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
橡胶材料“老化”,夹层橡胶垫的“徐变”、“疲劳” ,耐腐蚀等。
3.提高夹层橡胶垫耐久性的措施
在橡胶垫的材料配方中掺合适量的“抗老化剂”; 在夹层橡胶垫的外皮设置厚度约10mm的“保护层”; 加入“阻燃剂”及其他掺合剂,外表面涂刷特种涂料层; 隔震垫在构造设计上实现“可更换”的连接方案。
29
4.2
震时其它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
2.轴压破坏的形式 (夹层钢板的断裂)
3.轴压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计算
夹层钢板极限抗拉屈服强度越高,夹层橡胶垫极限轴压承载力越
大。
在一定范围内,橡胶垫中的钢板与橡胶层厚度ts/tr比越大,则夹层
橡胶垫的轴压承载力越大。
S1越大,其轴压承载力也越大。
轴压承载力设计值。 一般工程 v 15Mpa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设计和 消能计
24
1
4.1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
学习目的:
了解基础隔震体系减震机理、工作特性和适用范围; 了解夹层橡胶垫形状系数、轴压承载力、剪压承载力及水 平剪切变形、受拉承载力、水平刚度、竖向刚度和竖向位移 的确定方法和主要影响因素; 掌握基础隔震计算简化方法-水平向减震系数法; 了解隔震设计的要点和构造措施。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
2.应用工程
地震区的民用建筑 地震区的生命线工程 地震区的重要建筑结构物 内部有重要仪器设备的建筑结构物 桥梁、架空输水渠、雷达站和天文台等重要结构物
现阶段隔震技术的应用,应该按照积极稳妥推广的方针,首先在 有特殊使用要求和8、9度地震区的多层砌体、混凝土框架和抗震墙房 屋中使用。
以合理确定隔震器的自振周期,达到较明显的隔震效果; 具有足够初始水平刚度以保证强风、小震下的正常使用; 以使隔震器不致产生过大的水平剪力; 以使隔震结构不致产生过大的水平位移。
条文说明12(附录L)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2.1 一般规定12.1.1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
隔震体系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能够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被国外强震记录所证实。
国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增加了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功能。
采用消能减震的方案,通过消能器增加结构阻尼来减少结构在风作用下的位移是公认的事实,对减少结构水平和竖向的地震反应也是有效的。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条件地利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来减轻建筑结构的地震灾害,是完全可能的。
本章主要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中较成熟的内容,目前仅列入橡胶隔震支座的隔震技术和关于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2001规范隔震层位置仅限于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本次修订,隔震设计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考虑国内外已有隔震建筑的隔震层不仅是设置在基础上,而且设置在一层柱顶等下部结构或多塔楼的底盘上。
12.1.2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的主要使用范围,是可增加投资来提高抗震安全的建筑。
进行方案比较时,需对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使用功能及建筑、结构的方案,从安全和经济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比。
考虑到随着技术的发展,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案分析不需要特别的论证,本次修订不作为强制性条文,只保留其与本规范第3.5.1条关于抗震设计的规定不同的特点——与抗震设计方案进行对比,这是确定隔震设计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减震设计的阻尼比所需要的,也能显示出隔震和减震设计比抗震设计在提高结构抗震能力上的优势。
12.1.3本次修订,对隔震设计的结构类型不作限制,修改2001版规定的基本周期小于1s和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非隔震设计的结构。
在隔震设计的方案比较和选择时仍应注意:1,隔震技术对低层和多层建筑比较合适,日本和美国的经验表明,不隔震时基本周期小于1.0s的建筑结构效果最佳;建筑结构基本周期的估计,普通的砌体房屋可取0.4s,钢筋混凝土框架取T1=0.075H3/4,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取T1=0.05H3/4。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摘要:结合工作实践,对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进行了探讨,分别介绍了建筑物不同部位的隔震或消能减震措施,并对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作了阐述,指出建筑物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抗震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隔震设计指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预期防震减震要求。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消能减震引言建筑结构设计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的运用了相关的抗震措施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关于建筑物抗震问题的研究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从世界建筑设计领域和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我国连续发生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后,人们更加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一直以来,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有关抗震都是坚持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虽然设计方面在抗震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在地震中因为建筑结构方面的问题而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的例子,分析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施工人员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偷工减料,私自修改设计方案,没有真正将抗震措施落到实处。
在这里,我们对建筑设计中抗震的基本类型、主要措施结合具体实践经验进行研究,以期和同仁交流学习。
1、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我们通常是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设置抗震装置、对建筑的上部结构进行防震设计,这几种措施通常是混合使用的,但是我们结合地震构造特点及建筑物本身结构,会有侧重的在关键部位设置隔震层,依据隔震层的位置不同我们把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分为以下几种。
1.1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建筑物基础隔震,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削弱地震时的地震波,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六章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简介大学课件
•
15、我就像一个厨师,喜欢品尝食物。如果不好吃,我就不要它。2021年8月下午8时8分21.8.1620:08August 16, 2021
•
16、我总是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即将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因为我就是顾客。2021年8月16日星期一8时8分22秒20:08:2216 August 2021
•
17、利人为利已的根基,市场营销上老是为自己着想,而不顾及到他人,他人也不会顾及你。下午8时8分22秒下午8时8分20:08:2221.8.16
液压质量控制装置—由液压缸、活塞、管路和质量块构成,当结 构由地面运动产生振动时,油缸的活塞推动管路中的液体,使液体和 质量随之振动。结构的一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了该系统。
粘弹性耗能装置—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构成,通过夹在钢板 之间的粘弹性材料发生剪切变形而耗散能量。
粘滞耗能装置—由缸体、活塞、和液体构成,活塞在缸体内往复 运动,粘滞液体从一端流向另一端产生阻尼力,阻碍结构的振动。
提出的隔震结构(Base-isolated building )方案。这种隔震结构在建筑
物结构与基础之间用滑石层隔开,地震 时建筑物可以滑动。
中村太郎的隔震结构 右图是中村太郎于1927年提出的隔震结
构方案。在这种隔震系统中已使用阻尼泵来 耗散地震动的能量,并且在该建筑地下层柱 的上下端采用铰接构造,建筑物可以水平自 由移动。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隔震结构) 橄榄景医院(抗震结构)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
地下一层,地上7层,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占地:4100平米; 最高高度:36。0m;铅芯多层橡胶隔震器68个,多层橡胶隔震器81个。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在这次地震及其其后的余震中,6-8英尺高的花瓶 等没有一个掉下来,建筑物内的各种机器等均未损坏,医院功能得到维 持,成为防灾中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对比研究
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对比研究摘要:土木工程结构在地震、强风等外部动力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振动,过度振动不仅会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而且会对结构造成破坏。
这对人们是非常不利的。
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几次大的地震后,我国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明显提升,但是传统的抗震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建筑的需求,因此更高效、有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势必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就隔震和消能减震这种新型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隔震;消能减震;特点;适用范围1结构隔震的概念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或系统),形成隔震层,将建筑物结构与基础隔震,并使用隔震装置或消耗地震能量,以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为了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适当增加结构的阻尼,可以大大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响应。
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状态,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减弱,只发生轻微的移动和变形,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或倒塌。
这种抗震方法称为隔震设计。
2结构消能减震的概念结构耗能是指结构的某些部分(如支座、剪力墙、节点、接头或连接器、楼板、相邻建筑物等),在主要辅助结构之间设置耗能(阻尼)装置(或构件),通过耗能(阻尼)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产生弹性塑性滞回变形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以减少地震反应。
主要是为了避免结构的破坏或倒塌,从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特点对比隔震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提高了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安全性;上部结构的设计更加灵活,抗震措施简单明了;防止了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抑制了振动中的不适感,提高了安全性和宜居性;维护了机械、仪器和器具的功能;保持机械、仪器、电器的功能,在地震发生后不进行维修,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设计,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特点是:可同时减小结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当结构jubei足够的附加阻尼时,可以满足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预期位移控制。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消能减震" 是在建筑物的抗侧力结构 中设置消 能器 , 消 耗部分地震能量 , 降 低结 构的地 震作 用 , 达到 预期设 防目 标 的房屋减震设计 。
[ 收稿日期] 2001 -12 -01 [ 作者简介] 唐家祥 , ( 1938 ) , 男 , 教授
22
建筑科学
第 18 卷
安全 度 , 但建设投资 常有 增加 , 现 阶段尚 不易 为一般 消费 者 所接受 。 2. 3 设计方案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系第一次纳入 我国« 建筑抗震 设 计规范», 为积极 、稳妥起见 , 做好设计方 案的技术 、经济比 较 是必要的 。 2. 4 隔震与消能部件 隔震和 消能减 震部件 的设计参 数和耐 久性应 由试验 确 定并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 施工安装前 应对工程 中所用各种 类 型和规格的隔 震 、消 能减 震原 型部件 进行 抽样检 测 , 每种 类 型和每一规格的数量不应少于 3 个 , 抽样检测 的合格率应 为 100 %。 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 阻尼 , 尚应根据其 结 构类型分别符合« 规范» 相应章节的要求 。 图 1 国外 18 个隔震工程有效性分析 不隔震结构基本周 期的 估计 : 普通 砌体 房屋 可取 T 1 = 0. 4s , 钢筋 混凝土框 架取 T 1 = 0. 075 H
表l隔震房屋和抗震房屋设计理念比较项目抗震房屋隔震房屋削弱上部结构与基础的结构体系上部结构和基础牢牢连接有关连接隔离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科学思想提高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输入方法措施强化结构刚度和延性滤波消能减震是在建筑物的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器消耗部分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预期设防目标的房屋减震设计
项 目 结构体系 科学思想 方法措施 抗震房屋 上部结构和基础牢牢连接 提高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 强化结构刚度和延性 隔震房屋 削弱上部结构与基础的 有关连接 隔离地震能量向建筑物 输入 滤 波
浅谈隔振与消能减震设计
浅谈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1引言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地震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和比较难预测的特点。
目前地震的监测预报还是世界性难题,很难做岀准确的临震预报,而且即使做到了震前预报,如果工程设施的抗震性能薄弱,也难以避免经济损失。
因此,实施有效的抗震设防是当前防震减灾的关键性工作。
抗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水平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工作。
从目前的抗震措施来看,主要是保证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这一防御目标。
为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用新技术来提高和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在建筑物中设置隔震层和消能装置来减轻地震破坏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就这一新结构体系作一简要阐述。
2 “隔震设计"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2. 1隔震设计“隔震"即隔离地震。
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阻尼器等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2. 2消能减震设计在建筑物的抗侧力构件中(由阻尼器、连接支撑等组成),通过阻尼器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来控制预期的结构位移(中震下或大震下的控制位移要求),从而使主体结构构件在罕遇地震下不发生严重破坏,达到减震的目的,这样的房屋建筑设计称“消能减震设计"。
采用消能减震设计时,输入到建筑物的地震能量一部分被阻尼器所消耗,其余部分则转换为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这样也可达到降低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3“隔震设计"与传统抗震设计的区别3. 1 “隔震设计"与传统抗震设计理念的区别,见表通常的建筑物应和基础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地震波携带的能量通过基础传递到上部结构,进入到上部结构的能量被转化为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在此过程中,当结构的总变形超越了结构自身的某种极限时,建筑物便发生损坏甚至倒塌。
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及应用
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及应用摘要:最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经济以及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建筑消能减震与隔震(减隔震设计技术)设计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
因为中国是地震多发地带的国家,所以伴随着建筑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进一步严格要求了建筑工程的量。
发展及改进中国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确保建筑物的总体质量以及安全。
除此之外,发展及改进中国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还能持续促进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因此,对中国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进行不断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意义进行了简要概述,其次将桥梁结构设计中减隔震设计技术的应用作为主要例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隔震;消能减震;设计;应用前言: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项目的持续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及改进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是保障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的重要环节。
为此,文章首先对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意义进行了简要概述,其次将桥梁结构设计中减隔震设计技术的应用作为主要例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希望给相关建筑设计人员提供借鉴。
1建筑减隔震设计的意义通常而言,消能减震设计与隔震设计,就是使用消能减震与隔震装置,通过更改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以便将抵抗地震作用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
伴随着建筑业的突飞猛进,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建筑物的质量情况以及抗震性能,所以发展和改进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不但能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障抗震建筑施工质量,而且还能帮助设计者持续提升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水平,同时帮助设计者持续提升建筑减隔震设计效率。
设计者应引进先进的减隔震装置以及使用可靠的减隔震设计方案,以此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发展和改进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不但对提升建筑物抗震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还能促使设计者可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的洋为中用,推动中国建筑减隔震设计逐渐朝着新的发展发现前进。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的具体规定,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最大高度应满足《抗震规范》 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4或非隔震结构相关规定的结构采用隔 震设计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 (2)建筑场地宜为I、II、IQ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目前的建设中,隔震、消能减震技术 的主要使用范围是可增加投资来提高抗震安全的建筑,除了重要机关、 医院等地震时不能中断使用的建筑外,一般建筑经方案论证后也可使 用,即可用于投资方愿意通过投资来提高安全要求的建筑。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隔震与消能减震建筑结构设计的 一般规定
•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确定设计方案时,除应符合现行 《抗震规范》对一般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的规定外,尚应与采用抗震 设计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 消能减震是通过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 或连接件、主附结构件等)设置消能部件(由消能器、连接支撑等组成), 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等变形,来消散或吸收地 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以消耗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减小主体 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预期的防震要 求,工作原理如图9-5所示。图9-6为某些工程中应用的消能减震装置。
第三节隔震房屋设计要点
• ③橡胶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竖向压应力,不应超过 表9-1的规定。
• (4)隔震层的布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应符合下列规定: • ①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的底部或下部,其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
力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过大,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 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 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其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的 • 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拉应力不应大于1 MPa • ②隔震层的水平动刚度和等效茹滞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地震与震动的因素,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危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重点介绍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建筑隔震设计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使建筑对地震产生的震动具有能动响应,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隔震器、弹簧隔震器、液体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通过减震弹簧、摩擦等消耗部分地震能量,减小地震产生的冲击力,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消能减震设计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减振器,将地震的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达到减轻结构震动和减小地震影响的效果。
常见的减震器包括液体阻尼器、颤振器、摆锤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有效消耗地震能量,并通过减振措施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法包括减震隔震体系设计、基础隔震设计和结构减震设计。
减震隔震体系设计是指通过设置隔震垫、减震器等减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冲击。
基础隔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的基础中设置隔震垫、减震器等装置,将地震产生的冲击力传导到地下,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结构减震设计是指通过设置减振器、增加耗能装置等措施,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振动,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日本的隔震建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装置,通过地震时的隔离和衰减作用,大大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同时,在高层建筑中广泛使用了减振器和液体阻尼器等减震装置,通过抑制结构的振动,有效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一种通过隔震和消能装置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和影响的设计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合理地应用隔震器、减振器等装置,可以提高建筑的地震抗灾能力,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隔震与消能减震是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隔震是指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与地震动进行隔离,使结构对地震的响应减小。
消能减震则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能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实现地震能量的消耗和减震效果。
隔震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减震措施,它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与地震动进行隔离,使结构受到的地震力和位移减小,从而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
隔震层通常由隔震支座、隔震垫板等组成,这些装置能够在地震过程中自由移动,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
隔震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减少结构的响应,保护结构的完整性,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
然而,隔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隔震支座和隔震垫板的制造和安装难度较大,需要考虑地震过程中的水平限制等。
消能减震是相对较新的一种减震措施,它通过在结构中设置能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实现地震能量的消耗和减震效果。
这些装置通常由减震器、摇摆框架等组成,它们能够在地震过程中发挥吸能和耗能的作用,从而减小结构的震动响应。
消能减震的优点是能够在地震过程中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力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然而,与隔震相比,消能减震要求设备的制造和维护难度较大,需要考虑装置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等问题。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对隔震与消能减震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和规范。
其中,对于隔震层的设置,规范要求应根据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和场地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
对于消能减震装置的设计,规范要求需要考虑装置的材料、减震效果以及装置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等方面。
同时,规范还对隔震与消能减震的施工和验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以保证减震措施的有效实施和质量控制。
总的来说,隔震与消能减震是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重要的减震措施。
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装置,实现对结构的减震和减小地震响应的效果。
隔震通过隔离结构与地震动,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消能减震通过吸能和耗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在工程结构设计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隔震设计是通过减少结构与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地震的水平振动转移到隔离结构上,从而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而消能减震设计则是在结构中增加能够吸收地震能量的装置,通过吸收和转化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震动峰值,从而保护结构和降低地震风险。
隔震设计将结构与地基隔离,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球形隔震器、弹簧隔震器和摇摆支撑等。
球形隔震器是一种通过球面的压缩和张开来减小地震峰值加速度的装置。
弹簧隔震器则是通过将结构与地基分离,使结构可以在地震中相对自由地运动,从而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冲击力。
摇摆支撑则是一种通过摇摆运动来减小地震冲击的装置,能够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结构的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摇摆动能。
消能减震设计则是在结构中安装能够吸收地震能量的装置,通过吸收和转化地震能量来减小结构的震动峰值。
常见的消能装置包括液压阻尼器、摇摆框架和摩擦阻尼器等。
液压阻尼器通过液体的流动来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摇摆框架则是通过框架的摆动来转化和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
摩擦阻尼器则是通过材料之间的摩擦力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
在进行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装置。
一般来说,隔震设计适合于对结构振动峰值要求较低的工程,而消能减震设计则适合于对结构振动峰值要求较高的工程。
此外,在进行设计时还需要考虑装置的可靠性、经济性和施工的可行性。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风险。
然而,设计与施工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选择可能会导致装置的失效和使用寿命的降低。
因此,在进行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时,需要仔细考虑各种因素,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装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总之,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提高工程结构抗震能力和减少地震风险的重要手段。
第9章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第 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 对橡胶隔震支座,不应超过该支座 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各橡胶层 总厚度3.0倍二者的较小值
罕遇地震下隔 震层质心处或 不考虑扭转的 水平位移
9.2 隔震设计
隔震结构实例
1994年1月17日,美国圣菲尔南多发 生洛杉矶地震,震级M=6.7
橡胶支座隔震系 统的更优越
(2)增加结构的阻尼
9.2 隔震设计
隔震装置的基本要求: (1)安全可靠的竖向承载力(2)可变的水平刚度特性(3)较好的阻尼 耗能能力(4)良好的复位功能(5)良好的抗疲劳和抗老化能力
9.2 隔震设计
隔震结构效果图
9.2 隔震设计
隔震结构剖面效果图
9.2 隔震设计
二、隔震结构的计算 隔震建筑系统动力分析模型
单质点模型 多质点模型
动力平衡方程: mx
cx
kx
空间分析模型
mxg
m —结构的总质量;
c, k x, x, xg
x
—隔震层的阻尼系数和水平刚度; —上部简化刚体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速度与位移; —地面加速度过程。
上部结构侧移刚度远大于 隔震层的水平刚度
上部结构近似为 一个刚体
单质点模型
9.2 隔震设计
9.1 结构振动控制概述
隔震:
地震动
隔离 装置
隔开
结构
减小结构振动
主要方法
基底隔震 悬挂隔震
9.1 结构振动控制概述
香港汇丰银行(悬挂隔震)
南加州大学医院(基础隔震)
9.1 结构振动控制概述
减震:
地震
结构
减轻结构振动
耗能 耗能装置或附加子结构
主要方法
耗能减震 吸振减震 冲击减震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解析
108YAN JIUJIAN SHE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解析Jian zhu jie gou she ji ge zhenhe xiao neng jian zhen cuo shi jie xi张生宁近年来,我国各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经成为了政府及其关注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地震的发生严重的造成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安全。
典型的案例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多大的经济灾害,多少人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所以随着这些地震灾害的频发,我国工程建筑方面对抗震功能的重视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现在建筑结构设计对于地震的防范措施越来越规范和严格,目的就是要通过不同的结构进行抗震灾害。
本文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做好对抗震和减震的工作,为了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效果,针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的措施以及消能减震的技术解析,以供参考。
近些年来,地震的发生对我国地区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直接的灾害,所以在建筑建设中对于抗震的要求也成了现在建筑施工中重点规划的课题,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规划设计抗震问题,合理的运用抗震原理进行设计规划,尽量减少或者阻止地震对我国人身安全以至于城市建设的威胁。
针对现阶段的统计来看,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以隔震和消能减震的措施占据很大的部分并且在逐年增加,所以本文对于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概述隔震也就是隔离地震,在建筑物的基底或者是某个特定的位置设置隔震装置隔离或者耗散地震能量,用来避免或者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输,减轻结构震动的反应,建筑物只发生轻微的震动和变性从而保障地震来临时对建筑物的伤害,保证人身财产安全。
这种技术被美国地震专家称为“进40年来世界地震工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高层建筑中广泛的应用了隔震技术,尤其是汶川地震之后,隔震技术使用的橡胶材料已经成为了世界研究以及应用的主要思考对象,已经被多数国家广泛应用,我国云南昆明、思茅、临沧等很多城市的高层建筑也都广泛的应用了这种技术及材料。
隔震和消能减震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2.1 一般规定12.1.1 本章适用于设置隔震层以隔离水平地震动的房屋隔震设计, 以及设置消能部件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的房屋消能减震设计。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符合本规范第3.8.1条的规定,其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本规范第3.8.2条的规定。
注:1本章隔震设计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2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减震要求。
【说明】2001版隔震层位置仅限于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本次修订,隔震设计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考虑国内外已有隔震建筑的隔震层不仅是设置在基础上,而且设置在一层柱顶等下部结构或多塔楼的底盘上。
12.1.2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确定设计方案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5.1条的规定外,尚应与采用抗震设计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说明】本条2001版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考虑到随着技术的发展,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案分析不需要特别的论证,本次修订不作为强制性条文,只保留其与3.5.1条关于抗震设计的规定不同的特点——与抗震设计方案进行对比,这是确定隔震设计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减震设计的阻尼比所需要的,也能显示出隔震和减震设计比抗震设计在提高结构抗震能力上的优势。
12.1.3 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且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其最大高度应满足本规范非隔震结构要求;高宽比大于4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进行详细分析,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
2 建筑场地宜为Ⅰ、Ⅱ、III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3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1)
就使用功能而论,隔震结构可用于:医院、银行、保险、通讯、警察、消防、电力等重要建筑;首脑机关、指挥中心以及放置贵重设备、物品的房屋;图书馆和纪念性建筑;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2)、消能设计的适用范围消能部件的置入,不改变主体承载结构的体系,又可减少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不受结构类型和高度的限制,在新建和建筑抗震加固中均可采用。
二、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要求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第一次纳入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积极、稳妥起见,应认真做好方案比较、论证工作。
2、设防目标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房屋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抗震建筑。
(规范第3.8.2条)。
1)、在水平地震方面,本章表15.2、15.4及规范第12.2.6、12.2.9条等保证了隔震结构具有比抗震结构至少高0.5个设防烈度的抗震安全储备。
2)、规范规定:消能减震结构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宜大于1/80。
提高了对框架及多高层钢结构等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
3、隔震与消能部件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部件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隔震和消能减震部件的设计参数和耐久性应由试验确定;并在安装前对工程中所用各种类型和规格的消能部件原型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和每一规格的数量部应少于3 个,抽样检测的合格率应为100%;设置隔震和消能减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计算确定外,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尚应根据其结构类型分别符合本规范相应章节的设计要求。
三、 隔震设计要点本规范隔震设计条文提出了分部设计法和水平向减震系数,在设计方法上建立起了一座联系抗震设计和隔震设计之间的桥梁,力图使设计人员已经熟悉的抗震设计知识、抗震技术在隔震设计中得到应用,这是本规范的重大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2.1 一般规定12.1.1本章适用于设置隔震层以隔离水平地震动的房屋隔震设计,以及设置消能部件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的房屋消能减震设计。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符合本规范第3.8.1条的规定,其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本规范第3.8.2条的规定。
注:1,本章隔震设计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2,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减震要求。
12.1.2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确定设计方案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5.1条的规定外,尚应与采用抗震设计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12.1.3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且不应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最大高度应满足本规范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4或非隔震结构相关规定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2,建筑场地宜为I、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3,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4,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12.1.4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钢、钢筋混凝土、钢-混凝土混合等结构类型的房屋。
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尚应根据其结构类型分别符合本规范相应章节的设计要求。
12.1.5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时,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
2,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设置部位,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测,确保性能符合要求。
12.1.6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尚应符合相关专门标准的规定;也可按抗震性能目标的要求进行性能化设计。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12.2.1隔震设计应根据预期的竖向承载力、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隔震装置及抗风装置组成结构的隔震层。
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验算。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0.20g)、8度(0.30g)和9庋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30%和40%。
12.2.2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1,隔震体系的计算简图,应增加由隔震支座及其顶部梁板组成的质点;对变形特征为剪切型的结构可采用剪切模型(图12.2.2);当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不重合时,应计入扭转效应的影响。
隔震层顶部的梁板结构,应作为其上部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计算和设计。
2,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输入地震波的反应谱特性和数量,应符合本规范第5.1.2条的规定,计算结果宜取其包络值;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输入地震波应考虑近场影响系数,5km以内宜取1.5,5km以外可取不小于1.25。
3,砌体结构及基本周期与其相当的结构可按本规范附录L简化计算。
图12.2.2 隔震结构计算简图12.2.3隔震层的橡胶隔震支座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震支座在表12.2.3所列的压应力下的极限水平变位,应大于其有效直径的0. 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3倍二者的较大值。
2,在经历相应设计基准期的耐久试验后,隔震支座刚度、阻尼特性变化不超过初期值的±20%;徐变量不超过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的5%。
3,橡胶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竖向压应力不应超过表12.2.3的规定。
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舰定乘以折减系数;2,结构倾覆验算时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对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尚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3,当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有效直径与橡胶层总厚度之比)小于5.O时应降低压应力限值:小于5不小于4时降低20%.小于4不小于3时降低40%;4,外径小于300mm的橡胶支座,丙类建筑的压应力限值为10MPa。
12.2.4 隔震层的布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应符合下列规定:1,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的底部或下部,其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过大,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其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拉应力不应大于lMPa。
2,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K h =∑Kj(12.2.4-1)δeq=∑K jδj/K h (12.2.4-2) 式中:δeq——隔震层等效黏滞阻尼比;Kh——隔震层水平等效刚度;δj——j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的等效黏滞阻尼比,设置阻尼装置时,应包相应阻尼比;Kj——j隔震支座(含消能器)由试验确定的水平等效刚度。
3,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设计参数时,竖向荷载应保持本规范表12.2.3的压应力限值;对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应取剪切变形100%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对罕遇地震验算,宜采用剪切变形250%时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当隔震支座直径较大时可采用剪切变形100%时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
当采用时程分析时,应以试验所得滞回凸线作为计算依据。
12.2.5隔震层以上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多层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按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布。
2,隔震后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按本规范第5.1.4、第5.1.5条确定。
其中,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下式计算:αmaxl=βαmax/ψ (12.2.5)式中:αmaxl——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非隔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本规范第5.1.4条采用;β——水平向减震系数;对于多层建筑,为按弹性计算所得的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
对高层建筑结构,尚应计算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倾覆力矩的最大比值,并与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相比较,取二者的较大值;ψ——调整系数;一般橡胶支座,取0.80;支座剪切性能偏差为S-A类,取0.85;隔震装置带有阻尼器时,相应减少0.05。
注:1,弹性计算时,简化计算和反应谱分析时宜按隔震支座水平剪切应变为100%时的性能参数进行计算;当采用时程分析法时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输入进行计算;2,支座剪切性能偏差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橡胶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 20688.3确定。
3,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并应进行抗震验算;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尚应符合本规范第 5.2.5条对本地区设防烈度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定。
4,9度时和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3时,隔震层以上的结构应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时,各楼层可视为质点,并按本规范式(5.3.1-2)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沿高度的分布。
12.2.6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力应根据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按各隔震支座的水平等效刚度分配;当按扭转耦联计算时,尚应计及隔震层的扭转刚度。
隔震支座对应于罕遇地震水平剪力的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u i ≤[ui] (12.2.6-1)u i =εi/uc(12.2.6-2)式中:ui——罕遇地震作用下,第i个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ui]——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对橡胶隔震支座,不应超过该支座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3.O倍二者的较小值;uc——罕遇地震下隔震层质心处或不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εi——第i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应取考虑扭转和不考虑扭转时主支座计算位移的比值;当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两个主轴方向均无偏心时,边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不应小于1.15。
12.2.7隔震结构的隔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隔震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的下列措施:1)上部结构的周边应设置竖向隔离缝,缝宽不宜小于各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且不小于200mm。
对两相邻隔震结构,其缝宽取最大水平位移值之和,且不小于400mm。
2)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应设置完全贯通的水平隔离缝,缝高可取20mm,并用柔性材料填充;当设置水平隔离缝确有困难时,应设置可靠的水平滑移垫层。
3)穿越隔震层的门廊、楼梯、电梯、车道等部位,应防止可能的碰撞。
2,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震措施,当水平向减震系数大于0.40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不应降低非隔震时的有关要求;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0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可适当降低本规范有关章节对非隔震建筑的要求,但烈度降低不得超过1度,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此时,对砌体结构,可按本规范附录L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注: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措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指墙、柱的轴压比规定;对砌体结构,指外墙尽端墙体的最小尺寸和圈梁的有关规定。
12.2.8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隔震层顶部应设置梁板式楼盖,且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震支座的相关部位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现浇板厚度不应小于160mm;2)隔震层顶部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盖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3)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应计算冲切和局部承压,加密箍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
2,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的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应安装在便于维护人员接近的部位;2)隔震支座与上部结构、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件,应能传递罕遇地震下支座的最大水平剪力和弯矩;3)外露的预埋件应有可靠的防锈措施。
预埋件的锚固钢筋应与钢板牢固连接,锚固钢筋的锚固长度宜大于20倍锚固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0mm。
12.2.9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和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震层支墩、支柱及相连构件,应采用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承载力验算。
2,隔震层烈下的结构(包括地下室和隔震塔楼下的底盘)中直接支承隔震层以上结构的相关构件,应满足嵌固的刚度比和隔震后设防地震的抗震承载力要求,并按罕遇地震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
隔震层以下地面以上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应满足表12.2.9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