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98年修正案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4月修正案(附英文)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4月修正案(附英文)【法规名称】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4月修正案(附英文)【颁布部门】【颁布时间】 1988-04-21【效力属性】有效【正文】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4月修正案(附英文)1第Ⅱ-1章,第23-2条在现有第23条后增加新的第23-2条如下:第23-2条船体的上层建筑的完整性、破损预防和控制(除1989年10月22日以前建造的船舶外,本条适用于设有第Ⅱ-2/3条所定义的滚装装货处所或特种处所的所有客船,其中本条之2应不迟于1992年10月22日起适用。
)1应在驾驶室内装有指示器,以显示主管机关认为会导致特种处所或滚装装货处所严重进水的所有舷门、装货门和其他关闭装置未被关闭或未能被合适紧固的状况。
该指示器系统①应采用故障保险原则进行设计,如门未被完全关闭或紧固时应给以显示。
指示器系统的供电应与操作和紧固该门的供电分开。
①海上安全委员会通过决议MSC.11(55)作出决定:在1989年1月22日以前建造的船舶,如已装置业经主管机关认可但不符合本条要求的指示器,不应要求变换其系统。
2应设有诸如电视监视或水泄漏检测系统之类的装置,使能在驾驶室内显示出任何通过首门、尾门或任何其它装货门、装车辆门泄漏水而可能导致特种处所或滚装装货处所严重进水的情况。
3应设置诸如电视监视之类的装置,对特种处所和滚装装货处所进行巡视或监视,以便当船舶在恶劣气候中航行时发现车辆的移位和未经允许而进入的旅客。
2第Ⅱ-1章,第42-1条在现有第42条后增加新的第42-1条如下:第42-1条滚装客船的备用应急照明(除1989年10月22日以前建造的船舶外,本条适用于设有第Ⅱ-2/3条所定义的滚装装货处所或特种处所的所有客船,本条应不迟于1990年10月22日起适用。
)除第42.2条规定要求的应急照明外,每艘设有第Ⅱ-2/3条所定义的滚装装货处所或特.1所有的旅客公共处所和走廊应设有备用电照明设备,在所有其他电源发生故障和在任何倾侧条件下,至少应能维持照明3h。
新中国60年:海事事业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海事事业的发展成就海事发展概况一、海事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事管理机构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港务监督管理模式阶段(建国初期-1985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在交通部海运总局设立航政室,负责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
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在交通部下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同时在沿海港口设立港务监督机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的名称对外统一行使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职能。
改革开放后,全国文革期间受到冲击瘫痪的各港务管理部门逐步恢复了安全监察室。
20世纪80年代初,在交通部内设水上安全监督局,沿海各主要港口设港务监督,在长江、黑龙江分别设长江航政管理局、黑龙江港航监督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交通厅或交通厅航运局设置港航监督处(室)或车船监理处,在主要港口设置港航监督或车船监理,县市交通局一般也设有统一管理运输业务和航政管理的航管站。
(二)“海监局”管理模式阶段(1985-1998年)1985年,国务院作出了改革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决定。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组建了14个海上安全监督局,实行交通部与所在城市政府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长江、珠江和黑龙江的水上安全监督,由交通部设置的港航监督机构统一负责;其他内河水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设置的港航监督机构负责。
据统计,除北京、西藏外,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水上安全监督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布局。
1989年,实施了以政企分开为核心的港监管理体制改革,中央直属和地方港监机构从港务局中独立出来,管理体制和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交通部成立了安监局、船检局,沿海港口成立海上安全监督局,独立行使职能,地方交通主管部门也相应设立了港航监督、船检机构。
(三)“海事局”管理模式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交通部安全监督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交通部船舶检验局)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为交通部直属机构,将我国沿海海域(包括岛屿)和港口、对外开放水域和重要跨省通航内河干线和港口,划为中央管理水域,由交通部设置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实施垂直管理;在中央管理水域以外的内河、湖泊和水库等水域,划为地方管理水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实施管理。
交通部关于《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公约》修正案和《1974年国际海上人

交通部关于《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公约》修正案和《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生效的通知
【法规类别】海洋运输
【发文字号】交国际发[2002]22号
【发布部门】交通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2.01.02
【实施日期】2002.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交通部关于《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公约》修正案和《1974年国际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生效的通知
(2002年1月2日交通部交国际发[2002]22号文印发)
沿海各省(市、自治区)交通厅(局、委、办),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中国外贸运输(集团)总公司,各海运院校:
2000年5月,国际海事组织第72届海上安全委员会以海安会第MSC.91(72)号决议和海安会第MSC.92(72)号决议通过了《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公约》(下称《安全公约》)修正案和《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下称《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
根据关于《安全公约》修正案决议的要求,该修正案将于
2001年7月1日被视为已被接受,除非在该日期之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公约缔约国政府或者拥有商船总吨位之和不少于世界商船总吨位50%的缔约国政府提出反对该。
中国加入海事海商国际公约一览

中国加入海事海商国际公约一览从我国加入并生效的国际公约以及我国立法借鉴的公约看,时间上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入公约时,我国政府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立足点,充分考量到了航运业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船员权利的保护以及船舶所有人的利益进行了很好的关注,做到既谨慎,又积极。
加入公约后,国内立法上也进行了适当的配合,如《海商法》对《1989年救助公约》的借鉴;对于有些公约,如《1976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我国虽然没有加入,但是也在国内立法上进行了模仿,最大限度上与国际接轨,进而完善我国海商法体系。
以下是我整理的与我国海事海商立法关系密切的几个公约,按对中国生效时间顺序排列,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是国际劳工组织公约故放在后边,第二十五、二十六为未对我国生效、但是我国海商法借鉴引用:船舶:《1966年国际载重线公约》《1976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约》《1993年船舶优先权和抵押权国际公约》《1969年船舶吨位丈量国际公约》《1988年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及《1988年制止危及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非法行为议定书》船员:《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78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1926年海员遣返公约》《海员协议条款公约》国际海上运输:《1972年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1974年联合国班轮公会行动守则公约》(联合国)《1965年便利国际海上运输公约》《1974年海上旅客及其行李运输雅典公约》船舶碰撞:《1910年统一船舶碰撞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1952年船舶碰撞中民事管辖权方面某些规定的国际公约》海难救助:《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船舶污染:《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73/78)《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69年国际干预公害油污事故公约》《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一、《1966年国际载重线公约》通过日期:1966年4月5日生效日期:1968年7月21日中国加入日期:1973年10月5日对中国生效日期:1974年1月5日为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国际社会制定了通过限制吃水而保证船舶航行安全的公约。
船舶安全管理学习资料

第二章与船舶安全管理相关的国际公约法规1、试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性质及其内容构成(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称为“海洋的宪法” ,并被认为是和“联合国宪章”齐名的对国际社会的杰出成就,是为了协调各国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活动中的关系而制定的。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涉及的内容包括领海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岛屿制度、闭海或半闭海。
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利和过境自由、国际海底、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等各项发露制度,共17 个部分320条。
另有九个附件盒一个最后文件。
5、IMO 组织定制的与海上安全、保安有关的主要公约和规则有哪些?与海上安全有关的主要国际公约包括《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SOLAS 1974)、《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 1972)、《1976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约》 (INMARSAT 1976) 、《1987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 1987)、《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 SART 1979)。
6、件数SOLAS1974 附则的主要内容。
附则包括:总则、构造( II-1 结构,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II-2 防火、探火和灭火),救生设备与装置、无线电通信设备、航行安全、货物装运、危险货物的载运、核能船舶、船舶安全营运管理、高速船安全措施,加强海上安全和保安的特别措施,散货船安全附加措施。
7、STCW 公约有何功用?经修订的公约主要由哪些内容构成?( 1 )STCW1987 公约第一次对船员的技术标准要求法规化、全球化;要求值班高级船员必须持有适任证书,参加值班的普通学员必须接受规定的培训,对不同等级证书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海上资历做了规定。
( 2)马尼拉修正案在保留STCW 公约1995 年修正案的结构与目标,不降低现有标准,不修改公约条款的前提下,主要做了如下修改:①理顺病规范了三种证书(适任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及书面证明) 的要求,规定适任证书及油船、化学品船、液化气船船长和高级船员的培训合格证由海事主管机关签发;②新增证书的签发和登记条款,对海上服务资历的认可,培训课程的确认,都做了明确规定;③增加了独立评价报告内容的明确要求,增加了公司的责任;④修正了休息时间量化标准;⑤增加了电子员的培训与适任要求;⑥加强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培训要求。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9年修正案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然公约1989年修正案[发布日期] 1989-04-11目录第Ⅱ—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第11条修正条款货船尖舱及机器处所的舱壁和尾轴管第12条修正条款客船双层底增加新的第12—1条货船〔不包罗液货船〕双层底第15条替代条款客船水密舱壁上的开口第16条修正条款载运货车和随车人员的客船第21条修正条款舱底排水设备增加新的第23—1条干货船破损控制第42条修正条款客船应急电源第Ⅱ—2章构造——防火、探火和灭火第4条修正条款消防泵、消防总管、消火栓和消防水带增加新的第13—1条取样探烟系统第15条修正条款燃油、滑油和其它易燃油类的安插第18条修正条款杂项第26条修正条款载客超过36人的客船舱壁及船面的耐火完整性第27条修正条款载客不超过36人的客船舱壁及船面的耐火完整性第38条修正条款除特种处所外用于载运油箱中备有自用燃料的机动车辆的装货处所的庇护第40条修正条款消防巡逻、探火、掉火报警和播送系统第44条修正条款舱壁和船面的耐火完整性第50条修正条款构造细节第53条修正条款装货处所内的防火安插第54条修正条款载运危险货物船舶的特殊要求第55条修正条款适用范围第56条修正条款遍地所的位置和分隔第58条修正条款舱壁和船面的耐火完整性第59条修正条款透气、去除、除气和通风第62条修正条款惰性气体系统第Ⅲ章救生设备与装置第41条修正条款救生艇的一般要求第Ⅳ章无线电报与无线第13条修正条款救生艇上的无线电报设备第14条修正条款救生艇筏的手提式无线电设备第Ⅴ章航行安然第3条修正条款危险传递内所需的谍报第9条替代条款误用遇险信号第12条修正条款船上装设的航行设备第13条修正条款配员第16条替代条款救生信号第Ⅶ章危险货物运输第7条替代条款客船上的爆炸品【名称】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然公约修正案【题注】〔海安会以决议MSC.13〔57〕于1989年4月11日通过〕第Ⅱ—1章构造——分舱与稳性、机电设备第11条现有标题用下文替代:“货船尖舱及机器处所的舱壁和尾轴管〞标题下面增加下文:“〔本条之8和9适用于1992年2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船舶〕〞以下新的本条之8和9加在本条之7之后:“8必需设置舱壁将机器处所与前后载货和载客处所隔开,此类舱壁必需水密延伸至干舷船面。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关于印发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的通知(搜救字[2002]9 号)各海(水)上搜救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1979 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等国内、国际法律公约的要求,为规范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在水上发生重特大险情时的工作程序,进一步提高搜救反应速度和救助成功率,中国海上搜求中心组织制定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
现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印发给你们,请各搜救中心参照本程序并结合其搜救责任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反应程序,报本搜救中心备案。
00 二年八月二十七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第一条为保证对水上人命安全和水域环境受到威胁的险情做出迅速反应并组织有效地救助,以避免或减少人命伤亡,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本程序适用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对危害水上人命安全和水域环境的险情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的搜救活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搜救责任区域以外发生的险情,由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组织、协调救助或参加救助的,适用本程序。
第三条本程序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险情,是指对水上人命安全、水域环境构成威胁,需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的各种事件。
(二)客船,是指普通客船、滚装客船、客渡船和高速客船。
(三)一般险情是指:1.水上遇险人员在30 人以下的险情;2.3000总吨以下非客船的船舶发生碰撞、触礁、火灾等对船舶及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险情;3.船舶溢油10 吨以下;4.造成或可能造成一般危害后果的水上险情。
(四)重大险情是指:1.水上遇险人员在30人及以上,50人以下的险情;2.任何客船发生严重危及船舶及人员生命安全的险情;3.3000 总吨及以上,10000总吨以下船舶发生碰撞、触礁、火灾等对船舶及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险情;4.船舶溢油10 吨及以上,50 吨以下;5.中国籍海船或有中国籍船员的外轮失踪;6.其他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险情。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MSC.171(79))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MSC.171(79))文章属性•【缔约国】国际海事组织•【条约领域】海上运输•【公布日期】2004.12.09•【条约类别】议定书•【签订地点】正文《<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2004年12月9日以海安会第MSC.171(79)号决议通过2006年7月1日生效)附录《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附则之附录的修改和增加《客船安全证书》格式1 在《客船安全证书》格式中,在以“本证书有效期至”开始的一节和以“签发于”开始的一节之间新增一节如下:“本证书所依据之检验的完成日期:..............................。
”日/月/年《货船构造安全证书》格式2 在《货船构造安全证书》格式中,在以“本证书有效期至”开始的一节和以“签发于”开始的一节之间新增一节如下:“本证书所依据之检验的完成日期:..............................。
”日/月/年《货船设备安全证书》格式3 在《货船设备安全证书》格式中,在以“本证书有效期至”开始的一节和以“签发于”开始的一节之间新增一节如下:“本证书所依据之检验的完成日期:..............................。
”日/月/年《货船设备安全证书》的设备记录(格式E)4 将现有第3节用以下文字代替:“3导航系统和设备细目┌────────────────────────────────┬───────┐│项目│实际配备│├────────────────────────────────┼───────┤│1.1标准磁罗经(注:根据第V章第19条的规定,可允许符合│..........││此要求的替代装置。
如果是其他装置,则应写明。
)││├────────────────────────────────┼───────┤│1.2备用磁罗经(注:根据第V章第19条的规定,可允许符合│..........││此要求的替代装置。
交通部关于《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92年3个修正案生效的通知

交通部关于《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92年3个修正案生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4.07.27•【文号】交外发[1994]728号•【施行日期】1994.07.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交通部关于《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92年3个修正案生效的通知(1994年7月27日交外发(1994)728号)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第60届、61届会议分别于1992年4月10日和12月11日以MSC·24(60)、MSC·26(60)和MSC·27(61)号决议通过了《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以下简称《安全公约》)的3个修正案。
在通过上述修正案时,海上安全委员会决定,根据《安全公约》第Ⅷ条的有关规定,其修正案在1994年4月1日被视为接受,除非在此日期之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缔约国政府或其商船吨位不少于世界商船吨位总和的50%的缔约国政府通知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反对该修正案。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通知,截至1994年4月1日止,只有英国明确表示反对MSC·26(60)号决议。
因此,按照《安全公约》规定,上述修正案将于1994年10月1日生效,即从此日起,除英国对MSC·26(60)通过的修正案予以保留外,其他缔约国必须执行上述3个修正案。
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也将从此日起执行。
现将该《安全公约》修正案的中文本发给你们,请届时遵照执行。
附件一:《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Ⅱ—2章修正案——关于现有客船的消防安全措施(于1992年4月10日以MSC·24(60)号决议通过)第1条适用范围1.将现有的第3款的编号改为3.1,并在其后补充新的3.2如下:3.2尽管有3.1款的规定,当对载客超过36人的客船进行修理、改装、改建以及与之有关的舾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3.2.1所有使用于这些船上的材料应符合对1994年10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船舶所提出的材料要求。
IMO及其公约

12
2.3.2 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国家
国家的构成要素和类型
国家的基本权利
13
2.3.2.1国家的构成要素和类型
要素:定居的(永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
政府和独立的主权
类型:单一制的主权国家 ;复合制国家 (联 邦 ,邦联 )
14
2.3.2.2国家的基本权利
我国已批准和加入的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一览表

我国已批准和加入的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一览表序号公约或议定书公约生效日期中国参加日期对中国生效日期备注1国际组织公约1958.3.171973.3.11973.3.12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0.5.251980.1.71980.5.253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78年议定书1981.5.11982.12.171983.3.174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2000.2.31995.2.32000.2.31993.7.1提前实施5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1977.7.151980.1.71980.1.76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78年议定书1983.10.21983.7.11983.10.271965年便利国际海上运输公约1967.3.51995.1.151995.3.1781966年国际载重线公约1968.7.211973.10.51974.5.591966年国际载重线公约1988年议定书2000.2.31995.2.32000.2.3101969年船舶吨位丈量公约1982.7.181980.4.81982.7.18111969国际干1975.5.1990.1990.5.24预公海油污公约6 2.231 21973年国际干预公海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1983.3.301990.2.231990.5.251 3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75.6.191980.1.301980.4.291 4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75年议定书1981.4.81986.9.291986.12.281 5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92年议定书1995.5.231999.1.52000.1.5序号公约或议定书公约生效日期中国参加日期对中国生效日期备注1 61971年特种业务客船协定1974.1.21997.7.1适用香港1 71973年特种业务客船舱室要求议定书1997.6.21997.7.1适用香港1 81971年关于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1996.5.301999.1.52000.1.5适用香港金公约1992年议定书1 91972年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1977.9.61980.9.231981.9.232 01974年海上旅客及其行李运输雅典公约1987.4.281994.6.11994.8.302 11974年海上旅客及其行李运输雅典公约1976年议定书1989.4.301994.6.11994.8.302 2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约1979.7.161979.7.131979.7.16序号公约或议定书公约生效日期中国参加日期对中国生效日期备注2 3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业务协定1979.7.161979.7.131979.7.162 41976年海事索赔责任限制公约1986.12.11997.7.1适用香港2 51978年船员1984.4.281981.6.81984.4.28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 6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85.6.221985.6.241985.7.242 71988年关于制止对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1992.3.11991.8.201992.3.12 81988年关于制止对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非法行为议定书1992.3.11991.8.301992.3.12 9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1996.7.141994.3.301996.7.14序号公约或议定书公约生效日期中国参加日期对中国生效日期备注3 0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1995.5.131998.3.301998.6.30公约3 11972年防止倾倒废料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1975.8.301985.11.141985.12.14注:以上资料统计截止日期为2003年9月18日。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和救助公约》1998年修正案

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中远、中海,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各海(水)监局,各海运学院:近接国际海事组织通知,该组织第69届海上安全委员会于1998年5月18日以MSC.70(69)决议通过的《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和救助公约》(以下简称搜救公约)1998年修正案,根据搜救公约第三条二款7项的规定将于2000年1月1日生效。
我国是搜救公约的缔约国,对上述修正案未提出反对意见,因此,该修正案自生效之日起对我国具有约束力。
现将上述修正案的正文发给你们,请届时遵照执行。
附件:《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和救助公约》1998年修正案为方便起见,本附件也列入了原公约的第2.1.4、2.1.5、2.1.7、2.1.10、3.1.2和3.1.3款本公约附则的现有条文,除第2.1.4、2.1.5、2.1.7、2.1.10、3.1.2和3.1.3*款以外,由下列条文取代:第1章术语和定义1.1本附则中使用“须”字时,表明为海上人命安全起见,要求所有当事国一致应用的规定。
1.2本附则中使用“应”字时,表明为海上人命安全起见,建议所有当事国一致应用的规定。
1.3本附则中所使用的下列名词术语,其含义如下:.1搜寻——通常由救助协调中心或救助分中心协调的、利用现有的人员和设施以确定遇险人员位置的行动;.2救助——拯救遇险人员、为其提供初步的医疗或其他所需要的服务,并将其转移到安全地点的行动;.3搜救服务——使用公共和私有资源,包括协作的航空器、船舶和其他航行器和装置,履行遇险监测、通信、协调和搜寻救助的职责,包括提供医疗咨询、初步的医疗援助或医疗移送;.4搜救区域——与某一个救助协调中心相关联的、并在其中提供搜救服务的划定明确范围的区域;.5救助协调中心——负责促进某一搜救区域内搜救服务的有效组织并协调搜救行动的单位;.6救助分中心——按照负责当局的特别规定为辅助救助协调中心而设立的隶属于该中心的单位;.7搜救设施——任何可用于搜救行动的移动资源,包括指定的搜救单位;.8搜救单位——由受过培训的人员组成并配有适合于迅速执行搜救行动的设备的单位;.9报警点——作为报告紧急情况的人员与救助中心或救助分中心之间中介的任何设施;.10紧急阶段——根据具体情况系指不明阶段、告警阶段或遇险阶段的通称;.11不明阶段——对人员、船舶或其他航行器的安全情况尚不明确的阶段;.12告警阶段——对人员、船舶或其他航行器的安全情况感到忧虑的阶段;.13遇险阶段——有理由相信人员、船舶或其他航行器处于严重和紧迫危险情况而需要立即援助的阶段;.14现场协调人——被指定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协调搜救行动的人员;.15秘书长——指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
法律、法规、公约、规则、指南、出版物、IMO决议清单

欧洲水域航行船舶对废气排放的限制要求;
欧盟
欧洲水域航行船舶对船用燃料油的要求;
美国加洲
美国加洲政府关于实施SB771法案的要求;
巴拿马运河管理当局
巴拿马政府关于对通过运河船舶的办理相关防污染文件的要求;
美国加洲长滩港口当局
美国加洲长滩绿旗计划
土耳其环保部
土耳其环保部对污染处罚的新规定
ISO
ISO 8217:2005(F)船用燃料油质量标准
IMO
《73/78防污公约》2001年修正案(附则Ⅰ)(MEPC.95(46))
1
IMO
《73/78防污公约》附则Ⅳ(MEPC.(49))
IMO
《73/78防污公约》附则Ⅰ修正案(MEPC.111(50))
《73/78防污公约》配合实施的《状况评估计划》修正案(MEPC.112(50))
IMO
《73/78防污公约》附则Ⅴ之附录修正案(MEPC.116(51))
船舶和码头液化气装卸原则
Mooring Equipment Guidelines (2NDED1997)
系泊设备指南(1997年第2版)
ICS/OCIMF
Prevention Of Oil Spillages Through Cargo Pumproom Sea Valves 2ndEdition-October 1991)
IMO
Cod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Equipment of Ships Carrying Dangerous Chemicals in Bulk
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
IMO
1999年修正案(MEPC.80(43))
2000年修正案(MEPC.91(45))
我国海上搜救现状及建议

我国海上搜救现状及建议作者:徐雯梅来源:《水运管理》2009年第08期【摘要】为更有效地进行海上搜寻与救助,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在分析海上搜救体制历史沿革及相关海上搜救法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海上搜救体制现状和特点,提出改善我国海上搜救体制的建议:修改相关海上搜救法律,制定全国性的海上搜救条例;明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性质;强化海事管理机构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完善补偿机制,充分调动社会救助力量的积极性。
【关键词】海上搜救;海事管理;社会救助力量1海上搜救体制历史沿革我国海上搜救始于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成立海上安全指挥部的通知》,决定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成立海上安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交通运输部,负责我国沿海水域的海上搜救工作。
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组成相应的海上安全指挥机构,领导本地区的海上安全工作,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当时国情的海上搜救格局。
1989年,根据《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要求,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文,在交通运输部建立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国海上搜救工作,日常工作交付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并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配合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做好海上搜救工作。
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建立相应的海上搜救机构。
2005年,为加强我国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工作能力,加强国务院各相关部委与军队在海上搜救工作中的协调和配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由交通运输部牵头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全国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工作。
2海上搜救的相关法律我国海上搜救法律体系由我国批准或加入的国际条约、现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组成。
2.1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1)为开展搜寻营救海上遇险人员的国际合作,IMO的前身即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于1979年4月9日至27日在汉堡召开国际海上搜寻救助会议,讨论并通过《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该公约于1985年6月22日起生效,我国于1985年6月24日加入该公约。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与《1989年国际救助打捞公约》的关系

修订 后 《 搜救公 约 》的其 他章 节 励 ,18 年公约分为五章 ,共3 条规定 99 4 涉 及 国家间 的合 作( 3 和工 作程 序 第 章) ( 章) 第4 ,第4 章包括 了原公约第4 准 章( 定 了在 初步行 动 、紧 急阶段 、搜 寻 目
备措施 ) 和第5 工作程 序) 章( 的内容 ,规 塞 尔通 过 的 《 于统 一海 上救 助某 些 关 标 位置 不 明情 况下 开始 搜救 行动 和协 3 日交存加入文 件 ,该公约 于1 9 年7 0 96
调搜 救行 动期 间须 遵守 的程 序 。修订 月 1 4日生效 。 1 1 年公约 采用 了 “ 9O 无
后 的第4 章还规定 “ 在可行 时 ,搜救行 效 果 、无报酬 ”的原则 ,根 据 这一原 动 须继续 进行 ,直 至救 助幸 存者 的所 则 ,救 助人 仅在 救助 成功 时才 能获 得
域) ,但 未 能 挽 救 船 舶 或货 物 ,他 将 援 助 。G MDS 还 提供 紧急 和安 全通 信 S
2 0 年修正 案 04
修正案对公约附则的修正包括 : 在第2 ( 章 组织 和协调 )增加新 的
关于遇 险人员定义的一段 ;
并 播发 海上 安全 信息 ( 行警 告和气 航
( 4)发送和接收搜救协调通信 ;
助 人 在 救 助 作 业 中 所 支 出 的 现付 费 助公 约是在 1 1 年9 3 9 0 月2 日在布鲁塞 尔 用 ,以及 实际并 合理 使用 设备 和人 力
制 订 的 《 一海难 援助 和救 助某 些法 统
束力。
的通信 功能 。为此 ,参 加关 于G S MD S 无 线 电通信 1 8 年 S L 公约修 正案 9 8 O AS 的各缔 约 国政 府 ,按I MO的建 议 ,应
交通部关于《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生效的通知

交通部关于《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生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7.26•【文号】交国际发[2002]327号•【施行日期】2002.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交通部关于《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生效的通知(交国际发[2002]327号)国际海事组织于2002年12月5日以MSC.100(73)号决议通过了对《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以下简称“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以下简称“88年议定书”)的修正案。
根据安全公约及其88年议定书的有关规定,该修正案通过默认接受程序于2002年7月1日生效。
我国是安全公约及其88年议定书的缔约国,在上述修正案通过之后没有对修正案的内容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该修正案对我国具有约束力。
现将该修正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章)二00二年七月二十六日附件《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修正案附录对《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附则之附录的修改和补充客船安全证书的设备记录(格式P)1 删除原第5节和第6节及相关脚注,插入新第5节如下:“5航行系统和设备细目┏━━━━━━━━━━━━━━━━━━━━━━━━━━┯━━━━━┓┃项目│实际配备┃┠───┬──────────────────────┼─────┨┃1 1│标准磁罗经*│┃┠───┼──────────────────────┼─────┨┃1 2│备用磁罗经*│┃┠───┼──────────────────────┼─────┨┃1 3│电罗经*│┃┠───┼──────────────────────┼─────┨┃1 4│电罗经航向中继器*│┃┠───┼──────────────────────┼─────┨┃1 5│电罗经方位中继器*│┃┠───┼──────────────────────┼─────┨┃1 6│航向或航程控制系统*│┃┠───┼──────────────────────┼─────┨┃1 7│哑罗经或罗经方位仪*│┃┠───┼──────────────────────┼─────┨┃1 8│航向和方位修正装置│┃┠───┼──────────────────────┼─────┨┃1 9│航向发射仪(THD)*│┃┠───┼──────────────────────┼─────┨┃2 1│海图/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2 2│ECDIS后备安排│┃┠───┼──────────────────────┼─────┨┃2 3│航海出版物│┃┠───┼──────────────────────┼─────┨┃2 4│电子版航海出版物的后备安排│┃┠───┼──────────────────────┼─────┨┃3 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岸上无线电导航系统接收机* /│┃┃│**│┃┠───┼──────────────────────┼─────┨┃3 2│9 GHz雷达*│┃┠───┼──────────────────────┼─────┨┃3 3│第二套雷达(3 GHz/9 GHz**)*│┃┠───┼──────────────────────┼─────┨┃3 4│自动雷达标绘仪(ARPA)*│┃┠───┼──────────────────────┼─────┨┃3 5│自动跟踪仪*│┃┠───┼──────────────────────┼─────┨┃3 6│第二套自动跟踪仪*│┃┠───┼──────────────────────┼─────┨┃3 7│电子绘图仪*│┃┠───┼──────────────────────┼─────┨┃4│自动识别系统(AIS)│┃┠───┼──────────────────────┼─────┨┃5│航行数据记录仪(VDR)│┃┠───┼──────────────────────┼─────┨┃6 1│(水中)速度和距离测量仪*│┃┠───┼──────────────────────┼─────┨┃6 2│(船舶向前和垂直龙骨方向对岸)速度和距离测量仪│┃┃│*│┃┠───┼──────────────────────┼─────┨┃8 1│舵、推进器、推力、纵摇及操作模式显示器*│┃┠───┼──────────────────────┼─────┨┃8 2│旋回角速率指示器*│┃┠───┼──────────────────────┼─────┨┃9│声响接收系统*│┃┠───┼──────────────────────┼─────┨┃10│通向应急操舵位置的电话*│┃┠───┼──────────────────────┼─────┨┃11│日光信号灯*│┃┠───┼──────────────────────┼─────┨┃12│雷达反射器*│┃┠───┼──────────────────────┼─────┨┃13│国际信号规则│┃┗━━━┷━━━━━━━━━━━━━━━━━━━━━━┷━━━━━┛*第V章第19条允许满足此要求的替代装置。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79年发布)

【法规标题】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79年发布)【发布部门】国际海事组织【发文字号】【适用区域】全国适用【发布时间】1979-04-27【生效时间】1979-04-27【关键词】海上【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本公约各缔约方,注意到若干国际公约十分重视对海上遇险人员的施救和每一沿海国家为海岸值守及搜救服务作出适当及有效的安排,考虑到1960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会议通过的第40号建议,该建议认识到在若干政府间组织中对海上及海空安全进行协作活动的需要,期望通过制定适应海运中救助海上遇险人员需要的国际海上搜寻救助规划来发展和促进这些活动,希望增进全世界搜寻救助组织间和参加海上搜寻救助活动者之间的合作,经协议如下:第一条 公约的一般义务各缔约方保证采取一切必要的立法或其它相应的措施,以全部实施本公约及其附件,该附件是本公约的组成部分。
除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引用本公约即同时构成引用其附件。
第二条 其它条约及解释一、本公约的任何规定,不得损害根据联合国大会(XXV)第2750号决议召开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对海洋法的编纂和发展,也不得损害任何国家目前和今后就海洋法以及沿海国和船旗国的管辖权的性质和范围所提出的要求和法律上的意见。
二、本公约的任何条款不得解释为与其它国际文件中所规定的船舶义务或权利相抵触。
第三条 修正案一、本公约可按以下第二款和第三款所规定的任一程序予以修正。
二、在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以下简称本组织)内审议后的修正: 1.一缔约方提议并送交本组织秘书长(以下简称秘书长)的任何修正案或秘书长因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2的相应条款修正的结果认为必要的任何修正案,应在本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审议以前至少六个月通知本组织所有会员及所有缔约方。
2.缔约方,不论其是否为本组织会员,均有权参加海上安全委员会的审议和通过修正案的活动。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的修正案

附件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的修正案
附录
对《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附则之附录的修改和增加
客船安全证书设备记录(格式P)
1 在客船安全证书设备记录(格式P)第5节的第.4项之后,加入以下新的第4.2项:
“4.2 远距离识别和跟踪系统”,
并将第4项(自动识别系统(AIS))重新编为第4.1项。
货船安全设备证书设备记录(格式E)
2 在货船安全设备证书设备记录(格式E)第3节中,在第4项之后加入以下新的第4.2项:
“4.2 远距离识别和跟踪系统”,
并将第4项(自动识别系统(AIS))重新编为第4.1项。
货船安全证书设备记录(格式C)
3 在货船安全证书设备记录(格式C)的第5节中,在第4项之后加入以下新的第4.2项:
“4.2 远距离识别和跟踪系统”,
并将第4项(自动识别系统(AIS))重新编为第4.1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98年修正案第MSC.70(69)号决议(1998年5月18日通过)第1章术语和定义1.1本附则中使用“须”字时,表明为海上人命安全起见,要求所有当事国一致应用的规定。
1.2本附则中使用“应”字时,表明为海上人命安全起见,建议所有当事国一致应用的规定。
1.3本附则中所使用的下列名词术语,其含义如下:·1搜寻——通常由救助协调中心或救助分中心协调的、利用现有的人员和设施以确定遇险人员位置的行动;·2救助——拯救遇险人员、为其提供初步的医疗或其他所需要的服务,并将其转移到安全地点的行动;·3搜救服务——使用公共和私有资源,包括协作的航空器、船舶和其它航行器和装置,履行遇险监测、通信、协调和搜寻救助的职责,包括提供医疗咨询、初步的医疗援助或医疗移送;·4搜救区域——与某一个救助协调中心相关联的、并在其中提供搜救服务的划定明确范围的区域;·5救助协调中心——负责促进某一搜救区域内搜救服务的有效组织并协调搜救行动的单位;·6救助分中心——按照负责当局的特别规定为辅助救助协调中心而设立的隶属于该中心的单位;·7搜救设施——任何可用于搜救行动的移动资源,包括指定的搜救单位;·8搜救单位——由受过培训的人员组成并配有适合于迅速执行搜救行动的设备的单位;·9报警点——作为报告紧急情况的人员与救助中心或救助分中心之间中介的任何设施。
·10紧急阶段——根据具体情况系指不明阶段、告警阶段或遇险阶段的通称;·11不明阶段——对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的安全情况尚不明确的阶段;·12告警阶段——对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的安全情况感到忧虑的阶段;·13遇险阶段——有理由相信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处于严重和紧迫危险情况而需要立即援助的阶段;·14现场协调人——被指定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协调搜救行动的人员;·15秘书长——指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
第2章组织和协调2.1提供和协调搜救服务的安排2.1.1各当事国,在能够单独地或与其它国家合作和,视情而定,与本组织合作这样做时,须参与开展搜救服务的工作,确保对海上遇险的任何人员提供援助。
在收到任何人在海上遇险或可能遇险的信息时,当事国的负责当局应采取紧急步骤,确保提供必要的援助。
2.1.2各当事国须单独地或,如果适当,与其它国家合作,确定搜救服务的下列基本要素:.1法律框架;.2指定负责当局;.3组织现有资源;.4通信设施;.5协调和操作职能;和.6改进服务的方法,包括规划、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关系和培训。
各当事国须尽可能地遵守本组织制定的有关最低标准和指南。
2.1.3为确保提供足够的岸基通信基础设施、高效的遇险报警线路和适当的行动协调,以便有效地支持搜救服务,各当事国须单独地或与其它国家合作,确保按照第2.1.4和2.1.5款的要求,在每一海区建立足够的搜救区域。
此种区域应是邻接的,并尽可能不重叠。
2.1.4每一搜救区域都须通过有关当事国之间的协议来建立,并须将此项协议通知秘书长。
2.1.5如有关当事国在搜救区域的具体范围上不能达成协议时,这些当事国须尽其最大努力在该区域内提供搜救服务的等效于全面协调的相应安排上达成协议。
此项安排须通知秘书长。
2.1.6有关第2.1.4和2.1.5款中所述区域或安排的协议须由有关当事国予以记录或采用各当事国接受的书面计划形式。
2.1.7搜救区域的划分不涉及并不得损害国家之间边界的划分。
2.1.8在考虑按第2.1.4款经协议建立海上搜救区域时或者按第2.1.5款缔结有关适当安排的协议时,如适用,当事国应努力寻求海上和航空搜救服务间的一致性。
2.1.9已接受为特定区域提供搜救服务责任的各当事国,须使用搜救单位及其它现有设施向海上遇险或可能遇险的人员提供援助。
2.1.10各当事国须保证对在海上遇险的任何人员提供援助。
而无须考虑该人员的国籍、身份或其所处的环境。
2.1.11各当事国须向秘书长提供有关其搜救服务的信息,包括: .1负责海上搜救服务的国家当局;.2建立的负责一个或多个搜救区域及其中的通信的救助协调中心或提供搜救协调的其它中心的位置;.3其一个或多个搜救区域的范围及岸上遇险和安全通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4现有搜救单位的主要类型。
各当事国须优先更新作出任何重要变更的信息。
秘书长须将收到的信息转发给所有当事国。
2.1.12秘书长须将第2.1.4和2.1.5款所提及的协议或安排通知所有当事国。
2.2开展国家搜救服务2.2.1各当事国须为搜救服务的全面开展、协调和改进,制定适当的国家程序。
2.2.2为支持高效的搜救行动,各当事国须:.1确保现有设施的协调使用,和.2在可能有助于改进作业、计划、培训、演习和研制等方面的搜救服务的机构和组织间建立密切合作。
2.3建立救助协调中心和救助分中心2.3.1为符合第2.2款的要求,各当事国须单独地或与其它国家合作建立其搜救服务的救助协调中心和其认为适当的救助分中心。
2.3.2根据第2.3.1款建立的每一救助协调中心和救助分中心,须对接收发生在其搜救区域内的遇险报警做出安排,亦须对与遇险人员、搜救设施及其它救助协调中心或救助分中心之间的通信做出安排。
2.3.3各救助协调中心须每天24小时值班,并始终配备具有英语工作知识、经过培训的人员。
2.4与航空服务的协调2.4.1各当事国须确保海上与航空服务间最密切、可行的协调,以保障在其搜救区域内或搜救区域上空提供最迅速、有效的搜救服务。
2.4.2凡可行时,每一当事国应建立为海上和航空两方面服务的联合救助协调中心和救助分中心。
2.4.3凡建有为同一区域服务的独立的海上和航空救助协调中心或救助分中心,有关的当事国须确保这些中心或分中心之间最密切可行的协调。
2.4.4各当事国须尽可能确保为海上和航空目的建立的搜救单位使用共同的程序。
2.5搜救设施的指定各当事国须查明所有能参与搜救行动的设施,并可将适当的设施指定为搜救单位。
2.6搜救单位的设备2.6.1每一搜救单位都须配备与其任务相适应的设备。
2.6.2用于投向求救人员的、装有救生设备的容器或包裹,应按本组织通过的标准,用标志指明其所装物品的一般性质。
第3章国家间的合作3.1国家间的合作3.1.1各当事国须对其搜救组织作出协调,凡必要时均应与邻国的搜救组织协调搜救行动。
3.1.2除有关国家之间另有协议外,当事国在其适用的本国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约束下,应批准其它当事国的救助单位,仅为搜寻发生海难地点和救助该海难中遇险人员的目的,立即进入或越过其领海或领土。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可行,搜救行动须由批准进入的当事国的相应救助协调中心或该当事国指定的其它当局加以协调。
3.1.3除有关国家之间另有协议外,一当事国的当局仅为搜寻发生海难地点和救助该海难中遇险人员的目的,希望其救助单位进入或越过另一当事国领海或领土,须向该另一当事国的救助协调中心或该当事国指定的其它当局发出请求,并详细说明所计划的任务及其必要性。
3.1.4各当事国的负责当局须:.1立即确认已收到此项请求;和.2如果有的话,尽早指明执行预定任务的条件。
3.1.5各当事国应与邻国缔结协议,对搜救单位彼此进入或越过其领海或领土的条件作出规定。
这些协议还应规定以可能的最少手续来加速此种单位的进入。
3.1.6每一当事国应授权其救助协调中心:.1向其它救助协调中心请求必要的援助,包括船舶、航空器、人员或设备;.2对于此类船舶、航空器、人员或设备进入或越过其领海或领土给予必要的许可;和.3与相应的海关、移民、卫生或其它当局作出加速此种进入的必要安排。
3.1.7每一当事国须确保其救助协调中心在收到请求时,向其它救助协调中心提供包括船舶、航空器、人员或设备的援助。
3.1.8适当时,当事国应与其它国家缔结协议以加强搜救合作和协调。
当事国应授权其负责当局与其它国家的负责当局一起做出搜救合作和协调的行动计划和安排。
第4章工作程序4.1准备性措施4.1.1每一救助协调中心和救助分中心须备有最新信息,特别是有关搜救设施和与其区域内的搜救行动相关的现有通信。
4.1.2每一救助协调中心及救助分中心应能随时取得在其区域内能向海上遇险的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提供援助的船舶的船位、航向、航速的信息和如何与其联络的信息。
该信息应保存在救助协调中心或在必要时可随时得到。
4.1.3每一救助协调中心及救助分中心须有进行搜救行动的详细的计划。
适当时,须与可能提供搜救服务或可能得益于搜救服务的人员的代表共同制定这些计划。
4.1.4救助协调中心或分中心须始终了解搜救单位的准备状况。
4.2紧急情况信息4.2.1各当事国须单独地或与其它国家合作确保它们每天24小时均能迅速和可靠地接收在其搜救区域内用于此目的的设备发来的遇险报警。
收到遇险报警的任何告警点须:.1立即将该报警转发适当的救助协调中心或分中心,然后视情况对搜救通信予以帮助;和.2如可行,对报警进行确认。
4.2.2适当时,各当事国须确保对通信设备的登记和紧急情况的反应作出适当的有效安排,使救助协调中心或分中心能迅速使用有关登记信息。
4.2.3任何当局或搜救服务单位,在有理由认为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处于紧急状态时,须尽快将所有现有信息发给有关的救助协调中心或救助分中心。
4.2.4在收到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处于紧急状态的信息后,救助协调中心或救助分中心须立即对此种信息作出评估,并按第4.4款确定紧急阶段和所需行动范围。
4.3初步行动收到遇险事故信息的任何搜救单位,如能提供帮助,须立即采取初步行动并须在任何情况下及时通知事故在其区域中发生的搜救协调中心或救助分中心。
4.4紧急阶段为帮助确定适当的工作程序,救助协调中心或分中心须对下列紧急阶段作出区分:.1不明阶段:.1.1收到人员失踪的报告,或船舶或其它航行器未能如期抵达时;或.1.2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未作出预期的船位或安全报告时。
.2告警阶段:.2.1继不明阶段之后与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建立联络的尝试失败,并且向其它有关方面的查询不成功时;.2.2收到的信息表明船舶或其它航行器的运行效率受到损害但尚未达到可能处于遇险状况的程度时。
.3遇险阶段:.3.1收到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处于危险状况并需要立即援助的确切信息时;或.3.2继告警阶段后与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建立联络的进一步尝试失败和进行更广泛查询不成功表明有遇险情况的可能性时;或 .3.3收到的信息表明船舶或其它航行器的运行效率受到损害并达到可能处于遇险状况的程度时。
4.5救助协调中心和救助分中心在紧急阶段期间应使用的程序4.5.1在宣布不明阶段后,救助协调中心或救助分中心,视情而定,须开始查询以确定人员、船舶或其它航行器的安全,或须宣布告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