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大学到行业大学,助力行业转型升级——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谷来丰 喻成浩
【识局商情】中国企业大学们:喧嚣与真实
【识局商情】中国企业大学们:喧嚣与真实?早几年,还只知道海尔大学、春兰大学,这几天,仿佛一夜间,企业大学遍地开花:先别说哪些互联网新贵诸如阿里、腾讯、百度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商学院或者营销大学,就连几年前还默默无闻的民营光伏企业,很多也有了自己的大学。
“中国企业大学每年以新开200多所的速度在递增,几乎相当于每一个工作日诞生一所企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预计,2019年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有望超过3000家的传统大学规模,并且,从目前发展速度看,这一时间点将会大大提前。
“在中国大陆,企业大学的热潮已远远超乎各界的预期和想象。
”正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新育成中心执行长、美国芝加哥知识系统学院客座教授廖肇弘曾经说的那般,如今在中国,一般只诞生于名企的企业大学甚至蔓延到了县城。
2012年4月,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首家企业大学―金润万家企业大学成立;2013年8月,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首家企业大学―福庆企业大学成立……不少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大学尽管数量众多,看起来很美,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说到这里,识局君想起自己一位朋友,在一家国内数一数二的BAT里面,刚刚换了岗位去了公司新成立的企业大学,负责在线教育。
照说,这么大和知名一家企业,这么高调的办大学举措,这所企业大学应该是无比高洋上的。
然后,这位朋友目前面临的状况是,有领导下达的在线教育、学习园地等各种目标,但是却没有人手和任何经验。
而目前大学很多教育活动,仅仅限于请大师来做做讲座而已。
草草上马的企业大学们就中国企业大学而言,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但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广袤的土地上遍地开花。
但那么多的企业大学都名副其实吗?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谷来丰认为目前企业大学主要有4个问题:第一,很多企业的企业大学还仅仅是“挂牌状态”,大学有了名字,但是一直没有实质内容。
第二,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大学在创办的时候,企业最高领导者并不知道企业大学应该建成什么样子。
从企业大学到行业大学,助力行业转型升级-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谷来丰喻成浩
从企业大学到行业大学,助力行业转型升级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谷来丰喻成浩为什么我们要做企业大学?我觉得可能要从现代经济或者企业经营环境这个变化谈起。
美国是几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地,但是美国每一次都能够在金融危机里面最早走出来,他的自我修复能力最强。
很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他不断的把日本经济拖垮,把欧洲拖垮,但他自己迅速的站起来,为什么,我觉得这跟美国整个国家竞争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竞争关系以及企业大学的推动作用是关键所在。
资讯社会资讯获取极快,在文艺复兴时代,当时全世界的知识装在一个图书馆足够了,现在每天产生知识,或者每隔半年产生新知识,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所以我们讲,社会在不断淘汰有学历的人,但永远不能淘汰有学习力的人。
行业大学促进行业标准化建立,是企业大学的升级通俗的讲,企业大学和常规大学不一样,和一般的企业培训中心也不一样。
我们理解的企业大学,内部培养体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一,它更着眼于内外部培养并重,行成一个产业链、供应链所有的节点人员培养的开放体系。
很多企业大学培养的是它上下游公司的员工,是它未来的客户、未来的供应商。
第二,企业大学更多的关注于跟企业未来长期发展战略的黏合度,以前的培训是被动的接受,上面下指标,下面安排人进行培养。
企业大学不是这样的,企业大学更多的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提出很好的建议,并前瞻性的对经营人才进行引导和培训。
所以说,企业大学本身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国企业大学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大学本身的竞争力和精髓没有很好的体现,中国企业大学和海外企业大学最大的差异仍然是认知层面的落后。
谈到企业大学现在发展的方向,其实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某一个企业建一个大学了。
我们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正在密切关注于行业大学的发展,行业大学可谓企业大学的一个升级版。
比方我们学院建立高尔夫管理分院,我们针对的是整个高尔夫行业的,从高级管理人员到中级管理干部的培养,包括球场的设计师,以及强调球场管理和整合,我们在这个领域深耕了5 年,对整个高尔夫行业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模式和关键策略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模式和关键策略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7)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 (8)2.2 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9)2.3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10)2.4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12)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13)3.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4)3.2 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5)3.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趋势 (17)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模式 (18)4.1 创新驱动模式 (19)4.2 产业链模式 (20)4.3 项目驱动模式 (22)4.4 混合式学习模式 (23)4.5 翻转课堂模式 (24)五、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策略 (25)5.1 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26)5.2 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27)5.3 实践教学强化策略 (28)5.4 学生评价改革策略 (30)5.5 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31)六、案例分析 (32)6.1 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案例分析 (33)6.2 案例对比与启示 (34)6.3 案例实践效果评估 (36)七、结论与展望 (37)7.1 研究结论总结 (38)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9)7.3 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40)一、内容描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模式及关键策略。
我们需要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能力。
这种生产力不仅注重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的提升,更强调技术、知识、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企业高管回流大学,工科教育迎来新生机
企业高管回流大学,工科教育迎来新生机?作者:温才妃来源:《记者观察》2021年第02期从企业跨界到高校,在从前几乎就是一条“不可逆行”的单行道。
能够自如地从企业“逆行”到高校的,只有极少数人。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张亚勤便是其中一位。
就在不久前,由他担任院长的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宣告成立。
这是他加入清华的新身份。
过往他的身份标签是百度总裁、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等。
和张亚勤一同加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的,还有他在微软的老同事——字节跳动前副总裁兼人工智能(AI)实验室负责人马维英、海尔集团前CTO赵峰。
有人说,这是企业人士回流高校掀起的小高潮。
那么,企业人士回流高校,对人才培养又意味着什么?黄金十年“曲线救国”在他们之前,不断有AI界“大佬”回归学术界。
其中,有曾任腾讯AI Lab主任的张潼和腾讯优图实验室联合负责人的贾佳亚,以及去年年中受聘南京理工大学的旷视南京研究院前负责人魏秀参等。
虽然与近年来企业疯狂“挖角”AI教授相比,回流高校的人数不过是“零头”,但这些“小数字”却让人看到,包括AI在內未来工科教育中正在燃起的一团团火焰。
与这股细流涌动相映衬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更大的洪流。
在新工科不断升级的背景下,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宣布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力。
其中一项建设任务就是适应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特点,推动大师领航,建设一支满足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我国的高科技落后,大企业总体上在应用端、工程端跟不上去,究其根源在于大学研究在工程方面没有跟上企业发展。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看来,这是部分企业研发超前于大学的产业界人士回流高校“曲线救国”的大背景。
能够“在单行道上逆行”的企业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在顶尖企业做科研,因为只有顶尖企业才具有行业领导者的前瞻性,从而保证他们研究的前沿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5)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6)2.1 当前国内就业市场概况 (7)2.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8)2.3 不同毕业专业就业情况对比 (9)2.4 就业区域分布与城市选择偏好 (11)3.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因素 (12)3.1 经济环境对就业的影响 (13)3.2 政策法规的角色 (15)3.3 高校课程设计与就业指导 (16)3.4 社会对毕业生能力和技能的需求 (17)4. 就业形势的挑战与机遇 (18)4.1 技能缺口与职业培训 (19)4.2 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下的选择 (21)4.3 毕业生创业环境与机会分析 (22)4.4 国际就业市场的机会与限制 (24)5. 对策与建议 (25)5.1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27)5.2 推动就业市场的灵活性与包容性 (28)5.3 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30)5.4 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与对接 (31)6. 结论与未来展望 (32)6.1 研究总结 (33)6.2 未来趋势预测 (34)6.3 对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36)1. 内容概括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分析报告旨在揭示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探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对近年来的就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预测,报告将揭示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深入探讨专业、性别、地区、学历层次等因素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报告还将评估不同行业、职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基于市场趋势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毕业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报告还将关注政府和高校如何通过政策支持和创新服务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
1.1 研究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横亘于 graduates 面前的一系列挑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企业大学:该为培训“加码”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大学
作者: 王玥
作者机构: Key Logic(凯洛格)
出版物刊名: 人力资源
页码: 30-34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成长顾问 组织变革
摘要:或许你可以轻易罗列出几个企业大学的重点角色,比如,成长顾问、绩效伙伴、资源整合者、组织建设者、文化建设者、绩效挖潜专家、变革推动者……无论这些名头多么花哨、响亮,它们都源自企业大学的一项核心功能——培训。
众所周知,作为企业培训的第四个阶段,企业大学展现出的是企业最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亦是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手段,更是公司规模与实力的有力证明。
从国内第一所企业大学——春兰学院成立至今,已近20年,在这个过程中,本土企业大学的功能和角色不断发生蜕变,其最核心的培训功能早已超脱于企业的框架被赋予更多、更新的内涵。
当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当国内企业纷纷站在产业转型、组织变革的岔路口,企。
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谷来丰:互联网仅是智能+时代的序曲
北京报道/ 首席记者刘增辉来源:《在线学习》谷来丰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也是管会金融教育的专家顾问。
2015年,他从美国硅谷考察归来,以一篇《中国在互联网+,美国却已进入新硬件时代》的文章,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2017年,这篇文章再次被大范围转发。
如今,4年过去了,他有哪些新的思考和判断,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记者就此对他进行了采访。
新硬件时代已经到来记者:2015年,您曾提出,当我们大搞“互联网+”时,美国已悄悄进入了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硬件时代”。
我们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应该在“互联网+”狂热中冷静一下,放眼2-3年后的未来,那里有一个“新硬件时代”在悄悄来临。
4年过去了,新硬件时代来临了吗?谷来丰:从2014年到2015年,我陆续到美国硅谷游学,邀请众多美国的科学家、投资家、未来学家为我们的学员授课。
这期间,我将中国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做了比较,形成了那篇关于“新硬件”的文章。
这篇文章在2015年疯传后,2017年又开始了一轮大范围转发,那是在美国对我们高科技领域限制造成困扰的时候出现的一轮新的反思。
当年文章不是反对“互联网+”,更不是说软件不好,而是批评太多的“互联网+”商业勾兑,缺少真正高科技创新和聚焦科技化情怀。
2015年以后,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没有科技创新,只会依靠互联网烧钱炒流量的公司倒闭了一大批,社会各界注意到了互联网在商业上烧钱太多,真正的高科技却遭受冷落。
后来,《科技日报》指出我们至少有包括高精芯片制造等29个高科技领域被西方卡脖子的事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我说的有那么一点道理。
如今,文章中提及的新硬件层出不穷,无人驾驶汽车、同声传译机器、听懂话的智能家居、有视觉听觉的工业机器人、智慧城市的各类监控设备、银行里的智能机具、各种穿戴设备等等,已经非常多了。
这表明,“新硬件时代”已经到来。
而所有的新硬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工智能做内核。
大学生就业swot分析
大学生就业swot分析目录一、内容概括 (3)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5)二、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6)2.1 大学生就业率概况 (7)2.2 就业行业分布 (8)2.3 就业岗位类型 (9)2.4 毕业生收入水平 (11)三、SWOT分析概述 (12)3.1 SWOT分析法介绍 (14)3.2 SWOT分析的优势与局限 (15)四、大学生就业的优势 (16)4.1 专业知识与技能 (17)4.2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8)4.3 学习能力强,适应性好 (19)4.4 校园人际关系网络 (20)五、大学生就业的劣势 (21)5.1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23)5.2 薪资待遇相对较低 (23)5.3 就业竞争压力大 (24)5.4 信息不对称,求职效率低 (25)六、大学生就业的机会 (26)6.1 政策支持与鼓励 (27)6.2 新兴产业发展 (29)6.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30)6.4 “互联网+”行动计划 (31)七、大学生就业的威胁 (33)7.1 经济下行压力 (33)7.2 劳动力市场饱和 (34)7.3 技术进步带来的替代风险 (35)7.4 不稳定的国际就业环境 (36)八、基于SWOT分析的策略建议 (37)8.1 利用优势,提升竞争力 (39)8.2 改善劣势,增强实力 (40)8.3 抓住机会,拓展就业渠道 (41)8.4 防范威胁,降低风险 (43)九、结论与展望 (44)9.1 研究结论总结 (45)9.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6)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旨在对大学生就业进行SWOT分析,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深入剖析,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建议和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高等教育研讨会”会议综述
“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高等教育研讨会”会议综述目录一、会议概述 (2)1.1 会议背景与目的 (3)1.2 会议组织与参与单位 (3)二、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4)2.1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6)2.2 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7)2.3 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 (8)三、未来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9)3.1 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10)3.2 教育理念与制度的适应问题 (12)3.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求 (13)四、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技术创新 (14)4.1 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创新 (16)4.2 智能教育硬件与软件的研发 (17)4.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 (18)五、未来高等教育的机遇与展望 (19)5.1 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 (20)5.2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22)5.3 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的合作前景 (23)六、案例分享与交流 (24)6.1 国内外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实践 (25)6.2 产学研合作推动教育科技创新的案例分析 (26)七、会议总结与展望 (27)7.1 会议成果与亮点回顾 (29)7.2 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30)一、会议概述本次会议旨在集结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高校教师、政策制定者及行业领军人物,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会议的核心议题包括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融合、未来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技术的革新与应用等。
此次会议于XXXX年XX月XX日在(地点)隆重召开,吸引了众多参会人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会议开幕式上,主办方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强调了研讨会的重要性。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挑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会议整体上分为多个专题板块,包括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案例分享、未来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探讨、教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目录一、前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意义 (4)1.4 研究方法 (5)1.5 论文结构 (6)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与内涵 (7)2.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定义 (8)2.2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9)2.3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点 (11)2.4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 (11)三、国内外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2)3.1 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4)3.2 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5)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分析 (17)4.1 政策环境 (18)4.2 教育资源 (19)4.3 技术支持 (20)4.4 师资队伍 (21)4.5 学生素质 (22)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 (23)5.1 发展路径分析 (25)5.2 发展策略研究 (26)5.3 发展保障措施研究 (27)六、案例分析 (29)6.1 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研究 (30)6.2 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研究 (31)七、结论与建议 (32)7.1 结论总结 (33)7.2 建议提出 (35)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迫切关注的焦点。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数字化转型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产业发展以及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造和升级,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投入,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更新迅速、人才培养滞后、制度保障不足等。
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理念转变与路径探索——以上海师范大学Gateway课程引进为例
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理念转变与路径探索——以上海师
范大学Gateway课程引进为例
刘江会;吴静芳;鲍晓晔
【期刊名称】《教育参考》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积极引进和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对满足高校多样化教育需求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申报、轻管理,重引进、轻转化的问题。
本文提出,在探索实践中深化认识,实现引进理念三个转变,即从单向引进向内化吸收转变、从全盘接受向借鉴超越转变、从资源共享向优势互补转变。
本文同时还对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运用科学筛选与整体引进方法、多维内化和有效利用手段,实施双向流通与合作深化战略,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探索海外优质课程Gateway引进路径的做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总页数】5页(P24-27,50)
【作者】刘江会;吴静芳;鲍晓晔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4
【相关文献】
1.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长沙高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探索与实践 [J], 胡斌
2.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交通学院中外合作本科办学项目为例 [J], 胡延新
3.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交通学院中外合作本科办学项目为例 [J], 胡延新;
4.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提升本土化办学质量的思考——以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为例 [J], 王芳
5.康复治疗专业引进海外课程的质量反馈与评价——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为例 [J], 张彩;倪红梅;胡军;吴绪波;赵仙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将“出口”海外
上海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将“出口”海外【摘要】上海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出口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背景包括上海中职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国际交流需求的增加。
种类有多元化的课程和教材,途径通过线上平台和海外合作机构等方式实现。
优势在于提升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挑战则包括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未来发展趋势可能是数字化资源和个性化课程的出口。
意义在于促进中职教育国际化,建议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和提升教学质量。
展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关键词】关键词:上海中职教育、课程、教材、出口、重要性、背景、种类、途径、优势、挑战、未来发展、意义、建议、展望。
1. 引言1.1 上海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出口的重要性上海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出口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通过将上海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出口到海外,可以增加我国中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在教育领域的声誉。
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友谊也是出口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
通过向海外输出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可以让更多的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教育文化,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出口教育课程还可以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教育走出去、走向世界的进程。
上海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提升我国中职教育水平、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上海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出口的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上海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出口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出口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职教育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过去,中国教育体系主要注重本土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相对有限。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的教育体系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其中职教育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国际化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国际化战略作者:佟欣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08年第10期国际化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是大学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类型的国际性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的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正努力把国际化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力图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引进世界一流人才、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化办学的效率、水平和层次。
努力发扬百年交大的优秀传统,“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争创一流、走向世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已与美、英、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学校、数十家跨国企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国际化战略已成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与管理中的常规模式,为的就是,奋勇一流,与时俱进,传承百年交大争创一流的精神不灭。
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战略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开发和利用国际优质的教育资源,努力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实力的高层次人才。
在国际化合作办学方面,学校与密歇根大学合作已经历了第一个发展阶段, 即从 2000 年 8 月至 2005 年 6月, 双方以机械工程学科为试点, 在教学、科研、人员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
根据双方协议, 机械工程学院将采用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进行办学, 参照密歇根大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实行双语授课, 学分互相认可, 联合授予学位, 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培养体系, 培养高层次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和科学研究。
从2005年6月起,双方通过合作运行“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联合学院”,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更深层次地进行国际化合作办学。
在與世界一流大学联合授予学位方面,学校力争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中体现国际化思想、扩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同时,学校努力发展国家奖学金项目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国际项目的学习;引进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原版名牌教材,鼓励教师用外语上课,开展双语教学,强化学术外语的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与实现机制
2023年第6期 现代大学教育 管理经略基金项目: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演化博弈的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动力机制与协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3YJA880009。
收稿日期:2022-05-08作者简介:耿乐乐(1989—),男,甘肃镇原人,管理学博士,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工程教育研究;兰州,730000。
Email:geng159@126 com。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与实现机制耿乐乐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是现代和未来产业发展要求以及新工科建设催生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
文章基于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概况和协同治理现状,分析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以及实现机制。
产教融合一体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与异质性、职能多维化是现代产业学院最主要的组织特征,构成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逻辑起点。
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表明,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和实现协同治理是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善治”的必然选择。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的形成,需要通过构建多层次结构性机制、多阶段过程性机制和多元化协调性机制来实现。
关键词: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治理;工程教育;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G649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3)06-0099-10 一、引 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亟须加强对现代和未来产业通用技术的研发。
解决产教脱节问题、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满足此次工业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和技术需求的关键。
联合高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建设一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学院是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在2018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 0的意见》中指出,为了加快发展新工科,要建设一批面向现代产业的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
国外企业大学E—learning对我国企业大学的启示
一
、
而 出 资建 立 和管 理 的教 育 性组 织 , 近 年来 , 在 世 界
简单来 说 , E — l e a r n i n g 其 实就是 以网络为基 范 围 内得 到 了快 速的 发展 。 而E — l e a r n i n g以其低 成 础、 借用 电子 媒体 进 行 的所 有 的学 习 , 它 具有 极 大 本 、高效率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企业大学主要 的
的 交互 作 用 ,以开放 式 的学 习空 间给 学 习者 带 来 授课 方式 之一 。美 国作 为 E — l e a r n i n g的发源 地 , 目 前 所未 有 的 学 习体 验 。它 可 以从 广义 和狭 义两 个 前 5 0 0强 企 业 中 已 经 有 6 0 % 以上 的 企 业 开 始 以
中文 译作 “ 数 字化 学 习 ” 、 “ 电子 化 学 习” 、 “ 网络 化 切采 用 电子 技 术手 段 进 行 的教 育 、培训 以及 学 习 学习” 等 。不 同 的译 法代 表 了不 同 的观点 : 一 是 强 调基 于 因特 网的学 习 ; 二 是 强调 电子化 。不 过 三者 联网 、 卫星 网、 通信 网等 网络技术进行 的教育 、 培 — l e a r n i n g 指 的是 , 都强调在 E — l e a r n i n g 中要把数字化 内容与 网络资 训 和学 习等活 动 。而企业 大 学 E 源有 效 结合 起 来 , 三 者都 强 调 数字 技术 , 强调 应 用 在 经济 全球 化 趋 势 和社 会 经济 技术 快 速发 展 的背 现 代 化 信 息 技 术 如互 联 网 、 计算机 、 多 媒 体 技 术来 不 断地 改 造 和引导 教 育 。美 国教 育部 2 0 0 0 景下 ,
中国产教融合的历程、逻辑与发展进路
中国产教融合的历程、逻辑与发展进路目录一、内容描述 (3)二、产教融合的历程 (4)1. 初创阶段 (5)1.1 背景与起源 (6)1.2 主要特点 (7)2. 发展阶段 (8)2.1 政策支持与推动 (9)2.2 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10)3. 深化阶段 (11)3.1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13)3.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三、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 (16)1. 理论基础 (17)1.1 产教融合的理论依据 (18)1.2 相关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19)2. 机制构建 (20)2.1 产教对接机制 (22)2.2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机制 (23)3. 动力来源 (25)3.1 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 (26)3.2 企业参与和市场需求驱动 (27)3.3 高校自我更新与发展需求 (29)四、产教融合的发展进路 (30)1. 政策优化与制度创新 (31)1.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32)1.2 加强制度执行与监督 (33)2. 实践创新与模式转型 (34)2.1 探索多样化的产教融合模式 (36)2.2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7)3. 协同发展,构建生态圈 (39)3.1 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40)3.2 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2)五、案例分析 (43)1. 典型产教融合案例介绍 (45)2. 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46)六、结论与展望 (48)1. 研究结论 (49)2. 对未来产教融合的展望与建议 (50)一、内容描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产教融合的历程、逻辑与发展进路,并结合实例、数据等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内容包括:产教融合历史回顾:从国家层面推动产教融合的早期尝试,到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梳理中国产教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分析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取得的成绩。
产教融合的逻辑:探讨产教融合背后的内在逻辑,阐明产教融合对企业升级、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分析其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谷来丰:把研究院建成中国的"SOAS"
上 海 交 大 海 外 教 育 学 院 创 立 于
开始 。
方 的规 定 十分严格 , 希 望 有 一 定 的 淘 汰率 , 而 我 方 招 进 来 的 一 些 经 营 民营 企 业的学 员 , 对 这 些 规 矩 嗤之 以 鼻 ,
) 3 年。2 年之后 , 来丰来到这 里 , 大 海外 学 院经 历 了共 同创 业、 共
来丰最初所工作的认证 中心 a 办公室, 有7 个老专家 , 只有他一
圣 人 。在 他 去 之 前 , 办 公室 里 的 平
: 品, 在皇史城卖了3 个月的 与专业 、 志向无关 , 却也借
大 城 市 里游 走 了一番 。
冷 6 5 岁。 从他 们身上 , 来丰学到
X I L 1 9 1 { 、 』 J 【 — l 一 L % 小 l 叶 可 ‘ ・ 他都兢兢业业 。 “ 质量体系是抽 象出来 的一 很多行 业 都有 要求 。比如 建翁 偻、 模板 , 我们 会要 求整个过 程 有记录 , 因为如果某一 个部位自
虢掘
一
~
“ 丕
黼
氰
{ 芝 图 头 上
乙
刚 到 上 海
时
正 在 开 发
中
式
的
这 是 国
正、
仟x
致
因
入
已
为 似 没 乎
圣 人
戍感 受
泣。
回 想 当 年 初 到
丰用 了 “ 震撼 ” 二字。
革命时期的遗存 , 博1
丰在学 习之 余就 常芝
’
-
.
● ●
.
0
口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o a d大学之道为什么我们要做企业大学?我觉得可能要从现代经济或者企业经营环境这个变化谈起。
美国是几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地,但是美国每一次都能够在金融危机里面最早走出来,他的自我修复能力最强。
很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他不断的把日本经济拖垮,把欧洲拖垮,但他自己迅速的站起来,为什么,我觉得这跟美国整个国家竞争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竞争关系以及企业大学的推动作用是关键所在。
资讯社会资讯获取极快,在文艺复兴时代,当时全世界的知识装在一个图书馆足够了,现在每天产生知识,或者每隔半年产生新知识,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所以我们讲,社会在不断淘汰有学历的人,但永远不能淘汰有学习力的人。
行业大学促进行业标准化建立,是企业大学的升级通俗的讲,企业大学和常规大学不一样,和一般的企业培训中心也不一样。
我们理解的企业大学,内部培养体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一,它更着眼于内外部培养并重,行成一个产业链、供应链所有的节点人员培养的开放体系。
很多企业大学培养的是它上下游公司的员工,是它未来的客户、未来的供应商。
第二,企业大学更多的关注于跟企业未来长期发展战略的黏合度,以前的培训是被动的接受,上面下指标,下面安排人进行培养。
企业大学不是这样的,企业大学更多的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提出很好的建议,并前瞻性的对经营人才进行引导和培训。
所以说,企业大学本身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国企业大学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大学本身的竞争力和精髓没有很好的体现,中国企业大学和海外企业大学最大的差异仍然是认知层面的落后。
从企业大学到行业大学,助力行业转型升级——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谷来丰喻成浩谷来丰副院长U n i ve rsity Ro a d谈到企业大学现在发展的方向,其实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某一个企业建一个大学了。
我们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正在密切关注于行业大学的发展,行业大学可谓企业大学的一个升级版。
比方我们学院建立高尔夫管理分院,我们针对的是整个高尔夫行业的,从高级管理人员到中级管理干部的培养,包括球场的设计师,以及强调球场管理和整合,我们在这个领域深耕了5年,对整个高尔夫行业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对行业的长期研究,是做升级版企业大学的基础。
我们现在正在跟龙头企业探讨成立餐饮大学,整个餐饮业的行业大学。
这种行业大学的组建对行业整个的推动力非常之大,比行业协会的作用可能要大得多。
比方说,我们跟红星美凯龙成立了“鲁班家具学院”,作为家具行业的行业大学,通过同行的共同学习,对新问题的关注,对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行不断的探讨,以期推动整个行业的协调发展。
在行业大学里面,大家进行一种开放的探讨,实现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
统一的人才标准,包括行业高级人才诚信体系的建设,包括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业的社会责任,这些标准化的建设行业大学比企业大学更有优势。
虽然行业大学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特别快。
企业大学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是最早进入市场化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小加工开始的,所有小加工作坊慢慢变成大企业。
它一开始就带着市场的基因,市场的基因实现了它的竞争,所以它最早把人才培养放在一个很高的层面,所以制造业企业大学占的比重比较高,我们当时的金融业虽然体量很大但企业大学的产生却很少。
随着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发展程度越来越成熟的行业不断涌现非常有特点的企业大学,最典型的就是富士康大学。
富士康大学的培养量已经超越了传统大学的上课的量,它每年学生人数以及课时数已经远远超过一个中等规模的传统大学。
还有中信大学,全职工作人员超过400,一年收入已经接近5个亿了,今年肯定更大,这是一个中型企业的一年收入。
还有海尔大学、宝钢人才开发院、麦当劳汉堡大学等,这些大学都在跟我们合作。
比方东方航空东航大学,实际上把整个东航人才体系队伍建设很好的吻合在一起,我们一起推出实施“翔鹰人才计划”,和整个东航发展紧扣在一起。
如果中国企业大学真正能融入到企业经营战略制定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经过持续的文化打造,中国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
这也是我们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推动企业大学发展的原因所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大学?因为我们在做企业大学评选排名,这些年一直对中国国内的企业大学,还有国际上的各类企业大学进行系统研究和比较。
中国现在大概有近3000家企业大学,一些企业大学已经能够赶上我们所说的国际先进水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大学仍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
什么样的企业大学才是好的企业大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
国外的企业大学比如说我们看到的G E、惠普商学院,他们对企业大学战略定位非常清晰,企业大学不是耍什么噱头,也不是做什么内部的一些福利,它是作为一个能够挑动战略实施的一个杠杆来使用的,定位非常清晰。
第二,组织保障。
在国外,企业大学设置固定,企业内部关系非常明晰,谁领导谁在线下,有非常清晰的一些规定。
这个企业大学干什么,跟人力资源关系是什么,比如说跟整个行政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它非常清晰,而且非常稳定。
国外的企业大学比如克劳顿村到现在已经快年了,连地址都没有迁移过,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
70Roa d 大学之道第三,业务部分非常完备。
在企业大学的内容部分,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工具,像领导力模型、测评方式,有完备的分层进阶课程体系。
在好的企业大学里,这个东西一定非常完整的,但是国内还有很多做不到。
另外,国外的企业大学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培养人这么一个机构延伸到更多的功能拓展。
现在企业大学除了培养人才之外,它还是一个文化熔炉,甚至承担了很重的研究的工作,它有一个整合整个价值链的功能。
我们看到,好的国外企业大学基本都是从内向外做。
像G E大学,它每年对内部进行培养,它还要给外部主要是供应链价值链上跟它不相关的企业做很多领导力的创新类的课程,那些课程都是全世界非常经典的课程,是在商学院看不到的课程。
讲课的人已经不完全局限于内部的高管,还聘请很多非常知名的一些商学院学者,一块参与这样一个开放式平台的打造。
通过这样一些活动,不但能够吸收大量的外部信息,而且对整合价值链、固化企业文化、文化输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品牌,比如说惠普笔记本,我们大家也知道整体质量一般化,但是惠普大学非常有名,它成为了惠普的另外一张名片,从而把它整体产品的品牌也有所提升。
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大学确实走得远,但是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大学在跟他们效仿,已经逐渐的向最先进的企业大学在逼近。
企业大学评估从“硬性”到“软性”,集中解决不同体量企业需求商学商科内容是企业大学重要一部分,它强调“实践”,管理的实践。
脱离了实践,它就不应该存在,它跟自然学科不一样,这些东西是不变的,但商科每天都在变。
如果商学院发挥自身的长处,跟企业大学做一些充分的配合,各取其所长,这种配合将是一种趋势,比如我们跟餐饮业共建行业的大学就代表了这种趋势。
包括服装行业大学、家具行业大学,这些行业都很大,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需求,通用的管理培训,对于他们的需求落不了地,他们自身又没有这个能力,但已经有了意识的觉醒。
通过我们的引导并共建,把我们的优势结合一起,我觉得这对未来中国行业发展的推动会很大。
我们见非常多非常好的企业大学,他们无一不是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便于对外开展一些业务,但并不妨碍它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的组成部分。
从组织架构看,我们且不分中外,做的好的企业大学和做得不太好的企业大学,最大的区别是看他们是否有一个非常长远的想法:这个企业大学分几步走,如何由内向外向供应链传输?在整个过程中,好的企业大学一开始就想得很充分,不好的企业大学会连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都没有想好,比如企业大学跟人力资源到底是什么关系?很多企业把企业大学放在人力资源部下面,就像培训中心一样,或者归属到行政里面,几经折腾,整个组织架构都被打乱,这是我们常见的问题,没有长远想法,变来变去。
我们学院在企业大学研究过程中,一直在强调基础工作要严谨,重实践,求创新。
我们参与企业大学建设已经很多年,但我们有意在“求慢”,做了许多基础的工作。
比如说,2011年我们推出一个企业大学纯自动模型,就是把国外最好的企业大学成功的亮点拿出来做成一个成熟思路模型。
第二年,U nive rsi t y Roa d我们再推出一个最佳企业大学的评价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在2012年年底,我们对中国大概50多家企业大学进行了一个总体的评估和排名,整个企业大学业界反响非常好。
今年,我们出台了国内第一个一流企业大学建设标准,仍然是对往年这个标准进行一个持续。
今年,从企业大学对评选的申报情况来看,比往年要热烈得多。
我们公布出来的企业大学评选的指标,它是硬性的指标。
6大模块,18项,60个子项,每一项里边都有分数的。
最后出来不是一个定型的描述,而是一个定量的值。
所以我们力求公正和严谨。
各个企业不一样,每个企业为了保持一种特色,企业大学也会延承这种特色,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企业大学一模一样。
所以,我们在评选时也会考虑这些特点,考虑软性的东西,也考虑到这种特点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是推动还是桎梏。
所以,我们在评估软性指标时,会请一些专家针对不同的企业进行个案的讨论。
最后,现在好的企业大学越来越强调开放式的平台,然后基于这个平台在内部搞很多开放式的创新,这个还不完全局限在市场营销这个层面。
过去大家都想把围墙筑得高高的,内部知识千万不要流出来,但它忽略一个问题,就是外部的信息怎么流进来。
所以这个围墙确实把泄露秘密这个事情给挡住了,但是外部的东西也进不来。
现在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比如说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外部研究所要参与,民间也要参与,甚至有很多竞争对手都参与进来,这么多机构参与进来,它里边怎么布置这种流程,大家怎么分配利益,包括还涉及到法律上的问题。
开放创新里边就谈到很多架构的设计,那么企业大学也是一样,要想办开放式的企业大学,前提是要共同打造一个互惠互利的开放式创新的平台。
所以,企业家首先要认识到企业大学是一个很好的持续竞争的工具,一定要用好;第二,企业家如果想做企业大学,不一定就是要追求多大规模,要关注它的内核,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做法。
在我们研究的成熟的模型中,专门针对这个问题集中解决不同体量的企业的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努力,对中国整个企业竞争环境、未来的竞争转型持续推动和改善,帮助更多企业开放式创新,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