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仿哥釉之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光绪仿哥釉
光绪为清代倒数第二位帝王(公元1871年~1908年)。光绪时瓷业
有所复苏,出现了一批精美的瓷器,不仅有大量的仿古瓷,还延续了五
彩、粉彩等新老产品。此瓶为光绪期的三棱瓶,见图1、2、3,分别为
该三棱瓶的三个侧面。其底釉为仿哥釉,其表层釉为五彩和粉彩。光绪
三年为1877年,至今整整140年。Array本文先以仿哥釉为核心,讨论七个方
面的问题:一是相关方面简介;二是
实物的具体特征;三是哥釉的初步探
讨;四是光绪仿哥釉的制作水平;五
是民国以后仿哥釉的不到位;六是北
宋官窑的釉层变化;七是光绪仿哥釉
的鉴定。本文仅围绕哥釉展开讨论。
一、相关简介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丁丑年,
2、珠山,
3、光绪年间制瓷业,
4、
铭文。
1、丁丑年:从乾隆期至今,已
有五个丁丑年,即1757年乾隆朝,
1817年(嘉庆22年),1877年光绪
三年,1937年民国时期以及最近的
图1
1997年。因该器右上角有铭文(题
跋):‚丁丑年春夏月写于‛,标志着此瓶作于丁丑年。虽然器底的款识为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见图4,但胎釉的变化均到不了乾隆年瓷器
发生的变化,具体变化可见前述已介绍的几件瓷器。本瓶胎釉的变化详
后文。第二个丁丑年为嘉庆年间,距今整整二百年,此瓷器的变化反映不出二百年的特征,故也被排除。而对1937年和1997年两个丁丑年,由于时间短,该期的瓷器不会有下文分析的变化,所以也被排除,其中包括作伪作旧。剩下的就只能是光绪期的1887年。其理由及根据自有下文论证。见图1.1.a 、b 。
2、珠山:铭文中有‚写于珠山‛,说明此瓶出产于珠山。根据《浮梁县志〃疆域〃山川》卷之一记:‚在景德之中,独起一峰,高数十仞,绵亘数里,峰峦遥列,俯视四境。相传秦时番君登此,谓立马山(说明景德镇在秦时即属华夏大地)。至唐,因地绕五龙,为珠山。元末,于光
图
2 图 3
据之为行台,号蟠龙山。明称纛山。后为御器厂、镇山‛(见昌南历记),证明明代珠山已是御器厂。地灵的珠山,天然蕴藏大量高品质的制瓷原材料及丰富的水源,人杰的珠山出现了大批制瓷名家、巧匠,包括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以及大量无名无姓的能工巧匠。为我国制瓷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此瓶即为其中的精品之一。
3、光绪期瓷业的概况:在古籍中对光绪期瓷器论述相对少,可能与这些著书者属同时代或相近有关,但也不乏相应的论述:如《饮流斋说瓷》一书,许之衡撰曰‚光绪稍稍复兴,但有形式而无精神矣‛。在《增
图4 ‚大清乾隆年制‛款识
补古今瓷源考》邵哲民撰,余戟门增补一书中有‚光绪二十八年,有所谓江西改良瓷业公司集资二十余万金,设本厂于景德,用旧法制造,以维营业。设分厂于鄱阳县高门地方,用新法改良制造,并附设学校,招生入厂练习,所出诸品样式、色泽均胜从前,其造诣殊未可量‛。继曰:‚光绪瓷虽较美,然只能追步道光。以品式言,亦无特殊之品。‛在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瓷器》中写到:‚今则官窑器几已绝迹,既光绪、宣统,已成名物,不易购得矣。其价值亦高至惊人‛。这些留言,证明光绪朝代瓷业有一定的复兴,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虽与此瓷器光绪三年有时差,但绝不会不产生影响)。也表明光绪期会有一些精品留传下来,此器即为一件。前述文章中犹为值得关注的是赵汝珍所云‚既光绪、宣统之器,已成名物,不易购得矣‛。这是在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时赵汝珍于北京《求雅斋》所编写的,七十多年前就很难购买到一件光绪、宣统二位清末皇帝的官窑瓷器,而现如今却大量在市面‚流传‛
,难道这不是
图1.1.a 大铭文
图1.1.b 小铭文
一种难以想象的事吗?哪里出来的这么多光、宣之器?购买者难道不值得深思么?如果加上140年瓷器应有的微观变化,收藏者不认真学习又怎么能识真辨伪呢?
4、铭文中的‚客祁‛有待探讨。其中祁字应是绘画者的名字(含两枚印章),但现今查不到相关资料,但从书画的功底可见非一般工匠。不知此瓶公开以后有否能找到对应的瓷器?见前图1.1.a、b。
二、实物
此瓶见图1、图2、图3。各以不同仕女及园林风景和动植物绘画而成。仕女形象、服饰各不相同,园林风貌亦有区别,动物以高飞彩蝶和仙鹤为主。全器高282mm,口沿由边到顶角尺寸为84mm,口沿内边长80mm(所注尺寸均为直线距离,实际各线面均略有一定的弧度)。整器的三个立面也有弧度,非平整之面。足部的三条边也有弧度。三条边棱的对接由弧面组成,也不是直线的边。口沿外侧边长为90mm,口沿厚度为5mm。腹部最宽处为140mm,由边棱到边棱。足底由边棱到顶角外尺寸为100mm,内尺寸为60mm。全器净重1640克。足底基本是等腰三角形。足底见图2.1.a和口内图2.1.b,其中图b可见器内全部为仿哥釉。整个器型似由一层层不等的三角形叠成,三角形的内壁与外壁之间的尺
图2.1.a 器底
图2.1.b 器内口沿
寸为其厚度。最底部的三条线(内外各三条)为足。层层罗起来,近底部三分之一处开始膨胀,三分之二处尺寸为最大,越往上越小,最小尺寸是口沿部位。整个器物的三角形无一层面相同,这是其独特之一;此外便是三角形的内外壁均不是平面,而是略有一定的弧度,也就是三个棱面从纵向上讲显示出不等的形变,这是其独特之二;其三是从横向上讲也有一定弧度。这三个特点单一分析似乎都不复杂,很多瓷器都能做出来。但是同时保证在器物的纵向与横向上同时做出不等的弧度并相互交圈对接上,难度就大多了。同时也给绘画纹饰与书写增加了困难。因为平面和标准的曲面易于作画和书写,而在非标的曲面,特别是在非标准的不规则变形面要难得多。尽管如此,此瓶上纹饰仍极其精美,这正是大师级或官窑的功力所现,非一般人可为,更不是任何人想模仿就能做到的。此瓶纵向与横向的弧度有差异,其中横向窄而竖向宽引起的曲率变化都不同。
面对此瓶胎与釉层,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与讨论,前提是要全面,不能有任何遗漏。先把所有釉层的现状罗列出来,逐一分析哪些是成器时就有的,而成器时就有的至今有无变化?哪些是成器时没有的,而为后天改变或生成的?而后天变化之中又有哪些非人们可以作伪作旧的,哪些确实属于自然天成的?以及如何分辨开自然天成与人为作旧、作伪的二者之区别等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都与鉴定真伪有直接重要的关系。虽说140年不长,但瓷器胎釉不会维持原态。有些人说百年左右的瓷器没有变化,这是为推销假伪赝品造舆论,也与事实不符,说难听一点是别有用心。什么东西经过百多年不变而保持原态呢?谁个可以找出来?只不过百余年之物的变化弱于二、三百年的,更弱于上千年的东西罢了!
三、哥釉初步探讨
被前人列入宋代五大名窑、窑址现今尚未找到,属于一种有争议的哥釉。笔者手中未有可以确定为哥釉的瓷器,因此无法具体描述和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