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动物)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fcba8e7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d.png)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一、研究目的及内容临床前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日的在于了解新药在动物体内动态变化的规律及特点,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其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蛋白结合等。
根据数学模型,求算重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二、动物选择与注意事项必须采用成年、健康动物。
常用动物为大鼠、小鼠、免、豚鼠、狗等。
首选动物与性别尽量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所用动物一致。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
动物进实验室应饲养3—5天再开始实验。
给药途径要选择拟在临床上用的途径(如有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三、药物在生物样品中的分离与测定要建立一个灵敏、特异、重现性好的测定方法。
(一)灵敏度:一般以ng(或ug)/ml(g)生物样品表示。
度,或能检测出Cmax的1/10浓度。
(二)特异性:必须证明所测药物为原形药或其代谢产物。
(三)重现性:用cv%表示药物加入生物样品中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在实际所用标准曲线(至少四个浓度)范围内,日内变异系数争取达到5%以内,但不能超过10%。
(四)标准曲线及回收率:1.要指明药物的化学纯度。
2.要进行药物在血、尿、粪、胆汁及组织匀浆等中的标准曲线,每条标准曲线在应用浓度范围内,最少包含四个药物浓度;并指出其相关系数。
要注意不同组织的空白干扰及回收率可能不同。
3.在所测浓度范围内,药物自生物样品的回收率不低于70%。
(如有特殊情况,请加以说明。
)(五)分离及测定:1.根据实验室条件,首选先进的HPLC、HPTLC、GC等分离方法,以及可见光、紫外光、荧光等测定方法。
2.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在用前要进行纯度检查,放化纯度要>95%。
定位标记要指明标记位置。
尽量不用以曝射法法制备的非定位3H标记物。
3.放射免疫法和酶标免疫法具有—定持异性,灵敏度高,但原药与其代谢产物或内源性物质常有交叉反应,需提供证据,说明其特异性。
4.生物检定法常能反映药效学本质.一般特异性较差,最好用特异性好的方法予以对比、证明,否则要加以说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9ea61ff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f.png)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03.18•【文号】国食药监注[2005]106号•【施行日期】2005.03.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等1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5]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促进我国药品的研究开发,指导药物研究单位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开展药品研究工作,我局自2003年5月开始正式启动了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起草和修订工作。
指导原则的修订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为依据,以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为指导思想,充分借鉴了ICH等技术指导原则。
目前我局已制定了化学药物稳定性等16个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附件:1.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2.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略)3.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略)4.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略)5.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略)6.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略)7.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8.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9.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略)10.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略)11.化学药物急性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略)12.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略)13.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14.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15.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略)16.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五年三月十八日。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4a785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2.png)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1.药物吸收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影响其疗效和毒性。
通过测量血药浓度曲线和吸收半衰期,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特征,并据此调整给药方式以获得最佳疗效。
2.药物分布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对其疗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评估药物的体内分布特征,包括药物的分布体积和血浆蛋白结合率等指标,可以用于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方式会影响其疗效和副作用。
通过测量药物的代谢消除速率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可以评估药物代谢的特征,并据此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
4.药物排泄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直接影响其血浆浓度和半衰期。
通过评估药物的排泄速率和排泄途径,可以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避免药物累积和毒副作用。
5.药物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取决于其在体内的动力学特征。
通过测量药物的药效指标,如EC50和ED50等,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据此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6.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疗效。
在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评估中,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据此选择和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总的来说,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是将药物代谢、药效学等动力学指标与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相结合,通过测量和评估这些指标,来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指导原则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666f70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9.png)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一、研究目的及内容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是在药物开发早期阶段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旨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详细讲解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举例说明。
二、动物选择与注意事项必须采用成年、健康动物。
常用动物为大鼠、小鼠、免、豚鼠、狗等。
首选动物与性别尽量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所用动物一致。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
动物进实验室应饲养3—5天再开始实验。
给药途径要选择拟在临床上用的途径(如有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三、指导原则1.研究目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以及这些过程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
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2.选择动物模型在进行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对象。
动物模型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的特性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一些新药研发,可以选择小型哺乳动物如小鼠、大鼠等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如狗、猴等则可以用于更为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确定给药方案给药方案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周期等因素。
给药方案的确定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动物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一些口服药物,可以选择口服给药方式,根据动物的体重和药物性质来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周期。
4.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在确定给药方案后,可以进行动物实验,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药物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布容积、代谢速率常数和排泄速率常数等,可以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例如,对于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给小鼠口服一定剂量的药物,然后分别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小鼠的血样,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64288a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3.png)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活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重要手段,它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临床试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指导原则。
本文将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详细介绍,以便研究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能够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实验前准备1.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在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一般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猪等。
选择动物模型时需要考虑其生理学特征和对研究药物的代谢途径是否与人类相似。
2.制备实验试剂: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包括药物标准品、内标物质、洗涤液、定量仪器等。
3.动物饲养条件:实验动物的饲养条件需符合相关标准,包括动物舒适的环境温度、湿度、饲料和饮水的供给等。
4.实验人员技术培训:对于实验人员来说,他们需要接受相关的技术培训,熟悉实验操作规程和技术要点。
二、样品采集1.样品采集时间点的选择:在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需要合理选择样品采集的时间点,以覆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采集样品的方法:样品的采集方法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避免样品受到污染和损坏。
3.样品保存条件:采集后的样品需要妥善保存,避免样品的降解和损坏,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和添加稳定剂保存等。
三、实验操作1.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选择:在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需要合理选择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模拟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
2.内标物质的选择和添加:内标物质是用来校正实验误差的关键物质,需要选择合适的内标物质,并在样品中添加适量的内标物质。
3.质谱分析条件的设置:对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来说,需要合理设置质谱分析的条件,包括离子源、分析模式、离子扫描范围等。
4.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一般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和模型无界分析等。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c1127196c175f0e7cd137a1.png)
指导原则编号:【H】G C L1-1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四年三月十七日目录一、概述 (5)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7)(一)常用分析方法 (7)(二)方法学确证 (8)1、特异性 (8)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8)3、定量下限 (9)4、精密度与准确度 (9)5、样品稳定性 (10)6、提取回收率 (10)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析 (10)8、方法学质控 (11)(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报告提交 (12)1、方法建立数据 (12)2、样品分析数据 (12)3、其他相关信息 (12)三、具体内容 (13)(一)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13)1、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3)1.1受试者的选择标准 (13)1.1.1健康状况 (13)1.1.2性别 (14)1.1.3年龄和体重 (14)1.1.4伦理学要求 (14)1.2受试者例数 (14)1.3对试验药物的要求 (14)1.3.1药物质量 (14)1.3.2药品保管 (15)1.4药物剂量 (15)1.5研究步骤 (15)1.6采样点的确定 (15)1.7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16)2、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7)2.1受试者选择标准、例数、试验药物的要求 (17)2.2试验药物剂量 (17)2.3研究步骤 (17)2.4采样点的确定 (17)2.5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18)3、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18)4、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9)5、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0)(二)患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20)(三)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21)1、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1)2、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2)3、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研究 (23)4、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23)(四)不同个体、种族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4)(五)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24)四、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与合理用药 (24)五、参考文献 (26)六、起草说明 (27)七、著者 (29)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化学药创新药临床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创新药临床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15b836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61.png)
目录一、前言 (1)二、总体考虑 (1)(一)单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 (2)(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 (3)(三)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四)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 (4)三、研究设计 (4)(一)受试人群 (5)(二)样本量 (6)(三)剂量选择 (6)(四)采样设计 (8)(五)检测物质 (9)(六)其他考虑 (9)四、数据分析 (13)(一)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13)(二)剂量-暴露-效应关系分析 (13)(三)多个研究数据的汇总分析 (14)(四)其他 (14)五、研究报告 (14)六、参考文献 (15)一、前言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
创新药临床PK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是推进创新药临床研究和制定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本指导原则旨在对化学药创新药临床研发起始阶段的以经典PK方法开展的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给出建议。
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将不断更新与完善。
在应用本指导原则时,还应同时参考其他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
二、总体考虑单次给药剂量递增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以及药物代谢产物PK研究是创新药临床起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为后续临床研究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的确定等提供重要依据。
一般认为,PK研究应在较宽剂量范围内进行,以充分了解剂量-暴露-效应关系。
(一)单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单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的目的包括了解药物和/或代谢产物在人体内的PK特征、获得药物在人体内单次给药的PK参数、探索剂量-暴露比例关系等。
单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设计应考虑所有可用的非临床信息、临床研究数据以及类似作用机制药物的相关信息。
单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通常嵌套在耐受性研究中开展,鼓励在耐受性研究的每个剂量组中开展PK研究。
儿科人群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网站征求意见稿)
![儿科人群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网站征求意见稿)](https://img.taocdn.com/s3/m/b13534b51a37f111f1855b60.png)
儿科人群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13年12月24日目录一、概述 (2)二、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特点 (3)(一)总体要求 (3)(二)儿科人群的定义 (4)(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5)1. 吸收 (6)2. 分布 (6)3. 代谢 (7)4. 排泄 (7)5. 蛋白结合率 (7)6. 药物基因组学 (8)三、药代动力学研究设计和方法学 (8)(一)研究设计 (8)(二)起始剂量的确定 (9)(三)方法学 (9)1. 标准药代动力学研究 (9)2. 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10)3. 样本采集 (11)4. 样本分析 (12)5. 基础生理指标 (12)6. 数据分析 (12)四、伦理学考虑 (12)(一)知情同意 (13)(二)风险最小化原则 (13)(三)痛苦最小化原则 (14)参考文献: (14)一、概述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studies)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A)、分布(distribution,D)、代谢(metabolism,M)和排泄(Excretion,E)的动态变化规律。
对药物在体内处置过程(ADME)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为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新药研发过程中基本和必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国内外已有多个相关的技术指南,对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绝大多数内容是针对成年人群的研究。
随着全球对儿科人群用药需求的不断关注,儿科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成为研究者、企业和监管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
总体上,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无论是研究设计和方法学,都遵循与成年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致的科学原则,但由于儿科人群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各有其特殊性,因此,与成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需要从伦理和科学性方面给予更多关注。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d64f7a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f.png)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目的和意义:1.评估化学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2.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选择。
3.支持新药研发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评价。
4.了解个体差异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1.临床试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特点,合理设计临床试验,包括剂型、给药途径、剂量选择等。
2.样本采集: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确定合理的样本采集时间点和样本量。
3.样本分析: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方法,测定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浓度。
4.数据质量控制:采用适当的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研究方法:1.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根据药物的基本特性和代谢途径,建立适当的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2. 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结合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计算血药浓度与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峰值(Cmax)、血药浓度峰值时间(Tmax)等药代动力学参数。
3.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使用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动力学特征。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2.相关性分析:评估药代动力学参数与药效和毒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模型拟合。
3.个体差异分析:分析个体差异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肝肾功能等影响因素。
4.结果解释: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药效安全性。
五、伦理和法规要求:1.临床研究伦理:研究中要遵守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的要求,确保研究的道德合规性。
2.数据保密和隐私:保护受试者的个人隐私和数据保密,在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隐私权。
3.法规和指导文件:遵守当地国家和地区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法规和指导文件,确保研究的合规性。
以上是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63ca3e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f.png)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药物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化学药物进行研究,需要考虑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临床应用的相关性。
2. 动物模型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考虑药物在该模型中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和排泄等特性。
3. 药物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比如静脉注射、口服或皮下注射等。
4. 药物剂量的确定: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应考虑药物的毒性、有效浓度以及动物个体的特性。
5. 药物的药效学评价:评价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如最大效应、半数最大效应浓度等。
6. 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7.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等。
8.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研究药物与其他药物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9.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统计分析,以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10. 伦理和法律要求:在进行药理学研究时,需遵守伦理和法律要求,确保动物使用和实验操作符合相关规定。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5a82a3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3.png)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是收集反映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全面有效信息,以便为临床药物治疗作出有效决策。
二、实验研究设计
1、研究人群:研究人群应从一定样本量的健康志愿者或患者群体中抽取,最少10名以上,以反映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
2、研究方法:
(1)测定法:应采用有效、可靠、准确的测定法,以客观反映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2)对照组:应设置一个可靠的、充分实验的对照组,以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3)试验设计:实验应采用对照、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设计,设定最少4个剂量组(控制组除外),对饱和多次采表实验应采用恒量采表。
三、药代动力��特征
1、药物的生物等效性:根据对照组,评价药物的生物等效性,即药物与安慰剂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药物的稳定性:评价药物的给药处理稳定性,注意评价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及其生物学效应时间曲线间的相关性。
3、药物的代谢:评价药物的代谢特征,其中包括药物的给药途径、药物的代谢路径、药物的代谢酶活性及其对药物的影响等特征。
4、药物的分配:评价药物分配状态。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923bb5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7.png)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科学,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实验技术等方面,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进行阐述。
一、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1.评价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为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型选择提供依据。
2.确定药物的分布情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浆、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为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评价提供依据。
3.考察药物的代谢过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为评价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提供依据。
4.研究药物的排泄特点: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规律和途径,为调整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提供依据。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设计1.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根据药物的临床用途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2.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研究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采血时间点等内容,保证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制备标准品和内标:制备药物的标准品和内标,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采集样品并分析浓度:在给药后采集血浆、组织和排泄物等样品,通过分析药物的浓度变化,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确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三、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1.药物分析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技术,用于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和代谢产物。
2.放射性标记技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追踪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3.药物渗透技术:通过模拟体液和生物膜,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和吸收速度,为药物剂型设计提供依据。
4.细胞培养技术: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药物的细胞摄取、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评价提供依据。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b1245d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9.png)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药代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研究。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是指根据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的指导原则。
下面将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推荐根据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和药物的生理pH值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型,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例如,对于弱酸性药物,可以选择肠溶衣片延缓溶解,从而在中性环境下被吸收。
另外,药物的pH值还可以影响药物的离子化,从而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产生相互作用,以减少药物吸收的干扰。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中分布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程度、体内蛋白结合情况和组织的血供情况等。
在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达到合理的药物分布。
例如,对于强疏水性药物,通常选择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以使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和组织,并迅速发挥药效。
另外,还要注意避免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限。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既可以使药物被转化为无活性或低活性的代谢产物,也可以使药物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组织。
在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关注药物的代谢途径以及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例如,针对药物的代谢途径,可以考虑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避免过度代谢或缓慢代谢所导致的药效不足或毒副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共同使用的药物是否会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进而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法。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通过肾脏和肝脏代谢产物的清除来实现。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注意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和清除率的测定。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评估药物排泄的速度和效率。
最新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汇编
![最新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d34f7e33866fb84ae45c8d5a.png)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五年三月目录一、概述 (1)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2)(一)常用分析方法 (2)(二)方法学确证 (2)1、特异性 (3)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3)3、定量下限 (4)4、精密度与准确度 (4)5、样品稳定性 (5)6、提取回收率········································································································· (5)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析 (5)8、方法学质控 (6)(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保存 (6)1、方法建立与确认的数据 (7)2、样品分析的数据 (7)3、其他相关信息 (7)三、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7)(一)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8)1、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8)2、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1)3、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13)4、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4)5、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14)(二)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三)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5)1、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2、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6)3、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研究 (17)4、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7)四、结语 (18)五、参考文献 (19)六、著者 (20)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c1a433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a.png)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是对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态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的科学方法。
它是药物动力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对于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和毒性、优化用药方案、指导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展开论述。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主要包括药物的药动学参数研究、代谢酶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储存研究、药物在不同年龄群体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
首先,药物的药动学参数研究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他研究的基础。
药动学参数的研究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通过定量测定药物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得出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如药物的半衰期、生物利用度、代谢动力学参数等。
这些参数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归趋和代谢过程,为优化临床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代谢酶研究是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代谢酶是决定药物代谢速率的重要因素,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酯酶、氨基酸甲基转移酶等。
通过研究药物与代谢酶的相互作用,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中,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是影响药物代谢的最重要的一类酶,研究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把握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是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药物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与内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造成药物的药物浓度改变,进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不良反应。
药物与内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
因此,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对于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优化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药物储存研究也是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96edbbbfd0a79563c1e72a8.png)
指导原则编号:【H】G P T5-1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〇〇四年三月一日目录一、概述⋅⋅⋅⋅⋅⋅⋅⋅⋅⋅⋅⋅⋅⋅⋅⋅⋅⋅⋅⋅⋅⋅⋅⋅⋅⋅⋅⋅⋅⋅⋅⋅⋅⋅⋅⋅⋅⋅⋅⋅⋅⋅⋅⋅⋅⋅⋅⋅⋅⋅⋅⋅⋅⋅⋅⋅⋅⋅⋅⋅⋅⋅⋅⋅⋅⋅⋅⋅⋅⋅⋅⋅⋅⋅⋅⋅⋅⋅⋅⋅⋅⋅⋅⋅⋅⋅⋅⋅⋅⋅⋅⋅⋅⋅⋅⋅⋅⋅⋅⋅ 2二、基本原则⋅⋅⋅⋅⋅⋅⋅⋅⋅⋅⋅⋅⋅⋅⋅⋅⋅⋅⋅⋅⋅⋅⋅⋅⋅⋅⋅⋅⋅⋅⋅⋅⋅⋅⋅⋅⋅⋅⋅⋅⋅⋅⋅⋅⋅⋅⋅⋅⋅⋅⋅⋅⋅⋅⋅⋅⋅⋅⋅⋅⋅⋅⋅⋅⋅⋅⋅⋅⋅⋅⋅⋅⋅⋅⋅⋅⋅⋅⋅⋅⋅⋅⋅⋅⋅⋅⋅⋅⋅⋅⋅⋅⋅⋅2三、试验设计⋅⋅⋅⋅⋅⋅⋅⋅⋅⋅⋅⋅⋅⋅⋅⋅⋅⋅⋅⋅⋅⋅⋅⋅⋅⋅⋅⋅⋅⋅⋅⋅⋅⋅⋅⋅⋅⋅⋅⋅⋅⋅⋅⋅⋅⋅⋅⋅⋅⋅⋅⋅⋅⋅⋅⋅⋅⋅⋅⋅⋅⋅⋅⋅⋅⋅⋅⋅⋅⋅⋅⋅⋅⋅⋅⋅⋅⋅⋅⋅⋅⋅⋅⋅⋅⋅⋅⋅⋅⋅⋅⋅⋅3 (一)、总体要求⋅⋅⋅⋅⋅⋅⋅⋅⋅⋅⋅⋅⋅⋅⋅⋅⋅⋅⋅⋅⋅⋅⋅⋅⋅⋅⋅⋅⋅⋅⋅⋅⋅⋅⋅⋅⋅⋅⋅⋅⋅⋅⋅⋅⋅⋅⋅⋅⋅⋅⋅⋅⋅⋅⋅⋅⋅⋅⋅⋅⋅⋅⋅⋅⋅⋅⋅⋅⋅⋅⋅⋅⋅⋅⋅⋅⋅⋅⋅⋅⋅⋅⋅⋅⋅⋅⋅3 (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4 (三)、具体研究项目⋅⋅⋅⋅⋅⋅⋅⋅⋅⋅⋅⋅⋅⋅⋅⋅⋅⋅⋅⋅⋅⋅⋅⋅⋅⋅⋅⋅⋅⋅⋅⋅⋅⋅⋅⋅⋅⋅⋅⋅⋅⋅⋅⋅⋅⋅⋅⋅⋅⋅⋅⋅⋅⋅⋅⋅⋅⋅⋅⋅⋅⋅⋅⋅⋅⋅⋅⋅⋅⋅⋅⋅⋅⋅⋅⋅⋅⋅5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52、药物的吸收⋅⋅⋅⋅⋅⋅⋅⋅⋅⋅⋅⋅⋅⋅⋅⋅⋅⋅⋅⋅⋅⋅⋅⋅⋅⋅⋅⋅⋅⋅⋅⋅⋅⋅⋅⋅⋅⋅⋅⋅⋅⋅⋅⋅⋅⋅⋅⋅⋅⋅⋅⋅⋅⋅⋅⋅⋅⋅⋅⋅⋅⋅⋅⋅⋅⋅⋅⋅⋅⋅⋅⋅⋅⋅⋅⋅⋅⋅73、药物的分布⋅⋅⋅⋅⋅⋅⋅⋅⋅⋅⋅⋅⋅⋅⋅⋅⋅⋅⋅⋅⋅⋅⋅⋅⋅⋅⋅⋅⋅⋅⋅⋅⋅⋅⋅⋅⋅⋅⋅⋅⋅⋅⋅⋅⋅⋅⋅⋅⋅⋅⋅⋅⋅⋅⋅⋅⋅⋅⋅⋅⋅⋅⋅⋅⋅⋅⋅⋅⋅⋅⋅⋅⋅⋅⋅⋅⋅⋅74、药物的排泄⋅⋅⋅⋅⋅⋅⋅⋅⋅⋅⋅⋅⋅⋅⋅⋅⋅⋅⋅⋅⋅⋅⋅⋅⋅⋅⋅⋅⋅⋅⋅⋅⋅⋅⋅⋅⋅⋅⋅⋅⋅⋅⋅⋅⋅⋅⋅⋅⋅⋅⋅⋅⋅⋅⋅⋅⋅⋅⋅⋅⋅⋅⋅⋅⋅⋅⋅⋅⋅⋅⋅⋅⋅⋅⋅⋅⋅⋅85、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96、代谢转化试验⋅⋅⋅⋅⋅⋅⋅⋅⋅⋅⋅⋅⋅⋅⋅⋅⋅⋅⋅⋅⋅⋅⋅⋅⋅⋅⋅⋅⋅⋅⋅⋅⋅⋅⋅⋅⋅⋅⋅⋅⋅⋅⋅⋅⋅⋅⋅⋅⋅⋅⋅⋅⋅⋅⋅⋅⋅⋅⋅⋅⋅⋅⋅⋅⋅⋅⋅⋅⋅⋅⋅⋅⋅⋅107、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10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1五、结果与评价⋅⋅⋅⋅⋅⋅⋅⋅⋅⋅⋅⋅⋅⋅⋅⋅⋅⋅⋅⋅⋅⋅⋅⋅⋅⋅⋅⋅⋅⋅⋅⋅⋅⋅⋅⋅⋅⋅⋅⋅⋅⋅⋅⋅⋅⋅⋅⋅⋅⋅⋅⋅⋅⋅⋅⋅⋅⋅⋅⋅⋅⋅⋅⋅⋅⋅⋅⋅⋅⋅⋅⋅⋅⋅⋅⋅⋅⋅⋅⋅⋅⋅⋅⋅⋅⋅⋅11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11七、参考文献⋅⋅⋅⋅⋅⋅⋅⋅⋅⋅⋅⋅⋅⋅⋅⋅⋅⋅⋅⋅⋅⋅⋅⋅⋅⋅⋅⋅⋅⋅⋅⋅⋅⋅⋅⋅⋅⋅⋅⋅⋅⋅⋅⋅⋅⋅⋅⋅⋅⋅⋅⋅⋅⋅⋅⋅⋅⋅⋅⋅⋅⋅⋅⋅⋅⋅⋅⋅⋅⋅⋅⋅⋅⋅⋅⋅⋅⋅⋅⋅⋅⋅⋅⋅⋅⋅⋅⋅⋅⋅⋅⋅15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16九、起草说明⋅⋅⋅⋅⋅⋅⋅⋅⋅⋅⋅⋅⋅⋅⋅⋅⋅⋅⋅⋅⋅⋅⋅⋅⋅⋅⋅⋅⋅⋅⋅⋅⋅⋅⋅⋅⋅⋅⋅⋅⋅⋅⋅⋅⋅⋅⋅⋅⋅⋅⋅⋅⋅⋅⋅⋅⋅⋅⋅⋅⋅⋅⋅⋅⋅⋅⋅⋅⋅⋅⋅⋅⋅⋅⋅⋅⋅⋅⋅⋅⋅⋅⋅⋅⋅⋅⋅⋅⋅⋅⋅⋅22十、著者⋅⋅⋅⋅⋅⋅⋅⋅⋅⋅⋅⋅⋅⋅⋅⋅⋅⋅⋅⋅⋅⋅⋅⋅⋅⋅⋅⋅⋅⋅⋅⋅⋅⋅⋅⋅⋅⋅⋅⋅⋅⋅⋅⋅⋅⋅⋅⋅⋅⋅⋅⋅⋅⋅⋅⋅⋅⋅⋅⋅⋅⋅⋅⋅⋅⋅⋅⋅⋅⋅⋅⋅⋅⋅⋅⋅⋅⋅⋅⋅⋅⋅⋅⋅⋅⋅⋅⋅⋅⋅⋅⋅⋅⋅⋅⋅⋅⋅⋅25一、概述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处置的药理学分支学科,重点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主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
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食对口服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上述研究内容反映了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在新药研发实践中,可结合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分阶段逐步实施,以期阐明临床实践所关注的该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鉴于不同类型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各不相同,故应根据所研究品种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阶段所拟研究的具体内容,合理设计试验方案,采用科学可行的试验技术,实施相关研究,并作出综合性1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由于生物样品一般来自全血、血清、血浆、尿液或其他临床生物样品,具有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干扰物质多(如激素、维生素、胆汁以及可能同服的其他药物)以及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必须根据待测物的结构、生物介质和预期的浓度范围,建立灵敏、专一、精确、可靠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确证。
(一)常用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1)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LC-MS-MS,GC-MS,GC-MS-MS)等,可用于大多数药物的检测;(2)免疫学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等,多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物质检测;(3)微生物学方法,可用于抗生素药物的测定。
从目前发展看,生物样品的分析一般首选色谱法,如 HPLC、GC 法或LC,MS、GC,MS 法,这类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一般都能适应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多数实验室也具备条件,因此应用最广,大约90的药物浓度测定可以用色谱法来完成。
具体选用何种分析方法应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仪器条件以及借鉴文献方法多方面因素来考虑确定。
(二)方法学确证建立可靠的和可重复的定量分析方法是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2键之一。
为了保证分析方法可靠,必须对方法进行充分确证,一般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考察:1、特异性Specificity特异性是指在样品中存在干扰成分的情况下,分析方法能够准确、专一地测定分析物的能力。
必须证明所测定物质是受试药品的原形药物或特定活性代谢物,生物样品所含内源性物质和相应代谢物、降解产物不得干扰对样品的测定,如果有几个分析物,应保证每一个分析物都不被干扰。
应确定保证分析方法的最佳检测条件。
对于色谱法至少要考察 6 个不同个体的空白生物样品色谱图、空白生物样品外加对照物质色谱图(注明浓度)及用药后的生物样品色谱图,以反映分析方法的特异性。
对于以软电离质谱为基础的检测法(LC-MS、LC-MS-MS)应注意考察分析过程中的介质效应,如离子抑制等。
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Calibration Curve)标准曲线反映了所测定物质浓度与仪器响应值之间的关系,一般用回归分析法(如用加权最小二乘法等)所得的回归方程来评价。
应提供标准曲线的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说明其线性相关程度。
标准曲线高低浓度范围为定量范围,在定量范围内浓度测定结果应达到试验要求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配制标准样品应使用与待测样品相同生物介质,测定不同生物样品应建立各自的标准曲线,用于建立标准曲线的标准浓度个数取决于分析物可能的浓度范围和分析物/响应值关系的性质。
必须至少用 6 个浓度建立标准曲线,对于非线性相关可能需要更多浓度点。
定量范围要能覆盖全部待测3的生物样品浓度范围,不得用定量范围外推的方法求算未知样品的浓度。
建立标准曲线时应随行空白生物样品,但计算时不包括该点,仅用于评价干扰。
标准曲线各浓度点的实测值与标示值之间的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时,可判定标准曲线合格。
可接受范围一般规定为最低浓度点的偏差在?20以内,其余浓度点的偏差在?15以内。
只有合格的标准曲线才能对临床待测样品进行定量计算。
当线性范围较宽的时候,推荐采用加权的方法对标准曲线进行计算,以使低浓度点计算得比较准确。
3、定量下限(Lower Limit of quantitation,LLOQ)定量下限是标准曲线上的最低浓度点,表示测定样品中符合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最低药物浓度。
LLOQ 应能满足测定 3,5 个消除半衰期时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或能检测出 Cmax 的 1/10,1/20 的药物浓度。
其准确度应在真实浓度的 80,120范围内,相对标准差RSD应小于 20。
至少应由5 个标准样品测试结果证明。
4、精密度与准确度(Precision and Accuracy)精密度是指在确定的分析条件下,相同介质中相同浓度样品的一系列测量值的分散程度。
通常用质控样品的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差(RSD)来考察方法的精密度。
一般RSD 应小于 15,,在 LLOQ 附近 RSD 应小于 20,。
准确度是指在确定的分析条件下,测得的生物样品浓度与真实浓度的接近程度即质控样品的实测浓度与真实浓度的偏差,重复测定已知浓度分析物样品可获得准确度。
一般应在 85,,115,范围内一般偏差应少于 15,,在 LLOQ 附近应在 80,,120,范围内。
:偏差【(实测值,标示值)/标示值】X1004一般要求选择高、中、低 3 个浓度的质控样品同时进行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低浓度通常选择在 LLOQ 的 3 倍以内;高浓度接近于标准曲线的上限;中间选一个浓度。
在测定批内精密度时,每一浓度至少制备并测定5 个样品。
为获得批间精密度,应在不同天连续制备并测定,至少有连续3 个分析批(不少于 45 个样品)的结果合格。
5、样品稳定性Stability根据具体情况,对含药生物样品在室温、冰冻和冻融条件下以及不同存放时间进行稳定性考察,以确定生物样品稳定的存放条件和时间,应在确保样品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还应注意考察储备液的稳定性以及样品处理后的溶液中分析物的稳定性,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6、提取回收率从生物样本基质中回收得到分析物质的响应值除以标准品产生的响应值即为分析物的提取回收率。
也可以说是将供试生物样品中分析物提取出来供分析的比例。
考察高、中、低 3 个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其结果应精密并具有可重现性。
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确证上述分析方法确证主要针对色谱法,很多参数和原则也适用于微生物学或免疫学分析,但在方法确证中应考虑到它们的一些特殊之处。
微生物学或免疫学分析的标准曲线本质上是非线性的,所以,应尽可能采用比化学分析更多的浓度点来建立标准曲线。
结果的准确度是关键因素,如果重复测定能够改善准确度,则应在方法确证和未知样品测定中采用牟街琛?8、方法学质控应在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确证完成以后开始测定未知样品。
在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时应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所建立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推荐由独立的人员配制不同浓度的质控样品对分析方法进行考核。
每个未知样品一般测定一次,必要时可进行复测。
来自同一个体的生物样品最好在同一批中测定。
每个分析批生物样品测定时应建立新的标准曲线,并随行测定高、中、低三个浓度的质控样品。
每个浓度至少双样本,并应均匀分布在未知样品测试顺序中。
当一个分析批中未知样品数目较多时,应增加各浓度质控样品数,使质控样品数大于未知样品总数的 5。
质控样品测定结果的偏差一般应小于 15,低浓度点偏差一般应小于 20。
最多允许 1/3 的质控样品结果超限,但不能出现在同一浓度质控样品中。
如质控样品测定结果不符合上述要求,则该分析批样品测试结果作废。
标准曲线的范围不能外延,任何浓度高于定量上限的样品,应采用相应的空白介质稀释后重新测定。
对于浓度低于定量下限的样品,在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时,在达到Cmax 以前取样的样品应以零值计算,在达到 Cmax 以后取样的样品应以无法定量(Not detectableND)计算,以减小零值对 AUC计算的影响。
整个分析过程应当遵从预先制订的实验室 SOP 以及 GLP 原则。
(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保存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应通过实验证明。
在临床报告中,应提供完成这些实验工作的相关详细资料。
建立一般性和特殊性标准操作规程、保存完整6的实验记录是分析方法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生物分析方法建立中产生的数据和 QC 样品测试结果应全部记录并妥善保存,并提供足够的可供评价的方法学建立和样品分析的数据。
需提供的数据至少包括:1、方法建立与确认的数据分析方法的详细描述;仪器设备、分析条件,该方法所用对照品(被测药物、代谢物、内标物)的纯度和来源;描述测定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定量限、标准曲线的实验并给出获得的主要数据列表;列出批内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详细结果;描述稳定性考察及相关数据;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代表性的色谱图或质谱图并加以说明,并对所建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说明。
2、样品分析的数据样品处理和保存的情况;分析样品时标准曲线列表;用于计算结果的回归方程;各分析批质控样品测定结果综合列表并计算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准确度;各分析批包括的未知样品浓度计算结果。
保存全部的原始数据资料。
需主动提供 20受试者样品测试的色谱图复印件或基本原始数据,包括相应分析批的标准曲线和 QC 样品的色谱图复印件。
3、其他相关信息注明缺失样品的原因,重复测试的结果。
对舍弃任何分析数据和选择所报告的数据说明理由。
三、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具体内容7(一)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本研究在?期临床试验中进行,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特点。
由于各种疾病的病理状态均可不同程度的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为了客观反映药物在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故多选择健康受试者。
但如果试验药品的安全性较小,试验过程中可能对受试者造成损害,在伦理上不允许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试验时,可选用目标适应症的患者作为受试者。
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单次与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药物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