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周城白族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非遗直播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究——以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为例

非遗直播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究——以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为例

非遗直播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究——以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为例作者:刘静陈俞颖崔嘉惠李露璐来源:《传播与版权》 2021年第9期刘静,陈俞颖,崔嘉惠,李露璐[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5G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直播的技术壁垒,非遗文化也借助直播实现快速发展。

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手艺经过历史的打磨,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象征。

而在新环境下,传统非遗技艺需要应对新环境、做出新改变。

本文主要在系统概述非遗直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法,探究周城村白族扎染在开展非遗直播的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非遗直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非遗直播;周城扎染;现实困境;发展路径[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非遗的直播路径探究—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164)。

[作者简介]刘静(1997—),女,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俞颖(1994—),女,云南蒙自市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崔嘉惠(1997—),女,广东东莞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露璐(1996—),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应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找到自己的生存路径,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在新媒体语境下,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非遗的发展路径,如结合新技术进行多元整合传播[1];借助政策的东风,与文化自信相结合,拓宽传播渠道[2];抓住机遇,实现“非遗+”的跨界融合以及跨媒体融合[3]。

而“非遗+直播”的模式,是非遗开辟新的发展途径的有效策略。

相关人员在直播间用场景化的传播模式将非遗的文化内涵、制作技艺以及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方式等传递给观众,能使非遗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生活,让年轻人了解、接纳并喜欢上非遗,让其不再是以往屯在传承人之间的小圈子里神秘而不可接近的东西。

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

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

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摘要】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为主题,从挖掘和传承白族传统节日和习俗、保护和开发白族建筑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创新、结合自然风光的旅游路线规划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深层次开发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未来应该继续加强研究,推动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传统节日、习俗、建筑文化、手工艺、旅游路线、市场营销、促进、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白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白族民俗文化融合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多种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深度挖掘和开发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区形象,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还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促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进一步开发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传承白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白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白族传统节日和习俗、建筑文化、手工艺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的到访,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通过深层次开发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深入挖掘和研究白族民俗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大理周城民族扎染业面临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

大理周城民族扎染业面临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

大理周城民族扎染业面临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既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加快少数民族同胞致富步伐,又能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提升文化自信。

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指导,多学科交叉研究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找出大理周城村民族扎染产业面临的发展瓶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人文关怀,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少数民族同胞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能力,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研究典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大理周城村扎染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目的在于实现突破,促进特色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周城村扎染产业陷入了旅游产品同质化的泥潭,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底蕴深厚的白族文化贯穿扎染生产制作整个过程,但是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跟不上,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产业脱节,导致扎染制品在市场上缺乏辨识度,扎染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发现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借助特色产业传承白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从业者专业化程度,依托电商平台,开拓白族扎染产业市场空间;将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扎染产业化过程中,突显周城扎染产业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建立扎染企业反哺扎染文化保护机制。

以此促进白族文化传承,加快周城村扎染产业发展。

本文亮点有两方面,一是突破传统扎染产业研究范围,如纺织学、美学主要研究扎染制品的自然属性,而本论文结合民族学、管理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知识,研究扎染制品对社会的产业价值属性。

二是运用社会调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掌握周城村扎染产业发展现状,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得出实际解决方案。

研究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思路。

民俗旅游文化社区参与的层次分析——以大理喜洲镇周城白族村为例

民俗旅游文化社区参与的层次分析——以大理喜洲镇周城白族村为例
个阶 段 。
“ 济 精 英 + 户 ” 与 模 式 仍 保 持 稳 定 上升 状 态 , 全 民参 经 农 参 但

2 6 人论 1 民坛 1

责编, 丰家 卫 ( 实习)
与的积极 性减弱。 值得一提的是, 多年 扎染产业 的经营使得周 旅 游协 会。 委 会 作 为 州政 策 的主 要 执 行 者 , 村 也在 村 中起 到 了
城 白族 居 民 的 经 济 意 识 和 产 业 意 识 发 生 了质 的 转 变 , 分 退 积 极 的引 导作 用 。 着 产业 参 与 面 的扩 大 , 济 效 益 的上 升 , 部 随 经 出扎 染产 业 的村 民转 向经 济 作 物 种 植 、白族 服 装 加 工 、 品加 政 府 财 政 税 收 快 速 增 长 , 当 地 的 “ 哺 ” 度 加 强 , 城 旅 绣 对 反 力 周 工、 游 餮 饮、 色 客 栈 等 高 收 入 旅 游 副 业 。 0 6} 0 7 , 旅 特 20  ̄20年 U 游 环 境 也 获 得 了显 著 的 改善 , 当地 社 区居 民参 与 的 自信心 普 遍
扎 染 制 作 工 艺 被 纳 入 到 中国 “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录 , 产 业 增 强 。 非 名 其
规模 及联动效应进 一步扩大, 周城 人均年收入 达 ̄ 4 0 元, J t5 0
综 上 所 述 , 城 民俗 旅 游 的 社 区 参 与 已经 步入 成 熟 参 与 周
其 经 济 效 益在 大 理 地 区 的行 政 村 中 位 居 前 列 。 是 周 城 白族 层 次 , 也 还存 在诸 如 村 民利 益分 配 不 公 , 神 参 与 与实 体 参 这 但 精 民俗 旅 游 “ 英 ”带动 , 民参 与 , 换 意 识 , 现产 业 联 动 和 与 不 同步 , 行社 参 与 力度 弱 等 问题 , 精 全 转 实 旅 如果 不 能 有 效 解 决 这 些

大理周城城镇化建设的产业特色

大理周城城镇化建设的产业特色

促 进 产业结 构调 整结 合 ,大力 发展 民族 民营 经济 , 培 育优 势 产 业 和 特 色 经 济 ,形 成 民族 特 色 产 业 ,
促 进小 城镇 经济 发展 。 周 城 总人 口上 万 人 ,其 中 白族 90 0人 ,占 8
总人 口的 9 % ,是 中 国最 大 的 白族 聚 居 自然 村 。 9
I d s r lCh r c e itc n t u s f n u t a a a t rs i s i he Co r e o
Ur a i a i n a l Zh u h ng b n z to tDa i o c e
L ANG a q n I Y — i ( n tueo ax m,D l U i r t,D l 6 0 0 ,C ia Is t f ri it M s ai nv s y ai 5 2 1 h ) ei n
Absr t: I d sr st e ba i fa twn. Th ae ef c n h u l — p ef c a e r aie n tac n u ty i h ss o o e s l — fe ta d t e b id u fe t c n b e lz d i
tr f h i d t aia in. Zh u h n h s c iv d uc e s n e ms o t e n usr lz to i o c e g a a h e e s c s o mi o t c t r l n u t a n r y ul a i d sr nd i u y tu im a e n t e c l u e o ia d Ti o rs b s d o h ut r fBa n e—d e ta e i h o r e o r a ii g T a a trs r y r d n t e c u s fu b n zn . he Ch r ce i— t s o o c e gSi d sraia in ha eg v n USan w hikig whih wo l a e efc so h i fZh u h n ’ n u ti l t v ie e t n n c u d t k fe t n te whoe c z o l

浅谈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民族学概论

浅谈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民族学概论

文献综述二О一一年十月十九日《浅谈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参考文献综述姓名:张云洪学号: 094040262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班级: 09级行政管理班前言大理白族本主文化是指基于大理白族本主信仰而形成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

白族的本主信仰,是白族社会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在社神的基础上不断叠加而形成。

在白族社会实现和谐有序的内在需求之下,众多体现白族社会价值观念的形象载体被塑造成本主神,这些形象载体既包括自然物也包括由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各种宗教形象与历史人物。

本主信仰的实质或最终目的,是建构白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及对自己的自信,帮助其实现各种人生福祉,同时实现社会有序、和谐与永续发展。

由于本主信仰自身持有的开发性与包容性使其在历史演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融汇着各种外来文化,这便形成了本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时代性及超强的适应能力。

受此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本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部结构重心自然各有不同。

在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注重其时代性与适应性的同时加强对各种新兴现象及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极为重要,这既是一种时代发展的督促也是一种现实生存的需求,我们理应重视。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为中心展开讨论力求以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为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由此引发人们对新时期传统文化保护的新思考。

当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已深入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在有力推动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正以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受市场经济磁场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特点。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同样深受影响。

尽管市场经济的磁力为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契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外来文化纷纷涌入,其中不乏有害信息,这点我们必须关注。

大理古城最新现状分析报告

大理古城最新现状分析报告

大理古城最新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白族风情,自古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然而,近年来古城的旅游业发展遭遇了一些问题,本报告将对大理古城最新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古城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 旅游资源的优势1. 文化遗产丰富。

大理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古城墙、古街巷、寺庙等,这些都是游客感受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2. 白族民俗风情。

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白族文化独特而丰富,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白族风味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民族文化。

3. 自然景观秀丽。

大理周边有苍山、洱海等自然景观,拥有独特的自然美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观光、休闲和户外活动的机会。

二. 问题与挑战1. 过度商业化。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大理古城商业化程度过高,街道上的商铺过多,给游客带来嘈杂和喧闹的感觉,影响了游客体验。

2. 老旧建筑维护不善。

大理古城的建筑大多为明清风格,但由于维护不善,许多建筑面临破损和腐蚀的问题,需要加强保护和修缮。

3. 环境卫生问题。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古城面临着环境卫生问题,如垃圾处理不规范和卫生设施不足等,需要加强管理和改善环境质量。

三. 解决方案1. 合理规划发展。

制定合理的规划,控制商业化程度,保持古城的文化原貌,提升游客体验。

2. 加强建筑维护。

加大投入力度,修缮老旧建筑,加强防治腐蚀和破损,保持古城建筑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3. 改善环境卫生。

增加垃圾桶数量,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提升公共卫生设施,保持古城的清洁整洁。

四. 推广与宣传1. 组织特色活动。

举办白族文化节、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与,提升古城知名度和吸引力。

2. 利用新媒体宣传。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推广大理古城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观。

3. 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服务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

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

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摘要】白族民俗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白族民俗文化的特点,挖掘白族传统节日文化、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结合,并探讨了市场推广策略。

深层次开发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于丰富当地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魅力。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白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与挖掘,推动深层次开发,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通过本文探讨,可以帮助更好地认识并利用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关键词】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白族传统节日、特色手工艺、文化传承、创新、市场推广、发展前景、结合、重要性、策略、挖掘、展望、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白族民俗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白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之一,包括语言文字、服饰、饮食、节日、习俗等方面。

白族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宁蒗县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白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和体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开发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加深人们对白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必要深入探析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通过对白族民俗文化特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手工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以及市场推广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繁荣,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1.2 研究意义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白族这一少数民族而言,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吸引力。

白族婚俗体验休闲旅游开发研究

白族婚俗体验休闲旅游开发研究

白族婚俗体验休闲旅游开发研究作者:殷群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04期摘要:云南大理周城白族婚俗体验休闲旅游具有旅游体验、文化传播、休闲娱乐、以人为本、审美教育的旅游价值。

通过分析大理周城白族婚俗体验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开发时应注意处理好白族婚俗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周城白族婚俗体验与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整合、游客与当地村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认真规划,分步实施等问题,提出合理的旅游开发对策,为发展大理周城白族婚俗体验休闲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周城;白族婚俗;体验休闲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4-0247-04大理周城村隶属于大理市喜洲镇,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下关以北38公里处的滇藏公路214国道旁,东临洱海桃源码头,背靠苍山第一峰云弄峰,村西北方是著名的蝴蝶泉景区。

周城是全国最大的白族村,总人口10 350人,是大理地区白族民俗风情保存最完好的村寨之一。

以周城白族婚俗为依托,结合周城周边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周城白族婚俗体验休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理周城白族婚俗体验休闲旅游的旅游价值1.旅游体验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出自愉悦的目的并利用余暇所获得的异地性休闲体验[1]。

科恩发表于1979年的《旅游体验的现象学》一文,是最早从现象学角度审视旅游体验的学术论文。

在《旅游体验的现象学》中,科恩将旅游体验方式划分为五种类型:休闲的方式(The Recreational Mode)、消遣的方式(The Diversionary Mode)、经验的方式(The Experiential Mode)、实验的方式(The Experimental Mode)和存在的方式(The Existen tial Mode)[1]。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大理白族发展现状

大理白族发展现状

大理白族发展现状
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州及周边地区。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大理白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状况逐渐改善,呈现出以下的发展现状:
首先,旅游业是大理白族地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大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这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大理白族地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同时,旅游业的兴起也为当地白族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民生状况。

其次,大理白族地区加大了对文化保护和振兴的力度。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大理白族拥有独特的语言、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加强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管理,举办了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提升了社会对白族文化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此外,大理白族地区也注重发展现代产业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鼓励企业投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教育和医疗设施,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最后,大理白族地区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为中国西南部的重要区域,大理白族地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邻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合作。

这促进了大理白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互动,提升了地区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大理白族地区在旅游业、文化保护、现代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些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也为大理白族的长远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大理市周城村扎染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大理市周城村扎染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大理市周城村扎染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作者:刘文颖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8期摘要:在大理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中,大理市周城白族村扎染产业具有典型性。

对其发展模式、生命周期、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探究,揭示扎染产业发展规律,对于构建白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帮助当地居民进行具体产业项目的优选,促进白族地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文化产业生命周期发展模式1、周城产业概况周城村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村中的白族建筑、服饰、饮食、民俗、节庆、扎染等传统手工艺等可称为白族民俗之典型,具有“白族民俗活化石”之称。

周城村自古人多地少,耕地有限,村民擅长“亦耕亦织”的生活,染织产业基础较好。

周城扎染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扎染技艺不仅是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更是当地主要的文化产业支撑。

从80年代开始至今依靠扎染产业的发展,周城村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金花之乡”、“扎染之乡”,曾先后荣获“中国特色经济村”、“小康村”、“亿元村”等荣誉。

1996年周城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扎染艺术之乡”,2005年,该村的扎染工艺又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染产业的空前地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

周城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扎染为龙头,以服装加工、特色餐饮、民俗旅游、建筑、运输等为辅助的多元产业结构和模式,其产业发展潜力大,社区参与面广,农民经济收益好,其发展模式成为了大理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

同时,对大理地区其他村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2、周城村扎染产业生命周期及产业模式分析要借助“周城模式”更好地带动大理其他民族村落的发展,对周城扎染产业生命周期的解读和产业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生命周期(Industry Life Cycle)是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是指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关于白族调研报告

关于白族调研报告

关于白族调研报告白族调研报告白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约有136万人口,是中国现存的56个民族之一。

白族一般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滇西北地区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

本报告旨在对白族的人口、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

一、人口分布白族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其中大理州是白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据统计,大理州约有110万白族人口,占全国白族总人口的总数的大约80%。

此外,在云南其他地区和一些省市也有分散的白族居民。

二、历史与文化白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他们在古代就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有着广泛的交往。

白族文化深厚,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婚嫁、服饰等方面。

白族人的主要语言是白语,属于藏缅语系,有白话和白文字体两种表达方式。

在艺术方面,白族人擅长制作木雕、石刻、竹刻和织布等手工艺品。

他们的古建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婚嫁习俗方面,白族的婚礼非常独特,通常进行三天三夜,有独特的歌舞表演和仪式。

白族的服饰也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男性通常穿长袍、白色上衣和短裤,女性则穿白色上衣和长裙,头上戴花环。

他们的服饰也是当地旅游景点的一大吸引力。

三、经济白族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还有水果和蔬菜等特色农产品。

此外,白族人还从事畜牧业,养殖山羊、牛等牲畜。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白族地区的经济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地民俗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一些传统手工艺也成为了当地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云南省政府也加大了对白族地区的投入。

如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设施,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四、存在问题和挑战尽管白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地理因素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偏远地区的居民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此外,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面临着市场竞争和商品同质化的挑战。

大理白族发展现状

大理白族发展现状

大理白族发展现状大理白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州。

白族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发展历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大理白族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大理白族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前,白族人大多从事农业和手工业,收入较低。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大理白族开始开展土特产品的销售,并开设了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

此外,大理白族还积极发展农业产业,推行现代化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了农业效益。

同时,大理白族还在工业、科技和服务业等领域加大投入,提高了产业结构和质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其次,大理白族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过去,由于交通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大理白族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大理白族积极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并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

现在,大理白族拥有了一批优秀的学校和师资力量,学校的毕业生能够进入国内一流的高校继续深造。

此外,大理白族还开展了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教育,保护和传承了自己的文化遗产。

再次,大理白族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过去,由于受限于条件,大理白族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财政保障,大理白族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现在,大理白族享受到了与其他地区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此外,大理白族还加强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推动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最后,大理白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过去,大理白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大理白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现在,大理白族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人们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更多的文化活动和娱乐选择。

综上所述,大理白族在经济、教育、社会保障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然而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环境污染和文化保护等。

大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大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2019年2月下半月刊大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聂晓茜近十年来,大理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转变的背景下,抓住了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的历史机遇,以解放文化生产力为基础,以多元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推进;从单一景点文化营造建设转变成为多元文化片区建设;从单一形象宣传转变成为多元文化品牌培育和提升;从单一产业支撑转变成为多元产业融合互动;从单边地区竞争转变成为多边区域竞合。

引言“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五朵金花》中脍炙人口的旋律拉开了大理以观光为主体的旅游发展序幕。

经历“七五”起步“八五”打基础,大理旅游在“九五”时期取得了大发展,成为滇西经典旅游线路上的关键节点和目的地。

早在1999年大理市接待海内外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4亿元,占大理GDP的27%。

与此同时,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的丽江于1994年开始迅速崛起,到2004年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城一跃成为拥有三项世界遗产的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再加上大理“大锅菜”式的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三角债”的持续困扰,以及“25元游大理”的恶性降价竞争,大理已经从以往的旅游“目的地”逐步转变成为旅游“中转站”。

因此,危机的日益加剧迫使大理必须对其文化资源的认识和发展方式要有新突破。

一、从“政府主导”转变成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将大理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

依托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大理以“过去,大理创造了文化;今天,文化成就了大理”为题,开展了一场关于创新认识大理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及其厚重性、多元性和丰富性的大讨论。

全州上下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提升动力,旅游又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形成了高度共识。

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为依托,以文化体制创新为动力,实现文化和旅游互动发展的道路。

白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时代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白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时代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白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时代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

白族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白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白族传统文化却面临着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白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白族传统文化的现状1.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白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其文学、音乐和舞蹈艺术。

然而,白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保护和继承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白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传统的白族文化遭受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昔日的村落已经改头换面,传统文化遗产建筑随之消逝。

传播白族传统文化的一些手段,比如说民族文学、音乐表演和宗教节庆等传统文化元素,已经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和学习。

2.语言和文化认同的危机语言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人民民族的集体记忆。

然而,白族语言正在逐渐淡出现代社会。

白族文化的存在感也受到了挑战,尤其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白族文化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或认同。

3.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白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被较少关注,而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的推进,白族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

现代生活方式和技术革新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娱乐和生活方式,但也使得白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走向了边缘化。

在媒体上,关于白族文化的报道和宣传很少见,文艺作品中也没有反映白族文化特征的作品,这一点对于白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白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1.推广白族传统文化白族传统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非常重要。

传播和推广白族传统文化将会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也能引领更多人了解和认同白族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推广白族传统文化,如电视、报刊、互联网、文艺作品和民间艺术家等。

2.加强基础建设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继承白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理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理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理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以文旅融合背景下大理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为题,本文将探讨大理旅游业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大理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然而,也面临着旅游业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如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实现大理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质大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古城、古镇、古村、古建筑等。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质。

可以通过加强文化保护、修缮古建筑、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将大理的历史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提供更加独特、丰富的旅游体验。

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是支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理作为一个热门旅游城市,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

例如,加大对旅游交通的投入,改善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酒店、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的规模和品质;建设更多的旅游接待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提供便捷的服务。

四、推动旅游创新发展旅游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理可以通过创新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方式,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例如,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结合当地的文化、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推出深度游、体验游等新型旅游产品。

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打造旅游+文化、旅游+农业等多元化发展模式。

五、促进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应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大理应加强旅游业与农业、手工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

例如,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培育传统手工艺品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举办文化创意活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理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大理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大理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大理州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地区。

除了旅游业,大理州还有许多其他产业,包括农业、手工业和服务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理州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而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灰色关联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本文将从大理州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角度,对其灰色关联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大理州的产业结构。

大理州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旅游业、手工业和服务业。

农业是大理州的传统产业,包括稻米、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

旅游业是大理州的支柱产业,包括大理古城、洱海景区等著名景点。

手工业主要包括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如手织布、银器制作等。

服务业则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理州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旅游业和服务业在大理州的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则在逐渐减少。

这一变化使得大理州的经济增长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并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与此一些灰色关联问题也随之而来。

其一是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大理州,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垃圾过多、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大理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其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强势崛起,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式微。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一些人群的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

农村地区的农民失业率较高,而城市地区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收入较高,这种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带来了社会问题和稳定隐患。

其三是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虽然大理州的旅游业、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农业和手工业依然占据一定比重,并且是当地居民的传统产业。

产业间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加强,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理州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些灰色关联。

大理周城

大理周城

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白族农民3———大理周城村民段元参个人生活史研究朱炳祥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这一地区的农民到底能否适应这种社会文化变迁? 如果能够适应,其文化基础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大理周城白族村民段元参个人生活史的描述与解读,揭示了白族农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过程及其文化基础。

关键词:白族农民个人生活史商业智慧作者朱炳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

地址:武汉市,邮编430072 。

白族地区的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其主体是农民,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工商业社会,目前中国正在加速推行市场经济体系。

面对商业社会,白族农民是否具有适应性的商业智慧? 在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他们能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 本文通过白族农民段元参的个人生活史,对此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段元参是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白族村民,1938 年生,高小文化程度。

他小时候曾受到祖父经商意识的熏陶,但在集体化年代,这种经商意识又受到压抑。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段元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很好地发展起家庭经济,展示了他的商业智慧。

一、社会背景与家世周城为中国白族名村,自古以来就以农业经济为主。

清末民初,邻近周城的喜洲商帮兴起,带动了周城个体手工业(特别是染织业) 和商业的发展,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在1955 年进行的私营工商业户登记中,周城有染布户317 家,织布户58 家,其他手工业户合计105 家。

①扎染是传统工艺,是周城的特色经济,解放前有70 %的农户搞自织、自染、自销,有些甚至55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白族农民3①笔者在周城的田野工作时间为:2000 年1 月- 2001 年1 月(为期整一年) ,2001 年暑假、2002 年寒假、2004 年暑假、2005 年6 月和2006 年暑假。

每次调查期间,笔者都就段元参的个人生活史做过访谈,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在2002 年寒假、2005 年6 月和2006 年暑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周城白族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摘要:周城作为大理市白族文化特色村,以扎染业为主导,以旅游业、服装加工业等为联动的白族文化产业群发展迅速,正在成为大理市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对白族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对周城白族文化产业的产业模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总结“周城产业模式”,促进周城及大理白族地区文化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完善白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周城;白族文化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周城产业模式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131-02一、白族文化产业成为周城经济增长点的必然性当今全球,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导产业及经济增长点。

它在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强化国家和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加速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上的作用强大。

其中文化产业对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替代和联动效应上。

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只有一个地区的产业要素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获得了合理配置,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和综合生产率的提高,也才能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大理是滇西重要的白族文化旅游区。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俗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单纯依靠第一、二产业难以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白族文化资源,借助地域优势和旅游平台,走民俗文化旅游的道路成为产业首选。

周城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人口1万多,99%是白族。

西靠苍山,东临洱海,自然条件好,交通优势明显,有“白族民俗活化石”的美称,是中国著名的“扎染之乡”,村民经济意识强,具有良好的经济、产业和广泛地群众参与基础。

另外,在旅游业和扎染业的带动下,旅游餐饮、白族服装加工业等产业发展迅速。

作为大理白族文化产业试点村,大理州市政府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到目前,周城形成了独特的周城文化产业模式,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也达到了一定高度,文化产业成为周城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必然。

二、周城白族文化产业结构和发展现状(一)扎染业扎染业是周城的支柱型文化产业。

周城人多地少,自古就有染织传统。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历经农民散户自发、村办企业带动、个体精英主导、垄断竞争等四个发展阶段。

开始仅能供应本地市场,后建立周城扎染厂,拓展了欧美、日本等海外市场,产量和质量获得较大提升。

90年代中期,实行扎花到户,社区参与面迅速扩大。

解决了村内外近3万人的就业问题,每年扎花费达780多万人民币,村民由此致富。

每年扎染制品出口创汇200万美元,占周城社会经济总收入的48.9%。

周城村人均年收入从1999年的2000元增至2011年的7000多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扎染之乡”。

巨大的经济增值促使周城劳动力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1990年前农业劳动力占70%,到2000年下降到10%。

周城本土个体扎染商迅速成长,逐渐成为了周城扎染的产销主体,“个体经营+农户”模式也成为了扎染产业的稳定模式。

现在形成了17户扎染大户、40多家中小户的扎染个体产业群。

扎染成为了周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但是,由于手工艺品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缺乏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带动,使得周城扎染后劲不足。

加上行管缺失,人才缺乏,技术垄断,滥用染料,乱排乱放等问题,制约了周城扎染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旅游业作为大理白族文化旅游片区的核心区,周城现有人文自然景区7处。

周城在宗教、建筑、服饰、餐饮、民俗等白族传统文化上具有较强代表性。

包括有蝴蝶泉、本主节、2500多座白族传统院落、白族传统大本曲、白族手工艺扎染制品、白族特色饮食等。

另外,周城独特的区位使得它成为了“大理一日游”水陆交接点,是众多旅游团队的必经之地,大量游客的到来极大地刺激了旅游餐饮业和旅游购物业的发展。

2000年,周城商贸旅游一条建成把周城村、蝴蝶泉公园和桃源码头连成一片。

目前己有240户村民在此进行旅游商业服务,226户经营民族工艺旅游产品,53户从事餐饮接待,有5户投资兴建了宾馆客栈,还有70多户开办绣花作坊,有5400人从事扎染旅游产品的加工。

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890万元,其中旅游商饮服务收入16371万元,占总收入的54.77%,人均纯收入5135元,总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分别增长165倍和51倍。

2006~2012年,周城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年均超过170万人次,旅游社会收益逐年递增,产业开发潜力巨大。

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型产业。

但是资金缺乏、旅游硬件设施不足、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服务质量低也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餐饮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周城餐饮业的发展迅速。

1981年,周城仅有一家集食宿停车于一身的周城饮食服务公司,接待能力非常有限。

1995年,蝴蝶泉宾馆建成开业,成为周城旅游餐饮接待的中坚力量。

后村内商贸旅游街建成,成为了周城扎染旅游商品加工销售的核心地带,吸引了白族旅游餐饮业的集聚。

聚集在此的白族饭店共有23家,其中大型饭店7家,主要进行旅游团队餐饮接待。

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散客停留用餐。

大部分餐厅为白族民居式建筑,后院进行餐饮接待,临街铺面销售扎染、白族服装、玉器等旅游产品。

由此形成周城旅游餐饮业集餐饮、参观、购物于一身的营销模式,很受游客欢迎。

根据接待规模,各饭店的年收入从3~20万元不等。

再加上其它文化产业的经营,每年能吸纳本地及邻村劳动力近千人,周城很多人迅速致富。

2007~2011年,周城旅游餐饮接待达年均160万人次,经济收入年均近千万元。

三道茶、八大碗等白族传统名食也得到恢复和传承。

文化内涵丰富的周城旅游餐饮业为周城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因利润空间大,部分村民从扎染转行经营餐饮业,村民受益颇丰。

目前,餐饮业存在恶性竞争导致接待质量下降和卫生问题,监管和引导作用难以正常发挥。

(四)服装加工业白族服装加工业发展迅速。

周城白族服装色彩艳丽,极具民族特色,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创业者均为周城本地从事扎染业的村民。

服装生产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户综合经营,包括产供销一体化制作;一种是中小户绣片单品分散加工。

完全采用绣花机机械化规模生产。

产品以少数民族舞台装为主,批发兼零售,不接待旅游团队。

场地主要集中在旅游商贸街南段,临街两层楼的铺面,楼下销售,楼上和院子中进行加工。

消费对象为大理州州内外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歌舞剧团以及旅游服务人员,每年从服装加工上周城都能获利数百万美元。

服装加工对周城白族经济发展的次级带动非常明显。

不仅解决了村内近千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加速了白族刺绣业的复兴。

目前服装加工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三、问题和结论综上所述,可将周城村文化产业及产业结构模式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平台、一个龙头、,三条延伸线”的“周城模式”。

即以解决农民问题为中心,以农民增收和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基本切入点,以文化民俗旅游业为平台,以扎染产业为龙头,稳步发展旅游餐饮业和民族服装加工业、积极恢复并发展白族传统刺绣业、大力发展以婚俗为主导的参与性白族民俗旅游及其联带产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其实就是一个资源合理配置和对传统产业模式创新的问题,只有发挥当地优势,以群众需求为前提,在项目选择和就业方面实现社区参与和利益最大化,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也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到资本的彻底转化,产业结构也才能获得完善和优化。

可以说,目前周城村以文化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其在大理地区的产业示范和带动性已经显现,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成功的。

但也要看到,周城全村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工业化程度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经营模式单一的状况。

同时,政府管理职能不到位,产业缺乏发展前瞻性,强势主体诞生困难,行业垄断、恶性竞争等问题仍然存在。

还有,人才、资金缺乏,产品质量低,缺乏品牌意识,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普遍存在,周城尚不能摆脱民俗旅游产品“初级代工厂”的境地。

所以,要实现周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就必须解决好以上的问题。

周城村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实现产业类型的创新和优选,借助龙头和支柱产业的产业联动正效应,以特色高质符合大众需求的特色文化产品占领市场,同时善用旅游业这个“加速器”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1] 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1-112、124、126.[2] 李剑.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05,(3):178-179.[3] 刘振萌.云南区域开发与布局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4] 武友德,潘玉君.区域经济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27.[5] 王妍.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之一[09c0163]。

作者简介:刘文颖,女,大理学院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区域经济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