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官职机构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职官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职官我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历代都有所不同。
秦汉以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官制,将官吏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
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以后历代虽然有种种变化,但两千年来大致是以秦汉官制作为基础发展演变的。
一三公、三省、二府夫。
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逐渐缩小。
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但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台,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
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yè)。
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将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中书省,以中书监、令为首长,参掌中枢机密。
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门下省,以侍中为首长,对中书省加以限制。
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唐代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首长(宰相)。
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委派其他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
唐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官员成了实际的宰相,三省的首长没有什么权力了,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
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辽代中枢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从此正式确定了“宰相”的官号。
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并入中书省。
文化常识官职试题及答案

文化常识官职试题及答案1. 古代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度中,“六部”指的是哪六个部门?答案: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 请列举唐朝时期“三公”的名称。
答案:太尉、司徒、司空。
3.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答案:隋朝。
4. 明朝时期,负责监察官员的中央机构是什么?答案:都察院。
5. 清朝的“九品中正制”是指什么?答案: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将官员分为九个品级,每个品级又分为正、从两个等级。
6. “翰林院”在古代中国主要负责什么工作?答案:翰林院主要负责编修国史、起草诏令、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等工作。
7. “尚书”在古代中国官职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答案:尚书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8. “丞相”和“宰相”在古代中国有什么区别?答案:丞相是秦汉时期的官职名称,而宰相是后世对丞相或相国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9. 请解释“太师”和“太傅”在古代中国官职体系中的作用。
答案:太师和太傅都是古代中国皇室的辅佐官员,太师负责教育太子,太傅则负责辅佐皇帝。
10. “御史大夫”在古代中国的职责是什么?答案:御史大夫是古代中国中央监察机构的官员,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官员。
11. “侍郎”在古代中国官职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答案:侍郎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中级官员,通常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12. 请列举古代中国“四库全书”的四个部分。
答案:经、史、子、集。
13. “礼部尚书”在古代中国主要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答案:礼部尚书主要负责礼仪、祭祀、科举考试等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
14. “太常寺”在古代中国主要负责什么?答案:太常寺主要负责皇家礼仪、祭祀等事务。
15. “国子监”在古代中国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国家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1)中央官职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1)中央官职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中枢机构及其职官制度。
其实包括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朝所建立的内阁制等等。
【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据史类作品记载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
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九卿/寺】九卿,是中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
司马迁的史类文学作品《史记》中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
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
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汉始设九卿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例】瑰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
——《汉书·元帝纪》列寺七里,侠栋阳路。
”刘逵注:“府寺相属,侠道七里也。
——左思《吴都赋》发币于公卿。
——《左传·隐公七年》1.光禄寺:原称为光禄勋,由汉朝郎中令演变而来,统属宫廷宿卫及侍从等。
至魏、晋仅存其名,北齐则易名为光禄寺,职责亦变为掌理皇室膳食。
2.太仆寺:秦、汉九卿中有太仆,为掌车马之官。
唐代为九寺之一。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
4.宗正寺:掌天子宗族事,明以后改为宗人府。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清改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北魏孝文帝改少府为太府,设卿、少卿、丞,其官署或称太府寺。
北齐正式定名,列为九寺之一。
职兼南朝之太府、少府二卿,掌管金帛库藏出纳,以供国用,兼管冶铸、染织及宫廷手工业。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官职变化及典章制度类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官职变化及典章制度类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封建时代由于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免罪的权利。
“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也可以泛指高级执政者。
C.右: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
右有“上”之意,如“位在廉颇之右”。
D.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凭信。
类似后代的委任状。
“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爵位。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
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文中指宫殿的台阶。
B.郎中,当时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也是对医生的称呼,文中指前者。
C.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亲王、公主等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迁:升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D.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5.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和科举》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和科举》(一)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科举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易考的40个官职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需要你平时的积累,小编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易考的40个官职,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能好好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易考的40个官职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
秘书级。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2)地方官职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2)地方官职【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例】《红楼梦》第一百零四回:“苏州刺史奏的贾范,是你一家了?”【京兆尹】京兆尹是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主管今西安即其附近地区,在西汉时期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京兆尹郑叔则。
”【节度使】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唐初在边境设置。
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
成为一种荣衔。
【例】《红楼梦》第十五回:“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悬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
”【总督】别称制军、制府、制台、制宪等,明代始置。
明代初期在用兵时派部院官总督军务,事毕即罢。
太平天国革命后,总督、巡抚握有实权。
同治年间,两江总督与直隶总督分兼南洋、北洋通商大臣,权势尤重。
另有漕运总督,主管运河漕粮运输;河道总督,主管疏浚河道、修筑堤防。
【例】《清史稿·职官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治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巡抚】古代朝廷偶派官员巡抚各地,称巡抚,如唐代曾遣狄仁杰为巡抚大使,宋代亦曾派巡抚使及副使访问民间疾苦,但非常设之官。
别称抚台、抚军,又因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也叫抚院。
【例】《红楼梦》第八十五回:“昨儿巡抚吴大人来陛见,说起令尊翁前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
”【布政使】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又称藩司、藩台、方伯等。
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宣德以后,全国的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髙行政长官。
后因加强统治力量,专设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渐轻。
清代始正式定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从二品,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精编)

登朝:指做朝廷的官。
赴:赴任。
退:辞去或失去官职。如“功遂身退,天之道。”
致仕:①官员退休。②交还官职。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致政:①归还政权。②辞官卸职。如“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
二、官职名称
(一)必修书出现的官职
1、“晋侯、秦伯围郑”
假:代理或非正式的官职。如“假司马。”
5、其他
护:统率。
知:主持。
复:指恢复旧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
下车 :官吏初到任。如“衡下车(新上任) ,治威严。”
仕宦 :做官。如“仕宦于台阁。 ”
仕官:任官职,做官。
用事:执政,掌权。当权。如“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赵太后新用事。 ”
赠 :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如“赠太子太保。 ”
才。 ”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 :⑴推荐。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如“是进亦忧。 ”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更选将官。”
封 :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
当 :任,充当。如“当侍东宫。 ”
点 :指派。如“可汗大点兵。 ”
男五等, 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 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
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
赋税。
4、“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 都尉, 秦汉时重要的武官名。赵国将军下依次为国尉、都尉, 秦与汉初,
每郡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改名为都尉。西汉都尉逐渐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官职机构

官职机构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机构;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2.赠,文中指追赠,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3.“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4.“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5.郎中。
古代官名。
战国时为国君侍卫。
秦汉为郎中令的属官。
东汉以后为尚书台属官。
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
()6.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7.领,是兼任的意思,指兼任较为高级的官职。
古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行”“权” “假”“判”“守”“夺”“摄”等,其中,“判”是指低位兼高职。
()答案:错“领”,指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指高位兼低职;“夺”,指免除官职。
8.下车,旧指官吏到任。
“下车恤贫老,故旧莫不欣悦。
”意为张充到任便抚恤贫困老人,旧朋友无不欢欣喜悦。
()9.“廷尉” 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
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答:“廷尉”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10.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答:“判”指高位兼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11.“博士”在古代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也指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中国的“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13.“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
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14.枢密,指枢密院,官署名。
宋时枢密院与中书号为“二府”,中书主政,枢密院掌兵权。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最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最新)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以下是判断题的解答: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XXX、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XXX。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XXX、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4.XXX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6.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XXX”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XXX。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XXX。
√以下是对每段话的改写:1.古代帝王将帝位禅让给贤能之人称为禅让,这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2.我国古代常采用爵位封赐大臣,分为“公、XXX、伯、子、男”五个等级,一直沿用到清代。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3.三省六部是指中书省、门下省、XXX三个省份,以及XXX、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
这个六部制度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4.XXX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其长官为吏部尚书。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5.礼部是六部之一,负责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务,部长官并不称为礼部尚书。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根据拓展内容,明代礼部设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
高考文言常识之文化: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一、三省六部制①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②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③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电田水利等),各部长官歌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直延续到清末。
a.吏部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b.户部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课件

“三省六部” (隋朝建立,
起草政令 审核政令 执行政令
沿用至清末)
(1)吏部:掌管中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 勋封等事。
(2)户部:掌管中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 财政收支等事。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外交、科举、学 校等事;
(4)兵部:掌管军队、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车马驿站;
(5)刑部:掌管刑罚、审核案件;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 水利、交通等事。
一、漫漫为官路
漫漫为官路线图
升职 复职 降职
任命
调任 罢免 退休
入仕
入 得举 登第 察举 引 起
仕 荫补
任
拜除 知
命 下车 行就
升
拔擢
(进)
职 风裁 能(美)声
降
职
京官外调、外放遭贬
复
职
· 平
兼职
调
罢 免 罢黜夺去免职
退 休
二、在何处当官?
官
中
尚
署
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令 中书
尚书
书
令 门下
侍 中
三、都当什么官?
汉代常见:执金吾
唐代常见
节度使
宋代常见
明清常见:
官 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附经典选择练习题

改
改任官职。
兼 兼任。
领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兼 代 官 职
判 假 行 署 权
高位兼低职。 临时的,代理的。 代理官职。 代理、暂任。 暂代官职。
摄 暂代官职。
守 代理官职。
降调兼代常见考点清单: 1.“出”“入”相对是京城。 2.“领”兼任,“假”临时。 3、摄守行权署暂代
告老 官员年老。 解官 辞去官职。 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辞 乞身 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官 移疾 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致政 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 乞骸骨 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 官职附经典选择练习题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之古代官职
隋唐时,
三省同为
三 最高政务
省 六
机构 六部制从 隋唐开始
部 实行,一
直延续到
清末。
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尚书省
长
官 尚书令
执行
↓ 宰 相
→ 左、右 仆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拜
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 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
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降放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低窜
放逐,贬官。
官 左迁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职 左除/左降/左转 降职
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调 动 官 职
徙 调 转 出 补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之识记八大类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之识记八大类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官职机构

官职机构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机构;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2.赠,文中指追赠,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3.“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4.“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5.郎中。
古代官名。
战国时为国君侍卫。
秦汉为郎中令的属官。
东汉以后为尚书台属官。
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
()6.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7.领,是兼任的意思,指兼任较为高级的官职。
古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行”“权” “假”“判”“守”“夺”“摄”等,其中,“判”是指低位兼高职。
()答案:错“领”,指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指高位兼低职;“夺”,指免除官职。
8.下车,旧指官吏到任。
“下车恤贫老,故旧莫不欣悦。
”意为张充到任便抚恤贫困老人,旧朋友无不欢欣喜悦。
()9.“廷尉” 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
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答:“廷尉”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10.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答:“判”指高位兼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11.“博士”在古代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也指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中国的“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13.“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
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14.枢密,指枢密院,官署名。
宋时枢密院与中书号为“二府”,中书主政,枢密院掌兵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官职机构
注:没有答案的就是对的,错的在题目下方就有错误的原因。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机构;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
2.赠,文中指追赠,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
3.“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
4.“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
5.郎中。
古代官名。
战国时为国君侍卫。
秦汉为郎中令的属官。
东汉以后为尚书台属官。
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
()
6.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
7.领,是兼任的意思,指兼任较为高级的官职。
古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行”“权”“假”“判”“守”“夺”“摄”等,其中,“判”是指低位兼高职。
()
答案:错“领”,指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指高位兼低职;“夺”,指免除官职。
8.下车,旧指官吏到任。
“下车恤贫老,故旧莫不欣悦。
”意为张充到任便抚恤贫困老人,旧朋友无不欢欣喜悦。
()
9.“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
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
答:“廷尉”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10.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
答:“判”指高位兼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