 降 低抗 震 能 力 薄 弱 的 框架 柱 、 梁承 受地 震作 用 的 增 设墙 体 法 等 。这 样 可 以增 加 结构 构 件延 性 。
力、变形性能的不足 ,以及房屋 整体 性不好。针对砌体 结构 的加 固方法主要也就是解决上述 问题。如增大墙体抗 震性能
的外 包 钢 筋 混 凝 土 面 层 、 钢 筋 网 水 泥 砂 浆 面层 加 固 法 :增 大 结 构 整 体 性 的 压 力 灌 浆 加 固 法 、 增 设 圈 梁 ( 造 柱 ) 固 构 加 法 、 拉 结 钢 筋 加 固 法 :通 过 增 设 抗 震墙 来 降低 抗 震 能 力 薄 弱 构件 所承 受地 震作 用 的增 设墙 体 法 等 。 222 对框 架 结 构 的加 固方 法 l 针 .
震响应 ,相应 的加固方法称 为隔震减震加 固。
2抗 震加 固方 法概 述 . 21 小 地 震作 用 的加 固 方 法 . 减
在钢筋混凝土多层 及高层结构型式 中,框架结构在地 震
作 用 下 变 形 较 大 ,破 坏 也 较 为严 重 。 框 架 结 构 在地 震作 用 下
抗震性能不好 ,主要表 现在 框架柱 、梁抗 震承 载力、变形能 力不足 ,针对框架结构的加固方法主要也就是提高框架柱 、 梁的抗震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如提高柱 、梁抗 震性 能的外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