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合集下载

第12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第12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第12章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一、选择题A型题1.围术期体温低于多少为体温过低:A.34℃B.35℃C.36℃D.37℃E.38℃2.室温对病人体温影响较大,当室温低于多少时,病人散热明显增加:A.20℃B.21℃C.22℃D.23℃E.24℃3.通常应用输液或输血加温器对液体进行加热到多少度左右:A.36℃B.37℃C.38℃D.39℃E.40℃4.手术室的温度一般维持在:A.20~21℃B.20~23℃C.21~23℃D.22~24℃E.23~25℃5.手术室的湿度一般维持在:A.40%~50%B.40%~60%C.50%~60%D.50%~70%E.60%~70%6.我国在临床麻醉中应用低温技术始于哪一年:A.1953年B.1954年C.1955年D.1956年E.1957年7.在常温下一般阻断肝血流时间不得超过多少:A.10分钟B.15分钟C.20分钟E.30分钟8.在常温下一般阻断肾血流时间不得超过多少;A.20分钟B.30分钟C.40分钟D.50分钟E.60分钟9.体温低于多少时机体更易发生室颤:A.26℃B.27℃C.28℃D.29℃E.30℃10.低温时机体容易出现哪种酸碱平衡失常: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混合性酸碱失常X型题1.下列哪些病人容易出现产热不足,围术期体温降低;A.恶液质病人B.严重烧伤病人C.剥脱性皮炎病人D.黏液性水肿E.肾上腺功能不全病人2.下列哪些情况病人在手术麻醉期间出现体温升高:A.严重感染B.脱水C.脓毒症D.甲状腺功能亢进E.嗜铬细胞瘤急性发作3.下列哪些手术操作可使病人围术期体温下降:A.外科手术区皮肤用冷消毒液擦洗B.冷液体冲洗胸腔或腹腔C.胸腹腔手术野面积大D.手术中输入大量血液或液体未加温E.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时,大量灌注液冲洗膀胱4.下列除哪种病人外其余病人在围手术期易出现体温下降:A.老年病人B.早产儿C.低体重新生儿D.婴幼儿5.围术期病人体温升高的原因是由于手术.麻醉引起的:A.阿托品B.呼吸机活瓣失灵C.钠石灰失效D.手术中骨水泥置入骨髓腔E.颅脑外科手术在下丘脑附近操作6.低温有哪些特点:A.耗氧量.代谢率随体温下降而下降B.心脏作功减少C.减少麻醉药用量D.抑制酶的活性和细菌的活力E.有抗凝作用7.低温在临床麻醉中主要适应于下列哪些情况:A.心血管手术B.颅内肿瘤切除术C.脑复苏D.肝移植手术E.恶性高热8.低温对脑有哪些保护作用:A.降低脑代谢率B.降低脑耗氧量C.减轻脑水肿D.降低脑血流量E.降低颅内压9.手术麻醉过程中最常用的降温方法有哪些:A.体表降温B.体腔降温C.体外循环血液降温法D.体外循环与体表降温相结合的方法E.静脉输入冷液体降温10.防止御寒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有:A.适当加深麻醉B.适当减浅麻醉C.适当使用吩噻嗪类药物D.使用肌松药E.静注曲马多二、填空题1.麻醉中应用低温时要做到以下三点:()、()、末梢血管扩张良好。

12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12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三、低温在麻醉中应用的目的
降低组织的代谢和氧耗 提高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减少术后并发症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32-30 30-28 <18 阻断循环时间(min) 8-9 10-15 45-60
浅低温 可阻断循环6 分钟,对机体影响轻。 可阻断循环6~8分钟,对机体影响轻。 中低温 30~28℃,允许阻断循环10 15分钟 10~ 30~28℃,允许阻断循环10~15分钟 对机体影响较大, 对机体影响较大,容易出现心室纤颤 28~20℃,允许阻断循环15 45分钟 15~ 28~20℃,允许阻断循环15~45分钟 主要用于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 主要用于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 深低温 20℃,允许阻断循环45 60分钟 45~ <20℃,允许阻断循环45~60分钟 对机体影响大, 对机体影响大,主要用于严重心脏畸形矫正 手术。 手术。
1、低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 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 心率、 心率、心输出量随体温下降而降低 循环时间延长, 循环时间延长,心肌耗氧量减少 28℃ 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反应敏感, 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反应敏感,易发生严重 心律失常 结性逸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 结性逸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颤 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周围循环灌注降低。 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周围循环灌注降低。
体腔降温
胸腔或腹腔倒入 冷却的无菌生理盐水 注意发生心室颤动或 其它心律紊乱的可能
血液降温
是在体外循环下采用变温器进行降温 准确快速, 准确快速,降温容易控制 • 体外循环血液降温法 • 降温、复温速度快 降温、 • 可控性好 保护重要器官: 保护重要器官:血流丰富 • 与体表降温相结合 • 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目前很少应用 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

重医大临床麻醉学课件12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重医大临床麻醉学课件12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 其它:血气监测 尿量 电解质
19
• 心、血管手术
• 神经外科手术 • 其 它:肝、肾手术
创伤大、出血多手术 控制术中高热 脑复苏
7
(三)降温(Cooling ):
低温分级: 浅低温(shallow hypothermia) :35~32 ℃ 中低温(middle hypothermia) :32~28℃ 深低温( deep hypothermia) :< 28 ℃
第十二章 第十麻二醉章期麻间醉的期体间温的管体理温管理
1
一、概述
• 体温(Temperature):
机体进行生命活动、新陈代谢必要条件 正常体温:37℃±0.4℃ • 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 体温失衡:产热
散热
2
二、围术期体温下降
原因 • 年龄:老人、小儿 • 手术操作影响 • 室温低 • 麻醉影响 • 病人产热不足
方法: 0~40C无菌生理盐水灌洗胸、腹腔, 通过体腔大血管进行冷、热交换。
特点: 耗时长(1~2h);需暂停手术 需大量无菌盐水 心律失常(冰水与心脏接触) 体腔手术时低温的辅助手段
10
3、体外循环血液降温: (Blood cooling b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方法: 体外循环时人工心肺机将血流引至体
15
2、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各类心律失常(室早、室速、室颤) 室颤原因:① 低温(成人室颤临界温度 26~28℃)
② 交感与迷走神经功能失衡 ③ 电解质、酸碱失衡 处 理: 预防为主,纠正心律失常
室颤应立即心肺复苏
16
3、组织损伤: 表现:冻伤、烫伤 处理:限水温;末梢保护
4、胃肠出血: 原因:应激性溃疡 、小肠动脉栓塞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1、低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

心率、心输出量随体温下降而降低 循环时间延长,心肌耗氧量减少 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反应敏感,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28℃

结性逸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颤

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周围循环灌注降低。
perioperative hypothermy
二、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机体耗氧量与体温的高低直接相关

温度每降低1℃,代谢率和耗氧量降低8%

Van`t Hoff定律

体温越低,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间越长 适度低温(34℃)有利于组织保护,

降低器官氧耗,稳定细胞膜,减少毒性产物的产生 引起器官灌注减少,产生无氧代谢产物造成不利
perioperative hypothermy
三、围术期保温

术前评估和预热 体表加热

红外线辐射器 变温毯 压力空气加热器

输入液体加热
第二节 围术期体温升高
(perioperative fervescence)
一、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

患者情况 环境温度 麻醉影响 手术因素 其他:恶性高热、保温不当
perioperative fervescence
阻断循环时间(min)
8~ 9 10~15 15~45 45~60
.
artificial hypothermia

浅低温

可阻断循环6~8分钟,对机体影响轻。 30~28℃,允许阻断循环10~15分钟


中低温

对机体影响较大,容易出现心室纤颤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环境因素对体温的影响可以通 过调节手术室温度和湿度来改 善。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年龄
新生儿和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机 制较弱,容易发生体温下降。
疾病状态
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和虚弱的患者 容易发生体温下降。
药物使用
某些药物会干扰体温调节,导致体 温下降。
03
体温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保温护理
保持病房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受凉,同时注意遮 盖裸露的部位,减少热量散失。
观察与记录
对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便及时调 整护理措施和评估治疗效果。
04
体温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型保温设备的应用
主动加温设备
主动加温设备能够提供持续的热源, 通过电热毯、热风循环等方式,有效 防止患者在麻醉期间出现体温下降。
一位老年女性,因髋关节置换手术接受麻醉。手 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体温降至34℃。
处理措施
医生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如加温毯、输注加温液 体等,同时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
3
结果
经过及时处理,患者体温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 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高体温患者的风险防范案例
患者情况
一位年轻男性,因腹部 手术接受麻醉。手术过 程中出现高体温,体温 升至39℃。
了解药物代谢与体温之间的关系,对于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 给药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体温变 化,医生可以适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以确保患者安全度 过手术期。
体温与管理决策
对体温的监测和管理是麻醉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及时做出管理决策,以应对可能出现 的风险。
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术后感染率

《临床麻醉学》教学大纲

《临床麻醉学》教学大纲

《临床麻醉学》考试大纲(供麻醉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用)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麻醉学系I 前言临床麻醉学是麻醉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为帮助考生明确课程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同时指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内容: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及范围第二章麻醉前病情的评估一、核心内容: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ASA分级);重要脏器如呼吸系统(通气和换气功能)和心血管系统(心功能.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的评价方法及内容。

二、重点内容:熟悉麻醉前检诊的目的和内容;肝脏和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水和电解质等的评价方法及内容;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因素和麻醉前治疗用药的剂量。

第三章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一、核心内容: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和种类。

二、重点内容:麻醉前病人体格和精神方面准备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气管及支气管内插管一、核心内容:插管前检查和评估的基本内容;气管插管的适应征.禁忌证及优点,经口和经鼻插管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气管导管拔管的指征。

二、重点内容:气管插管.拔管的并发症和拔管后并发征及防治;支气管内插管的适应征及优缺点。

第五章全麻的基本概念一、重点内容:全麻的诱导、维持与苏醒。

第六章吸入麻醉一、核心内容: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二、重点内容:吸入麻醉方法;吸入麻醉期间的观察与管理。

第七章静脉全身麻醉一、核心内容:氯胺酮麻醉和丙泊酚麻醉。

二、重点内容:芬太尼及其衍生物静脉麻醉.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麻醉。

第八章肌松药的临床应用一、核心内容:肌松药在麻醉中应用;肌松药的拮抗。

二、重点内容:肌松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

第九章局部麻醉一、核心内容: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掌握神经阻滞麻醉。

二、重点内容:常用局麻药的临床药理。

第十章椎管内麻醉一、核心内容: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临床应用及蛛网膜下隙阻滞后的并发症;硬脊膜外阻滞的临床应用及硬脊膜外隙阻滞的并发症。

第12章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第12章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思考题 (有关数字应记住) 1、低温技术的适应症和方法 2、低温技术的并发症
▪ 32℃时脑电波的波幅开始下降,频率较慢的δ波 逐渐取代α波,达25℃时δ波亦逐渐减弱。至 20~18℃时脑电波即呈一直线
▪ 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约6.7%,脑血管 压力降低4.8%。低温下脑组织的需氧量明显减 少,常温下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需氧2.5~ 4.7ml,27℃时却只需0.要适应于需要阻断循环的 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和大血管手术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阻断循环时间(min)
32~30
8~9
30~28
10~15
28~18
15~45
<18
45~60
低温的适应证
▪ 神经外科手术 ▪ 其他
▪ 肝和肾的手术 ▪ 创伤大、出血多的手术 ▪ 控制高温 ▪ 脑复苏
▪ 注意酌减药物剂量 ▪ 降温前宜适当使用小剂量氯丙嗪
降温方法
▪ 体表降温
▪ 冰水浴或冰屑降温法 ▪ 冰袋、冰帽降温法 ▪ 变温毯降温法
▪ 体腔降温 ▪ 体外循环血液降温法 ▪ 其他
▪ 体外循环与体表降温相结合的方法 ▪ 静脉输入冷液体(4~6℃)降温
复温—手术步骤基本完毕后可开始复温
▪ 体表复温,复温时水温不宜超过45℃,常 用热水袋、电热毯、变温毯等
▪ 体温降至27℃时,呼吸频率减慢至每分钟6~8 次。此时通气显得不足,但弥散功能不受影响
▪ 低温使支气管扩张,因而解剖无效腔增加 ▪ 低温时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
高。但低温使二氧化碳在血中的溶解量增加, PaCO2的升高及组织所产生的酸中毒使氧离曲 线右移,产生代偿作用,因此在低温下只能适宜 地进行加强通气

麻醉学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学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通过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功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麻醉期间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力丧失,单纯依赖体温调节中枢调控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不足以维持体温的恒定,所以围术期普遍存在体温失恒的现象。

第一节围术期体温下降一、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围术期体温低于36℃称为体温过低。

全麻状态下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力丧失只能通过自主性反应来调节体温的变化。

1、年龄老人和小儿最容易发生低体温原因是老年人肌肉变薄,静息的肌张力较低,体表面积\体重之比增大、皮肤血管收缩反应能力降低及血管储备功能底下等。

早产儿及低体重新生儿以及婴幼儿因体积小、体表面积\体重之比相对较大,热传导性高,皮下组织较少及缺乏寒战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等使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

早产儿缺乏棕色脂肪,使其影响更加突出,更容易发生低体温。

2、手术操作的影响术前手术区域皮肤的消毒多用冷消毒液擦洗,皮肤裸露面积大,时间长,皮肤通过蒸发辐射丢失热量增多,体温很容易降低。

术中大量冷液体冲洗胸腹腔或胸腹腔手术野面积大且较长时间暴露使热量大量丧失。

术中大量输注未加温液体导致体温下降,通常输入1L室温晶体液体或一个单位4℃库血可使体温下降0.25℃。

当大量快速输血,以每分钟100ml 4℃库血连续输注20min,体温可降低到32~34C,对病人相当不利。

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大量的灌注冲洗液不加温也可使病人体温降低。

3.室温对病人体温影响较大当室温21℃时,散热明显增加。

原因是通过皮肤、手术切口、内脏暴露及肺蒸发增加,使热量丢失15~30%,通过热传导到冷手术台或其他接触物上丢失20~35%,通过冷空气对流占15~30%,通过辐射丢失约30%。

4.麻醉作用区域阻滞中,由于阻滞区域肌肉松弛,热量生成减少,血管扩张,热量散失增加,致使体温下降。

全身麻醉使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运动、寒战及其他反射被抑制,同时代谢率降低。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新版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新版

调节手术室温度
适当提高手术室的温度, 以减少患者体温下降的程 度。
温度监测
实时监测体温
在手术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的体 温变化,及时发现体温异常情况。
记录体温曲线
绘制患者的体温变化曲线,有助于 分析体温变化的原因和制定相应的 管理措施。
报警设置
设置体温异常的报警阈值,当体温 超过或低于设定范围时,及时发出 警报,提醒医护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03
体温管理的实施
麻醉前的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保温措施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基础 体温、有无低体温病史、有无自主神 经功能异常等情况。
在麻醉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保温处 理,如使用保温毯、预热静脉输液等 措施,以减少热量散失。
制定管理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体温管 理计划,包括保温措施、监测频率和 指标等。
对麻醉的影响
01
02
03
减少麻醉并发症
维持正常体温可以降低麻 醉相关的呼吸系统和心血 管系统并发症的风险。
提高麻醉安全性
稳定的体温环境有助于麻 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降 低药物残留和中毒的风险。
改善麻醉效果
正常的体温有助于维持麻 醉深度和稳定,提高麻醉 效果。
02
体温管理的方法
主动保温
覆盖保温毯
在特殊患者中的应用
老年患者
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较弱, 新版体温管理方法能够更好地保护其体温,降低术后并发 症的风险。
幼儿患者
幼儿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新版体温管理方 法能够有效地维持其正常体温,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重症患者
对于重症患者,由于其身体虚弱,抵抗力较差,新版体温 管理方法能够更好地调控其体温,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感染 的风险。

第十二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第十二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临床麻醉学教研室
病例
一般情况:男,59岁,身高167 cm,体重52 kg。 诊断:食管癌。 麻醉与手术方式:在双腔管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 手术历时约5 h,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好,意识未恢复。 术中输液2500 ml,尿量300 ml,生命体征稳定。 动脉血气:pH值7.31,PaCO250 mmHg,余基本正常,不耐 管,拔除气管导管,送入PACU。 意识:40min后,意识仍未恢复。
临床麻醉学教研室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原因
三、麻醉因素--影响体温调节 区域阻滞:温度感受器信号× 体温调节中枢
自主性体温调节被抑制 全身麻醉 体温调节阈值改变
代谢率降低
临床麻醉学教研室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原因
四、手术及输血、输液等因素 1.术前外科手术区皮肤用冷消毒液擦洗 2.手术过程中用冷液体冲洗胸腹腔 3.手术中的大量输血输液 4.冷灌注液冲洗
临床麻醉学教研室
临床麻醉学教研室
临床常用压力空气加热器
第二节 围术期体温升高
临床麻醉学教研室
第二节 围术期体温升高--原因
1.病人因素: 2.环境因素:(1)手术室温度和湿度过高
(2)手术无菌单覆盖过多 4.麻醉因素:恶性高热 5.手术因素 6.手术中保温措施不当可使病人体温升高
临床麻醉学教研室
热主要由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产生
临床麻醉学教研室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原因
二、环境因素 室温 :23~25℃ 1)辐射: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 2)传导:直接接触。 3)对流:气体流速。 4)蒸发:1g水蒸发带走2.5千焦热量。
主要散热是皮肤、手术切口、内脏暴露、肺蒸 发、排泄、接触传导、冷空气对流,辐射等。

临床麻醉学 第十二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临床麻醉学 第十二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2.体表加热:
1)红外线辐射器:红外线辐射器放置在离病人约 70cm处,由于成人暴露于红外线辐射范围的体表面 积相对较小,所以作用有限,目前此方法主要用于新 生儿的保温
三、围术期保温
2.体表加热:
2)变温毯:常用的可流动的循环 水毯,水温调控在40℃左右,可进 行有效的保温和复温治疗
三、围术期保温
2.体表加热:
3)压力空气加热器:在病人的周 围,用塑料膜制作的空隙中注入加 热的空气,使体表周围形成一个暖 空气外环境,减少热量的丧失
3.输入液体加温:输液或输血加温器对液体进行40℃左右的加热。
四、围术期体温升高
1.病人因素:严重感染、败血症、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急性发作 2.环境因素: 手术室温度过高、湿度高,手术无菌单覆盖过多 3.麻醉因素:
二、围术期体温下降ຫໍສະໝຸດ 围术期体温下降原因: 2.环境因素:室温对病人的体温影响较大,当室温低于21℃时,病人散热明显增加 3.麻醉因素:
➢ 区域阻滞中,中心温度下降,病人出现寒战发抖但不感觉冷的矛盾现象 ➢ 全麻时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运动、寒战及其他反射均被抑制,同时代谢率降低 ➢ 全麻使体温调节的阈值改变,冷反应自37℃降至34.5℃,热反应则自37℃增至38℃
4.手术及输血、输液等因素:
➢ 冷消毒液擦洗 ➢ 冷液体冲洗胸、腹腔,或胸、腹腔 ➢ 术中的大量输血、输液未经加温处理导致体温下降,通常输入1L室温晶体液或一个单位
4℃库血可使体温下降0.25℃
三、围术期保温
1.术前评估和预热:病人的病情、年龄、手术种类、胸、腹腔内脏暴露的面积、手术
时间,以及皮肤的完整性
下降,心肌的应激性增高,发生心室颤动的阈值降低 ➢ 肝肾:肝代谢率、肝功能和肝解毒功能均降低;体温每下降1℃,肾小球滤过率约减少5.3% ➢ 血液系统: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凝血功能降低 ➢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酸碱缓冲能力下降

麻醉期间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体温管理
04
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麻醉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03
麻醉期间,环境温度对体温变化有很大影响
01
高温环境可能导致体温升高,低温环境可能导致体温下降
02
体温管理策略
预防体温过低
01
保持室温:确保手术室温度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
02
保暖措施:使用保暖毯、加热垫等设备,保持患者体温
03
监测体温: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及时发现体温过低情况
体温稳定:有助于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影响患者舒适度
01
体温过高:可能导致患者感到不适,影响睡眠质量
03
体温波动:可能导致患者感到不适,影响情绪和恢复
02
体温过低:可能导致患者感到寒冷,影响休息和恢复
04
体温稳定:有助于患者保持舒适,提高恢复速度和效果
04
调整麻醉药物:根据患者体温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避免体温过低
预防体温过高
监测体温:定期监测体温,及时发现体温过高的情况
03
采取降温措施:如使用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或使用退烧药等药物降温方法
04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
01
合理使用麻醉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体温升高的药物
02
体温监测方法
体温过低:可能导致手术部位组织缺血,影响手术效果
体温波动:可能导致手术过程中血压波动,增加手术风险
体温异常:可能导致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不佳,影响手术效果
影响术后恢复
体温过高:可能导致术后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问题
体温过低:可能导致术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问题
体温波动: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如呼吸困难、心功能不全等问题
体温计:最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包括口腔、腋下、直肠等部位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降低组织代谢率减少组织灌注增加血液粘滞度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降低脑血流颅内压下降氧需氧耗下降肝肾血流下降肝代谢酶活性下降药物代谢减慢苏醒延迟增加伤口感染率和延长住院时间低温对机体的影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水银体温表置于口腔腋下或肛门管理不便在麻醉手术中基本不用红外线体温计用于鼓膜的温度测定反应速度快与中心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探头为一次性并且只能间断测定不能连续观察电子温度计探头可置于腋下鼻腔或需要测温的部位可作即时连续的测定临床常用如置于食管直肠更能反映中心温度常用的体温监测仪控制室温皮肤散热是患者热量丢失的重要部分因此维持足够高的室温以减少辐射和对流是预防患者低温的有效方法
椎管内麻醉体温调节
机制
• 椎管内麻醉和全麻一样同样可以发生严重的低 体温,同全麻一样体热再分布是导致早期低体温 的主要原因
不同点: • 椎管内麻醉从外周阻断了下肢的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 故不能达到主动平台,体温持续下降,这是椎管内麻醉与 全麻的主要区别 。 • 椎管内麻醉时再分布所导致的核心温度的下降约是全麻 的一半,低温的进展可能较全麻慢 • 椎管内麻醉较全麻术后低温时间长,且体温上升速度慢
目录
低体温的定义及机制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
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低温的预防和治疗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和防治
人工低温
定义
人体中心体温低于等36℃则为低体温。 轻度:32-36 ℃(包括32 ℃) 中度:28-32 ℃(包括328℃) 重度:<28 ℃
• 核心体温是指机体深部重要脏器的温度
机制
再分布期
人工低温的程度
• 浅低温: 34~30℃ • 中低温: 30~28℃ • 深低温: < 20℃ • 超深低温: < 15℃
体温和意识的关系

第12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第12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一)麻醉处理
避免御寒反应
肌肉完全松弛
末梢血管扩张良好
(二)、降温方法
1.体表降温 (1)水浴或冰屑降温法: ⅰ)降温时注意:心前区及耳廓、指趾、会 阴等末梢部位勿和冰块直接接触。 ⅱ)体表降温优点: 降温效果较好,操作简单,不需体外循 环设备,主要适用于浅低温及中度低温 的实施。 ⅲ)临床应用: 大血管手术,颅脑外科手术
免疫功能抑制 外周血管收缩组织低氧
4.药动学及药代学 5.麻醉苏醒延迟及Thermal Discomfort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
三、围术期保温
1.术前评估和预热 2.体表加热 ①红外线辐射器:新生儿 ②变温毯 ③压力空气加热器 3.输入液体加温

第二节 围术期体温升高
一.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
低温的并发症

1. 御寒反应时应 1)加深麻醉
2)吩噻嗪药和肌松药的使用

2. 心律失常(28℃时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3. 组织损伤(冻伤,烫伤) 4. 胃肠出血(应激出血) 5. 酸中毒 (降温时呼碱升温时代酸)
?
思考题:
1.低温在临床麻醉中用于哪些手术? 2.低温并发症有哪些?

(2) 冰袋、冰帽降温法: ⅰ)优点 降温速度缓慢,寒战反应少; 一般也不能使体温下降至30℃以下; 停降温后,续降少,一般仅1—2℃。 操作简单,并可边手术边降温,适用 于婴幼儿。 ⅱ)临床应用 :脑复苏、术中高热、严重感染

(3) 变温毯降温法: 主要适用于浅低温或低温的维持。 2.体腔降温 缺点:需要大量的无菌生理盐水; 操作时需暂停手术; 胸腔降温冰水与心脏接触可致心律失常;
(二)神经外科手术
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23
思考题:
低温应用的适应证有哪些?注意事项是什 么?
低温的并发症有哪些?
24
25
18
二 低温的实施与监测
降温(cooling)方法
体表降温
冰水浴或冰屑降温法(4度) 冰袋、冰帽降温法 变温毯降温法(变温器)
体腔降温法 (4度生理盐水) 体外循环血液降温法 体表与体外循环降相结合温法 静脉输入冷液体
19
二 低温的实施与监测
复温(rewarm)
体表复温 胸腔或腹腔用温盐水复温 体外循环复温 注意事项:体温升至≥32度时,停止复温;
全、皮肤不完整(烧伤) 2、环境因素(室温)
3、麻醉因素( 34.5~38℃)
4、手术及输血输液等因素
3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
围术期保温
1、术前评估和预热 2、体表加热
红外线辐射器(用于新生儿) 变温毯 压力空气加热器
3、输入液体加热
4
第二节 围术期体温升高
原因
1、病人因素 感染、甲亢危象、嗜铬细胞瘤急性发作
颅内压)
16
二 低温的实施与监测
麻醉中应用低温的三大关键点:
避免御寒反应 肌肉完全松弛 末梢血管扩张良好
17
二 低温的实施与监测
麻醉方法
术前用药:阿托品0.01mg/kg 诱导:静脉快速诱导 维持:全凭静脉麻醉或静吸麻醉 肌松要求:辅助肌松药 降温前给予氯丙嗪0.25~0.5mg/kg(防止寒
颤和血管痉挛)
8
一 低温的生理影响
低温的特点:
体温下降,代谢,氧耗(oxygen consumption)下降。
心脏作功减少。 麻醉药用量减少。 抑制酶的活性。 抗凝作用(渗血),不延长出血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低体重儿:BSA/BW大、皮下脂肪 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缺乏棕 色脂肪→ 非寒颤性产热↓
疾病因素
危重患者、极度衰弱:产热能力低下 皮肤完整性受损:严重烧伤、剥脱性皮炎
医源性体温下降
手术方面
消毒液、冲洗液、 全麻:下丘脑调节、血管舒缩、寒颤均抑制
散热降低
药物:抗胆碱能药物 室温增加
恶性高热 过敏反应(羟乙基淀粉等)
体温升高的防治
时刻观察保温设备的工作情况 去除引起体温升高的原因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更要观察术者的手术做到哪个阶段
采用体表物理降温方法降温 检查麻醉机、呼吸机工作状况
Artificial Hypothermia
50mmHg以上, PaCO2升高CBF呈线性增加
MAP降低到50mmHg以下时,PaCO2对CBF 无反应
50mmHg以下,时间长了,引起缺血再灌注 损伤
50mmHg以上,过度通气对脑的保护作用 老年人、脑梗的患者应该如何处理?
低血压对心肌的影响
心肌的氧供/氧需平衡 心肌的血流灌注与心率、心肌收缩力以及
室温下降
<21℃→散热↑↑
预防体温下降措施
降低散热
大手术、冬季(调节室温)、冲洗液加温 四肢及非手术区的保暖
体表加热
红外线辐射器、变温毯、压力空气加热器
输液加温:输液、输血加温器 麻醉方面
人工呼吸(人工鼻、小潮气量或全紧闭)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因素
产热增加
严重感染、脓毒症、甲亢、嗜铬细胞瘤急性发作 骨水泥植入骨髓腔 输血、输液反应 CO2蓄积
Intraduction
➢降低了组织代谢 ➢提高了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使器官较长时间中断血液供应而不受损害 低温麻醉:全麻或并用某些药物阻滞自主神经系统,
物理降温→体温降至预定范围→降低组织 代谢、提高对缺氧耐受能力
Characteristics
1、耗氧量、代谢率随体温下降而下降 2、心脏作功减少 3、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4、抑制酶的活性和细菌的活力 5、有抗凝作用,但不延长出血时间
20
15.0
15
6.8
6
Relation between body temperature and mind
body temperature
mind changes
34℃ 33℃ ~32℃
32℃ ~31℃ 29℃ 27℃
26℃ ~25℃ 20℃ ~18℃
神志清,记忆力减弱或消失 开始嗜睡,对简单命令有反应
复温
避免烫伤 血管扩张,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
低温的并发症
御寒反应 心律失常 组织损伤 胃肠出血 酸中毒
思考题
低温可以不同程度延长阻断缺血时间,常温 下肢体阻断缺血时间是多少?
Controlled Hypotension
控制性降压的概念
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 保证重要器官氧供 应用降压药物与技术 平均动脉压降至50-65mmHg 一般不超过30分钟。
能随意运动,但表达能力减退 开始有麻醉作用,随意运动失调
对命令仍有反应,但随意运动丧失 反应迟钝,命令无反应,不能说话
瞳孔对光反射、呕吐反射全消失 意识完全消失
人工低温的适应证
心血管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心肺脑复苏 控制高温 动脉瘤切除或大血管移植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32~30 30~28 28~18
请问:为什么要控制性降压?
控制性降压的目的
降低出血量
大血管手术、颅内血管瘤等
手术部位(术野要求清晰)
中耳成形术等
出血量不可控制,又不能输血的
血源缺乏、宗教信仰等
降压对机体主要的影响
脑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心肌的供血有影响 肝脏的影响 肾脏的影响
低血压对脑的影响最大
动脉压安全范围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李文志
对体温的理解
机体组织器官代谢产生的热量 人体保持着恒定的温度
产热/散热的平衡
体温的测定
相对温度 体表温 深部温度
影响体温的因素
患者本身因素
老年 小儿 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医源性因素
麻醉、手术、药物、输血补液等
围术期患者体温下降的因素
年龄
老年:体温调节功能差(肌肉变薄、肌张力 低、BSA/BW大、皮肤血管收缩反应能 力↓、心血管储备功能低下)
<18
阻断循环时间(min) 8~9
10~15 15~45 45~60
重要脏器循环阻断时限(min)
大脑 脊髓 肾 肝
37℃ 3
30~40 20
28℃~32℃ 25℃
8
14~15
30~45
60
60
低温的分类
浅低温: 34℃ ~30℃ 中低温: 30℃ ~28℃ 深低温: < 20℃ 超深低温: < 15℃
降温的方法
麻醉
避免御寒反应,肌松、末梢血管扩张 全身麻醉方法 氯丙嗪:降温前0.25-0.5mg/kg
体表降温 体腔降温 体外循环降温 静脉输入冷液体
变温毯降温法: 方法:变温毯内管道充满冰水,并与冷/热水
交换机相连,管道内的水不断流动、 循环→体温下降 适用:浅低温、低温的维持
Artificial Hypothermia
Relation between body temperature and metabolic rate
body temperature(℃) metabolic rate(%)
36.8
100
31.8
75~80
30.0
60~70
26.8
50
20.0
25
16.8
后负荷的关系 吸入麻醉药物
异氟烷、七氟烷较理想
对肝、肾的影响
低血压对肝脏功能影响较大,要保障CO 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但如果血肌酐等
不升高,不会影响肾组织的功能,如果原 有肾病,可能会导致肾衰竭
肝(Liver)
➢缺氧危险
➢降压→门静脉SvO2↓,只依靠肝A供氧 ➢降压→肝A压力↓→肝血流↓→缺氧
复温的方法
体表复温
温度不宜超过45℃
体腔复温 体外循环复温
原则:体温达到32℃一般不必复温
降温、复温的监测
体温监测:鼻咽、直肠、血液 循环监测
血压、心电图、CVP(PR间期、心律失常)
其他监测
尿量、电解质、血气分析
降温、复温的注意事项
降温
御寒反应 末梢部位要外露,防止冻伤 观察ECG变化,防止室颤和脑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