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悟道的故事
“拈花微笑”悟道的典故

"拈花微笑"悟道的典故"拈花微笑"典故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为迦叶尊者开化悟道的故事。
有一天上课,在禅学里叫"上堂",下面有很多学生等他,都不知道他这天要讲什么,结果他上去,半天没有说话,从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讲,下面的学生,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拈花后,他有一个大弟子迦叶尊者(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纪大,佛经上记载,迦叶尊者在释迦拈花后"破颜微笑",什么叫做破颜呢?因为宗教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都很严肃,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做破颜,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
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两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拈花微笑"。
此时释迦牟尼讲话了,这几句话是禅学的专门用语,译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就是说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现在已交给了这位大弟子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
所以又称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法门,说它不需要透过文字言语,而能传达这个道的意思。
释迦牟尼是梵文的译音,释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译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灵山,也叫灵鹫山,释迦是十九岁放弃了王位出家,三十二岁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岁才过世,有四十九年从事于佛教教育。
示现八相——释迦牟尼

示现八相综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一生,通名“示现八相”,也就是他一代的事迹,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待时机成熟便下降人间。
我们所依存的这个世界,由成住到坏灭,历劫无数(无量劫),其小者如地球上已有若干次冰河时期或洪水时期,沧桑多变,但佛法的存在,却绵延不绝。
我们现在还在“普贤劫”中,就是说此一宇宙万亿年的时间里,会有很多的圣贤,陆续诞生,由于修习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已证十地菩萨果位,此生命终,即上生于天众中的“兜率天”或“兜率内院”,名为“一生补处菩萨”。
待此世界中另一劫数到来,人类历史变更,世上佛法衰息,这一生补处菩萨,便又重经人道而降生,出家乃至成佛,于是佛教大兴,佛法因以住世。
现在的一生补处菩萨——弥勒,也就是未来世界的候补佛。
释迦牟尼成佛已久,住在他方世界,这次降生递补为我们“娑婆世界”过去劫以来的第七佛(或说贤劫以来的第四佛),其任务就是普度地球上的众生。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
选择印度为出生地的原因:1、地理环境、天然气候差异较大,集中于一国(热带、温带、寒带),便出现学派林立,思想多元,等级森严,贵贱悬殊的复杂局面,而这种局面有利于区分凡圣。
1、南印——热带,北印靠近喜马拉雅山,中印为温带。
2、自古至今文化语言没有统一,文字达六十多种,梵文只是一种。
3、虽一直号称一国,其实还是部族分领,各据一方。
4、四种性制度,形成四种阶级,出现极不平等,故需慈悲宏愿者应运而生,指示人性的升华成就。
(1)婆罗门: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居上品,受人尊敬,为精神及思想领导的高阶层。
举凡军国政治,也都为其所左右。
(2)刹帝利:即王候武士,集军政权于一族,为世袭的统治者。
(3)吠舍:为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
(4)首院罗:为地位卑下、生活艰苦的世奴贱民。
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东方中国、印度、西方埃及、希腊,唯东方潜能深厚,西方支流易变异,而其中又数中国为根为本,为长远计,佛教文化产生于印度,兴盛于中国,不失为尽善尽美之策。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经过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经过佛经记载,释迦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后,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阇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
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
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上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
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
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大道。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羊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羊在苦行林边吃草。
素日里看母羊,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太子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
”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太子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
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
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
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
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耀天地。
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释迦太子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眼镜蛇与佛祖的典故

眼镜蛇与佛祖的典故
在古老的印度,有一种剧毒的蛇,被人们称为眼镜蛇。
这种蛇的毒性之强,令人闻风丧胆。
在那个时候,眼镜蛇常常出没在村落附近,给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危害。
有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他的智慧和慈悲心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寻求帮助。
其中,一个受到眼镜蛇困扰的村庄的居民,长途跋涉来到佛祖面前,向他诉说眼镜蛇给他们带来的苦难。
佛祖听完居民的诉说,心生怜悯。
他决定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帮助这个受困的村庄。
佛祖召集了众弟子,带领他们前往那个被眼镜蛇肆虐的村庄。
当佛祖和弟子们来到村庄时,他们发现眼镜蛇正在四处出没,攻击无辜的居民。
佛祖运用神通,将手中的拂尘一挥,顿时一股无形的力量笼罩了整个村庄。
那些眼镜蛇仿佛感受到了佛祖的神力,纷纷逃窜而去。
从那以后,那些眼镜蛇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村庄附近。
村民们感激涕零,纷纷跪在佛祖面前表示感谢。
佛祖微笑着对他们说:“万物皆有灵性,即使是毒蛇也可以被教化。
只要我们对它们充满慈悲和爱意,它们就不会再伤害人类。
”
从那以后,那个村庄的居民们将佛祖的教诲铭记在心,他们对待万物都充满了慈悲和爱意。
而那个曾经被眼镜蛇肆虐的村庄,也变成了一个充满祥和与安宁的地方。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慈悲和爱意可以化解一切恩怨纷争。
只要我们用一颗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也会回馈给我们同样的温暖和美好。
一世尝三世之苦 修成正果的故事

一世尝三世之苦修成正果的故事一世尝三世之苦修成正果的故事一、引子“一世尝三世之苦”这句话源自佛经《金刚经》,意指佛陀在成道之前经历无数劫的修行,才最终证得正果。
在佛教中,修行者要经历“一苦、二苦、三苦”(怨苦、生苦、行苦)才能修成正果。
这句箴言所蕴含的含义远不止佛教信徒所能领会,它也是一种人生哲理,寓意着要成就大事,必须经历无数的磨难和苦难,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二、故事起源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一世尝三世之苦修成正果”的故事。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佛陀释迦牟尼的成道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佛陀在特殊的苦行和修行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最终才成就了正果,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贤。
三、从简到繁1. 初入出家修行在年轻时,佛陀即已对世间的苦难产生了深刻的关注和疑惑。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他离开了尊贵的家庭,开始了严苛的苦行生活。
这一阶段可称为“一苦”,即怨苦。
通过亲身经历众生的苦难,佛陀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加深了对解脱的渴望。
2. 特殊的苦行佛陀放弃了尘世的一切,投身于苦行之中。
他几乎以骨瘦如柴的特殊状况,进行了长时间的禁食、乞讨和苦行。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身心极限,经历了饥饿、疲惫、病痛等“二苦”,即生苦。
这种特殊的修行状态,使他更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苦难的本质。
3. 觉悟与成道佛陀在特殊的苦行中觉悟了“涅槃”之道,得以证得正果,成就了“三苦”,即行苦。
他领悟到了人生的真相,找到了摆脱苦难的终极道路,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关于心灵成长的宝贵经验。
四、总结与回顾“一世尝三世之苦修成正果”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修成正果,必须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
这种磨砺不仅是对个人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更是对心灵深处智慧和悟性的考验。
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之后,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也才能修成正果,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
五、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一世尝三世之苦修成正果”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佛教故事大全

佛教故事大全佛教故事是佛教教义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这些故事内容丰富,涉及到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经典中的寓言故事,以及一些富有教化意义的传世佳话。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佛教故事,希望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故事一,释迦牟尼佛成道。
在远古的印度,有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年轻王子,他对人生的痛苦和无常深感困扰,于是决定出家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开悟之后,他开始传授佛法,教导众生如何摆脱痛苦,获得解脱。
故事二,观音菩萨救母。
相传,观音菩萨的母亲因为生了女儿而备受嫌弃,最终被赶出家门。
观音菩萨得知母亲遭遇后,立即化身为一个年轻人,前去救母。
在经历了种种考验和苦难之后,观音菩萨最终成功感化了母亲,使她放下成见,母女团聚,幸福美满。
故事三,三昧耶舍和尚听法。
有一位名叫三昧耶舍的和尚,他向一位老和尚请教佛法,老和尚却只是用一杯茶来回答他的问题。
三昧耶舍颇感不解,后来他向另一位高僧请教,高僧告诉他,老和尚所说的“茶”就是佛法的真谛。
三昧耶舍恍然大悟,明白了佛法的真谛。
故事四,善财童子施舍。
善财童子是佛陀的信徒之一,他慷慨大方,乐于施舍。
有一次,他见到一位乞丐,便将自己身上所有的财物都给了他。
当他回到家后,却发现家中的财物已经被抢劫一空。
善财童子并不气馁,他反而更加慷慨,因为他知道,施舍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一种发心利他的修行。
故事五,缘木求鱼。
有一位和尚在河边看到一棵树上有一条鱼,他便想要用手去抓鱼。
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抓到鱼。
后来,他明白了自己的愚痴,便放下了抓鱼的念头。
这时,一条大鱼主动跃出水面,落在他的脚边。
和尚恍然大悟,明白了“缘木求鱼”的道理。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佛教故事,它们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种困难和苦难,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释迦牟尼佛学梗概

释迦牟尼佛学梗概释迦牟尼:公元前565—486年,印度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是释迦族人对他的尊称,即“释迦族的圣人”。
他是印度北部(今尼泊尔)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
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遍访名师,经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的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开始传道。
以后45年间,走遍印度各地,信众无数,都尊他为“佛陀”。
80岁时,在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下入灭。
他的教理被弟子们整修成“佛经”其后的佛教成为世界三大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之一。
佛:即“佛陀、浮图、浮屠、没驮”等的译音,是“觉者”的意思。
佛经说:“凡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名为佛”。
佛经: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被弟子们整理成的典籍。
其基本理论是:“三藏、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三藏:“经、律、论。
经,佛学的核心;律,戒律、规定;论,观点,目的等的阐释。
总的就是修持,戒、定、慧"三学,以祛除邪念,断除烦恼,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
戒:戒律、谨慎、斋戒、禁止之类。
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至二百五十戒等等。
比如三戒:色、斗、贪;八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卧华丽之床,不饰香 (满)和听观歌舞,不食非时之食(前七种为戒,后一种为斋)。
定:规定、戒定。
佛经固定下来的条理,不能更改,必须专心苦修。
慧:聪明、智慧,即对佛学经典领悟、理解程度。
四谛:谛,真理的意思,即四大真理:“苦、集、灭、道”。
苦: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众生必须认识到;集:缘因、缘起、招感一切苦恼的诸多业因(根缘);灭:要想解除苦果,只有消除烦恼的业因,达到寂灭为乐的“涅槃境地,无人无我的极乐世界;道: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修道的道理。
八正道:正见:具有四谛的见解正思维:思维四谛之要义;正语:。
不做非理的语言(不打狂语);正业:著于清静之身业(正当求生的本事);正命:正当合法的生活;正精进:勤修涅槃之道法;正念:明记四谛之理念;正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
佛教故事大全

佛教故事大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其中蕴含了许多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故事。
这些佛教故事传承了佛教的智慧和教义,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向人们传达着做人的道理和修心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些精彩的佛教故事。
1. 《释迦牟尼佛与长者须达多》。
佛陀在舍卫城附近的一片树林中度宿,一位名叫须达多的长者前来拜访佛陀,他想要向佛陀请教一些问题。
佛陀接纳了他的请求,须达多问道,“世尊,我对于佛法的理解还很浅薄,愿您能够给我指点迷津。
”佛陀温和地回答道,“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一定能够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
2. 《释迦摩尼佛与神奇的乌鸦》。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附近的一片森林中讲经说法,许多人前来聆听佛陀的教诲。
就在这时,一只乌鸦突然从树上飞下,停在佛陀的肩膀上。
众人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佛陀却面带微笑,继续讲述着佛法的精义。
这只乌鸦就这样陪伴佛陀一整天,直到佛陀结束说法,它才飞走了。
3. 《释迦牟尼佛与长者须达多》。
佛陀在舍卫城附近的一片树林中度宿,一位名叫须达多的长者前来拜访佛陀,他想要向佛陀请教一些问题。
佛陀接纳了他的请求,须达多问道,“世尊,我对于佛法的理解还很浅薄,愿您能够给我指点迷津。
”佛陀温和地回答道,“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一定能够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
4. 《释迦摩尼佛与神奇的乌鸦》。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附近的一片森林中讲经说法,许多人前来聆听佛陀的教诲。
就在这时,一只乌鸦突然从树上飞下,停在佛陀的肩膀上。
众人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佛陀却面带微笑,继续讲述着佛法的精义。
这只乌鸦就这样陪伴佛陀一整天,直到佛陀结束说法,它才飞走了。
5. 《释迦牟尼佛与长者须达多》。
佛陀在舍卫城附近的一片树林中度宿,一位名叫须达多的长者前来拜访佛陀,他想要向佛陀请教一些问题。
佛陀接纳了他的请求,须达多问道,“世尊,我对于佛法的理解还很浅薄,愿您能够给我指点迷津。
”佛陀温和地回答道,“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一定能够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释迦摩尼佛成道故事

释迦摩尼佛成道故事
善慧菩萨,佛的前身,准备投胎人道,觉悟成佛
佛母梦象受孕
太子出生,七步莲花
命名大典,取名乔达摩·悉达多
仙人占相,预言太子将成为伟大的国王,或出家觉悟成佛,父亲听到太子会出家,甚感苦恼。
年幼太子,舍弃玩乐,树下入禅,父亲念念不忘太子将会出家的预言,倍感不安。
多才多艺的王子
与妻子耶输陀罗成亲
游四门见生老病死顿悟人生皆
见宫女丑态,顿觉美皆虚幻
夜别妻儿,决心出家,为众生了脱生老病死的真谛。
骑白马键陀与车匿离家出走
削发更衣,发心苦行,车匿依依不舍
修行各种外道,不成人形,后了悟中道,认识到自我折磨的苦修于道无缘,于是舍弃苦行,从头再来,五名同修甚感失望,以为他改变了最初的心意,离他而去。
遇牧羊女献糜粥
发愿:我若成正觉,愿盘子逆水而上。
后魔王闻讯,派魔女厉鬼前来骚扰。
克服魔女的诱惑
降伏魔军
悟证六道轮回
觉悟成佛
蛇王护法,为佛挡雨。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释迦牟尼的年轻王子。
他出生在尼泊尔的一个富有
家庭,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内心却一直感到迷茫和空虚。
一天,王子离开了他的宫殿,探索外面的世界。
他看到老年人的病痛、死亡和
苦难,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这一触动使他下定决心,放弃尘世的荣华富贵,寻找解脱的道路。
王子放下尘世的束缚,成为了一个苦行僧,几年来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然而,他仍然找不到心灵的平静和幸福。
于是,他决定寻找其他智者的指点。
在他的旅途中,王子遭遇了许多高僧大德。
每个人都教给他一些智慧,但没有
一个能满足他对真理的追寻。
最终,王子来到佛陀座下,一个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师。
在佛陀的教诲中,王子找到了他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他获得了真正的开悟。
佛陀告诉王子,人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他们对世俗的欲望和贪婪执着不放。
只有通过舍弃这种执着,他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王子聆听并领悟了佛陀的教导。
他明白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贪婪和执着只
会带来苦难。
随着他的领悟不断加深,他终于摆脱了一切束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觉者。
王子成为释迦牟尼佛之后,他以慈悲和智慧传授了无数的众生,帮助他们解脱
苦难。
他的教导被称为佛教,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尊重和传统的宗教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超越尘世的欲望和执着,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内
心平静和幸福。
高僧大德的开悟之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的道路。
通过实践慈悲和智慧,我们可以突破自我,实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释迦摩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故事

释迦摩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故事佛陀的悟道经历——公元前566年,佛陀出生,其父是当时的一个名叫刹帝利种族的净饭王,因此佛陀属于刹帝利种姓,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小部落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提罗拉科特附近。
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很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
少年时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
《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五明”指五种学问,即“声明”,音韵训诂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
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喉罗。
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即后人经常说的修行出家。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
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后来7天才吃一顿饭。
他穿鹿皮、树皮,晚上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睡在荆棘上。
6年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但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
这时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
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
经过7天7夜,终于悟出了“四谛”(四个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
这一年他35岁。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出的道理,后人整理成佛经,一直作为佛教的经典传承着,由于释迦牟尼的努力和带领,后世有很多人追随和学习,成为了他的信徒,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教派——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迅速扩散。
释迦牟尼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涅槃。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出的真理——大家普遍认为的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了四真谛,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1,世事无常世间的事物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这个都理解,在此不赘述。
2,苦的根源对外物的贪恋是苦的根源,决定了我们对苦的体验是一种必然。
释迦摩尼的故事

释迦摩尼的故事在印度尼泊尔边境的鲁黎那村,有一位名叫悉达多的王子。
他的父亲是国王,母亲是王后,家境富裕,生活优渥。
然而,悉达多并不满足于世俗的享乐,他对生命和世界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有一天,悉达多骑马出行,他看到了老年人、病人和死者,这些景象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他开始思考生老病死的真相,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质疑。
于是,悉达多下定决心,离开王宫,出家修行,寻找解脱之道。
悉达多在修行中历经种种困难和考验,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
最终,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成为了释迦牟尼佛。
佛陀在悟道后,开始传授佛法,教导众生如何摆脱痛苦,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释迦摩尼的故事,是一段关于追求真理、解脱痛苦的传奇。
他的生平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了佛教信徒的楷模。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非只有享乐和快乐,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而真正的解脱在于超越这些世俗的烦恼,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释迦摩尼的故事也教导我们,修行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种种困难和考验。
但只要心存坚定,不忘初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找到内心的解脱。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教诲。
释迦摩尼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传说,更是一部智慧之书,一部教化众生的经典。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如何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以及如何帮助他人摆脱痛苦,获得幸福和快乐。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而释迦摩尼的故事,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内心解脱的道路。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修行,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帮助他人,让更多的人一同走上内心的解脱之路。
总之,释迦摩尼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传奇,它不仅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也教导着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让我们牢记佛陀的教诲,努力修行,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解脱。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一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约为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透过释迦牟尼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他虽被尊为圣人,且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奉敬仰,但他是人不是神,在获得觉悟之前,也曾有过疑惑痛苦,但他超出常人之处,是以己之苦推及众生之苦,从而生起解脱之无上悲愿,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历经六年,艰苦备尝,终于断除各种无明烦恼,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根本解脱。
二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个叫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国,这里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平原盛产稻米,草原适合畜牧业,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图上的白色建筑物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王后而建的“摩耶堂”,堂后侧枝叶茂盛的无忧树,传说王后就是抚摩树枝时生下了释迦牟尼,堂前的水池,传说摩耶王后产前和生下的太子都曾在池中沐浴。
(经考古证明)离此地西边一千公里就是释迦族的古都迦毗罗卫城(现已不存在任何建筑物)。
三梦象受孕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
”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
(《杂宝藏经·卷二》,《大庄严论经·卷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四象入王宫净饭王与摩耶王后之间感情非常好,但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儿女,净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而十分苦恼,直到净饭王年已50岁,摩耶王后45岁时才第一次怀孕。
佛祖释迦牟尼佛成佛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佛成佛故事佛祖释迦牟尼佛成佛故事(一) 、悉达多降生人间摩耶夫人途中经过大花园,叫蓝毗尼园。
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园子里面百花争妍,绿草如茵,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夫人漫步在花园中,看见一颗高大的无忧树,枝繁叶茂,犹如伞盖一样柔柔软软地垂下。
夫人看得高兴,举起右手摸了摸枝条,太子就从右胁诞生了,披着一身金光。
(二) 、阿私陀为太子占相有位博学多识的星相学家,他名叫阿私陀来到王宫,细细地端祥安然而卧的太子,庄重地说:“非凡人!非凡人!太子相貌奇妙,面如满月,他是释迦族的光荣,他将会成为人世间的救主。
”(三) 、举世无双的宫殿净饭王为太子建造一座举世无双,奇妙无比的宫殿,命名为“四时宫殿”;进入宫殿,四季如春,楼上阁下弦歌不绝,宫女歌者侍立左右,不知人间还有春去秋来的凄凉,不知人生还有悲欢离合的悲绪。
(四)、慧剑削发为僧太子命侍从车匿将爱马犍陟牵出来,策马前行,彻夜不停。
一路上人迹罕至,四周静寂之极。
在密林深处,找到了他所理想的居所,太子削发改装为沙门(修道者),叫车匿将他削下的长发带回宫给父亲,作为纪念。
(五) 、六年苦行修道太子带领五个随从,来到尼连禅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为了寻求解脱,他静坐思维,身不着衣,不避风雨,每日仅食一麦或一麻,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已极度消瘦,但仍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
(六) 、白猿献花果太子来到伽耶山苦行林中,开始过其艰苦日子。
他在树下跏趺而坐,不分昼夜,不避风雨,不卧不起,一心修习禅定。
有时山谷中的白猿摘取花果来供养。
但他内心丝豪没有懈怠的念头。
鸟儿飞来了,在他头上做巢抱卵,撒尿拉屎,他不嗔怒,也不加驱赶,心性泰然。
(七) 、牧羊女供养牛奶悉达多结束苦行后,先到尼连禅河洗去了他身上六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体力。
随从他的五个人见他这样做,都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去修苦行。
(八) 、悉达多驱逐魔女太子的威光惊动了六欲天上的魔王宫殿,魔王波旬心惊胆颤,害怕太子圆成佛道。
释迦牟尼成佛悟道的前因后果[略传]
![释迦牟尼成佛悟道的前因后果[略传]](https://img.taocdn.com/s3/m/68350f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b.png)
释迦牟尼成佛悟道的前因后果[略传]一、太子诞生在我们所知的历史记载上,世间之有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降世以后的事情--过去也有诸佛降世,但因时间过久,事迹湮没,一切无从查考。
我们只就现代历史文字的记载,来介绍释迦牟尼佛的应化事迹。
释迦牟尼佛,又称释迦世尊。
释迦是种族名,义译为强勇:牟尼义译为寂默,是称赞之号,称释牟迦尼者,意思为释迦族之圣者。
称释迦世尊者,是为其觉圆德备,出世三乘,世间六凡,无不共尊,故号世尊。
两千数百年前,印度社会阶级分为四种。
一为婆罗门,主持宗教;二为刹帝利,系王族,掌理政治;三者吠舍为商贾,四者首陀罗为农人奴隶。
释迦牟尼佛是刹帝利族,父为中印度迦毗罗国国主净饭大王,母为摩耶夫人。
他于两千五百多年前降生于世,但在其降世之前,即有种种殊胜因缘。
如因果经中所载,在过去无量劫前,燃灯佛住世时,有一位善慧仙人,皈依于佛。
并买得五茎莲花,以供养佛。
当时燃灯佛为善慧仙人授记,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
有一天,善慧仙人看见燃灯佛走来,因地面潮湿,善慧即将自穿的鹿皮衣铺在地上,又将头上的长发加铺上去,待佛走过。
于是燃灯佛更授记善慧;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度诸众生。
善慧便自此出家,修菩萨行。
又经过若干劫后,到迦叶佛时,善慧菩萨功行圆满,命终生兜率天。
兜率天为欲界空居天的第二层,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为享福报的天人所居,内院为位登补处,将欲继承佛位的菩萨所居。
善慧菩萨已登补处,在此天中为诸天众演说妙法。
嗣因观娑婆众生根性已熟,时机已至,便下生人间,成就佛道。
上面是因果经所载释迦牟尼佛宿世因缘的故事,下面再介绍释迦牟尼佛降世后的事迹。
两千五百八十余年之前,在中印度恒河支流,罗泊提河岸的迦毗罗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喜事,那就是国主净饭大王,在已逾五旬之年得了太子。
净饭王早年与天臂城的释种善觉长者之女摩耶结婚,摩耶夫人温和贤淑,夫妇恩爱异常,但婚后多年不曾生育,使净饭王心中留下了一团阴影。
直到摩耶夫人四十五岁的时候,夜梦一人乘六牙巨象扑向怀中,自左胁进入腹内。
释迦摩尼菩提树下悟道,牧女献乳糜

释迦摩尼菩提树下悟道,牧⼥献乳糜
这⼀传说将腊⼋粥的起源放在了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后因分别看到了⽼⼈、病⼈和死⼈,觉得世事⽆常,荣华富贵也是如同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于是,决⼼出家修⾏,普度众⽣。
在修⾏的过程中,释迦牟尼为了尝遍⼈间疾苦,每天只吃⼀⿇⼀麦,饿得⾻瘦如柴,后来⼀名牧⽺⼥⽤杂⽶和⽺奶熬成奶粥,才救了在饥饿边缘的释迦牟尼,使他恢复了体⼒,⽽这奶粥就是现如今我们常吃的腊⼋粥的雏形。
古印度⼈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农历的⼗⼆⽉初⼋悟道成佛,便在腊⽉初⼋这⼀天以吃杂粮粥作为纪念,⽽这⼀天也就成了佛教的“佛成道⽇”。
禅师悟道的故事

禅师悟道的故事
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因其悟道事迹而传颂千古。
本文将讲述一位禅师悟道的故事,阐述其修行历程、悟道过程以及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一、禅师悟道前的修行经历
这位禅师自幼便投身佛门,跟随名师学习佛法。
他勤奋刻苦,严守戒律,深入经藏,参悟禅宗的要义。
然而,尽管他如此用功,却一直未能悟道。
他深感烦恼,为了寻求解脱,他更加努力地修行,甚至一度闭关苦修,但始终未能找到心中的答案。
二、禅师悟道的过程
有一天,禅师在林中漫步,偶然看到一颗古老的松树。
他看着松树,突然心中一片清明,多年的疑惑顿时化解。
在那个瞬间,他悟到了“因缘法”的真谛,明白了万法的无常、无我和缘起性。
自此,他脱离了烦恼,心中充满智慧。
三、悟道后禅师的修行与教导
悟道后,禅师更加努力地修行,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弟子们。
他秉持“以悟道为根本,以禅修为方法”的教学理念,引导弟子们走向觉悟。
他的教导深入浅出,贴近生活,使许多弟子得以开悟。
他还积极参与弘扬佛法,广结善缘,使更多的人受益。
四、悟道对禅师个人及他人的影响
悟道使禅师的个人修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解
脱。
在悟道的基础上,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位杰出的佛教领袖。
他的悟道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投身修行,探索佛法的奥秘。
同时,他的教导也给弟子们带来了心灵的启迪,使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总之,这位禅师的悟道故事充分展示了佛教修行的魅力和力量。
禅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地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并为他人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释迦牟尼的智慧从哪里来

释迦牟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牟尼的俗名叫做悉达多,据经文上说,是一个国王的王子。
这就是说释迦牟尼本人就是人,而不是神。
所以释迦牟尼有三式:一个是人,一个是大彻大悟的人,一个是神。
因此悉达多转成释迦牟尼就有三个步骤:一个是具体的普通人,经过修炼达到了智慧,人们跟随并信奉这个智慧,悉达多就成了神。
只不过悉达多转成的释迦摩尼叫做佛。
所以信奉佛的人也有三式:一个是学仿悉达多进行修炼去大彻大悟,一个是学习经文得智慧,一个是拜佛就如同拜神一样。
自己去修炼达到大彻大悟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修炼,形成自己一个人的苦行僧修炼方式,后来形成了小乘教。
一种是通过经文得到智慧,去普渡众生,后来形成了大乘教。
所谓的小乘教,就是现在到印度看的单独几个人独坐在那里进行修炼,只不过有的人衣服光鲜,吃的也好,穿的也好;有的人穿着破烂骨瘦如柴。
这是富裕修炼法和苦行修炼法。
传到中国的小乘教就是达摩传过来的禅宗。
后来禅宗又分成六派。
唐僧西天取经取回来的是大乘教,大乘教通过施药救灾笼络民众,积攒钱财到处开办佛寺,扩大佛的影响。
后来与心理学结合,也改变了去主动接触民众的普渡众生,改为在寺庵内等民众前来供佛的普渡众生的形式。
并且也分出了很多派别。
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求喜乐的,这一派。
求喜乐这一派。
就是精神胜利法。
对一切烦心的事,不看.不听.不接触。
永远保持自己的心静如水。
这一派的教宗宗旨就是以身饲虎为大善。
大善就可成佛。
这就是吃亏是福的源头。
这一修炼方法,被世俗应用以后,变成了把钱捆成个小捆儿,丢在地上,让别人去捡拾。
钱里面有个纸条写着继续把钱捆成捆儿,丢在地下,消灾去难。
否则灾难就会降临自身。
这就是经常有时候看到一毛钱叠成方块在地上。
如果减了就要自己做成几个或者几十个这样一毛钱的纸块,丢在地上。
所以修炼成佛,有千万种方式方法。
怎么修炼都是要修炼者自己成佛的。
佛有两个概念,一个就是得智慧就成佛,一个是成为类似神式的佛。
犍陀多和释迦牟尼的故事

犍陀多和释迦牟尼的故事犍陀多和释迦牟尼的故事,是佛教中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它讲述了两位圣者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以及他们为人类福祉作出的伟大贡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犍陀多与释迦牟尼的背景。
犍陀多,原名善星,出生于古印度的贵族家庭,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感到满足,心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困惑。
释迦牟尼,则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迦毗罗卫国。
他在成年后,因目睹世间的生老病死,产生了出家求道的念头。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犍陀多与释迦牟尼相遇。
犍陀多对释迦牟尼的卓越品质和超凡智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跟随释迦牟尼修行。
在释迦牟尼的指导下,犍陀多刻苦修行,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在修行过程中,犍陀多对释迦牟尼的教诲深感兴趣,尤其在听闻“四谛”法后,他坚定了对佛教的信仰。
在释迦牟尼的引导下,犍陀多努力实践佛法,最终成为了佛教的一位杰出弟子。
释迦牟尼在悟道后,开始传播佛法,他的教诲吸引了无数的信徒,其中包括了他的亲人和好友。
犍陀多在佛教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他成为了佛教的重要传播者之一。
在释迦牟尼圆寂后,犍陀多承担起了弘扬佛法的重任,为世人带来了智慧和希望。
犍陀多和释迦牟尼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并非在于物质的追求,而是在于心灵的升华。
只有通过不懈的修行和追求,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同时,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伟大的智者,关键在于是否勇于探索、坚定信仰并付诸实践。
总之,犍陀多和释迦牟尼的故事是佛教历史中一段不可忽视的篇章。
它传达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启示着我们去追求内心的光明,为人类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迦牟尼悟道的故事
释迦牟尼诞生的时候天地光芒四射,据说遥远的东方都感应到了这一不同寻常的现象,这表明有圣人降临到这个世间。
这个娃娃刚出生就能说话,这句话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他说的时候手指天,教踏地,并且哈哈大笑。
长大后释迦牟尼看到人间的种种总会思考和
发出疑问。
为什么人会死?人死了又去往哪里?为什么自己要打猎?
他看到生病的人感叹、看到年迈的人感叹、看到贫穷的人也感叹。
他想找出这些真正
的原因是什么,于是有一天夜里,他抛下妻子儿子独自踏上了寻找真谛的道路。
他走了很
多的地方,拜访了所有的高僧大德,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他在苦行林中苦修了多年,每天只有一粒麦子充饥,饿得只剩下鸡皮骨头,甚至连走
路的力气都没有,晕倒在地。
这个时候,一个美丽的女子看到他晕倒在地,把他救了起来。
释迦牟尼似乎有所悟,他决定坐在菩提树下苦思,并暗自发誓如果不能得道的话,就永远
坐在那里不离开。
在他禅坐的时间里,有很多的妖魔鬼怪试图打断他的冥思,身边有无数的神保护着他。
最后,他终于大彻大悟修成正果,所有苦难众生也因他的得道而找到解脱的办法。
佛教的创始人和领袖叫释迦牟尼佛,那么释迦牟尼佛都有什么样的际遇呢?下面我们
来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释迦牟尼出家之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人,也是这个
国家的太子,他的父亲是净饭王。
相传她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一头长者6个牙齿的大白象
飞进了她的肚子里面,后来就生下了悉达多。
但他母亲生下他没几天就去世了,悉达多是
由他母亲的妹妹波阁波提抚养长大的。
悉达多年少非常聪明,据说他12岁就掌握了印度最高的学问。
16岁娶了自己的表妹
为妻,悉达多看到了人世间太多的痛苦和命运的枷锁,为了解救人世间的这些痛苦,于是
在29岁的时候,他丢下家庭和亲人,出家修行娶了。
悉达多在民间尝遍了民生疾苦,遍
访各地,35岁的那年,悉达多在一颗菩提树下打坐,连续七天七夜他总结了过去的经验,终于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号称释迦牟尼,意思是彻底觉悟的贤者。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这要的任务就成了宣传佛教教义了,他先后收的了十个弟子,比如
摩诃迦叶、阿难陀、舍利弗、须菩提等等,在宣传教义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十
个人也因此非常有名。
随着释迦牟尼带领弟子宣传教义的过程中,他们的规模也逐渐扩大,45年后,释迦牟尼佛来到了拘尸那城,在城外的树林里涅槃成佛,终年八十岁,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也就这样走完了。
但佛教没有随着释迦牟的去世而覆灭,而是不断壮大,中国的
佛教也正是从印度传入的。
在我国佛教的最高领袖叫做如来佛祖,然而在佛教发源地印度,佛教领袖和创始人则
被称为释迦牟尼佛,他本来是恒河边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字叫做悉达多•乔达摩。
他有
感于人世间的诸多苦难烦恼才出家修行的,后来创立了佛教,并且终身致力于佛教教义的
宣传,他也被佛家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更被历代人们称赞和供奉。
那么释迦牟尼佛
的故事都有哪些呢?
在释迦牟尼佛还没出生之前就有“梦象受孕”和“七步莲花”的故事。
首先来看看梦
象受孕的故事吧,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当时的国王,被人成为净饭王,他的母亲是摩耶夫人。
有一天摩耶夫人睡着了,在梦中梦见了一头白象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她也觉得非常舒服,自己也是日月光照。
她醒来之后便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净饭王,国王也不知道这个梦是好还
是坏,于是让人占卜了一卦,占卜的人卦象之后告诉大家,这是个好梦,意味着要王后要
生一个王子了,而且这个王子会成为千古圣人。
后来摩耶夫人果然生了一个王子,净饭王
为他取名叫悉达多•乔达摩,当然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
那么七步莲花的故事又讲的是什么呢?是这样的,摩耶夫人怀胎十月之后,在一个阳
光明媚的日子里去花园散步,这个时候正是四月份,风和日丽生机盎然,花园里百花争艳,鸟叫蜂鸣。
摩耶夫人走了一会儿在一个树下休息,她见这棵树上的花果十分诱人,便伸手
去采摘,这时候就生下了王子。
王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无人搀扶自己也能走路,小王子
一出生就走了七步,每走完一步地上都会出现一朵莲花,这个就是七步莲花的故事了。
在这里就讲”梦象受孕”和“七步莲花”这两个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