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45页PPT

合集下载

弘扬与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基于实践的现代性转换

弘扬与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基于实践的现代性转换

[ 关 键 词 ] 传 统 文化 ; 实践 ; 现 代 性 转 换 [ 作者简介] 初春( 1 9 8 3 一) , 女, 山 东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原 理 与方 法 研 究 。
近 代 以来 自然 科 学 和 社 会 科 学 的 飞 速 发 展 突 破 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赖 以生 存 的 根 基 , 当今 世 界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赖 以 发 展 的 物 质基础 、 社会环境 、 传 播 条 件 发 生 了深 刻 变化 , [ 1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在 现 代 性 的 语 境 中 面 临 着 前 所 未 有 的挑 战 。 中 共 中 央 十 七 届 六 中全 会 聚 焦 文 化 建 设 , 提 出“ 培 养 高 度 的 文 化 自觉 和 文 化 自信 , 提高全民族文 明素质 , 增 强 国家文化软实力 , 弘扬 中华文化 ,
Vo L 2 5 No . 0 3
Ma y .2 01 3
口 文 化 建 设 与 思 政 教 育 研 究
弘扬 与重构 : 中 国传 统文化 基于实践 的现代性转换
初 春
( 山东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
[ 摘 要 ] 当今 世 界 , 中国 传 统 文 化 的现 代 性 转换 已刻 不 容 缓 , 自然 科 学和 社 会 科 学 的 发 展 突 破 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赖


中国传 统 文化 的现 代性转 换 的必 要性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现 代 性 转 换 已刻 不 容 缓 。谢 恩 ( R . L . S h i n n ) 说: “ 并非 传 统 变成无 用 , 而 是 它 不 再 能 告 诉 我 们 何 去 何

《从传统到现代》课件

《从传统到现代》课件

文化转型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 冲击。PPT深入探讨了这种文化转型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PPT详细描述了这种变化,并分析了它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
对未来的展望
深化经济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深化经济改 革,提高经济效率,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A 持续的文化创新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需要继续 保持文化的创新和活力,以适应不
断变化的世界。
B
C
D
提高民生福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 求,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是中国走向现 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状态。
传统文化在民间习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如节庆、婚丧嫁娶 、饮食文化等,这些习俗和礼仪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文化具有历史价值,是民族历史 发展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民族历史 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具有精神价值,是民族精神 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 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
现代文化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科技产 品、社会现象等表现出来,如电影、 音乐、美术、文学、设计等。
现代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如消费 观念、社交方式、教育理念等。
现代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文化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 价值,它促进了人类对自我和 世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的创 造力和想象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从传统到现代 ppt课件

从传统到现代 ppt课件

优雅的 姿态
林风眼《白衣女》个案分析中的解释部分示意图
流民图 (局部) 蒋兆和 长近27米、高2米
流民图 (局部) 蒋兆和
长近27米、高2米
流民图作于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流民图”是蒋 兆和的个人代表作,也是一个时代人物画的代表作。该画纸本,纵200厘米、横 2700厘米。该图原作后半部分已佚,只留有黑白照片。画面众多人物接近真人 大小,画家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哀鸿遍野、流离失所的流民景象,让人看后深受 感染、震动。在技法上,他吸收了西洋画的一些手法,使人物更逼真、真实, 但又豪不勉强、僵硬,而是融和中西。有自己的特色。 蒋兆和当时流寓北京,
1.什么是印象派? 2.什么是后印象派?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
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 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 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代表人物 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
斯莱、德加。
后印象派绘画
广义指继承印象画派,并加以变革 的各个不同流派。狭义指塞尚、凡·高、 高更等人的创作方法。他们接受印象派 的用色方法加以革新,不满足于印象派 对自然的客观描绘,而强调主观感受的 再创造,一般不表现光,而注重色彩的 对比关系,体积感及装饰性等。对后来 的野兽派及表现派有很大影响。
独身一人,条件较艰难,筹措作画费用已是不易,为了瞒过敌人的眼睛,不得 不一小幅一小幅分散着画,画了一年多,最后合成六尺高、八丈多长的巨幅。 作品展览不到一天,就被勒令禁止,还遭到变相没收的命运。
思考:
1、把素描的明暗法与传统
人物画重结构线描的方法
结合起来。( )
2、几何性的形体组合,鲜
明纯正的色彩,明亮的色
但作为主角的年画,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路径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丁葵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是当前国家繁荣、民族进步的时代诉求,是文化自身赓续繁衍的必然选择。

只有直面问题,确定立场,提升阐释能力,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步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之根和动力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重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这就需要探寻合理的实现路径。

一、理性评判:合理选择价值标准我们要传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就是特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无选择、无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一切形式和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历经几千年延绵发展而不中断,就在于它始终从文化自觉的高度自我反省、自我反思,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

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无法避免受当时社会制度影响所具有的时代局限性,难免会受到当时人们认知水平所形成的陈旧与糟粕的价值观念。

例如,传统文化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观念就明显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等的当代意识背道而驰,因此应当坚决地批判。

而“仁、义、礼、智、信”(五常)的道德观念则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对于处理好个人、家庭、族群、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发展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已经与中华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融为一体,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是人们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性地评判传统文化并做出正确的选择至少包含两大标准。

一是科学标准。

即通过思想争鸣、学术研究以及生活实践的方式全面检视传统文化并对如下问题做出客观判断: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是普遍的和恒久的?哪些又是特殊的和暂时的?哪些反映了对价值(真善美)与秩序(自由、公正、法治)的美好追求?哪些有助于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但哪些又压抑了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课件
1931年第七期 《良友·战事画刊》 9
现代文学内部的 变迁:现代化 (西方化)到本 土化(民族化) 的转变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记录的 是从1917年新文化运 动开始,到1949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 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情 况。 这中间又以抗战 的爆发作为前后期的分 界点
11
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 •文学观念由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 •使后期现代文学形成了多元的、复调性的思 想特色与艺术追求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张元济,曾中进士,清末 投身出版业,经营商务印 书馆,是当时文人转型的 代表
17
近代报业的兴起:报业在知识和思想传播 意义上成为知识分子所承担的“启蒙业”
18
学会的涌现:近代的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实践形式 近代中国兴学会之风, 正是从戊戌变法运动开 始的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
青年梁启超
22
文界革命:最早出现在 在梁启超写于1899年的 《夏威夷游记》中,在 后来一系列报业的实践 中成就的“新文体”
23
小说界革命:公开亮相 是在诗界革命已达于 创作高潮的1902年, “俗语文体”的建设 便成为一种必然
24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 期的中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林纾
29
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 1.中国现代新文化实践的开端 2.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
了基础 3.打破了近代以来体用之争的思想樊篱,以前
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和极大热情吸收和引介外 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也从根本上改变了 民族“文学”的生产方式

传统文化·主体价值·现代转换(一)

传统文化·主体价值·现代转换(一)

传统文化·主体价值·现代转换(一)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在对儒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概念做出了界定,指出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其次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走向及其对主体价值的内在影响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最后就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转换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主体价值,现代转换作者简介]王杰1963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副编审,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哲学、明清学术思想的研究着有《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等。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自上个世纪初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百年来,各种学说、派别纷然杂陈、莫衷一是。

可以断定,对传统文化的讨论还将持续下去。

本文不舛浅陋,撷取讨论中的一个侧面枣即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主体价值的影响及其现代转换的角度,阐述一点个人的管见。

不当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流行一种看法,就是把传统文化放在儒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表述,似乎二者可以等量齐观。

这种观点抽象看来颇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十分片面,因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外延显然要比儒家文化宽泛得多,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儒家文化则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形态中的一种而已。

传统文化除儒家文化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名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就儒家文化而言,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大量融汇、吸收了其他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内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如荀子之集成百家,自成一系;董仲舒之重儒家、阴阳家,自立一说;宋明理学家更是融释、道于一身,终使儒家达到较完备的形而上理论形态。

同时,儒家思想本身也不断被其他文化所融透和吸收,如魏晋以后的佛教思想,为能植根于中国大地并使广大社会民众所接受,都自觉不自觉地汲取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与儒家文化同流同调,这是儒家文化与其他思想文化相叠合的一面,我们一般把它划归到儒家文化的范围。

但是,如上所言,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还表现在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存在大量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都程度不同地渗透、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譬如墨家主张的“兼爱”、“尚同”思想,千百年来不正是中国人民热衷追求和憧憬的理想目标?道家提倡的自然无为、逍遥羁放的思想情趣和人生态度,不正是一些放达无为之士所终身尊崇的信条原则?这些思想意识对中国国民心理影响至深至远,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与儒家文化形成互补结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pt【完美版课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pt【完美版课件】
名称有关的诗句,体会古人纪时的“文化韵味”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 蓉楼送辛渐》)
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初定” (《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
楼》) 更定:“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
纪年
•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 帝王年号纪年法 • 天干地支纪年法 •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567890123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公元与干支两种纪年法之间的转换: 如1840年, 末位定天干:1840——0——庚 除以12的余数定地支:1840/12余4——子 所以1840年是庚子年。请推算一下2011年是什么年?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 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 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4)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 《马嵬》)
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一年一 会,不如他们长相厮守。而因史禄山叛乱逃离长安的 唐玄宗,却在马嵬坡被禁卫军逼迫,缢死杨贵妃。
欧洲人将璀璨的星空想象成十二个 美妙星座,而拥有超群智慧的中国人 不但将满天繁星分成四大类(“四象”), 而且将它们与广阔的疆域联系起来, 发明出独特的名词——“分野”。
(一)五纬与七政
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金木水火 土合起来称为五纬。 《史记•天官书》: “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 为七政或七曜。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绝对对立的,因而要实现现代化,就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

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呢?我认为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传统文化中凡有利于走向现代化者,我们就要加以继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建设中国现代特色文化的较好方法。

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淘汰与演进的民族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成的,其主干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

内容丰富且庞杂,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有各民族文化的融和,也有外国文化的渗入。

就历史阶段而论,古代、近代、现代都有文化内容掺杂在传统文化之中。

这就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构建一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的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更多的则是指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冲突,是传统心理、现代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冲突,故人们又把它称为“深层型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即使像美国这样被誉为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仍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保留了许多美国传统文化的痕迹。

任何现代化的东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或者是把传统的某些特征纳人新的体系之中。

因此,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的,它不可能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构筑一种全新的完全非中国化的现代化。

所以,它仍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它的土壤根基,并在这一土壤上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价值,路径及原则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价值,路径及原则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价值,路径及原则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化成果,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奋斗过程中创设出来的文明结晶,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应当有意识的在新时代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本文针对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现代化转化的价值、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路径以及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原则。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文明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较强的意义。

而随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也进入到了新时代。

而在新时代下,要想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那么就必须积极地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建设起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必须把握好现阶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化的价值,并且采取合适的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现代化转化的价值1.可以更好地唤起民族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自觉是当前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民族文化自觉包括了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特别是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全球各地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融传播。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那么就必须有意识的唤起国民的民族文化自觉,从而更好地摒弃外国不良文化对于我国国民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而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就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融合,更好地唤起社会大众的民族文化自觉,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PPT课件

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PPT课件

.
27
三、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三)中华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包容是其兼收并蓄、长 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汉唐以来,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四次结合
❖ 汉唐时期:印度文化随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学、道家学说结合 ❖ 明末清初:西方文化随着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与中国传统文
化结合 ❖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以民族科学为主要内
.
13
二、民族与文化的关系 (二)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
中国影视行业 “抱团出海” 《琅琊榜》《甄 嬛传》获大量海 外订单
.
14
三、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概念: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 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各民族 文化的综合体。
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
15
三、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除此以外中华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包容性使其长盛不衰,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世界的“征服者”,而是世界的 “融合者”,我们以有这样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
29
四、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一)新疆文化明显多元化的原因:地理位置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在近代海路交通大 规模开通之前,长期担负着东西方物质文化与精 神文化交流的重任,是亚欧两大洲民族、经济、 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也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阿拉 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之地。
.
30
四、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一)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语言文字多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仅在吐鲁番就有16种文字 通行,包括突厥文、粟特文、汉文、叙利亚文、 梵文、希腊文等,还有在粟特文基础上形成的 回鹘文及其他文字。

传统文化,主体价值,现代转换

传统文化,主体价值,现代转换

传统文化,主体价值,现代转换[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在对儒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概念做出了界定,指出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其次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走向及其对主体价值的内在影响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最后就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转换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主体价值,现代转换[作者简介]王杰1963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副编审,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哲学、明清学术思想的研究著有《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等。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自上个世纪初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百年来,各种学说、派别纷然杂陈、莫衷一是。

可以断定,对传统文化的讨论还将持续下去。

本文不舛浅陋,撷取讨论中的一个侧面棗即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主体价值的影响及其现代转换的角度,阐述一点个人的管见。

不当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流行一种看法,就是把传统文化放在儒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表述,似乎二者可以等量齐观。

这种观点抽象看来颇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十分片面,因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外延显然要比儒家文化宽泛得多,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儒家文化则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形态中的一种而已。

传统文化除儒家文化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名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就儒家文化而言,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大量融汇、吸收了其他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内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如荀子之集成百家,自成一系;董仲舒之重儒家、阴阳家,自立一说;宋明理学家更是融释、道于一身,终使儒家达到较完备的形而上理论形态。

同时,儒家思想本身也不断被其他文化所融透和吸收,如魏晋以后的佛教思想,为能植根于中国大地并使广大社会民众所接受,都自觉不自觉地汲取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与儒家文化同流同调,这是儒家文化与其他思想文化相叠合的一面,我们一般把它划归到儒家文化的范围。

但是,如上所言,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还表现在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存在大量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都程度不同地渗透、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譬如墨家主张的“兼爱”、“尚同”思想,千百年来不正是中国人民热衷追求和憧憬的理想目标?道家提倡的自然无为、逍遥羁放的思想情趣和人生态度,不正是一些放达无为之士所终身尊崇的信条原则?这些思想意识对中国国民心理影响至深至远,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与儒家文化形成互补结构。

第一单元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2.陈词(一辩特别注意)
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立论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3.攻辩(二辩)(注:攻方指提出问题的一方,辩方指回答问题的一方)
(1) 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双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攻方与辩方在正反双方中交替进行。 (3) 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每一轮攻辩,攻辩角色不得互换,辩方不得反问。 (4)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4分钟,每轮必须提出四个以上的问题。用时满时,以口述“时间到”终止发言。
沉疴需良药,痼疾当猛医 主席、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观点为“提升国人文明素质, 当下应该管理先行”。
开宗明义,首先我们需明确,所谓文明素养,是一个动态的、 阐释文明素养的概 与时俱新的行为规范模式。不同时代、不同场景,对文明素养的 念,结合时代背景, 要求不同。当下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应因 先立后破,明确了 时而变的文明素养的要求。管理先行,就是对公共生活场景中的 当下管理先行的必 边界做出明确规定,让人有对照和学习的依据与标准。反观对方 要性,逻辑性强, 辩友的“德育先行”,是把文明素养看作静止不变的东西,这种 论证有力。
流程
开篇陈词 正方一辩发言 (立论) 反方一辩发言 (立论)
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攻辩 正反方二、三辩针对反方 二辩或三辩提问。
攻辩小结 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自由辩论 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
活动二:了解辩论稿
辩论稿的特点
辩论的双边性 观点的对立性 论证的严密性 辩论的目的性
再次…… ……
做出总结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为“…… ……”。
我的辩论陈词结束, 谢谢大家!
破立 结合
贰 完成辩论稿的写作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最近,“国学热”在中华大地上兴起,一时间,“国学”成为热点词,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都成为了文化名人,学术的通俗化似乎一时间就等同于国学的传播。

虽然90年代以后,乃至如今21世纪的围学热都是自发性的,里面既有留学生、大学生,也有企业家、社会工作者,总而言之是民间的。

但是,传统文化的如何扬弃,如何现代化,国学对于中国现代化到底是阻力,还是助力,如何使它成为现代化的助力,并没有明确的回答。

实际上,中国社会在20世纪经历了多次的转型。

1912-1913年的议会政治,1914-1915年的专制独裁,1916年的君主立宪,1917-1927年北洋政府的军人政治,1927-1949年源自苏联的国民党的党国政治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进行的各项共产主义改革,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多种的转型,期间有反复,可是就基本的发展趋势而言,中国文化逐渐表现了它内核的文化认同。

在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成为全球华人归属感的一个重要表现。

20世纪60年代日本井喷似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凝聚力;二战后美国的独霸天下也成全了美国文化在全球的被模仿和被羡慕。

而在各国发展起步之初,日本,从初期就存在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和魂洋材口号的提出,到二战之后面对一片废墟的迷茫;美国,正如亨廷顿《我们是谁》中强调的;美国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国人,美国的文化是什么,他们只知道一个星条旗的概念;俄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作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对属亚属欧都不能确定;;甚至连英国,也可能在未来发生冲突,重新恢复原来分裂的状态。

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两岸问题,两岸的文化认同正是未来统一的一个关键。

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么。

中国的文化精神那么,中国的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正是中国的“中”。

《论语》最后一篇是《尧日》。

“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这是讲尧要把天子之位让给舜:“喂,舜,我是第一代领导人,你是第二代领导人,我把我的执政经验传授给你:你要好好地牢牢地保持中字不动摇啊!”这个“中”字,就是中国人一直保持的文化核心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