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简答题

合集下载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一、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P28)答: (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2)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2、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P29)答: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简述物质、意识的内涵及其关系(P30、31)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它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简述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33)答: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物质的。

5、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由(P36)答: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6、简述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P39)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简述联系的内涵及其特点(P40)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即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5、什么是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精神或思想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它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是思想的。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指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代替哲学上讲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2、请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4.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7.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8.简述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并指出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9.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简述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10. 用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11.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2.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4.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1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6.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并说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简述量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8.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试述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并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0.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并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1.试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2.运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矛盾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握这个道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与知识性的认识以“求真”为目的不同,评价性的认识以“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往往无法达成共识。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

②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直接来源。

2.革命变革:①内容上,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创立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

②对象上,它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③作用上,它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3.基本特征:①它的阶级性,即公然申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②它的实践性,即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又是为实践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的统一。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是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的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并能为我们认识的客观实在。

它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哲学概括。

具体科学的物质是指实物、物质结构。

旧唯物主义把哲学上的物质说成是具体的实物、物质具体形态或物质结构:水、火、原子、分子等等。

因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界限。

(2)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石;它是反对唯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思想武器;它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实物、物质结构的局限性;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3)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而不是统一于存在,因为存在既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性的物质,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而不是统一于实物、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怎样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答: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如何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一方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答:一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答:哲学的基本问题,依照马哲,是物质和意识谁具有第一性。

内容:(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答: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第一次提出了“客观实在”这个概念。

列宁物质定义有四层含义:其一,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其三,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但是他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其四,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

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能够被人们所认识。

如果有一种存在不能被人们所认识,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关系出发,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独立性,以及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从而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并非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而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是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从根本上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以及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物质的缺陷. (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列宁的物质定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马哲题库——简答题

马哲题库——简答题

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三、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意识作为思想观念,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5、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6、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作为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四、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以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6、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7、简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表现及其方法论意义。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谈谈你对我国进行30多年的改革事业的看法。

3、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4、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5、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思想,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6、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马哲简答题及答案

马哲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哲学?(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2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

(4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2•哲学与世界观是什么关系?(1 )哲学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的意识形式,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2 )哲学与世界观的共同点是:哲学和世界观都是回答世界的普遍本质问题,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升华。

有什么样的哲学就表现为什么样的世界观。

(3 )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是:哲学不是自发的、普遍的世界观,而是经过哲学加工整理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一般的世界是不系统、不自觉、缺乏理论的和严密的逻辑的,因而它还不等于我们所说的哲学。

3•怎样理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任何哲学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中,必然贯穿着一定的观察问题的方法,而一定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形成后,又总要以此为指导,去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没有不体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

(2 )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界观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必然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问题,说到底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科学的世界观必然产生科学的方法论,错误的世界观也必然导致方法论的错误。

(3 )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并不否认二者之间也会存在矛盾。

这恰恰说明二者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

世界观成为方法论往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端,二者既可以相结合也可能发生分离。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自觉的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马哲考试题答案

马哲考试题答案

马克思哲学考试一.简答题1.马克思在1859年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些内容?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8.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辨析题1.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三.论述题1.在哪些方面需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论述并分析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发展趋势?简答题1.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发中一方的发展是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发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第四,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五,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6、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彻底批评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论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2.简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的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的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变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从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他的固有矛盾。

3.生产价格为什么是价值的转化形式?(1)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

实际上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换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换形式。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1.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怎样理解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要?4.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1、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它回击了唯心主义与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捏卫了唯物义哲学路线;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中心线索,根本的认识方法,以及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岐。

3、第一,认识世界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含义: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绝大数成员的总和。

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5、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分))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1分)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1分)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分)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分)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1分)③意识活动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1分)④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1分)3.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环节:④辩证否定是既克服义保留,其实质就是扬弃。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承认世界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否认世界可以认识的是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三中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两中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对立主要表现在: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②唯物辩证法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③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2)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1、哲学作为世界观,回答关于世界观的什么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两者何者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过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建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结合现实延伸,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同一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一性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是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的,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它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正是矛盾的贯通性才使得矛盾双方各自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体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促使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

二者关系;两者是相互联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两者的统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的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考研马哲考试题及答案

考研马哲考试题及答案

考研马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以上都是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

A. 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B. 哲学史上的一次变革C. 哲学史上的一次转折D. 哲学史上的一次飞跃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是()。

A. 科学实验B. 社会生产C. 社会实践D. 社会生活答案:C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是()。

A. 无产阶级的斗争B. 资产阶级的斗争C. 农民阶级的斗争D. 知识分子的斗争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A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C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在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C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在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1. 什么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指唯物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强调物质条件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3. 什么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指在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发生的相互斗争的现象。

4. 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剥削工人所得到的价值。

5. 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的趋势是什么?
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的趋势是垮台,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6.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种无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社会制度。

7. 什么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达到了最高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无阶级社会、按需分配的社会制度。

8.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9. 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实现对资产阶级的专政的状态。

10. 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有机统一和继承发展。

马哲简答常考题与答案

马哲简答常考题与答案

1 、简析“跟着感觉走”。

答、“跟着感觉走”从认识论来说是错误的观点。

因为:其一,感觉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通过感觉器官之间接触客观世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上升到理性认识。

其二,“跟着感觉走”夸大感觉的重要性,轻视理性认识、轻视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2.为什么在重视实践的同时,又要强调读书?答。

其一,人们的经验和知识分为直接经验、直接知识和间接经验、间接知识。

读书是获得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实践,所以一个人知识的大部分是靠读书、接受前人和他人的间接经验获得的。

每一代人也只有把前一代人的认识作为自己认识的起点,才能推进认识的不断发展。

其二,承认读书重要并没有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是因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密切联系、相对而言的。

对我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而对亲自在实践中取得这些经验的人来说又是直接经验。

所以重视实践、强调认真读书二者是统一的。

3. 为什么说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加重大的飞跃?答、其一,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是检验理性认识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

由实践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

其二,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4.试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答、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个客观真理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表现在:其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相对真理之中。

另一方面,绝对真理中包含着相对真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其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转化。

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的认识总是不断地深化,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简答题简答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何在?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时间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因为,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为什么说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3.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的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他们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想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基本派别;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7.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是:第一,回击了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第二,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划清了同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8. 简述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运动和物质密不可分。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9. 简述运动、静止及其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运动和物质密不可分。

2.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其情形有:第一,某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稳定性。

3.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但同时又是静止的,这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一切事物都是动和静的结合和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否认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前者把静止绝对化而否认运动,后者将运动绝对化而否认静止的存在。

10. 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使猿脑进化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

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3.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11. 为什么说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主观反映?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充分说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特性。

2.具体而言,第一,意识的主观性变现在反映的形式上。

不管是感性或者理性反映形式,还是情感、意志、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第二,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可能不一样。

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状况不同而引起的。

第三,人们可能近似正确的反映对象,也可能歪曲错误的反映对象,形成一些荒诞的意识,这是由于反映本身的曲折、复杂性所造成的。

3.总之,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割裂这种关系,就会导致夸大意识主管特性的唯心主义和把意识当做大脑“分泌物”的庸俗唯物主义。

12. 简述意识能动性及其表现与发挥条件。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变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第四,意识反作用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得条件。

第一,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第三,必须考察事物所处的环境条件。

13. 简述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首先,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

其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一切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东西,增添了旧事物所不容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最后,在社会领域中,它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4. 简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客观规律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尊重客观规律,即正确认识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主观必要条件,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2.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四化建设中既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3.解放思想,就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达到主客观一致、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掌握事物的规律性,同样,离开了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违背规律,就只能导致主观主义、盲目蛮干。

15.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时唯物主义的,一道社会历史领域,就背叛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历史观结合起来,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理解,使得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使它成为自己的哲学的基础。

3.由于科学实践观的成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活资料产生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6. 简述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其基本形式主要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

17.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因为: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第二,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第三,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因为:第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这些课题的经验材料,第二,实践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手段和工具,提供了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因为:第一,真理的本性要求其检验标准必须能起到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作用。

第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了它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形成认识并非最终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在时间决定认识的前提下,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18. 简述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1.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其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即实践关系。

再次,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3.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是它们之间的认识关系的基础。

19. 简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