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专题:高中复习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A4-终极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优化方案》P27 知道各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的物质。
2、分散系的分类(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2)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可以分为九种。
比较三种分散系的不同:《优化方案》P31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1、胶体的分类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分子胶体如:蛋白质胶体(蛋白质溶液)、淀粉胶体(淀粉溶液)粒子胶体如: AgI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气溶胶如:烟、云、雾、灰尘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液溶胶如:AgI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合金2、Fe(OH)3胶体的制备、硅酸胶体的制备、碘化银胶体的制备(1)Fe(OH)3胶体的制备Δ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2)硅酸胶体的制备在试管中加入3-5mL Na2SiO3溶液(饱和的Na2SiO3溶液按1:2或者1:3的体积比用蒸馏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
静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3)碘化银胶体的制备在碘化钾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入边震荡。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分类1. 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分别是什么?游离态(单质)、化合态(化合物)2.从熔沸点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何差别?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混合物没有3.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不一定;如氧气与臭氧、石墨与金刚石组成的都是混合物4.从与酸或碱反应的情况看,氧化物是如何分类的。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aO)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如CO、NO)5.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不一定,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CO、NO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是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Al2O3、Mn2O76.酸碱盐是如何定义和再分类的?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的化合物。
酸可以分为强酸与弱酸;或含氧酸与无氧酸;或一元酸与多元酸;或氧化性酸与非氧化性酸等;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
碱可以分为强碱与弱碱;或一元碱与多元碱等。
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可以分为正盐与酸式盐;或可溶性盐与难容性盐等盐的溶解性:钾钠硝铵全都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难容钡和铅,碳酸只溶钾钠铵;钙银硫酸盐微溶;亚硫酸盐似碳酸。
7. 常见物质俗名和化学式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CaCO3碱石灰:CaO+NaOH烧碱(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小苏打:NaHCO38.分散系如何分类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类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其中小于1-100nm属于溶液,1-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大于100nm的属于浊液。
9.常见的胶体有哪些?云、烟、雾、牛奶、豆浆、河水、血液、有色玻璃等10.胶体有哪些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渗析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加热、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粒子直径<1nm1~100nm>100nm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实例食盐水Fe(OH)3胶体泥浆水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时,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卤水点豆腐、长江珠江三角洲的形成都是由于胶体的聚沉。
电泳,见教材P28科学视野关于Fe(OH)3胶体,静电除尘就是胶体电泳的应用。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4)胶体的净化:渗析法,净化血液利用的就是渗析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注意事项:(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ppt课件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知识点五:氧化还原反应
4.基本概念
还原剂 失电子 还原性
价升
被氧化
氧化 产物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知识点五:氧化还原反应
5.基本规律
3、电子得失守恒规律: 例.已知M2O7 x-+ 3S 2-+ 14H+ = 2 M3+3S↓+ 7H2O,则M2O7 x-中的M的化合价为 (D)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知识点一:胶体
1.定义: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叫 胶体 。
2.制备: FeCl3+3H2O △
Fe(OH)3(胶体)+3HCl
★注意:①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 ★注意:②不用“↓”,写胶体
3.性质:
⑤胶体的凝聚 Ⅰ加电解质溶液 Ⅱ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Ⅲ加热凝聚(加热较长时间)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知识点一:胶体
均匀透明 稳定 d<1nm 小分子或离子
氯化钠溶液
均匀透明 介稳定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 SO42-除Ba2+(Ca2+、Ag+ 微溶) Cl-除Ag+ CO32-只溶K+、Na+、NH4+(Mg2+微溶) OH-只溶K+、Na+、Ba2+(Ca2+微溶)
必修一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必修一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主要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这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 物质的组成:
- 元素:是由原子组成,不能进一步分解的物质,如氧气、铁、氢气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如水、二氧化碳、氨等。
-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各组分仍保持原有的性质,如空气、砂糖水、纯净水等。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测量而不改变物质组成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 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的性质,如能否燃烧、是否与酸或碱反应等。
3. 化学反应:
-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物质。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4.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物质的组成不发生改变,只是其性质或外观发生了变化,如水的沸腾、汽车运动、水的由冰向液态的转变等。
-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发生了改变,产生新的物质,如燃烧、金属生锈、食物消化等。
5. 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 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如原子间的键合情况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 物质的微观结构是由原子或离子组成的,如金属的微观结构为金属离子之间的金属键;离子晶体的微观结构为正负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
以上是必修一化学第二单元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一化學必修1第二章復習提綱及試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變化班別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第一節物質の分類1、物質の分類方法有多種,常見の有:樹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等等。
用樹狀分類法將物質分類一般分為:混合物:溶液、濁液、膠體金屬單質:Na、Fe、Cu等物質單質非金屬單質:Cl2、H2、、O2、O3、C60等純淨物酸:HCl、H2CO3等無機化合物堿:NaOH、Ba(OH)2、NH3·H2O等化合物鹽:Na2CO3、NaHSO4、Cu(OH)2(CO3)2氧化物:CO、CO2、CuO等有機化合物:CH3COOH、CH4、C2H6、CH3CH2OH等[練習2、膠體の概念和性質①概念——分散質微粒の直徑大小在1nm~100nm之間の分散系稱做“膠體”。
根據分散劑狀態,可將膠體分為液溶膠,如氫氧化鐵膠體、澱粉溶液;氣溶膠,如雲、霧、煙;固溶膠,如有色玻璃、煙水晶。
②膠體有如下の性質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是粒子對光散射作用の結果。
布朗運動——在膠體中,由於質點在各個方向所受の力不能相互平衡而產生の無規則の熱運動,稱為“布朗運動”。
*電泳——在外加電場の作用下,膠體の微粒在分散劑裏向陰極(或陽極)做定向移動の現象。
注意:電泳只是膠粒定向地向電極運動,並沒有凝聚而沉澱。
凝聚——膠體分散系中,分散質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の現象稱為“凝聚”。
能促使溶膠凝聚の物理或化學因素有加電解質(酸、堿及鹽)、加熱、溶膠濃度增大、加帶相反電荷の膠體等。
[練習2].下列關於膠體和溶液の說法中,不正確の是 ()A、膠體粒子直徑為1-100nm,比較穩定,無色透明B、往Fe(OH)3膠體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會產生沉澱而後沉澱逐漸溶解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の形成通常與膠體の性質有關D、濁液、溶液、膠體の本質特徵在於分散質粒子大小不同第二節離子反應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①電解質:在水溶液裏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の化合物,如酸、堿、鹽、水、金屬氧化物等。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复习提纲及试题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班别 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__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有的有:树状分类法、交错分类法等等。
用树状分类法将物质分类一般分为:混淆物:溶液、浊液、胶体金属单质: Na、Fe、 Cu等物质单质非金属单质: Cl 2、 H2、、 O2、O3、C60等纯净物酸: HCl、 H2CO3等无机化合物碱: NaOH、Ba( OH)2、NH3·H2O等化合物盐: Na2CO3、NaHSO4、Cu( OH)2(CO3)2氧化物: CO、 CO2、 CuO等有机化合物: CH3COOH、 CH4、 C2H6、CH3CH2OH等[ 练习 1] .以下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选项是()酸碱盐氧化物A硫酸纯碱氯化钠铁红B氢硫酸烧碱纯碱生石灰C碳酸熟石灰蔗糖水D二氧化碳苛性钾食盐石灰石2、胶体的观点和性质①观点——分别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 100nm之间的分别系称做“胶体”。
依据分别剂状态,可将胶体分为液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气溶胶,如云、雾、烟;固溶胶,若有色玻璃、烟水晶。
②胶体有以下的性质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因为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可以互相均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别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挪动的现象。
注意:电泳不过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无凝集而积淀。
凝集——胶体分别系中,分别质微粒互相齐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集”。
能促进溶胶凝集的物理或化学要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 练习 2] .以下对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胶体粒子直径为1-100nm,比较稳固,无色透明B、往 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会产生积淀尔后积淀渐渐溶解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往常与胶体的性质相关D、浊液、溶液、胶体的实质特点在于分别质粒子大小不一样第二节离子反响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融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等。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章末综合复习试题学生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知识梳理复习知识要点:1、物质的分类及胶体的性质2、电解质及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复习目标:通过知识点内容梳理及例题练习,回忆并巩固本章所有知识点内容及其应用。
弄清胶体的性质;掌握电解质的概念和离子反应的概念,知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辨别出氧化还原反应,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
用树状分类法将物质分为: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金属单质:Na、Fe、Cu等物质单质非金属单质:Cl2、H2、、O2、O3、C60等纯净物酸:HCl、H2CO3等无机化合物碱:NaOH、Ba(OH)2、NH3·H2O等化合物盐:Na2CO3、NaHSO4、Cu2(OH)2CO3氧化物:CO、CO2、CuO等有机化合物:CH3COOH、CH、C2H6、CH3CH2OH等例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例题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Cu(OH)难溶于水,属于非电解质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B.SO2Cl组成中不含金属离子,不属于盐C.NH4D.HCl气体溶于水电离成H+和Cl-,属于离子化合物2.分散系把,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3.胶体的概念和性质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作“胶体”。
②胶体有如下的性质: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相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简单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实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意义:当分类的标准确定过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协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3.交叉分类法:为了补充一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在理解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实行理解,这种方法叫交叉分类法。
例1:对班级学生采用交叉分类法,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的管理,其分类标准和意义如下:(1)按性别分:男生、女生。
意义:①男女生体能不同,劳动分工不同,运动会报名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②男女生生理特征不同,剧烈活动要考虑女生的特殊例假。
③男女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不同,分班时尽量考虑男生女生的均衡性,以形成优势互补。
④男女生身材特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夏季校服的设计要考虑男生女生的区别。
(2)按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分:学优生、学困生。
意义:抓学优生保升学率,抓学困生保稳定,控制学生流失率,抓两头带中间,保整体进步。
(3)按高考发展方向分: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特长类、保送类、意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时侧重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将来发展方向也不同。
(4)按是否承担社会工作分:干部、群众意义:干部与群众在责、权、利三方面都不会相同,干部的锻炼机会更多些、责任更大些、有机会参与优秀干部的评选,群众则没有。
(5)按政治面貌分:团员、群众意义:团员的政治觉悟要更高些,学校活动参与得更主动些,表现更优秀些,活动效果老师更放心些。
(6)按家长工作单位分:城市的(管局的、油公司的、炼化的、石化的、市政的)、农村的、招商的意义:根据家长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对学生实行理财教育,避免奢侈浪费,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对城市低保护、农村低收入家庭实行政策性照顾,实现胡锦涛主席“学有所教”的十七大目标。
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知识总结一、物质分类注:1、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2、物质有三态,氯化钠晶体、熔融态氯化钠、氯化钠蒸气是同一种化合物:NaCl 氯化钠水溶液是混合物。
物质 混合物 溶液胶体 浊液乳浊液悬浊液 分散系 其他混合物纯 净 物 化合 物 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电解质(酸、碱、 盐、水、活泼金 属氧化物等) 非电解质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 其他化合物 活泼金属氧化物 大多数盐 强酸 非金属氧化物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 其他化合物 强碱 离子化合物二、分散系三、离子反应、注:能拆成离子形式的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1、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2、化合价升降变化既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又可作判断依据3、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 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4、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5、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表示电子得失结果:双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号起、止指向同一种元素,标出得与失电子及总数2)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单箭号在反应物之间,箭号起点为被氧化(失电子)的元素,终点为被还原 (得电子)的元素,只标转移电子总数,不标得与失。
6、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性强弱: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强弱:还原剂>还原产物例 :2FeCl 3+Cu =2FeCl 2+CuCl 2 氧化性:FeCl 3>CuCl 2 还原性: Cu > FeCl 2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从左到右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但其对应阳离子(Fe —Fe2+)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例:还原性:Mg >Zn >Cu 氧化性:Cu 2+>Zn 2+>Mg 2+7、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的氧化还原,还原产物价态不低于氧化产物。
高三化学复习必修1知识点: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三化学复习必修 1 知识点: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以下是查词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化学复习必修 1 知识点,希望能够解决您所碰到的有关问题,加油,查词典化学网向来陪同您。
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别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获得的系统,叫分别系。
被分别的物质称作分别质 (能够是气体、液体、固体 ),起容纳分别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别剂(能够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别系的比较分别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点可否经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 1 平均、透明、稳固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 1— 100 之间平均、有的透明、较稳固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 100 不平均、不透明、不稳固不可以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各种各种的化学变化,依照必定的标准能够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依据反响物和生成物的类型以及反响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能够分为:A 、化合反响 (A+B=AB)B、分解反响 (AB=A+B)C、置换反响 (A+BC=AC+B)D 、复分解反响 (AB+CD=AD+CB)(2)依据反响中能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响分为:A、离子反响: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响。
主要包含复分解反响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复原反响。
B、分子反响 (非离子反响 )(3)依据反响中能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响分为:A 、氧化复原反响:反响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的反响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点:反响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复原反响2、离子反响(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消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消融状态下都不可以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一样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消融状态下可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一定在水溶液中或消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A. 物理方法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① 水解促进法:FeCl 3+3H 2O (沸)= 3)(OH Fe (胶体)+3HCl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 3=AgI (胶体)+KNO 3 Na 2SiO 3+2HCl=H 2SiO 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 3=AgI↓+KNO 3(黄色↓) 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白色↓)4、胶体的性质: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 、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
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 、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3)(OH Al 、3)(OH Fe 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 2S 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 胶粒随着AgNO 3和KI 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
若KI 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 -而带负电;若AgNO 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 +而带正电。
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 、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 、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3)(OH Fe 胶体,AgI 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胶体凝聚的方法:(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 ,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 l 3+>Fe 3+>H +>Mg 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 42->NO 3->C 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
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O H MgCl 222⋅)或石膏(O H CaSO 242⋅)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342)(SO Fe 溶液净水④ FeCl 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⑨ 硅胶的制备:NaCl SiO H HCl SiO Na 223232+=+C SiO H ︒∆====30032减压↑+O H SiO 22 含水4%的2SiO 叫硅胶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6、胶体的提纯净化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① 实验步骤(1)把10mL 淀粉胶体和5mLNaCl 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2)2min 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 ,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 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②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 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③ 实验结论:Cl -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④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
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
一般要在2min 以后再作Cl -的检验,否则,Cl -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四、离子反应1、电离 ( 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H 2SO 4 = 2H + + SO 42- HCl = H + + Cl - HNO 3 = H + + NO 3-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
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 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 、Na 2SO 4、AgNO 3、BaCl 2、NaHSO 4、NaHCO 3KCl == K + + Cl ― Na 2SO 4 == 2 Na + +SO 42―AgNO 3 ==Ag + + NO 3― BaCl 2 == Ba 2+ + 2Cl ―NaHSO 4 == Na + + H + +SO 42― NaHCO 3 == Na + + HCO 3―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1、 HCO 3-、OH -、SO 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2、HSO 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