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3.1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1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分辨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且能根据风向图,辨别风向。

3、用实际案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态意识。

【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的分辨;2、常用的天气符号和风向的识别。

【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的分辨;2、风向的识别。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天气,请你来判断一下,下列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天气呢?天气变化多样,日常我们可以通过天气预报进行了解,那到底什么是天气?天气对我们生活生产有哪些影响?我们通过这一节课来了解一下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1、根据天气图片,归纳出天气的描述词和特点,总结出天气的概念,即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时刻在发生变化。

2、提问:天气可以预报,那气候需要预报吗?展示气候的定义,即某一个地区一年或某个季节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随后介绍气候的两大描述要素:气温和降水。

3、对比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差异,可从时间、变化和描述词方面进行归纳。

再展示练习,学生自主分析辨别两者概念。

4、提问:我们时常关注天气预报,是因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那天气可以带来哪些影响?分别展示天气与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和战争等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承转:我们了解到天气可以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那明天的天气是如何的?我们怎样来预报明天的天气呢?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展示天气预报视频,提问天气预报通常会播报哪些内容?可总结出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情况。

2、展示卫星云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判别图中的不同颜色代表的地理事物,可得出:白色-云区;绿色-陆地;蓝色-海洋。

3、展示常用的天气符号,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天气符号的辨别,并给5分钟进行速记活动。

4、展示风的描述方面:风向和风力。

展示风向标,分别讲解风力大小和风向的判断方法,并进行风力风向的判读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天气预报天气及其影响天气的概念天气与人类卫星云图常见天气符号风的符号灾害性天气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二)天气预报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风的符号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 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 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 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 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 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练习反馈①分组练习②天气播报(三).灾害性天气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3.简单的认识天气与人们的关系
教学反思
教师总结;
1.天气的特点:(时刻在变化)(短时间)
2.气候的含义: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3,气候的特点:(一般变化不大)(长时间)
六.联系实际,想想天气与人们的关系
教师总结:
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很大。
1.对生活的影响:1>好的天气是我们的生活更舒适,如晴朗的天气有利于人们出行和锻炼,适当的降水使空气更湿润。2>灾害性的天气对生活有不利的影响,有的甚至危害生命、财产的安全。
2. 对生产的影响;天气对于农业生产最大。
七.看图3.2武汉暴雨成灾。解决问题
八.小结
九.作业
观察讨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观察图片,小组思考问题,“什么叫天气?”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探讨,
1.天气有哪些特点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候指什么,他有什么特点
自由联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看图解决问题
导入新课
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变的天气
章节(课题)名称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学时
3-1
总课时
20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含义
2.天气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重要特点;
3.简单的认识天气与人们的关系
过程
方法
看图观察,问题探究,讲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含义
2.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3 1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3 1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掌握天气对我们生活、生产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

3、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4.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区分天气和气候2、归纳天气对生活生产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

3、通过课本认识天气预报图中各种符号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如何通过风向标判断风力的大小和风向。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变的天气》PPT课件、天气符号表格。

六、教学过程同学们,每天晚上七点半中央电视台都会播报什么节目?(天气预报),如果说明天有雨的话我们上学需要带上雨伞,明天大风降温的话我们需要添加衣服。

由此可见天气很重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图片中天气情况并思考图中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师:图中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天气?生:风雨交加、风和日丽、大风降温,归结几个词为阴晴、风雨、冷热。

师:所描述的时间有多长?生:昨天、今天、明天师:通过以上分析和46页第一段文字同学们能总结出什么是天气吗?讲解:天气的概念过渡:那什么是气候呢?同学们快速阅读47页第二段文字回答老师几个问题讲解:气候的概念师:这是北京的四季生: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师:所描述的时间有多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师:那什么是气候?过渡:现在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大家想一想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板书: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1)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天气,哪些描述气候?天气:风和日丽、东边日出西边雨、昨夜刮了一夜的风。

气候:极地全年严、寒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承转:有人说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经常谈论天气呢?那是因为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会对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天气的定义和特征:天气是指某个地区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不确定性的特点。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天气平均状况。
(3)天气的测量指标: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是衡量天气的主要指标。
(4)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包括晴朗、多云、降雨、降雪、雾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们对天气的基本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描述天气的特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天气的测量指标。他们了解到了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天气测量指标的含义和作用,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天气情况,学生们提高了自己的地理观察能力。他们能够主动关注天气变化,运用所学的天气知识解释和理解实际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1节的“多变的天气”。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以及常见天气现象等。具体内容包括:
1. 天气的定义和特征:天气是指某个地区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不确定性的特点。
7. 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分享观点和互相评价,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8. 生活应用能力:学生们将所学的天气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应用能力。他们能够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5. 探究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激发了自己的地理探究能力。他们主动探索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提出问题并进行实证研究。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3.1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在天气一、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和风级.风向的认识。

4.通过读图能够了解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状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使用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通过活动,了解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教学难点]:1.分析天气特征。

2.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方法。

三、学情分析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讲述.讨论 .读图分析.归纳。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前天.昨天.今天分别是什么天气。

学生: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板书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不同状况的天气,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是怎么样描述天气的。

图片展示:学生回答:略师:人们是如何描述天气的呢?学生:人们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师:我们知道了怎么描述天气,那么什么是天气,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的概念。

1.天气及其影响(1)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2)特点:①时间短,变化大。

例如:“太阳雨”.“雷阵雨”。

②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

③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天气不同。

例如:早晨雾,中午晴天,傍晚刮风下雨。

提问:气候和天气的说法一样吗?举例:学校所在地关岭的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大气状况,一般变化不大,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

活动探究:课本47页活动第一题及让学生上来练习,认识天气及其影响。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多变的天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变幻莫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天气的基本要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的认知多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认识天气的基本要素,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天气变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多样性,天气基本要素的认识。

2.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的描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视频等,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观察、记录天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天气记录表,供学生记录天气现象。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例或视频展示天气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基本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等,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这些要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周围天气,记录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巩固(5分钟)讨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让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解释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4、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2.激发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3。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源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而更加地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影响以及重要性。

3、常见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如何根据风向标判断风向及风力的大小。

3、学会使用天气符号。

三、教学类型:新授课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大家回顾这几天不同的天气,让大家思考天气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多变的天气》。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源于生活,也降低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难度。

二、新知讲解1.天气定义: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气候的定义: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过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课堂练习】判断下面哪些形容的是天气,哪些形容的是气候?1、下列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A、长夏无冬B、烈日炎炎C、阴转多云D、四季如春E、东边日出西边雨F、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G、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天气的影响。

用课件展示书上活动题的几段材料,分析每段材料分别分析的是天气和哪个方面的影响。

归纳:材料1——天气影响农业材料2——天气影响交通材料3——天气影响生活【转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预知天气,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安排我们的生活、日常出行、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等,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

那么我们可以预知未来的天气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预知天气?3.天气预报通常,天气预报要预告一日获多日内的阴晴、气温、降水和风等情况。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教材分析】“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

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

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学会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和看云图进行简易的天气预报,增加生活常识技能;4.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1.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2.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难点识别各种天气符号,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浓雾中行驶的车辆图)同学们,去年的冬天的浓雾我们记忆犹新?(答1)那么请大家回想下:我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答2)大家说的都很好,归纳一句话:浓雾给我们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不方便。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实践活动:户外观察和实验
板书设计要求:
1.简洁明了:使用简单明了的文字和符号,突出重点,准确精炼。
2.结构清晰: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布局,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3.艺术性和趣味性:采用生动的形象、颜色和布局,增加板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突出重点:将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用加粗、颜色等方式突出显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讲解内容4: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雨、风、雾等。”
探究活动5:
“请同学们观察教室外的天气现象,并描述一下。”
学生观察并描述教室外的天气现象,如“现在太阳很大,气温很高”。
第五环节:实践活动
户外观察:
“请同学们带上温度计、雨伞等工具,我们去户外观察一下天气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户外观察,记录气温、降水等数据,并观察天气现象。
第三环节:天气的测量指标
讲解内容3:
“为了描述和测量天气,我们需要一些指标。常用的天气测量指标认为哪个指标最重要,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他们认识到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如气温影响我们的穿着,降水量影响农业产量等。
第四环节:常见的天气现象
5.概括性强:能够准确概括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地图阅读、地理位置的基本概念等。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天气和气候的初步概念,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天气现象有基本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通常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内容感兴趣,因此,将天气现象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来进一步深化对天气现象的理解。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偏爱互动和参与式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3.1《多变的天气》。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和影响,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天气的多变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天气的变化和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气的多变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和影响,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天气变化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变化和影响,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的变化。

2.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天气的变化和影响。

2.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天气实例,了解天气的变化和影响。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实例和图片,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相关资料,用于教学讲解。

3.准备小组合作的相关任务和指导,用于教学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气候特点吗?那么你们认为气候和天气有什么区别呢?”2.呈现(10分钟)展示多种天气现象的图片,如晴天、雨天、雪天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天气现象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天气的多变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天气会发生变化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并总结天气变化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请大家列举一些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课时《3.1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特点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观察和描述天气。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的认识大多是感性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抽象出天气的概念,并用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和描述天气。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天气的定义,知道天气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关注天气、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和特点。

2.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的概念。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的概念。

2.准备天气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天气的观测。

3.准备与天气相关的故事或新闻,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人穿着短袖,有人穿着棉袄,让学生猜测这是在什么季节,天气如何。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天气的概念。

可以通过展示天气观测工具,让学生亲自体验天气的观测,从而加深对天气特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感受到天气的重要性。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如“雨天出行”、“高温天气”、“寒冷天气”等,讨论这些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当天学习的内容掌握不够牢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我打算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复习环节,如小测试、知识问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巩固。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天气组成要素,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湿度、气压等数据,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帮助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其观察、思考、实践、环保和合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地理学科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但在天气相关知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尚处于初级阶段。以下从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进行分析: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层的状态和变化,包括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它是影响我们生活、农业、交通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暴雨对城市交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天气预报来提前预防和应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天气组成要素和气象灾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
6.天气预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选择衣物、出行方式等。
-应对极端天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气象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预防措施:关注天气预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应对措施:及时撤离、储备物资、救援等。
8.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天气观测中的应用
-实时查询、分析天气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空气质量指数,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能认识不同的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

2.能依据空气质量指数判断空气质量的优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故事导入:教师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了解天气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自主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描述天气状况,教师注意他们的用词,例如:“今天”、“昨天”、“白天”、“晚上”等时间用词以及“刮风”、“下雨”、“闷热”、“气温高”等用语。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天气?
学生归纳: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3.教师提醒:我们常听说的“雾、霾、浮尘、扬沙、冰雹”等属于天气现象。

4.学生读课本P47页第二自然段内容,了解气候的概念。

学生归纳结论:人们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5.学生完成P47页活动1,强化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P47页活动答案:
1.描述天气的是(②③),描述气候的是(①④)。

2.(1)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B: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

D: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学习活动二了解天气预报,学会通过识别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
1.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1)说一说:卫星图中的绿色、蓝色与白色分别表示什么?
(2)想一想:云的颜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
卫星云图中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可能是阴雨区。

2.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5,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师提示:①注意风矢图的识别,在风矢图中,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级别,天气预报图中表示风向和风力的符号一般都是用带尾羽的箭头符号来表示的,箭头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3根尾羽表示的是6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②注意地图册P14页“霾”“冻雨”“台风”等书本上没有的天气符号。

3.学生完成课本P50页活动2。

学会依据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

【合作探究】
h
读课本P51页图3.7,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搞清我国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对应关系。

2.依据图中的污染指数判断北京、太原、西安、银川、兰州等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3.展开讨论:
(1)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人为活动会影响到空气质量?(焚烧秸秆、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等)
(2)为提高空气质量献计献策。

(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森林公园、控制生产和生活中污染物排放等)
【拓展探究】
1.讨论天气预报中森林火警反映了什么样的天气状况?(干燥、高温、有风)天气预报中的穿衣指数主要是提醒我们关注天气中的什么因素?(气温)
2.沙尘暴、雾霾、PM2.5等是目前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请在网上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