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转型思考 ——深圳新型总部集聚区规划建设启示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篇一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愈发凸显。
城市自组织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自下而上的空间组织和结构调整过程。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其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
本文以深圳市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深圳城市空间发展概述深圳市位于中国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一线大都市的巨变。
其城市空间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用地扩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到如今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高度发展。
这一过程中,自组织现象显著,多种空间结构和功能的重组不断涌现。
三、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1. 经济驱动下的自组织: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企业和资本的集聚,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2. 社会文化驱动的自组织:随着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深圳形成了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3. 空间结构自组织: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深圳的城市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四、影响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的因素1. 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规划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深圳的经济特区政策、城市更新政策等。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等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功能和形态。
深圳的移民文化和多元文化环境为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提供了动力。
五、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的未来趋势1. 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未来深圳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创新组织管理--创智云城项目规划设计管理
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6月上总第408期交流探讨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创新组织管理——创智云城项目规划设计管理刘 超 洋1 孙 龙 飞2 刘 茜3 赵 影4(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深圳市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深圳市特区建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超大型综合性产业园区项目具有规模大、功能多、系统复杂的特点。
因此,规划设计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
本文以深圳市留仙洞总部基地1街坊项目为实例,论述其采用的五个方面的创新管理方法,即组织架构创新、集群设计组织创新、专项设计协同创新、运营策划协同创新、技术集成创新。
较好地解决了项目的复杂难题。
从规划设计源头控制项目质量、进度和成本,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点从规划设计管理维度出发,为超大型产业园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项目管理;创新;组织架构;协同;规划设计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andDesign Innovation——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Chuangzhi Cloud City ProjectLiu Chaoyang 1,Sun Longfei 2,Liu Qian 3,Zhao Ying 4(Shenzhen SEZ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Group Co.,Ltd,Shenzhen Guangdong,518000;Shenzhen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Co.,Ltd,Shenzhen Guangdong,518000;Shenzhen Lvgem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 Ltd,Shenzhen Guangdong,518000;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C&D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o.,Ltd,Shenzhen Guangdong,518000)Abstract : Super large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park projec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 multi-functional and complex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management is the core work of project management. Taking the 1st neighborhood project of Liuxiandong headquarters base in Shenzhe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has adopted five innovative management methods, including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innovation, cluster design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special design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operation planning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novation, which not only solved the complex problems of the project, but also controlled the quality, schedule and cost of the project from the sourc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so that it achieved bette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imens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 management to provide effective methods and ideas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anagement of super large industrialDOI: 10.16116/ki.jskj.2020.11.018总第408期建设科技交流探讨park projects.Keywords :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collabor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上世纪以来,产业园区伴随着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高速城市化的推进,尤其是“园区+地产”商业模式催化,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推动了许多地方政府与地产企业的生产力。
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2007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确定“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从而掀起了新一轮服务业发展的高潮。
其中,各地争相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特征1.产业性。
服务业集聚区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住宅开发项目,它是以金融、中介、商务、商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产业,能够持续产生经营收入和税收,具有长期效应。
2.集聚性。
服务业集聚区是若干服务产业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高密度、高效率集聚,形成产业发展高地。
在特定区域内,服务产业密度远远大于其他地区,在较小的地域内实现较大的经济总量,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
3.集约性。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遵循利用存量、节约发展的原则,不新增或少增建设用地。
主要是在依托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不是重新占有、开发土地搞建设。
重点是在现有的工业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利用存量土地和老厂房进行建设。
4.系统性。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既是商务办公的集聚地,也是休闲、娱乐、购物的汇集场所。
集聚区强调功能的系统性,根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合理界定核心功能定位,以商务和商业活动为核心,将现代化的办公楼、宾馆、购物休闲娱乐中心、酒店式公寓等多种业态融为一体,区内各类企业相互依存。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理论思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问题,主要是解决服务业为何集聚、为何在某地集聚,以及通过集聚获得了什么效应等问题。
(一)服务业为何集聚从形式上说,产业集聚可以分为集群式集聚和共生式集聚。
集群式集聚是指相同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共生式集聚是指不同的企业聚集在一起。
一般说来,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比制造业更高。
1.集群式集聚的机理(1)成本效应。
空间资源紧缺导向下深圳重点片区规划实践分析——以平湖金融基地规划建设为例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34空间资源紧缺导向下深圳重点片区规划实践分析——以平湖金融基地规划建设为例娄 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平湖金融基地以空间资源紧缺为导向,从分析现状自然资源条件及特征入手,重点讨论其在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的思考。
本文从空间提质增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不断探索,通过空间单元、多元组织和全链条的规划要素形成创新的规划路径,构建一个产城融合的城市重点创新区,希望其规划思路及开发模式为其他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空间资源紧缺;提质增效;可持续;规划路径;重点片区[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9.08Analysis on Planning Practice of Key Areas in Shenzhen under the Guidanceof Space Resource Shortage—— A Case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Pinghu Financial BaseLou Yun(Shenzhen Branch of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China)Abstract: Pinghu financial base is guided by the shortage of space resources.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its thinking on the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pace. This paper makes continuous explo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mprovement of spatial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high-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ms an innovative planning path through the planning elements of spatial unit, diversified organization and the whole chain, and constructs a key urban innovation zone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city, hoping that its planning ideas and development model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projects.Key words: shortage of space resources; quality and efficiency; sustainable; planning path; key areas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极核,但面临着空间资源紧缺的困境。
综合发展规划的龙岗实践探索与创新思考
综合发展规划的龙岗实践探索与创新思考张小川,史相宾摘要:为适应全面深化改革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发展要求,深圳各区近年来纷纷开展了综合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本文从深圳规划编制体系演变的进程探讨综合发展规划的来由,梳理了深圳各区已经编制的综合发展规划的背景与实践,并重点以龙岗区综合发展规划为例,在借鉴综合发展规划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综合发展规划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生效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其创新要点与对焦视角,以期对后续其他即将开展的综合发展规划提供一个借鉴与思考的视角。
关键词:综合发展规划,多规协同,规划实施综合发展规划作为一个新型研究型规划,虽然不是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的法定规划,但作为指导地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梳理了深圳各区已经编制的综合发展规划的背景与实践,并重点以龙岗区综合发展规划为例,对综合发展规划的国际经验借鉴、规划编制和实施生效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深圳各区综合发展规划的背景与实践1.1深圳各区综合发展规划的背景从深圳城市规划体系演进过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指导特区内建设,90年代以后,特区外的宝安、龙岗渐渐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为了促进特区内外协调发展,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将规划区范围扩展到整个市域,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因此采用次区域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补充和完善,建立规划行动纲领和区域协调策略[1]。
2005年以后,深圳市完成了全市域城市化,龙岗和宝安的原农村体制全面转化为城市体制,次区域规划层级也相应取消,深圳城市规划体系转变为城市总体规划和法定图则规划的“两层级规划体系”,分区规划则视需要编制。
然而,法定图则规划在内容和形式上偏向实施层面,在发挥战略统筹引领作用上存在较大难度,尤其是随着特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和存量优化的全面转型阶段的到来,各区分权化也逐步呈现出权利和决策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特征[2],各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目标定位、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发展诉求都需要重新审视,因而编制综合发展规划成为引导各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深圳相继出现了坪山新区综合发展规划[3]、龙岗区综合发展规划[4]、宝安综合规划[5]等新型分区层面的统筹性规划。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信息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信息提供日期:2022-06-28 【字体:大中小】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衔接落实国家、省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规划,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基础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器件等3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但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仍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立足深圳实际,紧密围绕服务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建设,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于稳住深圳制造业基本盘,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意义重大。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核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上楼”的模式应对产业招商方式
“工业上楼”的模式应对产业招商方式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增长目标的驱动下,工业发展往往面临转型升级加速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双重压力。
随着产业迭代,土地资源极度紧缺、工业园区品质不高、土地成本快速攀升等问题日趋突出。
为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珍贵的土地空间资源,留住更多一流优质科技和产业资源,工业上楼应运而生。
01“工业上楼”具有以下特征早在2012年,深圳就已经在全国率先探索“工业上楼”的模式。
近年来,“工业上楼”模式已逐渐成为很多大城市解决工业用地紧张、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有效手段“工业上楼”是在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和产业空间资源紧缺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的创新和突破,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新型产业空间模式。
在不改变工业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提升容积率。
“工业上楼”具有以下特征:1.在工业类用地上发生的生产空间创新模式;2.高度超过24m,或者楼层数达到6层及以上的工业厂房;3.上楼对象为轻型生产、环保型和低能耗类型的高端制造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02如何判断产业是否适合“上楼”“工业上楼”是城市产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特殊时期的政策性用房供给的手段,底层逻辑强调为“制造业当家”配套服务,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通过“工业上楼”供应解决生产,强调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差异化发展。
关于如何判断产业是否适合“上楼”,“工业上楼”五要素模型被广泛应用。
形成适用范围广、操作性强的筛选标准和流程,为判断各产业类别和环节是否适宜“上楼”提供较为扎实落地的参考依据。
深圳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区,产业生态具备强大的基盘。
实施“工业上楼”需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创新性”、“导向性”、“灵活性”的政策,突出空间保障导向、经济效益导向、发展需求导向,助推深圳破解产业空间短缺难题。
在“保本微利”前提下,用足用好规划、土地、更新、整备、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精准施策,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良性循环,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从空间治理视角浅谈国土空间用地用海规划图编制及管理的若干问题——以东莞为例
从空间治理视角浅谈国土空间用地用海规划图编制及管理的若干问题——以东莞为例发布时间:2022-10-08T08:11:55.802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9期作者:李欣怡[导读] 相对于过去的规划而言,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的是广域的国土空间范畴,其规划编制必须从广域的国土空间格局出发,来完善国土空间全要素的配置和组合关系,这是空间治理的重要一环。
本文以空间治理的视角,以用地用海规划图为重点,从城市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国土空间用地用海规划图编制及管理的相关思考与建议,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广东省东莞市 523000摘要:相对于过去的规划而言,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的是广域的国土空间范畴,其规划编制必须从广域的国土空间格局出发,来完善国土空间全要素的配置和组合关系,这是空间治理的重要一环。
本文以空间治理的视角,以用地用海规划图为重点,从城市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国土空间用地用海规划图编制及管理的相关思考与建议,关键词:空间治理;用地用海规划图;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对各种空间要素和资源要素的利用和科学配置,是空间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将要素关系梳理清楚,并进行系统优化,才能发挥规划的价值(刘合林,2022)。
自2019年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来,在国家、省出台的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的指导下,东莞市初步形成了《东莞市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基本明确了“编什么”的问题。
然而,作为一个“新事物”,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市县(镇)级规划,其重点是什么?怎么编?怎么管?如何科学配置和管控?这些都是摆在各层级自然资源规划系统面前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宁思思,2022)。
本文试图以东莞空间治理的实际需要为切点,对用地用海规划图的编制及后续管理提出一些思考。
一、用地用海规划图认识的转变镇级总规是市级总规、片区规划大纲的空间落实平台,关键在于做“实”,突出落地性、实施性和管控性,是对具体土地用途作出的确切安排,对各类空间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全域用途管控的“一张蓝图”,并通过“一张图”系统,通过多张管控图,配以相关的政策机制,“一茬一茬接着干出来”。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篇一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发展成为了众多城市规划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自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发展机制,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深圳市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影响,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背景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和复杂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这个过程中,自组织机制在推动城市空间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自组织理论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应用自组织理论认为,城市空间发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即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形成城市空间的自组织结构。
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自组织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自组织:深圳的经济发展由早期的制造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产业集群。
这种经济结构的自组织演化,推动了城市空间功能的更新和优化。
2. 社会自组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迁徙,深圳市民的社会网络逐渐形成并不断优化。
这种社会网络的自组织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和活力。
3. 文化自组织: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文化多样性是其显著特征。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创新和发展。
四、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特征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深圳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状形态,各种功能区相互交织、相互依存。
2. 空间演化的动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圳的城市空间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和优化。
3. 空间活力的多元性:深圳的城市空间充满了活力和多元性,各种文化、各种产业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973号(经济发展类317号)提案答复的函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973号(经济发展类317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9.22•【字号】粤府函〔2019〕247号•【施行日期】2020.09.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973号(经济发展类317号)提案答复的函涂辉龙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的提案》收悉。
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加强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社会民生共建共享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您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提升珠江西岸发展能级、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省将认真研究吸纳。
一、关于加快大湾区东西两岸交通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力度推进跨珠江口通道规划建设工作,加快补齐跨珠江口通道短板。
目前,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等公路通道和广深港高铁已建成通车。
深中通道正在全力加快建设,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深圳至江门铁路控制性工程跨珠江口隧道已于今年7月正式开工,计划2025年年底建成通车;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隧道等全线隧道顺利贯通,计划2021年通车运营。
中南虎城际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近期建设项目,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纳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0—2035年)》远景展望线。
上述跨珠江口通道的规划建设,将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下一步,我省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交通客流需求,进一步加强对跨珠江口新通道的研究规划工作,积极推动深中通道、深江铁路等一批在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适时启动狮子洋通道、莲花山通道、伶仃洋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为促进东西两岸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下城市重点地区规划建设路径思考
1032023.19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益主体涉及广、建设项目数量多、开发建设周期长,其前瞻谋划和规划实施工作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面临更大的挑战,也更迫切需要对工作转型方向与制度创新路径进行探索。
近年来,各地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丰富的城市重点地区建设实践,在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由于规划决策与行为的分散性,各阶段参与主体缺乏整体统筹意识,大多呈现碎片化多头推进状态,造成实际推进效果与城市高品质建设预期仍有差距。
在此背景下,基于我国现有的规划体系特征及广州在重点功能片区的规划探索实践,思考并总结有效适用于城市重点地区全流程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路径要点,对当前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当前城市重点地区规划建设中的重难点研判城市重点地区,通常指城市战略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确定必须重点推进城市规划的建设开发区域,包括重要的城市商业商务区、产业功能集聚区及特色发展地区等。
城市重点地区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一般被赋予了更高的发展定位、更高的空间品质、更高的建设效率的期许,其规划建设管理因高强度空间开发、高运转建设周期、多维度主体诉求及财务成本压力叠加面临严峻的挑战。
2.1空间维度:高效集约的空间资源利用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城市重点地区的土地更具有稀缺性。
有限的土地资源、高昂的再开发成本,驱使城市空间向高强度、高密度方向演进,间接导致人、地、产等客观要素及技术逻辑的矛盾高度集聚在有限的土地载体上。
由于单位面积更小的土地承载更多的空间发展需求,需在有限的空间里处理好自然资源、历史文脉与现代开发之间的矛盾,对跨专业设计协调及后期建设施工管理等方面带来新的更大的挑战。
如商务区内部小街区、密路网的摘要 研究探讨了在新时期城市建设由高增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重点地区规划建设环节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如高效集约的空间资源利用、精明紧凑的开发建设周期、多元复杂的利益主体诉求、理想空间范式与现实经济性的平衡取舍考量等,并基于广州市重点功能片区的规划实践,指出建立伴随式与成长型的地区规划、空间组织与开发建设机制的意义,进而从顶层设计、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土地开发等环节,总结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下的规划建设工作要点,以期为超大、特大城市重点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指引与模式借鉴。
.科研创新用地在实际操作中的困境与对策——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为例
科研创新用地在实际操作中的困境与对策 ——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为例林倩,张凌,郑铄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热潮下,如何确保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营造适宜的空间形态成为当前规 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的新常态时期的职责所在。
基于“规划与土地”的 视角,本文通过明晰与梳理科研创新用地的内涵特征、发展现状、未来趋势,指出未来功能布局的混合多 元态势。
面临此类挑战,本文针对惯用的混合用地这类应对措施所带来的困惑,探讨高新区未来适合新产 业新业态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空间发展策略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地运营方式,提出扩大用地兼容性、以单一用 地简化部门操作、完善业态管控与灵活的用地管控措施、提升园区自持比重等具体措施,为未来国家高新 区乃至整个宁波市在科研创新用地上的规划编制与管理提出具体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科研创新用地,混合用地,宁波国家高新区1.引言当前新常态下,新产业、新业态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 关键,也是当前城市竞争的高地。
相应的,确保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营造适宜的空间 形态,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成为当前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热潮中的职责所在。
宁波国家高新区作为宁波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载体,近年来随着以其为核心创立 的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的推进,高新区更是未来宁波的创新驱动先行区、新兴产业引领区、高 端人才集聚区1。
站在创新转型的关键期,高新区的发展需要更多地从原先的关注物质空间 建设转向创新平台的营造,需要对维系园区核心的创新服务平台及其运营进行深层次的探 索。
因此,本文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为研究重点,围绕科研创新用地,基于“规划与土地”的 视角,针对园区当前土地开发方式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尤其是刚批复的《新材料科技城城市 总体规划》 中提出提出的混合用地给编制与管理所带来的困惑, 探讨高新区未来适合新产业 新业态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空间发展策略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地运营方式, 为下一步国家高新区1资料来源:宁波国家高新区概述 /doc/zjgxq/yqjs/jbgs/index.shtml乃至整个宁波市在科研创新用地上的规划编制与管理提出具体的策略与建议。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文本深圳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九月I 目录总则 (1)第一部分城市性质与规模 (3)第一章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3)第二章城市规模 (4)第二部分城市发展政策指引 (7)第三章区域协作政策 (7)第四章经济转型政策 (9)第五章社会和谐政策 (10)第六章生态保护政策 (11)第三部分城市空间发展与结构布局 (14)第七章土地综合利用与四区划定 (14)第一节土地综合利用 (14)第二节四区划定 (15)第八章城市空间结构 (17)第一节空间发展策略 (17)第二节城市发展轴带 (18)第三节城市分区与功能组团 (19)第四节城市中心体系 (21)第九章城市更新 (22)第十章城市建设密度分区 (24)第十一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5)第十二章总体城市设计 (27)第十三章五线划定与管制 (30)第四部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支撑体系 (34)第十四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34)第一节工业发展与布局 (34)第二节物流业发展与布局 (36)第三节金融业发展与布局 (37)第四节文化产业发展与布局 (38)第五节旅游业发展与布局 (40)第十五章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布局 (42)第十六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设施布局 (44)第一节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 (44)第二节各类公共设施布局 (46)第三节各类商业设施布局 (48)第十七章城市文化特色与遗产保护 (50)第一节文化特色塑造 (50)第二节文化遗产保护 (50)第十八章城市生态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 (52)II 第一节城市生态建设 (52)第二节绿地系统规划 (55)第十九章城市环境保护 (58)第一节地表水环境 (59)第二节近岸海域环境 (61)第三节空气环境 (62)第四节声环境 (64)第五节固体废弃物 (65)第二十章海洋岸线保护与利用 (66)第五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69)第二十一章综合交通设施 (69)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 (69)第二节对外交通 (71)第三节公共交通 (74)第四节道路交通 (75)第二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76)第一节水资源和能源保障 (76)第二节供、排水工程 (79)第三节供电工程 (83)第四节供气工程 (84)第五节通信工程 (86)第六节环境卫生工程 (88)第二十三章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减灾 (90)第六部分规划实施政策支撑体系 (97)第二十四章特别政策地区 (97)第二十五章分阶段实施指引 (100)第二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02)第二十七章分区发展指引 (107)第二十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政策与措施 (110)附则 (115)附表 (116)附表1: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116)附表2: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117)1 总则第1条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即将完成期限的条件下,为适应新的城市发展形势和目标要求,由深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是指导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
产业园定位策划报告
产业园定位策划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背景与目的 (2)1.2 报告范围与研究方法 (3)1.3 报告结构与内容概述 (4)二、产业园概述 (5)2.1 产业园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6)2.2 产业园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7)2.3 产业园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 (8)三、市场需求分析 (9)3.1 目标市场定位 (10)3.2 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11)3.3 目标客户需求调研 (12)四、竞争态势分析 (13)4.1 主要竞争对手概况 (14)4.2 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16)4.3 竞争策略与建议 (17)五、产业园定位策划 (19)5.1 产业园功能定位 (20)5.2 产业园形象定位 (21)5.3 产业园品牌定位 (22)六、产业规划与发展策略 (23)6.1 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24)6.2 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 (25)6.3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27)七、投资分析与效益预测 (28)7.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计划 (30)7.2 产值与税收预测 (31)7.3 社会效益评估 (32)八、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33)九、结论与建议 (33)9.1 结论总结 (35)9.2 建议与展望 (35)9.3 落实措施与行动计划 (36)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竞相投资兴业的热点领域。
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本报告旨在对某产业园区的定位策划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报告首先对产业园区的发展背景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后续的定位策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产业园区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产业园区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合理的定位策略奠定了基础。
根据产业园区的定位目标和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定位策划措施,包括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以期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产业集聚迈向纵深:构建大平台 推进新跨越——浙江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三人谈
张 善 坤 : 委 省 政 府 在 去 年 印 发 的 《 于 加 快 推 进 省 关 产 业 集 聚 区 建 设 的若 干 意 见 》 , 台 了一 系 列 保 障 产 中 出 业集聚区建设的政策举措。这个意见有两个鲜明特点 :
一
江 对 产 业 集 聚 区发 展 定 位 、 间布 局 、 业 导 向 等 是 如 空 产 何 考虑 的 ? 张 善坤 : 委 “ 二 五 ” 划 建 议 和 全 省 “ 省 十 规 十二 五 ” 规 划 纲 要 提 出 了 “ 产 业 集 聚 区建 设 成 为 新 型 工 业 化 与 新 把 型 城 市 化 相 结 合 的示 范 区 、经 济 转 型 升 级 的先 行 区” 的
就产 业 导 向 而 言 ,各 省 级产 业集 聚 区要 以 国 家 、 省
相关产业规划和政策为指导 , 照推进经济转 型升级 的 按 要求 , 突出“ 、 、 、 ” 注重优 化产业 结构 、 优 新 高 特 ( 注重集
聚新 兴 产 业 、 重 提 高 科 技 含 量 、 重 发挥 特 色优 势 ) 注 注 的
发 展 总 体 规 划 》 浙 政 发 [ 115号 ) 明 确 了 全 省 建 设 ( 2 04 0 ,
产业集聚 区的总体战略 、 空间布局 、 产业导 向等 。 市级层
面 ,4个 省 级 产 业 集 聚 区 发 展 规 划 已 经 全 部 由 省 政 府 l
批 复 并 由省 发 改 委 印 发 实 施 , 目前 各 地 正 在此 基 础 上 加
记 者 : 了推 进 全 省 产 业 集 聚 区建 设 , 委 省 政 府 为 省
出 台 了哪 些 支持 性举 措 ?
政府办公厅转发 , 将于今年起 实行 。 省市联动 、 协同推进
如何抓住工业上楼新赛道
如何抓住“工业上楼”新赛道01为什么说,2023年是「工业上楼」的关键之年?所谓「工业上楼」,可以通俗理解为建一个高层厂房,然后把有条件上楼的工业企业搬到楼上。
从2019年开始,关于「工业上楼」风口的话题就一直广为流传,而疫情的结束,又赋予了「工业上楼」新的机遇。
1、多地重提「制造强市」,工业即将回归城市过去三年,疫情叠加经济疲软,对工业经济的恢复增长形成了严重制约。
随着政策的放开,拼经济将成为2023年国家发展的主旋律。
作为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工业增长无疑将被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而各地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如工业强市苏州,便把“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列为2023年十方面重点工作第一项;贵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提出要“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此外,深圳、天津、合肥等多个城市也纷纷重提“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目标,足见地方政府发展工业的紧迫感。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动荡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科技封锁,也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走一条高端制造的道路。
由此判断,2023年工业经济的整体走势将是一个稳步回升的过程。
众所周知,工业地产作为制造业的最重要载体,与实体经济景气程度息息相关。
过去三年,市场对实体经济缺乏信心,工业地产亦被波及。
如今,随着制造业订单逐步恢复,工业地产也将迎来持续稳定的增长发展。
2、多因素导致工业地产行业需求增加这两年,当研办类产品空置率居高不下时,厂房却一房难求,尤其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工业用地极为稀缺,成了城市的核心资产。
工业地产需求增加主要源自三个方面:其一,近几年为了规范工业用地使用,多地相继出台了产业准入措施,如新建/引进的工业项目必须进园,许多工业企业面临搬迁;第二,在「标准地」改革的要求下,各地对土地规划、管控、开发等规定趋于严格,投资门槛一再提高。
如苏州提出“低于5000万的新建工业项目或企业,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这样的要求让一众中小工业企业望而却步;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传统工业园加速转型,为了满足新兴产业的用地需求,多地相继推出了新型产业用地(M0)、混合用地等复合功能用地,工业地产慢慢变成一个综合体,从一定程度上积压了纯工业用地的发展空间。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深圳作为中国开放的试验田和特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挑战,深圳需要制定2030年的城市发展策略,以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一、经济转型升级深圳作为中国开放的先行者,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然而,当前深圳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2030年城市发展策略中,深圳需要实施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建设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引入国内外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加强创新资源的聚集,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推动深圳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
其次,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
通过提供金融支持、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等手段,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通过推动智能制造、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后,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
深圳应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加强与香港、广州等城市的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深圳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深圳在2030年城市发展策略中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首先,要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和治理。
深圳应加强对工厂、汽车尾气等源头排放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加大对污染治理设施的投入和改造。
同时,要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企业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
其次,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深圳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湿地等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和修复,建立起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
同时,要推动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最后,要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
深圳城市规划及发展分析 PPT
民生发展规划
深圳十三五民生发展规划:
各区域历年发展对比
各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平稳,龙华、坪 山相对处于低位
GDP:各区的增长趋势相当,但龙华新区、坪山新区绝对值相对偏低; 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放缓了固定资产投资量,因此各区的趋势相对平稳,龙华、坪山处于低位;
备注:宝安区2012年开始剔除光明新区;龙华新区、坪山新区均从新区设立起统计。
功能布局
宝安区主要规划为三个功能区,以商务、商业项目为主
中央商务区核心区总用地约3平方公里,包括商 务办公区、核心商业区、中央绿轴,主要为商务 和商业服务功能。核心区布局有三组230米超高 层建筑群。 商务办公区位于核心区的西侧,用地面积约80公 顷,规划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主要发展金 融、商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和 总部经济。 核心商业区位于核心区的东侧,用地面积约50公 顷,规划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主要布置大 型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五星级酒店等。 规划利用中央绿轴公共文化设施、海滨广场公园 、地下空间,打造为中央商务区配套的文化休闲 娱乐和观光场所。
宝安区政府全力推进中心区规划建设,历年投入约100 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市政道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引入 世界先进理念规划设计了中央绿轴,将打造成为深圳西 部的名片,中央绿轴串联了海滨广场、公园、图书馆、 青少年宫、演艺中心等市级规模公共文化设施,将于 2020年前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前海合作区规划各类轨道线路 12条,总长度约53公里,轨道 网络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 各轨道线路的具体线站位布局 应结合全市轨道交通规。
宝安中心区定位:CBD+TBD
深圳市总体规划确定,宝安中心区与南山、前 海共同组成深圳市城市双中心,功能定位为: CBD+TBD,即中央商务区和科技研发服务区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意见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18•【字号】深府办[2011]49号•【施行日期】2011.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意见(深府办〔2011〕4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78号,以下简称《批复》)同意《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批复》精神,做好《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实施《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一)实施《总体规划》是新时期国家对深圳发展的战略要求。
《批复》明确“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并要求深圳继续改革开放,当好推动科学发展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实施《总体规划》是全面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的重要部署。
《总体规划》是深圳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实施《总体规划》,将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特区一体化进程,进而实现以城市发展服务各项事业发展、以城市现代化提升产业现代化,以城市现代化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三)实施《总体规划》是实现城市转型、创造“深圳质量”的重要保障。
《总体规划》是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以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实施《总体规划》,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节约集约发展模式,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和城市发展单元等手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破解城市空间发展困境和资源瓶颈制约,将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二、实施《总体规划》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批复》精神,结合《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把深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对策与建议作者:宋玲左小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32期摘要:本文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先进做法提出了改善对策,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湾区;协同集聚;对策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32.0021 提高对产业协同集聚的认识“产业协同集聚”这几个文字本身就具备科学的含义。
所谓“集聚”,是指事物在特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并有机组合,“集”指的是大量有关事物在地域空间中的集合现象,“聚”强调区域内的各种因素有机聚集,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的物质、信息和社会各种流,进而聚集成复杂、多元的复合层次网络体系。
协作就是以协作的方式将区域中各种因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协调行为主体的个人绩效,使区域系统的整体成绩达到最佳水平。
根据波特在区域产业经济中的阐释,产业协同集聚是指以某一或几个特殊产业为中心,大量的产业相关联系密切,以及有关支持机构实现了产业协同,在空间中形成了产业聚集,从而构成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集合体。
由于产业价值通过互联网与中国制造集群的融合逐步链条化,进一步深化加速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流程中的渗透,重新构建生态环境及集群制造业,在设备、物料、产品和人的相互衔接过程中,不断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主要产业协同集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产业梯度分布和高端制造积累都具备一定的产业协同集聚基础。
然而,尽管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区域贸易合作交流,粤港澳三区两地产业交流合作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产业链未能进一步有效整合与延伸,多层次、跨不同地区的区域产业交流合作关系协调发展机制仍存在诸多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未来粤港澳湾区三地产业的深度集聚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2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近期对策2.1 借鉴国际经验,成立大湾区产业集聚协同治理机构美国旧金山湾区是最早设立区域产业协同机构并取得成功的国际知名湾区,早期的旧金山湾区内,各城市产业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不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下而上”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转型思考——深圳新型总部集聚区规划建设启示朱骏马二青刘欢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下,打造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本文首先解读了创新产业集聚区的特征、发展阶段及形成机制;然后对近年国内创新集聚区进行反思,主要问题有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发展模式粗放、产业集群培育困难;最后结合深圳在城市创新发展转型中的先进经验,总结了创新集聚区的空间特征、规划方法、开发模式等。
关键词:自下而上;创新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规划转型;深圳。
前言我国经济发展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阶段,依靠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在经济规模总量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我国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未来在信息科技引领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国家经济的竞争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但从波士顿咨询公司2013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调查中位列第27名,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未来必然进入“创新发展”阶段,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贯彻国家宏观战略,我国各城市纷纷提出各种类型的“创新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规划引领发展”,与时俱进科学的产业集聚区规划显得更为重要,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在创新产业发展阶段上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创新产业集聚区规划思路一直坚持“应对市场,自下而上”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笔者对我国其他城市在创新型产业集聚规划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我们在深圳创新产业集聚区规划中的“先行先试”实践经验,提出类似规划建设转型的一些建议。
1 我国创新产业集聚区的演变阶段及问题反思1.1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定义和特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关键驱动力,由集群内参与技术创新的行业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通过一定的机制(“产业价值链”和“创新生物链”)相互延伸和交融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系统。
通过在集群范围内合理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在集群创新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创造、传播、引进、扩散和应用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以促进集群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其核心是要实现集群内创新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有机互动,使知识和技术在集群创新系统内部有效流动和充分扩散,真正起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集群竞争优势的作用。
从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定义来看,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空间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空间的定制性:技术创新是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动力,发展建设的核心就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最优的软、硬环境支撑。
(2)空间的高效性:知识和技术的流动和扩散是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特征,空间发展应注重不同链阶上的创新产业企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之间的有机联合和协作最优性。
(3)空间的关联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是一个有机的技术创新网络,不同企业、不同功能之间要充分考虑其关联性。
从创新产业集聚区特征要求空间规划不同于常规的城市规划,需由对象的需求入手,需从空间的各项支撑系统入手,采取“由下至上”的“精细定制”,而不是“由上至下”的“粗放标配”。
1.2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演化阶段改革开放30年至今,我们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发生变化,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就是由单纯的产业园区伴随核心驱动的变化演变而来的,按照其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和现代科技都市阶段。
(1)产业主导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又分为要素集聚和产业链整合两个阶段。
要素集聚阶段一般指工业区发展初期,该阶段园区内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廉价的土地及劳动力等,该时期的园区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园区进入产业主导阶段后期,即产业链整合阶段,此时园区内产业类型以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与装配为主,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园区内上下游产业链的重新整合,而企业本身研发能力较弱,从园区空间布局上来看,园区内产业呈现出以核心企业为主,相关产业围绕核心企业布局的空间特征,这一阶段的园区可以叫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基地”。
无论是要素整合阶段和产业链整合阶段,都是以政策、廉价劳动力及土地等外在要素驱动,产业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科技的装配生产为主,其本身的生产制造并没有更多的高科技含量或者创新意识。
在这一阶段,园区呈现出的是纯工业园区的形态,企业关注的重点集中在生产方面。
在空间上企业之间不需要过多联系,对相关的城市配套服务要求低,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处于该发展阶段。
(2)创新突破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园区内以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产业作为主要的产业类型,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都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
该时期园区的主要发展动力由政策等外部因素转变为依靠研发为主的内在动力,随着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园区开始由单纯的生产制造区开始向高科技园区进行转化,在产业功能区上,逐渐具备了科技研发、贸易资讯等相关的产业服务功能板块,产业间亦开始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围绕核心创新产业的产业集群布局。
在这一阶段,创新研发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产业类型上,以网络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重点。
从园区的发展来看,其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为主,园区仍然处在以增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企业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技术研发层面。
在空间形态方面,园区开始具备了研发、生活等城市功能板块,逐渐向城市板块进行融合。
(3)现代科技都市阶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创新突破阶段以关注生产技术研发为主的研发形式已经逐渐趋于落后;不同学科及交叉领域技术对生产制造、产品研发等形成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随着第二阶段园区的持续增量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逐渐由创新突破阶段向现代扩张,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土地使用成本不断攀升,这也给园区向科技都市阶段进行转变提供了现实动力。
现代科技都市阶段主要产业类型以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以及其他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人才资源、文化品牌、资本回报成为该阶段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空间形态方面,随着增量扩张的减缓,园区逐渐形成以存量开发的精细发展为主。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日益珍贵以及园区与城市的不断融合,园区正在逐渐呈现出“无界”的状态,城市与园区融为一体,形成综合类的新城。
此时,由技术发展及市场引导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企业关注的重点也由单纯的生产技术创新变为关注社会交叉技术的发展。
1.3创新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纵观国外产业集聚区如硅谷等可以发现,创新产业集聚区都是自发形成的。
而我国很多地方在规划过程中,纷纷提出了“打造产业集聚区”的战略。
事实上,以产业集聚区为名,搞“筑巢引凤”而承接产业转移往往只是美好的愿望。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需要创新良好的软环境,挖掘本地区的企业家能力、技术创新和文化创造力,加强地区技术接收力,以技术和知识为本发展区域经济。
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不是“规划”、“打造”出来的,是自然发展的地方化过程,是企业互动和知识积累的结果。
这并不是说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形成中无所作为,需要做的应该是创造利于企业集聚的土壤和环境(即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础)。
使机会(种子)更易、更多地出现。
1.4对近年国内创新集聚区的反思反观我国大部分城市,虽没有明确提出创新产业集聚区概念,但类似园区和城区很多,例如:低碳园区、生态园区、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科技城、高新区、经开区、科学城、研发园等,名目繁多的园区还在规划、开发和建设,仅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建设的创意产业园区就达到104个,河南省于2008年10月下旬确定175个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仔细分析该类型园区的发展特征,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1)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过渡依赖政策牵引,忽视资源本底和产业基础,造成产业同质化竞争,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自2011年《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刚要》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以来,很多地方纷纷精心谋划当地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相关分析表明,创新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及已现“同质化”苗头。
据深圳交易所2011年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现状及特点分析》报告显示:京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几乎形成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覆盖。
据笔者对8个国家级新区规划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亦已成为各个新区的主导产业。
另外,在新区内部各新城之间产业同质化现象也逐渐显露。
如陕西省西咸新区的沣西、沣东新城,在地理位置上仅一河之隔,其中信息产业是沣西新城的主导产业,已建立起以大数据为先导,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但据最新的报道表明(2014.0523)在首届“丝博会”上重点推介包括云计算及数据服务产业基地等6个科技产业项目。
云计算都成为沣东和沣西新城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2)政府主导的产业地产“土地经济”运作模式实现了企业的粗放集聚,忽视创新网络和创新集群的建设,很多城市在产业创新噱头下“圈地卖地”。
产业地产是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从目前来看,产业地产主要有以下四种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产业地产商模式、综合运作模式。
就我国目前产业地产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主导模式和产业地产商模式是产业地产发展的主要模式。
而从产业地产的盈利模式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土地的地价增值来获取利润;二是通过项目产品的卖出或者出租获得收益。
从产业地产获取收益的方式来看,其核心仍然是以土地经济为主的利润获取模式。
土地经济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方式。
但是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业的调整,土地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
以土地经济牵头的产业地产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发展的不稳定性以及内在的风险逐步凸显出来。
因此,在未来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产业地产模式并不是最佳的发展模型。
(3)传统的“政府造城,筑巢引凤”发展模式下的空间不适合创新产业培育和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创新产业集聚区对创新型企业的吸纳依旧采用传统的“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模式。
以空间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创新性产业的培育发展。
首先,硬环境优,软环境落后,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创新氛围不足。
当地政府在规划蓝图下通过财政集中支持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系统、市政工程、环境设施等建设,使得地区具备土地出让建设的基本条件。
随即展开企业招商引资工作,忽略了创新性企业的特殊软环境需求。
杭州未来科技城2011成立至今,在等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地区100公里的主要道路及市政工程、近1平方公里的绿化景观建设、12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和18万平方米的科创中心已经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