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共三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4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4篇【篇1】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做好课前准备。
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
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成。
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二、关心学生参与的意识。
竭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
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以致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言平缓,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一些辅差的经验与方法等等。
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努力做到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
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篇2】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一、教材分析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篇XXX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学生研究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节课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
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研究“烟带来的消息”时,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把研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
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把有结构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的探索过程。
比如在探究出流动的空气就是风后,我就把准备好的气球、扇子、电吹风等发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制作风,感受风。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风有大小、冷热等现象,从而引发新的问题风有什么好坏处呢?使他们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接着课件里出现风力发电、春景图及暴风后的情景,从而使研究引向更深一层。
三、彼此协作,实现脑力资源共享。
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本节的难点。
比如在设计“烟带来的消息”实验时,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智力挑战性的活动。
让学生把所有的不可变因素准确的讲述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班级内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补充,竟然完整的探究出来,这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做的机会,给了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
整堂课探究氛围浓郁,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土壤的保护》教学反思XXX以学生所熟悉的、随处可见的土壤为话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土壤是亿万个生命的母亲,从而引出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3篇)
教学反思(1):《水到哪里去了》在完成了《水到哪里去了》这一小学科学课三年级的教学设计并实施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以及水蒸气的基本特性。
通过两个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水蒸发现象,并初步形成了对水蒸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水蒸发的过程,达到了科学概念目标的要求。
然而,在科学探究目标和科学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变量控制不够严谨,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部分学生在观察现象时缺乏细致和客观的态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二、教学过程反思1.聚焦环节:通过湿布写“水”字的方式引入课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但在此环节中,部分学生对湿布变干的现象解释较为表面,缺乏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水的状态变化角度进行思考。
2.探索环节:两个实验的设计科学合理,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o变量控制: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对两个杯子的起始水量标记不准确,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未来教学中应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变量控制得当。
o观察记录:部分学生在观察记录时不够细致,没有详细记录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
教师应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3.研讨环节: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水蒸发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不够清晰,尤其是“无色”与“透明”两个概念的混淆。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改进建议1.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在实验前,教师应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可以安排小组长或教师助手协助监督实验过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Reflection on science teaching in grade three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篇章2: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篇章3: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的科学课怎么教好呢?下面是由小泰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篇章1: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创设情景复习旧知,然后做磁铁的游戏。
在上课的刚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探究空间。
通过做磁铁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而在孩子们的自我探究中总结出磁铁的有关性质。
讲完这节课,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对象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打捞大头针”这样一个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
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
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
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怎样把大头针从烧杯里捞出来,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
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
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玩一玩磁铁,也没有提过高的要求。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学反思(3篇)
教学反思(1):《水结冰了》在完成了《水结冰了》这一小学科学课三年级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次教学我设定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分别是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从课堂反馈和学生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一科学概念,并能在实验中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
同时,学生们也积极参与了“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及“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科学探究活动,初步建立了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概念。
然而,在“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这一难点上,部分学生存在困难,主要表现为操作不够熟练或对温度计读数不够准确。
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实验器材使用的训练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实验技能。
二、教学过程的改进点1.实验材料准备:本次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等多种实验材料。
虽然这些材料基本满足了实验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试管和温度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我计划在下次教学前增加一次实验器材使用的培训课,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实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我虽然对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显得手忙脚乱。
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实验前的指导,通过更直观、更生动的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要求和观察重点。
3.学生参与度:整体来看,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小组讨论和汇报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这可能与小组讨论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或话题引导不够深入有关。
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优化小组讨论的时间安排和话题设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学生反馈与改进方向课后,我通过与学生交流收集到了一些宝贵的反馈意见。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三篇
【导语】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的,诸如总体课程⽬标的反思,总体课程内容的反思,总体课程组织的反思,科⽬⽬标的反思,科⽬内容的反思,科⽬组织的反思,单元⽬标的反思,课程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反思等。
教学反思是⼀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 第⼀单元常见的材料 塑料 每天早上,学⽣们⽤塑料袋装着早点来上学,不⼀会⼉⼯夫,垃圾桶就被填满了。
看着这⼀情景,我想:在环境问题⽇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环保教育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下⼀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家园。
学校是学⽣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
随着学⽣知识⾯的扩展,我设计了本课《塑料》来增强学⽣的环保意识,⼈⼈⾏动起来,争当环保⼩卫⼠。
在这次活动中,我所设计的中班环保活动《塑料》,活动⽬标定为:1.通过观看录象和实验知道塑料袋会污染环境,感知其危害;2.通过制作环保袋,发展学⽣动⼿能⼒;3.通过活动懂得减少使⽤塑料袋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意识。
在设计⽅案的时候,我根据我班学⽣对塑料袋的认知基础来设计问题,引导学⽣对塑料袋产⽣情感转变。
在活动后,我根据活动中情况围绕所提出的问题作以下反思。
⼀、问题引导学⽣情感转变。
在第⼀环节中,我提出“塑料袋有什么作⽤?”学⽣根据⽣活经验来回答问题,感情的基础是喜欢的,肯定的。
接着我⼜抛出问题“使⽤塑料袋是好还是不好?”引发学⽣讨论,在这⾥学⽣对塑料袋使⽤问题上有了争执,产⽣了疑点,感情也随之发⽣了微妙的变化。
在第⼆环节中,我通过让学⽣观看录象资料——散落的塑料袋、动物吞⾷塑料袋、农作物枯死;实验演⽰——焚烧塑料袋。
让学⽣直观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塑料袋,知道它在发挥作⽤的同时带给环境更多的危害。
危害动物,危害植物,危害⼈类。
学⽣的情感再次产⽣转变,对塑料袋有的是更多的厌恶,⾃然⽽然萌发了要保护环境,争当环境⼩卫⼠的想法,从⽽推动了本堂课情感⽬标的完成。
⼆、根据学⽣的能⼒差异性提供分层次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一)1. 教学内容在本次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主要讲述了"水的性质"这一课题。
通过讲解水的结构、密度、表面张力等性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特性,并引导他们进行实验验证。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结合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水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效果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水的表面张力等现象,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度较高。
4. 反思与改进尽管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也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完成实验。
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二)1. 教学内容在本次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主要讲述了"力的作用"这一课题。
通过讲解力的定义、作用效果、测量方法等,让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并引导他们进行实验验证。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讲解力的作用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同时,我还结合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力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基本了解,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力的作用效果,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3篇)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小学科学课三年级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改进方法。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多个维度展开。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这一科学概念。
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积极参与了动手实验,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过程,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生也表现出了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并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激发兴趣,动手实践:课程开始阶段,我通过展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橡皮泥和纸制品,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物质变化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整合活动,长时探究:在探索部分,我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了长时探究。
这种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深入感知物质变化的过程,并思考变化的本质。
3.比较归纳,深化理解:通过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学生归纳出这些物质在形态上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并未改变。
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虽然长时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小组在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导致部分活动未能充分展开。
未来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细地规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2.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填写了表格,没有充分交流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这可能与我在讨论前的引导不够充分有关。
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一)《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为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以及相关的性质,对水有了基本的了解,本节课进一步探究水能溶解物质这一性质。
溶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溶解的概念以及怎样用实验来探究溶解的性质对学生特别是三年级学生来说相对较难。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展开教学。
首先解释溶解这一概念是什么,接着提出问题:水既然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那怎样才能知道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呢?学生小组间讨论交流,在回答问题时发现,学生在科学的实验意识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比如有的同学回答可以讲一袋盐放进水中看是否溶解,有的回答可以放一勺盐进水中看是否溶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一一提出不合理的地方,再将问题具体话,比如提供盐、水、烧杯、玻璃棍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出一个具体的实验方案。
然后请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余小组进行补充或反驳,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个可行方案后,提出注意事项,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然后就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完成探究活动。
结合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上能力稍微欠缺,没有科学的实验意识,并且实验的操作细节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很多同学在进行称量和搅拌时操作不规范,更有同学在实验时只是当成一个好玩的活动,没有严谨的进行实验,因此这方面也是需要进一步给学生加强的地方。
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二)1.首先,关于溶解的概念如何来阐述,课堂上以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为例,像这样物质在水中消失了,不见了,我们称之为溶解。
2.抛出问题:一直向水中加入食盐,它会无限的溶解下去吗?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不能一直溶解下去。
引出: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不能一直溶解下去,有个度的问题。
想要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就需要控制水量,在来比较溶解的物质的量。
3.提出问题:如何比较才公平?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个实验能够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3篇)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1)在教授《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这一课时,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回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旨在让学生理解“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的科学概念,并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从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通过对比实验得出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的结论。
这表明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有效性1.问题引入,激发兴趣:通过红糖在水中溶解的图片和问题引入,成功唤起了学生的前概念,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这种方法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对比实验,深化理解:对比实验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对比实验,让他们亲自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深刻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制定实验方案。
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同时,小组讨论也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野。
三、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1.实验材料准备不充分:虽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足够的实验材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因为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导致材料浪费或损坏。
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材料的充分利用。
2.实验时间控制不够精确:由于学生实验操作熟练程度不同,导致实验时间存在差异。
有些小组提前完成实验并开始闲聊,而有些小组则因时间不足未能完成全部实验步骤。
这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精确地控制实验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时非常兴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
如果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
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在考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
三年级我共要上了五个班的课,一个班是我告诉他们的,结果孩子们考察的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班则是同学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考察效果非常好!通过五个班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考察成败的'关键竟然是孩子们忘是没有忘记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可是孩子们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要经常提醒他们出来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让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孩子带贪玩的孩子,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对土壤的大量的经验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课前细致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前详细制定计划,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倾听声音》这节课我上完了,根据自己的教案设计与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比,觉得学生几乎达到了自己设想的结果。
我采取引导的方法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三年级的学生互动得很好,充分调动了他们对声音这部分的积极性。
因为这部分内容很贴近生活,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都在不断地寻找声音并积极回答,感受体会到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美妙。
同样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听录音回答问题这一环节我没有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反复听了三遍,浪费了课上的时间也没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这方面需要我注意引导,如果课堂气氛太活跃的话就是混乱了,学生就会学不好知识。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精选4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精选4篇)三年级科学篇1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1、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2019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能力的培养。
2、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纸”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内容,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
因此,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
因此,设计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科学《感受空气》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感受空气》教学反思(一)新的一周里三年级的教学进度到了第二单元《空气》这一章。
在《感受空气》这一堂课中,需要学生利用气泡图去了解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三个游戏黑盒摸物、感受空气游戏和传递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空气,验证空气的特征和作用以及空气作为气体,其与固体、液体的区别与联系。
在黑盒摸物游戏中,我和同学们讲,盒子里面有一个他们都需要的东西,如果猜对了就会送给他们,全班的同学参与积极性都很高。
运用抽签软件抽了一两位同学,他们就猜出了盒子里面的东西是空气。
从而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然后我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空气有哪些特征,并叫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在气泡图里面。
当气泡图的气泡不够时,学生就会提问“我们要写在哪里呢?”然后就引申出来气泡图的泡泡是可以增加的。
在验证空气特征的实验里面,我为学生提供了纸张,气球和塑料袋。
通过教学生使用纸张叠纸炮这样的小玩具,证明空气有流动性并且可以发出声音这两个特征。
让学生通过打气球和收集空气的方式去证明空气可以被收集,没有固定的体积,容易泄露,可以压缩等特征。
在传递小游戏里面,为学生准备了带孔的筛子,小杯子和塑料袋让他们去收集空气,水和橡皮泥。
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来应该用哪个容器去收集哪一种物质,并且非常清楚地讲明理由。
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说明空气和水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如流动性,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等等,空气和橡皮泥的相同特点,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都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等,并且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能够明显的辨别出来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
在这一次实验课里面,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小组实验纪律变得更好了,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增加了一个新的策略,在每个游戏开始前需要分发实验器材,我会让表现好的同学去分发,其他同学看到表现好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励,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中,并且更加注意自我管理,强化了学生的纪律意识。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1篇 三年级科学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1篇三年级科学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下面是分享的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篇三年级科学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3、师:对。
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学反思(3篇)
《混合与分离》教学反思(1)在完成《混合与分离》这一科学课程的教学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探索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也发现了教学中的一些亮点与需要改进之处。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几点反思。
教学亮点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课程伊始,我通过展示一份沙和食盐的混合物,直接引入情境,询问学生如何帮助老师分离这两类物质。
这样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实验操作,培养能力:本课程中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实验操作:观察混合物、用水分离食盐和沙、分离食盐和水。
通过这些实验操作,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食盐和沙物理特性的理解,还学会了使用过滤装置和蒸发装置等实验工具,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问题驱动,深入思考:在每个实验环节后,我都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联系实际,迁移应用:在拓展环节,我让学生思考如何分离木屑和铁屑,这不仅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需要改进之处1.时间分配:虽然三个实验活动都很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前两个活动占用时间较多,导致第三个活动——分离食盐和水的时间较为紧张。
未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分配时间,确保每个活动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2.指导细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过滤装置和蒸发装置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反复指导。
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实验工具,要提前做好演示和讲解。
3.记录习惯:部分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的记录不够规范,甚至有些学生忘记记录。
这反映出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记录习惯还需要加强。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录习惯,通过反复强调和示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4.评价体系: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观察和提问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样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20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20篇)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在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动物的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主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运用科学课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亲历了一次“观察——发现——提问——推测——研究”的科学自主探究过程,达到了提高三年级孩子科学素养的目的。
上课时,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一、启发性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回顾蜗牛和蝴蝶的生长过程,进而通过有趣的语音了解它们的寿命,同时也隐约地揭示了动物的生命周期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在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二、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一)观察蚕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分小组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
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向下微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强烈的参与欲望,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从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我通过一段视频--“蚕的孵化”的播出,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探究的新世界,两分钟的真实录像,让孩子们领略了蚕的生命:刚孵出的蚕宝宝,长得黑黑的像小蚂蚁,在显微镜下,身上的细毛都隐约可见,幼小的蚁蚕艰难的坚持不懈的伸缩着身子从卵壳里往外蠕动,很久,很久……孩子们静静地观看,而实际观察在深入,思考在深入,蚕宝宝如此费力,孩子们的心也随之为他担心牵挂……(三)怎样饲养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给了同学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小组进行讨论,(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三年级综合试卷包括科学和品德与生活两部分各50分共100分。
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既注重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命题上较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将试卷及试题情况具体分析如下:一、学生情况分析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学习。
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试题情况与分析本次检测卷用各种的形式和方法去涵盖我们想要发现的一些问题。
试卷分为五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科学探究、课外实践。
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
试卷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分别穿插在这些题型当中,检测的内容比较全面,到位。
从题的形式上来看,灵活多样。
如:填空,将枯燥的问答变成有趣的填字,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记忆的调动。
选择题,占得分数较多,但是有答案可选,降低了难度。
使学生能够权衡做答。
不过,其中的题充分考察了学生的认真性,只有认真分析才能做对,充分体现了灵活性与认真性的完美组合。
问答题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科学课外实践探究在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又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生活中的科学这一主题,更是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试题中,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力设计早餐食品,难度较大,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纵观这份试题,我们感觉试题出的难易较适中,第一题填空,第一小题在“夏季的草丛里,我们可以找到”,这道题注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考察的是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但平原地区已经好多年没有这种昆虫了,只有山区有,一般情况下如果课外知识少,老师上课又没有说过,学生就只能瞎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一】《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年之中,植物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这一点,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就有。
对于他们来说,春天和秋天里植物的变化最为明显。
关于春天,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发芽了,万物生长。
对于秋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
对于变化明显的部分,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出,也因此,观察中的变化这个活动比较容易。
但是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变化,需要测量和记录,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而这一部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的持续时间太久,完成比较困难。
因此,这一课,对于科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但是指向于科学技能的观察一棵树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节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完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由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还不能够较长时间的专注于同一件事,所以书本16页的记录表对很多孩子来说形同虚设。
如果能够利用好这张表格,那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概念的发展会更加完善。
前两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表格列入教学。
课后,我觉得这样不妥,虽然有难度,实行起来不太现实,但是还是应该在教学中提到。
使学生熟悉这种记录方法,会自己绘制这种表格。
所以,我将书上的表格作为典型,介绍了它每个部分的意思和记录的方法,而后请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自己绘制一张观察记录表。
如果有时间和兴趣,课后还可以进行一次实地观察。
我觉得这样处理相
对不处理来得好。
【篇二】《植物的叶》:
推荐《植物的叶》是主题单元“植物”中的第五课。
教材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的生命轨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去进一步体会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课前,我布置每位学生捡两片落叶,每一组中的同学尽量捡不同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大多数同学都带来了,有些班级带的学生比较少,我就在课前请每个小组长在校园里捡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叶。
总体观察情况良好,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我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将大小不同或颜色不同的同种叶片分到不同种类,大小和颜色确实属于分类的依据,但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片也会存在差异,不能光凭这两点来判断他们是否属于同种植物,要多维度的判断,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
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
对于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叶片、叶柄。
我没有重点强调
了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不要把叶脉和叶片并用。
这是教学上的一个失误。
导致关于叶脉,学生竟然把它归入到叶的结构中去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用手掌比喻树叶,把小臂当作叶柄,手掌就可以是叶片,手掌上的纹路就是叶子的叶脉。
)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纹路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部位,而是属于手掌皮肤的一个部分。
让学生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如果我能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就可以得出左边的就是叶芽、小叶片、嫩叶等。
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
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篇三】《科学在我们身边》: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很多是以“接受”的方式形成的。
这种“接受”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被告知,有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的观察所“积累”的。
正因为如此,我剪辑了一系列有关自然现象的影片,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感受”“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这一线索,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从他们习以为常地“积累”中怎样得到一个真切的体验,怎样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问题开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加入
了小组协同和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学生的想象中,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而且可望不可及。
为了消除同学们的这种畏惧心理,我在中插入了《伽利略摆的'等时性》动画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需要用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需要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工作,需要协作和交流。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检测一些科学理论。
“金鱼在水里上浮和下沉”,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安排了一个“会沉浮的气球”的演示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节课最后我安排了“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这部分内容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白了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在不断提出和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了科学不断地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