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pptx
合集下载
实验诊断学概论PPT课件

精选ppt
6
临床检验: 通过试剂、仪器、技术等进行检测,并对检
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 检测结果或数据。以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
精选ppt
7
实验诊断: 根据临床检验所得结果或数据,结合临床相
关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逻辑的分析和科学 的思维,最后为诊断疾病、科学研究和人群保健 提供客观依据。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
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等。
精选ppt
27
4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毛细血管:主要用于床边项目和急诊项目,成人
常在指端、婴幼儿可用拇指或足跟、烧伤患者可选择 皮肤完整处采血。
(2) 采血部位
静脉:需血量较多时采用。通常多在肘部静脉、
腕部静脉或手背静脉,婴幼儿在颈部外静脉采血。 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查时,注射器和容器需先进行 硅化处理。严禁从静脉输液管中抽取血标本。
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样,应避免标本污染。
精选ppt
30
抗
凝
EDTA抗凝液
剂
所
某女,30岁。2月前因妇科病查血发现血
致 假
小板计数仅2 ×109/L,多次复查血小板 计数为0-10×109/L,但无任何出血表现, 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与丙种球蛋白治
性
疗无效。骨髓检查正常。PAIg正常, MAIPA示抗GPⅡb 弱阳性,抗GPⅠb与
精选ppt
29
4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4)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选择合适的抗凝剂
枸橼酸钠: 临床血液学检验、凝血、ESR以及输血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适用于多项血液学检验 肝素 : 除有些凝血机制的检验项目外,适用于大多数实验诊断的检查 草酸盐: 不适合生化
实验诊断教学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
实验诊断教学课件ppt
目录
contents
实验诊断教学课件概述实验诊断教学课件内容实验诊断教学课件重点与难点实验诊断教学课件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诊断教学课件案例分析实验诊断教学课件总结与展望
实验诊断教学课件概述
01
医学教育是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关键,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人民健康奠定基础。
实验诊断教学课件内容
02
实验诊断学定义
实验诊断学发展历程
实验诊断与临床诊断的关系
实验诊断理论基础
介绍实验前需要准备的材料、设备和试剂等。
实验诊断操作流程
实验前准备
详细列出每个实验的操作流程,包括样本采集、处理、检测和分析等。
实验操作步骤
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点,避免操作失误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结果呈现
通过图表、数据等形式展示了实验结果。
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对该结论进行解释和讨论,同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实验结果呈现及结论
实验诊断教学课件案例分析
05
病例摘要
28岁男性,突发高热、咳嗽,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X线示右下肺高密度影
分析临床案例1
诊断分析
患者为青年男性,有发热、咳嗽症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X线示右下肺高密度影,考虑肺炎链球菌肺炎
治疗方案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G,剂量为200万U/d,分次肌肉注射
54岁女性,长期高血压病史,近1周出现心悸、气短、尿少等症状
病例摘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近1周出现心悸、气短、尿少等症状,考虑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
诊断分析
利尿、强心、扩张血管等治疗措施,积极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
实验诊断学总结性PPT

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手段, 诊断各种肿瘤疾病。
特殊疾病的实验诊断
遗传性疾病
通过对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进行检测,诊断遗传性疾病,如 唐氏综合征、血友病等。
免疫性疾病
通过检测免疫指标、自身抗体等,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免疫性疾病。
神经性疾病
通过检测脑脊液、神经传导等指 标,诊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 病等神经性疾病。
实验诊断学面临的挑战
诊断准确性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是实验诊断学面临的重要 挑战,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和复杂病例的诊断 中。
检测技术局限性
目前实验诊断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灵敏度 、特异度、交叉反应等问题。
标准化和规范化
不同实验室间检测结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 实验诊断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以确保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组织病理学检验
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样本的形态学改 变,对肿瘤、炎症等疾病进行诊断和
鉴别诊断。
寄生虫学检验
通过粪便、血液等样本检查寄生虫如 蛔虫、钩虫、疟原虫等,以诊断寄生 虫感染。
流式细胞术
利用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 表面的抗原、功能和活性,以评估细 胞生理状态和疾病进程。
医学影像学技术
X线检查
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实验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
01
通过检测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为防控
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疫苗接种效果评估
02
通过检测抗体水平,评估疫苗接种效果,为制定免疫计划提供
依据。
药物疗效评估
03
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05
实验诊断学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实验诊断学总结
目 录
特殊疾病的实验诊断
遗传性疾病
通过对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进行检测,诊断遗传性疾病,如 唐氏综合征、血友病等。
免疫性疾病
通过检测免疫指标、自身抗体等,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免疫性疾病。
神经性疾病
通过检测脑脊液、神经传导等指 标,诊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 病等神经性疾病。
实验诊断学面临的挑战
诊断准确性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是实验诊断学面临的重要 挑战,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和复杂病例的诊断 中。
检测技术局限性
目前实验诊断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灵敏度 、特异度、交叉反应等问题。
标准化和规范化
不同实验室间检测结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 实验诊断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以确保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组织病理学检验
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样本的形态学改 变,对肿瘤、炎症等疾病进行诊断和
鉴别诊断。
寄生虫学检验
通过粪便、血液等样本检查寄生虫如 蛔虫、钩虫、疟原虫等,以诊断寄生 虫感染。
流式细胞术
利用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 表面的抗原、功能和活性,以评估细 胞生理状态和疾病进程。
医学影像学技术
X线检查
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实验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
01
通过检测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为防控
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疫苗接种效果评估
02
通过检测抗体水平,评估疫苗接种效果,为制定免疫计划提供
依据。
药物疗效评估
03
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05
实验诊断学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实验诊断学总结
目 录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模板.pptx

感谢你的聆听
与多个不完 全抗体的Fc 段结合
20
• 临床意义: 直接反应(+):AIHA、SLE、类风湿
(温抗体、37℃反应强) 间接反应(+):Rh或ABO妊娠免疫性新生儿溶血
病,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检测
2019-11-12
感谢你的聆听
21
(二)冷凝集素试验
• 原理:冷凝集素(主要是IgM)在低温时与自身 RBC、O型RBC、同型RBC发生凝集(0-4℃),当 温度升高时凝集消失。
2019-11-12
感谢你的聆听
19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 原理:
患者RBC
血清中不完全 + 抗体(IgG、
IgM、IgA、C3)
致敏RBC + 完全抗体 (抗人球蛋白)
正常人RBC
抗人球蛋白间接反应(+) 抗人球蛋白直接反应(+)
RBC凝集现象
2019-11-12
• 参考值:效价<1:40 • 意义:AIHA、传单、支原体肺炎、MM
2019-11-12
感谢你的聆听
22
(三)冷热双相溶血试验
• 原理:血清中双相溶血素(主要是IgG)存在, 0-20 ℃与RBC结合,并附合补体,但不溶血。 30-37 ℃发生溶血
• 参考值:阴性
• 意义:PCH、病毒感染、传单
• 参考值:正常PK活性荧光在20min内消失。酶活性 15.1±4.99U/gHb。
• 临床意义:PK严重缺乏(纯合子)荧光60min不消失; 杂合子荧光在25-60min消失
2019-11-12
感谢你的聆听
15
四、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实验诊断学》课件

02
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03
加强临床医学、实验室医学、基础医学等多学科的协作,共同提高实验诊断学的水平。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补体检测
辅助诊断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因子检测
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肿瘤标志物检测
辅助诊断恶性肿瘤。
01
02
04
03
04
CHAPTER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感染性疾病
通过检测病原体、抗体或抗原,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确诊。例如,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以诊断乙肝。
肿瘤性疾病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和分期。例如,检测癌胚抗原(CEA)以诊断结直肠癌。
流行病学调查
05
CHAPTER
实验诊断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1
2
3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的深入,实验诊断学将更加精准,能够提供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精准医疗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实验诊断学中的应用将逐渐普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智能化诊断
随着传感器和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实验诊断学将实现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代谢性疾病
通过对血液、尿液等标本进行生化检测,对代谢性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例如,检测血糖和胰岛素以诊断糖尿病。
通过常规的生化、免疫和影像学检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定期健康体检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筛查,如对家族遗传史的人群进行相关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筛查
通过大规模的筛查和监测,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传播情况,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诊断ppt课件

其他疾病的诊断
总结词
实验诊断在许多其他疾病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 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详细描述
通过检测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指标可以辅助诊断心肌 梗死等心血管疾病;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红细胞 等指标可以辅助诊断肾脏疾病。此外,实验诊断在消化 系统、神经系统等其他疾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05
实验诊断的步骤
采集标本
根据诊断需要,采集患者的血 液、尿液、分泌物等标本。
样本处理
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预处理,如 离心、过滤、稀释等。
检测分析
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和仪器,对 处理后的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 。
结果解读
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 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 综合分析和解读,得出诊断结
论。
实验诊断的注意事项
常见实验诊断方法
生化检测
总结词
生化检测是利用化学和生物技术对生物样本进行检测的方法,主要用于评估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详细描述
生化检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临床化学、生物化学和酶学等。通过检测血液、尿液和其他体液中的化 学成分,可以了解机体的代谢状态、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监测和预后评估。
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总结词
实验诊断在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关键作 用,通过对激素水平和代谢产物的检测,为 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详细描述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 、胰岛素等激素水平,以及尿液中的儿茶酚 胺、香草扁桃酸等代谢产物,可以诊断各种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相关试验,如葡萄糖耐 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等,进一步评估患
实验诊断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实验诊断学绪论 ppt课件

用检验系统进行检测。
• 分析后:临床医师将检验结果与患者其它的临床
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对疾病的诊断或解释。
5
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的区别
1、是一门主干课程;检验医学是一个专业; 2、在培养目标上,实验诊断学是培养医学各 专业人才,检验医学是培养从事检验专业 的专门人才; 3、在教学内容上,实验诊断学是培养学生运 用实验检查的临床思维方法,而检验医学 是培养学生对实验检查的技术、原理、方 法等进行改进和应用。
19
特异性高、阳性预示值高的试验,得到阳性
试验结果可以肯定有病,但阴性结果不能排 除有病的可能。
灵敏度高、阴性预示值高的试验,得到阳性
试验结果不能肯定有病的诊断,但阴性结果
可以排除有病态动态 个体差异不同结果 不同疾病相似结果
21
(五)避免误选、误读实验诊断项目和结果
教学内容 一、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二、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
三、实验诊断学的内容
1
教学目的 1. 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和要求。
2. 熟悉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的区别。
3. 了解实验诊断学的起源、进展和现状,
循证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和方法。
2
(一)实验诊断学的定义
医生的医嘱通过物理学、化学和生物 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 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试验等手段, 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 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 的客观资料。---临床实验室分析信息
9
(二)明确实验诊断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作 用
地
位
• 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 诊断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 是医学生建立临床思维方法的启蒙课程 • 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 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前提 • 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实验诊断学PPT实验室诊断(3.12)课件

单核细胞
3~8%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绝对值 (0.04~0.5)×109/L (2~7)×109/L (0.8~4)×109/L (0.12~0.8)×109/L (0.05~0.5)×109/L (0~1)×109/L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具有趋化,变形, 粘附,吞噬及杀菌等功能,在机体防御和抵抗 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数量最多, 对白细胞总数影响最大
生理性中 性粒细胞 增多
中 性 粒 细 胞 病理性中 增 性粒细胞 多 增多
下午较早展为高。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 等均能使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新生儿、 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以及分娩时也均可一过性增高
反 应 ①急性感染或炎性(最常见)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 性 坏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失血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 增 ⑦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多 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1. 血膜要干透后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易脱落
2. 染液不能过少,以防蒸发沉淀
3. 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冲,防染料沉着。 冲洗时间也不能长
4. 染色过淡,可复染
• 采用“城墙”式移动涂 片进行分类, 有助于弥 补WBC在涂片中自然分 布的差异;
• 被计数细胞的比例越大, 误差越小,应增高细胞 的计数量;
高嗜酸性粒细胞 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
综合征
性粒细胞心内膜炎
单核细胞增多
M >8%或>0.8×109/L
单核细胞由骨髓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参与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 • 发挥吞噬和杀灭作用; • 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 • 处理抗原
实验诊断学50页PPT

尿沉渣镜检图谱
1
7
Drug Crystals , 药物结晶
尿沉渣镜检图谱
1
8
Tyrosine, 氨酸结晶
尿沉渣镜检图谱
1
9
Calcium Oxalate Monohydrate, 草酸钙结晶
尿沉渣镜检图谱
2
0
草酸钙结晶
尿沉渣镜检图谱
2
1
Calcium Carbonate, 炭酸钙
尿沉渣镜检图谱
4
7
尿沉渣镜检图谱
4
8
尿沉渣镜检图谱
4
9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尿沉渣镜检图谱
1
2
Transitional Cells, 变异(异形)上皮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1
3
Transitional Cells , 变异上皮细胞
尿沉渣镜检图谱
1
4
Cystine, 胱氨酸结晶
尿沉渣镜检图谱
1
5
Biurates, 白氨酸结晶
尿沉渣镜检图谱
1
6
Drug Crystals, 药物结晶
尿沉渣镜检图谱
2
8
Bacteria, 细菌
尿沉渣镜检图谱
2
Hale Waihona Puke 9Bacteria , 细菌
尿沉渣镜检图谱
3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
(三)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骨髓纤维化 ● 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
(四)淋巴细胞(lymphocyte,L) 20%~40% , 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 占15%~30%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呕吐、 腹泻、烧伤、
大量出汗
(2)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非造血系统疾病) ●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心肺疾病 ●某些肿瘤或肾疾患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1.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麻疹、传单、肝炎、 百日咳、结核) ●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接触放射线、
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3.异形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形态变异,可见于: 病毒感染、药物过敏、输血透折、 免疫疾病、放射治疗。
婴儿、<15岁儿童、中晚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见表) 3.红细胞形态学改变(见彩图) (1)大小的异常 (2)形态的异常:球形、椭圆、口形、半
圆形、镰形、泪滴形、棘形等
(3)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
(4)结构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
Cabot环、有核红细胞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400~550万/mm3) 120~160g / L(12~16g / dl) 成年女性 (3.5~5.0)×1012/L(350~500万/mm3) 110~150g / L(11~15g /dl)
新生儿 (6.0~7.0)×1012/L(600~700万/mm3) 170~200g / L(17~20g /dl)
0.01~0.05 0.50~0.70 0.005~0.05
0~0.01
淋巴细胞 0.20~0.40
百分比(%) 1~5
50~70 0.5~5 0~1 20~40
绝对值(×109/L) 0.04~0.5(40~500) 2~7(2000~7000) 0.02~0.5(20~500)
0~0.1(0~100) 0.8~4(800~4000)
●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 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 等。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 红细胞的其他检验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0.005~0.015(0.5%~1.5%,平均1%) 绝对值 (24~84)×109/L(2.4万~8.4万/mm3)
实验诊断学
Laboratory diagnosis
第一章 血液检验
(2)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24)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验 (33)
第一章 血液检验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内容: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病理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 △ 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多: △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 WBC<4×109/L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 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 0.5 × 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因: ●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结核、 脓毒血症)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缺、恶组)
【参考值】
成
人 (4~10)×109/L(4000~10000/mm3)
新 生 儿 (15~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2岁 (11~12)×109/L(11000~12000/mm3)
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名称
比值பைடு நூலகம்
中性杆状 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 核粒细胞 嗜酸性 粒细胞 嗜碱性 粒细胞
(五)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及两周内婴儿 2.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血液病、急性传染 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三、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 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 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性改变者称为中毒
性粒细胞(见彩图)。 5.棒状小体(Auer 小体)诊断白血病
(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0.5%~5%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 ● 皮肤病 ● 血液病 ● 某些恶性肿瘤 ●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单核细胞 0.03~0.08
3~8
0.12~0.8(120~800)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WBC>10×109/L(10000/mm3) 白细胞减少 WBC<4×109/L(4000/mm3) (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正常波动;暂时性升高;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期
●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 化学/药物)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 类脂质沉积病、恶性肿瘤)
●其他:SLE、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 性休克等。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杆状>6%、见于感染、 类白反应、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五叶>3%,见于巨幼 贫、抗代谢药物,感染恢复期)
(三)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骨髓纤维化 ● 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
(四)淋巴细胞(lymphocyte,L) 20%~40% , 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 占15%~30%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呕吐、 腹泻、烧伤、
大量出汗
(2)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非造血系统疾病) ●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心肺疾病 ●某些肿瘤或肾疾患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1.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麻疹、传单、肝炎、 百日咳、结核) ●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接触放射线、
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3.异形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形态变异,可见于: 病毒感染、药物过敏、输血透折、 免疫疾病、放射治疗。
婴儿、<15岁儿童、中晚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见表) 3.红细胞形态学改变(见彩图) (1)大小的异常 (2)形态的异常:球形、椭圆、口形、半
圆形、镰形、泪滴形、棘形等
(3)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
(4)结构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
Cabot环、有核红细胞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400~550万/mm3) 120~160g / L(12~16g / dl) 成年女性 (3.5~5.0)×1012/L(350~500万/mm3) 110~150g / L(11~15g /dl)
新生儿 (6.0~7.0)×1012/L(600~700万/mm3) 170~200g / L(17~20g /dl)
0.01~0.05 0.50~0.70 0.005~0.05
0~0.01
淋巴细胞 0.20~0.40
百分比(%) 1~5
50~70 0.5~5 0~1 20~40
绝对值(×109/L) 0.04~0.5(40~500) 2~7(2000~7000) 0.02~0.5(20~500)
0~0.1(0~100) 0.8~4(800~4000)
●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 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 等。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 红细胞的其他检验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0.005~0.015(0.5%~1.5%,平均1%) 绝对值 (24~84)×109/L(2.4万~8.4万/mm3)
实验诊断学
Laboratory diagnosis
第一章 血液检验
(2)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24)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验 (33)
第一章 血液检验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内容: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病理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 △ 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多: △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 WBC<4×109/L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 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 0.5 × 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因: ●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结核、 脓毒血症)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缺、恶组)
【参考值】
成
人 (4~10)×109/L(4000~10000/mm3)
新 生 儿 (15~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2岁 (11~12)×109/L(11000~12000/mm3)
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名称
比值பைடு நூலகம்
中性杆状 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 核粒细胞 嗜酸性 粒细胞 嗜碱性 粒细胞
(五)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及两周内婴儿 2.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血液病、急性传染 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三、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 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 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性改变者称为中毒
性粒细胞(见彩图)。 5.棒状小体(Auer 小体)诊断白血病
(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0.5%~5%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 ● 皮肤病 ● 血液病 ● 某些恶性肿瘤 ●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单核细胞 0.03~0.08
3~8
0.12~0.8(120~800)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WBC>10×109/L(10000/mm3) 白细胞减少 WBC<4×109/L(4000/mm3) (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正常波动;暂时性升高;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期
●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 化学/药物)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 类脂质沉积病、恶性肿瘤)
●其他:SLE、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 性休克等。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杆状>6%、见于感染、 类白反应、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五叶>3%,见于巨幼 贫、抗代谢药物,感染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