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治疗
2024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4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摘要: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及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CICAO患者有较高的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CICAO慢性缺血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CICAO尚缺乏统一的评估和治疗方案。该专家共识对CICAO相关的最新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并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对CICAO患者的评估、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以期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国内神经病学医师对CICAO患者的诊治水平。颈内动脉闭塞所引起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占颅内缺血事件总数的10%~15%[1],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通常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资料将病程持续超过4周的颈内动脉闭塞称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CICAO)[2],该类患者的自然病史和临床症状与颅内动脉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密切相关。对于部分症状性CICAO患者,即使通过内科的系统治疗仍有较高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3]。此外,CICAO因慢性缺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在临床诊疗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4]。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及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CICAO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但是国内外对于CICAO的评估和治疗尚缺乏统一的方案。近年来,随着最新研究结果的报道、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介入理念的更新,CICAO患者的临床诊疗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笔者通过复习近年来最新的文献资料,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对CICAO患者的评估、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案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国内神经病学医师对CICAO患者的临床诊治水平。1 方法1.1 共识范围适用人群和目标用户本共识的适用人群为临床上怀疑或确诊为CICAO的患者,目标用户为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医务工作者。1.2 共识工作组共识工作组成员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缺血性脑血管病学组。
症状性非急性期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研究进展
传统的SNMCAO影像学评估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ultrasonography,TCCD) CT 灌注成像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磁共振灌注成像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通过这些检查可 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管径大小和 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反映脑血管解剖上的改变,动态显 示脑循环由动脉至静脉的变化过程相比较CTP、PWI 等评估脑灌注的手段,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是一种比较新的检测方式,利用动脉水中磁标记质子 作为内源性示踪剂,然后通过减去标记和控制信号得到灌 注图,是一种无创、可重复评估脑灌注的方法⑸。ASL联合 血管壁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
doi:10.3969/j.issn. 1002-0152.2021.03.012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330000) ® 通信作者(E-mail: jeujue@ )
Chin J Nerv Ment Dis Vol.47, No.3 March 2021
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还可以对 SNMCAO 的血 管管径、血管内膜炎症情况、管壁特点、管壁厚度、斑块特 征、血管壁结构及血管周围附近侧支循环等进行评估E9], 同时根据血管壁的差异及灌注的特征可有效的鉴别烟雾 病跑。但TIAN等⑴]研究认为与CTP相比,ASL倾向于高估 严重慢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患 者的灌注缺陷。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可通过检测铁的变化,量化铁的含量来诊断 责任血管供血区域是否有微出血及出血倾向["⑸。
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治疗中的应用莫名;陈忠军;范铁平;赵旭生;胡腾;李迪【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22(17)4【摘要】目的探讨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血管再通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应用双腔微导管血管再通治疗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mTICI分级),术后30 d及术后6~10个月随访期间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事件和支架再闭塞率。
结果共纳入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6例,年龄43~83岁,其中男性5例(83.3%),女性1例(16.7%)。
长节段闭塞(闭塞段从颈内动脉起始处延伸到C5段远端以上)1例(16.7%)。
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卒中5例(83.3%),反复TIA 1例(16.7%)。
术前NIHSS 1~5分,mRS 1~2分。
6例患者(100%)术后均达到mTICI 3级再通。
术后2例(33.3%)血管残存狭窄<20%,4例(66.7%)残存狭窄<10%。
随访期间无任何卒中或死亡事件,6个月随访mRS 0~1分。
结论双腔微导管用于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血管再通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种治疗手段。
【总页数】7页(P373-379)【作者】莫名;陈忠军;范铁平;赵旭生;胡腾;李迪【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双腔微导管在合并分叉病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2.自制新型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引导下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3.自制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联合Stingray球囊辅助的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成功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一例报道4.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中的应用5.双腔微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是一份针对该疾病的指导文件,通过对该疾病的研究和专家经验的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指引。
该共识的要点包括以下方面:1.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定义: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指颈内动脉主干或分支在闭塞30天以上,且狭窄程度达到或超过50%的一种疾病。
2.临床表现: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能出现经过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
3.治疗目标: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目标是恢复或改善脑部的血流灌注,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4.药物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脂质调节剂。
5.血液动力学治疗:对于有症状或高危组的患者,血液动力学治疗是必要的。
包括控制血压、改善血流动力学和维持心律稳定等措施。
6.血管重建术:对于一些合适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内动脉内膜补片术等。
7.纤维蛋白溶解治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恢复颈内动脉血流,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8.长期随访和治疗:对于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长期的随访和治疗是必要的。
随访期间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要点。
这份共识的发布对于规范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临床医生在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医生们可以根据该共识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长期随访中评估治疗效果,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颈动脉慢闭再通操作规程
颈动脉慢闭再通操作规程引言颈动脉慢闭是指颈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颅脑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
颈动脉慢闭再通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介入手术将血管再通,恢复血流,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预防颅脑危险事件的发生。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颈动脉慢闭再通操作规程,以供医务人员参考。
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完善患者的病史记录,包括颅脑危险事件、既往手术史等。
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2.心电监测:给患者行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功能状况。
3.血液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等检查,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
4.影像学检查: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闭塞程度和血管解剖。
操作步骤步骤一:麻醉与消毒1.安置患者:将患者平卧在手术床上,并固定好头部。
2.麻醉: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通过颈动脉上方锁骨下切迹处进行皮肤消毒,并注射麻醉药物。
3.屏障措施:佩戴手套、口罩和帽子,确保手术区无菌。
步骤二:血管插管1.确定穿刺点: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最佳穿刺点,通常选择颈动脉上方锁骨下切迹处。
2.皮肤消毒:将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保持无菌状态。
3.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针对穿刺点进行麻醉。
4.插管操作:使用穿刺针穿刺颈动脉,并通过导丝引导插入血管内。
步骤三:导管置入与再通1.导管引导:通过导丝引导,逐渐将导管置入患者的颈动脉。
2.药物介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血管扩张药物或溶栓药物,以促进血管再通。
3.血管成形:使用血管扩张球囊,在闭塞部位进行扩张,使血管再通。
根据情况,可进行多次扩张。
4.血管支架植入:对于严重狭窄的颈动脉,可在血管成形后植入支架,保持血管通畅。
步骤四:术后处理1.检查血管再通情况:使用影像学技术,确认血管再通程度和位置,评估手术效果。
2.拔管:在确认手术成功后,将插管处进行逐渐拔管。
3.包扎:在拔管后,进行局部包扎,预防出血和感染。
4.观察: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中国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专家共识PPT课件
CICAO概述
• (一)流行病学特征 • CICAO的临床表现差异大,很多是无症状的,所以目前
对于CICAO的真实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清楚。一项基于 美国白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症状性ICAO的发病率约 为6/10万,因此推算美国每年可能有15000~20000例因 ICAO引起的缺血性事件发生。英国曼彻斯特的一项研究 显示:在1年期间连续380例脑卒中患者中有50例存在 ICAO,占比13.2%;另外一项旨在研究动脉造影与脑血 管症状的关联性研究发现,25%的缺血性卒中存在ICAO。 目前对于无症状的ICAO尚缺乏流行病学数据,一项研究 对1433例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特异、非 特异神经症状者进行常规主动脉弓上血管无创性检查发 现:存在ICAO者41例,占2.9%,其中,有症状者占1.3 %,无症状性占1.6%,双侧ICAO占0.28%。
3
• (二)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CICAO最常见的病因,约占
70%,常见于老年人和男性。在年轻患者中 颈动脉夹层是较为常见的病因;其他少见 病因包括恶性肿瘤、脑动脉瘤、垂体卒中、 巨细胞动脉炎、Moyamoya综合征、外伤、 放射或辐射和颈动脉手术等。
4
• (三)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CICAO导致脑卒中的机制主要有两方面: • (1)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
5
• (四)影像学检查及代偿评估 • 血管检查主要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
(CTA)、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DSA是诊断CICAO 的金标准,对判断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残端形态、远端返流情 况、代偿情况及血流速度等有明显优势,但其属于有创操作, 且花费高,临床应用受限。CTA的准确度仅次于DSA,能够较清 晰获得闭塞长度及一级代偿的情况,甚至对闭塞血管的走形判 断优于DSA,临床应用广泛。超声作为颈动脉疾病的筛查工具, 具有无创、经济、操作简便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在判断管 腔内容物的性质、管壁结构的完整性方面有优势,但超声仅能 探测到颈段近端血管,对远端及颅内情况无法辨别;头颈部 MRA检查时间长、需要对比剂、准确度不高,临床应用较少, 磁共振黑血成像技术分析血管壁情况可提供更多关于颈动脉颅 底以上的信息。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分析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分析孙文华;樊翊凌;丁圣豪;赵兵;潘耀华;万杰清【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22)8【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再通术治疗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8月行血管内再通术治疗18例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的临床资料。
结果 18例中,16例(88.9%)实现闭塞血管再通,闭塞血管远端中位TIMI血流分级由术前的0提高到2.4;术后6例症状改善,9例症状稳定,1例因颅内出血死亡。
15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其中1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4例没有明显改善;Malek评分1分12例,2分3例;DSA随访仅1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程度大于50%),余未见明显血管内再狭窄。
结论亚急性、慢性椎基-动脉闭塞腔内支架成形再通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
【总页数】4页(P545-548)【关键词】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疗效【作者】孙文华;樊翊凌;丁圣豪;赵兵;潘耀华;万杰清【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R815.2【相关文献】1.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分析 [J], 代成波;王硕;刘新通;马桂贤;杨哲贤;马腾云;张雄;王丽娟2.亚急性及慢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支架再通治疗的初步研究 [J], 贺迎坤;王子亮;李天晓;薛绛宇;白卫星;朱良付;李立;李钊硕3.腔内再通介入治疗在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中的疗效分析 [J], 吴磊;庞燕;尹博文;韩莹;华红果;陈兴河;赵建华;冯继4.症状性颅内大动脉亚急性及慢性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初步经验 [J], 马林;方淳;封灏;徐霁充;严烁;韩洪杰;谭华桥5.不同闭塞分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 [J], 查明明;吴敏;杨晴雯;朱武生;刘新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内膜下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及初步应用
S b n i l a a a ia i n f r t r a me to h o i o t - i c a t r c l so u it ma c n l t o r z o he t e t n fc r n c a r o i a re y o cu in: i e sb H y a d l t fa iit n s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 0 9年 3月 第 l 第 3期 8卷
JItret a i 09, o.8 N . evn do 2 0 V 1 , o3 n R l 1
・
临床研究
Cii leerh l c sac ・ n ar
慢性主一 髂动脉闭塞 内膜下再通治疗 的可行性及初步应用
李京雨 , 刘 涛 , 徐 力扬 , 张 强 , 路 内 膜下 途 径 治 疗 主- 动 脉 闭塞 的可 行 性 与治 疗 方 法 。 方 法 摘 髂
对 1 慢 例
性 主髂 动 脉 闭塞 患 者 经 右肱 动 脉 穿 刺 , 用 超 滑 导 丝 自腹 主 动 脉 闭 塞端 穿 入 内膜 下 腔 , 别 向两 侧 髂 动 使 分
非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DOI:10.16662/ki.1674-0742.2024.02.066非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韦英秀,崔伟,蒙喜斯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199[摘要]目的探讨非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ICAO)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
方法方便选择2017年1月—2023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收治的54例非急性症状性ICA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根据手术结果分为成功组(n=48)和未成功组(n=6),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血管内再通成功率、颈内动脉闭塞开通失败影响因素。
结果非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成功率为88.89%,成功组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比例低于未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为颈内动脉闭塞开通失败独立危险因素(OR=1.328、1.521、1.234,P均<0.05)。
结论血管内再通治疗非急性症状性ICAO,血管内再通成功率高,但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因素也会对患者预后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仍需进行长期随访,进一步观察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非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可行性;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3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4)01(b)-0066-04Analysis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Failure of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acute Symptomat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WEI Yingxiu, CUI Wei, MENG Xisi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um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199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failure of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on-acute symptomat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Methods 54 patients with non-acute symptomatic ICAO admitted to Wum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7 to August 2023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Intra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on the patients, who were divided into successful group (n=48) and unsuccessful group (n=6) according to the surgical results.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 rate of intravascular recanalization and the opening failure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acute symptomat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was 88.89%, the proportion of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lipidemia in the successfu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unsuccessfu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and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l P>0.05). Logistic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lipidemia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failure (OR= 1.328, 1.521, 1.234, all P<0.05). Conclusion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for non-acute symptomatic ICAO has a[作者简介] 韦英秀(1973-),女,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分型与血管再通介入治疗技巧
· 78·
国际 内科学杂志 2009年 2月第 36卷第 2期
冠状 动脉 慢 性 闭塞病 变 分型 与血 管再 通介 入治 疗技 巧
吕安林 综述 ; 王海 昌 审校
摘要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 变(CTO)的血管再通介 入治疗一直 是冠状动 脉粥样硬 化性心脏病 介入 治 疗 的难题 ,严重影 响患者 的近 、远期疗效 、心功能及长期生存 率。本文首先分 析 了 CTO的临床 特点 、影 像学特点 和病理特点 ,再根据上述特点提出了 CTO的分型认 知方法 和定 义 ,最 后根据分 型和病理变 化 特点 阐明 了 CTO血管再通介入治疗的原则 、策略和技术技 巧。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 闭塞病变 ; 分型; 介入治疗 ; 血管再通 中图分类号 :tL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369(2009)02-0078-04
cvc完全堵管时负压再通方法
在CVC(中心静脉导管)完全堵管时,负压再通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式。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1.首先,确保患者的体位舒适,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2.将导管接头与延长管相连接,保证其密闭性良好。
3.抽吸延长管内的溶液,确保形成负压。
4.在产生负压的同时,轻柔地向推注延长管内的液体,注意动作应
轻柔,避免用力过猛。
5.观察导管是否通畅,如不通畅,可反复进行抽吸和推注操作。
6.如果导管仍未通畅,可考虑使用尿激酶或其他溶栓剂进行疏通。
7.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
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8.操作完成后,确保导管接口和周围皮肤的清洁和消毒。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负压再通方法时,应确保导管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以避免感染。
此外,如果导管堵塞严重或多次尝试后仍无法疏通,可能需要考虑拔除导管并重新置管。
因此,在进行负压再通方法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导管的通畅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颅内段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
颅内段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于江华 史志勤 苏旭东 李 鑫 陈瑞卿 刘增品 周 毅 檀国军 郭 力【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临床表现以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和技术要点。
方法 报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的慢性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手术方案设计及结果。
结果 本例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精神差、睡眠增多,头晕伴视物成双。
头颈CTA 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支架处及近端闭塞。
给予内科药物治疗末能控制症状发作,血管内再通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结论 内膜增生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并可能成为慢性闭塞的原因,血管内再通治疗可改善临床预后,手术风险和技术难度均较常规支架置入术大,但应审慎开展。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颅内段;椎动脉;慢性闭塞;再通中图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1X(2018)05-0319-05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aused by in-stent restenosis Yu Jianghua, Shi Zhiqin, Su Xudong, li Xin, Chen RuiQing, Liu Zengpin, Zhou Yi, Tan Guojun, Guo 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er: Guo Li, Email:Guoli6@【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aused by in-stent restenosis and the safety and technical keys of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therapy. Method We introduced a vertebrobasilar artery ischemic case with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aused by in-stent restenosis, who was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in our center. Results The original symptoms of this case characterized with dizziness, poor mental health, drowsiness and diplopia. The head and neck CTA showed the right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was occluded from the proximal segment of the stent which implanted 8 years ago.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were difficult to control and relieve through medicines, but they disappeare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Conclusion Neointimal hyperplasia can result in-stent restenosis and could be the cause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therapy can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but it is with more operation risks and technical difficulties than conventional stent implantation, which should be choose conditionally and cautiously.【Key words 】 In-stent restenosis; Intracranial segment; Vertebral arte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Recanalization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GL201618)作者单位: 050000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于江华、苏旭东、李鑫、陈瑞卿、刘增品、周毅、檀国军、郭力),河北医科大学实验诊断教研室(史志勤)通信作者:郭力,Email :guoli6@·论 著·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6岁,主因头昏、精神差、睡眠增多1个月,头晕伴视物成双3d 于2016-2-10 12:50入院。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认为闭塞时间超过4周的称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1],无症状的CICAO卒中复发率低[2-3],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者轻型卒中者的年复发风险为5%~6%[4],如果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发生卒中的风险可能更高[5-6],随着颈动脉闭塞的临床检出率增高,CICAO的治疗更受关注,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对于CICAO的统一治疗规范,因此,我们商讨制定了中国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参考。
一、CICAO概述(一)流行病学特征CICAO的临床表现差异大,很多是无症状的,所以目前对于CICAO 的真实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清楚。
一项基于美国白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症状性ICAO的发病率约为6/10万,因此推算美国每年可能有15000~20000例因ICAO引起的缺血性事件发生[7]。
英国曼彻斯特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年期间连续380例脑卒中患者中有50例存在ICAO,占比13.2%[8];另外一项旨在研究动脉造影与脑血管症状的关联性研究发现,25%的缺血性卒中存在ICAO[9]。
目前对于无症状的ICAO尚缺乏流行病学数据,一项研究对1433例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特异、非特异神经症状者进行常规主动脉弓上血管无创性检查发现:存在ICAO者41例,占2.9%,其中,有症状者占1.3%,无症状性占1.6%,双侧ICAO占0.28%[10]。
(二)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CICAO最常见的病因,约占70%[11],常见于老年人和男性。
在年轻患者中颈动脉夹层是较为常见的病因[12];其他少见病因包括恶性肿瘤、脑动脉瘤、垂体卒中、巨细胞动脉炎、Moyamoya综合征、外伤、放射或辐射和颈动脉手术等[13]。
大血管闭塞发病机制对再通治疗策略的影响
大血管闭塞发病机制对再通治疗策略的影响
李兴强;高永亮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8(35)12
【摘要】在中国,卒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22.45%的患者死于卒中,是冠心病的3倍,卒中人群中大约65%是缺血性卒中。
在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中,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患者占35%~40%,且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性,白种人主要为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而亚洲人主要为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33%~50%的中国AIS患者为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总页数】3页(P1135-1137)
【作者】李兴强;高永亮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阮清源;尹虹祥;魏衡;宋林;贾复敏;张丽;腊琼;周瑞
2.血管再通策略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成本效果分析 [J], 惠文;
李明; 吉训明; 赵文博; 居文慧; 吴川杰; 孙欢; 费晓璐; 魏岚; 韩优莉; 金承刚
3.慢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策略 [J], 缪中荣;邓一呜
4.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再通治疗患者远期优异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J], 查明明;黄抗默;杨晴雯;蔡浩荻;刘锐;刘新峰
5.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机械再通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孟飞龙;徐浩文;权涛;袁永杰;王子博;管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器械进展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器械进展研究示冠状动脉造影中有30%以上提示为CTO病变,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者不足8%,占全部PCI 治疗病例的10%~20%,CTO病变手术成功率较非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为低。
国内循征医学数据显示介入治疗CTO病变成功率为62%~85%(平均为75.1%),随着器械改良及手术经验的积累,CTO手术成功率可提高到92%[4]CTO病变患者的死亡率增加,而再血管化治疗使患者受益,改善CTO患者的预后,改善左心室功能,减轻心室电重构。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病变的血运重建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1,2]。
近几年,CTO介入治疗成功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主要受益于介入治疗器械的不断完善及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术者对病变及器械的充分理解,本文对冠脉介入器械进展做一综述。
1.导丝CTO病变不成功95%为导丝不能通过病变,因此导引钢丝在TO病变的处理上有重要的作用。
CTO病变时间长、病变硬,普通工作导丝由于穿透性或操控性的原因,无法顺利通过病变。
近几年随着新导丝的出现,CTO病变的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1.1Fielder系列Fielder系列是Asahi公司生产的,主要有Fielder、Fielder-FC、Fielder-XTR、Fielder-XTA系列,其头端直径、硬度、不透光及亲水涂层区域均不同(Fielder系列导丝性能比较见表1)。
其中Fielder-XT 是针对CTO病变中微通道[3]存在的特性,其头端直径为0.009F,硬度为0.8g,附16cm长度的不透光及亲水涂层区域。
对于存在微通道的CTO病变,Fielder-XT导丝目前已成为首选工作导丝。
但Fielder-XT存在操控性不足、头端易变形及容易进入内膜下等缺陷,而Fielder-XTR导丝在这些方面作了相应的改进。
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再通
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时间窗内的血管内再通治疗已被广泛接受,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治疗选择仍不明确。
这里我们报道了1例在严格筛选的前提下进行的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球囊成型和支架置入再通术。
手术顺利,未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3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改善。
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要在严格筛选患者的前提下进行。
大脑中动脉的急性闭塞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
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和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结果的发布,这类患者的治疗已经取得共识,及时的再通治疗可使50%的患者获得好的临床后果[1-2]。
然而,对于慢性闭塞的患者而言,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
由于各种无创血管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被检出。
虽然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已被应用于这类病变的治疗,但其有效性仍未被证明。
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材的进步,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70岁,于入院前20余日,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左上肢不能抬举,伴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查头MR示右侧颞叶、岛叶及脑室旁急性脑梗死,经输液治疗后病情逐渐缓解,可行走站立。
既往:高血压病史,自服复方降压,血压控制于150/90mmHg;糖尿病病史,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年前行心脏支架置入。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精神可,言语对答正确,双瞳孔等大等圆,左上肢肌力Ⅵ级,余肢体肌力Ⅴ级。
辅助检查:头MR示,右颞叶、岛叶、脑室旁脑梗死。
头CT示,右侧岛叶低密度。
DS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重度狭窄,上支干起始部闭塞(图1)。
图1 术前DSA示右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近全闭塞,上支干完全闭塞治疗经过>>>>术前分析患者既往右颞叶、岛叶、脑室旁脑梗死病史,自诉左上肢无力,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患者DSA检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末端近全闭塞,大脑中动脉上支干起始部完全闭塞,对侧大脑前动脉通过软膜支代偿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缓慢(图2)。
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血管再通成形治疗
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血管再通成形治疗
杜志民;胡承恒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年(卷),期】1996(004)002
【摘要】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血管再通成形治疗杜志民,胡承恒,廖晓星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狭窄性病变治疗效果业已肯定,但是否适用于闭塞性病变尚有不同意见。
本文就冠状动脉再通成形术的初步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加以讨论。
一、临床资料本院自1994年10月至1996年1月...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杜志民;胡承恒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305
【相关文献】
1.血管内再通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病变与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疗效比较 [J], 赵守财;杨倩;吴雪松;倪进军;薛莲;周志明
2.血管超声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性的评估价值 [J], 华扬
3.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常规顺行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临床研究 [J], 徐燕军;赵俊功;魏黎明;朱悦琦;鲁海涛;张蓓蕾;朱海云;程永德
4.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常规顺行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临床研究 [J],
徐燕军;赵俊功;魏黎明;朱悦琦;鲁海涛;张蓓蕾;朱海云;程永德
5.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血管再通成形术的治疗 [J], 杜志民;胡承恒;廖晓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再通
适应症:
1.患者的脑部血管已有侧枝循环建立。 2.侧枝循环建立不够充分,患者仍有缺血症
状或新的脑血管病事件发生。 3.目标血管有再通可能。
获益与风险
获益: • 闭塞的血管再通可以大大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者焕发生命的“第二 春”。 • 预防因低灌注造成的再次脑梗塞风险。
风险: • 再灌注,男,72岁。 • 因反复左侧肢体乏力5月入院。 • 查体:神清,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左上肢肌力4级,
左下肌力3级,左巴氏征(+)。 • 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 • 头颅MRI:双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塞。 • 颈动脉彩色B超:右侧颈内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管腔次全闭塞图像。
病例1
诊断:脑梗塞 定位:大脑半球 定性:缺血性 责任血管:右颈内动脉 病因:低灌注、动脉-动脉栓塞 可控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脂血症 危险分层: Essen卒中风险评估为5分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基本了解
治疗转归
• 患者手术后第4天出院。 • 出院时左上下肢肌力4级,左巴氏征
病例3
• 诊断:TIA • 定位:右侧大脑半球 • 定性:缺血性 • 责任血管:右侧颈内动脉 • 病因:动脉-动脉栓塞 • 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 • 危险分层: Essen卒中风险评估为7分 •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有一定了解
治疗转归
• 术后第二天头颅 CT:右放射冠区腔隙 性脑梗塞。
总结
• 1、有慢性血管闭塞的患者众多。 • 2、侧枝循环的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预防
再次卒中的有效途径。 • 3、闭塞血管的再通风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
高。 • 4、慢性血管闭塞的血管再通治疗技术上可
行,风险可控,获益较快;但尚需大样本 研究及更长时间的随访来确认。
谢谢!
(+)。 • 3月后回院复查,患者左下肢肌力为5-
级。 • 彩色B超检查未见支架内狭窄。
病例2
• 患者侯某某,男,73岁。 • 因反复头晕 5月,加重 6天入院。 • 查体:神清,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
力肌张力正常。 • 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
氨酸血症 • 头颅 MRI:双侧基底节区、左小脑半球少许
• 患者术后第4天出院。 • 1月、3月后回院复查,颈动脉彩色B超
检查未见支架内狭窄;患者3月来无肢 体乏力现象出现。
病例4
• 患者陈某某,男,64岁。 • 因反复右侧肢体乏力4月,加重6天入院。 • 查体:神清,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
右巴氏征(+)。 • 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
酸 • 危险分层: Essen卒中风险评估6分 •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认识不足
治疗转归
• 术后第二天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放 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 患者术后第3天出院。体查:神清,右 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
• 1月后回院复查:颈部彩色B超提示支 架内血流通畅;患者右上肢肌力4级、 右下肢肌力5级。
症 • 头颈部CTA: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
脑梗塞(新旧不一);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中度 狭窄、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混合斑块并闭塞、右 椎动脉开口软斑块并重度狭窄。
病例4
• 诊断:脑梗塞 • 定位:左侧大脑半球 • 定性:缺血性 • 责任血管:左侧颈内动脉 • 病因:低灌注 • 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
缺血灶
病例2
诊断:后循环缺血 定位:小脑 定性:缺血性 责任血管:椎动脉 病因:低灌注 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 酸 危险分层: Essen卒中风险评估为6分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认识不足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治疗转归
• 第二天复查头颅 CT:双基底节区、左小脑 半球腔隙性脑梗塞。
• 患者术后第 3天出院。 • 出院时头晕消失,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 3月后回院复查无头晕等不适、彩超检查未
见支架内狭窄。
病例3
• 患者候某,男,69岁。 • 因发作性左侧肢体乏力 2月入院。 • 查体:神清,左侧鼻唇沟稍变浅,左上肢
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5级。 • 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 • 头颅 CT:右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塞 • 颈动脉彩超: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图像
慢性闭塞血管的再通治疗 病例报告
李水彬
背景
• 1、10% TIA发作患者、 10%~25%脑卒中患者的 病因为慢性脑动脉闭塞[1]。
• 2、该类患者因颅内低灌注,增加了再次卒中的风 险。即使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再次卒中的风险 仍然可以达到6%~22.7%[2]。
• 3、颅内低灌注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肢体活动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