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浅析
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浅析金道林【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31)1【摘要】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交,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总页数】4页(P77-80)【作者】金道林【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64.2【相关文献】1."九·一八"事变后吉林军民的抗日斗争——写于"九·一八"事变70周年之际 [J], 安德喜2.在九·一八事变研究史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评介日本关于九·一八事变史研究 [J], 良邑3.浅析"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国内的舆论动员--以《满州事变写真贴》为例的考察[J], 高艳萍;刘连城4.“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策略调整 [J], 张炳勇5.在日本是怎样讲授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的——“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国民 [J], 茨木智志;林鼎钦;张佳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大转折
中国历史大转折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
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进了一大步。
2.古田会议(1929年12月28日-29日):古田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领袖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史上重要的会议之一。
该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17日):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4.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25日):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
这次会议指出了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则区别,确立了共产党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利用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指明了正确道路。
抗日战 争为什么被称为中 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抗争与变革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抗日战争无疑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
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历经了诸多的磨难。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从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被割让,大量的赔款让国家财政陷入困境,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这场战争,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和团结。
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时,中国人民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都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这种全民族的团结一心,是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
抗日战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战争期间,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得日本无法在其他战场上投入更多的兵力,从而减轻了盟军在其他战场的压力。
这使得中国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和认可,中国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而是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通过抗战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党组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党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战争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中国的工业、农业、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一些沿海地区的工厂内迁,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摘要】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抉择,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折点,同时也为中国开辟了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将继续引领中国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政策、经济、社会、国际地位、历史意义、转折点、未来。
1. 引言1.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开展深刻调查研究的结果,是正确处理国内外关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产物。
改革开放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最初的试点城市到全面推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开放的大门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打开,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还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其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转折点,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它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将继续引领中国朝着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未来发展。
2. 正文2.1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当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两次转折
(二)两次转折冲破了左倾错误的严 重束缚,成为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
第一次:1935~1945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 纠正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1931~1935)左倾错误, 从而 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取得伟大 胜利。
第二次:1978~1997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纠正社会主义长达20多年(1957~1978)的左倾错 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改革开放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
第一,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充分肯 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 科学体系
第二,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停止以“ 阶级斗争为纲”,实 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
(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需要一个坚强的、 成熟的领导集体,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 利的根本保证
(四)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开展党内斗争, 妥善解决党内矛盾,是党兴旺发达的标志
(三)两次转折形成了两代成熟的 领导集体,诞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二、异同
(一)相同点
1、指导思想的相同--都是在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召开的
2、反对的错误倾向相同--都是纠正违反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左倾错误
3、组织处理的方式相同--都对人的处理 采取慎重的态度
(二)不同点
两次伟大转折比较研究
一、历史地位
(一)两次转折决定了中国革命与 建设的前途和命运
1、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一,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转危为安
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着许多重要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
本文将就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历史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进行论述。
一、秦朝统一中国的转折点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消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并修筑了长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标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
秦朝统一中国不仅奠定了中国的统一基础,也为后来的汉朝、唐朝等朝代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二、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困。
这一时期,黄巾起义的爆发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黄巾起义是由农民起义领袖张角发动的反抗统治阶级的运动,起义军由贫苦农民组成,他们要求平均地分配土地和财富,反对腐败的朝廷。
虽然起义不成功,但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反抗意识,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唐朝的开创与盛世唐朝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创与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唐太宗制定了严明的法制,推行科举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开发了良田万顷,并修建了运河和大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
在唐朝的盛世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杜甫、李白等,唐朝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清朝日益衰落的背景下,中国的革命愈发迫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新纪元,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转折。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作者:孙宝洪来源:《新长征》 2014年第3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领导下,以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的活力。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纵观35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变化之巨大令世人瞩目。
35 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3645 亿元人民币迅速跃升至2012 年的518942 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约15 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所占份额由1978 年的1.8%提高到2012 年的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381 元人民币提升至2012 年的38420 元人民币。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
从上面的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掘了人们内在的智慧和潜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给中国带来这样骄人的成就。
回顾35 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中国第一轮改革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它把农民从过去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模式下的“大锅饭”中解放出来,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促进了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及合理配置,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我国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功解决了10 多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中共成立以来出现几次历史性转折的时间
中共成立以来出现几次历史性转折的时间、地点、主要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和对中共以后的影响和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
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遵义会议(1935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抵达贵州遵义时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随后在行军途中,中央先后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
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口号,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放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三件大事
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85年来干的第一件大事是: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中国的近代史却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封建制度的积弊日益显现,加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大肆掠夺,中国迅速衰败,沦为积弱积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近代以来。
无数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而呼号、而奔走、而流血牺牲,但没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11年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处在分崩离析的危险境地、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正确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
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彻底结束了封建统治,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根本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历史性起点。
中国共产党85年来干的第二件大事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发生。
时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时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刻和转折点。
这些时刻不仅对中国本身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会探讨几个被认为是时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的重要事件。
一、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此前,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和法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这一事件不仅结束了乱世,还为后来的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统一王朝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二、汉唐帝国的繁荣汉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强大的两个王朝。
汉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推动了汉字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开展了对外的丝绸之路贸易,使中国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唐朝则进一步加强了汉朝的成就,统治范围扩大,艺术和文学达到了巅峰。
汉唐帝国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明清朝的崩溃和近代中国的诞生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明朝的崩溃和清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也意味着近代中国的诞生。
明朝末年,辽东、河南、陕西等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随后袁崇焕、张献忠等主要将领纷纷起兵,明朝内外交困,最终被清朝入侵。
清朝建立后,实行满洲族主导的统治,对汉族实行严格的分割和歧视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和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为近代中国的国家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经过多年的艰苦战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政权,实现了中国的民主和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这一事件不仅为中国历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时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历史中一系列重要的事件。
遵义会议介绍
解读
湘江两岸,血流成河,四道封锁,五万英 魂,前截后追,万水千山,大厦将倾,千 钧一发。有生力量的损耗,战略转移的窘 迫,军事指挥的盲目,敌人的穷追不舍和 路途的渺茫坎坷…… 重重危机,如之奈何?
劫后重生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 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 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意基本 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非同寻常的一年; 遵义,非同寻常的城镇。 一次惊天动地的会议, 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命运!
大厦将倾
描述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百万兵力 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 由于“ 左”倾错误领导不顾敌强我弱,调 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导致我军伤 亡惨重,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 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描述
内容
四项重要决定
解读
遵义会议无疑是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也 是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敢问路在何 方?原来路在脚下。独立自主地在磕磕绊 绊的革命征途中摸索出中华民族自己的道 路。我们成功了!
四项重要决定
• 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 常委; • 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 • 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 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 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 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 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 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 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 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 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 遵义会议放光辉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中国近代史重要转折点(全)
中国近代史重要转折点(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史中的几个关键转折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这场战争由于英国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剥夺中国的贸易自主权等不公平行为引发。
中国的战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并割让香港、开放数个港口等,这标志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的时代。
中法战争(1884-1885年)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争是由于法国对中国的越南进行侵略引发的。
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割让琼州和台湾,使得中国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这场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标志着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通过武装起义和政治斗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浪潮。
这次运动是由于中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中对中国利益的不公平待遇而爆发的。
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国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总结中国近代史中的这些重要转折点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标志着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经历了挫折与奋起。
这些转折点的发生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不断追求独立、自主、稳定和繁荣的道路,铸就了中国近代史的丰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 练习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A.中美民族矛盾B.中日民族矛盾C.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2.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 C )的口号。
A.避免内战,和平建国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和平、民主、团结D.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3.1946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定( B )。
A.建立民主联合政府B.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D.保护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4.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A )为起点,挑起全国性的内战。
A.中原解放区B.华北解放区C.华中解放区D.东北解放区5.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C)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A.陈毅、粟裕B.陈庚、谢富治C.刘伯承、邓小平D.谭震林、许世友6.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B )A.孟良崮战役开始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开始D.渡江战役开始7.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A)A.中国民主同盟B.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8.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C )A.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9.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 D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10.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发出(D ),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A.《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B.《中国土地法大纲》C.《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议》D.《五四指示》11.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A)A.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B.调整减租减息政策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D.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12.解放战争期间,台湾人民反抗国民党暴政的重要活动是(B )A.五二0运动B.二二八起义C.一二九运动D.一二一运动13.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C )A.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D.宁夏回族自治区14.1949年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其真实意图是(D )A.希望结束内战B.希望国共两党关系恢复到政协协议的框架下C.与中共和谈,划江而治D.争取时间,准备卷土重来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C)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16.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C )A.北平B延安C.西柏坡D.上海17.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B),向全中国人民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同步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A.准备北上抗日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转移C.红军的- -种战略战术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2、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B.是在长征结束以后召开的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D.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内蒙古赤峰中考)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
下列长征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四渡赤水河②飞夺泸定桥③渡过金沙江④爬雪山过草地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②①④③D.①③②④4、 (江苏宿迁中考)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A.瑞金B.遵义C.会宁D.吴起镇5.1934年10月,党中央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这是因为( )A.国民党的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革命根据地B.蒋介石调集军队“围剿”革命根据地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红军要北上领导全国人民抗日6.下图所示地点发生的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一地点是( )A.汉口B.遵义C.吴起镇D.会宁7.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井冈山会师D.遵义会议8.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新中国的崛起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新中国的崛起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其中最为重要和深远的莫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新中国的崛起。
这一历史时刻标志着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中国解放战争的残酷厮杀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胜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压迫,彻底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封建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新中国建立了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并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三、经济建设与现代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有了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目标的历史机遇。
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国家出发,通过毛泽东时代的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尽管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了困难和曲折,但中国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势头。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崛起的又一重要转折点。
在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这标志着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带来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从世界的穷国变为富裕国家。
四、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新中国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从一个被殖民压迫的国家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贸易、政治和安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练习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A.中美民族矛盾B.中日民族矛盾C.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2.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 C )的口号。
A.避免内战,和平建国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和平、民主、团结D.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3.1946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定( B )。
A.建立民主联合政府B.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D.保护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4.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A )为起点,挑起全国性的内战。
A.中原解放区B.华北解放区C.华中解放区D.东北解放区5.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C)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A.陈毅、粟裕B.陈庚、谢富治C.刘伯承、邓小平D.谭震林、许世友6.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B )A.孟良崮战役开始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开始D.渡江战役开始7.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A)A.中国民主同盟B.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8.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C )A.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9.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 D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10.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发出(D ),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必然性:从国内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改革开放成为人心所向。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高速发展,而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的可行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带来的飞跃式的变化: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进出口贸易总额都飞跃上升至世界第二;人均收入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进入了小康社会,教育普及至高等教育入学率进入大众化阶段。
与此同时,各项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生机蓬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面对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形势,确立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结合实际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经济总量跃居中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一个罕见奇迹。
中国近现代史详解
中国近现代史详解
中国近现代史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历史。
这段历史时期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阶段,几乎涵盖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段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包括:中国的社会制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被攸关议题的帝制国家以及列强的入侵所削弱;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以及华洋文化、宗教和思想的冲突。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和国共内战等。
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两次外国入侵,分别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两次战争使中国社会遭到巨大的震荡和变革,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也为中国的成立提供了舆论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还包括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国共内战中的斗争。
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这一时期的结束。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些事件和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理解现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是至关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浅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摘要】
随着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地动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和中华名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在1936 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名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扣压蒋介石,逼蒋抗日”的兵谏,至此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西安事变的发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它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和平解决
【正文】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列强之列,但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开始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并且此时中国的危机四伏。
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柳条湖附近的铁路路轨为由,对中国的驻扎在沈阳的北大营军队发起进攻。
由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令东北军“对日本挑衅不得抵抗”,在短短四个多月内,中国的东北全部沦陷,东北的广大父老成为亡国奴。
在之后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铁骑又伸向了华北。
而此时蒋介石继续剿共,日本渐渐占据了我半壁河山,国家经济陷于瘫痪,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招致南京国民政府危机四伏,军队将领对蒋介石的不满更为加深1。
大敌当前,抗日潮流汹涌澎湃,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全国统一抗日,一致对外,该政策深得人心。
一、国内及国外形势的转变
华北事件以后,亡国灭种的危机摆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在瓦窑堡会议上,毛主席就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以及红军的战略发展方向作了发言,最后,会议决议:“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2在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共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救亡的示威游行,宋黎为游行队伍的总指挥。
示威游行的队伍遭到了军警的血性镇压,军警无情地挥舞皮鞭、木棍,抽打着爱国青年,当场有数十人被捕,之后也发生了几次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
学生的爱国斗争,受到多方人士的关注,国际舆论也对中国学生的爱国行为表示支持和赞助,打击了日本帝国的嚣张气焰,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
1汪新、王相坤:《1936:历史在这里拐角——西安事变始末纪实》,华文出版社,第41页。
2
到来
二、张学良态度的转变
张学良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在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他子承父业,成为30万奉军的统帅。
他本是一个慷慨、爽直、风流倜傥、胸怀大志、重义气、重感情和有爱国心的人。
早在1921年,张学良与张作相应日本军方的邀请访问日本,他对日本嚣张的态度很不满,但是日本的雄厚军事实力也的确让人震惊,由此使得张学良深思,他便决定要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来实践自己的爱国热情。
在九一八事件之后,张学良获得“不抵抗将军”的恶名,受到全国舆论的谴责,他的内心也是无比的挣扎。
张学良深知,东北是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丧失了东北,便丧失了政治前途和政治生命,从他内心讲,他是希望政府痛下决心,实行全面抵抗的。
但作为受到蒋介石赏识和重用的军人,他不能也不愿违背蒋介石的意图。
3之后,他接受了蒋介石让他到西北主持军事的任命,去西北剿共。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东北军连打3次败仗,近三个师力被消灭,如此的损失惨重,促使张学良清醒的思考蒋让其“剿共”的真正意图,即通过与共产党作战,即使不被消灭,也要其逐渐消耗掉,在此,张学良在“剿共”问题上,思想出现了急刹车。
后来,张学良找到东北籍爱国人士杜重远,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闷,杜重远向他指明了建立抗日联合战线的道路。
在上海,张学良还拜见了宋庆龄、沈钧儒、李杜等人,李杜本是张学良的老部下,张良会晤他,就想通过李杜沟通他与中共和苏联的关系,以取得苏联的援助。
之后,张学良还捐款1000元慰问在一二九运动中受伤的学生,同时与宋黎谈话,把宋黎作为自己的秘书,此时,张学良的思想已有较大的转变。
在被俘的部下高福源回来后,他向高福源表示自己有抗日的决心。
接着,张学良与中共代表进行了几次谈判,谈判的过程双方都很愉快。
在华北河山将要变色的时刻,蒋介石仍置民族危亡不顾,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决定派人增派军队去陕甘,完成他所谓的“剿共”大业。
4接着,张学良对蒋介石进行了多次诤谏,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均已失败告终,他感到非常失望和难过。
最后,张学良和杨虎城鉴于多次的“苦谏”均告失败,决定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采取扣蒋的方式来逼蒋抗日。
三、中共的积极争取张学良和杨虎城
1935年12月中旬,周恩来对中共陕西省委军委负责人汪峰说,为了实现我党的战略目标,尽快建立起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决定派你去趟西安,代表红军同西北军谈判,争取他们和红军互不进攻,实行联合抗日。
5后来汪峰听了毛主席
3汪新、王相坤:《1936:历史在这里拐角——西安事变始末纪实》,华文出版社,第83页。
4李一彬:《西安事变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3页。
5
对西北军、东北军情况的分析和建立党的统一政策的深刻阐述,一下子豁然开朗,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抗日革命的信心,于是他便与王世英一起担任起与杨虎城的谈判的任务。
杨虎城与他们的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双方签订了停战合作的六项建议。
中共中央认为张学良是一个爱国者,国难家仇的不幸和颠簸流离坎坷的境遇使得他与日本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有抗日的阶级基础。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应该是他的内心的愿望。
他为了国家甘愿牺牲父子两代苦心经营起来的东北地盘,他与广大东北官兵一样,都期望有朝一日打回老家,收复失地。
同时,张学良手中握有先进的部队,掌管四省军政,如果把他争取过来,不仅消除红军的威胁,而且有利于红军在陕北的发展,为抗日积蓄一支重要力量。
6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府军官兵加大政治宣传力度,不断的阐发党的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
1935年11月,毛泽东与彭德怀等9人联名发表《告围攻陕甘苏区的各部队长官与士兵书》,申明:“只要你们不打红军与陕甘安苏区,我们愿意和你们互派代表,签订抗日作战协定,并组成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联合起来,打日本救中国”。
还强调,“不论哪一派的军队,一军一师或者一连一排,不论从前有没有打过红军或苏维埃区域,我们为着贯彻4年来的抗日救国的主张,都一律欢迎同我们联合起来共同抗日。
”1936年1月,张学良的心腹高福源被俘,中共积极对他做联合抗日的工作,并了解到他们的强烈的打回老家的抗日愿望,并同意高福源去和张学良沟通,于是高福源担任了红军与东北军的联络工作。
之后几次谈判后,中共接受了张学良的“联蒋抗日”的主张,同意在抗日的问题上,蒋介石仍然是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四、兵谏后的各方态度
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留,犹如一颗炸弹,震惊了国内外各方势力,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紧张局面。
在蒋介石被扣押后,南京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部引起一片惊慌。
南京方面出现了分歧,主张不一。
以何应钦为代表的讨伐派主张采取军事行动,妄图从东西两翼攻打西安,汪精卫、何应钦企图通过内战来取代蒋介石的地位;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等与何应钦的态度不同,他们从亲人的角度,主要关心蒋介石的安全,主张用和平的方法营救蒋介石。
地方实力派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不完全一致,坚持和反对的是少数,大多数持中立的态度,既不主张扣蒋,要求张、杨早日释放蒋介石,也不支持讨伐西安,主张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7其实事变当天,张学良与杨虎城就公开说明扣蒋是为了逼蒋抗日,而不会威胁蒋介石的生命,不会损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
这次事件属于兵谏,而不是叛乱,但是由于亲日派极力封锁消息,使得事件的真相和张学良、杨虎城的意图并没有被外界所了解。
6汪新、王相坤:《1936:历史在这里拐角——西安事变始末纪实》,华文出版社,第86页
7
在国际方面,苏联表示反对西安事变,他们斥责张学良是受日本人指使的,认为这样做会制造国家分裂,使中国继续混乱下去。
英美等西方国家从维持在华利益和侨胞的安全考虑,希望保住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当时日本正加紧侵略中国,认为西安事变是为他们清除抗日道路的障碍。
对他们而言希望中国越混乱越好,中国内战对他们加快侵略中国帮助很大,所以他们不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且在宋美龄等人和平解决兵谏时进行阻挠。
中共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决定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去西安开展调解的工作。
12月23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总理和宋子文进行谈判,最后蒋介石基本上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
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成立。
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正是那么多爱国人士艰辛的努力,他们拼命地创造抗日的机会,坚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才换来的民族团结,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内战,国共合作才挽救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张学良事后曾说:“我们这次举动,把个人的荣辱生死完全抛开,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民族!”8周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9直到今天,西安事变已过去了77年,但它所发挥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的付出及他们的爱国热情会让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
8李一彬:《西安事变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6页。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