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地区殡葬习俗现状浅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边地区殡葬习俗现状浅析
发表时间:2018-12-17T11:22:10.620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9月 作者: 刘一凡 丁鑫鑫 权海善
[导读] 【摘要】殡葬,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敬畏生命、尊重逝者的重要仪式。ຫໍສະໝຸດ Baidu
【摘要】殡葬,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敬畏生命、尊重逝者的重要仪式。本文通过对延边地区殡葬习俗的现状进行 分析,并针对现存的问题加以总结,以期为传统殡葬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延边地区;殡葬习俗;现状 【前言】殡葬,是对逝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1]。千百年来,土葬是最为常 见的一种遗体安葬方式。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殡葬服务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殡葬惠民政策得 到广泛落实,殡葬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行遗体火化政策成效显著,土葬改革全面展开,绿色生态殡葬和文明祭祀活动不断推进,并逐步 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殡葬服务体系[2]。 1 延边地区殡葬习俗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延边地区的逝者基本都是采用土葬。自1997年7月国家颁布《殡葬管理条例》以来,延边地区根据相关政策条例开始逐 步推行火葬。现在,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大多数家庭会在亲人去世后选择火葬,只有在少数政策法规 允许的较偏远的农村地区还存在土葬的现象。 1.1 殡葬礼仪 殡葬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生旅程的终点,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项重要内容,向来为我国各民族所重视,因而自始至终的 各个环节都形成了许多较一致的习俗[3],且数百年来基本不变。 停灵 停灵天数 传统葬礼习俗中从亲人去世到出殡前需要停灵。以前,因居住环境等原因,亲人去世后,一般会在自家附近选一处合适的空地搭建灵 棚。停灵的天数也有讲究,因病者去世一般停灵三天;德高望重或寿数较大的老人,一般停灵五天或七天;英年早逝或意外事故去世,家 属一般不会停灵,去世的第二天就会立刻下葬;个别家庭由于子女的原因,会选择停灵十五天或二十二天。因有习俗讲究“七不埋,八不 葬”,即农历的日数中有七或八这两个数字时不宜下葬(如六月初七、九月十八),所以正常下葬的日子跟此习俗有冲突时,家属则会根据 具体的情况便宜行事。现在,由于火葬等原因,停灵基本都是在殡仪馆进行,且时间基本以三天为准。 停灵流程 停灵的三天中,第一天一般为丧家向亲朋好友报丧、寻找停灵地点以及准备殡葬用品等。第二天上午接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选择 土葬的人家则要在这时由几位青壮年的男子在选好的下葬地点“打框子”(即挖好下葬时的土坑)。下午在太阳落山前亲友们会聚在一起, 焚烧一些纸扎的祭祀品及逝者生前的衣物等,共同祭奠逝者。第三天一早,由逝者家属请来的先生主持辞灵,然后出灵。出灵前,逝者的 子孙要跪在出灵时的第一道门外哭灵,由逝者的长子(无子者由女婿或侄子等代替)在门前“摔灵盆”后方可出灵。在过去,已经出嫁的女 儿、孙女、外孙女、家中怀孕的女性及年幼的孩子等都不被允许参加出灵,但现在大多家属已不再有这方面的忌讳。过去由于交通不发 达,土葬的地点也多为较偏远的山区,所以通常会以抬灵的方式将遗体运送至下葬的地点。抬灵的人一般为逝者的儿子、女婿等与逝者较 为亲近的青壮年男性。现在,出灵基本都是由专门的灵车将遗体从殡仪馆运送至火葬场,不再需要子孙抬灵。需要注意的是,下葬的流程 必须要在午前结束,如果来不及则需另选合适的日子下葬。 过去土葬盛行时,家属大多会请专门的“喇叭匠”在停灵期间几乎不间断的吹奏哀乐。现在,由于停灵地点的改变,哀乐吹奏也被现代 播放设备所取代。按照过去的传统习俗,逝者的直系亲属都需要为逝者披麻戴孝。现在则是子女在腰间系一条白布制成的“孝带”,孙辈及 侄子、外甥等在胳膊上按男左女右戴一块黑纱,孙辈的黑纱上还需再别一小条红布,以示辈分。而朝鲜族的“孝带”则是男性在胳膊上系白 布,女性会在头上别一小条白布。逝者的亲属要穿着深色或黑色的衣服,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般不穿颜色艳丽的衣服,以示尊重。 在停灵期间,每晚都需由青壮年的男性亲属为逝者守灵,并要有专人保证停灵期间逝者灵前的香火不间断,如果香火断了,则“预示” 逝者的后代会“断香火”,是非常不吉利的象征。 吊唁 送给丧家的礼金叫做奠仪,一般要用白包装封。送奠仪最忌讳在丧事结束之后再送,因此举意味着丧家会再有丧事发生。亲朋好友来 吊唁时,需在逝者的灵前敬香三柱、敬酒三杯,逝者的长辈或平辈只需在灵前三鞠躬,逝者的晚辈则需在灵前三叩首。逝者家属以男左女 右分列在灵柩的两侧,向吊唁者行三叩首以示回礼。 1.2 殡葬用品 寿衣 过去逝者的寿衣大多为提前准备的。朝鲜族的寿衣一般为逝者结婚时穿的韩服,汉族的寿衣一般是在老人六十大寿后由本人或儿媳妇 手工制作而成。现在,由于很多现实问题,已经很少有人还遵循这一传统,多数会在亲人临终前到专门的寿衣店购买寿衣。 寿材 在土葬盛行时,最重要的殡葬用品就是寿材。汉族的寿材一般为红色,制作寿材的材料分红松、白松、水杨木等,每种材料在制作时 还要分有疖和无疖,寿材的大小也有多种型号,有些寿材上还会带有彩绘的二十四孝图。材料越好、无疖且型号大的寿材越能代表丧家的 经济条件及对逝者的尊重程度。朝鲜族的寿材和汉族的寿材略有不同,朝鲜族的寿材虽然也存在材料和有、无疖的区分,但是型号统一且 寿材通体为黑色。现在,汉族多会在火葬后,用骨灰盒将骨灰寄存,而朝鲜族则是选择在图们江边“吹骨灰”。但也存在将骨灰装入专门的 “小棺材”后二次下葬的情况。 供品 摆在灵前的供品也是有讲究的。供品必须是五种,每种摆五个,其中必须有用发面做成的食物,如馒头或蛋糕等,这意味着子孙后代
能够发财,忌讳用梨或桔子作贡品,因其谐音有“离”和“拘子”的意思。 其它 停灵处的门前需要挂上“岁头纸”,纸串上的黄纸张数以逝者的年龄加上“天一岁”和“地一岁”为准(如逝者为70岁,则需72张黄纸)。岁
头纸越长则代表着这家的逝者越长寿。其它常用的殡葬用品还有花圈、香、酒水、烧纸、领魂鸡、纸扎的祭祀品等。 2 殡葬习俗的现存问题 2.1 土葬、私葬现象 延边州下辖8个县市,总人口达到218万,其中朝鲜族人数占比36.54%。年火化遗体1.6万具左右,火化区的火化率达到了100%[4]。虽
发表时间:2018-12-17T11:22:10.620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9月 作者: 刘一凡 丁鑫鑫 权海善
[导读] 【摘要】殡葬,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敬畏生命、尊重逝者的重要仪式。ຫໍສະໝຸດ Baidu
【摘要】殡葬,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敬畏生命、尊重逝者的重要仪式。本文通过对延边地区殡葬习俗的现状进行 分析,并针对现存的问题加以总结,以期为传统殡葬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延边地区;殡葬习俗;现状 【前言】殡葬,是对逝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1]。千百年来,土葬是最为常 见的一种遗体安葬方式。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殡葬服务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殡葬惠民政策得 到广泛落实,殡葬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行遗体火化政策成效显著,土葬改革全面展开,绿色生态殡葬和文明祭祀活动不断推进,并逐步 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殡葬服务体系[2]。 1 延边地区殡葬习俗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延边地区的逝者基本都是采用土葬。自1997年7月国家颁布《殡葬管理条例》以来,延边地区根据相关政策条例开始逐 步推行火葬。现在,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大多数家庭会在亲人去世后选择火葬,只有在少数政策法规 允许的较偏远的农村地区还存在土葬的现象。 1.1 殡葬礼仪 殡葬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生旅程的终点,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项重要内容,向来为我国各民族所重视,因而自始至终的 各个环节都形成了许多较一致的习俗[3],且数百年来基本不变。 停灵 停灵天数 传统葬礼习俗中从亲人去世到出殡前需要停灵。以前,因居住环境等原因,亲人去世后,一般会在自家附近选一处合适的空地搭建灵 棚。停灵的天数也有讲究,因病者去世一般停灵三天;德高望重或寿数较大的老人,一般停灵五天或七天;英年早逝或意外事故去世,家 属一般不会停灵,去世的第二天就会立刻下葬;个别家庭由于子女的原因,会选择停灵十五天或二十二天。因有习俗讲究“七不埋,八不 葬”,即农历的日数中有七或八这两个数字时不宜下葬(如六月初七、九月十八),所以正常下葬的日子跟此习俗有冲突时,家属则会根据 具体的情况便宜行事。现在,由于火葬等原因,停灵基本都是在殡仪馆进行,且时间基本以三天为准。 停灵流程 停灵的三天中,第一天一般为丧家向亲朋好友报丧、寻找停灵地点以及准备殡葬用品等。第二天上午接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选择 土葬的人家则要在这时由几位青壮年的男子在选好的下葬地点“打框子”(即挖好下葬时的土坑)。下午在太阳落山前亲友们会聚在一起, 焚烧一些纸扎的祭祀品及逝者生前的衣物等,共同祭奠逝者。第三天一早,由逝者家属请来的先生主持辞灵,然后出灵。出灵前,逝者的 子孙要跪在出灵时的第一道门外哭灵,由逝者的长子(无子者由女婿或侄子等代替)在门前“摔灵盆”后方可出灵。在过去,已经出嫁的女 儿、孙女、外孙女、家中怀孕的女性及年幼的孩子等都不被允许参加出灵,但现在大多家属已不再有这方面的忌讳。过去由于交通不发 达,土葬的地点也多为较偏远的山区,所以通常会以抬灵的方式将遗体运送至下葬的地点。抬灵的人一般为逝者的儿子、女婿等与逝者较 为亲近的青壮年男性。现在,出灵基本都是由专门的灵车将遗体从殡仪馆运送至火葬场,不再需要子孙抬灵。需要注意的是,下葬的流程 必须要在午前结束,如果来不及则需另选合适的日子下葬。 过去土葬盛行时,家属大多会请专门的“喇叭匠”在停灵期间几乎不间断的吹奏哀乐。现在,由于停灵地点的改变,哀乐吹奏也被现代 播放设备所取代。按照过去的传统习俗,逝者的直系亲属都需要为逝者披麻戴孝。现在则是子女在腰间系一条白布制成的“孝带”,孙辈及 侄子、外甥等在胳膊上按男左女右戴一块黑纱,孙辈的黑纱上还需再别一小条红布,以示辈分。而朝鲜族的“孝带”则是男性在胳膊上系白 布,女性会在头上别一小条白布。逝者的亲属要穿着深色或黑色的衣服,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般不穿颜色艳丽的衣服,以示尊重。 在停灵期间,每晚都需由青壮年的男性亲属为逝者守灵,并要有专人保证停灵期间逝者灵前的香火不间断,如果香火断了,则“预示” 逝者的后代会“断香火”,是非常不吉利的象征。 吊唁 送给丧家的礼金叫做奠仪,一般要用白包装封。送奠仪最忌讳在丧事结束之后再送,因此举意味着丧家会再有丧事发生。亲朋好友来 吊唁时,需在逝者的灵前敬香三柱、敬酒三杯,逝者的长辈或平辈只需在灵前三鞠躬,逝者的晚辈则需在灵前三叩首。逝者家属以男左女 右分列在灵柩的两侧,向吊唁者行三叩首以示回礼。 1.2 殡葬用品 寿衣 过去逝者的寿衣大多为提前准备的。朝鲜族的寿衣一般为逝者结婚时穿的韩服,汉族的寿衣一般是在老人六十大寿后由本人或儿媳妇 手工制作而成。现在,由于很多现实问题,已经很少有人还遵循这一传统,多数会在亲人临终前到专门的寿衣店购买寿衣。 寿材 在土葬盛行时,最重要的殡葬用品就是寿材。汉族的寿材一般为红色,制作寿材的材料分红松、白松、水杨木等,每种材料在制作时 还要分有疖和无疖,寿材的大小也有多种型号,有些寿材上还会带有彩绘的二十四孝图。材料越好、无疖且型号大的寿材越能代表丧家的 经济条件及对逝者的尊重程度。朝鲜族的寿材和汉族的寿材略有不同,朝鲜族的寿材虽然也存在材料和有、无疖的区分,但是型号统一且 寿材通体为黑色。现在,汉族多会在火葬后,用骨灰盒将骨灰寄存,而朝鲜族则是选择在图们江边“吹骨灰”。但也存在将骨灰装入专门的 “小棺材”后二次下葬的情况。 供品 摆在灵前的供品也是有讲究的。供品必须是五种,每种摆五个,其中必须有用发面做成的食物,如馒头或蛋糕等,这意味着子孙后代
能够发财,忌讳用梨或桔子作贡品,因其谐音有“离”和“拘子”的意思。 其它 停灵处的门前需要挂上“岁头纸”,纸串上的黄纸张数以逝者的年龄加上“天一岁”和“地一岁”为准(如逝者为70岁,则需72张黄纸)。岁
头纸越长则代表着这家的逝者越长寿。其它常用的殡葬用品还有花圈、香、酒水、烧纸、领魂鸡、纸扎的祭祀品等。 2 殡葬习俗的现存问题 2.1 土葬、私葬现象 延边州下辖8个县市,总人口达到218万,其中朝鲜族人数占比36.54%。年火化遗体1.6万具左右,火化区的火化率达到了100%[4]。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