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第一集国家博弈观后感
观看《大国重器》有感知识分享
观看《大国重器》有感观看《大国重器》有感我们制造,推动繁荣和成长;我们创造,走向自立与强盛;我们前行,让梦想变为现实。
这是大国重器第一集的开篇语。
的确,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制造大国,庞大的劳动力集体让我们在制造业上发现了机遇,我们抓住了机遇,正在有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步,正在不断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大国重器》分别从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国六个方面细致并且全面的介绍了中国目前的状况以及各大企业对未来的憧憬。
首先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说白了也就是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一大步。
像中国瓮福集团投中沙俄的磷肥矿工厂,湘电集团的大型自卸车的产生和中国企业中标的美国大桥的修建等一系列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
但是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以前,中国在外工人的眼中是没有能力的,更别说让我们来做他们的项目。
这让大型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让他们看到现在中国企业的实力,其中像中国瓮福集团投标磷肥矿工厂的时候,沙俄专家来到的时候,让他信服的是1效率高于国际同行,2先进的装备和高端技术。
这些条件已经成为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博弈的重要砝码。
就目前状况来说,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其背后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所以,想要使中国企业在世界上更好的生存,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势在必行。
再者,“国之砝码”,但我看到这个标题时,我在想什么是我国在世界上生存的砝码。
是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是那些垄断世界的产品?在我看完之后,彻底的明白了,那些都不是。
从外国人对我们态度“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不断在我国签约项目。
短短的几年,外国对我们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源于我们国家的技术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上升,不得不令外国商人刮目相看。
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杨建华,一位高级焊接工。
他说,他进场的时候还是个孩子,40年的光阴一转即过,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这个中国企业吧,他不舍得离开,那种朝夕相处的感觉不舍得丢掉。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有感经学院组织,我们在报告厅集体观看了纪录片“大国重器”的第一个专题《国家博弈》,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由为此中的事件和人物事迹而感人和振奋,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瓮福公司董事长何浩明说的那段话:“我们卖的是技术,不是产品。
我们有自信,全世界你随意找,没有这个东西。
”以后我自己又看了后边的几个专题,包含《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国》。
看完后有一些感想就写了下来。
该片要点关着重要装备公司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澎湃气概,用动人的讲故事手法,显现和歌颂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反应中国装备制造业困难发展的波折道路,以及复兴与兴起于今世的绚烂历程。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快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
但是,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中心零零件主要依靠于外国入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势饱和,产能剩余成为各家公司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英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觉颇深——“中心的零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余附涨价值就会很低,就不可以依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供给相应的零零件,此刻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以。
”在镜头中,我们不只惊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据有优势的要点零零件的身影。
其要点零零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零件、构造件、锻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世界有名,包含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内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家产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表现的新打破、新亮点。
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显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让人印象颇深,我从中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施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
“开天神推” SD90-5 创始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当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
大国重器第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集观后感最近观看了《大国重器》的某一集,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这一集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在某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和重大突破,让我对国家的工业实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一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
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在相关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的专注和执着令人钦佩,为了实现目标,不惜日夜奋战在研发和生产一线。
他们的付出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
片中所展示的先进设备和制造工艺,让我感受到了我国工业的巨大进步。
从过去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到如今自主研发并拥有核心技术,这一转变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
那些精密的仪器、高效的生产线,无一不在诉说着我国工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
这种进步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这一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需继续努力,不断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
此外,通过这一集,我还看到了国家对于工业发展的坚定支持和战略布局。
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企业和科研机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这种宏观层面的规划和引导,使得我国的工业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实现了有序、高效的发展。
观看完这一集,我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自豪和信心。
我们拥有如此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多辉煌的成就。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习那些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精神,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大国重器》这样的优秀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成就,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观《大国重器》第一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背后团队的努力和奉献精神。
通过精彩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这部片子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实力和雄心。
首先,片中介绍了中国在高铁领域的突破。
从过去的技术依赖到如今的技术创新,中国高铁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快速建设高铁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高铁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之一。
而其中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国高铁的速度和准确性。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于科技进步的追求和推动力。
其次,片中还介绍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到天宫一号的运行,再到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这些成就不仅仅代表了中国在航天技术上的进步,更代表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
中国的航天事业既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也是国家尊严和荣耀的体现。
另外,纪录片还介绍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和应用。
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的分析,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从无人驾驶到智能语音助手,中国的人工智能产品逐渐走向全球市场。
我非常佩服那些背后默默工作的科学家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最后,纪录片还介绍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突破。
中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太阳能到风力发电,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中国正逐渐实现绿色能源的替代。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也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观看《大国重器》第一集,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和雄心。
这部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背后默默工作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我深感自豪,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坚信,中国将继续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大国重器》是一部以中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背景,展现中国科技实力与崛起的电视剧。
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和情感体验,呈现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与进步,以及背后的辛酸与艰辛。
观看完《大国重器》第一集后,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本剧以电视剧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通过逼真的场景和精彩的剧情,观众可以亲身感受到中国科技工作者对于国家事业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
剧中的主人公们不仅仅是冷漠的科学家,他们也是有着家庭情感和追求幸福生活的人。
而在他们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中,既有挫折和困惑,也有收获和进步。
这样的细腻描绘让观众们更能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大国重器》第一集通过剧情发展,突出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和重要性。
剧中展示了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如技术难题、国际竞争等。
然而,他们不畏艰难,毫不气馁,凭借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勤劳,一次次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种对于科技创新的坚持和努力,让人们对中国的科技领域充满信心。
观看《大国重器》第一集,还让我对中国的科技实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剧中展现了中国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成就和突破。
其中的技术细节和科研过程不仅让我对相关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科研的创新能力和实力有了更高的评价。
剧中所展示的项目不仅在国内取得了重大突破,更是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威名,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通过观看《大国重器》第一集,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科技的崛起和国家实力的提升。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强大表现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实力展示,更是国家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的象征。
剧中的主人公们代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他们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科技卓越,更是为了国家强盛。
这种国家意识和责任感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自豪感。
总之,《大国重器》第一集为观众们呈现了一个高科技领域的中国,展示了中国科技实力与崛起的无限潜力和华丽成就。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在观看了《大国重器》第一集之后,我深感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节目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在军事装备、高铁技术、卫星导航等领域的突破和进步。
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科技创新引领国家发展。
在《大国重器》第一集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无人作战系统、高科技装备等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军事科技的强大实力。
同时,高铁技术的发展也让我们骄傲。
中国高铁以其速度、稳定性和综合技术实力成为全球瞩目的标杆,为我们国家的交通运输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航空航天领域作为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在本集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发射,不仅实现了国家在航天领域的独立自主,更为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此外,网络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也使得我们的网络世界更加稳定和安全。
通过观看《大国重器》第一集,我深深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
唯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而中国正是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通过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使得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在未来,我期待看到更多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
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航空航天、高铁技术,还是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我们都有信心取得更多的突破。
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我将继续关注《大国重器》这个节目,了解中国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
总结起来,通过观看《大国重器》第一集,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它推动着经济的繁荣和民众生活的改善。
展望未来,我坚信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将继续引领世界,为我们国家的崛起贡献更大力量。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近些年来,中国在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政府在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教育水平和鼓励创新方面的努力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是一档关于中国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纪录片。
在第一集中,我对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印象深刻。
首先,《大国重器》展示了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突破。
从高速铁路系统到移动支付,中国的科技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有幸看到了中国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以及中国企业研发的芯片技术的发展。
这部纪录片还提到了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进展。
中国航天员的太空行走活动显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实力。
我被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以及月球探测项目所震撼。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对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的肯定。
对我最有启发的是,该纪录片突出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努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生产国。
我被介绍中国太阳能充电站和风力发电场的图景所震撼。
这种对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能源开发方式是中国技术创新的典范。
此外,《大国重器》还介绍了中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突破。
中国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基因编辑技术,希望通过这一技术来治疗一些常见疾病,并推进农业领域的发展。
我发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和研发是非常有前瞻性和雄心勃勃的。
然而,《大国重器》也提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在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方面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缺乏核心技术的依赖等。
然而,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正在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科技发展。
通过观看《大国重器》第一集,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在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实力和潜力。
中国正在迈向成为一个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不仅对中国本身的发展有影响,也对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对《大国重器》第一集的观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2024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范文(精选17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2024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范文(精选1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1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正如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说的一样:“拍摄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是我国几代装备人的梦想,是献给全国人民一次视听盛宴。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
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
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 SD90—5.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
“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
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
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大国重器》是一部以中国重型机械制造为主题的纪录片,该片第一集展现了中国在高铁、核电、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
观看完毕后,我深感这些国之重器的崛起和发展,不仅令人震撼,更令人对中国科技实力产生了无限的敬佩和自豪之情。
高铁,作为现代交通的重要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纪录片首先介绍了中国高铁的起步和发展史。
从最早的引进国外技术,到国产技术的推进和突破,再到如今的高铁网络遍布全国,中国在高铁领域的成就不容小觑。
通过运用最新的技术和全球独一无二的施工速度,中国令人难以置信地实现了高铁建设的突飞猛进。
纪录片中展示的高铁时速和运营效果令人瞠目结舌,这种中国速度和中国品质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接下来,纪录片聚焦于中国核电的发展。
核能作为一项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被认为是人类未来能源的重要选择。
中国在核电领域的发展壮大令人印象深刻。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中国核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重视核安全,积极推动世界核电事业的发展。
纪录片中展示的核电厂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以及核废料的处理方式,彰显了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强大实力和责任担当。
航空航天作为国之重器的代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纪录片中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和雄心壮志。
无论是自主研发的运-20大型运输机,还是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都彰显了中国航空工业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同时,纪录片还介绍了中国航天探索的进展,包括嫦娥探月任务和神舟飞船的发射及返回等。
这些成果的取得,既显示了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实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探索未知领域的决心和勇气。
通过观看《大国重器》第一集,我深刻意识到中国在高铁、核电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影响。
中国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从跟随者到领先者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中国以自身的实力和速度,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参考和选择。
中国重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实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在观看了《大国重器》第一集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震撼的画面、先进的技术以及背后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让我对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一集里,展现出的一个个超级工程、一件件大国重器,真的是太牛啦!就拿片中介绍的那个最大的8万吨级的模锻压机来说吧,那家伙,简直就是个钢铁巨兽!以前我根本无法想象,那么巨大的、复杂的零件,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看着这个庞然大物,有条不紊地运作着,一下一下地把金属材料锻造成精确的形状,我心里就忍不住感叹:这得是多厉害的技术和智慧才能做到啊!还有那些工程师们,他们在车间里忙碌的身影,专注的神情,让我特别感动。
他们可不是随便比划比划,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为了让每一个数据都精确无误,为了让每一个部件都完美契合,他们可能要在电脑前熬上无数个日夜,可能要在车间里反复试验成千上万次。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年轻的工程师,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头发都掉了不少。
他对着镜头笑着说:“看我这头发,都快掉光啦,不过能把问题解决,值!” 这话听着既让人心疼,又让人佩服。
他那种为了国家的工业进步,不顾一切的劲头,真的太赞了。
说到这,我想起了我之前去一家工厂参观的经历。
那是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工厂,规模不算特别大,但也挺有规模的。
我走进车间,就被那一排排的机器和忙碌的工人给震住了。
我看到一个工人师傅,正对着一台数控机床操作着。
他的眼神特别专注,手上的动作又快又稳。
我凑过去看,只见那机床上的零件在刀具的切削下,一点点地变成了规定的形状,铁屑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落下。
我好奇地问师傅:“师傅,您这一天得加工多少个零件啊?”师傅头也不抬地说:“没数过,反正不少,这活儿可不能马虎,差一点都不行。
”我又问:“那您干这个累不累啊?”师傅这才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笑着说:“累?习惯啦!能把这些零件做好,汽车能跑得更稳当,咱也算是出了份力,累点也值!”当时我就想,这就是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基础啊,正是有了无数像这位师傅一样的普通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我们国家的工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大国重器》第一集国家博弈观后感
首先讲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输送管道长达15000公里,每200公里就需要一个加压站,加压站的核心设备是压缩机组,这些机组在最初的10年全部依赖进口,后来中国沈阳开始制造这些压缩机,举一国之力来研发关系到国家能源等战略发展的关键设备。
后面讲乙烯设备的研制生产,乙烯在国家中的地位几乎和钢铁同样重要,在中国的镇海,百万吨乙烯工程需要制造压缩机,后面讲到了压缩机的叶轮和外壳研发、制造过程,乙烯压缩机的国产是中国在重化工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中国大机械的一份子,一种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抓住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已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最后应该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来实现?在空间跨度上,从企业的集成到企业间的集成,走向企业间产业链、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这种基于企业业务系统的集成;在时间跨度上,从侧重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走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过程;在集成和协同的重点上,从多年来以信息共享为集成的重点,走到了过程集成的阶段,正在向知识与智能发展的集成阶段迈进。在集成和协同的关键技术方面,现阶段的企业很多都集中在单元技术的应用,从发展的角度,会由这些单元技术产品通过集成平台,形成企业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并朝着企业综合能力平台发展。
《大国重器》观后感两则
《大国重器》观后感两则《大国重器》中谈到的企业及代表技术列表1. 国家博弈翁福集团磷肥装置,氟化氢技术振华重工港机,深水钻井平台,海上浮吊湘潭电机厂 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2. 国之砝码沈鼓裂解气压缩机,百万吨乙烯装置心脏徐工集团全地面起重机,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大连光洋集团精密数控机床3. 赶超之路中国北车集团唐车公司宽体客车,CRH3动车组北京第一机床厂数控铣床沪东中华集团 LNG船制造4. 智慧转型山推集团大马力推土机陕鼓集团系统服务和总包商,远程监控诊断沈阳机床“飞阳”机床操作系统5. 创新驱动济二机床大型快速智能冲压生产线上海电气集团 12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大型船用曲轴双良集团溴化锂制冷机、智能化锅炉、立体停车6. 制造强国沈阳新松移动机器人无锡叶片发电站叶片正泰集团太阳能技术《大国重器》:大工业体系1、现代的工业体系中,所有的工业总共可以分为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
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2、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
如果一家制造业厂商在中国打半小时电话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国家可能要半个月才能搞定。
接下来是美国,具体数据以前看过,现在找不到了,不过也应该占有94%左右,然后是俄罗斯,欧盟,日本勉强算的上一个(主要是民用制造业体系)。
3、完整的工业体系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竞争力和国防军事力量。
在对外贸易竞争中,更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加强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从国外进口比国内生产更有优势,所以保持一个完全100%的工业显的没有必要,反而会加重产品的成本。
这就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家工业体系并不绝对完整的原因。
大国重器第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集观后感最近观看了《大国重器》这一纪录片,其中的第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我国的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这一集中,展示了我国在多个领域的尖端技术和重大装备,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
从大型船舶的制造,到精密机床的研发;从高速铁路的建设,到航空航天的突破,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人的智慧与汗水。
在大型船舶制造方面,看到那些巨大的船坞、先进的设备以及工人们精湛的技艺,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艘艘万吨巨轮的下水,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船舶工业方面的强大实力,更意味着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国际贸易运输等领域拥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这些巨轮的建造,需要高度协同的产业链,从钢铁的冶炼、零部件的加工到整体的组装调试,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高的精度和质量控制。
这背后是无数企业和工人的默默付出,他们为了实现国家的海洋强国梦,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
精密机床的研发同样令人瞩目。
以前,高端机床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的短板,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昂,还容易受到技术封锁的限制。
然而,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如今我们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和生产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精密机床。
这意味着我国在制造业的核心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高端装备的制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台精密机床的诞生,需要攻克众多技术难题,从材料的选择到加工工艺的优化,从控制系统的研发到装配精度的保障,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机床的性能和质量。
这也让我明白,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
高速铁路的建设则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风驰电掣的列车、现代化的车站、高效的调度系统,构成了一幅令人赞叹的画面。
高铁的发展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体验。
从无到有,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我国的高铁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高标准的线路要求等诸多挑战,但我们的建设者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让中国高铁走向了世界。
2020年大国重器观后感400字范文
大国重器观后感400字范文01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是国家意识的重要体现,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以强大的装备工业,作为立国之本。
推进装备工业的进行和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建设强大工业国家的重要保证。
如果中国永远是走进口这条路,那我们就受制于人,一旦发生不可抗拒力的因素,我们大型装备都要瘫痪,不管是经济安全社会安全,都要受到极大的威胁。
今天的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然而,依然面临很多问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些差距。
比如,中国的总发电量中,火力发电占到了73%,然而每两分半钟,全国的火电厂所产生的煤灰,就可以倒满一个标准的游泳池,清洁能源的发展迫在眉睫。
世界机床已经进入到数控阶段,而中国整个机床领域的数控化率却只有5%,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0%。
可见,真正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地用新的装备来实现,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安全、可靠的目的。
自动化系统重器模型片中的工人们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讲到铝合金焊接时,那位女焊接教练说:“焊品如人品。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吧。
她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我们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应该学习她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不仅要追求外表的美观,更要追求内在的完美。
在“焊神”的话语中,在质检员的眼神里,在翻滚的三维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对产品制造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对产品检验的全程跟踪,看到了对产品设计的尽善尽美。
正是这一群人,在持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执着坚韧、创新奋进,打造了中国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着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坚挺脊梁。
《大国重器》向全球昭示中国名族工业的全面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业的希望,燃起了我们对工业的热爱与信心。
我们作为上锅的一员,也在为中国工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02这是我第二次观看《大国重器》,其实平常很少看很费时间的电视节目,但是当我第一次看了《大国重器》时,很少熬夜的我,竟然迫不及待的将6集一起看完。
《大国重器》读后感
《大国重器》读后感看推荐影视、记观摩体会(一)观后感:2、《大国重器》:我国第一部宣传装备制造业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共6集,每集为50分钟。
第一集《国家博弈》第二集《国之砝码》第三集《赶超之路》第四集《智慧转型》第五集《创新驱动》第六集《制造强国》。
《大国重器》观后感《大国重器》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部展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就的大型纪录片,该片历时两年多摄制,走访北美、中东、亚太等地,精选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十余个重点领域,深入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
这部记录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也是我国近30年来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的缩影。
第一集《国家博弈》讲述中国瓮福集团拿下了沙特政府投资50亿美元的磷肥选矿项目的世界范围招标,湘潭电机厂能够独立自主生产大吨位自卸车后和掌握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技术后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以及振华港机在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制造取得大发展后打破了之前钻井平台的建造都由西方国家垄断的状况等一系列专题故事。
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而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
装备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所以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正体现着国家之间的博弈,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崛起,我国的经济水平也正在飞速发展。
第二集《国之砝码》讲述了西气东输工程中加压站必须的核心设备压缩机组最初的10年全部依赖进口,而我国举一国之力来研发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发展的关键设备,打破了核心设备压缩机组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
《大国重器》精彩集锦总结观后感
《大国重器》精彩集锦总结观后感写在前面:《大国重器》反映了这样一批有信念、有坚守、默默奉献的中国工业人。
这些工业人中,有雄心勃勃向高端领域进军的企业家,有数控机床研发中屡败屡战的工程师,有动车制造中精益求精的女焊工师傅,更有无数个车间里那些最普通最寻常的一线工人。
《大国重器》第一集:《国家博弈》装备强则国强。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大国重器》第二集:《国之砝码》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大国重器》第三集:《赶超之路》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
后来者居上。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大国重器》第四集:《智慧转型》“智”造转型势在必行。
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大国重器》第五集:《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大国重器观后感(优秀3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优秀3篇)大国重器观后感篇一第一集国家博弈这一集内容比较多,首先讲的是沙特政府就投资50亿美元的磷肥选矿项目进行世界范围的招标,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招标项目之一,17家有实力的工程公司投标,在极端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中国瓮福集团拿下了这个项目,这凭借的是中国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和瓮福集团独有的氟提取技术。
后面讲的是大吨位自卸车的生产,澳大利亚力拓公司是一个开采勘探和加工矿产资源方面的世界级公司,自卸车是矿山开采最常用的设备,设备性能决定了开采效率,以前力拓公司一直使用的是美国生产的自卸车,到后来中国有了大吨位自卸车生产技术以后开始为力拓公司开始采购中国的自卸车,这种车在国内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之后讲的是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技术,中国在掌握这套技术之前风力发电量只占2%,较西方先进国家10%相差很远,掌握技术之后两极都有了中国的风力发电机。
最后讲的是港口机械、海洋运输船、石油钻井平台、石油铺管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制造,不仅修复了钢结构的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钻井平台的钻井深度达到了近万米的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之前钻井平台的建造都由西方国家垄断的状况。
这集主要思想是:装备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国家之间的比拼多半是装备制造的比拼,而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崛起。
第二集国之砖码首先讲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输送管道长达15000公里,每200公里就需要一个加压站,加压站的核心设备是压缩机组,这些机组在最初的10年全部依赖进口,后来中国沈阳开始制造这些压缩机,举一国之力来研发关系到国家能源等战略发展的关键设备。
后面讲乙烯设备的研制生产,乙烯在国家中的地位几乎和钢铁同样重要,在中国的镇海,百万吨乙烯工程需要制造压缩机,后面讲到了压缩机的叶轮和外壳研发、制造过程,乙烯压缩机的国产是中国在重化工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压缩机的制造要依赖国外高端的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超经济价值的战略地位,中国数控高级工程师于德海研制中国的高端数控机床,后来陈虎对数控系统还有精度进行了完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后讲徐工集团工程机械制造的崛起,里面主要讲到了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的生产和极限吊装试验。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看了《大国重器》第一集,我整个人都被震撼到了!这一集里展现的那些超级厉害的大国重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咱们国家的强大。
一开始,镜头就给到了那些巨大的机器设备,那场面,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巨大的塔吊、轰鸣的机床,还有那些复杂到让人眼花缭乱的生产线,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力量和科技感。
其中有个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关于盾构机的。
以前咱国家没有自己的盾构机,修建地铁啥的都得依靠进口,不仅价格贵得离谱,维修还得看人家外国人的脸色。
这就好比自己家装修,工具都是借别人的,坏了还得求着别人来修,那种憋屈劲儿就别提了。
但是咱们中国人可不服输!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没日没夜地钻研、试验。
他们面对的困难那可不是一般的多,技术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资金也紧张。
可他们就是有那股子倔劲儿,非要把这盾构机给搞出来。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实验室里,对着一堆图纸和零件,眉头紧锁,绞尽脑汁地思考着解决方案。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们的眼神却始终坚定。
为了测试机器的性能,他们在工地上一待就是几个月,风吹日晒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咱们国家自己的盾构机问世了!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雀跃,那种喜悦和自豪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这盾构机就像是一个争气的孩子,让所有人都为它骄傲。
再看看现在,咱们的盾构机不仅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还出口到了世界各地,让外国人也对咱们中国的技术竖起了大拇指。
这可真是太牛了!还有那些大型的数控机床,以前也是被国外垄断。
咱们的企业想要生产高精度的零件,就得花大价钱买人家的设备。
可现在不一样了,咱们自己研发的数控机床,精度高、效率高,一点儿也不比国外的差。
这背后是无数工人师傅们的辛勤付出。
他们在车间里,精心地调试着每一台机器,对待那些零件就像对待宝贝一样。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丝,他们都要确保安装得严丝合缝。
大国重器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大国重器观后感2000字
大国重器观后感2000字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
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身为一个长期在一家机械行业纸媒体工作过的退休人员,看过第一集之后,便心潮澎湃,无限感慨,禁不住大叫一声“好”!这一集讲述的三家重型机械设备制造和总承包企业,大胆创新,勇于拼搏,敢于和全球顶级对手同台竞争,攻占世界技术高峯的成功事例,有力地说明了装备制造业对繁荣经济和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细节都散发出凝聚民心、激励斗志的正能量。
片名为《大国重器》,实际上也在宣示着装备制造业乃国民经济甚至整个国家的脊梁,堪称“强囯利器”、“富国金器”。
瓮福集团的故事很有说服力。
他们不但战胜全球十七家强势竞争对手,成为世界最大的沙特磷肥选矿厂总承包方,取得巨大的成功:过去十年在国内造化肥、卖化肥总共赚的钱,比不上这一个项目。
还把其“无水氟化氢”专利技术以1.2亿美元的好价格转让给了南非。
这里有个小挿曲很有趣:初次谈判时,瓮福开价1亿美元,并明确表示“言不二价”。
南非不甘心,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满世界搜寻,最后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比原价增加20%,以1.2亿美元成交。
原因无他:这是独家研发的专利,而专利本来就是无价的。
同样动人的是,振华重工研制生产出20层楼高的港口岸桥后,不但直销到美国迈阿密和欧洲某些国家,还逼退了这类产品的名牌老厂韩国三星、德国克虏伯,美国更惨,他们的市场份额从70%直降为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重器》第一集国家博弈观后感篇一:《大国重器》观后感《大国重器》观后感第一集:《国家博弈》装备强则国强。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第二集:《国之砝码》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
后来者居上。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智”造转型势在必行。
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第六集:《制造强国》制造强国渐行渐近。
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无锡叶片和正泰集团凭借对质量的苛求向世界进军,他们都用着各自的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
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每每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就感到无比自豪与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
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中国大机械的一份子,一种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
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
抓住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
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
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已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
最后应该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阶段经过近30年的技术追赶我们再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也在缩短着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但作为机械行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不能沉醉于目前取得的一部分成就,以强烈的危机感鞭挞自己,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任然是一个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要发展就要创新,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这样。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篇二:大国重器观后感“大国重器“观后感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
代表了我国工业化高端领域的突破和努力,这种工业精神是可贵的。
这部电视纪录片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
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有力地说明了装备制造业对繁荣经济和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细节都散发出凝聚民心、激励斗志的正能量。
身为一个装备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看过之后,便心潮澎湃,无限感慨。
在过去十多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
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
”然而,面对全球制造业的产能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消费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难题,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一、走向智能化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
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
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
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装备实现数字化,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二、打造自主品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除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热衷于仍然热衷于新上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调控“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竞争风险加剧,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
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不仅将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还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颈。
三、转向服务型制造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非单纯的放弃原有产业,转而去做高科技,在企业转型升级背后,必须要与其关联的要素市场相配合。
中国制造企业重构商业模式、向服务业务转型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从总体上提升客户的产品拥有体验;二是提供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利用企业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运营能力上的优势,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湖北富邦科技和其他一些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开始重构商业模式的有益探索,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以保留自身原有的产品制造优势,减少变革风险。
四、制造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朝着深度、广度大力推进。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的重点包括发展智能工具、构建数字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促进转型升级、做强信息产业、催生新兴产业等六个方面。
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了共性和个性全面共同促进的时候。
面向诸多的企业,系统集成商、社会中介机构、服务实施单位把共性的平台去和每一个企业的个性结合起来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够良性互动地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未来,集成与协同将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主旋律。
如何来实现?在空间跨度上,从企业的集成到企业间的集成,走向企业间产业链、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这种基于企业业务系统的集成;在时间跨度上,从侧重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走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过程;在集成和协同的重点上,从多年来以信息共享为集成的重点,走到了过程集成的阶段,正在向知识与智能发展的集成阶段迈进。
在集成和协同的关键技术方面,现阶段的企业很多都集中在单元技术的应用,从发展的角度,会由这些单元技术产品通过集成平台,形成企业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并朝着企业综合能力平台发展。
篇三:分集的大国重器读后感大国重器观后感第一集国家博弈这一集内容比较多,首先讲的是沙特政府就投资50亿美元的磷肥选矿项目进行世界范围的招标,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招标项目之一,17家有实力的工程公司投标,在极端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中国瓮福集团拿下了这个项目,这凭借的是中国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和瓮福集团独有的氟提取技术。
后面讲的是大吨位自卸车的生产,澳大利亚力拓公司是一个开采勘探和加工矿产资源方面的世界级公司,自卸车是矿山开采最常用的设备,设备性能决定了开采效率,以前力拓公司一直使用的是美国生产的自卸车,到后来中国有了大吨位自卸车生产技术以后开始为力拓公司开始采购中国的自卸车,这种车在国内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之后讲的是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技术,中国在掌握这套技术之前风力发电量只占2%,较西方先进国家10%相差很远,掌握技术之后两极都有了中国的风力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