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霍金

合集下载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存在着许多的奥秘。

《时间简史》这本书便向我们阐述了宇宙的奥秘。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许多深奥并令人生畏的主题。

其实,要想读懂这本书,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了宇宙是怎样的,还让我明白了空间,时间,以及相对论等。

在爱因斯坦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

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则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

他曾用最短且最通俗易懂的话解释过什么是相对论“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不知不觉,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可你一个人在那里无聊,发呆,你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

就是这样简短的话勾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脑子里便有许多疑问。

宇宙有没有大爆炸?宇宙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到底广义相对论准不准确?人类最远能达到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是速度的极限以致黑洞是人们无法逾越的鸿沟?所有的问题都只能打上一个问号。

但就是这些问号,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沉陷在想象的世界。

或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让这些都成为已知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这本书的作者更是让我敬佩的人,就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霍金,可是命运对霍金却是那么残酷。

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了,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

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

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3根手指能正常活动,就这样,他身残志不残,撰写了《时间简史》,让更多的人爱上了科学!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就没有不成功的事情。

一定要相信自己啊,加油。

宇宙从何而来,他又向何处去,宇宙有一个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他会达到一个终点吗,我们能在时间中返回过去吗?在第一章的结尾,霍金提出了这些问题,一如艾伯特向苏菲提出的问题,“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哲学中最本源的问题促使苏菲开始思考,并在艾伯特的引导下开始了一次奇妙的哲学旅程,是时间简史的开篇,霍金也向我们抛出了宇宙学的基础问题,而后带领我们进行一次《星际迷航》。

科学家故事100个简介

科学家故事100个简介

科学家故事100个简介【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科学家故事 100 个简介的意义和价值2.我国科学家的故事3.国际科学家的故事4.这些故事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启示篇1正文科学家故事 100 个简介,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今中外的众多科学家中,挑选出 100 位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学家,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100 个故事,既有我国科学家的辉煌成就,也有国际科学家的探索历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勇气,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我国科学家的故事。

在这 100 个故事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从古代的墨子、张衡,到近代的华罗庚、钱学森,再到现代的陈景润、屠呦呦,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涵盖了各个领域。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辉煌历程,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其次,国际科学家的故事也是这 100 个简介中的一部分。

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爱因斯坦,再到霍金、乔布斯,这些科学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科技的发展轨迹。

他们的成就,不仅推动了世界科技的进步,也为全人类的福祉作出了贡献。

学习这些故事,让我们拓展了视野,了解了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为我们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动力。

最后,这些故事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启示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

正是这些精神,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科学精神,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科学家故事 100 个简介,既是一部科学家们的奋斗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学习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家们的伟大成就,还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

篇2 目录1.科学家故事 100 个简介的意义和价值2.100 个科学家故事的内容概述3.具体科学家故事的介绍和分析4.对科学家故事的反思和启示篇2正文科学家故事 100 个简介是一部收录了众多科学家生平事迹的书籍,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这些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人生经历。

上海地区优秀高一物理 第三章 E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教案 沪科版

上海地区优秀高一物理 第三章 E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教案 沪科版

第三章 E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设计的内容尝试通过科学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的探究和学习,领略科学家的优秀特质,并从中感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启迪。

学习本设计的内容需要具有关于机械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为基础;需要具有搜索和筛选资料和制作PPT的能力,同时具有合作的团队精神。

课前分四个小组搜索关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生平和对科学贡献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概括和归纳的筛选,重组为交流的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感悟科学家的优秀特质。

通过汇报、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各组学生代表分别简介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时空观理论、牛顿和爱因斯坦生平和重要的贡献,然后通过分组讨论,了解物理学从牛顿的三大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过程。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对科学家的共性形成共识。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哪些启迪的讨论,认识到从科学家身上获得的不仅是对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等方面受到启迪:我们现在对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探究和再认识,就是为了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以他们的视角来审视着未来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理论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发展和延续。

(2)知道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和爱因斯坦时空观的区别和联系。

(3)初步认识到牛顿和爱因斯坦可贵的科学探索精神。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书籍、报刊、广泛收集关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资料,感受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全班同学交流汇报活动,认识到牛顿和爱因斯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明白科学进步的历程是没有止境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中参与学习和讨论的过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

(2)通过对牛顿和爱因斯坦理论建立过程的分析与讨论,感悟牛顿和爱因斯坦可贵的科学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两位伟人的科学结论的理解。

物理学十大著作

物理学十大著作

物理学十大著作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涵盖了从微观的原子和分子到宏观的天体物理学的广泛范围。

在物理学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和经典的著作,对物理学的进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物理学的十大著作。

1、经典力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艾萨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称《数学原理》,是牛顿的代表作,自17世纪末至今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

该著作建立了牛顿第一与第二定律,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他的运动定理,在很长的时间内成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2、电磁学(《电磁学原理》)-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电磁学原理》是麦克斯韦的代表作,他把电场和磁场理论归纳成四个基本方程,成为电磁学的基础。

这些方程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在寻找肖像质随机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热力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 托马斯·庚巴《热力学与统计力学》是庚巴的代表作,通过分析热力学的第一和第二定律,以及统计力学的方法,给出了一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可以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动力学行为。

4、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尤金·维格纳《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是维格纳的代表作,阐述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原理。

这些原理包括量子态的概率性,量子属性的不确定性,以及量子纠缠的概念。

这些原理在现代物理学的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5、相对论(《狭义相对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代表作,是描述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理论。

它表明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和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该理论解释了宇宙中某些现象的观察结果,并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6、宇宙学(《宇宙学》)- 斯蒂芬·霍金《宇宙学》是霍金的代表作,该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宇宙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宇宙的演化历程。

它既包括了物理学方面的严密证明,也包括了哲学性的讨论,成为科学和文学的结合体。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小论文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小论文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论文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

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

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

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

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

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一、感悟科学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

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

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

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史蒂芬霍金简介]霍金简介

[史蒂芬霍金简介]霍金简介

[史蒂芬霍金简介]霍金简介霍金简介一:霍金的故事简介范文不知道大家知道霍金这个人吗其实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霍金就是那位高残但是心不残的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

他的著作《时间简史》对于很多后面的科学家都有非常深厚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伟人的生平史蒂芬·霍金简介吧。

霍金的故事简介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

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

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目标是解决从牛顿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第一推力问题。

他的宇宙模型是一个封闭的无边界的有限的四维时空不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力,宇宙的演化完全取决于物理定律。

耐人寻味的是,霍金的宇宙论事实上使上帝没有存身之处,但梵蒂冈教廷仍对他表示了敬意。

在承认了对伽利略审判的错误之后,教廷科学院又选举霍金为该院院士。

世俗的偏见和神学的权威,都不能阻挡科学的透射力。

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基本思想可以不用数学来陈述,而且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理解。

他曾在通俗演讲里,生动地向听众解释利用光速,从黑洞进去,从白洞到宇宙另一区域去作时空旅行的设计,是有趣的科学幻想,而现实却是难以做到的简明道理。

经过数年的辛勤写作和修改,于1988年4月正式出版宇宙论科普著作《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篇一:时间简史读书笔记】读《时间简史》有感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

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一伽利略的日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时间。

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

人们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

尽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极为清晰而机智,有些读者仍然觉得难以掌握复杂的概念。

为了使读者加深理解,《时间简史》还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图,包括卫星图像和照片。

这些都应归功于诸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和电脑三维和四维实体成像等技术进步之赐。

详细的插图说明使读者能体验到星系际太空的广漠、黑洞的奇妙性质以及物质和反物质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观世界。

作为一本飨以读者宇宙学的最新理解的经典著作,《时间简史》插图本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看了霍金的书后,使我对于整个宇宙的基本组合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从开始的人类对于宇宙的看法的几个观点改变,证明了我们文明在不段地进步。

由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到卢瑟福的原子构造图,再到爱恩斯坦的虫洞等都是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

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它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

就我而言,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

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对该书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

物理学史顺序

物理学史顺序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霍金“统一论”的宇宙苍穹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按:该文原是作者《全球化和统观论的市场经济革命》(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一书中的《跋》。

该书讲述的是当今全球化时代已势在必然的全面新经济变革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该书确立的是一套关于现代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应是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统一论(即统观论)的新经济理论;书中说明了近现代经济学在其创立者的古典经济学家之后,为什么形成了经济学理“二元分流”的片面发展情形;书中从一切经济学说基本的(市场)平衡理论方面,解析了以往无论是微观论还是宏观论,以及新自由主义的货币经济理论等西方应用经济学说,为什么总是不断地和相继地陷入了各种矛盾和危机——如,早期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过剩危机,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以及不久前发生并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的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正是这些理论偏离了事物本质的现象论立场而发生的价值错位和理论偏失;说明了一切市场经济的矛盾(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本质上也都是资本主义经济过剩矛盾的表现,并提出了统观经济学以人为根本目的“基础平衡”的新市场平衡理论(即:以建立人们市场关系普遍性的基础平衡来扩展市场经济发展的更大自由空间,以建立人们自由权利普遍性的基础平等来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更大历史空间),并建立起以“全民基保”体系为平衡基础的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构想和设计;统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就是应对现实市场经济问题和经济学问题进行价值哲学思考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把人类自由王国理想的价值目标和现实发展进程确立为一种“目标论-过程论”的辩证统一论的渐进主义和相对论的实践发展体系……这篇《跋》正是关于人类世界观、宇宙观和人文观、价值观问题思考的一个也可独立成篇的科学漫谈。

特在此单独辑出,并加了个《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的标题(这是康德关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诗情话语),在内容上,也分别加了“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霍金‘统一论’的宇宙苍穹”和“从基督教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三位一体’的世界人生”。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霍金“统一论”的宇宙苍穹在《全球化和统观论的市场经济革命》的书中,关于对现实市场经济问题和经济学问题进行价值哲学思考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统一论”。

但要真正建立统一论的哲学思维,又常常是颇费思量的。

比如,被公认是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在完成了相对论的物理学革命后,也曾提出应解决“统一场论”的物理学终极革命问题。

但爱因斯坦最终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晚年还感到似乎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场论,大约就是物理科学中的普遍定理或运动规则的基本理论。

18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

牛顿力学定理也被称为地球物理学的场论,在牛顿的体系下,整个物理世界的机械运动似乎秩序井然,因此牛顿的体系也曾被认为就是物理学的绝对真理。

后来,爱因斯坦的物理学革命颠覆了牛顿物理学的绝对真理地位。

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超越了牛顿物理学“地球场论”的环境和条件限制,并被认为是物理学的“宇宙场论”。

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形式又是“非场论”的——它的革命口号本身就是“相对论”。

比较一下牛顿的加速度公式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公式就很有意义。

牛顿公式:公斤×米/秒2。

它表示在地球重力和既定时空形式下物理运动的加速度规律,也可“放之四海”地表示为如v/t2。

在牛顿那里,虽然一切物理运动都表现为以加速度克服自然重力的运动,但它的运动法则却始终是以重力和既定时空的“地球场论”为条件和限定的。

所以,牛顿公式表现为一种非自由的外求式的物理运动理论(在天体运动和宇宙秩序方面,还必须靠上帝的“第一推动”)。

如果形象地讲,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爱因斯坦公式:E=mc2。

它的分式本身就是一个非设限的自由实体。

爱因斯坦的理论破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形式,时空是相对的,运动速度极快时,时间可弯曲,达到光速时,时间将凝固(几乎不存在了)。

爱因斯坦公式表现为一种自由的内求式的物理运动理论。

它的理论表现正是,物体在天体运动超引力的绝对形式下,质量的加速度运动就成了可以产生如公式所表现的巨大能量(公式中c 的唯一理论限制就是光速,但光速被定义为绝对速度,并几乎可看作是∞的速率)。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在理论上被定义为是超引力的绝对自由的运动形式。

如果形象地讲,它的理论内涵就如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爱因斯坦革命后,牛顿物理学的“绝对王权”时代就一去不返了。

但爱因斯坦物理学并没有因此而“加冕称王”。

爱因斯坦革命本身就是“相对论”的。

2 0世纪以来的物理学实际上进入了一个爆炸式发展的“并肩王时代”。

人们公认,20世纪具有最重要影响的实际上是三大物理学的革命:经典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构成的微观物理学。

甚至,爱因斯坦后来并不是因为他最伟大发现的相对论(很多人还无法理解相对论),而是他对光量子运动的重要研究而获诺贝尔奖的。

爱因斯坦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原子能时代和太空时代。

正是爱因斯坦关于物质高速运动会产生巨大能量的理论,使人们对一些可裂变元素的实用性研究,不仅很快就进入了人类原子能利用的时代,同时也进入了核武器威胁的时代。

相对论的宇宙运动和时空相对理论则使人类具有了认识外太空物理运动的革命性跨越,并实现了卫星发射、宇宙航行和人类登月等一系列最伟大辉煌的成就!但无论是人类原子能技术和太空技术的发展,实际上都远远没有达到爱因斯坦公式的最高理论境界。

比如,人类太空技术的卫星、飞船等,都根本没有达到超引力的绝对自由状态(也不可以“绝对自由”,而是必须按照引力和离心力平衡的原则确定在预定的运行轨道之上),甚至,在人们可以预期的未来也难以走得更远一些了。

所以爱因斯坦认为,无论是在物理世界,还是人类世界,相对论都还不是一种真正自由的科学理论,人类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

也正是为了寻求一种对一切领域如声、光、电、磁、核等的各自场论,以及对一切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自然现象,甚至实现世界和平等,都能够获得一种确立普遍均衡和稳定秩序的自然规律的认识,爱因斯坦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要建立“统一场论”的物理学终极革命的目标。

为此,爱因斯坦甚至还考虑,是否应在他的公式里加一个“宇宙常数”。

但这样一来,岂不是又画蛇添足地成了牛顿那个上帝的“第一推动”了吗?而且,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思想首先就面临了各种量子论和微观物理学的挑战,在微观物理学的研究中,不断有人提出一些旨在说明各种微粒子运动总是存在非均衡性的所谓“测不准定律”。

甚至,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革命理论,也推论出光粒子(也是一种物质形式)运动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光在经过一些密度很高的巨大恒星(如太阳)时,会在它的巨大引力下发生轻微的弯曲——也即空间相对理论的所谓空间弯曲或空间塌陷了(这种光弯曲现象后来被人们在日食观测中证实)。

当然,这种光的轻微弯曲也曾被认为在宇宙的天体运动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后来,当黑洞理论出现时,问题才变得严重起来,因为黑洞理论认为,光在经过密度极高的黑洞时将被完全吞噬。

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思想,似乎仍然还是建立在宇宙总场态“恒稳定”的思维基础之上。

所以,爱因斯坦没有获得任何结果,而且在他生前和身后,也不断有更多新理论、新发现,像是在证明他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和多余的。

1957年(爱因斯坦1955年逝世),两个年轻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因在基本粒子研究中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被实验证明,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关于宇宙的起源、产生和发展,在宇宙黑洞理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宇宙膨胀说、宇宙塌陷说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等,而且据说,好多理论假说也正在不断地被试验和观察所证实。

比如,宇宙膨胀说就被证明是成立的,因为射电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许多天体射线的光谱均存在“红移”现象(“红移”表示被观测对象离观察者越来越远去,“蓝移”则表示越来越靠近),“红移”证明一些宇宙天体(如银河系)正不断地外移、膨胀并变得更大(被形容为处于青春期和成长期)。

还有一些宇宙天体则不断地收缩、塌陷并形成黑洞(被形容为处于衰弱期和萎缩期)……但问题是,既然一切宇宙天体也存在“生、长、衰、亡”的生命运动,那么,宇宙天体的产生和死亡又将怎样发生呢?正是这样,后来就有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说法或逻辑,宇宙天体是在某一时刻的一次大爆炸中诞生的,然后就开始了以上的宇宙过程,作为天体“部落酋长”的发光的恒星(作为“部落属民”的行星不发光,只接受光能),其在生长期的不断膨胀,正是一个将所蓄积巨大能量不断地释放的过程,然后慢慢地衰老、塌陷,并形成密度极高的黑洞,黑洞又不断地吞噬周围不断衰老、塌陷的其他天体,直到形成密度高得难以想象,体积浓缩到小得难以想象的一小点——被称为“奇点”,就陷于死亡,归于湮灭——也就是进入哲学上说的“无”状态了。

正所谓“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几乎在宇宙湮灭的同时,大爆炸也发生了,并诞生了新的宇宙世界,开始了新的宇宙周期,然后周而复始,往复不已。

但大爆炸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如果对这个问题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宇宙循环的第一次大爆炸岂不是将陷入康德的“二律悖反”?或通俗讲是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了吗?对于此,后来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在1927年12月提出了所谓反物质的理论,认为整个宇宙世界的平衡实际上是可观察到的正物质世界和对应的反物质世界之间的平衡,而且,反物质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海洋一样充斥于宇宙世界的所有空隙之处,在正常情况下,正物质和反物质似乎是相安无事和谐相处的,但当正物质的宇宙天体死亡,并浓缩到质量极大而体积极小的“奇点”(“无”)状态时,这种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平衡就破坏了,根据正负电子发生碰撞时就会发生爆炸的原理,这时,正物质存在形式的负电子和反物质存在形式的正电子相撞,大爆炸就发生了。

但正负电子的相撞,实际上应是所有能量消耗后的湮灭状态,怎么会爆炸出一个新宇宙来呢?反物质说的信者又以所谓“电荷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解释说,大爆炸时虽消耗掉了绝大多数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由于存在“不守恒”,遗留下的少部分正物质就构成了如今的物质世界,另外,真正更为巨大的宇宙能量实际上始终是以看不见的“反物质海洋”的形式充斥宇宙的……关于狄拉克是怎样建立他所谓反物质的理论,后来,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中国中南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道:“什么是反物质?反物质的存在是由保罗·狄拉克在理论上推导出来的。

他注意到,相对论的公式,质量都是乘平方的,也就是说等于m×m,也等于-m×-m,狄拉克问-m是什么意思?从而推导出反物质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