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4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一、研究目的及内容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是在药物开发早期阶段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旨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详细讲解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举例说明。
二、动物选择与注意事项必须采用成年、健康动物。
常用动物为大鼠、小鼠、免、豚鼠、狗等。
首选动物与性别尽量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所用动物一致。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
动物进实验室应饲养3—5天再开始实验。
给药途径要选择拟在临床上用的途径(如有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三、指导原则1.研究目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以及这些过程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
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2.选择动物模型在进行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对象。
动物模型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的特性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一些新药研发,可以选择小型哺乳动物如小鼠、大鼠等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如狗、猴等则可以用于更为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确定给药方案给药方案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周期等因素。
给药方案的确定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动物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一些口服药物,可以选择口服给药方式,根据动物的体重和药物性质来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周期。
4.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在确定给药方案后,可以进行动物实验,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药物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布容积、代谢速率常数和排泄速率常数等,可以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例如,对于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给小鼠口服一定剂量的药物,然后分别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小鼠的血样,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完整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四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遗传毒性研究(Genotoxicity Study)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与其他毒理学研究尤其是致癌性研究、生殖毒性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及上市的重要环节。
拟用于人体的药物,应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和作用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是指用于检测通过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诱导遗传学损伤的受试物的体外和体内试验,这些试验能检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
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重组和染色体数目改变形式出现的DNA损伤的固定,一般被认为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并且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环节之一(这种遗传学改变仅在复杂的恶性肿瘤发展变化过程中起了部分作用)。
在检测此类损伤的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致癌剂和/或致突变剂,即可能诱导癌和/或遗传性疾病。
由于在人体中已建立了某些化合物的暴露和致癌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尚难以证明有类似的关系,故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
但是,因为已经确定生殖细胞突变与人类疾病有关,所以对可能引起可遗传效应的化合物与可能引起癌症的化合物应引起同样的关注;此外,这些试验的结果可能还有助于解释致癌性的机制和试验结果。
因此,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遗传毒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预测受试物是否有遗传毒性,在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遗传毒性试验体内外试验的基本原则,并介绍标准试验组合方案,以及对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及评价。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的遗传毒性试验研究。
二、基本原则(一)实验管理药物的遗传毒性试验属于安全性评价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遗传毒性试验的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4-05-13
附件6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
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
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一)暴露量评估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
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
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目的和意义:1.评估化学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2.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选择。
3.支持新药研发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评价。
4.了解个体差异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1.临床试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特点,合理设计临床试验,包括剂型、给药途径、剂量选择等。
2.样本采集: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确定合理的样本采集时间点和样本量。
3.样本分析: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方法,测定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浓度。
4.数据质量控制:采用适当的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研究方法:1.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根据药物的基本特性和代谢途径,建立适当的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2. 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结合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计算血药浓度与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峰值(Cmax)、血药浓度峰值时间(Tmax)等药代动力学参数。
3.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使用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动力学特征。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2.相关性分析:评估药代动力学参数与药效和毒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模型拟合。
3.个体差异分析:分析个体差异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肝肾功能等影响因素。
4.结果解释: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药效安全性。
五、伦理和法规要求:1.临床研究伦理:研究中要遵守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的要求,确保研究的道德合规性。
2.数据保密和隐私:保护受试者的个人隐私和数据保密,在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隐私权。
3.法规和指导文件:遵守当地国家和地区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法规和指导文件,确保研究的合规性。
以上是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药物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化学药物进行研究,需要考虑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临床应用的相关性。
2. 动物模型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考虑药物在该模型中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和排泄等特性。
3. 药物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比如静脉注射、口服或皮下注射等。
4. 药物剂量的确定: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应考虑药物的毒性、有效浓度以及动物个体的特性。
5. 药物的药效学评价:评价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如最大效应、半数最大效应浓度等。
6. 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7.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等。
8.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研究药物与其他药物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9.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统计分析,以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10. 伦理和法律要求:在进行药理学研究时,需遵守伦理和法律要求,确保动物使用和实验操作符合相关规定。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4号——关于发布药物安全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4号——关于发布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8项技术指导原则的通
告
【法规类别】药品管理
【发文字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4号
【发布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日期】2014.05.13
【实施日期】2014.05.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
(2014年第4号)
关于发布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8项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为规范和指导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8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技术指
1 / 1。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毒代动力学,这个听起来复杂的词,其实就是研究药物在我们身体里怎么“旅行”的一种科学。
想象一下,一个药物就像一个游客,进了你的身体后,它会经历哪些“景点”,走哪些“路线”,最后又是如何回家的。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不是吗?药物进入体内的那一刻,就像是迈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它要穿过胃,经过肝脏,最后在血液中四处游荡。
就像旅行时的行李,药物在经过这些“安检”时,可能会被削减,甚至被拒之门外。
想想,如果一个游客的行李里有违禁品,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药物的“入境”也是经过层层筛选的。
这时候,科学家们就得好好观察,看看药物到底能不能顺利入境。
然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就像是一个乐队的演出。
不同的乐器(也就是不同的器官)对这个药物的需求不同。
有的器官热情洋溢,急着想要更多的药物;有的则比较冷淡,似乎对药物不屑一顾。
这就要求我们了解药物的分布特征,比如,它喜欢待在哪些地方,什么情况下又会溜到其他地方去。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药物只爱待在肝脏里,那它在身体的其他地方就可能是“孤独求败”。
药物的代谢过程也是一出大戏。
药物在体内要被“改造”,有些甚至要变得“面目全非”。
这是因为身体要把药物转变成一种更容易排出的形式,简直就像是给药物做美容,给它换个新形象。
这个过程可大可小,跟着身体的状态走,偶尔还会出现些小意外,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说,某个药物可能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变得“沉默寡言”,代谢得慢半拍,结果让你等得心急如焚。
药物的排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
想象一下,当一个游客完成了他的旅程,是时候返回原地了。
药物通过肾脏、胆汁等渠道悄悄离开身体,像极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旅客,谁都没有注意到它的离去。
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关注。
因为如果排泄不畅,就像是堵车,药物可能在体内“滞留”,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
你可不想成为那种“滞留”在某个地方的游客,心里有千般委屈却无处诉说。
所以,药物毒代动力学不仅仅是科学家们的游戏,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故事。
对_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_的解读_笪红远
744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第30卷第8期2014年8月(总第178期)对《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解读Interpretations on the content of the Guidance for Repetitive Dose Toxicity Testing收稿日期:2014-07-23修回日期:2014-07-25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1ZX09304-001)作者简介:笪红远(1961-),男,主任药师,高级审评员,主要从事新药药理毒理评价工作通信作者:笪红远Tel :(010)68585566E -mail :dahy@笪红远,韩玲,王庆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DA Hong -yuan ,HAN Ling ,WANG Qing -li(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61,China )摘要: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8项技术指导原则,其中包括《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本文介绍该指导原则的起草背景和有关内容解读。
关键词:指导原则;重复给药毒性研究;解读DOI :10.13699/ki.1001-6821.2014.08.028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1-6821(2014)08-0744-02Abstract :In 2014,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issued eight guidances on nonclinical safety studies ,which included the Guidance for Repetitive Dose Toxicity Testing.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and the viewpoint.Key words :guidance ;repetitive dose toxicity test ;interpret2014-0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第4号通告《规范和指导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发布《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8项技术指导原则,其中包括《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19年整理】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
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
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一)暴露量评估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
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
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
在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时,特殊的组织或器官也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
附件6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
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
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一)暴露量评估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
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
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科学,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实验技术等方面,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进行阐述。
一、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1.评价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为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型选择提供依据。
2.确定药物的分布情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浆、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为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评价提供依据。
3.考察药物的代谢过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为评价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提供依据。
4.研究药物的排泄特点: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规律和途径,为调整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提供依据。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设计1.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根据药物的临床用途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2.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研究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采血时间点等内容,保证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制备标准品和内标:制备药物的标准品和内标,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采集样品并分析浓度:在给药后采集血浆、组织和排泄物等样品,通过分析药物的浓度变化,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确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三、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1.药物分析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技术,用于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和代谢产物。
2.放射性标记技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追踪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3.药物渗透技术:通过模拟体液和生物膜,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和吸收速度,为药物剂型设计提供依据。
4.细胞培养技术: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药物的细胞摄取、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评价提供依据。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五年三月目录一、概述 (1)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2)(一)常用分析方法 (2)(二)方法学确证 (2)1、特异性 (3)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3)3、定量下限 (4)4、精密度与准确度 (4)5、样品稳定性 (5)6、提取回收率 (5)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析 (5)8、方法学质 (6)(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保存 (6)1、方法建立与确认的数据 (7)2、样品分析的数据 (7)3、其他相关信息 (7)三、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7)(一)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8)1、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8)2、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1)3、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13)4、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4)5、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14)(二)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三)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5)1、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2、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6)3、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研究 (17)4、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7)四、结 (18)五、参考文献 (19)六、著者 (20)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
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食对口服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药代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研究。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是指根据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的指导原则。
下面将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推荐根据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和药物的生理pH值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型,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例如,对于弱酸性药物,可以选择肠溶衣片延缓溶解,从而在中性环境下被吸收。
另外,药物的pH值还可以影响药物的离子化,从而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产生相互作用,以减少药物吸收的干扰。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中分布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程度、体内蛋白结合情况和组织的血供情况等。
在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达到合理的药物分布。
例如,对于强疏水性药物,通常选择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以使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和组织,并迅速发挥药效。
另外,还要注意避免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限。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既可以使药物被转化为无活性或低活性的代谢产物,也可以使药物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组织。
在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关注药物的代谢途径以及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例如,针对药物的代谢途径,可以考虑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避免过度代谢或缓慢代谢所导致的药效不足或毒副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共同使用的药物是否会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进而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法。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通过肾脏和肝脏代谢产物的清除来实现。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注意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和清除率的测定。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评估药物排泄的速度和效率。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nmpa-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和毒性学特性。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药物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指导原则,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设计和实施这些研究,以及如何解读和应用研究结果。
文章将从技术概述、指导原则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实用的指导手册。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2.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概述、技术指导原则和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3.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结论性的观点。
4. 参考文献:列出本文所引用的文献资料,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相关内容。
本文的结构清晰,内容全面,通过逐步展开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案例。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
通过对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的概述和指导原则进行详细阐述,以及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指导,促进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进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本文的阐述,使读者对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在实际研究中更加准确地应用相关技术。
2.正文2.1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概述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是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和技术,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包括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毒物代谢动力学(毒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毒性研究中全身
毒物代谢动力学(毒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毒性研究中全身S3A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毒物代谢动力学(毒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毒性研究中全身暴露的评价现行ICH进程第四阶段1994年10月27日本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小组,根据ICH程序制定,并经各国管理部门协商,已进入第四阶段,被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管理部门采用内容1前言2毒代动力学的目的和检测参数3一般原则3.1引言3.2对暴露水平的定量3.3采样时间点的确定3.4达到适当暴露浓度的给药剂量设置3.4.1低剂量3.4.2中剂量3.4.3高剂量3.5毒性研究中暴露评价的范围3.6对暴露水平解释中的复杂因素3.7给药途径3.8代谢产物的测定3.9数据的统计学处理3.10分析方法3.11报告4不同毒性试验中的毒代动力学4.1引言4.2单次给药毒性研究4.3重复给药毒性研究4.4遗传毒性研究4.5致癌性(致瘤性)研究4.5.1指标或剂量范围的研究4.5.2主研究4.6生殖毒性研究4.6.1引言4.6.2生育力研究4.6.3妊娠期和哺乳期研究5.附注6.参考文献(其他ICH指导原则)毒代动力学研究:毒性研究中全身暴露的评价1前言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毒代动力学)仅与拟开发作为人用的药品有关。
毒代动力学是药代动力学在全身暴露评价中的延伸,为非临床毒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或为某一特殊设计的支持研究,以评估药物的系统暴露情况。
研究结果可用于阐明毒理学发现及其与临床安全性问题的相关性(文中其它术语的定义见注释1)1。
制定该指导原则是为了使人们理解毒代动力学的意义和应用,指导毒代动力学的试验设计。
本指导原则强调毒性试验需与毒代动力学相结合,这将有助于解释毒理学发现和制定合理的试验设计。
毒代动力学测定通常是结合于毒性研究中,故又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1”。
有时,模拟毒性试验的支持研究也可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毒代动力学试验的试验程序有助于获得受试动物多次重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cde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cde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 研究设计:研究应具备严谨的设计,包括合理的研究目的和假设、适当的样本大小和数据收集方法等。
研究方案应事先制定,并得到相关伦理机构的批准。
2. 参与者选择:研究对象应具备代表性,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疾病状态和药物应用情况的人群。
研究者应遵循伦理和法律规定,确保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并保护其隐私和权益。
3. 药物给药方式:药物给药应根据药物特性和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给药剂量和时间应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安全性来确定,应遵循逐步增加剂量和个体化调整的原则。
4. 数据采集和分析:数据的采集应准确、全面和及时,可以包括药物浓度测定、药物代谢产物分析等。
数据的分析应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5. 结果解释和推断:研究结果应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解释和推断,包括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相互作用和副作用等。
结果的推断应慎重,避免过度解读或夸大结论。
6. 发表和共享研究成果:研究结果应以适当的方式发表和共享,包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报告等。
研究者应遵守学术诚信的原则,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7. 安全监测和评价: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的安全性,监测和评价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
在研究过程中,应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参与者的安全。
8.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研究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研究设备和药物的质量控制、研究人员的培训和认证等。
研究结果应经过严格的质量审核和验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 研究伦理:研究过程中应遵守伦理原则,包括尊重参与者的自主权、保护隐私和保密性、确保知情同意、避免伤害和不利后果等。
研究者应尽力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并积极回应参与者的关切和疑虑。
10. 持续学习和改进:研究者应积极参与学习和交流,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
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
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一)暴露量评估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
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
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
在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时,特殊的组织或器官也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
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化合物,用游离(未结合)浓度来表示暴露更为合适。
暴露评估中需关注血浆或体液中代谢物浓度的情况有:1)受试物为“前体化合物”且其转化生成的代谢物为主要活性成分;2)受试物可被代谢为一种或多种具有药理或毒理活性代谢物,且代谢物可导致明显的组织/器官反应;3)受试物在体内被广泛代谢,毒性试验仅可通过测定血浆或组织中的代谢物浓度来进行暴露评估。
(二)毒代动力学参数毒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测定合适时间点的样品浓度来计算动力学参数的。
暴露程度可用原型化合物和/或其代谢物的血浆(血清或全血)浓度或AUC来表示。
某些情况下,可选择测定组织中的受试物浓度(见注释7)。
用于评估的毒代动力学参数通常有:AUC0-T、C max、C(time)。
某些试验可考虑仅开展毒代动力学的监测或特征的研究(注释8)。
(三)给药方案毒代动力学试验的给药方案设计应完全参照毒性试验研究方案,包括给药剂量、途径、动物种属选择和给药频率、周期等。
为达到毒性反应的最大暴露,应评估高剂量水平下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暴露程度(注释9)。
某些情况下,非临床试验中可能会采用与临床拟用药方式不同的给药方式(如不同的给药途径、不同制剂)开展毒性试验,此时应依据暴露量评估全身暴露是否充分。
(四)样品采集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中,样品采集的时间点应尽量达到暴露评价所需的频度,但不可过于频繁,避免干扰毒性试验的正常进行并引起动物过度的生理应激反应。
每项研究中的时间点数量应满足暴露评价的要求,时间点的确定应以早期毒性试验、预试验或剂量探索毒性试验以及在相同动物模型或可以合理外推的其它动物模型上获得的动力学数据为基础。
应该考虑样品是从所有的实验动物采集,还是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采集。
通常情况下,在大动物的毒性试验中毒代动力学数据从主研究实验动物收集,而啮齿类动物的毒性试验中毒代动力学数据可从卫星组实验动物收集。
采集血样的前提是受试物在血浆中的暴露量与作用靶点或毒性靶点的受试物浓度存在动态平衡关系,并且受试物容易进入动物和人的全身系统。
若血液中受试物暴露量无法反映靶组织或器官的毒性反应时,则可能需要考虑采用尿液、其他体液、靶组织或器官来测定受试物浓度。
(五)分析方法毒代动力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应基于早期建立的分析物和生物基质(生物体液或组织)的分析方法,且要根据代谢和种属差异而定。
分析方法应具有特异性,并且有足够的精确度和精密度,检测限应满足毒代动力学研究时预期的浓度范围。
分析物和生物基质分析方法的选择应排除样本中内源性物质可能引起的干扰。
如果分析物是消旋体或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应予以说明。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具体技术要求可参考《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的相应内容。
(六)数据统计与评价暴露评价的数据需有代表性。
由于动力学参数多存在个体差异,且毒代动力学资料多来源于小样本的动物,因此通常难以进行高精度的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应注意求算平均值或中位数并评估变异情况。
某些情况下,个体动物的数据比经整理、统计分析过的成组数据更为重要。
如果进行了数据转换(如对数转换),应提供理由。
在评估连续给药是否引起体内蓄积时,不仅要观察是否出现蓄积现象,还要结合受试物半衰期长短、受试物暴露对关键代谢酶或转运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注意种属差异。
(七)报告完整的毒代动力学资料应包括对毒代动力学研究结果的自身评价和对毒性反应的相关解释,并报告分析方法,说明分析中所选生物基质和分析物的理由。
毒代动力学的结果分析中,应比较分析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药效、毒性、药代和临床拟定用药的暴露量,采用暴露量来评估受试物的安全范围。
四、毒代动力学在不同毒性试验中的应用毒代动力学研究在不同毒性试验中的内容,如暴露监测和特征描述的频度,可根据研究需要有所增减。
不同毒性试验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考虑如下:(一)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的毒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价和预测剂型选择和给药后暴露速率和持续时间,也有助于后续研究中选择合适剂量水平。
(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毒代动力学研究内容一般应纳入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设计中,它包括首次给药到给药结束全过程的定期暴露监测和特征研究。
后续毒性试验所采用的方案可依据前期试验的毒代研究结果修订或调整。
当早期毒性试验出现难以解释的毒性问题时,可能需要延长或缩短对该受试物的毒性监测和特征研究的时间,或修订研究内容。
(三)遗传毒性试验当体内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时,需结合暴露量数据来评估遗传毒性风险,尤其是当体外试验显示为明确的阳性结果或未进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试验时。
体内暴露的评估应采用与遗传毒性试验相同的动物种属、品系和给药途径,在最高剂量或其他相关剂量中进行。
体内暴露可通过试验中所显示的体内细胞毒性(如微核试验中所检测组织的未成熟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比例发生显著变化)或暴露情况(测定血液或血浆中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暴露,或直接测定靶组织中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暴露)来证明。
若体外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可采用上述方法或者为其他目的进行的啮类齿动物药代/毒代试验结果,结合体内暴露进行评估。
(四)生殖毒性试验生殖毒性毒代动力学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生殖毒性试验的结果,有助于确定生殖毒性试验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剂量是否达到了充分暴露。
应考虑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动物的动力学特征的可能差异。
毒代动力学数据可以来自生殖毒性试验的全部动物,也可以来自部分动物。
毒代动力学数据应包括胎仔/幼仔数据,以评价受试物和/或代谢产物能否通过胎盘屏障和/或乳汁分泌。
(五)致癌性试验1.剂量探索研究为获得有助于主研究的毒代动力学资料,剂量探索研究中需适当开展毒代动力学的监测或特征描述,尤其应注意在早期毒性试验中未采用的动物种属、品系以及首次采用的给药途径和方法等情况。
应特别注意掺食给药情况下获得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应根据受试动物和人可能达到的全身暴露量来确定致癌性试验中的合适的最高剂量。
致癌性试验所选择剂量产生的全身暴露量应超过人用最大治疗剂量时暴露量的若干倍。
2.主研究试验方案、动物种属及品系的选择应尽可能根据已有的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资料来考虑。
建议通过监测来确保主研究中的暴露与独立的或特定的剂量探索研究所获得的动力学特征描述相一致。
这种动力学监测可在试验中的某些时间点即可,超过6个月的监测通常无必要。
五、参考文献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2:第四项:(二)说明:第8条,2007.2. ICH Guideline S3B, Pharmacokinetics: repeated dose tissue distribution studies, 1995.3. ICH Guideline S3A , Toxicokinetics: A guidance for assessing systemic exposure in toxicology studies, 1995.4. OECD Guideline: Toxicokinetics (draft), 2008.六、注释注释1:通常情况下,受试物的药理作用与作用部位受试物浓度的相关性比与给药剂量的相关性好。
同样,受试物的毒性反应与特定毒性靶器官或组织的受试物浓度相关性较好。
如果受试物在靶部位是高渗透性的,该部位的受试物浓度应该与血液中的受试物呈动态平衡和一定比率,可以采用测定血浆或血液中受试物浓度来反映靶部位的受试物暴露量。
但有时受试物的系统暴露量与毒性反应缺乏很好的相关性,这时应进行慎重分析,一般有两种情况:1)所选择的分析物不正确,它不是毒性产生的物质基础;2)全身的系统暴露量与毒性靶器官或器官暴露量之间的变化不平行。
此时需测定靶部位的暴露量来评价其毒性或借助于数学模型来揭示全身暴露量与毒性靶器官的暴露量之间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来间接反映全身暴露量与毒性之间的关系。
注释2 :关于中药的适用性,可参考相关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指导原则和非临床药代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在此不再阐述。
生物制品中的大分子治疗用蛋白、抗体等通常需要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该指导原则。
注释3:毒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动物试验和样品分析工作有的是在非临床研究机构中完成;也有的是在非临床研究机构中完成动物给药和采样,而在生物分析试验室中完成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
无论何种情况,毒代动力学研究的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除需遵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外,还需严格遵循GLP。
注释4:毒性试验最好采用伴随的动物暴露量数据来解释毒性反应、种属差异、预测人体毒性等。
但是,当毒代动力学研究的样品收集可能会影响毒性试验结果时,需考虑采用卫星组动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