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精品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达成目标教后反思交流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学达标质疑解析延伸目标精炼回顾再现目标1、师出示54页课本图片。
2、火星的表面怎么有点像地球?其他行星是不是也这样呢?揭示课题:太阳系一、太阳系家族成员1、师: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2、师引导: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师:查找资料,了解太阳系家族成员之间还有哪些不同?二、介绍太阳系成员知识。
1、师分别介绍:太阳、木星、彗星、小行星、流星知识。
2、讨论:小行星与大行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生谈收获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太阳系家族,而且你们也学会了搜集资料,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1、学生观察。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了解到: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哈雷彗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
《太阳系》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过程与方法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准备】太阳系图片、课件、九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1、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课件出示的材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根据课件的材料)(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3)提供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3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第1节《太阳系》。
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太阳系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各行星的名称、顺序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 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难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2. 新课展开:(1)太阳系的组成:讲解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2)行星运动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行星运动轨迹,讲解开普勒定律,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特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的未知天体。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太阳系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一道关于太阳系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2. 内容:(1)太阳系的组成(2)行星运动规律(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太阳系由()、()、()、()等天体组成。
(2)选择题: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
2. 答案:(1)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2)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如太阳系的起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及其形成。
2、了解八大行星。
3、初步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意识。
四、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教师准本有关太阳系的录像资料,课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地球属于什么系吗?(学生回答)那么你们有知道在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吗?它们又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遨游太空。
2.出示PPT,展示学习目标。
3.让学生们预习课本,了解太阳系的知识。
学生会提出问题,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教师可以留有悬念,并将答案在视频中公布。
4.欣赏图片,开阔学生视野。
5.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
地心说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
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
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的观点是:(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太阳系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6. 了解太阳系的概况。
太阳系就是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能看到它。
由于它那荧荧的淡蓝色光,西方人用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的名字来称呼它。
在中文里,把它译为海王星。
海王星呈扁球形,大气中主要含有氢,海王星是一个狂风呼啸、乱云飞渡的世界,在大气中有许多湍急紊乱的气旋在翻滚。
由于海王星离太阳太远,因此它表面温度很低,通常在零下200摄氏度以下。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海王星有8颗卫星。
3、彗星彗星是由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的大冰球。
最著名的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
4、流星流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
流星体在靠近地球轨道时,有些被地球引力场捕获,在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产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叫“流星”。
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做陨石。
5、小行星小行星,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太阳系中大部分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称为小行星带。
6、矮行星矮行星,近于圆球,围绕恒星运转,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也被称为侏儒行星。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大会定义了矮行星,也就是那天,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从此太阳系九大行星变成了太阳系八大行星。
7、小结:太阳系家族二、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请根据表中八大行星的有关资料,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1、建模工具:彩色橡皮泥、小尺和轨迹模型图2、建构模型需要考虑的问题每一个天体的大小是否符合比例,不能出现一样大,一样小的现象。
每个天体放在准确的轨道上,摆放次序科学合理。
如:不能把海王星的放在离太阳最近的水星轨道上。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橡皮泥捏制不同的行星,使每一个天体更加容易区别。
3、视频:制作模型指导4、建模步骤①取橡皮泥②捏制:用小尺衡量球体直径,使大小符合标准③捏好后,放入相应的轨道④摆好后,坐坐好,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5、通过建模你对太阳系有何体会或发现?明确:◆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远近不同◆八大行星的大小区别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三、合作探究视频:冥王星为什么被除名四、课堂练习1.在太阳系大家族中,月球属于()A.卫星B.行星C.矮行星2. 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A.金星B.木星C.水星3.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是( )A.金星B.水星C.土星4、判断题(1)太阳系中,土星距离太阳最远。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到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等。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形成、行星运动的规律等深层次内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学会用图表和文字描述太阳系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2.难点:太阳系形成的原因、行星运动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宇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行星的特点,总结太阳系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卡片;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4.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的美丽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阳系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观看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的各种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天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球、月球和行星等。
他们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太阳系的整体概念和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太阳系的整体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掌握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能够描述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太阳系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太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难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或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天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用于小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太阳系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组成。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中的各个行星以及太阳系的特点。
教材内容涵盖了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太阳系的资源分布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太阳系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勇于提问,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
2.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运动规律,理解太阳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构成及各个行星的特点。
2.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太阳系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太阳系模型或挂图,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3.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太阳系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2.呈现(10分钟)呈现太阳系的模型或挂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接着,介绍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包括它们的名称、特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太阳系的问题。
例如:“太阳系中的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天文知识的基本概念。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理解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2.难点: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促进他们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
3.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
然后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同时,展示太阳系的结构,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太阳系的椭圆轨道和行星的相对运动。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精彩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变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太阳系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行星运动规律。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行星运动演示仪。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行星模型、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系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特点,提出问题:“太阳系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有什么特点?”2. 例题讲解(1)太阳系的组成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太阳系成员及其特点。
(2)行星运动规律通过演示仪和课件,讲解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引导学生了解行星运动规律。
3. 随堂练习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按距离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彗星等2. 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太阳系的组成及各成员的特点。
(2)解释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并举例说明。
(3)分析太阳系形成与演变的过程。
2. 答案(1)太阳系的组成及特点:见板书设计。
(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见板书设计。
(3)太阳系形成与演变过程:见教材相关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了解太阳系的真实面貌。
(2)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鼓励学生关注天文领域的新发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行星运动规律。
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太阳系》教科版
师:通过观察,能不能说一说什么是太阳系?生:(预设: **星有卫星——其他星也有吗?大小不同——大小相差多少?有的有卫星有的没有——你看到哪些有哪些没有?公(自)转的周期不同——怎么不同了?颜色不同——为什么不同?)师:刚才的观察让大家对太阳系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这就是太阳系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这次观察活动结束后,共同回答“为什么叫太阳系?”这个问题。
(3)第三次观察——场景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回答为什么叫太阳系。
3、构建太阳系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太阳系有了这么多了解。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在头脑中建造一个太阳系,首先我们要建……然后再增加……还需要有……学生闭上眼睛,共同构建太阳系。
师:在构建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生:(预设:太难了、大、复杂、有规律、神奇)三、拓展延伸1、师:太阳系对我们来说已经很庞大、很复杂、很神奇了,那么太阳系之外是什么呢?生:银河系。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银河系。
学生介绍师:太阳系那么大、那么复杂,和银河系相比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里面是现阶段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观看、谈感受。
2、师:科学家们对宇宙刻苦的、不断研究,缘自于对所研究对象的深深热爱,我们来听一听这首《太阳系之歌》,它的词作者是著名的火星研究专家郑教授。
希望每位同学都成为像郑教授这样《太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掌握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八大行星的运动和分布状况决定的,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七章《探索宇宙》中的第三节《太阳系》。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的运行轨迹、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以及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行星的运行轨迹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索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特征。
3.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行星的运行轨迹及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及各天体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介绍太阳系的组成,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讲解行星的运行轨迹,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
(3)详细讲解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
(4)介绍太阳系中其他天体,如小行星、彗星等,丰富学生的宇宙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型,描述行星的运行轨迹。
(2)分组讨论,分析八大行星的特点,并进行汇报。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太阳系知识的掌握。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2. 行星的运行轨迹3. 八大行星特点4. 太阳系其他天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运行轨迹。
(2)比较八大行星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了解。
2. 答案:(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行星的运行轨迹: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八大行星特点:略。
(3)太阳系其他天体:如小行星带、彗星、矮行星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5.太阳系【教材简析】《太阳系》一课是学生在五年级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以及六年级所在单元中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扩展到对太阳系一个天体系统的观察认识。
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一次性地利用数据建立相对科学的模型,而是先让他们自行交流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资料,而后再引导正确的排序,开展第一次建模,在第一横格上画上太阳系模型。
面对建模,师生交流后自然引出八大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这一组数据,并根据最远只能是1米这个有限距离来按比例缩小数据(按正常教学进度,六年级孩子数学课上刚刚学过比例尺这一内容),进行第二次建模。
第二次建模的图形,给孩子们的视觉带来了极大的冲突,原来八大行星的远近比例绝非常见的太阳系插图那样!随后进一步引入行星赤道直径的数据,在校园操场(走廊上)进行实物建模(由于空间有限,只进行近地行星建模),进一步感受太阳系的浩瀚。
最后顺势播放视频资源——美国几位制片人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等比例太阳系模型。
【学情分析】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且这一发展过程中,仍是以具象思维占优。
这也就决定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所以,鉴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将宇宙内容主要分布到了高段年级,但在学习这部分抽象知识的时候一般都还非常有必要借助于直观操作活动。
上述基于孩子的认知基础而逐层深入开展的三次建模活动以及最后图像资源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感知,而且还让他们亲历了探索、发现天体表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同时还可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科学探究目标1.收集资料,初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太阳系》教科版
《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 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 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
2.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们还一起围绕太阳运动。
(出示图片:地球和月球、地球月球和太阳)2. 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学生自主回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板书课题《太阳系》)(二)认识太阳系1.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播放视频:宇宙中的太阳系、太阳系的组成)(播放动画:八颗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3.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出示图片: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小行星带)(三)建立太阳系模型1.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太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
《太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1、《太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科学探究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 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
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阳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四.观察太阳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2.安全教育:(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3.组织学生室外观察4.交流发现2、《太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与土星的照片,抢答,知道它是谁吗?2、他们处在什么星系中呢?3、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太阳系。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太阳系》这一主题,该内容出自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第三章《宇宙探索》的第三至第五节。
具体内容包括: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八大行星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以及探索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顺序及特点。
2. 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生物的重要性。
3. 了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认识到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八大行星的特点及顺序。
教学重点:太阳对地球生物的影响,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月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介绍太阳系的基本组成,讲解八大行星的顺序及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太阳系简图,标出八大行星的位置。
4. 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生物的重要性。
5. 互动环节(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分享各自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基本组成2. 八大行星顺序及特点3.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4.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太阳系简答题(1)请简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2)列举八大行星的顺序及特点。
(3)简述太阳对地球生物的重要性。
答案:(1)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
(2)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特点:水星最接近太阳,表面温度极高;金星表面有浓厚的大气层;地球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火星表面有火山、峡谷等地理特征;木星体积最大,有众多卫星;土星环状结构明显;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表面温度较低。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3.5太阳系》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模型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天文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地球、月球等。
但他们对太阳系的整体认识还不够系统,对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太阳系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卫星等天体。
2.掌握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组成及其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太阳系中的各种天体。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模型等,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太阳系的图片、模型等。
2.太阳系模型:用于学生实践活动。
3.学生分组: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太阳系的组成,介绍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最新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优质学案例
《太阳系》教学案例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知道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利用互联网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与操作实践,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了解国内外有关探索太阳系的情况,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及辩论活动,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品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激趣1、媒体播放:神舟七号飞入太空2、谈话:师:这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一件什么事件?生1:2008年9月25日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生2:地点在甘肃酒泉发射基地。
生3:……师:看了神舟七号飞入太空,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科学家真了不起!生2:我为咱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生3:我想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这样的科学家!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把探索和游览的目光集中到了神奇的宇宙,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师:我们所在的星球属于宇宙中的太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太阳系更多的奥秘吧!(板书:太阳系)3、交流已有准备师: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生1: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生2: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发热发光。
生3:月亮本身不发光,但可以反射太阳光。
师:看来大家对太阳系有了一些认识。
(二)、初步构建新知1、收集资料师:为了进一步认识太阳系,老师为大家设置了一个名为“太阳系”的课件,让我们点击“星体知识”,从中获得关于“太阳系”更多的知识,学生操作观看。
2、交流新知师:谁来交流一下,你对太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播放。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太阳系》。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等基本概念,并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太阳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行星运动规律。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太阳系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 教学新课(1)太阳系的组成a. 太阳b.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c. 行星卫星d. 小行星带、彗星、陨石等(2)太阳与地球的关系a. 万有引力定律b.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3)探索行星运动规律a. 开普勒定律b. 各行星运动特点3. 例题讲解以地球公转为例,讲解行星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出示太阳系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2.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3. 行星运动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太阳系的组成。
b. 解释地球公转的规律。
c. 分析太阳系中哪个行星的卫星最多,为什么?2. 答案:a. 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彗星、陨石等组成。
b. 地球绕太阳公转,遵循开普勒定律,呈椭圆形轨道。
c. 木星的卫星最多,原因在于其体积大、引力强,容易吸引小天体成为其卫星。
《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学生能够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等。
学生能够掌握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教学难点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讲解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演示法演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演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4. 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5. 实践法组织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
组织学生进行太阳系的观测和研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和分布情况。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吗?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揭示课题:《太阳系》。
2. 讲授新课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讲解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宇宙
第5课时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
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
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学后记:
学习小提示: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启航,展开你自信和智慧的双翼,乘风踏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收获无限风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