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

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

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

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

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

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生:影子变大。

书本远离投影机时,会发现什么?生:影子变小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方法基本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表达交流。

2. 生命的世界多细胞生物的特征;动植物的分类及特点。

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四季变化。

4.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简单机械;运动与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科学实验。

2. 了解多细胞生物的特征,认识动植物的分类及特点。

3. 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了解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4. 理解力的概念,认识简单机械,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地球与宇宙知识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基本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多细胞生物特征的认识;力的概念及运动与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地球仪、简单机械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等。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突出重点、难点。

2. 实验步骤:以流程图形式展示,清晰易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其特征,并尝试进行分类。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运动与力的关系。

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并解释其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2. 答案:生物特征及分类:根据观察结果,描述生物的特征,按照多细胞生物的分类进行分类。

实验结果:实验现象的描述,运动与力的关系分析。

小学科学33我们的水钟(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33我们的水钟(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33我们的水钟(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的水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钟的原理和构造。

2. 掌握如何制作并调整水钟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一个透明塑料瓶、水、一根细管、一根粗管、胶水、剪刀、喷水壶、表。

2. 实验前的准备: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组材料,并保证瓶子的底部没有积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什么是传声现象?什么是共鸣现象?请举例说明。

2. 提问: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声音有关的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二、呈现实验现象1. 教师拿出透明塑料瓶、一根细管和一根粗管。

2. 教师将细管和粗管分别插入瓶盖的两个孔中,并用胶水固定。

3. 教师将瓶子倒置,并保证瓶子底部没有积水。

4. 教师用喷水壶向细管中注入少量水。

5. 学生观察到水从粗管中滴下,发出类似“滴答滴答”的声音。

三、引导思考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能够听到滴水的声音?2.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探讨。

四、小组合作制作水钟1. 组织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组材料。

2.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使用材料制作自己的水钟。

a. 将细管和粗管分别插入瓶盖的孔中,并用胶水固定。

b. 确保瓶子底部没有积水。

c. 用喷水壶向细管中注入少量水。

3. 学生调整细管的长度,使得水从粗管中滴下的频率较快,并发出明显的声音。

4. 学生记录下调整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体验感受。

五、实验总结1. 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回答以下问题:a. 水钟是如何制作出声音的?b. 如何调整水钟的音调和音量?c. 如果我们将细管的长度变长,会发生什么变化?2. 学生就水钟的作用和应用进行思考和讨论。

【板书设计】我们的水钟1. 实验现象:滴答滴答的声音。

2. 水钟的制作和调整方法。

3. 水钟的原理:共鸣现象。

【教学延伸】1. 思考:除了瓶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制作出类似的声音?2. 实践:学生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水钟,并比较其声音的区别。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磁铁的力量磁铁的性质和分类磁力作用及其应用地磁场与指南针3. 电闪雷鸣雷电的产生与现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电路的基本概念4.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镜子与透镜光的折射与反射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掌握磁铁的性质和磁力作用,了解地磁场与指南针的关系。

3. 了解雷电的产生和现象,掌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

4. 掌握光的传播原理,了解镜子与透镜的作用,以及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磁力作用原理、雷电现象及安全知识、光的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磁铁的性质、防雷措施、光的直线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磁铁、指南针、电路元件、镜子、透镜等实验器材。

3. 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磁铁实验、雷电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物分类、磁铁性质、雷电现象、光的传播等知识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思考、提问。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4.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磁铁实验、电路实验、光的传播实验等。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重难点、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知识填空题磁铁性质判断题雷电现象选择题光的传播连线题答案: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生物、磁铁、雷电、光等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制作钟摆》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制作钟摆》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制作钟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的第6课《制作钟摆》,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钟摆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并通过实验掌握钟摆的运动规律。

教材中包含了有关钟摆的基本概念、原理、运动规律以及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掌握时间计量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钟摆的基本概念、原理、运动规律和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2)掌握钟摆的运动规律,理解周期、振幅和频率等概念;(3)了解钟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制作一个简单的钟摆,并观察、记录、分析钟摆的运动规律;(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2)鼓励学生探究未知的领域,积极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钟摆的基本概念、原理、运动规律和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2)钟摆的运动规律,理解周期、振幅和频率等概念。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钟摆的运动规律;(2)如何让学生独立制作一个简单的钟摆。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节科学课,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钟摆的原理和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熟悉。

因此,本节课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引入环节1. 教师出示钟摆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钟摆的运动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钟摆的原理和运动规律。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钟摆是如何运动的吗?钟摆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实验环节1. 教师介绍钟摆的制作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钟摆。

(1)准备材料:线、小球、吊钩、支架等。

(2)制作过程:将线穿过小球,将小球系在线的一端,然后将另一端系在吊钩上,再将吊钩挂在支架上即可。

2023年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023年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023年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一课时:观察水的物态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物态变化,明白水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2. 掌握观察、描述水物态变化的方法。

3.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水的物态变化的概念2. 水的三种物态及其特征3. 观察水的物态变化的实验教学过程:导入:老师拿出一杯装满冰块的水,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水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吗?请想一想。

呈现:1. 老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水的物态变化的概念,并让学生了解水的三种物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老师通过实验展示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

首先,老师将水放在室温下,水呈液态;然后,老师放入冰箱中,一段时间后,水变成了固体;接着,老师取出水杯,将其放在加热器上加热,学生观察到水逐渐变成了水蒸气。

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容器和冷热水。

2. 学生先观察并记录冷水和热水的外观、状态。

3. 学生将冷水加热并观察变化,再将热水冷却并观察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归纳: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水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物态变化,从而加深对水物态变化的理解。

拓展:展示一些与水的物态变化有关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水蒸发、冰块融化等。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水的物态变化及其特征,通过实验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课后作业:1. 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水物态变化的例子。

2. 家庭观察并记录两个水的物态变化的实例。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水的物态变化,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通过拓展部分的例子,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实践环节中设计更多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水的物态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单元《物质世界》的第三节《物质的构成》以及第四节《物质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4.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铁和氧气反应铁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对物质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转化的过程,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难点: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铁、氧气、水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例如,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氧气反应铁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晒干。

六、板书设计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特点:微小、有间隔、不断运动物质转化:铁 + 氧气→ 铁锈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案: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 铁和氧气反应铁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答案:在铁和氧气的反应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了铁氧化物,即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适应性第1节:生物与环境第2节:生物的适应性2. 简单电路第1节:电路的组成第2节:电路的连接3.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节:地球的内部力量第2节:地球的外部力量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物的适应性。

2. 学习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适应性原理,简单电路的连接,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手操作简单电路,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2. 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灯泡等;3. 地球仪、地形图、地质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物与环境、生物的适应性、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地球表面变化等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适应原理。

(2)分组进行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电路连接的过程。

(3)观察地球仪和地形图,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4. 例题讲解:(1)针对生物适应性,讲解相关例题。

(2)针对简单电路,讲解如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3)针对地球表面变化,讲解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适应性现象。

(2)让学生动手操作,连接简单电路。

(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生物适应原理。

2. 简单电路:电路组成、电路连接方法。

3. 地球表面变化:内部力量、外部力量。

七、作业设计(1)请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性。

(2)如何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的适应性答案示例:鸟类的翅膀、鱼类的鳍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案2018.9.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表1、实验名称: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实验目的: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一个放大镜,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水1杯,滴管1个。

实验步骤:一、学生猜测种子的发芽和什么有关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4、将每天的变化记录下来,填在记录表内: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所以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实验名称: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实验目的: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阳光)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绿豆芽、实验盒、实验步骤:将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的不好甚至死亡。

实验结论:绿豆芽生长需要阳3、实验名称: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目的: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绿豆芽、水、纸巾实验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3----5天后观察观察。

实验现象:豆芽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4、实验名称:蚯蚓与环境实验目的: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蚯蚓、泥土、水、盒子实验步骤: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2024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手册

(2024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手册

(2024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手册实验一:探索物质的性质实验目的1. 认识不同物质的性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2. 学习使用适当的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3.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实验材料1. 各种固体物质(如木块、金属片、石头等)。

2. 各种液体物质(如水、盐水、酒精等)。

3. 各种气体物质(如空气、二氧化碳等)。

4. 实验工具(如放大镜、温度计、称等)。

实验步骤1. 观察各种固体物质的形状、硬度等性质,并进行记录。

2. 观察各种液体物质的透明度、颜色等性质,并进行记录。

3. 观察各种气体物质的状态、气味等性质,并进行记录。

4. 使用实验工具对物质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操作,如测量温度、称重等。

5.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质的性质。

实验二:力的作用实验目的1. 认识力的作用,了解力的表现形式。

2. 学习使用适当的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3.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实验材料1.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小球、木块等)。

2. 实验工具(如尺子、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步骤1. 观察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并进行记录。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进行记录。

3. 分析实验现象,了解力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实验三:光的传播与反射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 学习使用适当的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3.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实验材料1. 光源(如太阳光、手电筒等)。

2. 各种反射材料(如镜子、金属板等)。

3. 实验工具(如放大镜、测量尺等)。

实验步骤1. 观察光源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并进行记录。

2. 将反射材料放置在光源前,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并进行记录。

3. 使用放大镜观察反射光的细节,并进行记录。

4. 分析实验现象,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实验四: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目的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

2. 学习使用适当的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3. 光与影子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4. 力与运动力的作用运动的规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2. 使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激发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3. 让学生掌握光与影子的基本原理,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光的传播与影子的形成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地球与宇宙的知识光与影子的现象力与运动的关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图片、模型地球仪、天体模型光源、影子道具力的作用演示器、运动装置2.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表地球与宇宙知识手册光与影子实验器材力与运动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引入生物的多样性。

以夜观天象活动引入地球与宇宙知识。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光影现象,引入光与影子。

通过体育活动,引入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举例说明。

解析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实际现象为例。

分析光的传播与影子的形成,通过实验演示。

阐述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结合实际情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

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进行光影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

进行力的作用和运动实验,观察现象。

4. 课堂小结:梳理地球与宇宙知识。

归纳光与影子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与特征2. 地球与宇宙知识框架3. 光的传播与影子形成原理4. 力的作用和运动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

绘制地球与宇宙知识结构图。

记录光影实验过程,分析影子变化原因。

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和运动现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命的起源与进化2.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与作用运动的形式与规律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特点宇宙的探索与奥秘4. 环境与能源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方法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力与运动、地球与宇宙、环境与能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力的作用、地球与宇宙的奥秘、新能源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清晰展示,方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力与运动的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的简答题环境与能源的应用题2. 答案:详细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教材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 紧扣教材:确保所选内容符合教材要求,涵盖重要知识点。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繁殖方式等。

课时:4课时2. 第二章《太阳、地球和月亮》:介绍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课时:4课时3. 第三章《水的循环与利用》:讲解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节约用水的方法。

课时:3课时4. 第四章《力的作用》:探讨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课时:4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水的循环与利用以及力的作用等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和关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命周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水的循环过程、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节约用水的方法、力的概念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盒、地球仪、简易水循环模型、力的演示装置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画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植物、天气预报、日常用水和物体运动等现象,引出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水的循环过程和力的作用等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观察、简易水循环实验、力的作用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水的循环与利用、力的作用。

2. 板书内容:各章节知识点、重要概念、公式、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2节《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的应用》。

3. 第三章《电的奥秘》:第1节《电的基本概念》;第2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第四章《光的传播》:第1节《光的传播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与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3. 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让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现象,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简单机械的应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力的概念与作用、电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工具、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解题方法。

4.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第一章生物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2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与作用2.2 简单机械的应用第三章电的奥秘3.1 电的基本概念3.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的传播现象4.2 光的反射与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什么是电路?列举三种简单电路。

(4)简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达到以下目的:•了解撞击现象;•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探究小车滑轮实验。

二、实验材料•小球;•码表;•纸片;•弹力秤;•木板;•滑轮;•小车;•条形木块。

三、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实验1:探究撞击现象1.小班生分别在相同的高度上放置两个小球;2.让小班生同时推动两个小球,观察小球的撞击现象;3.记录两个小球的运动时间。

实验2: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1.在木板上放置一张平整的纸片;2.将弹力秤连接在木板上,并在弹力秤上挂上小石子;3.秤盘上放置一个小球,慢慢调整弹力秤的读数;4.观察小球受力的方向和大小。

实验3: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1.将条形木块竖立在桌面上;2.用一个小球轻轻击打条形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3.记录因撞击而发生的移动和旋转现象。

实验4:探究小车滑轮实验1.准备好小车和滑轮;2.在木板上设置一坡道,让小车沿着坡道滑下;3.在坡道上安装滑轮,将小车拴在滑轮的绳子上,并让小车沿着坡道滑下;4.观察小车在滑行过程中的运动状态。

四、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实验1:探究撞击现象通过观察小球的运动状态和记录时间,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小球在撞击时,运动速度相同,撞击时间相同。

实验2: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通过观察小球受力的方向和大小,我们可以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运动的状态有关系。

受力图的方向和大小特点,加深对力的概念理解。

实验3: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观察撞击后木块的运动状态,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不是单一的运动形式,可能会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旋转运动的情况。

实验4:探究小车滑轮实验通过观察小车在滑行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我们可以得到: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小车滑行时所受摩擦力较小。

五、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注意细节,避免意外发生;2.实验后将材料和器材需要归位,保持教室卫生;3.如遇不安全情况立即通知老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命的起源1.2 生物的分类1.3 生态系统的组成2. 动物的生活2.1 动物的运动2.2 动物的食性2.3 动物的适应性3. 植物的生活3.1 植物的生长3.2 植物的繁殖3.3 植物的适应性4. 光与影4.1 光的传播4.2 影子的形成4.3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特点,光的传播和视觉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图片、生态系统模型、动物和植物标本、手电筒、凸透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笔、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践活动:观察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和视觉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的传播现象,绘制生态系统图。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起源、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动物的运动、食性、适应性;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应性。

3. 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眼睛与视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的适应性。

(3)解释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等,原则包括相似性、差异性等。

(2)动物适应性如鸟类有翅膀适应飞行,植物适应性如仙人掌叶片退化适应干旱环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章:科学探究的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内容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探究活动中。

2. 能够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资料卡片、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什么树叶会变色?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答这些问题。

3. 讲解与示范:(1)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方法。

(2)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探究。

4. 课堂实践:(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3)小组汇报,分享实验成果。

5.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答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所学方法解答其他科学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2. 实验设计步骤: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结论3. 学生实验成果展示七、作业设计2. 答案:树叶变色是由于季节变化,叶绿素分解,其他色素(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显现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探索更多科学奥秘。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案那克塔学校于万江2017.8.20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表1、实验名称: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实验目的: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一个放大镜,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水1杯,滴管1个。

实验步骤:一、学生猜测种子的发芽和什么有关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4、将每天的变化记录下来,填在记录表内: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所以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实验名称: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实验目的: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阳光)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绿豆芽、实验盒、实验步骤:将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的不好甚至死亡。

实验结论:绿豆芽生长需要阳3、实验名称: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目的: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绿豆芽、水、纸巾实验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3----5天后观察观察。

实验现象:豆芽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4、实验名称:蚯蚓与环境实验目的: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蚯蚓、泥土、水、盒子实验步骤: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2、(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实验现象: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湿润的一方爬行实验结论:1、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2、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5、实验内容名称:制作生态瓶实验目的: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实验类型:分组或演示实验器材: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实验步骤: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验结论: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内容6改变生态瓶实验目的: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类型:分组或演示实验器材:生态瓶、小鱼、水草实验步骤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实验内容7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或演示实验器材: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内容8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简易日影观测仪、指南针、铅笔、记录本实验过程:1.根据已学的方位知识,再利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向,用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放在事先观察好的地方。

2.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测试时间是上午8点到8点50分)填好观察记录表一3.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记录一天中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的影长,整理记录。

4、根据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的数据设置的柱状图。

实验结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

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当头顶时),下午影子逐渐变长。

实验内容9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目的: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器材:卡纸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一个洞(一枚硬币大小,夹子,手电筒、水管3段,弯头2个实验步骤:1、用夹子夹住卡纸,横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齐的一行,间隔距离为15cm(没有孔的放在最末端)2、用手电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实验现象: 光在物质中是直线传播。

实验结论: 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内容10光的反射实验目的: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器材: 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张,手电筒一支,夹子实验步骤:1、夹子夹住卡纸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3、打开手电筒开关,对着卡纸,观察文字实验现象: 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结论: 深色反光弱,浅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内容 11制作潜望镜实验目的:理解光的反射。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长方形纸盒一个、镜子两块、剪刀、胶布。

实验过程:1 、用剪刀将长方形盒子相对的两面各剪一个方孔(一面左端,一面右端)2 、将两而镜子分从方孔放入盒内,沿4 5 角斜放,镜血平行朝上,用胶布固定。

实验结论:可以看到不在眼睛正前方位置的情况。

实验名称12光的强弱与温度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越强温度越高。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

2、首先拿一面镜子照射温度计,观察记录。

3、再分别用两面和三面镜子风别照射温度计,观察温观察现象:用三面镜子照射是温度高。

实验结论:我认为光越强,温度越高实验目的13物体的颜色和吸热实验目的:知道物体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实验步骤: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1、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2、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实验名称:14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实验目的:光照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黑色纸袋、温度计。

实验步骤1、把纸袋在“阳光”(灯泡)下水平放置、直立以及和“太阳”光垂直。

2、插上电源,统计2分钟的温度,统计4分钟的温度,统计6分钟的温度,统计8分钟的温度,统计10分钟的温度。

实验现象:太阳光直射物体升温快。

实验结论: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实验名称:15 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能执水器的构造及原理,学会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材:纸盒、泡沫塑料、棉花、方形或圆形饮料瓶、玻璃片、透明塑料膜、黑色纸、平面镜、锡箔纸,剪刀或美工刀、透明胶带实验过程:1、在盒子的底部垫上一层棉花,侧面用泡沫塑料板垫上,然后将锡箔纸衬在里面,作为反光材料;2、用黑色纸把塑料饮料瓶的瓶身包起来,放在盒子里,盒盖的上面挖空,覆上一层塑料膜,3、瓶子里装上清水,盖上盒盖,调整热水器的角度,使受热面与阳光垂直实验结论:我们在设计制作热水器时,综合应用了反光原理、热的不良导体保温原理、颜色与吸热原理、照射角度与吸热原理,做成的热水器可以很好的集热。

实验内容:16观察地形图实验目的:观察地形图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器材:地形图实验步骤:观察地形图实验现象: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 000米~5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实验结论: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 000米~5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实验名称:17冷与热对岩石变化的影响试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冷与热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类型:实验材料:酒精灯、容器、水、小石块、镊子、火柴。

实验方法: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

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

实验现象:反复几次后,小石块碎裂。

实验结论:岩石风化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剧。

实验名称:18流水对岩石变化的影响试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流水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类型:分组或演示实验步骤:1.用本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

2.将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

5.往水杯中加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沙子和泥土不断被水流带走。

实验结论:流水有搬运作用。

实验名称:19植物作用对岩石变化的影响试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植物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类型:演示实验材料:植物、石膏、豌豆实验步骤:向小碗(盘子)里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观察豌豆发芽后的石膏。

实验现象:实验前岩石特点:石膏糊完整;实验后岩石特点:完整的石膏糊有裂缝。

实验结论:植物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