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与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1 W/H=2.5
W/H=2~3
W/H=4
可产生舒适的外部空间
这是空间的封闭感完全消失, 产生类似庭院、广场的空间

退 水 成 街 览 水
古镇的巷弄一般尺度狭窄,布局随意。 宽高比小于1,是比较封闭的空间。 临河街道可以借助河流宽度大大增 加宽高比,尤其是两街夹一河的形式,宽 高比可以达到2.5左右,产生舒适的外部 空间,与不临河的巷道互为补充,充分利 用了水的空间,使古镇的空间感有层次变 化,并且舒适得当。

临 水 而 立 映 水
桥的第一功能是交通。 其次,桥是观景、休憩场所。 最后,桥是人流交汇之所,南来北往商船聚集之 处,桥头各角建桥楼,店铺、茶楼聚集于此。

跨 水 卧 桥 筑 水
一般而言,桥与桥头空间及 附近建筑构成古镇的核心,而这 个核心形成的基础就是水。 河流交汇处,桥越多,越易 形成核心。
街 桥 楼 桥 楼 桥 市
核心空间常为


桥 楼 街
“桥楼制”
桥 楼 市

跨 水 卧 桥 筑 水
河埠 ,俗称“水桥头” ——两大功能
生活、交通

流 水 漫 埠 生 水
三种基本形式
转折式
平行搭接式
垂直式

后又产生上述基本形式复合的埠头。
流 水 漫 埠 生 水
河埠空间有公私之分。
河埠下延到水下,人可走入水中, 是古镇直接与水相连的空间,亲水 性极强。 河埠是水路的出口也是入口——迷你 码头,连接水、陆,上船、下船之处, 也易形成人口的集聚中心。
同时,这也为临水建筑增加了活动 空间,可做家务也可邻里交往。

退 水 成 街 览 水

临 水 而 立 映 水
倒影是古镇建筑与水发生间接联 系最强烈的地方。 建筑高度的控制,一般一至两层。 建筑影高与水宽比例适宜,不宜 太高。
圆拱桥——闭合的倒影

临 水 而 立 映 水
拱桥与影“圆满”
连接水中两岸倒影的半圆拱桥影,是 追求美的体现。人们利用水制造美景, 与水亲近。

因 水 成 镇 依 水
南浔
2.水流走势 ——决定古镇发展方向

因 水 成 镇 依 水
最具特色、最典型的枕水民居
乌镇水阁房
构造: 房舍架在河上,下面 用圆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 上架横梁,隔上木板,再围墙 盖顶成屋。

枕 水 而 居 听 水

枕 水 而 居 听 水
水阁房是真正意义上的枕水而居。三面 临水,楼板下是水,取水用水方便,凭窗可 观市河风光。枕水而眠,意蕴无穷。
街巷类型
露天
披檐
廊棚
骑楼
混合

退 水 成 街 览 水
河 街 空 间 类 型

退 水 成 街 览 水
传统街巷、水巷的 空间指标
比例数值
W/H<1
空间感受
空间的封闭感较强,当空间连 续采用这一比例时可能产生恐 惧感 比较舒适的封闭感 在此以上不能产生封闭感
街巷、水巷的 宽度W 河两侧建筑物 的高度H 的比例W/H
这一建筑类型集实用与经济美观为一体, 颇具魅力。
分析:这是建筑与水发生的关系。不同 于一般建筑对水的避让,采取的是一种 贴近水、进入水空间的建筑方式。这使 得建筑所处的环境独特,别有趣味。以 “进”亲水,是古镇与水亲密性的体现 之一,将生活融入水中,静品水声。

枕 水 而 居 听 水
临水建筑的退让,在河边形成临河街巷
江南古镇与

江南原意长江之南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湖北以南的(长)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带 唐朝江南道 ——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丹阳以东南和安徽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六府 ——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淞江、嘉兴 清朝江南四省 ——江西、浙江、江苏、安徽 近代专指苏南和浙北一带
• • • •
水是江南水乡环境的母体,因水而生 水是江南古镇最不可缺少的元素 水是交通要道,负责对外联系 水是生活的重要空间
脉络:水--
形声间影核口
1.水网形态
—— 决定镇的形态
单道河流形成带状城镇 “十”、“上”字形河流形成星形城镇
“井”字形河流形成方形城镇
网状或树枝状河流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团性城镇
江南的范围
江南的范围
现在一般意义的江南水乡范围与 江南六府范围大致 相同:





常——(江苏) 湖——(浙江)
大致范围
周庄:中国第一水乡 同里:东方小威尼斯 乌镇:商业开发最成功的“枕水人家” 南浔:中西合璧的巨富古镇
西塘:最具原生态型的古镇 甪直:江南的"桥都"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镇 代表

流 水 漫 埠 生 水
结语
• 江南古镇因水而生,它的躯体处处流淌着 水的印象。 • 古镇的很多建筑元素都是因地制宜,适应 水环境,与自然和谐 • 适应中更有创造,懂得去利用和享受水, 与水的关系亲近而不冲突。 • 保护、发展与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