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奇观图

潇湘奇观图
潇湘奇观图

《潇湘奇观图》是宋代画家宋友仁的一幅山水长卷。是米友仁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图绘江上雪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图开卷便是浓云翻卷,远山坡脚隐约可见,随着云气的游动变化,山形逐渐显露,重迭起伏地展开,远处峰峦终于出现在团团白云中。中段主峰耸起,宛如镇江一带尖峰起伏之状。林木疏密,表现远近与层次,此段山水清晰,显露了真实。但末段一转, 山色又隐入淡远之间,处处体现造化生机。该图中作者用没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来的双勾法,给人一种树为“无根树”的自然美形象,刷新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方式。这更让观者明白,原来“奇观”之“奇”,在于奇景、奇情、奇境,而更在于心源和手法之奇!

潇湘奇观图

《潇湘奇观图》卷,乃米友仁根据真景所绘。米友仁不像董源那样布景曲折多变、刻画精细,他在构图布局上更显得大刀阔斧,仅几开合,一股

平远之趣便溢于画面。当我们徐徐展卷欣赏,卷首映入眼帘的便是浓云翻

卷的景象。微茫的烟雨之中,远处的山峦似隐似现。那些云气似乎是在游荡着的,聚散变幻间,山形逐渐显露出来,层层叠叠地,向两侧迤逦延伸。

更邈远处,峰峦终于出现在团团白云中。到了画幅中段,山峰才在云端显露真容,主峰耸立如剑,似乎要刺破苍穹。两边的群峦起伏,林木疏密相

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风景中的一切都是在云遮雾绕中,但是山峦的

形态走势很是明了。到了画卷的末段,画家的笔锋一转,又进入了“山色遥看近却无”的淡远迷茫之中。清远的河洲,葳蕤的林木,绰约的草庐,与云雾中影影绰绰的山影相互照应,一种幽远之境浑然眼中,深入心境。

好一个米友仁,他画南方云山,连勾线、皴擦都省略了,只用干湿之笔、以水墨的晕渗变幻,就绘出了时隐时现、晦明变幻的山水清韵,呈现出一种迷蒙清明的朦胧之美,温柔之美,秀雅之美。这种美,像一首缠绵悱恻

的朦胧诗,又似后来的西方印象画,即使放到艺术形态五彩斑斓的今天,他所呈现的境界之美和艺术手法之新奇也是无出其右的。这就是中国宋代米氏父子独有的“米氏云山”。米氏作品一改中国画重线条的传统,以墨色见重,晕染见长,更具有写意性和抒情性。

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卷云:“余生平熟悉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又题《潇湘白云图卷》云:“夜雨欲霁,晓烟既泮,则其状类此。余盖戏为潇湘写千变万化不可状神奇之趣。”

米芾也说,自己的画是“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工细,意似便已”。由此看来,米氏父子是根据对真山真水的体验,融会了蕴积胸中的情感,形之于笔墨,才形成了真率无奇、自然平淡的一代画风。正是这种

被称作“无根树、朦胧山”的“米氏云山”,使山水画多了些“文人墨

戏”的意味,划时代地确立了文人画的审美视角和情感意境。从此,文人画常盛数百年,至今遗韵犹存。

《潇湘奇观图》卷所描绘的并非湘江景色,而是借作者居住的镇江景致忆

念梦里潇湘。那年,江南梅雨季节,一个人在镇江的江岸上转,远望群山

懵懂,树影依稀,始信雨中江南确乎丰腴得没有骨感。转得久了,仿佛就

转进了“米氏云山”,远山近水墨色淋漓,大笔涂染出的风景,浑然不着一痕。

图中开卷就是翻卷着的浓云仿佛在移动,蒙蒙云雾下的远山坡脚依稀可

见。随着云气的游动变化,山形与树木逐渐显露,重迭起伏地展开。画面

中部的主峰耸起,此段山水清晰,美景尽收眼底。

画面末段,山色又隐入淡远之间,几间屋舍在烟树丛林中若隐若现。作者在画中将所见之景,打破了时空界限,表现出景物从迷蒙到明朗的自然变

化,而且景物从远及近,由近至远都转换得非常自然,起伏连绵的旷峦似在浓雾中浮动,“景奇”自然成了这幅画的一个主要特点。在用笔上,作者连线用点,连点成面(这种横墨圆点,后来人称“米点”,又称“落茄法”),用墨点成山石。利用水墨的浓淡变化营造画面的奇异效果是米氏父子的专长,所以此卷中笔墨的浓淡变化相当自然,如有些地方先用粗线

勾,再加点,甚至用大笔触涂画部分山体,以调整过于琐碎墨点,加强山

的体积感。

画树干时,作者用稍粗的墨一笔画成,为了表示不同的树种,树冠用横点、纵点及不规则的破墨点,树叶使用大浑点交错点出,显得十分厚重。画中还适当留有空白,使画面富于虚实变化。作者画云团用淡墨干勾成灵芝状,再用淡墨晕染,有些地方不勾线,只用墨染,画出了云烟的虚空灵动的感觉。山脚以及坡岸用笔横扫,干湿浓淡变化丰富,一般不加皴斫。在构图

上,作者可是经过周密的设计的,全图的墨色,从淡到浓,既而又变淡,再变浓,具有一定的节奏与韵律。这幅画足以显示出潇湘的神采,反映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规律。

编辑本段潇湘奇观图 - 作者

潇湘奇观图

米友仁(1086-1165)一作(1074-1153)宋代杰出书画家。字元晖。

一字尹仁,小名寅哥、鳌鳌儿、虎儿,自称懒拙老人。祖籍山西太原,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系米芾长子,世称“小米”。

原籍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善画,承其父法,稍加已

意,略有所变。书法长草隶。他和其父米芾,均为收藏家、鉴赏家。其山水画,如《云山深意图》,墨钩细云,满纸浮动,山势拖迤逦,隐现出没,林木萧疏,屋宇虚旷,烘锁点染,有风雨云烟之势。常自题“墨戏”二字。

现存传世作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大姚村图》等。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画家之一,精于鉴定书画古物,也擅长绘画,但作品极少,但他对绘画的鉴赏评论,却有很高的品位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在山水画方面,米芾对以董源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大加赞赏,因此他作

画“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影树木,不取工细”,甚至“不专用笔,或以

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从而探索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写意风格。米芾及他的长子米友仁在继承董源、巨然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对山水画加以发展,即以独特的笔法、墨法营造画面烟云氤氲、雾霭迷蒙的气象,即所谓的“米氏云山”。这幅长卷式的作品表现的是江南的云雾山光,充满着灵动之气。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郭熙 (1023—约1085),字淳夫。北宋神宗熙宁间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神宗年间,郭熙给宫中画了许多屏风和壁画。郭熙擅长画山水寒林,格调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宽,并勇于革新创造,终自成一家。当时画院画家无不师效其画,有“独步一时”之誉。

目录

【类别】绢本设色

【尺寸】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郭熙 (1023—约1085),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郭熙现存的作品有《早春图》、《幽谷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溪山秋霁图》等。郭熙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还在绘画理论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其子郭思根据他的绘画理论所整理的《林泉高致》一书,是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书中全面总结了以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绘画思想和经验总结,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编辑本段作品欣赏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画幅左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

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画。”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画作右上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披麻皴,有长短之分--由参差不齐干湿浓淡的墨线组成--主要表现松质的山体---行家-黄公望

斧劈皴,有大小之分--由笔侧峰取山石之势如斧子劈砍的感觉--主要表现坚硬石山---行家--马远

解索皴,披麻皴的演变法--如解开的绳索得名---行家--王蒙,范宽

折带皴,用笔走向然后侧峰转折,主要表现层层岩石的感觉--行家---倪云林

乱麻皴,与披麻皴用笔相似,多些交错,乱中求稳---行家--

乱柴皴。用笔如干柴之意之型。

卷云皴,如云雾卷曲之线条,---行家----萧照,郭熙

荷叶皴,用笔走向分支,如荷花叶筋之势----行家--王维,蓝田叔

米点皴,有大小之分,米芾父子所创,由干湿浓淡的横向墨点组成---行家---米氏父子

雨点皴,由雨点状干湿浓淡之墨点组成----行家--范宽

矾头皴----行家--巨然

泥里拔钉皴---行家--江贯道

梅花点皴----行家--梅花道人吴镇

2008-01-18 15:01

山水画(一些观念与技法)

山水画的笔墨:

1笔墨基本

就是用笔讲的“平圆留重变”这是黄宾虹总结的,尤其用来说明山水画对用笔的基本要求。"平圆留重变”之“平”是最为基本。更进一步的要求是,不管墨是渴墨还是淡墨,都要平实,落到纸上.如“鹊华秋色”墨较淡,多有侧锋,但是平实;董其昌用笔很概括,但是很稳,倪瓒多侧锋险笔,或由拖笔转为侧锋,是渴而不燥之笔。要求飞白之擦笔也能做到平实。

2:笔墨类型

A水墨,渲染:

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也就是渲染较多。当时的绢本也适合多次的湿笔渲染. 用渲染来表现的虚实关系是让人振奋的,它是从实到虚的过度手段,让一个单色空间出现了多个渐变的层次。水用来渲染,它让墨产生了虚实,模拟视网膜的焦点投射,从而产生了纵深感,使一个延续的空间变的更真实。渲染产生具体到抽象的过度,忽略了单灭点透视的画面阅读。在透视的空间处理上占有了主动权。西方的画家多通过发明纯粹的抽象形式才做到这点。用渲染来创造较为简单的层次感,突出较近处的空间。

渲染是被大量的运用来表现中景,但是到元代以后,笔法表现的类型多了,渲染退到比较次要的地位。多是擦染和用来做远山的表现技法。

B勾,皴:

勾勒时用笔要错开,笔间如能透气。用笔如积点成线,绵里藏针。

皴法有很多:基本归为两类,两类皴法体现了南北宗的风格差异。

虎劈系皴法,有大,小虎劈创自李思训;特点是有锋利,明快的感觉,可以塑造很强的体积感.它由勾直接发展而来,而且多勾皴并举,中偏缝兼用。实中带虚,外光内毛,意于笔尖,力于毫末。大虎劈的代表作品为李唐“万里松风图”。

马夏以大虎劈为依据扩大用笔面和增加水分,成“水墨苍劲法”;又对李的小虎劈线条化,成为另一种皴法。马夏二人更会用淡墨,夏的作品可见“溪山清远”(皴法要潦草一些,但趣致为足),马有巨作“踏歌图”。明代有戴进唐寅继承学习李唐的皴法。

披麻系皴法:菏叶,解索都是从中变化而来,有长短披麻皴之分.披麻皴要求执笔宽松,中锋用笔。披麻皴的特点是可以造成流动,厚重,晦暗,平淡的感觉,更体现南宗的审美理念。此种皴法的代表画家有董巨,吴镇,黄公望(长披麻).

董其昌追求画要"暗"不要"明",具体体现在山石的起势,即勾法上面。其山的边往往是含糊的,仿佛如隔有空气的感觉,“亦真亦幻”之中。王原祁的大写意法,用点,染,皴一气完成,八大的画法也是如此。临摹起来比较有难度。和用笔廓型清晰的北派形成对比,董的此类画法强化了南宗的特色。

C点:

点为笔画的起笔,一笔之起就是点。因最具备用笔意味而受到元代个性作家的青睐。元人对点法作了改变,加入了更多的形态,也通过点使得笔墨更为节省,代替了大量的以前靠渲染出来的空间塑造功能,点变成在画面创作阶段最后突显笔墨层次和空间意趣的一个重要技巧。

南宗点尤其多。有圆点,扁点,竖点,仰头点,大小混点,散笔点,色点,泥里拔钉点。主要掌握圆点和横点。圆点:藏锋落纸,笔尖墨中,如篆书顶端。三五一族,有松紧聚散。五代巨然,元王蒙,吴镇,明文沈多用此。横点:与披麻相配,表现远树。如画淡墨树干后未干用笔尖之浓墨中锋横按。层层书之。黄公望多作此。

D树法:

谈论中国画的传统时,相比皴法而言,各种树法的创造性要弱一些。皴法主要表现的是山石的机理,它是要用于勾笔之内面的,故先勾后皴;而树法中树枝尤其是树叶的画法,是由树干向外研展的,要先画干再由主干生中枝,再生细枝。画好中枝和树冠对树的写实表现很重要.这树法的笔墨和皴的笔墨不同的研展方向形成了非常好的呼应.就树和石的关系本身来说,即是一开一合。因此在山水画中,树法和山石法也是最基本的构成。

了解四时不同节气和环境下的不同树的表现。在一幅画中,树也和山石,水,云发生关系。比如雾天中,树的纵深空间感就要加以强调。

宋人喜欢画枝,宋画的特点在于,能把树的多姿态和山石的多姿态结合起来,产生宏伟深远的意境。比如郭熙,树枝的纵深感很强。

树在山水画中空间营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是平远还是深远,近景处树的大小形态就在构图上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元代以后的作品中,树成为程式章法的一部分。一坡,二层树,三层山,四层远树这样的构图。

画树干:“下手数笔最难”(芥子园)“树无半寸直”,既不能画的象板尺,也不能象面条。枝:“左繁右简,或反之。左疏右密,或反之”,“树分四枝”。把树干和树叶归纳为几种形式。拖枝(马远),平头枝,丁香枝等。枯树外,树叶画法很多,但有点叶和夹叶之分。柳树介乎二者之间。

树法之蟹爪:巨然时代山水画家还不善于画树,所画的丛树不具体生动,也多有重复。李成的蟹爪枝是画树法上的一大突破。画家开始注意到笔墨在表现树枝形态上的丰富可能性.在经过郭熙,许道宁等人的发扬,蟹爪成了一种重要的出枝形式。李成的蟹爪多在直干上,细枝用笔尤为活泼有力。郭熙的蟹爪多在弯曲干上,出枝矫健,在早春图中,树枝的大弧线有力的表现了纵深感,并且让墨色很好的溶入早晨的薄雾的朦胧氛围中。

蟹爪的形态很典型,描绘的树好象特别顽强,特别有生命力。也最能体现”树分四枝”的特色。很适合宋人山水画里的峻美空旷的意境。

树的形态和山石的形态,在画面中怎样搭配才达到和谐?这样的问题就要多观察自然,画出来的要即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画面规律。比如锋利韵律感强的蟹爪树,就合乎鬼脸皴或虎劈皴的画法,和披麻皴在用笔的感觉上就不合。(但要看具体用笔的状况定,用笔墨的具体变化影响到树的形态感觉)。技巧不太好的作品,这两者似乎总有矛盾,要么树画平而简单,要么山的结构画的平板,要么感觉是各管各的。

3:笔墨关系

以山水程式构图的作品为谈论对象介绍笔墨顺序。

作画时用笔的顺序上要体现开合。过程虽然不能被保留在纸面上,但是作画时的动作和考虑,都会体现在最后的气氛上,成为作品的意境。

先开后合,近景先要画树。树为开,坡石为合。画近树时先画主要的树的树枝,画枝从上到下。再画近坡,勾为主。有了近景后向后左右生发开去。这中间的取

势每个人是不同的,但是线和线之间的空白结构是很重要的,这些空白象接榫一样给后来的用笔作准备。这是要特别注意的。每合后,要开新笔,要从不远处,取势开笔。这也是生发。笔不能取太远。这样下笔比较轻松。

做山石的勾勒时,笔要群组,三五一气,如此下笔有龙蛇。皴法更要如此。

第二遍深入描写时,要根据墨色画...

笔墨关系中的开合和碰让不处不在。画面形象之间的互相作用,离不开画家对笔墨关系的玩味和程式的总结.总结程式的画法产生了一流的作品,而利用程式化的画法产生了大量的二三流和末流作品。元代以后的画家(今天尤其是),无不频频意识到程式化的运用并不是国画的大规律,从而提倡复古.强调宋人的绘画精神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感受自然,所谓“以古人为师”和“进而以天地为师”是一脉相承的

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的体现:《湖南九章》

湖南九章 由湖南大学文学院倡议发起并在红网大力支持下进行的《湖南九章》征集评选活动,历时两个月,经由广泛热烈的网络评选和权威审慎的专家评选最后选定。这九篇经典之作是:屈原《湘君》、贾谊《鵩鸟赋》、陶渊明《桃花源记》、范仲淹《岳阳楼记》、周敦颐《爱莲说》、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序》、王夫之《船山记》、杨度《湖南少年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其中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序》,是网友推选并经专家议定入选的作品。 《湖南九章》评选活动的倡议开展首先缘于对湖湘文化的传承。湖湘文化是湖南人的血脉和精神支柱。培育并饱受湖湘文化滋养的湖南的山、湖南的水和湖南的人,自古以来,深受世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泼墨如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堪称经典的文学篇章。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这些描写湖南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心萃取和集中展示,深入发掘与解读其中所体现的湖湘精神内涵,推进广泛阅读和广泛传播,促进三湘子弟湖湘文化自信的提升,为建设美好新湖南提供新的精神支撑。

目录 1.潇湘晨报2012年7月12日文章:《重温经典九章,品味湖湘文化精髓》……………………………………………………………3-8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9) 3.杨度《湖南少年歌》…………………………………… 10-14 4.陶渊明《桃花源记》…………………………………… 15-16 5.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并序》……………………………17-22 6.周敦颐《爱莲说》 (23) 7.屈原《湘君》…………………………………………… 24-25 8.范仲淹《岳阳楼记》…………………………………… 26-27 9.贾谊《鵩鸟赋》………………………………………… 28-29 10.王夫之《船山记》 (30)

古潇湘八景

古潇湘八景 古潇湘八景为湖南洞庭湖流域及其沿边的著名胜景。 潇湘夜雨——永州城东 此景在永州市城北潇湘亭一带。潇湘交汇,来往船只如梭,风帆与洲上竹木相映。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教流下去。”(元揭傒斯)凄凉而无助的心境,就像夜雨本自一样哀婉缠绵,千百年来,人们所钟情的不知是山河的夜雨还是心灵的夜雨? 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 潇湘自永州下泻数百公里,到达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 “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应怜归路远,不忍更南飞。由干古人地理思维的局限性,误以为雁到衡阳不再南飞。当北方天气转冷,雁阵南行,南方则秋风送爽艳阳高照。旷野平沙,芦苇丛丛,常常引采雁阵栖宿。好一幅秋雁戏沙图。 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 湘江又北行北公里,经过佛教胜地南岳衡山。晚来风急,万物入眠,唯寺内报时的古钟,不时敲出悠扬宏亮的声音。江舟中的旅者在这种钟声中系舟或者远行。 山市晴岚——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 湘江由衡山北行150余公里到达昭山。紫气缭绕,岚烟袭人,云蒸霞蔚。一峰独立江边,秀美如刚出浴的仙子。 江天暮雪——橘子洲 橘子洲自古为长沙名胜,东望长沙,西瞻岳麓。当大雪纷飞,白雪江天浑然一色,世间万物寂寂无声,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上的暮色烟雾一样漂浮不定,人的心情也就格外地清冷,思想随着雪花飘舞,那种清凉的悠闲也许是最接近冬雪本质的悠闲。 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边 从橘子洲沿江北去,约远70公里,便到湘阴。每当黄昏,远山含黛,岸柳似烟,归帆点点,渔歌阵阵,等待归船的渔妇和企盼宿客的青楼女子站在晚风斜阳中,衬托出一片温馨怅望的繁忙景象。 洞庭秋月——洞庭湖

3.湘电灰汤温泉山庄(位于长沙市宁乡县), 4.千龙湖(位于长沙市望城区), 5.苏仙天堂(含苏仙岭天堂温泉), 6.阳明山公园(位于永州市), 7.梓山湖健身休闲度假区(位于益阳市), 8.天下水府(位于湘乡市) 马致远- 潇湘八景 创作背景 据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潇湘八景”原是宋代宋迪创作的八幅山水画题目,即《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八景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而且描写的也是潇湘八景。马致远的这八首《寿阳曲》小令,如八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它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湖南洞庭湖一带的旖旎风光。但它并非纯粹写景,而是借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尘世的不满和对山林的向往。 原文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双调】寿阳曲●平沙落雁 南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双调】寿阳曲●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双调】寿阳曲●渔村夕照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双调】寿阳曲●洞庭秋月 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末了洞庭秋月。

湖南、长沙导游词

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概况 【讲解重点】湖南素有“芙蓉国”的美誉,悠久的历史、个性鲜明的文化、杰出的三湘才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富饶的方物特产赋予了这里丰富而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 【经典导游词】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湖南观光旅游!“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是伟人毛泽东的故乡。这里山水秀绝、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因地处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而历史上最早在行政划分上出现“湖南”之名始于唐朝广德二年(在湖南设“湖南观察使”),即公元764年。湖南北临湖北,南连两广,东毗江西,西接渝、贵,在我国区位上有着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全省总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700多万,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这里生活,共辖1个自治州,13个地级市。 湖南简称为“湘”,人们常用“三湘四水”来表示湖南全境,“芙蓉国”也是湖南的美称。“湘”,因湖南的母亲河湘江而得名。“三湘四水”的“三湘”是说,湘水在发源地与漓水合流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称“蒸湘”,总名“三湘”。“四水”是指贯通湖南全境的四大水系: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所以“三湘四水”即指湖南全境了。湖南有“芙蓉国”这一美称,是因为三湘大地自古就有种植水芙蓉(莲花)和木芙蓉(木莲)的传统。唐朝诗人谭用之在《秋宿湘江遇雨》诗中曾写道:“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当然,毛泽东同志在《七律?答友人》中的那句“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更使得它名扬天下。 湖南地形如朝北开口的马蹄形,东、西、南三面环山,唯有北面向洞庭湖敞开。这一地势特点,注定湖南的江河并非“大江东去”,而是“湘江北去”,注入了八百里洞庭湖。大家走进湖南,是很难看到一马平川的景象的,丘陵水洼、高山大湖形成了主体,犹如给湖南大地穿上了一件曲折起伏、俯仰有致的外衣。在这外衣之下,又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湖南目已发现的矿物有11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3种。在有色金属矿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钛占全国之冠,锰、钒居全国第二位。非金属矿中,萤石、重晶石、长石、海泡石、高岭土、钠长石等储量、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前列。湖南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是名副其实的。 湖南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左右。春温多变,时有“梅子黄时雨”;夏热期长,素有“火炉”之称;秋虽多旱,却秋高气爽;冬寒期短,偶降瑞雪兆丰年。 湖南历史悠久,湘楚文化博大精深。据考古发现在距今5万—10万年前,湖南境内已有原始人群繁衍生息。澧县城头山遗址发掘证明:早在9000年前,湖南原始人群就已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在上古时代,蚩尤与炎黄部落打仗,战败后逃亡到湖南,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叫“三苗”的部落集团。春秋战国之际,楚势力越过长江和洞庭湖南下,中原文化融合当地文化,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楚文化。这时的湖南,经济发展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更加广泛,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秦汉期间,湖南经济文化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帛画、丝织品等文物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工艺和文化发展水平。至三国时,天下三足鼎立,湖南境内以湘江为界,分属蜀、吴势力范围。公元219年,孙吴夺取湖南全境,统治达60年之久。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湖南逐渐富庶起来,农业发展突飞猛进,开始成为全国稻米的重要产地和供应地。两宋以后,洞庭湖区和四水流域水利事业日益加强,湖南成为遐迩闻名的“鱼米之乡”,并逐渐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人,从清末民初开始大显身手,以至于有“中兴之将,十九湖湘”之说。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湖南是“最富有生气的一省”。辛亥革命爆发时期,湖南同盟会首先以实际行动响应和支援起义,使湖南走在了革命的前列。五四运动后,毛泽东从韶山冲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翻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红军长征第一仗就打在湘江。抗日战争中,湖南也是重要战场。从1939年到1942年,中国与日本军队在长沙进行了三次会战,尤其是第三次会战,它是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给中国人争了口气。“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1945年8月21日,日军在湖南芷江向中国人民递交了降书,八年抗战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翻开湖南历史,又有多少湖南才俊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

衡阳八景八图

登回雁峰怀赵扬州 【明】陈宗契 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 云破月生湘浦棹,鹭归雪点寺门松。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峰前共羡人骑鹤,斗下谁看剑化龙。 愁绝梅花千万树,相思共听隔江钟。 雁峰烟雨 【明】王夫之 (潇湘小八景词之一,寄调摸鱼儿) 插青天俯临图画,一壁翠光欲滴。炎风吹断阳禽影,认得孤峰回翼。如相识,记寒声萧萧咽尽霜华夕。望中何极。尽帘压千丝。窗飞一缕,垂幕笼轻碧。 回首处,犹记当时踪迹。危亭斜倚南陌。满城春滑笙歌腻,消尽银缸夜色。君英惜,君不见,黄沙汉使无消息,秦关坐隔。听沙岸残更,野圹晓阵,总似三生笛。

石鼓书院怀古 【清】刘正心 郁葱青翠护层阴,仙洞危楼半出林。万户晓烟明夹岸,两江流水抱孤岑。夏王未剖金泥迹,蜀相坚依玉垒心。千顷波澜谁作砥,苍茫入望古犹今。

花药山 【明】许宗鲁 花药径行处,云霞坐卧深。谈乡逢白足,扫地布黄金。竹抱高僧节,蓬开静者心。何须访庐岳,即此是东林。

衡阳八景咏岳亭雪霁 【清】段梧生 莫讶琼峰失,休惊赤壁摧。斜阳催客眺,晚翠扑人来,整屐频敲竹,提壶远探梅。狮灯竞结来,赛月出云台。

朱陵洞 【明】王在晋 翠华掩映玉玲珑,一片空明断太蒙。洞里瑶光应不夜,步虚人入水晶宫。

西湖莲舶 【明】胡文壁 西郊清景说西湖,水色山光胜画图。 风卷笙歌盈翠袖,香飘荷茭杂青蒲。 虚传佛昙天花雨,不说先坛露掌珠。 二十年前游赏地,多情犹忆酒家垆。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米芾《潇湘八景图序》(独钓寒潭,以寄清绝)

米芾《潇湘八景图序》(独钓寒潭,以寄清绝) 米芾《潇湘八景图序》释文:潇湘八景图(有序) 潇水出道州,湘水出全州,至永州而合流焉。自湖而南,皆二水所经,至湘阴始与沅之水会,又至洞庭,与巴江之水合,故湖之南皆可以潇湘名水。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 潇湘之景可得闻乎? 洞庭南来,浩淼沉碧,叠嶂层岩,绵衍千里。际以天宇之虚碧,襍以烟霞之吞吐。风帆沙鸟,出没往来。水竹云林,映带左右。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候不一。此潇湘之大观也!若夫八景之极致,则具列如左。 苦竹丛翳,鹧鸪哀鸣。江云黯黯,江水冥冥。翻河倒海,若注若倾。舞泣珠之阔,客悲鼓瑟之湘灵。 右潇湘夜雨 依山为郭,列肆为居。鱼虾之会,菱芡之都。来者于于,往者徐徐。林端缥缈,峦表萦纡。翠含山色,红射朝晖。舒不盈乎一掬,散则满乎太虚。 右山市晴岚 晴岚漾波,落霞照水。有叶其舟,捷于飞羽。幸济洪涛,将以宁处。家人候门,观笑容与。 右远浦归帆

暝入松门,阴生莲宇。杖锡之僧,将归林莽。蒲牢一嗷,猿惊鹤举。幽谷云藏,东山月吐。 右烟寺晚钟 翼翼其庐,濒峰以居。泛泛其艇,依荷与蒲。有鱼可脍,有酒可需。收纶卷网,其乐何如?西山之晖,在我桑榆。 右渔村夕照 君山南来,浩浩苍暝。飘风之不起,层浪之不生。根气既清,静露斯零。素娥浴水,光荡金精。倒霓裳之清影,来广乐之天声。纤云不起,上下虚明。 右洞庭秋月 霜清水落,芦苇苍苍。群鸟肃肃,有列其行。或饮或啄,或鸣或翔。匪上林之不美,惧缯缴之是将。云飞水宿,聊以随阳。 右平沙落雁 岁宴江空,风严水结。冯夷剪冰,飘飘洒雪。浩歌者谁?一蓬载月。独钓寒潭,以寄清绝。 右江天暮雪 元丰三年夏四月,襄阳米黻书。米芾(1051—1107)是潇湘文化的“好事者”(现称发烧友),北宋元丰三年(1080),因慕唐代李邕撰书的“麓山寺碑”,至岳麓山游览,于碑的侧面题词留念。又购得李成的真迹八景图,自称“拜石余间(即公务之余),逐景撰述,以当卧游对客、即如携跳。”于是写

宋迪其人及_潇湘八景图_之诗画创意

·157· 一 宋迪其人及其潇湘晚景图 宋迪画山水草木“妙绝”,以潇湘八景图名世。此后,潇湘八景衍生为诗画母题,几个世纪延绵不绝远播海内外,产生了丰富的造境抒情和广阔的文学创意空间,不断再生,仍不失潇湘八景原有之风雅和精髓的文化内涵,这印证了潇湘八景内涵文化的丰富性、深邃性、厚重性和高度的美学价值,其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史料有关宋迪的记载甚少,极尽收集也只有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宣和画谱》山水;郭若需《图书见闻志》;米芾《画史》;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九;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清《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元夏文彦以后的记载基本延续前五种。宋迪与宋明理学之鼻祖周敦颐(1017—1073),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文学家苏轼(1036—1101)的唱和诗无疑也是解读他何以发思“八景图”研究的珍贵文献。首先通过前述五种史料的部分记载粗略列出宋迪活动年代如下: 大中祥符七年(1014) 宋道(宋迪兄)出生。嘉祐元年(1056)屯田元外郎宋迪,任编敕删定官。同 五年(1060)宋选(宋迪的长兄)任郎官三司使僚属。同 六年(1061)三月 宋迪担当殿试对读官(赵汴 御试备官日记)。 同 六年(1061)八月 宋选赴任凤翔(现陕西凤翔)太守。同 八年(1063)三月初八 宋迪 潇湘合流处永州府淡山岩题名:转运判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宋迪游(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据《湖南通志》卷二百七十一引金石文编:永州淡山岩宋迪题名。另据《湖南通志》引金石审:宋迪题名字甚小,工书,笔法似钟绍京。还记载有黄庭坚《题永州淡岩》诗,以“永州淡岩天下稀”结句。) 嘉祐年中(1056—1063)宋迪于长沙八景台画八景图。治平元年(1064)荆湖南路转运判官职方员外郎宋迪 降制职知莱州。 同 二年(1065)乙巳暮春十四日 宋迪与周敦颐同游庐山(有唱和诗)。 熙宁七年(1074)九月,三司使院火灾延烧了五天,焚毁屋宇一千零八十楹和大量文书案牍,宋迪时任永兴军与秦凤二路(今陕西省)交子司封郎,因有禀报事至三司使,随从于盐铁司废厅不慎遗火至灾,宋迪因被免职。 熙宁年中(1067—1077)宋迪再度任转运使。元丰初年(1078—)司马光“次韵和复古春日五言绝句”,宋迪可能洛阳隐栖。 元丰六年(1083)真率会只记录了宋道的名字。宋选、宋迪可能已殁? 同 六年(1083)五月 宋道殁。 另据黄山谷(治平三年进士)著《豫章先生文集》卷二十四《全州磐石庙碑》记载“治平初,天子励精听断。立考课法。进退州郡文武吏。于是全久不治。湖南安抚使吴仲复、转运使杜植、判官宋迪、提点刑狱杨宁奏言。路分都监文思副使王某。曾任全州都巡检。侬智高反邕管时。”黄乃“苏门四学士”者,诗思高旷。苏曾复信黄称“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时人常以苏黄并称。此记载无疑确凿。全州位于湘水上流,磐石庙乃祭祀全州知事王世行之庙。该奏文是宋迪等联名请愿天子为全州立下防御之功的王世行升任的折子。据此可知宋迪治平初仍在湖南任职。 由上可知宋迪乃北宋中后期人,任荆湖南路转运判官约为1063—1064年间。因1063年三月初八还留有“永州府淡山岩题名”,这印证了宋迪此时还在湖南。 湖南图书馆古籍室藏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刻本《长沙府志》有宋迪绘八景图的相关记载: 八景台,在府城西,宋嘉祐中筑。宋迪因作八景图,僧慧洪赋诗更名八境,陈付良复其旧,并建二亭于旁。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长沙府志》与明代刻本基本相同:八景台,在驿步门外, 宋迪其人及“潇湘八景图”之诗画创意 冉 毅 内容提要 “潇湘八景图”乃宋迪始创,学者对其研究多集中在八景图平远山水的意象,宋迪高妙的画艺,八景图题诗的意蕴以及禅僧牧溪、玉涧“水墨潇湘八景图”东传日本所产生的影响等。宋迪“潇湘八景图”之创意源泉何来?本文欲通过梳理相关史料作一论析。

长沙县文物古迹介绍

长沙县文物古迹介绍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Normal 0 false7.8 磅 2false false falseEN-US ZH-CN X-NONE/*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长沙县文物古迹介绍 陶公 庙 陶公庙位于长沙县榔梨镇街中心,濒临浏阳河,枕靠临湘山,四周古木参天,风景十分优美。素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公庙山门的中门门额悬有“临湘山”一匾。山门两侧联云:“山中宰相,陆地神仙”。这副对联说的是:南朝陶弘景初仕齐,后入梁,隐居茅山,屡经礼聘不出。武帝时,国家每有大事,辄往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晋人称陶渊明为“陆地神仙 ”,因其忘怀得失而得名。此外,左右山门分别横嵌“紫府”、“丹邱”门额,并嵌有“立德不朽,有仙则名”和“六朝遗庙,千年名山”的楹联。庙内还有一幅含义深远的对联:“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观后不无感慨。

湖南九章

湖南九章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特色:山水洲城尽显风流 地点:长沙橘子洲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一首《沁园春·长沙》,写尽了山水洲城长沙的风流情态。 湖南少年歌 作者:杨度 特色:体现湖南人血性精神 地点:湘潭 若道中华国果忘,除非湖南人尽死,湘潭人杨度的《湖南少年歌》中的这两句,形象地道出了湖南人的血性精神。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特色:田园情结终极关怀 地点:常德 群山环抱,桃花掩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便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是陶渊明田园理想的形象展示,是他田园情结的终极关怀,也是他田园人生的最后归宿。在纷繁芜杂的当下,追寻陶渊明,去寻找、感受那美丽而神秘的田园风光,别有意味。 潇湘八景图诗并序 作者:米芾 特色:诗画并茂 地点:长沙湘潭衡阳永州岳阳等地 在《湖南九章》中,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并序》是网友推荐入选的。潇湘夜雨、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洞庭秋月、平沙落雁、江天暮雪,8首诗8幅画,相得益彰,画为诗心,诗托画意,品诗,观画,别有一番情趣。 潇湘八景,分布在长沙、湘潭、衡阳、永州、岳阳等地。《潇湘八景图诗并序》形象地展示了湖南的锦绣山河,地域特色明显,丰富了《湖南九章》的内容。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特色:君子高洁 地点:永州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优美的文笔,精妙地展现出作者飘然于尘世之外的高洁不凡。周敦颐,号濂溪,湖南永州道县人,理学开山鼻祖。 胡遂介绍,以莲花喻君子,周敦颐是第一人。《爱莲说》仅百余字,简短,但意蕴隽永。正如《湖南九章》所要传达的精神: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湘君 作者:屈原 特色:“湘女多情”文学源头 地点:洞庭湖、君山 斑竹一枝千滴泪,在今天的岳阳君山,二妃墓和独有的斑竹见证着远古时代的爱情。当年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南下苍梧寻找舜帝,来到君山,死后化为湘水女神,舜为湘水男神湘君。 《湘君》描写了湘夫人思念湘君而临风企盼,久候不见的那种怨慕与神伤,文字缠绵悱恻。在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郭建勋看来,这大约是“湘女多情”可回溯的文学源头。 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 特色:忧乐天下与悲喜情怀 地点:岳阳 气势“衔远山,吞长江”,壮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情怀是心忧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岳阳楼最早是三国时期鲁肃的阅兵台,后在唐朝建楼,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 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遂介绍,在《湖南九章》作品遴选中,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居榜首。 鵩鸟赋 作者:贾谊 特色:“卑湿”中提升生命境界 地点:长沙太平街 长沙何其有幸,在屈原投江百多年后,又迎来了“才调无伦”的贾谊。从此,长沙在文化地理上不再偏于一隅。

古潇湘八景诗

古潇湘八景诗 作者简介: 彭庵酩,字子渊,号岩溪,湖南祁东县人,大学文化。涉猎旧体诗词和篆刻艺术四十余年,兼善刻铜刻竹,亦好字画骨董。著有《问觉堂印草》、《古良轩印谱》、《问觉堂吟草》等书。 潇湘夜雨 彭庵酩 望断层岑半角云, 潇湘夜雨细纷纷。 千重烟树无拘检, 万股幽泉一派吞。 径转竹垂斜拂翠, 水从石出过来清。 任拈藤葛皆佳句, 不负山河誉令名。 【注释】潇湘:湘水和潇水在永州境内汇合后流入洞庭。当称永州为潇湘,永州山青水秀,陆游有:“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亦称湖南为潇湘大地。 平沙落雁 彭庵酩 古城郭外晚蝉疏, 衡岳峰回似画图。 槛外云山皆叠印, 窗前草树可招呼。

平沙清浦无尘涴, 落雁黄昏待月浮。 千里湘江犹旖旎, 蘋风曾与致宽舒。 【注释】平沙落雁:衡阳城南回雁峰,遥望湘江沙渚,渔翁搬罾,鸿雁戏水,景观怡然。 烟寺晚钟 彭庵酩 烟寺清凉树结邻, 佛光芒角落空青。 云门尺地分寒暑, 净域中天各晦明。 木铎声声开浩宇, 苇航点点度苍生。 灵山夜半余钟磬, 直入潇湘堕杳冥。 【注释】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为佛教圣地,经年香火不绝。 山市晴岚 彭庵酩 岚影晴光一镜开,

边城山市得徘徊。 轻桡取次怜幽险, 老桧纷繁净些埃。 潭祭巳崇新俎豆, 云图长焕旧楼台。 斜阳独向苍茫里, 始信春江赤水来。 【注释】山市晴岚:湘潭与长沙接壤外的昭山。相传周昭王南巡至此,死于昭潭。昭山独立江边,紫气缭绕,岚烟袭人。 江天暮雪 彭庵酩 料峭寒凝暮雪纷, 周遭风浪一时平。 连朝冰冻千山白, 隔夜云埋万壑青。 冥色长沙迷古渡, 素光岳麓拥孤城。 重寻碧落春分后, 烟渚晴川杰阁明。 【注释】江天暮雪:长沙橘子洲冬天的雪景。东望长沙、西瞻岳麓,征帆泊岸,江天浑然,一派北国风景。

潇湘的意象及历史

潇湘的意象及历史 张伟然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雨中收。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闻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唐〕刘禹锡《清湘词二首》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大凡稍微著名一点的河流,都有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品格。例如长江,一提到它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天以此水限南北”、“自江之南号为水乡”;而它的支流汉江,一提起来我们就会吟出“滔滔江汉一何深”以及“江汉朝宗于海”。就连一些比较小的河流如汴、泗诸水,历史上也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之类令人口齿余香的名篇佳句在。 要是我们说起湘江,那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清,深,幽,远;山川秀丽,人物多情,——我们脑海里顿时就会浮现出这么一幅诗情画意的场景。挥之不去,历久常新。 的确,自湘江在文化史上被人撩起她那神秘的面纱,她便以清、深的形象而著称于世。 让湘江流进文明时代的是《楚辞》。最终自沉湘波的屈原不仅在《离骚》、《涉江》、《怀沙》、《惜往日》、《远游》等篇章中多次提到湘江及其姊妹河沅江,而且还在《九歌》中写有《湘君》、《湘夫人》两个专篇。 但在《楚辞》里,湘江的面目终究还是模糊的。我们只能听到偶尔的一两声“浩浩沅、湘,分流汨兮”,或“临沅、湘之玄渊兮”,隐隐感觉到它在屈原的世界里波澜壮阔,有些地方深不可测;但在那片天和水之间飞扬着的,是湘君、湘夫人之间那缠绵悱恻的爱恋。那里是神的居所,整个弥漫着一股灵性的气息。“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神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那样的频繁而亲切。 为我们将湘江从遥远的天边引到眼前的是东晋时的耒阳人罗含。他被当时人号为“湘中之琳琅”、“江左之秀”,曾写过一部著名的《湘中记》。该书又名《湘中山水记》、《湘川记》,宋以后失传,幸好在其它书的引文中还保存着一些片断,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段见于《太平御览》:“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石子如摴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雪。赤崖如朝霞,绿竹生焉,上叶甚密,下疏辽,常如有风气。” 这段文字曾被郦道元改写入《水经·湘水注》中。这是湘江第一次在世人面前露出她那姣好的面容,清澈、幽深、明艳。从此,湘江便以她如诗如画的秀丽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浮现在古往今来的心头。 时光流逝到唐代,湘江那清秀的面庞上又平添了一份幽远的色彩。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诗圣杜甫飘零到湖南,在一首《祠南夕望》诗中写道:“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末后这两句,我们已很难揣度作者的心情。欢喜,怜惜,还是悲悯?不得而知,我们只看到在杜甫的眼中,湘江仍一如既往地清深、明澈,江水和两岸的景色仍一如既往地鲜艳、动人,而人事的寂寞,一如既往的寂寞,此刻却显得是那样地令人不可思议。 其实,湘江的清寂并不自唐代始。早在南朝,“潇湘逢故人”便已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与之相对应的是“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梁·柳恽《江南曲》)。其时湘水流域的清简寂寞可想而知。入唐以后,这一形象更是大大地得以突出。不仅涌现出大量的如“潇湘过客稀”(皇甫冉句)、“莫厌潇湘少人处”(杜牧句)之类的诗句,“潇湘逢故人”这一过往话题也有了一个崭新的版本:“(徐)安贞天宝后,以(李)林甫之故,避罪衡山岳寺。李北海(邕)游岳,识之,因戏曰:…岘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暮雨衣犹湿,春风帆正开。——抑能记否??因同载北归。至长沙,谓守者曰:…潇湘逢故人,若幽谷之睹太阳,不然,委顿岩穴矣!?” 这是一个极著名的掌故。“若幽谷之睹太阳”,说得有点夸张,却生动地将当事人的感觉传摹出来了。还有什么能比那样一种处境更有力地反映出“潇湘逢故人”的惊喜呢?由那样一种惊喜我们不难想见当时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