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
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
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
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教学难点: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等课时安排:1或2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教师用带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革?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革?(水占了杯子下局部的地方,继续倒水,水位上升,占的空间就越多)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如果将它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因为石头要占地方所以就把这部分水给挤出来了。
)3、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地方”就是“空间”。
石头要进入,水假如已经占满杯中的空间了,这时水流出来,给石头一些空间。
4、教师出示一个被彩纸罩住外壁的杯:怎样知道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呢?(因为我们看不到杯子里面的情况,所以不克不及间接判断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
)教师把乒乓球放到杯子上,看到什么征象?申明了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是否是和你们的预测相吻合(撕开包裹在杯子外壁上的纸)。
5、小结: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占据空间呢?①直接观看是否有物体占据了空间。
②继续往里面添加物体,进不去,也能推理出有物体占据空间。
③原本占据空间的物体被挤出来,也能推理出物体占据空间。
6、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空气是气体,不像液体、固体可以间接看到所占的空间,我们今天要借用工具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活动1:灌水入瓶1、任务驱动:要利用漏斗将水灌入瓶子。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3.1采集土壤(教案)
三 、研讨 和交流 (预设
5分 钟)
1.提问:哪里有土壤? 2.提问:土壤中有蚯蚓,说明什么呢? 3.提问:土壤中有植物的根须,说明什么呢?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 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 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 实证意识。
一、选择题
1.采集土壤要注意(
)。
四、练
A.采集表面土 B.挖1厘米左右的土 C.挖3厘米左右的
湘科版 三年级上册 《土壤》单元 1.采集土壤 教学设计
单元
《土壤》
课题
1.采集土壤
课时
1
核心 10.地球系统
概念
学习 内容 及要
求
10.3岩石和土壤 1~2年级 ③知道土壤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场所。 3~4年级 ④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索:土 纸,直尺;PPT]
壤为众
提问1:如何采集土壤呢?
多动植 物提供 了生存 场所。 (预设
①确定采集地点。 ②先刮去1厘米左右表层土,再垂直深挖20厘米左右,才 能开始采集! ③在自封袋中装入2-3小铲土。
25分 钟)
④在标签上填写:日期、地点、采集人。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提问2: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
题:哪 里有土 壤吗? (预设
5分 钟)
1.谜语导入[材料准备:PPT] 提问1: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含有营养又疏(shū)松, 红黄黑褐(hè)还有棕, 小草大树多繁茂, 根部深深扎其中。 提问2:你知道哪里有土壤吗? 小结:今天,到校园各处采集一些土壤。
教学过程
二、探
1.采集土壤。[材料准备:小铲,塑料盘,自封袋,标签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1空气占据空间吗【学习目标】1.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
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
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
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学习重点】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学习难点】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思考引学乌鸦喝水的故事中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上升?乌鸦用什么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把水挤上来喝到水的?二、问题探究(一)问题类探究1.在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化?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化?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将一块石头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3.水和石块都能占据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吗?(二)活动探究:听话的乒乓球1.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子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以下情况水槽中水位的变化。
①水瓶底部罩住乒乓球②竖直向下扣入水中③松动瓶盖然后堵住④完全松开瓶盖3.总结实验结论。
(三)理解与应用1.把纸巾塞到杯子底部,杯口朝下慢慢把杯子压到水槽底部,请问杯子里的纸巾会湿吗?2.一位阿姨用漏斗往瓶子里倒酱油的时候,酱油怎么也流不进瓶子里。
该怎么办呢?3.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是否有其他的方法证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学习小结】通过提出问题到做出假设,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精练反馈】一、判断题1.空气有时占据空间,有时又不占据空间。
()2.我们看不见周围的空气,所以空气不占据空间。
()3.喝牛奶时,只要用力挤压牛奶盒,牛奶就会从吸管里流出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4.蜡烛之所以能在水面之下继续燃烧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
()二、实验题吹不大的气球1.实验目的:瓶中吹气球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湖南科学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湖南科学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自然界的基本概念,如生物、非生物、动植物等。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自然界的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信息。
2. 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3. 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对自然界产生好奇心,培养探究兴趣。
2. 学生能够尊重生命,关爱环境。
3. 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自然界1. 生物与非生物2. 动植物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2. 天气与气候3. 宇宙的奥秘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1. 生活中的物质2. 生活中的力与运动3. 生活中的热与能量第四单元:人与自然1. 人类与自然2. 环境保护3. 科技创新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操作技能。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
2. 阶段测试:每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阶段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全册知识的全面考核。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湖南科学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册。
2. 教辅资料:教师用书、教学光盘、实验器材等。
3. 网络资源:相关科学知识网站、教育平台等。
六、教学进度安排每周安排两节科学课,共32周。
具体进度安排见下表:以上为湖南科学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中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学习内容。
在三年级的科学学习中,物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
一、实验目的1、认识常见的物质,并了解它们的性质;2、观察物质在常温下的变化规律;3、自己设计实验,发现物质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酒精、糖、乙酸、盐、蜡烛、火柴、玻璃水杯、餐盘、吸管、塑料袋、水、气球、醋、苏打水、红茶叶等。
三、实验内容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通过观察不同的物质并进行分类,来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
例如,盐是白色晶体,有咸味、易溶于水,而糖则是晶莹剔透的,有甜味,也易溶于水。
这样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变化与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需要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
比如,酒精沸点低于水,我们可以用酒精来点燃火柴,也可以用酒精制作简易的火箭。
又比如,苏打水和醋混合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个气体可以使气球充气膨胀,用苏打水和醋制作气球火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3、自己设计实验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由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观察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规律,并探究其规律。
比如,在餐盘上滴一点酒精,点燃后把一个玻璃杯倒扣在酒精上,等待片刻后会发现杯子自己“蹦”开来,这说明什么呢?是不是因为酒精气体膨胀,把杯子推开的呢?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想法。
四、实验过程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将常用的物质根据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
比如,盐和糖的溶解性质,酒精和水的混合性质等等,整个过程可以通过实际观察,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
2、物质的变化与规律这个环节,需要有比较丰富的实验素材和器材,并配合专业的教学指导。
其中有一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在学习教材时就已经有过提示和解释了,例如蜡烛燃烧形成的火焰、金属的弹性等等。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2. 掌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生活- 介绍什么是科学,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 讲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如观察、实验等。
2. 天气和季节- 研究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季节变化。
- 分析天气和季节的影响。
3.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认识人体的各个器官和功能。
- 强调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4. 动物和植物- 探索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 研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5. 物体的属性和变化- 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属性。
- 研究物体的变化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 讲解每个单位的内容,示范实验和观察等活动。
2. 小组讨论和展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科学知识和观察结果。
-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展示,如制作天气预报、人体器官模型等。
3. 实践活动- 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小制作等实践活动。
- 探索不同的天气现象、动植物和物体的属性变化等。
4. 参观科学馆或实验室- 安排学生参观科学馆或实验室,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
- 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 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评价- 学生通过问卷和讨论等方式评价教学内容和方法。
- 收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反馈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
2. 视频和图片: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3. 实验器材和材料:适用于实践活动和小制作。
4. 科学馆或实验室:安排参观研究。
六、教学安排本教案共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约需3-4课时完成。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DOC范文整理】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单元走进科学校园寻“宝”教学目的: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介绍游戏要求。
查看寻宝清单。
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拓展延伸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校园寻“宝”了解科学家:达尔寻“宝”游戏教学后记:观察“宝贝”教学目的:科学探究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l教学导入一、展示找到的宝贝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教学新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
板书:观察宝贝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三、观察宝贝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物特征,认识植物。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四)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
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教学后记:
科学三年级(上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保护土壤教学设计第一篇: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保护土壤教学设计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3.了解破坏土壤的方式和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学重点: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难点: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学习目标:1.了解破坏土壤的方式和由此产生的后果。
2.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练习册。
导入新课:复习:1.什么是土壤?土壤有什么作用?如果没有土壤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谈话:土壤不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和基底,也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保护,还给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生产原料,土壤如此的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一、目标导学:课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目标内容。
二、指导自学:(一)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自学教材25页。
思考: 1.人类有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我们这里的土壤有被破坏的情况吗?你能说出破坏土壤的原因吗?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写在记录本上。
自学时间5分钟。
(二)、学生汇报、讨论交流。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
三、交流互学:如果土壤继续这样被破坏下去,想象一下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第二篇:观察土壤(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思想: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课文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和课上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埋垃圾的活动使学生理解腐殖质的概念和理解土壤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初步意识。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
2.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
湘教版()3上科学 全册教案(共57页)
示:气球充气后可能出现的几种现象。学生操作:第一步,每组小天平达到平
衡。第二步:把其中的气球充气,观察出现的现象并记录。
三、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统计:向充气气球一边倾斜(
)组;向垫圈一边
倾斜(
)组;继续保持平衡(
)组。
2.从这些数据看,你觉得空气有质量吗?质量怎么样?为什么这么
1.出示一瘪一鼓两个气球,先明确鼓的气球里面充满了空气,然后请学生用
手掂量掂量。你觉得哪个重?掂量不出来就说明空气没质量了对不对?为什
么?(a 太轻,手灵敏度不够 b 气球和气球夹本身质量也有差异,应用同一个)
2.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使用一个简
易小天平)。师视情况出示跷跷板图片。(a 跷跷板能给你什么启发吗?b 跷跷
9、演示实验:“纸蛇实验”,学生观察,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10、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是不断上升的热空气推动纸蛇转动。) 11、通过这两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12、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板书:向上流动)
活动 3:(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2、学生猜测、交流。 3、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教师演示纸杯平衡实验,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4.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5.学生讨论交流。 6.小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解释: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就会上
演示实验用:皮球、打气筒、天平秤、砝码。 分组实验用:每组细木条做的小天平一架,铁架台一个,气球、气球夹各两 个,铁垫圈两个。 课前训练: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并用气球夹卡住。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 (谜底:空气) 2.师出示一个尼龙袋,请学生装一袋空气,再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 识。 3.相机抛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空气有质量吗?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设计实验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2.5珍稀动物(教案)
单元 《各种各样的动物》
课题
5.珍稀动物
课时
1
核心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概念
学习 内容 及要
求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3~4年级 ②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③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的共同特征;列举几种我国的珍稀动物。
小结: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减轻自
然灾害、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研讨 和交流 (预设
5分
1.提问:珍稀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 2.提问:你知道哪些珍稀动物呢? 3.提问:你有哪些保护珍稀动物的建议呢?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 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 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 实证意识。
②如果草原上没有狼,草原会变成什么?
③如果江河里没有鱼,江河会变成什么?
小组活动,教师巡。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要保护动物资源。据1975年
在湖北出土的竹简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制定的《田律》就有
了保护处于繁殖期的动物的明确规定。
提问4:如何保护这些动植物资源呢?
全班交流、分析。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什么是珍稀动物。 科学思维
1.整理资料,了解珍稀动物。
2.归纳珍稀动物濒危的原因。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1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 .科学探究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 .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往带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提问: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2 .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化?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化?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再向杯中轻放一个石块,思考:水位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师:同学们所说的“地方”就是“空间”。
4 .推测: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吗?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活动:灌水入瓶1.提出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猜想:空气可能占据空间?2.任务驱动:利用漏斗将水灌入瓶子出示: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等材料组装的实验装置(注意胶塞一定要塞紧)分组实验:试一试将水灌进瓶中。
3.师:发生了什么现象?大家说说。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预设:生:水停留在漏斗里,根本下不去。
生1 :只滴落了几滴水。
…...4.分析原因:在这个实验装置中,为什么水不能灌进瓶子?学生分析原因,做出假设:可能是瓶中的空气也像水和石块那样占据了瓶中的空间。
5. 能想到用什么方法让水顺利灌入瓶子吗?请将你想到的方法画在活动手册上。
6.提出实验要求,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记录。
7.整理并分析:最初水不能入瓶,说明了什么?然后你想到了什么办法?现象是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空气占据空间三、活动:“听话”的乒乓球1.出示实验装置,预测:如果用去底的瓶子罩住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垂直扣入水槽底部,乒乓球会在哪儿?预测的依据是什么?2.学生做出不同的预测,并说明这样预测的理由。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
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么?又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空气占据空间 )三、活动:“听话”的乒乓球1.出示实验装置,预测:如果用去底的瓶子罩住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垂直扣入水槽底部,乒乓球会在哪儿?预测的依据是什么?2.学生做出不同的预测,并说明这样预测的理由。
3.师:我这里有个带条纹的矿泉水瓶,如果任意指定条纹格数作为停留位置,你能想办法控制乒乓球的停留位置,让乒乓球听话吗?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同时上台来操作演示。
四、拓展迁移1.出示图片:生活中还有许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例,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充气的轮胎、篮球难以压瘪、倒扣在水中的杯子,放在杯底的纸团不会湿......2. 寻找生活中更多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或事物,写一写、画一画。
3.我们能让乒乓球再回到水底吗?怎么做?为什么能实现?课后我们再去试一试吧。
板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灌水入瓶“听话”的乒乓球空气占据空间方法:插入吸管.....教学后记:水和石块占据空间,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理解水会溢出。
灌水入瓶实验易漏气,刚开始一滴滴慢慢滴水,重复实验水滴就加快了。
学生能回答出。
要让滴水加快可拧开拧松瓶塞。
使乒乓球浮上来,学生最先想到的是拧开瓶盖,斜放瓶身的办法学生思考了很久。
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土壤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9、下列属于仙人掌生长习性的是( )。
A 、喜高温耐湿B 、耐干旱、贫瘠C 、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 10、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土壤中有腐殖质B 、土壤没有肥力C 、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三、对错审判厅(20分)1、土壤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 )2、土壤中有水,但没有空气。
( )3、土壤是有微生物存在的。
( )4、植物对土壤也有保护作用。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 校园寻“宝”学习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学习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学习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学习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学习导入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学习新课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
(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校园寻“宝”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2、寻“宝”游戏学习后记:2 观察宝贝”学习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学习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学习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学习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学习导入一、展示找到的宝贝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学习新课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教案标题: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3. 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认识常见物质的用途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准备:1.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多媒体设备教学活动:课时一:科学是什么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激发思考:提问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导他们思考科学的定义和作用。
3. 探究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能流动吗?”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规律。
4. 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科学是什么,并总结实验的步骤和观察的方法。
课时二:物质的性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物质的注意。
2. 探究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和油混合会发生什么?”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物质的性质。
3. 拓展探究: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常见物质,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 小结:让学生总结物质的性质,并思考物质的用途和特点。
课时三:物质的变化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 探究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变成冰会发生什么?”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3. 拓展探究: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物质,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 小结: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并思考物质变化的原因。
课时四:科学实验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2. 探究实验:进行一个较复杂的实验,如“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科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百宝箱百宝箱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教学准备: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教学时间:一课时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l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l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2、我们认识哪些动物呢?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4、讨论交流。(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l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观察“宝贝”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顺口溜:眼耳鼻舌手人人身上有帮我认东西是我好朋友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l拓展延伸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第二课时l
四、流寻“宝”发现。l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2观察宝贝”观察“宝贝宝贝
教学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校园寻宝”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l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1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l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2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教学过程:l
教学导入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l
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准备: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l
教学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吗?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