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dcbab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e.png)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列强的侵略本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3.讲解与分析(1)教师详细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分析列强的侵略本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详细讲解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国际背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纷纷寻求新的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
(2)国内背景: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族矛盾尖锐。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战争爆发:1856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战争爆发。
(2)战争扩大: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战争结束:1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1)割地赔款:清政府割让香港岛、九龙司地方,赔偿巨额战争赔款。
(2)开放通商口岸:清政府开放多个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贸易。
(3)领事裁判权:列强在华设立领事馆,享有领事裁判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加剧了民族危机。
(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战争促使清政府进行改革,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c7da4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b.png)
另外,我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反馈。如果学生反映某些教学方法不够吸引人,我会考虑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析题答案:
a.圆明园焚毁事件背后的原因: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轻视。影响:使中国遭受重大文化损失,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
b.天津教案的理解:天津教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宗教冲突、民族矛盾等问题。地位:天津教案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民族觉醒的象征,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外国侵略者的本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一)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我们对战争的背景、过程、关键事件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要求、鸦片贸易问题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焦庄户之战、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a.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历史框架。
b.案例研究:选择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如天津教案、圆明园焚毁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拓展建议:
a.组织历史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历史讲座,以深入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整版课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整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fb050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d.png)
《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其主要战役和历史事件。
2.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战争形势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英法联军的侵略目的等。
3. 课堂讲解:(1)起因: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经过:详细讲解战争的过程,包括各主要战役的经过和结果。
(3)结果:分析战争结果,强调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第二次鸦片战争》2. 内容:(1)背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英法联军的侵略目的。
(2)经过:各主要战役的经过和结果。
(3)结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
(2)列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并分析其结果。
(3)谈谈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2.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和法国不满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①天津之战;②北京之战;③张家口之战。
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9f6767c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b.png)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一、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时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时代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先向学生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以及中国在历史上的屈辱和挫败。
2.学习环节(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1840年,由于英国对中国进行了不合理的贸易,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几十年后,在英国的倡导下,1876年开始兴建的台湾高雄港和广州湾的香港等一些口岸成了洋人的管辖范围。
除此之外,在中国内地的一些城市内,一批外国资本进入中国。
这种情况下焦虑的中国只好被迫在诸多条约中开放洋务,放纵外商扩张,并向外国借款。
而外国在中国利益的日益扩大的同期,被中国困了以后,常常迫不及待地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由此,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国的侵略,召开了洋务运动,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振兴中华,制定修宪计划,快速发展国防工业,选择培养创新人才,引进国外技术,发展国防工业。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和反密约的革命起点和标志。
中国的近代史证明,可持续性解决国家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和尊重自己的主权,增强国家作为整体的意识,借助各种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并且能够思考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
四、教学评估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
第二次鸦片战争优秀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36996655270722192ef7a0.png)
惜在必要的时刻再次发起战事。
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①事件为借口,挑起了新的战争。
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路线。
教师: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
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为了拿金子,而把
银子弄丢了,为了拿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因为大大不能运走,竞被打碎。
”
展示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情形。
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简表。
思考:咸丰帝为什么不惜牺牲国家重大经济利益以保全“天朝”颜面?
学生:咸丰帝认为外国人在中国会将其势力渗透进来,这么做是为了防范西方势力进一步在中国渗透,希图以此保全清王朝政治统治的完整性,维护自己的统治。
(二)火烧圆明园
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学生:1856—1860年。
教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有哪些?
学生:英国、法国。
教师: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教师: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
小组讨论
老师所提出来
的问题。
通过老师
提供的资料理
解本课的内
容。
料中获取有效信
息。
培养学生归纳
问题和整理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1cb16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9.png)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附件内容2.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1.英法——火烧圆明园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课方式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
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篇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15c2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18.png)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影响,并能够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了解,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
2. 学习(30分钟)a. 分组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带着问题阅读,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b. 分组讨论并汇报,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3. 深化(15分钟)a.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列出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b. 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并总结成笔记。
4. 拓展(15分钟)a. 课堂小组讨论,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b. 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作业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影响,培养了学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但在学生独立学习的环节,部分学生对相关材料理解较困难,需要提前进行教师引导和辅导。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模板: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斗过程;3.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66b86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7.png)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2. 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 授课时间:第பைடு நூலகம்课时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本节课将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及影响展开,结合新人教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该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分析能力。通过讲解、讨论和互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
5. 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确保学生掌握。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的教材。
2. 辅助材料:准备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片段,以及战争过程的动态演示文稿。
1. 案例一:火烧圆明园
让学生分析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让学生了解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对我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七环节: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我国历史发展。
第八环节:课后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39976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d.png)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国家意识。
【教学内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是否满足于既得利益?为什么?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扩大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争夺亚洲霸权。
2.分析法国、美国、俄国参与战争的原因:争夺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介绍太平天国运动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讲述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1856年10月至10年10月,主要在中国沿海地区。
2.介绍战争的主要战役:天津之战、北京之战、大沽口之战等。
3.分析战争中的重大事件: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沙俄抢占中国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1.讲述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2.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领事裁判权等。
3.介绍战争对中国的损失:领土丧失、财产损失、主权受损等。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加剧民族危机、激化国内矛盾、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分析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加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汲取教训,实现民族复兴?1.回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2.强调历史教训,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课后作业】1.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并简述其主要内容。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思考:如何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汲取教训,实现民族复兴?【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模板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e1a5d9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c.png)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1.2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3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2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3.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和平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2.1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联系与区别。
2.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2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为何再次发动战争?2.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2.1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利益的变化。
2.2介绍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3.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3.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事件。
3.2分析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如天津之战、北京之战等。
4.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4.1介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4.2分析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1分析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影响。
5.2讨论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6.1对比两次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6.2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7.课堂小结7.2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8.作业布置8.1让学生结合教材,梳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8.2布置一篇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论文。
四、板书设计1.第二次鸦片战争1.1背景1.2过程1.3结果1.4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5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联系与区别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db12b93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8.png)
古城中学历史教学设计课题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设计教师年级八课标要求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隔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材分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者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火烧圆明园,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永远洗刷不掉的耻辱。
美、俄也趁火打劫,充当英、法的帮凶。
战争前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造成了比鸦片战争更加严重的后果。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清政府的腐败,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基本史实。
拓展性目标:认识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的专制统治。
挑战性目标:通过火烧圆明园等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加强直观教学,以合作探究为主,自主学习为辅,发挥学生学方法的合作、探究意识。
学法: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展示历史图片,使学生积极融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在参与中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余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感叹圆明园之辉煌,明白它的焚毁中国永远的耻辱。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1、思考:英法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借口是什么?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随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西方列强又获得了哪些特权?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4e72a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b.png)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促进自我提升和学习方法的改进。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关键事件及影响,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
- 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影响。
在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往往只能简单复述课堂所学,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为了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我计划在下一堂课中,加入一些案例分析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评价。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题型一: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预习资料,初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尚存的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问题列表等提交至学习平台或直接反馈给老师。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难点: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历史意义。
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会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关键事件?”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时期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847ee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2.png)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目标1、知识与技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借口及实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形成归纳说明英法美“修约”要求与战争爆发关系的思想方式。
通过学生了解《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形成分析论述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思想方式。
通过图表分析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方位、面积和后果,形成读图理解能力的思想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中,认识到英法等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从而形成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
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鉴证资本主义列强血腥掠夺的罪恶面目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要点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华危害。
三、教学建议导入新课,建议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可向学生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攫取了哪些侵华权益?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进行如下概括: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美、法等国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他们并不满足。
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又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新的侵略战争。
因此,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建议教师:从整体出发扼要讲明战争的基本进程,点明战争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爆发到《天津条约》签订;第二阶段,战争再起到《北京条约》的签订。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战争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教给学生编制"小年表";把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如:1856年英舰炮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卅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签订1859年大沽之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北京条约签订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和"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1.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1.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b75c127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e.png)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仍有部分学生需要引导和激励。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在表达和沟通能力上还有待提升。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分析技能。
6.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等硬件资源。
(2)教材、教师用书、历史文献资料等教辅材料。
(3)历史纪录片、电影片段、相关历史文献电子版本等信息化资源。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九.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史实》、《中国近代史》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1129cf8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1.png)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主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果。
2.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进程。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步骤二:讲授(30分钟)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 解放军在威海卫、大连港建立基地,导致外国列强对中国经济、领土的侵略加剧。
- 1859年,法、英、美、俄、法达成《天津条约》,要求开放更多港口和租借澎湖列岛。
-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燕京,焚毁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北京,并焚毁圆明园。
-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同意更多的不平等条约。
- 1860年,河南发生义和团起义,抵抗外国侵略。
- 1862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被迫接受更多的不平等条约。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清政府进一步割让领土,大大增加了中国Loss of territory国土的损失。
- 中外贸易更加不平等,中国陷入更深的半殖民地状态。
- 清末变法运动的推动者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归咎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步骤三:讨论(15分钟)根据讲授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导致中国Loss of territory国土的进一步割让的?2.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有何影响?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何以堕入更深的半殖民地状态?步骤四: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果,并强调其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1249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5.png)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本课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挑起的,历经几年时间,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探究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思考:此次战争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师:在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再次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犯。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5.图片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dc69e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c.png)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表格归纳理解为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基本史实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新课讲授复习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回顾上一课《鸦片战争》知识点,由此导入新课。
(一)祸患再起一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出示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表格,分析战争原因,明确根本原因是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出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图片,学生了解,明确直接原因过渡:面对英法联军的来势汹汹,清政府是如何备战的?结果又是如何?(二)节节败退一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1、出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学生以战地小记者的身份上台讲述战争的两个阶段。
2、出示材料,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
明确: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3、出示圆明园被毁和复原图片,提问:看到洗劫后的圆明园有何感想?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又使得西方列强获得哪些特权,给近代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进入第三篇章一一危机加深(三)危机加深一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根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小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出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明确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史实,分析影响4、表格归纳对比一鸦,二鸦。
八年级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八年级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20ae5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e.png)
八年级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八年级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我希望同学们能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和结果呢。
就像我们要知道一场比赛的开始、过程和最后的输赢一样。
同学们要能说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特别残忍又令人气愤的事件,还要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这就好比我们要了解游戏的各种规则一样重要。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同学们从这一段历史中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深刻的道理。
当我们知道圆明园那么美丽的地方被侵略者破坏得不成样子,我们肯定会很愤怒,同时也会明白我们的国家必须强大起来,就像一个人必须要有强壮的身体才能保护自己的东西一样。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暴行。
这就像是故事里最精彩也是最让人心痛的部分,我们必须重点去了解。
2. 难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的理解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有点像数学里比较难的题目,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去分析,也能弄明白的。
三、教学方法我打算用讲述法,就像讲故事一样把这段历史讲给同学们听。
还会用讨论法呢,让同学们互相讨论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我会问同学们:“要是你当时在圆明园,看到英法联军来烧抢,你会怎么做呀?”然后还会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同学们放一些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那段历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这样开始我的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曾经超级美丽的大园子,叫圆明园吗?那里啊,就像一个梦幻的仙境,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建筑和数不清的宝贝。
可是呢,有一天,一群强盗闯了进去,把这个仙境给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讲述战争的原因我会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当时的西方列强啊,就像一群贪心的小怪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呢,他们觉得从中国得到的好处还不够多。
他们想要更多的特权,更多的钱。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864c0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7.png)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由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时空观念: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形成分析论述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思维方式;历史解释: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列强在华暴行认识到侵略者的贪婪和凶残,以及列强的侵略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通过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分析,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三、教学方法:创设问题合作探究讲授法小组合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抢劫、焚毁圆明园?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还丧失了哪些领土和主权?(二)、讲授新课: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背景: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地好像发了疯似的,璞鼎查曾向国内吹嘘说,他已为英国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尽兰开夏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它一个省的布料”。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材料:“英国商人认为中国有数万万人,每人需用一顶棉帽,每人一套用餐的刀叉,每百人一只手表,……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
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
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
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
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
(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⑴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
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
⑵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
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
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
(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
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
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
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设计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重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教学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板书设计: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二、法联军进攻天津1.大沽、天津沦陷2.《天津条约》(1858)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大沽之战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3.《北京条约》()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建议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编辑好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像,直观地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决定利用中国爆发人民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之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根据1844年中国未加思索就轻易答应的《望厦条约》第34款的规定,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
其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教师要指出这实际上是要订立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
为使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许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交换条件。
“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这就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教师强调这是英法两国侵略者为发动侵略战争,蓄意制造的无耻的借口,同时此时英法美俄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10月下旬,以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在这里可以突出两广总督叶名琛这一历史人物,他不作战守准备,在衙门里梦想请神仙下界的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以至广州很快失陷。
叶名琛也作了俘虏,被解往印度。
时人讥讽他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到此再深入思考,叶名琛是旧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杰出的人才,他误身误国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的悲剧。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1.大沽、天津沦陷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随即攻占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
在这个事件中,可以充分体现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
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往。
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
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
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掩护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
俄美两国不但和出兵的英法两国一样与中国签定了《天津条约》,而且签约在英法两国之前。
2.《天津条约》(1858)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
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问题需要强调公使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驻节于该国首都,应是正常情况。
但在当时条件下,西方列强要求公使进京,其目的在于更便于影响和控制清政府,使这项原本平等的外交惯例,具有了不平等的实际作用。
关于增开通商口岸问题要强调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除数量上增加了一倍多以外,其明显的危害还有:①中国的东部沿海从南到北都被迫开辟了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向北方地区扩展;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迫开放4个口岸,侵略势力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地区;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中国的国门被进一步打开,在新开埠的城市中建立的租界,成为以后扩大侵略的基地。
同时,侵略者取得了军舰、商船在长江各口岸的自由航行权和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权利。
这样,中国的通商、航运等主权进一步地丧失了。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大沽之战英法第二次大沽之战首战受挫,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
俄国公使更是在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协助英法的军事行动。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逼北京。
咸丰逃避承德,奕訢任议和大臣,议和不成,洗掠圆明园,占我北京城。
此处可以思考:为什么英法在《天津条约》后并没有结束本次战争——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英法是为转移危机,因此卷土重来。
结合法国文豪雨果的论述痛斥英法两国的侵略暴行。
历史再次证明,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
在战前就是英、法、美三国共同提出“修约”要求。
在战争中美俄公使随联军同往,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实际上俄、美是利用其扮演的“调停人”角色从中渔利。
在战争中,俄国人一方面其公使透露北京城防的部署,更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加紧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侵略国。
3.《北京条约》()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
指出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最终通过战争——条约模式实现了。
强调强迫天津开埠,列强打开了通向北京的门户。
至此,二鸦战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尽管英法两国对华战争中取胜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收益者是俄国,因为俄国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期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讲述时应注意:俄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的欧洲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扩张性极强的军事帝国,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远大于占领市场的欲望;俄国利用其与中国相邻的便利条件,一般采用趁火打劫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俄国是近代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还要进一步强占领土和控制中国,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与国际关系格局的一些重大变化。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回顾、归纳一下条约内容造成的影响。
再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
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