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能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学生在获取相关的信息后,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在已有知识储备中有针对性地筛选出合适的知识,并运用到解答问题中去。
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另一方面,并非是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知识储备,而是根据试题所设臵的新情境、提出的新问题要求学生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筛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之运用在特殊的要求中。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2015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国内消费市场运行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4.6%。
一方面,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内生产总值140 667亿元,同比增长7.0%。
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同时,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087元,同比增长8.1%,这都为消费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面对经济总量“换挡减速”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三驾马车”其中之一的消费引擎稳步上扬,成为推动经济走势向好的一抹亮色。
材料二为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14年3月15日,由全国人大修订的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新消法”)正式实施,这是《消法》实施20年来的首次全面修改。
在此法的修正过程中,全国人大相关部门一方面收集和梳理了网民们的建议和群众的来信,另一方面又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并将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草案全文公布,听取意见。
这堪称一次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生动实践。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消费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2)结合材料二,分析全国人大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过程中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答案(1)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可支配收入和收入预期的增长有利于消费的增长。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②就业形势较好、价格稳定,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
③经济发展是消费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决定消费),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促进了消费的增加。
④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消费引擎稳步上扬,成为推动经济走势向好的一抹亮色。
(2)①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
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公民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享有言论自由),全国人大征集网民和社会公众对法律修改的意见。
③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收集网民意见,公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听取意见。
2.材料一早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此后,李克强总理亦在多个场合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次提到,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材料二“互联网+”行动将重点促进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促进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升级,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一种能力、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行业的提升。
“互联网+”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2)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体现的方法论原理。
答案(1)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②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为大众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③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要求,勇于创业。
④坚持创新,促进科技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结构,转方式,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2)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实现了产业的升级。
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现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促进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升级。
③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互联网+”行动将重点促进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
④树立创新意识。
“互联网+”进一步推动创新2.0,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3.加快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几年我国税收改革的部分内容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
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是如何运用税收政策来实现宏观调控主要目标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分析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原因。
答案(1)通过税收优惠和结构性调整,对经济活动参加者进行引导,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小微企业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优惠,降低了自主创业的门槛,有利于促进就业;调整消费税有利于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对稳定物价具有积极意义;适时调整出口退税税率,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②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国家重视扶贫工作,有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③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加大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发挥了财政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互联网+”大幕拉开。
材料一“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臵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互联网+”改变了过去的规模生产方式,企业在设计、规划、制造等阶段纳入个性化的、用户特定的标准,根据用户需要进行生产。
比如:
“网络众包+工业”:企业通过“众包”平台,发布研发创意需求,广泛收集客户和外部人员的想法与智慧。
人们可以把自己的创意通过互联网提供给企业,从而为万众创新搭建了平台。
“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企业打造智能产品软件服务平台,为不同厂商提供软件服务和技术支持,实现各产品的互联互通,产生协同价值。
……
材料二面对“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国家及企业纷纷采取措施:德国正计划制订相关法律,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工业4.0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在美国,互联网及ICT巨头与传统制造业领导厂商携手,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并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前瞻性布局;在中国,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互联网+”行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互联网+”是如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在实施“互联网+”行动中应如何发挥制度优势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答案(1)①“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弊端,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②方便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信息,避免资源浪费。
③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④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发挥中国共产党对“互联网+”行动的领导,制定方针政策,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②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全国人大的立法、监督职能,为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中央和地方在“互联网+”行动中的积极性,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5.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
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
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
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
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认为: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
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
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
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
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说明怎样让公民“视法律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答案(1)①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人民充分认识和体验法治的价值。
②能动地实施现代法治教育,引导人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和自信。
③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提高人们的现代科学文化修养,让人们摆脱错误观念束缚,信仰法治。
④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活动,推动形成知法、懂法、自觉守法的社会风尚。
⑤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剔除传统法律文化中糟粕成分的消极影响,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人们树立现代法治信仰。
(2)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发挥意识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到法律对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树立法律信仰。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信仰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成。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法治信仰使人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引导人们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法律视为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