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仿哥釉之变化

合集下载

哥窑瓷器新老鉴定方法

哥窑瓷器新老鉴定方法

哥窑瓷器新老鉴定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哥窑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一种非常著名的品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

哥窑瓷器以其细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瓷器的珍品。

随着年代的流逝,哥窑瓷器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如今在市场上早已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在收藏哥窑瓷器时,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鉴别哥窑瓷器的真伪,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哥窑瓷器的新老鉴定方法。

一、哥窑瓷器新老鉴定方法1. 通过外观特征鉴别哥窑瓷器在工艺上非常精湛,其造型和装饰都有独特之处。

在鉴定时,首先可以通过外观特征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真正的哥窑瓷器通常具有精细的线条和装饰,而仿制品常常会有粗糙的工艺和不符合历史特征的装饰。

2. 通过胎体鉴别哥窑瓷器的胎体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

真正的哥窑瓷器胎体多为均匀的细腻胎质,通体均匀,无杂质。

而仿制品或者后期赝品往往会在胎体上留下一些痕迹,如气孔、烧裂等。

4. 通过款识鉴别哥窑瓷器的款识也是一个重要的鉴别因素。

在鉴定时,可以通过款识的内容、书法等方面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真正的哥窑瓷器款识通常非常规整、清晰,而仿制品常常会存在笔画潦草、模糊不清等问题。

通过以上几点方法,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件哥窑瓷器的真伪。

但是鉴定哥窑瓷器的真伪并非易事,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如果您对哥窑瓷器的鉴定有疑问,建议您寻求专业的鉴定机构或者专家的帮助。

二、哥窑瓷器的收藏价值哥窑瓷器作为中国瓷器的珍品之一,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在国际市场上备受关注。

因其工艺精湛、历史久远、艺术价值极高,深受瓷器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随着市场对于哥窑瓷器收藏的日益热度,其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一些珍稀的哥窑瓷器在拍卖会上往往能够创下天价,成为亿万富翁们争抢的热门宝贝。

在收藏哥窑瓷器时,我们除了要关注其外观特征、胎体、釉面、款识等方面的鉴别,还要关注其保养和保存。

哥窑瓷器属于易碎品,需要注意避免摔打、碰撞等损坏。

清代哥釉特征

清代哥釉特征

清代哥釉特征
清代的哥釉在古色古香的艺术气息中脱颖而出,其受传统文化的
影响深刻,多少有些古典精致的意味。

清代哥釉是一种新的花纹形式,其表现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哥釉多以纹样来表现,这些纹样有单线、集线、罗曼蒂克(Romanized)和藤等,多以精致复杂的图案来表现,细节复杂,贴合
传统文化,有仿古格调,古拙实用;
二、釉色选用独特,釉浆莹润,细腻明亮;多数哥釉以白、抹、
乌釉作为釉色的主要成分,也有如绿、蓝、黑等多种色彩的釉料;
三、釉下施工精细,技法独特,厚度合理,滋润、自然,充分显
示出清代水墨画艺术。

清代哥釉在历史文化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传统文化在实物
中的体现,在彰显中国文化特色中担当着责任大旨。

作为中国的代表
性技艺,清代哥釉能驻足承载历史文化智慧,向人们传达深刻的文化
内涵。

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仿前朝瓷器特征详解

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仿前朝瓷器特征详解

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仿前朝瓷器特征详解道光仿前朝瓷器清道光仿嘉靖青花双龙碗道光难比前朝瓷,胎体粗松釉不实。

面有波浪疙瘩釉,画面若精堂名瓷。

懈竹主人慎德堂,可仿牙雕精美瓷。

注解道光时的瓷器不太好,胎体粗而松、釉显得也不实,釉面常有波浪和疙瘩釉。

画工制作好的有慎德堂和懈竹主人款的、堂名款也成为官用瓷。

仿像牙雕的瓷器非常精致。

从粗胎和釉面可鉴别仿品的特征。

道光仿官哥窑清道光仿官釉琮式瓶道光仿官釉葵口水仙盘仿官仿哥口酱釉,圈足涂刷黑色釉。

仿了明代器物差,没有对处细胎釉。

注解道光所仿官窑和哥窑器,口上涂酱釉,圈足涂一层黑釉,对仿品来说也增加了其他釉就肯定不像了,几乎一看就知道不是宋代产品,再加上胎釉又很细,那就更不像了。

道光彩瓷清道光仿成化斗彩荷塘鸳鸯图小碗道光精品慎德堂,彩瓷繁多宫廷样。

五彩宫用龙凤碗,花碟虫草仕女常。

注解道光的彩瓷精品是慎德堂制作的多,宫廷用五彩和粉彩画龙凤,特别是宫廷用的碗画得很美,器物上多画花蝶虫草仕女图纹,仿品失古朴、太繁密。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仿品清咸丰仿官釉贯耳方瓶清同治仿乾隆蓝地轧道描金珐琅彩富贵吉祥赏瓶清光绪仿嘉靖青花云龙纹碗清宣统仿嘉靖黄釉大碗晚清瓷器仿辈先,咸丰同治光绪欢。

不仿胎釉仿型纹,出口量大民窑宽。

人物鼻高画小脚,各种仿品轻薄单。

红釉浅淡青暗淡,四朝仿品不过关。

晚清仿先辈的产品很多。

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是仿器形和纹饰的样子。

胎釉不仿,也知仿不了。

北京翰海拍品征集海选。

仿品大量出口,民窑产品也大量出口。

一八八五六九三一一一三。

人物画的鼻子高,画清代小脚女人(仕女)。

各种仿品显得单薄而轻,没有古瓷的厚重古朴感,红色的单色釉浅,青釉暗淡,没有浓艳的色感,所以这四朝仿制品都不过关。

清末仿雍正粉彩雍正胭红小件多,胭红用金吹施多。

清末仿雍正粉彩福寿双全碗(一对)胎薄施釉并不均,两行六字楷书多。

雍正橘皮更难仿,特点没有民国多。

雍正圈足糯米汁,难仿滑润有传说。

注解雍正瓷的特点是橘皮、胎薄施釉不十分太好,胭红用金吹釉,两行六字的楷书款,清末民国时仿了很多。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清朝瓷器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过元明两代的积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其对于清花和斗彩的继承和发展,独创的粉彩和珐琅彩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朝瓷器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陶瓷外销,尤其西风渐进,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谈景德镇地区出土的仿哥釉瓷器

谈景德镇地区出土的仿哥釉瓷器

谈景德镇地区出土的仿哥釉瓷器吕成龙开片粼粼说哥窑陆明华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陈克伦传世哥窑产地问题综合研究江建新: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硏究所所长、研究员,曾参与、主持二◎○三年至二○○四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掘上官敏: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馆员,研究法方向为古陶瓷鉴定明清以来,鉴赏家关于「哥窑」多有论述,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明代《宣徳鼎彝谱》:「內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明)吕震等《宣德鼎彝谱》卷一,《墨海金壶》本}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宋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传世瓷器中被认为是哥窑的瓷器,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等。

宋代不见有文献记载哥窑或哥釉瓷,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即《静斋至正直记》)中开始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的记载,但对哥窑瓷器特点的描写言语不详。

明洪武时期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描写哥窑瓷器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之下「古窑器论·哥窑」,《夷门广牍》本},但没有说明哥窑和弟窑之间的关系。

所以,关于哥窑窑址、性质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成为大家关注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景德镇地区陆续发现和岀土一些明代仿哥釉器,这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历史上的哥窑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以下根据岀土遗物,结合相关资料,拟对景德镇地区岀土的仿哥釉器作一探讨。

景德镇丽阳乡瓷器山窑址出土仿哥釉器景德镇丽阳瓷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西南二十一公里,遗址分布在丽阳乡彭家村和丽阳村之间的瓷器山西坡和碓臼山南坡。

烧造时间从五代到明代,是景德镇市区以外一处相对集中的瓷器生产地。

二○○五年七月至十一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曾对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元代晚期的龙窑窑炉和明代早期的葫芦形窑炉各一座,出土瓷器主要有五代青瓷,元代青白瓷,明代青花、仿龙泉釉、仿哥釉、黑釉、白釉瓷器等。

浅析旅顺博物馆馆藏清代官窑仿钧釉瓷器

浅析旅顺博物馆馆藏清代官窑仿钧釉瓷器

浅析旅顺博物馆馆藏清代官窑仿钧釉瓷器作者:王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12期钧瓷产自河南禹州,是我国北方地区宋、元以来重要的瓷种之一。

虽隶属于北方青瓷系列,但又别于其他青瓷。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料中掺有含铜量极为丰富的孔雀石。

用还原焰烧后,产生绚丽多彩的窑变釉。

钧瓷是青瓷工艺的创造和突破,人们亦谓之“钧釉”。

一、钧瓷的窑变艺术关于“窑变”的概念,古人多有著述,但各抒己见。

如明《稗史汇编》云:“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

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而清《景德镇陶录》则认为:“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

……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

”窑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它的形成不仅与钧窑温度变化、窑炉内气氛、瓷器摆放位置、制作的原材料及加工方式有关,还与胎质、造型、釉料的化学构成及加工、施釉工艺、烧成工艺相关。

从景德镇瓷业发展史看,明代以前,窑变釉瓷都是偶然出现,而不是人为生产的。

而且偶尔烧出的窑变釉瓷也几乎没有实物流传下来,这与当时窑工的迷信思想有密切关系。

古人对于窑变器物的成因及原理无从知晓,加之当时受传统观念某些禁忌的影响,他们认为这“千万品而一遇焉”者是“荧惑躔度而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

所以,这些“不祥怪胎”出现之后,往往被“窑户亟碎之”。

明代郭子章《豫章大事记》记:“瓷器以宣窑为最佳,中有窑变者极奇,非人为所致,人多毁藏不传。

”清雍正年问御窑厂工匠已熟练地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虽亦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并非有意预定为某一色泽,但已经能够人为地配制釉料,控制火候并成功烧制。

钧瓷窑变幻出来的纹路形态各异,纵横交错。

古往今来,人们根据其开片呈现的不同纹理,形象地赋予它们很多美丽的名字,如蚯蚓走泥纹、菟丝纹、鱼子纹、牛毛纹、叶脉纹及冰裂纹等。

钧瓷窑变釉色绚丽多彩,虽以红、蓝、紫三种基色为主,但每一种颜色又因色阶、色度的不同幻化出更多深浅不一的色调。

清代哥釉特征

清代哥釉特征

清代哥釉特征清代哥釉是清代乾隆时期流行的一种瓷器釉色,具有独特的特征,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段璀璨历史。

清代哥釉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制瓷技术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哥釉瓷器因其独特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推崇,成为清代瓷器中的一大亮点。

清代哥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丰富多彩的釉色。

哥釉瓷器采用了多种独特的釉色,如蛤蟆黄、翡翠绿、青花等,这些釉色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效果。

其中,蛤蟆黄是哥釉中的代表色之一,它以明亮的黄色为主,同时夹杂着淡绿、淡蓝等色彩,形成了独特的斑斓效果。

这种丰富的色彩搭配使得哥釉瓷器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另外,清代哥釉的釉面质感也是其独特之处。

哥釉瓷器的釉面细腻光滑,充满了自然的光泽感。

在釉面的处理上,工匠们运用了独特的技艺,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一种宛如丝绸般的质感。

这种细腻的质感不仅增强了瓷器的观赏性,也体现了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此外,哥釉瓷器的造型设计也颇具特色。

清代哥釉的制作不仅注重釉色的运用,还注重器型的独特设计。

哥釉瓷器的造型大多简约而不失庄重,线条流畅,整体给人一种宁静雅致的感觉。

在器型设计上,哥釉瓷器往往取材于自然界,如花草、山水等元素,通过精湛的雕刻工艺将这些元素栩栩如生地表现在瓷器表面,使整个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清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哥釉瓷器逐渐成为宫廷贵族和富商雅士们收藏的珍品。

它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更是一种彰显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乾隆时期,宫廷对瓷器的制作有着高度的重视,哥釉瓷器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繁盛发展。

宫廷的支持不仅为哥釉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同时也推动了哥釉瓷器的传播和流行。

在制瓷技术方面,哥釉瓷器的成功制作离不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传统的瓷器制作工艺,还在其中融入了创新的元素。

在釉色的调配上,工匠们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配方,使得哥釉的色彩更加鲜艳丰富。

清代哥釉特征

清代哥釉特征

清代哥釉特征
清代哥釉是瓷器的一种,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造型特征:
清代哥釉的瓷器造型注重“金石古韵”,体现了儒家道德观念中“古为今用”的思想。

因此,它的造型多取材于古代的文物或历史故事,常见的有花瓶、盘碗、壶等。

绝大部分都是对称性和轴对称性的,同时有的器形简洁挺拔,有的器形则更加丰富多变。

胎体特征:
清代哥釉的胎体质地总体比较坚硬,色泽呈白色或浅黄色。

它的胎体制作精良,质地均匀细腻,不易破损。

在纹饰方面,它采用了多种手法,如用钩串雕刻、刻痕、划线等,刻画出独具特色的纹样。

釉色特征:
清代哥釉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釉色,它的釉面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其中以紫红、蓝紫、青绿、苍蓝、黄等颜色最为常见。

清代哥釉的釉色呈现出独特的变幻和光泽感,多种色彩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色彩效果。

纹样特征:
清代哥釉的纹样多以传统的国画和书法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有宏大的
山水、花鸟,也有各种字体的书法,寓意深刻,更凸显了其古韵之美。

除此之外,清代哥釉的纹样还有很多出自于宗教和神话故事的图案,
用于丰富其内涵。

鉴别,光绪仿康熙老瓷的几个妙招

鉴别,光绪仿康熙老瓷的几个妙招

鉴别,光绪仿康熙老瓷的几个妙招康熙王朝历经61年,亦是清代最鼎盛的时期,伴随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在瓷器制作上,无论是胎质、画工,还是制作工艺都十分讲究,历来便被视为珍品。

晚清时代,虽王朝逐渐走向没落,但素有“光绪中兴”之说的光绪时期,经济相对繁荣,因而这一时期仿制康熙时期瓷器的现象比较多,且仿制品几可乱真。

但现今如何区分康熙和光绪两个不同时期的瓷器,对于收藏而言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应该懂得如何鉴别光绪仿康熙的青花瓷器。

康熙时期的瓷器与光绪仿康熙瓷器在制作工艺上有粗、细之分,主要在瓷器旋胎及底足的处理上比较明显。

康熙时期的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部的处理较平整,内部则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但器物的底足很规矩,底足往往处理圆润、光滑。

光绪时期仿制的瓷器则旋胎上的胎体较康瓷轻薄些,尤其对器物底足的处理上,棱角不是很清晰,给人拖泥带水之感。

清康熙青花龙纹盖罐从胎质上看,康熙时期瓷器的胎质细密、洁白、坚实。

光绪朝仿制的康熙时期的瓷器胎质则较粗松,呈灰黄色。

清光绪仿康熙款从画工上看,康熙朝的瓷器线条更加流畅,且尤其注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书法则多书楷书,字体秀美、工整;内容广泛,以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为主。

光绪时期的仿康熙瓷器则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强,虽能见起落笔的提顿,但二者相比,则显得无力;绘画题材上,也少见创新。

清康熙青花赤壁赋山水诗文方棒槌瓶清光绪仿康熙青花海兽纹观音瓶清光绪青花飞蝠纹笔筒-北京故宫工艺上:有粗、细之分。

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

康熙时期的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

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

光绪朝的瓷器在旋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理,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清康熙虎皮三彩多穆壶,高40.5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1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光绪仿康熙素三彩杂宝冰梅纹多穆壶釉质上:釉质上的不同表现在康熙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质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

各时期哥窑的特征简略

各时期哥窑的特征简略

各时期哥窑的特征简略1、黑胎宋哥窑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

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

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

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

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

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

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

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

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

难以被模仿的哥釉瓷器

难以被模仿的哥釉瓷器

难以被模仿的哥釉瓷器7号古玩收藏 2017-10-13哥窑葵花洗“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

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

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

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

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

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

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

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

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

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哥窑胆式瓶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

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虽然哥窑还笼罩着层层的面纱,但其名称和特征却被多数鉴赏者、收藏者所接受,并一直沿用。

元、明、清各朝仿哥窑的产品屡见不鲜,其数量和质量均以景德镇为最,其产品走向多为皇室和达官贵人,世界各著名博物馆多有收藏。

从20世纪50年代起,哥窑作为传统产品由龙泉各制瓷厂家开发生产,大量上市,远销世界各地,走入寻常百姓人家。

关于光绪仿前朝瓷器的鉴定探索

关于光绪仿前朝瓷器的鉴定探索

关于光绪仿前朝瓷器的鉴定探索关于光绪仿前朝瓷器的鉴定探索历史上瓷器的仿古有明文记载的是宣德年间,当然可能更早。

只不过没有人记录在案,后人无从考证罢啦!藏界公认的历史上仿古瓷是明代宣德开始仿宋代五大名窑,之后明中后期多有仿前朝瓷器的说法。

到了清代这种仿古之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康、雍、乾的摹古之风迎合了文人雅士的积极响应。

社会的认可从某种程度催生了仿古艺术的文化价值。

然而到了光绪朝,景德镇御窑场大兴仿古瓷却在当时遭到了部分文人雅士的抨击。

如:《饮流斋说瓷》记载,“而光绪近年仿康、乾诸制往往逼真,鱼目混珠,识者憎之,然不能不谓其美术之精进也。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颇有点无奈之举。

光绪朝离我们最近,其瓷器一项的存世量相对来说留下的比较多。

就像马未都先生讲的:“八十年代以前,光绪和民国瓷很多人不愿意问津与收藏。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收藏热的传播,光绪和民国瓷开始升温。

于是今天的盛世又催生出各地瓷业的仿古之风,就连故宫博物院也积极参与并利用故宫藏瓷的得天独厚藏品资源。

仿制出一批有收藏价值的高仿品,迎合当前收藏市场的需要。

而那些低仿品却充斥古玩市场,使步入收藏行列的新手上当。

大家可从央视《鉴宝》和央视民间《寻宝》节目中可见到一斑。

随着古玩的真假难辨是从事鉴定行业的所谓专家迅速崛起。

然而在这些专家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真伪专家的混乱局面,搅得收藏界更加婆娑迷离。

笔者不才属于无名小辈,由于喜欢艺术很早介入收藏,但对于目前收藏领域的混乱局面,自然是无可奈何!不过看到社会上参与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时常有上当打眼的新闻事件。

笔者也想把自己在收藏中积累的浅薄经验写出来公布于众,对与错大家可以借鉴,也可以提出批评指导。

关于光绪仿前朝瓷器的鉴定,由于八十年代之前基本上在收藏界不看好,因此研究的人不多,仿品自然也少,这是与经济价值挂钩的问题。

不过随着光绪和民国瓷的不断升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已经有人看中了这块蛋糕,赝品中开始有清末民国瓷出现,再加上光绪朝的高仿品足已乱真,有些拍卖公司和部分古玩商已经把光绪仿前朝的东西当到代藏品出售,不知者没错,但有些人明知东西是小康的仿品却当老康卖价就有点坏良心了!还有某些知识面狭义的专家,看不懂就往光绪身上靠,或说是赝品一眼新、一眼假。

重现古器精魂:雍乾仿哥釉瓷!

重现古器精魂:雍乾仿哥釉瓷!

重现古器精魂:雍乾仿哥釉瓷!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时仿制已具有一定水平;赵宋以降,文人士大夫皆以哥窑为文房清供之逸品,尤其晚明收藏嗜古之风盛行。

清朝烧制瓷器时,不仅爱创新,还特别喜欢仿制。

不仅是仿前代的器物造型,也仿前代各窑口研制出的独特釉色。

清代仿哥纸追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民国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称赞哥窑瓷器:“光泽像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

哥窑器表面的开片纹路自然不做作,与莹润的釉色形成较大,想必烧造哥窑的匠人十分欣赏“物哀之美”。

宋代哥窑青釉投壶哥窑瓷是一种以釉面开片为主要特征的瓷器,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

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胎有灰色,黑褐色,黄褐色,釉呈米色或淡灰青色,纹片交错,有“金丝铁线”、“蟹爪纹”等种类。

哥窑器口、足皆呈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形制与官、汝窑器大致相似。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关于哥窑的产地,明代就有两种不同观点,一说为龙泉,一说为杭州。

刊行于1561年的《浙江通志》记载处州(即龙泉)相传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造青器,兄所造即为“哥窑”。

略晚一些的郎瑛《七修续稿》说得更清楚,言章生一所烧哥窑器的特点是青釉,铁足,带“百圾破”开片。

南宋哥窑灰青釉葵口盘,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官窑鱼耳炉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有人认为,龙泉即是哥窑的产地。

实际上,龙泉大窑、金村所产黑胎开片青瓷与杭州郊坛下官窑器并无区别,应该说,大窑是杭州官窑的一个分支,而并非今日所见传世哥窑的产地。

刊刻于1591年的高濂《遵生八笺》认为哥窑的产地在杭州凤凰山下,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能确认这一点。

宋哥窑八方碗-北京故宫明清时期曾有大量哥窑的仿制品,因此哥釉器的鉴定有一些困难。

明代仿哥窑的活动早在永乐十一年(1413)就已经开始了,近来我在明代内府编撰的《皇明纪略》中找到了有关记载:“仁宗监国问谕德士奇曰,哥窑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启玩好心,答云,此窑之变,不可陶。

各时期哥窑(及仿哥)瓷器的特征

各时期哥窑(及仿哥)瓷器的特征

各时期哥窑(及仿哥)瓷器的特征1、黑胎宋哥窑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

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

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

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

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

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

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

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

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从清乾隆仿哥釉器谈哥窑瓷艺

从清乾隆仿哥釉器谈哥窑瓷艺

从清乾隆仿哥釉器谈哥窑瓷艺图1图2图3■上海许琼江西省文物商店收购到几件清代乾隆时期民窑烧造的仿哥釉瓷器,今介绍其中的三件与藏家共同鉴赏。

狮耳铁锈花纹瓶(图1),口径11厘米,底径16厘米,高43厘米。

大口,口沿上凸雕铁锈花松、竹、梅纹;直颈,颈部中间有一对铁锈色狮耳,绕狮耳凸雕一圈云纹,颈下部环饰铁锈花蕉叶纹,宽肩,肩部凸雕铁绣色花果云彩纹。

腹部圆鼓而往下收敛,胫部外侈;腹下部凸雕铁锈花仰莲瓣纹,各莲瓣中凸雕一兽面纹,胫上部环饰铁锈色蕉叶纹,腹胫之间用一道哥釉弦纹隔开。

器表施淡灰浅绿色釉,大冰裂纹开片,器内施米黄色釉百圾细碎纹开片。

螭龙耳杯(图2),口径9.6厘米,底径3.6厘米,高9.6厘米。

荷叶形敞口外撇,口沿处饰一凸雕螭龙耳,卷曲的螭龙耳伸延至器外壁。

杯深腹,矮圈足,足根与外底部施酱褐色釉,通体施哥釉,釉层肥润,呈灰绿粉青色,釉面冰裂纹开片。

山形笔架(图3),长17厘米,高8.7厘米。

全器呈半圆假山形,中间山头呈猴脸形,整器宛若冰裂山峦,体表施莹润的哥釉,呈淡灰绿粉青色;胎质坚硬,色白细腻,底部施酱褐色釉。

这三件仿哥釉器虽造型各异,但都古朴庄重,典雅别致,工艺价值颇高,颇受藏家青睐,且全有冰裂纹开片,金丝铁线清晰,通体施哥釉,釉汁肥润光亮,是成功的仿哥窑产品。

哥窑贵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不见于宋人记载,明初的《宣德鼎彝谱》提到名瓷时记道:“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哥窑器物胎体较薄,色黑如铁,人称“铁骨”,更以釉面分布有疏密不同的开片而著名。

所谓开片是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

其产生的原因,原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较大所致。

开片本是瓷器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但聪明的瓷工巧妙地掌握运用开裂的规律而遂人愿烧制出漂亮的开片釉,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瓷器装饰纹样。

据《格古要论》记载:“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处州府志》亦云:“其兄章生之,所主之窑,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时。

清代哥釉特征

清代哥釉特征

清代哥釉特征清代哥釉是指清朝时期烧制的一种特殊瓷器。

它不同于其他瓷器的地方在于它的釉面上有一种类似于黑褐色的斑点,给人一种纹理分明、独特的美感。

清代哥釉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清代哥釉的釉面呈现出一种黑褐色的背景,通常被形容为青铜色。

这种特殊的颜色是通过在釉面上喷洒铁纹制成的,让釉面呈现出这种黑褐色。

与其他瓷器不同,这种颜色使得哥釉显得神秘而独特。

其次,清代哥釉的釉面上有许多白色、银白色或乳白色的斑点。

这些斑点犹如星星点缀在黑褐色的釉面上,给人一种天上星辰般的感觉。

这些斑点的形成是因为制作哥釉时,会在釉面上落上一层草木灰,然后再烧制,使釉面产生气泡,从而形成这些斑点。

第三,清代哥釉的斑点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斑点或呈圆形或呈不规则形状,通常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感。

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的草木灰会产生气泡,气泡大小和形状不同,使得斑点排列不规则但却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清代哥釉的釉面质地细腻,通常具有一定的光泽。

这是因为清代哥釉的瓷器采用高温烧制,使得釉面呈现出一种细腻光滑的质感。

这种釉面的质地给人一种高贵、华丽的感觉。

最后,清代哥釉的造型多种多样,既有瓶、罐、碗等常见的器形,也有仿古青铜器的造型。

这些造型多变,丰富了哥釉的艺术表现力,使得它成为清代瓷器中独具特色的一种。

总之,清代哥釉是一种使用特殊釉料制作的瓷器。

它的特征主要包括黑褐色的釉面、银白色的斑点、斑点排列有一定规律、釉面质地细腻光滑以及多样的器形。

这些特征使得清代哥釉瓷器在艺术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

各朝帝王都争相模仿的哥釉,到底美在何处?

各朝帝王都争相模仿的哥釉,到底美在何处?

各朝帝王都争相模仿的哥釉,到底美在何处?“ 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清乾隆帝尤喜爱宋代哥窑,作诗赞云。

作为宋代五大民窑之一的哥窑,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

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

明宣德仿哥釉碗高10.6cm,口径20.7cm,足径7.6cm故宫博物院藏清光绪哥釉瓷杯高4cm,口径7.5cm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哥釉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

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

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 金丝”“ 铁线” 。

“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

清哥釉大瓷碗高10口径24.5cm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清乾隆仿哥釉海棠式双龙耳扁瓶《大清乾隆年制》款香港苏富比2019年拍3,000,000HKD成交乾隆爷对哥窑如此喜爱,定然竭力模仿。

清代仿官器的烧制始于雍正六年,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都有烧制,唐英《陶成纪事碑》称为:“仿铁骨哥釉”,其均模仿宋哥釉之特色,釉质柔润。

清乾隆仿哥窑铺銜衔环兽首瓶香港苏富比2011年拍HKD 7,220,000成交清雍正时以宫廷收藏的哥窑瓷器作为样本进行仿制,使其在造型、釉色等方面与原器基本一致。

到了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仿哥器既见仿古,又见创新,所烧器物除仿宋代器外,多为雍正乾隆时期的典型器型,大都书本朝款。

其造型十分丰富,除杯、洗、盘、碗外,尚有六方瓶、贯耳瓶、梅瓶、花觚、扁壶、琮式瓶、香炉等大器。

清乾隆仿哥釉双耳扁瓶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这些仿哥器主要有两类:一种为黑色胎骨,此种釉色主要仿制传世哥釉瓷,其具有“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征;另一种为白胎,用涂酱釉边的方法来代替“紫口铁足”。

[转载]光绪仿康熙

[转载]光绪仿康熙

[转载]光绪仿康熙光绪朝陶瓷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髙峰期,它在陶瓷发展史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纵观光绪陶瓷虽然无太多的建树,可它的仿历代陶瓷的水平堪称一流。

光绪陶瓷是以仿古瓷闻名遐迩,其仿古产品几乎涉及到各个不同的时期。

图为光绪时期仿康熙五彩瓷折沿盘。

[私人收藏]此盘形制规整,选料精细,做工讲究。

盘内以荷塘鹭鸶纹作主题装饰;盘外壁分别由折枝花卉、莲塘鹭鸶和虫草纹作衬饰。

画面构图精巧,布局疏朗,绘画笔意自然,整个图案给人一种清新、明晰的感觉。

如前所述,光绪陶瓷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它的仿古瓷制作,在仿古制作前,备选优质瓷土原料和彩料,在匠师的精心制作下,烧造出一批几可乱真的仿古瓷。

光绪仿古瓷有一鲜为人知的特点:凡御窑厂的仿制品,不但用料精,制作水平也极高,其底部大多署有仿制的年号款;而民窑仿前朝的产品,貌似前朝,但选用材料相对粗糙,多不署款铭。

是什么原因导致光绪陶瓷只顾仿制而放弃创作呢?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

光绪主政期间,朝廷內外政治纷争不断,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袭扰,满清王朝疲于应付,加上综合国力的严重衰退,使得国家政权岌岌可危而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

这时的御窑厂资金严重缺乏,人才的大量外流导致它只能维持基本生产的需求。

相反,在民窑方面可谓异军突起,长期的资金和人才积累,促进了民间窑业的快速发展,其生产水平与制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至光绪中期时,民窑产品的质量几乎与御窑厂瓷处于相同的水平。

光绪后期开始,大量的日本、荷兰等国陶瓷涌入中国,威胁并挤压了一向以陶瓷为支柱产业的中国经济,危急之中以江西巡抚为首的官吏向朝廷上奏:要求集数省和民间之力振新中国窑业来抵制外来物。

后在多方努力之下,由官方掌控并主导的江西瓷业公司[笔者注:即景德镇建国瓷厂的前身]应运而生,成为我国近代第一个以官民合资办起的产业团体。

[详见[[民国瓷器鉴赏一一江西瓷业公司]]一书中由笔者撰写的导语]江西瓷业公司在实际运行中逐步取代了御窑厂的地位,它对于中国陶瓷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向及延续中国陶瓷历史发挥了桥梁性的作用。

简谈窑变釉各个时期特点

简谈窑变釉各个时期特点

简谈窑变釉各个时期特点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

在古代,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窑变釉。

所谓入窑一色,出彩万千。

说的就是窑变无双,每一件都是孤品。

雍正时期窑变釉作为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窑品种,主要以铜红釉为主,还含有其他多种金属元素,在入窑烧制过程中,经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呈现出多种美丽的色调,如月白,蓝紫等与红色交织在一起。

形成千变万化,流淌的丝条和斑片。

清雍正窑变釉贯耳瓶故宫博物院藏著名的釉面就是呈现火焰状的色调,其中偏蓝的称火焰青偏红的称火焰红。

此时明显的时代特征就是,器口内的釉面均为润洁的月白色,或杂有浅蓝的细丝纹。

口部釉色除了月白外,或有酱色或黑褐色。

清雍正窑变釉贯耳瓶底部图故宫博物院藏底部多施深浅不一的酱釉,或泛黄,或泛白或泛青绿色。

民窑器物以砂底为主。

也有酱釉底。

官窑器阴刻篆书四字或六字款。

釉面开片自然,釉汁偶有垂流至足边现象,需要加工磨光处理。

烧造方式垫烧,扣烧,支钉烧。

器型除仿古铜器外,还有许多新颖的式样。

但都具有轻巧俊秀的特点。

窑变釉梅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早期釉面保持雍正时期的特点。

随后慢慢形成红蓝月白各色交织块状的斑片与条纹,不及雍正时期多变。

晚期釉面蓝色与月白较少,缺少变化。

窑变釉钵缸底部图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底部刻篆书款,覆以酱釉混灰白亮釉。

民窑胎体厚重,底部多凃有黄褐釉,施釉不够均匀,一般足部有磨痕。

常见器物有梅瓶天球瓶锥把瓶云耳瓶石榴尊香炉及小文玩之类的。

乾隆以后,嘉道时期有的釉面变化甚少。

着重在器型变化区分,此时的器型较前朝多显笨拙,修胎不够细致,民窑器更为典型。

嘉庆时期,基本沿袭乾隆一朝,釉面较乾隆时期变化甚少。

只是造型上日趋笨拙,绘工日渐粗率。

仿钧窑变釉石榴尊清道光故宫博物院藏道光时期此时的釉面玻璃质感强,呈现红紫色,仍能出现蓝及月白色的垂流条纹。

咸丰时期釉面仍能变化出蓝色,大体同于道光时期。

窑变釉杏元瓶清光窑变绪故宫博物院藏同光时期此时窑变釉的釉面已经有别于前朝同一品种中呈现由月白蓝红等色窑变色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光绪仿哥釉光绪为清代倒数第二位帝王(公元1871年~1908年)。

光绪时瓷业有所复苏,出现了一批精美的瓷器,不仅有大量的仿古瓷,还延续了五彩、粉彩等新老产品。

此瓶为光绪期的三棱瓶,见图1、2、3,分别为该三棱瓶的三个侧面。

其底釉为仿哥釉,其表层釉为五彩和粉彩。

光绪三年为1877年,至今整整140年。

Array本文先以仿哥釉为核心,讨论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方面简介;二是实物的具体特征;三是哥釉的初步探讨;四是光绪仿哥釉的制作水平;五是民国以后仿哥釉的不到位;六是北宋官窑的釉层变化;七是光绪仿哥釉的鉴定。

本文仅围绕哥釉展开讨论。

一、相关简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丁丑年,2、珠山,3、光绪年间制瓷业,4、铭文。

1、丁丑年:从乾隆期至今,已有五个丁丑年,即1757年乾隆朝,1817年(嘉庆22年),1877年光绪三年,1937年民国时期以及最近的图11997年。

因该器右上角有铭文(题跋):‚丁丑年春夏月写于‛,标志着此瓶作于丁丑年。

虽然器底的款识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见图4,但胎釉的变化均到不了乾隆年瓷器发生的变化,具体变化可见前述已介绍的几件瓷器。

本瓶胎釉的变化详后文。

第二个丁丑年为嘉庆年间,距今整整二百年,此瓷器的变化反映不出二百年的特征,故也被排除。

而对1937年和1997年两个丁丑年,由于时间短,该期的瓷器不会有下文分析的变化,所以也被排除,其中包括作伪作旧。

剩下的就只能是光绪期的1887年。

其理由及根据自有下文论证。

见图1.1.a 、b 。

2、珠山:铭文中有‚写于珠山‛,说明此瓶出产于珠山。

根据《浮梁县志〃疆域〃山川》卷之一记:‚在景德之中,独起一峰,高数十仞,绵亘数里,峰峦遥列,俯视四境。

相传秦时番君登此,谓立马山(说明景德镇在秦时即属华夏大地)。

至唐,因地绕五龙,为珠山。

元末,于光图2 图 3据之为行台,号蟠龙山。

明称纛山。

后为御器厂、镇山‛(见昌南历记),证明明代珠山已是御器厂。

地灵的珠山,天然蕴藏大量高品质的制瓷原材料及丰富的水源,人杰的珠山出现了大批制瓷名家、巧匠,包括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以及大量无名无姓的能工巧匠。

为我国制瓷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瓶即为其中的精品之一。

3、光绪期瓷业的概况:在古籍中对光绪期瓷器论述相对少,可能与这些著书者属同时代或相近有关,但也不乏相应的论述:如《饮流斋说瓷》一书,许之衡撰曰‚光绪稍稍复兴,但有形式而无精神矣‛。

在《增图4 ‚大清乾隆年制‛款识补古今瓷源考》邵哲民撰,余戟门增补一书中有‚光绪二十八年,有所谓江西改良瓷业公司集资二十余万金,设本厂于景德,用旧法制造,以维营业。

设分厂于鄱阳县高门地方,用新法改良制造,并附设学校,招生入厂练习,所出诸品样式、色泽均胜从前,其造诣殊未可量‛。

继曰:‚光绪瓷虽较美,然只能追步道光。

以品式言,亦无特殊之品。

‛在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瓷器》中写到:‚今则官窑器几已绝迹,既光绪、宣统,已成名物,不易购得矣。

其价值亦高至惊人‛。

这些留言,证明光绪朝代瓷业有一定的复兴,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虽与此瓷器光绪三年有时差,但绝不会不产生影响)。

也表明光绪期会有一些精品留传下来,此器即为一件。

前述文章中犹为值得关注的是赵汝珍所云‚既光绪、宣统之器,已成名物,不易购得矣‛。

这是在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时赵汝珍于北京《求雅斋》所编写的,七十多年前就很难购买到一件光绪、宣统二位清末皇帝的官窑瓷器,而现如今却大量在市面‚流传‛,难道这不是图1.1.a 大铭文图1.1.b 小铭文一种难以想象的事吗?哪里出来的这么多光、宣之器?购买者难道不值得深思么?如果加上140年瓷器应有的微观变化,收藏者不认真学习又怎么能识真辨伪呢?4、铭文中的‚客祁‛有待探讨。

其中祁字应是绘画者的名字(含两枚印章),但现今查不到相关资料,但从书画的功底可见非一般工匠。

不知此瓶公开以后有否能找到对应的瓷器?见前图1.1.a、b。

二、实物此瓶见图1、图2、图3。

各以不同仕女及园林风景和动植物绘画而成。

仕女形象、服饰各不相同,园林风貌亦有区别,动物以高飞彩蝶和仙鹤为主。

全器高282mm,口沿由边到顶角尺寸为84mm,口沿内边长80mm(所注尺寸均为直线距离,实际各线面均略有一定的弧度)。

整器的三个立面也有弧度,非平整之面。

足部的三条边也有弧度。

三条边棱的对接由弧面组成,也不是直线的边。

口沿外侧边长为90mm,口沿厚度为5mm。

腹部最宽处为140mm,由边棱到边棱。

足底由边棱到顶角外尺寸为100mm,内尺寸为60mm。

全器净重1640克。

足底基本是等腰三角形。

足底见图2.1.a和口内图2.1.b,其中图b可见器内全部为仿哥釉。

整个器型似由一层层不等的三角形叠成,三角形的内壁与外壁之间的尺图2.1.a 器底图2.1.b 器内口沿寸为其厚度。

最底部的三条线(内外各三条)为足。

层层罗起来,近底部三分之一处开始膨胀,三分之二处尺寸为最大,越往上越小,最小尺寸是口沿部位。

整个器物的三角形无一层面相同,这是其独特之一;此外便是三角形的内外壁均不是平面,而是略有一定的弧度,也就是三个棱面从纵向上讲显示出不等的形变,这是其独特之二;其三是从横向上讲也有一定弧度。

这三个特点单一分析似乎都不复杂,很多瓷器都能做出来。

但是同时保证在器物的纵向与横向上同时做出不等的弧度并相互交圈对接上,难度就大多了。

同时也给绘画纹饰与书写增加了困难。

因为平面和标准的曲面易于作画和书写,而在非标的曲面,特别是在非标准的不规则变形面要难得多。

尽管如此,此瓶上纹饰仍极其精美,这正是大师级或官窑的功力所现,非一般人可为,更不是任何人想模仿就能做到的。

此瓶纵向与横向的弧度有差异,其中横向窄而竖向宽引起的曲率变化都不同。

面对此瓶胎与釉层,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与讨论,前提是要全面,不能有任何遗漏。

先把所有釉层的现状罗列出来,逐一分析哪些是成器时就有的,而成器时就有的至今有无变化?哪些是成器时没有的,而为后天改变或生成的?而后天变化之中又有哪些非人们可以作伪作旧的,哪些确实属于自然天成的?以及如何分辨开自然天成与人为作旧、作伪的二者之区别等等相关问题。

这些问题都与鉴定真伪有直接重要的关系。

虽说140年不长,但瓷器胎釉不会维持原态。

有些人说百年左右的瓷器没有变化,这是为推销假伪赝品造舆论,也与事实不符,说难听一点是别有用心。

什么东西经过百多年不变而保持原态呢?谁个可以找出来?只不过百余年之物的变化弱于二、三百年的,更弱于上千年的东西罢了!三、哥釉初步探讨被前人列入宋代五大名窑、窑址现今尚未找到,属于一种有争议的哥釉。

笔者手中未有可以确定为哥釉的瓷器,因此无法具体描述和作分析。

但由于此三棱瓶的底釉为哥釉,虽然属于清末所仿,但足以说明清末仿哥釉与其后仿哥釉的不同。

再结合古籍的著录,可以对哥釉给以一定的讨论,这部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一古文献对哥釉特征的论述;二对哥釉独特产生的机理初步探讨;三光绪仿哥釉的具体特征,含时空变化;四民国以后仿哥釉的不足。

由于缺少古哥釉器,难免会有片面性,但既便如此,也足以证明哥釉的特殊性,更可以揭开后仿哥釉的差距,于鉴定哥釉和仿哥釉的真伪应有一定的帮助。

1、古籍对哥釉的论述:此件瓷器的釉层比较复杂,其底釉为众说纷纭的哥釉,其表层为丰富多彩的五彩。

当然不是真正的古哥釉,而是光绪年间仿哥釉,但可以看出140年前官仿的哥釉与清末至今的仿哥釉之不同。

其间不仅有制作时的差异,更有时空差异,故有必要认真分析和讨论一番。

原本不打算深入讨论哥釉,因为笔者手中没有可确定的哥釉瓷器,担心说错了误人子弟。

但无奈现今仿哥釉实在太多,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同时对哥釉的讨论也千奇百怪,把很多不属于哥釉特征的也列入到哥釉内,以至把收藏市场搅得一塌糊涂。

因此有必要认真对待了。

这部分的初衷是为把哥釉、仿哥釉的特征及其变化程度描述清楚。

关于古哥釉的记载较为丰富,尤其要关注关键词。

有关哥釉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中:‚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

其后在清代大量瓷器的鉴定中出现,比如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有‚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即开片也。

釉以米色、豆绿色两种居多。

……其釉极厚润纯粹,历经千年而莹泽如新‛;又如《增补古今瓷器源考》(邵蛰民撰、余戟门增补)曰‚多断纹如鱼子,釉汁纯粹者贵‛。

唐氏《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鱼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碎块。

古哥窑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级碎,但今辨隐纹耳‛;再如《景德镇陶录》(兰浦、郑廷桂补辑)写到‚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者两种,汁纯粹者贵……,釉汁实不如官窑。

‛有关哥釉的记载与文章为数不少,有传奇故事方面的,也有探讨方面的,因为与鉴定关系甚少,且与上述记载大同小异,故不再转录。

从所有的记载中可以得出如下六点有关哥釉的结论:一是哥釉与官窑有所关联或类似;二是哥釉以青釉为主;三是哥釉基本全有‚开片‛;四是‚开片‛隐裂如鱼子;五是釉汁纯净;六是釉中气泡众多。

结合此文的三棱瓶底釉,分析和比较一下清末(官窑或名家)仿哥釉的特征及其与古文书中记载的差异。

尤其要注意关键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

解读古籍中有关哥釉的关键在‚多断纹隐裂如鱼子‛。

‚多断纹‛比较好理解,说的是釉层断纹多。

注意这里并没有用其它瓷器上常用的‚开片‛二字,而用‚断纹‛。

这表明哥釉上的裂纹与开片不同,否则会用开片表示。

断纹有两种,一种是中间断开,形成左右两边,中间是一条线形的开裂,这是一种明断纹,在瓷器上多指开片,在玉器上多指绺。

另一种则为隐形的,看似有一条裂纹,但是左右仍然连在一起,没有被分开。

古哥釉的断纹无实物可拍照,但光绪仿哥釉却可以拍出微观照片,可以得出光绪仿哥釉的断纹就属于这一类,因此才能称为‚断纹隐裂‛。

隐裂的断纹只能在烧制过程中产生,在特定的原材料和窑温下,使熔溶的釉层产生开裂,其间在胎和釉内某些物质成为液态,这些物质(含空气)以不同的形式涌向裂纹之内及其周边,使这些裂纹产生不同于釉色的‚特色‛。

当到达某一时间点(窑温)后,熔溶的裂纹在特定窑温下会自动弥合,将裂纹的两侧重新结合在一起成为隐纹。

这种现象不是由釉层开裂形成的,而是高温时裂纹内进入的多种物质混合成的,且又与釉层结合在一起,形成隐裂断纹。

古籍中的描述虽然仅用了八个字,但把真正的哥釉实质揭示出来(另外的‚如鱼子‛三个字详后文,主要与气泡有关)。

宋代五大名窑为什么只把民办的哥窑列入?如果哥釉没有特殊的‚过人之处‛是万万入不了宋代名瓷之列的,而列入的前提条件便是釉层的隐裂纹。

其它各窑都不曾有此特征,包括官办的宋官窑在内。

北宋官窑釉层也有隐裂纹,但那是由于两层釉造成的,某些部位下层釉产生了开片,而表层釉没有,形成类似的隐裂纹,但并非与哥釉的隐裂纹雷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