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4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李玉梅 纪文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4

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是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突破口。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此地区的发展相较于国内其余地区最为成熟。本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解决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的对策措施。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长三角地区;回归分析;措施对策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过渡的关键阶段,而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则成为首要任务。我国在2012年发布《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区构成的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发和生产基地,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在内比较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

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概念,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定义为: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这五个重点发展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两字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高附加值,它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顶端;第二,高技术含量,它综合运用了多领域和多学科的尖端科技;第三,高产业关联度,装备制造业为整个经济部门提供了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则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核心部位,综合运用高、精、尖技术生产先进设备,极大提高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长三角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界为之惊艳的成果,一批高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ARJ-21新支线客机及大型客机(C919)成功下线,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造了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AP1000核电关键设备、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一批重大装备获得首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

PET-CT、磁共振等医疗装备成功打破国际垄断,百万千瓦超临界机组成功应用于发电厂并打破世界最低煤耗记录。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十二五时期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目标是,销售收入提高到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收入占比达到15%。从2012-2015年长三角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可以看出:2015年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已高达28137.22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已达28.99%,超过全国目标达14个百分点;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该地区工业产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已超过10%,可见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中占比已将近30%,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的龙头地位。(见表1)

(三)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随着我国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长三角地区形成一大批有装备制造业特色的产业园区,其中新型示范基地共15家,占全国的22.1%。江苏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南京、南通和常州,以航空和卫星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为特色,其高端装备领域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上海因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区位条件,民用航空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与海洋装备产业制造依靠区位优势在此地发展前景广阔;浙江的产业特色是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业和数控机床产业。

二、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利润率低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和资本密集的资本型产业本应当有很可观的收益,但是目前很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还未掌握先进设备和重大成套设备的技术,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技术只能依赖进口,

基金项目: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0300122。

2.2015年江苏省品牌专业年度经费(PPZY2015A027)-信息管理类,项目编号1181181501002。

DOI:10.14097/ki.5392/2017.18.020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5

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整个行业的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夺走。进入十三五之后,我国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需求量趋于平缓,但长三角地区以产能扩张为主要指向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却有增无减,该地区内的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一般主能产品过剩,企业竞相降价以争夺市场订单的恶性竞争使行业利润率下降。

(二)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策支持而不是市场引导,政府建集群现象比比皆是,市场导向机制没有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产业集群内生产出的产品互补性不足。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时间较短,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还较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例如,常州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由于成立时间不长,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不足,因此产业集群内的部分产品区域结构趋同,优势特色还不明显。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自主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重引进,轻开发,重模仿,轻创新的倾向并没有得到改观“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依然存在。很多大型机组虽然由我国制造,但关键部分的核心技术却不在我国手中,企业仍然只是在加工制造,陷入了“高端失守”的困境。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的症结分析

(一)利润率低

由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这类重工业企业在发展时片面追求速度与规模而忽视质量与技术,导致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企业很难赢得客户信任,建立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缺乏核心技术使企业的成套生产、系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能力不足2,企业不得不用高价从外引进所需的高端结构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加之长三角地区物价水平高,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融资成本、人工

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产学研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企业与各个高校的研发中心以及各领域的科研中心联系薄弱,科技转换能力不高,大量研发投入石沉大海;在我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下,创新型人才的流动受到了阻碍,就接纳人才与包容创新试错的文化氛围来说,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对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我们知道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利润率、企业的创新能力及集群效应。为了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我们将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将各个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量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量化性,在参考众多学者的研究方法后我们选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Y)、研发支出(R&D)、研发人员(RM)、应交税费(TAX)、专利(PAT)作为支持模型的变量。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某种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从事高端装备的生产制造与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可以作为衡量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越多,说明企业经营能力越强。

税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合理的税收结构、适度的税收水平可以有效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但如果对企业征税超出适度区间,便会使企业税负过重,阻碍其发展。于是我们假设税率水平与企业的发展是反向关系。

专利: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专利的质量与数量是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通过应用专利可以获得长期的利益回报。我们假设专利数量和企业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相关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

成本的持续上涨之势和企业沉重的税负,成本上涨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利润率变得越来越低。

(二)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我国政府出于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大力推进建设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政策的推动下,涌现出一大批“产业集群”,而该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却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最终,这种脱离市场发展规律、关联度低、生产衔接不够紧密的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时间内必定会出现产业链短、集群效果差等各种问题。

(三)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实现了强劲增长,但增长并不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还缺乏核心竞争优势,长期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发展路径,助长了我国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惰性,而且引进技术的高昂代价使得企业无力维持内部研发投入的支出,从而无法消化这些高技术;再者,由于我国创新体制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