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课件
合集下载
《麻醉的体温管理》课件
使用非侵入性的体温监测装置,如额温枪或红外线热像仪,快速准确地测量患者的体温。
2 侵入性体温监测
在需要更精准监测的情况下,可以在患者体内插入温度探头,实时监测体温的变化。
3 术中体温记录
及时记录患者的体温数据,并与基础体温和目标体温进行对比,指导术中的体温调节。
体温异常的处理
术中低体温处理
采取积极措施,如增加麻醉室的温度、给予保暖 措施、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等,快速纠正低体温。
3
温暖的床上用品
使用温暖的床单、被子和枕头,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促进体温调节。
2 术后高体温
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可能发生术后感染和发热 反应,需要及时进行体温调节和治疗。
体温管理的目的
保持稳定的体温
通过积极的体温管理措施,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安全性
维持良好的体温可以促进患者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提升患者体验
温暖和舒适的手术环境可以降低术后疼痛感和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整体体验。
术前体温评估
在手术前对患者的体温进行评估,了解其基础体温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为术中的体温管理提供有效 的参考。
1
测量基础体温
使用准确的测温工具和方法,获取患者的正常体温基线数据。
2
评估感染风险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如炎症、发热等,以制定相应的体温管理策略。
3
评,以及麻醉设备和床上用品的温度调节功能。
术后高体温处理
根据高体温的原因,如感染、药物反应等,及时 给予抗感染治疗或退热药物,进行体温控制。
恢复室和病房的体温管理
在患者从手术室转入恢复室和病房后,持续进行体温管理,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2 侵入性体温监测
在需要更精准监测的情况下,可以在患者体内插入温度探头,实时监测体温的变化。
3 术中体温记录
及时记录患者的体温数据,并与基础体温和目标体温进行对比,指导术中的体温调节。
体温异常的处理
术中低体温处理
采取积极措施,如增加麻醉室的温度、给予保暖 措施、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等,快速纠正低体温。
3
温暖的床上用品
使用温暖的床单、被子和枕头,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促进体温调节。
2 术后高体温
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可能发生术后感染和发热 反应,需要及时进行体温调节和治疗。
体温管理的目的
保持稳定的体温
通过积极的体温管理措施,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安全性
维持良好的体温可以促进患者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提升患者体验
温暖和舒适的手术环境可以降低术后疼痛感和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整体体验。
术前体温评估
在手术前对患者的体温进行评估,了解其基础体温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为术中的体温管理提供有效 的参考。
1
测量基础体温
使用准确的测温工具和方法,获取患者的正常体温基线数据。
2
评估感染风险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如炎症、发热等,以制定相应的体温管理策略。
3
评,以及麻醉设备和床上用品的温度调节功能。
术后高体温处理
根据高体温的原因,如感染、药物反应等,及时 给予抗感染治疗或退热药物,进行体温控制。
恢复室和病房的体温管理
在患者从手术室转入恢复室和病房后,持续进行体温管理,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第12章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ppt课件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4.体外循环与体表降温相结合的方法
先将病人行体表降温至32℃左右,再改用体外循环血液 降温。
主要用于深低温停循环的手术
5.静脉输入冷液体(4—6℃)降温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
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 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T = 28℃→低温麻醉。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第三节 人工低温
一、低温的特点:
①耗氧量、代谢率随体温下降而下降; ②心脏作功减少; ③减少麻醉药用量; ④抑制酶的活性和细菌的活力; ⑤有抗凝作用,但不延长出血时间。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围麻醉期体温监测的意义
正常体温36℃--37.5℃ 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 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 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内环境稳定和生命活动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第12,13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早产儿、低体重儿:BSA/BW大、皮下脂肪 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缺乏棕 色脂肪→ 非寒颤性产热↓
疾病因素
危重患者、极度衰弱:产热能力低下 皮肤完整性受损:严重烧伤、剥脱性皮炎
医源性体温下降
手术方面
消毒液、冲洗液、 全麻:下丘脑调节、血管舒缩、寒颤均抑制
散热降低
药物:抗胆碱能药物 室温增加
恶性高热 过敏反应(羟乙基淀粉等)
体温升高的防治
时刻观察保温设备的工作情况 去除引起体温升高的原因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更要观察术者的手术做到哪个阶段
采用体表物理降温方法降温 检查麻醉机、呼吸机工作状况
Artificial Hypothermia
50mmHg以上, PaCO2升高CBF呈线性增加
MAP降低到50mmHg以下时,PaCO2对CBF 无反应
50mmHg以下,时间长了,引起缺血再灌注 损伤
50mmHg以上,过度通气对脑的保护作用 老年人、脑梗的患者应该如何处理?
低血压对心肌的影响
心肌的氧供/氧需平衡 心肌的血流灌注与心率、心肌收缩力以及
室温下降
<21℃→散热↑↑
预防体温下降措施
降低散热
大手术、冬季(调节室温)、冲洗液加温 四肢及非手术区的保暖
体表加热
红外线辐射器、变温毯、压力空气加热器
输液加温:输液、输血加温器 麻醉方面
人工呼吸(人工鼻、小潮气量或全紧闭)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因素
产热增加
严重感染、脓毒症、甲亢、嗜铬细胞瘤急性发作 骨水泥植入骨髓腔 输血、输液反应 CO2蓄积
Intraduction
➢降低了组织代谢 ➢提高了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使器官较长时间中断血液供应而不受损害 低温麻醉:全麻或并用某些药物阻滞自主神经系统,
疾病因素
危重患者、极度衰弱:产热能力低下 皮肤完整性受损:严重烧伤、剥脱性皮炎
医源性体温下降
手术方面
消毒液、冲洗液、 全麻:下丘脑调节、血管舒缩、寒颤均抑制
散热降低
药物:抗胆碱能药物 室温增加
恶性高热 过敏反应(羟乙基淀粉等)
体温升高的防治
时刻观察保温设备的工作情况 去除引起体温升高的原因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更要观察术者的手术做到哪个阶段
采用体表物理降温方法降温 检查麻醉机、呼吸机工作状况
Artificial Hypothermia
50mmHg以上, PaCO2升高CBF呈线性增加
MAP降低到50mmHg以下时,PaCO2对CBF 无反应
50mmHg以下,时间长了,引起缺血再灌注 损伤
50mmHg以上,过度通气对脑的保护作用 老年人、脑梗的患者应该如何处理?
低血压对心肌的影响
心肌的氧供/氧需平衡 心肌的血流灌注与心率、心肌收缩力以及
室温下降
<21℃→散热↑↑
预防体温下降措施
降低散热
大手术、冬季(调节室温)、冲洗液加温 四肢及非手术区的保暖
体表加热
红外线辐射器、变温毯、压力空气加热器
输液加温:输液、输血加温器 麻醉方面
人工呼吸(人工鼻、小潮气量或全紧闭)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因素
产热增加
严重感染、脓毒症、甲亢、嗜铬细胞瘤急性发作 骨水泥植入骨髓腔 输血、输液反应 CO2蓄积
Intraduction
➢降低了组织代谢 ➢提高了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使器官较长时间中断血液供应而不受损害 低温麻醉:全麻或并用某些药物阻滞自主神经系统,
麻醉期间体温管理-课件.ppt
3. 控制高热
麻醉期间各种因素BT↑,如甲亢、MH、 感染、创伤及环境或药物引起。
↓代谢,护器官
4.脑复苏
在心脏停搏后,采用浅低温(34℃ 左右或30 ~ 34 ℃ )特别是选择性 头部重点降温,可降低颅内压,减 轻脑水肿,降低脑耗氧量,抑制氧 自由基的产生及脂质过氧化等,有 利于脑复苏。
低温的优缺点
30-28℃,阻循环8-10’, 简单心 内手术、降主A瘤及主A缩窄手术。 低温+体外,VSD,TOF及换瓣、 搭桥等。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阻断循环时间(min)
32-30
8-9
30-28
10-15
28-18
15-45
<18
45-60
(二) 神经外科手术
↓脑代谢及氧耗量,↓脑水肿, ↓ICP,利颅内手术。
循环监测
低温对循环系统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 术中应加强监测。 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常需动脉直接 测压,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 降温早期如出现御寒反应,则表现为心 率增快,血压升高。随着体温的降低, 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也出现一 系列变化。
五、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1。施行低温时,要避免御寒反应。发生御寒 反应时病人寒战,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立毛 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呈灰白和棘皮现 象,代谢增高,耗氧量增加,还增加体表和中 心体温的温差,影响降温的效果。 2.冰水浸浴时,末梢部位如耳部、趾、指要 露出水面,防止冻伤,心前区避免直接用冰覆 盖。
Monitor 四、监测
在进行低温期间,应加强各方面的监测: ①.体温监测 ②.循环监测 ③.尿量、电解质的监测和血气监测。
体温监测
在降温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温度下降的 程度不一致,应同时监测几个部位的温 度,常用的有鼻咽、食管、直肠和血流 温度。 鼻咽温度可反映脑的温度,食管下段温 度与心脏大血管温度接近,直肠温度在 降温过程下降最慢。利用特殊的温度探 头可以测定血液温度。
麻醉期间各种因素BT↑,如甲亢、MH、 感染、创伤及环境或药物引起。
↓代谢,护器官
4.脑复苏
在心脏停搏后,采用浅低温(34℃ 左右或30 ~ 34 ℃ )特别是选择性 头部重点降温,可降低颅内压,减 轻脑水肿,降低脑耗氧量,抑制氧 自由基的产生及脂质过氧化等,有 利于脑复苏。
低温的优缺点
30-28℃,阻循环8-10’, 简单心 内手术、降主A瘤及主A缩窄手术。 低温+体外,VSD,TOF及换瓣、 搭桥等。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阻断循环时间(min)
32-30
8-9
30-28
10-15
28-18
15-45
<18
45-60
(二) 神经外科手术
↓脑代谢及氧耗量,↓脑水肿, ↓ICP,利颅内手术。
循环监测
低温对循环系统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 术中应加强监测。 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常需动脉直接 测压,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 降温早期如出现御寒反应,则表现为心 率增快,血压升高。随着体温的降低, 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也出现一 系列变化。
五、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1。施行低温时,要避免御寒反应。发生御寒 反应时病人寒战,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立毛 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呈灰白和棘皮现 象,代谢增高,耗氧量增加,还增加体表和中 心体温的温差,影响降温的效果。 2.冰水浸浴时,末梢部位如耳部、趾、指要 露出水面,防止冻伤,心前区避免直接用冰覆 盖。
Monitor 四、监测
在进行低温期间,应加强各方面的监测: ①.体温监测 ②.循环监测 ③.尿量、电解质的监测和血气监测。
体温监测
在降温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温度下降的 程度不一致,应同时监测几个部位的温 度,常用的有鼻咽、食管、直肠和血流 温度。 鼻咽温度可反映脑的温度,食管下段温 度与心脏大血管温度接近,直肠温度在 降温过程下降最慢。利用特殊的温度探 头可以测定血液温度。
麻醉期间体温管理 ppt课件
•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行为性体温调节不能 体温调节中枢受抑制 全麻药扩张血管,增加散热 肌松药松弛骨骼肌,减少产热 血管运动、寒战受抑制 体温调节阈间范围增大
体温下降的原因
•麻醉因素
椎管内麻醉: 阻滞区域—— 降低血管收缩和寒战阈值
—— 阻滞冷信号向中枢传导 —— 皮肤血管扩张散热
患者不感觉冷!
非阻滞区域—— 寒战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治疗
•一般发热的处理
药物:抗生素,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 输入冷藏液体 冷液体灌洗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治疗
•恶性高热
有家族病史 以肌肉僵直和高热为主要特点 麻醉药诱发:吸入麻醉药(氟烷),肌松药(琥珀胆碱) 确诊依赖肌肉活检行咖啡因氟烷骨骼肌收缩试验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治疗
•恶性高热 临床表现
体温下降的原因
•手术因素
皮肤消毒 体腔暴露:开胸、开腹手术,深部热量散失 冷液体灌洗:TURP
宫腔镜 肝移植
体温下降的原因
•输血、输液
输注1L室温晶体或1单位 库血可使体温下降0.25℃
低体温的危害
•定义:中心温度<36℃
•寒战 耗氧量增加,心肌缺血,增加 眼内压和颅内压,伤口疼痛。
•麻醉药代谢减低 •降低脑血流
人体生命体征: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ASA基本监护标准
任何麻醉方式下,都要对患者 的氧合、通气、循环和体温情 况进行连续评价
体温的生理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Aδ纤维 冷信号
C纤维
热信号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发汗、寒战等
调整皮肤血流量、
•机体产热
战栗产热 (新生儿不能战栗)
全身麻醉:行为性体温调节不能 体温调节中枢受抑制 全麻药扩张血管,增加散热 肌松药松弛骨骼肌,减少产热 血管运动、寒战受抑制 体温调节阈间范围增大
体温下降的原因
•麻醉因素
椎管内麻醉: 阻滞区域—— 降低血管收缩和寒战阈值
—— 阻滞冷信号向中枢传导 —— 皮肤血管扩张散热
患者不感觉冷!
非阻滞区域—— 寒战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治疗
•一般发热的处理
药物:抗生素,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 输入冷藏液体 冷液体灌洗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治疗
•恶性高热
有家族病史 以肌肉僵直和高热为主要特点 麻醉药诱发:吸入麻醉药(氟烷),肌松药(琥珀胆碱) 确诊依赖肌肉活检行咖啡因氟烷骨骼肌收缩试验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治疗
•恶性高热 临床表现
体温下降的原因
•手术因素
皮肤消毒 体腔暴露:开胸、开腹手术,深部热量散失 冷液体灌洗:TURP
宫腔镜 肝移植
体温下降的原因
•输血、输液
输注1L室温晶体或1单位 库血可使体温下降0.25℃
低体温的危害
•定义:中心温度<36℃
•寒战 耗氧量增加,心肌缺血,增加 眼内压和颅内压,伤口疼痛。
•麻醉药代谢减低 •降低脑血流
人体生命体征: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ASA基本监护标准
任何麻醉方式下,都要对患者 的氧合、通气、循环和体温情 况进行连续评价
体温的生理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Aδ纤维 冷信号
C纤维
热信号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发汗、寒战等
调整皮肤血流量、
•机体产热
战栗产热 (新生儿不能战栗)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环境因素对体温的影响可以通 过调节手术室温度和湿度来改 善。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年龄
新生儿和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机 制较弱,容易发生体温下降。
疾病状态
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和虚弱的患者 容易发生体温下降。
药物使用
某些药物会干扰体温调节,导致体 温下降。
03
体温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保温护理
保持病房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受凉,同时注意遮 盖裸露的部位,减少热量散失。
观察与记录
对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便及时调 整护理措施和评估治疗效果。
04
体温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型保温设备的应用
主动加温设备
主动加温设备能够提供持续的热源, 通过电热毯、热风循环等方式,有效 防止患者在麻醉期间出现体温下降。
一位老年女性,因髋关节置换手术接受麻醉。手 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体温降至34℃。
处理措施
医生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如加温毯、输注加温液 体等,同时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
3
结果
经过及时处理,患者体温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 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高体温患者的风险防范案例
患者情况
一位年轻男性,因腹部 手术接受麻醉。手术过 程中出现高体温,体温 升至39℃。
了解药物代谢与体温之间的关系,对于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 给药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体温变 化,医生可以适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以确保患者安全度 过手术期。
体温与管理决策
对体温的监测和管理是麻醉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及时做出管理决策,以应对可能出现 的风险。
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术后感染率
第12章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思考题 (有关数字应记住) 1、低温技术的适应症和方法 2、低温技术的并发症
▪ 32℃时脑电波的波幅开始下降,频率较慢的δ波 逐渐取代α波,达25℃时δ波亦逐渐减弱。至 20~18℃时脑电波即呈一直线
▪ 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约6.7%,脑血管 压力降低4.8%。低温下脑组织的需氧量明显减 少,常温下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需氧2.5~ 4.7ml,27℃时却只需0.要适应于需要阻断循环的 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和大血管手术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阻断循环时间(min)
32~30
8~9
30~28
10~15
28~18
15~45
<18
45~60
低温的适应证
▪ 神经外科手术 ▪ 其他
▪ 肝和肾的手术 ▪ 创伤大、出血多的手术 ▪ 控制高温 ▪ 脑复苏
▪ 注意酌减药物剂量 ▪ 降温前宜适当使用小剂量氯丙嗪
降温方法
▪ 体表降温
▪ 冰水浴或冰屑降温法 ▪ 冰袋、冰帽降温法 ▪ 变温毯降温法
▪ 体腔降温 ▪ 体外循环血液降温法 ▪ 其他
▪ 体外循环与体表降温相结合的方法 ▪ 静脉输入冷液体(4~6℃)降温
复温—手术步骤基本完毕后可开始复温
▪ 体表复温,复温时水温不宜超过45℃,常 用热水袋、电热毯、变温毯等
▪ 体温降至27℃时,呼吸频率减慢至每分钟6~8 次。此时通气显得不足,但弥散功能不受影响
▪ 低温使支气管扩张,因而解剖无效腔增加 ▪ 低温时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
高。但低温使二氧化碳在血中的溶解量增加, PaCO2的升高及组织所产生的酸中毒使氧离曲 线右移,产生代偿作用,因此在低温下只能适宜 地进行加强通气
▪ 32℃时脑电波的波幅开始下降,频率较慢的δ波 逐渐取代α波,达25℃时δ波亦逐渐减弱。至 20~18℃时脑电波即呈一直线
▪ 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约6.7%,脑血管 压力降低4.8%。低温下脑组织的需氧量明显减 少,常温下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需氧2.5~ 4.7ml,27℃时却只需0.要适应于需要阻断循环的 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和大血管手术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阻断循环时间(min)
32~30
8~9
30~28
10~15
28~18
15~45
<18
45~60
低温的适应证
▪ 神经外科手术 ▪ 其他
▪ 肝和肾的手术 ▪ 创伤大、出血多的手术 ▪ 控制高温 ▪ 脑复苏
▪ 注意酌减药物剂量 ▪ 降温前宜适当使用小剂量氯丙嗪
降温方法
▪ 体表降温
▪ 冰水浴或冰屑降温法 ▪ 冰袋、冰帽降温法 ▪ 变温毯降温法
▪ 体腔降温 ▪ 体外循环血液降温法 ▪ 其他
▪ 体外循环与体表降温相结合的方法 ▪ 静脉输入冷液体(4~6℃)降温
复温—手术步骤基本完毕后可开始复温
▪ 体表复温,复温时水温不宜超过45℃,常 用热水袋、电热毯、变温毯等
▪ 体温降至27℃时,呼吸频率减慢至每分钟6~8 次。此时通气显得不足,但弥散功能不受影响
▪ 低温使支气管扩张,因而解剖无效腔增加 ▪ 低温时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
高。但低温使二氧化碳在血中的溶解量增加, PaCO2的升高及组织所产生的酸中毒使氧离曲 线右移,产生代偿作用,因此在低温下只能适宜 地进行加强通气
麻醉的体温管理
06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新技术在体温管理中的应用
红外线成像技术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红外线成像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 体温分布,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体 温异常情况。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 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预测患者 体温变化趋势,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无线传感器网络
通过在患者体内或周围环境中布置无 线传感器,实时监测体温数据,为医 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患者信息。
麻醉状态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被打破,导致体温下降或升高。
手术操作影响体温
手术过程中,由于暴露手术区域和输注低温液体等原因,会导致体 温下降。
体温管理在麻醉中的重要性
01
02
03
04
维持生理功能
体温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 要保障,体温异常可能导致多
器官功能障碍。
减少并发症
维持正常体温可以降低麻醉手 术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如心
详细描述
老年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对冷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加上皮下脂肪较少,保温能力差。因此,在麻醉和 手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老年患者的体温管理,采取保温措施。
儿科患者
总结词
儿科患者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体温 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发生低体 温。
VS
详细描述
儿科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如成年人完善 ,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大,容易散热。 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应采取积极的保温 措施,如使用保温毯、加温输液等,以维 持患儿的正常体温。
详细描述
术后发热可能是由于手术刺激、感染、输血反应等原因引起的。发热可能导致代谢率增加、脱水、感 染风险增加等问题,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术后低温
总结词
麻醉的体温管理PPT课件
预防并及时纠正心律失常
(4) 注意低温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5) 避免长时间过度通气 (6) 及时复温
2) 复温的注意事项 (1) 采 用 热 水 袋 复 温 时 , 水 温 不 宜 超 过
45C,以免烫伤皮肤 (2) 采用热交换器复温时,水温与血温之
差应小于10C,否则血中溶解的气体可析 出而形成气栓
4. 低温的并发症
1.御寒反应 2.心律失常 3.组织损伤 4. 胃肠出血 5.酸中毒
END
1、物质代谢 酸碱代谢:低温时易发生酸中毒
①耗氧量、代谢率随体温下降而下降
32 (1)
(1) 组织血流下降,灌注不足,缺氧 嗜睡、麻醉作用
采用热水袋复温时,水温不宜超过45 C,以免烫伤皮肤
5.
(1)
无氧酵解增强 采用热水袋复温时,水温不宜超过45 C,以免烫伤皮肤
E 静脉输入冷液体(4—6℃)降温
26 C以下呼吸逐渐停止
(4)高热患者的体温控制
(4) 注意低温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4
记忆力减退、消失
1)危重病人失去控制热丢失和产生热量的能力,极度衰弱的病人,往往体温过低导致病死率增加
2)全麻时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运动、寒颤及其他反射均遭抑制,同时代谢率降低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
7) 循环时间
随温度下降而延长 20C时可延长3-6倍
手术过程中冷液体冲洗体腔
一、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
第三节 人 工 低 温
2、神经系统
1) 意识:抑制
体温(C)
意识
34
记忆力减退、消失
32
嗜睡、麻醉作用
20
意识完全消失
2) 脑耗氧量 随温度下降而减少 25C时脑代谢降至正常的25%
(4) 注意低温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5) 避免长时间过度通气 (6) 及时复温
2) 复温的注意事项 (1) 采 用 热 水 袋 复 温 时 , 水 温 不 宜 超 过
45C,以免烫伤皮肤 (2) 采用热交换器复温时,水温与血温之
差应小于10C,否则血中溶解的气体可析 出而形成气栓
4. 低温的并发症
1.御寒反应 2.心律失常 3.组织损伤 4. 胃肠出血 5.酸中毒
END
1、物质代谢 酸碱代谢:低温时易发生酸中毒
①耗氧量、代谢率随体温下降而下降
32 (1)
(1) 组织血流下降,灌注不足,缺氧 嗜睡、麻醉作用
采用热水袋复温时,水温不宜超过45 C,以免烫伤皮肤
5.
(1)
无氧酵解增强 采用热水袋复温时,水温不宜超过45 C,以免烫伤皮肤
E 静脉输入冷液体(4—6℃)降温
26 C以下呼吸逐渐停止
(4)高热患者的体温控制
(4) 注意低温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4
记忆力减退、消失
1)危重病人失去控制热丢失和产生热量的能力,极度衰弱的病人,往往体温过低导致病死率增加
2)全麻时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运动、寒颤及其他反射均遭抑制,同时代谢率降低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
7) 循环时间
随温度下降而延长 20C时可延长3-6倍
手术过程中冷液体冲洗体腔
一、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
第三节 人 工 低 温
2、神经系统
1) 意识:抑制
体温(C)
意识
34
记忆力减退、消失
32
嗜睡、麻醉作用
20
意识完全消失
2) 脑耗氧量 随温度下降而减少 25C时脑代谢降至正常的25%
临床麻醉学 第十二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2.体表加热:
1)红外线辐射器:红外线辐射器放置在离病人约 70cm处,由于成人暴露于红外线辐射范围的体表面 积相对较小,所以作用有限,目前此方法主要用于新 生儿的保温
三、围术期保温
2.体表加热:
2)变温毯:常用的可流动的循环 水毯,水温调控在40℃左右,可进 行有效的保温和复温治疗
三、围术期保温
2.体表加热:
3)压力空气加热器:在病人的周 围,用塑料膜制作的空隙中注入加 热的空气,使体表周围形成一个暖 空气外环境,减少热量的丧失
3.输入液体加温:输液或输血加温器对液体进行40℃左右的加热。
四、围术期体温升高
1.病人因素:严重感染、败血症、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急性发作 2.环境因素: 手术室温度过高、湿度高,手术无菌单覆盖过多 3.麻醉因素:
二、围术期体温下降ຫໍສະໝຸດ 围术期体温下降原因: 2.环境因素:室温对病人的体温影响较大,当室温低于21℃时,病人散热明显增加 3.麻醉因素:
➢ 区域阻滞中,中心温度下降,病人出现寒战发抖但不感觉冷的矛盾现象 ➢ 全麻时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运动、寒战及其他反射均被抑制,同时代谢率降低 ➢ 全麻使体温调节的阈值改变,冷反应自37℃降至34.5℃,热反应则自37℃增至38℃
4.手术及输血、输液等因素:
➢ 冷消毒液擦洗 ➢ 冷液体冲洗胸、腹腔,或胸、腹腔 ➢ 术中的大量输血、输液未经加温处理导致体温下降,通常输入1L室温晶体液或一个单位
4℃库血可使体温下降0.25℃
三、围术期保温
1.术前评估和预热:病人的病情、年龄、手术种类、胸、腹腔内脏暴露的面积、手术
时间,以及皮肤的完整性
下降,心肌的应激性增高,发生心室颤动的阈值降低 ➢ 肝肾:肝代谢率、肝功能和肝解毒功能均降低;体温每下降1℃,肾小球滤过率约减少5.3% ➢ 血液系统: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凝血功能降低 ➢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酸碱缓冲能力下降
1)红外线辐射器:红外线辐射器放置在离病人约 70cm处,由于成人暴露于红外线辐射范围的体表面 积相对较小,所以作用有限,目前此方法主要用于新 生儿的保温
三、围术期保温
2.体表加热:
2)变温毯:常用的可流动的循环 水毯,水温调控在40℃左右,可进 行有效的保温和复温治疗
三、围术期保温
2.体表加热:
3)压力空气加热器:在病人的周 围,用塑料膜制作的空隙中注入加 热的空气,使体表周围形成一个暖 空气外环境,减少热量的丧失
3.输入液体加温:输液或输血加温器对液体进行40℃左右的加热。
四、围术期体温升高
1.病人因素:严重感染、败血症、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急性发作 2.环境因素: 手术室温度过高、湿度高,手术无菌单覆盖过多 3.麻醉因素:
二、围术期体温下降ຫໍສະໝຸດ 围术期体温下降原因: 2.环境因素:室温对病人的体温影响较大,当室温低于21℃时,病人散热明显增加 3.麻醉因素:
➢ 区域阻滞中,中心温度下降,病人出现寒战发抖但不感觉冷的矛盾现象 ➢ 全麻时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运动、寒战及其他反射均被抑制,同时代谢率降低 ➢ 全麻使体温调节的阈值改变,冷反应自37℃降至34.5℃,热反应则自37℃增至38℃
4.手术及输血、输液等因素:
➢ 冷消毒液擦洗 ➢ 冷液体冲洗胸、腹腔,或胸、腹腔 ➢ 术中的大量输血、输液未经加温处理导致体温下降,通常输入1L室温晶体液或一个单位
4℃库血可使体温下降0.25℃
三、围术期保温
1.术前评估和预热:病人的病情、年龄、手术种类、胸、腹腔内脏暴露的面积、手术
时间,以及皮肤的完整性
下降,心肌的应激性增高,发生心室颤动的阈值降低 ➢ 肝肾:肝代谢率、肝功能和肝解毒功能均降低;体温每下降1℃,肾小球滤过率约减少5.3% ➢ 血液系统: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凝血功能降低 ➢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酸碱缓冲能力下降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新ppt
04
新型体温管理技术
主动加温输液
主动加温输液技术是一种通过加温装置对输入的液体进行加温,以减少患者在麻醉 期间由于大量输液和输血而引起的体温降低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冷液体的输入,从而减少患者的热量流失,有助于维持患 者的正常体温。
主动加温输液装置通常由加温器和输液管道组成,加温器将液体加温至适宜的温度 ,然后通过输液管道输送到患者体内。
暖液输注
暖液输注是将加热后的液体输入患者 体内,以维持患者体温。
暖液输注通常用于手术中需要大量输 血或输液的患者,可以有效地减少因 冷液体输入而引起的体温下降。
加热呼吸管路
加热呼吸管路是将患者的呼吸管路通过加热器加热,以减少 因呼吸而散失的热量,保持体温稳定。
加热呼吸管路通常用于麻醉和呼吸治疗中,可以有效地减少 因呼吸而散失的热量。
2024-01-11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新
汇报人:可编辑
目录
• 引言 • 体温管理的基本知识 • 传统体温管理方法 • 新型体温管理技术 • 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体温管理的重要性
维持生理功能
体温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 指标,体温异常可能导致多种并 发症,如凝血障碍、免疫系统抑 制等。
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预防低体温
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毯、加温输液等,可以有 效地预防患者在麻醉期间的低体温。
减少寒战发生率
通过保温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在麻醉期间的寒战发生 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手术安全性。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保温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患者在麻醉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减 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06
结论与展望
第13章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PPT精品
2020/2/6
perioperative fervescence
三、体温升高的治疗作用
• 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 • 全麻状态下肿瘤患者实施高温疗法
– 妥当的麻醉选择和术中管理 – 各部位实时体温监测 – 不同部位的降温措施
2020/2/6
第三节 人工低温 (artificial hypothermia)
2020/2/6
2020/2/6
• 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 尚未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
• 控制适当可以产生对机体有利的结果 – 低温:大血管置换、重要脏器移植、CPB – 高温:全麻状态下肿瘤患者实施高温疗法
2020/2/6
Overview
(一)麻醉手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1、全身麻醉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
– 全身麻醉(general anaesthesia) • 体温调节中机体的行为调节减弱甚至消失 – 肌松药、意识消失
2020/2/6
perioperative hypothermy
1、低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
– 心率、心输出量随体温下降而降低 – 循环时间延长,心肌耗氧量减少
• 28℃
– 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反应敏感,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 结性逸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颤
• 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周围循环灌注降低。
artificial hypothermia
(二)降温方法
• 体表降温 • 体腔降温 • 血液降温
2020/2/6
artificial hypothermia
• ◆ 体表降温
– 麻醉深度足够
• 冷反射、脊髓反射消失,肌肉松弛
– 冰水浸浴或冰屑降温 – 冰袋、冰帽 – 变温毯降温。
perioperative fervescence
三、体温升高的治疗作用
• 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 • 全麻状态下肿瘤患者实施高温疗法
– 妥当的麻醉选择和术中管理 – 各部位实时体温监测 – 不同部位的降温措施
2020/2/6
第三节 人工低温 (artificial hypothermia)
2020/2/6
2020/2/6
• 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 尚未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
• 控制适当可以产生对机体有利的结果 – 低温:大血管置换、重要脏器移植、CPB – 高温:全麻状态下肿瘤患者实施高温疗法
2020/2/6
Overview
(一)麻醉手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1、全身麻醉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
– 全身麻醉(general anaesthesia) • 体温调节中机体的行为调节减弱甚至消失 – 肌松药、意识消失
2020/2/6
perioperative hypothermy
1、低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
– 心率、心输出量随体温下降而降低 – 循环时间延长,心肌耗氧量减少
• 28℃
– 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反应敏感,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 结性逸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颤
• 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周围循环灌注降低。
artificial hypothermia
(二)降温方法
• 体表降温 • 体腔降温 • 血液降温
2020/2/6
artificial hypothermia
• ◆ 体表降温
– 麻醉深度足够
• 冷反射、脊髓反射消失,肌肉松弛
– 冰水浸浴或冰屑降温 – 冰袋、冰帽 – 变温毯降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变温毯降温法
方法:变温毯内管道充满冰水,并与冷热水 交换机相连,管道内的水不断流动、循环→体温 下降
适用:浅低温、低温的维持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腔降温
多用于胸、腹腔手术 方法:0~4℃生理盐水灌洗胸、腹腔 注意:冰水接触心脏→心律失常 缺点:需大量生理盐水,操作时需暂停手术 辅助手段、补救方法,一般不单独应用
③注意:心前区、耳廓、指趾、会阴勿与冰块接触
④优点:效果好、简单,不需体外循环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冰袋、冰帽降温法
方法:冰袋置于大血管浅在部位,头部置于冰槽或 戴冰帽或二者联合应用
特点:降温缓慢,寒战反应少,体温续降少 适应证:适用于婴幼儿、脑复苏、术中高热、严重
感染 缺点:成人降温效果差、尤其体胖者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老年病人容易出现低温的原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小儿容易出现低温的原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外科操作导致低温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方式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围术期保温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
低温的预防和治疗
维持环境温度大于21℃ 覆盖保温毯 液体加温 大量输液和冲洗 使用紧闭或半紧闭麻醉循环回路,减少蒸发 人工鼻、雾化器(大流量呼吸机)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外循环与体表降温相结合的方法
方法:体表降温至32℃→开胸连接体外循环机 →体外循环血液降温
适应证:深低温停循环的手术 注意: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循环阻断时限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静脉输入冷液体(4~6℃)降温
适用于术中高热、严重创伤 注意:冷液体输注过快→心律失常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的程度
浅低温: 34~30℃
中低温: 30~28℃
深低温:
< 20℃
超深低温: < 15℃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温和意识的关系
34℃ 33~32℃
32~31℃ 29℃ 27℃
26~25℃ 20~18℃
神志清,记忆力减弱或消失 开始嗜睡,对简单命令有反应 能随意运动,但表达能力减退 开始有麻醉作用,随意运动失调 对命令仍有反应,但随意运动丧失 反应迟钝,命令无反应,不能说话 瞳孔对光反射、呕吐反射全消失 意识完全消失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的特点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人工低温的适应症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32-30 30-28 28-18 低于18
阻断循环时间(min) 8-9
10-15 15-45 45-60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不同温度下重要脏器耐受循环阻断时限(min)
大脑 脊髓 肾 肝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防治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人工低温的定义
在全身麻醉中,应用某些药物(如酚噻嗪类 药物)阻滞自主神经系统,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将病 人体温降至预定的范围,以降低组织代谢,提高机 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适应治疗或手术上的需要, 称为人工低温。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外循环血液降温法:体外循环手术
装置:人工心肺机、热交换器(变温器)
方法:血流引向体外→热交换器冷却→用泵将血回 输体内
特点:降温、复温快,可控性好,血流丰富的心、 脑、肝、肾降温快
注意:降温不均匀、温差大→代谢性酸中毒 水和血温差≤8~10℃,以免形成气栓 最高水温不宜> 42℃,以免破坏RBC
调定 点
下丘 脑体 温调 节中 枢
产热装置 (骨骼肌,肝脏)
散热装置 (汗腺,皮肤血管)
深部 温度
体温
温度感受装置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后体温的变化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
年龄:老年、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和婴幼儿 手术操作的影响:消毒,暴露、冲洗 室温 麻醉作用 产热不足:危重病人、极度衰竭病人
37℃ 3
30-40 20
28-32℃ 8 30-45 60 60
25℃ 14-15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选择——全身麻醉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降温方法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表降温: (1)冰水浴或冰屑降温法: ①方法:身体的大部分浸泡在冰水中
维持水温0~4℃ 温度降至34~33℃→撤去冰水
②体温续降:少者2~3℃,多者5~6℃ 续降程度:体型、室温、药物、冰浴时间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复温
体表复温:变温毯
腹腔或胸腔用40-45℃盐 水复温
体外循环下复温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麻醉术中监测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温监测:降温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温 度下降程度不一致
鼻咽温度:反映脑的温度 食管温度:相邻主动脉→大血管温度,可称为中心
温度 直肠温度:下降最慢→腹部脏器温度 血流温度:需特殊的温度探头
心律失常
降温→各种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室速
室颤:体温 < 28℃时易发生 临界温度:成人为26~28℃ 儿童可更低而不发生室
颤 诱发原因:交感相对兴奋 酸碱失衡(酸、碱中毒 电解质紊乱(低钾、高
避免寒颤反应 防止冻伤 复温用水或复温毯温度不宜超过45℃ 避免降温时身体各部位温差过大 体表体腔降温防止室颤和脑损害 严格掌握低温条件下的阻断时间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的并发症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御寒反应
麻醉深度不够→严重御寒反应→耗氧量↑↑ 措施:适当加深麻醉 吩噻嗪类药、肌松药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循环监测
血压:中度以上低温→袖带听诊法 深低温→动脉 直接测压
ECG:PR间期、QRS丛、QT间期延长,产生“游走性节 律点”→心律失常室颤
CVP:血液滞留在V系统→CVP↑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其他监测
尿量 电解质和血气监测 血液流变学监测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温的生理
恒温动物 变温动物 区别在于体核温度*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食道、鼓膜 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皮肤
Cool shell hot core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温调节的自动控制示意图
(自主性和行为性)
变温毯降温法
方法:变温毯内管道充满冰水,并与冷热水 交换机相连,管道内的水不断流动、循环→体温 下降
适用:浅低温、低温的维持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腔降温
多用于胸、腹腔手术 方法:0~4℃生理盐水灌洗胸、腹腔 注意:冰水接触心脏→心律失常 缺点:需大量生理盐水,操作时需暂停手术 辅助手段、补救方法,一般不单独应用
③注意:心前区、耳廓、指趾、会阴勿与冰块接触
④优点:效果好、简单,不需体外循环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冰袋、冰帽降温法
方法:冰袋置于大血管浅在部位,头部置于冰槽或 戴冰帽或二者联合应用
特点:降温缓慢,寒战反应少,体温续降少 适应证:适用于婴幼儿、脑复苏、术中高热、严重
感染 缺点:成人降温效果差、尤其体胖者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老年病人容易出现低温的原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小儿容易出现低温的原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外科操作导致低温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方式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围术期保温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
低温的预防和治疗
维持环境温度大于21℃ 覆盖保温毯 液体加温 大量输液和冲洗 使用紧闭或半紧闭麻醉循环回路,减少蒸发 人工鼻、雾化器(大流量呼吸机)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外循环与体表降温相结合的方法
方法:体表降温至32℃→开胸连接体外循环机 →体外循环血液降温
适应证:深低温停循环的手术 注意: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循环阻断时限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静脉输入冷液体(4~6℃)降温
适用于术中高热、严重创伤 注意:冷液体输注过快→心律失常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的程度
浅低温: 34~30℃
中低温: 30~28℃
深低温:
< 20℃
超深低温: < 15℃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温和意识的关系
34℃ 33~32℃
32~31℃ 29℃ 27℃
26~25℃ 20~18℃
神志清,记忆力减弱或消失 开始嗜睡,对简单命令有反应 能随意运动,但表达能力减退 开始有麻醉作用,随意运动失调 对命令仍有反应,但随意运动丧失 反应迟钝,命令无反应,不能说话 瞳孔对光反射、呕吐反射全消失 意识完全消失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的特点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人工低温的适应症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32-30 30-28 28-18 低于18
阻断循环时间(min) 8-9
10-15 15-45 45-60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不同温度下重要脏器耐受循环阻断时限(min)
大脑 脊髓 肾 肝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防治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人工低温的定义
在全身麻醉中,应用某些药物(如酚噻嗪类 药物)阻滞自主神经系统,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将病 人体温降至预定的范围,以降低组织代谢,提高机 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适应治疗或手术上的需要, 称为人工低温。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外循环血液降温法:体外循环手术
装置:人工心肺机、热交换器(变温器)
方法:血流引向体外→热交换器冷却→用泵将血回 输体内
特点:降温、复温快,可控性好,血流丰富的心、 脑、肝、肾降温快
注意:降温不均匀、温差大→代谢性酸中毒 水和血温差≤8~10℃,以免形成气栓 最高水温不宜> 42℃,以免破坏RBC
调定 点
下丘 脑体 温调 节中 枢
产热装置 (骨骼肌,肝脏)
散热装置 (汗腺,皮肤血管)
深部 温度
体温
温度感受装置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后体温的变化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
年龄:老年、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和婴幼儿 手术操作的影响:消毒,暴露、冲洗 室温 麻醉作用 产热不足:危重病人、极度衰竭病人
37℃ 3
30-40 20
28-32℃ 8 30-45 60 60
25℃ 14-15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选择——全身麻醉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降温方法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表降温: (1)冰水浴或冰屑降温法: ①方法:身体的大部分浸泡在冰水中
维持水温0~4℃ 温度降至34~33℃→撤去冰水
②体温续降:少者2~3℃,多者5~6℃ 续降程度:体型、室温、药物、冰浴时间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复温
体表复温:变温毯
腹腔或胸腔用40-45℃盐 水复温
体外循环下复温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麻醉术中监测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温监测:降温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温 度下降程度不一致
鼻咽温度:反映脑的温度 食管温度:相邻主动脉→大血管温度,可称为中心
温度 直肠温度:下降最慢→腹部脏器温度 血流温度:需特殊的温度探头
心律失常
降温→各种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室速
室颤:体温 < 28℃时易发生 临界温度:成人为26~28℃ 儿童可更低而不发生室
颤 诱发原因:交感相对兴奋 酸碱失衡(酸、碱中毒 电解质紊乱(低钾、高
避免寒颤反应 防止冻伤 复温用水或复温毯温度不宜超过45℃ 避免降温时身体各部位温差过大 体表体腔降温防止室颤和脑损害 严格掌握低温条件下的阻断时间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的并发症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御寒反应
麻醉深度不够→严重御寒反应→耗氧量↑↑ 措施:适当加深麻醉 吩噻嗪类药、肌松药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循环监测
血压:中度以上低温→袖带听诊法 深低温→动脉 直接测压
ECG:PR间期、QRS丛、QT间期延长,产生“游走性节 律点”→心律失常室颤
CVP:血液滞留在V系统→CVP↑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其他监测
尿量 电解质和血气监测 血液流变学监测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温的生理
恒温动物 变温动物 区别在于体核温度*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食道、鼓膜 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皮肤
Cool shell hot core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体温调节的自动控制示意图
(自主性和行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