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麻醉与体温

合集下载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四)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四)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麻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与内容是什么?2、名词解释:稳态、内环境、反馈、应急、应激3、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有哪几方面的影响?麻醉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麻醉与神经系统1、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本条件。

2、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征是什么?3、简述正常脑电图和诱发电位的定义、基本波形。

4、简述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5、麻醉与手术对神经系统生物电活动有何影响?6、何谓意识?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意识内容的核心是什么?7、觉醒状态包括哪些?觉醒状态是如何维持的?8、简述正常意识及其特征。

9、病人出现昏睡时,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10、麻醉状态下的意识活动和感觉是如何变化的?全麻药作用的主要靶区在哪?11、简述疼痛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

13、参与人体镇痛的物质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14、痛觉阈、痛反应阈、耐痛阈的定义,临床病人疼痛测量的方法是什么?15、简述全麻药对躯体运动的主要影响。

16、肌松药主要作用与什么部位?作用机制是什么?17、简述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8、脊髓中枢调节哪些内脏反射活动?19、麻醉病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表明麻醉中枢的部位已达何处?20、何谓眼心反射?手术牵拉内脏引起循环系统哪些变化?21、有关麻醉深度的反射有哪些?各定位在哪里?第三章麻醉与呼吸1、呼吸道包括哪些部分?何谓上、下呼吸道?2、气管切开有哪些优缺点?3、叙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

4、肺循环有哪些特点?5、列举能使支气管扩张的常用麻醉药物。

6、叙述气道阻力的大体分布。

7、影响气道阻力有哪些因素?8、麻醉期间有哪些情况可增加气道阻力而影响肺通气?采用哪些措施可使呼吸道通畅?9、名词解释:气道跨壁压、机械无效腔、FVC、FVC1/FVC%、MMFR、CC、CV、D L、A-aDO2、P50、无呼吸氧合。

10、何谓通气效率?若比值大能提示通气效率高吗?11、在作气管插管时对病人常采用什么手法?此手法对气道阻力和无效腔有何影响?13、什么叫功能残气量?体位与麻醉对其有何影响?14、PaCO2、PaO2、H+如何影响肺通气?15、麻醉对肺通气是如何影响的?16、常用的吸入和静脉麻醉药对肺通气的影响是如何的?17、PEEP对呼吸、循环、颅内压的影响是如何的?18、何谓通气/血流比值?为何说该比值必须匹配?19、如何防止气管插管时病人出现无呼吸氧合?20、何谓流动氧量?它受哪三种因素的影响?21、简述麻醉期间缺氧的因素。

第八章 麻醉 ppt课件

第八章 麻醉 ppt课件
高痛阈,增强止痛效果。③ 减少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 物,以便于麻醉操作和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④抑制 迷走神经反射,预防手术中发生呕吐,心律失常或心 跳骤停的意外。
麻醉前用药选择: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情和麻
醉方法确定用药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术 前晚可口服催眠药或安定药,术日麻醉前半小时肌注 镇静催眠药或安定药,剧痛病人加用镇痛药,全麻或 椎管内麻醉病人加用抗胆碱药。
3.抗胆碱药:常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能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 的效应器上的胆碱受体、抑制腺体分泌,便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松驰胃肠平滑肌,较大剂量时抑制迷走神经反射。此外,阿托品 有兴奋中枢作用,东莨菪碱有抑制中枢作用。
全身麻醉
General anesthesia
全身麻醉
麻醉药从呼吸道吸入或经静脉、肌 内注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呈现神 志消失,全身无痛,也可反射抑制和肌肉 松弛等表现,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反应 膈神经麻痹 喉返神经麻痹 霍纳综合征 全脊椎麻醉 气胸
颈丛神经阻滞
颈丛神经由C1~4脊神经组成, 它们构成深丛和浅丛,支配颈部的 肌组织和皮肤。
适用于颈部外科手术。
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反应 全脊髓麻醉 膈神经阻滞 喉返神经阻滞 霍纳综合征
肋间神经阻滞
麻醉前用药
常用麻醉前用药:
1.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巴比妥类、苯二氮 类及酚噻嗪类药物均 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及肮掠厥作用,并能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 应,常用者有苯巴比妥钠、安定、异丙嗪等。
2.镇痛药:阿片类药能解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的情绪反应。 常用哌替啶和吗啡,哌替啶镇痛效能约为吗啡的1/10,抑制呼吸 和咳嗽反射较轻,对腺体分泌有弱的抑制作用,对平滑肌的收收 缩作用也弱,较少发生恶心呕吐。

麻醉与体温培训教材-牡丹江医学院麻醉教研室

麻醉与体温培训教材-牡丹江医学院麻醉教研室
2、低温使支气管扩张,增加解剖无效腔。
3、低温使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 和力增高,不利组织供氧。
氧离曲线
低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低温抑制窦房结和减慢传导,心率、心 排出量随体温下降而降低,循环时间延 长,冠脉血流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而 每搏量改变较小。
●体温每降低1 ℃ 平均动脉压约下降 4.8mmHg.体温在25℃时,心率、冠脉血 流和心肌对氧的摄取量约较常温时降低 50%。如低于28℃,可出现中心静脉压 升高。
1.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free-running period 2.性别:女>男0.3℃;女基础体温(醒
后起床前的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 ;
3.年龄: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老 年
体温低。
4.肌肉活动:代谢强,产热增,体温
概述
在临床上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 度,常用直肠、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麻醉方式对体温的影响:
全身麻醉
意识消失 肌肉松弛
不利于 体温的维持
体温的行为调节 减弱甚至消失
围手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麻醉方式对体温的影响:
局部麻醉和椎管 内麻醉影响体温 的自动调节,后 者更主要是影响 了冷感觉感受器 的信号向体温中 枢的传递。
围手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手术室室温与相对湿度的影响:
深部体温(core temperture)
表层体温(shell temperature):包括皮肤、 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其温度不稳定, 各部位之间差异也大;
深部体温(core temperature):包括心、肺、 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比表层温度高, 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差异也较小 。

麻醉期间体温管理-课件.ppt

麻醉期间体温管理-课件.ppt
3. 控制高热
麻醉期间各种因素BT↑,如甲亢、MH、 感染、创伤及环境或药物引起。
↓代谢,护器官
4.脑复苏
在心脏停搏后,采用浅低温(34℃ 左右或30 ~ 34 ℃ )特别是选择性 头部重点降温,可降低颅内压,减 轻脑水肿,降低脑耗氧量,抑制氧 自由基的产生及脂质过氧化等,有 利于脑复苏。
低温的优缺点
30-28℃,阻循环8-10’, 简单心 内手术、降主A瘤及主A缩窄手术。 低温+体外,VSD,TOF及换瓣、 搭桥等。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阻断循环时间(min)
32-30
8-9
30-28
10-15
28-18
15-45
<18
45-60
(二) 神经外科手术
↓脑代谢及氧耗量,↓脑水肿, ↓ICP,利颅内手术。
循环监测
低温对循环系统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 术中应加强监测。 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常需动脉直接 测压,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 降温早期如出现御寒反应,则表现为心 率增快,血压升高。随着体温的降低, 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也出现一 系列变化。
五、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1。施行低温时,要避免御寒反应。发生御寒 反应时病人寒战,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立毛 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呈灰白和棘皮现 象,代谢增高,耗氧量增加,还增加体表和中 心体温的温差,影响降温的效果。 2.冰水浸浴时,末梢部位如耳部、趾、指要 露出水面,防止冻伤,心前区避免直接用冰覆 盖。
Monitor 四、监测
在进行低温期间,应加强各方面的监测: ①.体温监测 ②.循环监测 ③.尿量、电解质的监测和血气监测。
体温监测
在降温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温度下降的 程度不一致,应同时监测几个部位的温 度,常用的有鼻咽、食管、直肠和血流 温度。 鼻咽温度可反映脑的温度,食管下段温 度与心脏大血管温度接近,直肠温度在 降温过程下降最慢。利用特殊的温度探 头可以测定血液温度。

麻醉与体温课件

麻醉与体温课件

麻醉与体温的临床管理
麻醉前体温的评估
01
体温的正常范围:36
02
体温过高或过低的影响:影响麻醉效果,增加手术风险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评估方法:测量体温,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04
处理方法: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麻醉安全进行
麻醉中体温的监测
1
麻醉中体温监测的重要性:麻醉过 程中体温变化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功
麻醉与体温的关系
麻醉对体温的影响:麻醉药物可能会导
01
致体温下降,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 体温对麻醉的影响:体温过高或过低都
02
会影响麻醉效果,增加手术风险 麻醉与体温的相互作用:麻醉药物可能
03
会影响体温调节,导致体温异常 体温监测在麻醉中的应用:麻醉过程中
04
需要密切监测体温,确保患者安全
麻醉对体温的影响
过程中出现的体温异常情况
麻醉方式对体温的影响
全身麻醉: 可能导致体 温下降,需 要采取保暖
措施
局部麻醉: 对体温影响 较小,但仍 需要注意保

神经阻滞麻 醉:可能导 致体温下降, 需要采取保
暖措施
椎管内麻醉: 可能导致体 温下降,需 要采取保暖
措施
麻醉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1
麻醉对体温调节的 影响:麻醉药物对 体温调节中枢产生 抑制作用,导致体 温调节功能下降。
醉等。
03
全身麻醉:通过药物作 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 患者意识消失,肌肉松 弛,呼吸和循环功能受
到抑制。
04
局部麻醉:通过药物作 用于局部神经,使患者 在保持清醒意识的同时, 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受
到抑制。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ppt课件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ppt课件
1、体温监测:降温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温度
下降程度不一致
(1)鼻咽温度:反映脑的温度
(2)食管温度:相邻主动脉→大血管温,
可称为中心温度
(3)直肠温度:下降最慢→腹部脏器温度
(4)血流温度:需特殊的温度探头
34
2、循环监测: (1)血压:中等度以上低温→袖带听诊法 深低温→动脉直接测压 (2)ECG:PR间期、QRS丛、QT间期延长 产生“游走性节律点”→心律失 常 室颤 (3)CVP:血液滞留在V系统→CVP↑

10


3、麻醉:全麻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1)室温:> 32℃ (2)麻醉过浅:骨骼肌张力↑→肌肉活动增强 →产热↑ (3)抗胆碱药抑制腺体分泌→散热↓ (4)麻醉机活瓣失灵、钠石灰失效→CO2蓄积



11

4、手术因素:骨水泥、下丘脑附近操作、 输血输液反应 5、保温措施不当 6、恶性高热
(2)血管扩张→BP↓、心律失常
→补充血容量
(3)反应性高热→小剂量氯丙嗪 体表大血管处置冰袋 4、防止血管收缩和降温过快 5、防止室颤和脑损害,严控阻断时间
37
四、并发症(Complications)
1、御寒反应:
(1)麻醉深度不够→严重御寒反应→耗氧量↑↑ (2)措施:适当加深麻醉 吩噻嗪类药、肌松药


12
二、围术期体温升高的防治



1、连续监测体温:及早处理 2、正确选择抗胆碱药物:年龄、病情、 麻醉方式、麻醉用药 3、手术室合适的温度和湿度:23~25℃ 60~70% 4、维持循环、呼吸功能→ 避免缺O2、CO2蓄积 5、适度加温冲洗液、输液、输血 6、一旦高热→物理降温(冰袋、冰帽、酒精)

麻醉与体温

麻醉与体温

抢救成功后,还需做什么? 抢救成功后,还需做什么?
病情稳定后, 病情稳定后,应取患者肌肉标本进行骨骼肌 收缩试验明确诊断,并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 收缩试验明确诊断,并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对 其家属进行检查,筛选出易感者。 其家属进行检查,筛选出易感者。对于易感者可 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避免恶性高热再次发生。 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避免恶性高热再次发生。 • 恶性高热可再次复发, 恶性高热可再次复发,初次抢救成功并不意 味着最终的成功。需加强监护和治疗, 味着最终的成功。需加强监护和治疗,以确保病 人安全度过围术期 •
不是用了琥 珀酰胆碱的 吗????
肌肉强直是由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结果, 肌肉强直是由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结果,这种肌 肉收缩与正常情况下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刺激引 起的收缩不同, 发生过程中, 起的收缩不同,在MH发生过程中,钙离子以异 发生过程中 常高速通过钙通道,从骨骼肌肌浆网释放出来, 常高速通过钙通道,从骨骼肌肌浆网释放出来, 同时其再吸收的能力也降低, 同时其再吸收的能力也降低,从而导致持续代 谢亢进状态和细胞完整性的缺损,故神经肌肉 谢亢进状态和细胞完整性的缺损, 阻滞剂不能解除这种肌肉强直收缩。 阻滞剂不能解除这种肌肉强直收缩。
MH好发于哪些人群? 常伴发以下疾病 好发于哪些人群? 好发于哪些人群
• 据国外报道,成人发病 据国外报道, 率为1/50,000,小儿为 率为 , 1/15,000;男性发病多 ; 于女性;好发年龄在 于女性; 10~30岁,年龄最大 ~ 岁 者为78岁 最小者仅6 者为 岁,最小者仅 个月 • 据国内文献报道,我国 据国内文献报道, 恶性高热共有36例 恶性高热共有 例, 死亡率: 死亡率:71.4%。高于 。 国外报道的死亡率(5国外报道的死亡率( 10%)。 )。

麻醉的体温管理

麻醉的体温管理

06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新技术在体温管理中的应用
红外线成像技术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红外线成像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 体温分布,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体 温异常情况。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 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预测患者 体温变化趋势,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无线传感器网络
通过在患者体内或周围环境中布置无 线传感器,实时监测体温数据,为医 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患者信息。
麻醉状态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被打破,导致体温下降或升高。
手术操作影响体温
手术过程中,由于暴露手术区域和输注低温液体等原因,会导致体 温下降。
体温管理在麻醉中的重要性
01
02
03
04
维持生理功能
体温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 要保障,体温异常可能导致多
器官功能障碍。
减少并发症
维持正常体温可以降低麻醉手 术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如心
详细描述
老年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对冷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加上皮下脂肪较少,保温能力差。因此,在麻醉和 手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老年患者的体温管理,采取保温措施。
儿科患者
总结词
儿科患者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体温 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发生低体 温。
VS
详细描述
儿科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如成年人完善 ,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大,容易散热。 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应采取积极的保温 措施,如使用保温毯、加温输液等,以维 持患儿的正常体温。
详细描述
术后发热可能是由于手术刺激、感染、输血反应等原因引起的。发热可能导致代谢率增加、脱水、感 染风险增加等问题,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术后低温
总结词

麻醉与体温

麻醉与体温
• 人体在深麻醉时体温调节机制丧失,体温会迅速下降但不 出现寒颤等
体温调节方式
• 自主性体温调节 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 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 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 理产热和散热调节反应而 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 行为性体温调节 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低温的生理
• 对代谢的影响
– 人体的代谢率随体温的降低而降低。体温每下降1℃, 耗氧量约下降5%
– 低温延缓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病人苏醒时间延迟
•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低温使呼吸深慢 – 低温扩张支气管,增加解剖无效腔;氧离曲线左移不
利于供氧,小潮气量的通气可以代偿此种不利
低温的生理
•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 呼气末二氧化碳持续升高是MH的早期体征 • 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肌活检对麻醉药
反应异常,收缩强度明显增强 • 诱发因素:
– 吸入麻醉药:氟烷、七氟烷、地氟烷 – 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 – 其它:哌替啶、氯丙嗪、酰胺类局麻药
恶性高热的发病机制
• 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有关 • 外界刺激下骨骼肌细胞内肌浆网释放钙离
齿状线
• 血液温度:可用肺动脉漂浮导管测定,反映中心温度
二、体温调节
• 体温调节由温度感觉神经传入信号、中枢神经调节和传出 神经产生的反应三部分组成的
• 在自主体温调节中,皮肤表层、胸腹深部组织、脊髓、丘 脑和大脑各传入约20%的感觉信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 基本中枢,传入的信号主要在下丘脑进行整合
– 低温使血液浓缩、血黏度增加,容易发生血栓
• 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低温时肝代谢率及肝功能均降低,胆汁分泌减 少,肝解毒功能降低,对葡萄糖、乳酸和枸橼 酸的代谢减慢 ;

麻醉与围术期低体温

麻醉与围术期低体温

呼吸道加温加湿
通过呼吸道加温加湿装置 ,保持呼吸道内温度和湿 度,减少呼吸道热量散失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术前教育
向患者解释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低体温的情况,以及相应 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理解。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患者的信 心和配合度。
术后随访
深入研究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进一步揭示低体温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通过增加机体代谢率,产 生热量,提高体温。常用 药物包括甲状腺激素、肾 上腺素等。
镇痛药
减轻疼痛刺激,降低机体 应激反应,减少热量消耗 。常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 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
保温措施
通过外部加热,提高患者 体温。常用方法包括使用 保温毯、加热垫、暖风设 备等。
输液加温
将输液液体加温至接近体 温,减少冷液体对机体的 冷刺激。
术中观察与记录
持续监测体温
在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 发现低体温的迹象。
保暖措施
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如 使用保温毯、加热输液和冲洗液等。
记录与交接
详细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及采取的措施,确保信 息的准确传递和交接。
术后随访与指导
术后随访
术后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估低体温对患者的影 响。
指导康复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康复指导,包括如何预防术后低体温、如何保暖 等。
并发症处理
如发现患者术后出现与低体温相关的并发症,及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pptx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pptx

抗胆碱能 药物阻滞 节后胆碱 能神经, 抑制腺体
分泌
手术室温 度和湿度
过高
骨水泥置 入
连续监测体温 正确选择抗胆碱药物 手术室合适的温度23-25℃和湿度60-70% 麻醉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各种冲洗液和输注液体保持合适的温度 物理降温:冰袋和酒精擦浴
在全身麻醉中,应用某些药物(如酚噻嗪类药
特点:降温缓慢,寒战反应少,体温续降少
适应证:适用于婴幼儿、脑复苏、术中高热、严重 感染
缺点:成人降温效果差、尤其体胖者
方法:变温毯内管道充满冰水,并与冷热水 交换机相连,管道内的水不断流动、循环→体温 下降
适用:浅低温、低温的维持
多用于胸、腹腔手术 方法:0~4℃生理盐水灌洗胸、腹腔 注意:冰水接触心脏→心律失常 缺点:需大量生理盐水,操作时需暂停手术 辅助手段、补救方法,一般不单独应用
装置:人工心肺机、热交换器(变温器)
方法:血流引向体外→热交换器冷却→用泵将血回 输体内
特点:降温、复温快,可控性好,血流丰富的心、 脑、肝、肾降温快
注意:降温不均匀、温差大→代谢性酸中毒 水和血温差≤8~10℃,以免形成气栓 最高水温不宜> 42℃,以免破坏RBC
方法:体表降温至32℃→开胸连接体外循环机 →体外循环血液降温
长时间 的暴露
大面积 的暴露
冲洗液
术中体 液的大 量交换
对流
体温的 再分布
辐射
传导
蒸发
心血管:SVR↑ 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抑制 低血压 降低组织代谢率,减少组织灌注 增加血液粘滞度,氧离曲线左移,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 降低脑血流,脑血管阻力增加,MAC下降,苏醒延迟 肝肾血流下降,药物代谢减慢,麻醉用药减量 寒颤产热可增加300%,伴随氧耗最高增加至500%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二)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二)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四章麻醉与循环一、填空1. 在心功能障碍病人可用扩血管药物,这是因为引起后负荷增加使心输出量进一步降低。

2. 运动时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量增强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心交感中枢兴奋和心迷走中枢抑制。

3. 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途径是增加能量供应、减小心肌能量消耗。

4. 颅内高压患者常以动脉血压升高,心率降低为特征。

5.电击复律术治疗心律失常时,要使刺激不落入心室的易损期内,以免引起心室颤动。

6.儿茶酚胺可诱发早期后除级和延迟后除极引起自律型心律失常。

7.循环衰竭包括:心力衰竭和周围循环衰竭。

8.椎管内麻醉时,心输出量减少。

二、选择题1. Starling机制是指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取决于DA平均动脉压; B心率贮备; C心力贮备;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心室收缩末期容积2.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DA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B增强心室肌收缩力; C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D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E使心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3.麻醉药物对心排出量的抑制程度从轻到重的顺序为AA氧化亚氮>乙醚>异氟烷>氟烷; B乙醚>氧化亚氮>异氟烷>氟烷; C异氟烷>氟烷>氧化亚氮>乙醚; D氧化亚氮>乙醚>氟烷>异氟烷; E乙醚>异氟烷>氟烷>氧化亚氮4. 奎尼丁可抑制下列哪种通道使心肌兴奋性降低EA Ca2+;B K+;C Cl-;D Mg2 + ; ENa+5.关于冠脉循环的解剖生理特点叙述错误的是:DA毛细血管丰富,与心肌纤维数的比例为1:1; B各冠状血管之间有吻合支存在;C血流丰富,60~80ML/(100g·min) D;心肌血流分布均匀; E 心室腔内存在腔血管6.下列哪项不是麻醉期间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EA自主神经平衡失调; B电解质紊乱; C麻醉用药; D手术刺激心脏; E输血7. 眼科手术时可引起心功能过缓甚至停搏的反射是BA眨眼反射; B眼心反射; C眼睑反射; D瞳孔对光反射;E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性反射8. 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取决于DA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B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D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 E钠-钾泵的功能9. 麻醉后体位由平卧转为直立位时,循环系统发生什么变化?EA血压下降; B血压升高; C血压不变; D心率减慢; E 以上都不正确10.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的调节方式是C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前馈调节; E神经-体液调节三、名词解释:易损期:在相对不应期的开始之初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在此期间应用较强的刺激可引起心肌纤维性颤动,这一段时间就称为易损期。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新ppt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新ppt

04
新型体温管理技术
主动加温输液
主动加温输液技术是一种通过加温装置对输入的液体进行加温,以减少患者在麻醉 期间由于大量输液和输血而引起的体温降低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冷液体的输入,从而减少患者的热量流失,有助于维持患 者的正常体温。
主动加温输液装置通常由加温器和输液管道组成,加温器将液体加温至适宜的温度 ,然后通过输液管道输送到患者体内。
暖液输注
暖液输注是将加热后的液体输入患者 体内,以维持患者体温。
暖液输注通常用于手术中需要大量输 血或输液的患者,可以有效地减少因 冷液体输入而引起的体温下降。
加热呼吸管路
加热呼吸管路是将患者的呼吸管路通过加热器加热,以减少 因呼吸而散失的热量,保持体温稳定。
加热呼吸管路通常用于麻醉和呼吸治疗中,可以有效地减少 因呼吸而散失的热量。
2024-01-11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新
汇报人:可编辑
目录
• 引言 • 体温管理的基本知识 • 传统体温管理方法 • 新型体温管理技术 • 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体温管理的重要性
维持生理功能
体温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 指标,体温异常可能导致多种并 发症,如凝血障碍、免疫系统抑 制等。
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预防低体温
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毯、加温输液等,可以有 效地预防患者在麻醉期间的低体温。
减少寒战发生率
通过保温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在麻醉期间的寒战发生 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手术安全性。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保温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患者在麻醉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减 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06
结论与展望

麻醉生理学课件08麻醉与体温

麻醉生理学课件08麻醉与体温

麻醉深度控制
根据体温监测结果,合理调整麻 醉深度,避免因麻醉过深导致体
温下降。
液体管理
根据手术需要和体温变化,合理 控制输液量,避免因输液过多导
致体温升高。
体温异常的麻醉处理原则
01
低体温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加强保温措施,适当调整体温监测参数,及时发现和处理
低体温。
02 03
高体温处理
适当调整体温监测参数,及时发现和处理高体温。根据情况采取物理降 温措施,如使用冰袋、酒精擦浴等。同时需要查明高体温的原因,并采 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高温会使皮肤血管扩张, 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导致 心脏负担加重,血压下降。
干扰免疫功能
高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 正常功能,使人体抵抗力 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麻醉状态下高温的发生机制
麻醉抑制体温调节
麻醉药物会抑制人体的体温调节 中枢,导致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
失调。
手术操作产热
手术过程中,由于组织损伤和出血 等原因,会产生热量,导致体温升 高。
环境温度影响
手术室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也可 能影响患者的体温调节。
麻醉状态下高温的预防与处理
控制环境温度
保持手术室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 低。
物理降温
对于体温过高的患者,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 施,如用冰袋、酒精擦浴等。
监测体温
在麻醉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 时发现异常情况。
药பைடு நூலகம்治疗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或抗炎 药来缓解高温症状。
体温升高对麻醉的影响
体温升高可增加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清除,降低麻醉药物的效能。
体温下降对麻醉的影响
体温下降可减缓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增强麻醉药物的效能。

麻醉手术与温度概要

麻醉手术与温度概要

麻醉手术与温度赵素真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450003近年来手术室中央空调的出现,手术室工作有了舒适的环境,避免了病人高温的危险。

然而麻醉抑制保护性体温调节反应,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热量丢失,使疏忽性术中低体温很快成为常见麻醉并发症之一。

本文讨论麻醉与手术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围术期效应。

体温调节人是恒温动物,其受保护的身体中间核心部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及大血管)的温度变化很小,外周起隔离作用的壳对改变热量的获取与丢失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对遍布全身的温觉与冷觉感受器的传入性神经冲动做出反应。

在健康人,热量获取或丢失的生理学机制总是努力将中心体温保持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不发生体温调节反应的范围约0.4℃,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便会出现体温调节反应。

主要调节反应有:冷反应:血管收缩,非寒颤性产热,寒颤。

热反应:血管舒张,出汗。

血管收缩是保存热量的一种方法,可产生获取热量的效应。

通过α肾上腺素能效应引起皮肤动静脉短路血管收缩,增加身体核心隔热层的大小,减少热量向外周传递。

当血管收缩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对付温度的下降,则出现寒颤与非寒颤产热。

寒颤是不随意的、有节律的骨骼肌强直振挛性收缩。

寒颤不是交感神经调节,而似乎是中枢神经对寒冷的反应。

亚临床状态的寒颤没有明显的肌肉运动,但通过肌电图可测得。

剧烈寒颤可使热量产生增加2-3倍。

非寒颤性产热主要发生在新生儿,因为新生儿具有布满交感神经和富含线粒体的褐色脂肪,寒冷引起交感神经刺激导致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游离脂肪酸自身氧化产热。

外周血管舒张是对温暖的生理反应,可以导致热量丧失。

对应于温度上升,交感神经调控皮肤动静脉短路,表现出明显的血管舒张。

这样使身体内的热量重新分布,以使身体内部核心温度更接近于体表,通过传导、辐射与蒸发增加热丢失约15%。

出汗是外分泌腺的一种交感性胆碱能反应,它发生在当血管舒张不足以排除过多的热量时。

通过蒸发可特别有效的发挥冷却作用,出汗使热量丢失达500%。

麻醉与体温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麻醉与体温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四)其他因素对体温的影响
1、病人术前有感染、甲亢、肾上腺皮质增 生等高代谢性病,可使术中体温升高。
2、输血、输液反应可使体温升高。 3、体弱及皮下脂肪少的病人,术中易体温
下降。 4、术中快速大量输液或输血可降低体温。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4、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器官灌注减少
逸搏是指当窦房结兴奋性降低或停搏时,以隐性起搏点发生激动, 带动整个心脏,称为逸搏。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四)低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核心温度在33℃不影响脑功能, 32℃以下时脑 电波波幅下降, 28℃以下意识丧失
3)局部麻醉
阻滞了温度调节相关的神经干,对温度调 控产生外周抑制作用,如抑制出汗、血管扩张、 寒战反应。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手术室室温与相对湿度
1、手术室温湿度设置 温度22~25℃ 湿度为50-60%
2、小儿与老年人 室温设置为25℃ 成年 22 ℃
发病机理: 骨骼肌细胞在诱因的作用下,肌质网钙释放↑, 钙摄取障碍,使肌肉持续收缩,大量产热,代谢 亢进,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和循环衰竭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诱因:
最常见的麻醉药:氟烷、琥珀酰胆碱。 剧烈运动、发热。
临床表现:
CO2浓度增高;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及横纹肌 溶解;高热(常>40℃);急性严重的酸中毒、 高钾血症。

麻醉与体温

麻醉与体温

麻醉与体温Part 1 体温的生理调节概述:1.人的体温调节有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①主性体温调节是指在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性产热和散热调节反应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②当皮肤和粘膜的温度感受器分别感受热、冷信号后,通过传入神经(Aδ有髓鞘纤维传入冷信号、C无髓鞘纤维传入热信号)传到中枢;下丘脑是体温中枢的主要控制部位2.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热的形式有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①战栗产热是指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②非战栗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由于新生儿不能战栗产热,故这种产热方式对新生儿尤为重要Part 2 围手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麻醉及其用药对体温的影响:1.麻醉药物:①所有麻醉药包括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均可明显影响机体自主神经的体温调节,在不同程度上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散热,在这种状况下,机体易受环境低温的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②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如肌张力增强、抽搐等可使体温升高2.麻醉方法:①在全身麻醉中可使体温升高的原因有:麻醉过浅,应激反应增强,肌张力增加;循环紧闭式麻醉,呼吸道散热减少;CO2蓄积②在全身麻醉中,由于意识消失和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另外血管扩张,散热减少,可使体温降低③椎管内麻醉可影响冷觉感受器的信号向中枢的传递3.其他:①肌肉松弛药使体温下降②交感神经兴奋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碱等,可使皮肤血管收缩、肌张力增强,有可能使体温升高③抗胆碱药如阿托品、东莨菪碱使汗腺分泌减少影响散热,可使体温升高手术室室温与相对湿度的影响:1.室温过低,患者麻醉后较长时间暴露于手术室内,容易发生体温降低2.室温过高,手术无菌单的覆盖及湿度增大,均限制了机体散热,使体温升高年龄的影响:1.小儿体表面积大,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自动体温调节功能也较差2.老年人代谢率较低,自动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各种手术操作的影响:1.下丘脑附近的操作有可能引起病人中枢性体温升高2.胸腹腔手术、机体深部暴露面积大、暴露时间长,可引起深部温度明显下降3.手术中使用大量低温液体冲洗体腔或进行局部低温保护脏器,都有全身降温的作用其他因素的影响:1.术前有感染、脱水、甲亢、输血输液反应可使体温升高2.久病体弱、皮下脂肪很少的患者或手术中静脉输入大量较低温度的液体或库存血,可使体温下降Part 3 手术中体温降低或升高对机体的影响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1.临床上常在全身麻醉下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将病人体温降至一定程度,以保护重要脏器;但另一方面,低温也给机体带来一些不利影响2.对代谢的影响:①在无御寒的条件下,人体代谢率随体温降低而降低,但各器官氧耗量的减少程度并不一致,如脑的氧耗量在31℃以上时较少改变②低温可引起器官血流灌注明显减少,无氧代谢产物增加,进一步危害机体的正常代谢③低温可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从而增加药效,不利于麻醉恢复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①低温下降,呼吸频率随之减慢加深,在体温低于25℃时,呼吸变弱甚至停止②低温使支气管扩张,增加解剖无效腔③低温使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不利于组织供氧④CO2在血中溶解量增加,PaCO2的升高及酸中毒使氧离曲线右移,产生代偿作用4.对循环系统的影响:①低温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心率和心输出量随体温下降而下降;冠脉血流减少,心急耗氧量降低②心脏收缩时间和等长舒张时间均延长,严重者可发生心室颤动5.对神经系统的影响:①低温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氧耗量,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和脑保护②低温可减慢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但动作电位反而增强,故出现肌张力增强的现象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①低温使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减少,抑制血小板功能,造成凝血功能紊乱,渗血出血增加②低温使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转移,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使发生血栓的可能性增加7.对肝肾功能的影响:①低温时,肝代谢率和解毒功能降低,另一方面增加了肝脏对缺氧的耐受性②低温时,肾的有效血浆容量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的分泌和重吸收也受到抑制;同时低温可延长肾循环阻断时间,对肾缺血有保护作用8.对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影响:①低温可因组织灌流不足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②低温时心肌细胞对钙离子的敏感性增加,易出现室颤9.其他:①低温可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术后恢复②低温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体温升高的活动明显增强体温升高对机体的影响:1.一系列的代谢紊乱,代谢增快,氧耗量增大2.糖原分解增加,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3.心率加快,增加心肺负荷,容易发生心率失常和心肌缺血4.可过度通气出现呼吸性碱中毒5.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恶性高热:1.恶性高热是指某些麻醉药诱发的全身肌肉强制性收缩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2.体温几乎每15分钟上升1℃,常在40℃以上,死亡率很高3.特效药物:丹曲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八 章 麻 醉 与 体 温
第一节 体温的生理调节
人体的体温分为:表层温度和深部温度
临 床 上 体 温 指 机 体 深 部 的 平均 体温 , 常用直肠温度(36.9-37.9ºC)和腋窝温 度(36.2-37.2ºC)来表示 鼓膜温度可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自主性体温调节:在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 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性产热和散热调 节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常采
取不同的姿势和行为调节体温


机体热量来源: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
产热主要器官:肝、骨骼肌 产热形式

战栗产热:骨骼肌节律性收缩 非战栗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代谢


散热形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围手术期间影响体温的因素
一、麻醉用药的影响
(一) 麻醉用药
1.全身麻醉药、酚噻嗪类神经安定药
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扩张皮肤血管 2.大剂量吗啡:抑制下丘脑,扩张周围血管 3.肌松药:产热减少 4.交感神经兴奋药
皮肤血管收缩、肌张力增强,全身代谢增加
5.抗胆碱药:抑制下丘脑功能,汗腺分泌减少 6.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肌张力增强,肌颤
(二)麻醉方式 1.全麻期间核心-外周温度梯度的变化:
右移,加之氧的溶解量增多均可进行代偿
四、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低温直接抑制窦房结并减慢心内传导,故HR、 CO降低,冠脉血流量减少
低温时易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 1.抑制窦房结 2.心肌应激性增高,发生室颤的阈值降低
3.迷走神经比交感神经易于受到抑制
4.冠脉血流减少 5.酸碱和电解质紊乱 6.心肌对Ca2+的敏感性增加
成人室颤的临界温度:26°C
五、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肝代谢率及肝功能降低,胆汁分泌减少, 肝解毒功能降低,对葡萄糖、乳酸和枸橼酸的代 谢减慢。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加
体温每下降1ºC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5.3%,
有效肾血浆流量下降8.2%,但肾小管的分泌和
重吸收能力也被抑制,故尿量未减少
钾的排出减少,尿中钠、氯增加
老年人代谢率较低,易出现体温下降
手术室适宜室温
婴幼儿:25ºC左右 成 人:22ºC左右 相对湿度:40%-50%
三、各种操作的影响 1、体温升高:下丘脑附近操作、麻醉过浅、循环 紧闭法麻醉、CO2蓄积等 2、体温下降:消毒、手术野暴露过多过久、静脉 大量输注低温液体/库血、大量低温液体冲洗 体腔、局部低温等
图9-2 2.全身麻醉中可是体温升高的因素:
(1)麻醉过浅
(2)循环紧闭式麻醉 (3)CO2蓄积 3.椎管内麻醉:核心温度降低,皮肤温度升高。 4.局部麻醉:外周性抑制作用。
二、室温的影响
麻醉时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如室温超过28ºC, 易发生体温升高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而改变;
临床上,通常在全身麻醉下以物理方法将病 人体温降至一定程度,称人工低温或低温麻醉
一、对代谢的影响
体温每降低10ºC,代谢率/耗氧量下降50%。 其中,各脏器耗氧量减少程度与全身耗氧量
减少的程度并不一致;各脏器耗氧量减少程度与
其功能降低程度也不完全一致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体温降低时,脑波会发生变化:32ºC,波幅 下降;进一步降低,δ 波逐渐取代α 波;20~ 18ºC呈一直线
体温下降1ºC,脑血流量减少6.7%,颅内压 和静脉压降低5.5%,脑组织的代谢率也下降
在周围神经中,较粗大的有髓纤维较易受低 温的抑制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呼吸频率逐渐减慢(<25ºC,变弱甚至停止) 支气管扩张,解剖无效腔增加 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高。
但PCO2 的升高及组织所产生的酸中毒又使氧离曲线
1.概念
指某些麻醉药诱发的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 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 亢进危象
2.病因 家族性遗传因素与诱发因素相结合是 MH 的 病因,其发病机制与骨骼肌细胞有关 3.常见诱因 最为常见者为氟烷和琥珀胆碱
复习思考题



简述麻醉用药对体温的影响 简述恶性高热的病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
原 减少,凝血功能减低 低温时液体从血管中向组织间隙转移, 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加, 血粘度增加
七、对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影响
血液的缓冲能力下降,过度通气虽可使 PaCO2 降低、pH上升,但不能制止由于组织灌注 不足所产生的代谢性酸中毒 血钾的改变明显:过度通气,血钾减少;
恢复循环后血钾多增高;寒颤时钾的释放增多
八、其它影响

感觉不适,甚至战栗,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机体耗氧量增加,低氧血症 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不利于术后恢复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高血糖 交感兴奋,加重心肺功能 新生儿或早产儿:硬肿症

第 恶 性
四 高
节 热
MH
malignant hyperthermia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疾病状态、输血输液反应、骨粘固剂的使用
第 二 节 术中体温降低和升高的危害
体温升高的危害:
升高1℃,代谢提高13%,心率增快10次/分
高热可引起烦躁、瞻妄、昏迷,小儿易发生惊厥
体温降低的危害:
麻醉药的需要量锐减,易致麻醉过深 术后苏醒延迟、呼吸抑制、肺部并发症增加 新生儿或早产儿易并发硬肿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