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乡村和城镇
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pptx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pptx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b4ae0d2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e.png)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问题 (1)环境问题: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 _环__境__质__量___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 染等环境问题。 (2)交通拥堵、住房紧张问题:城市_人__口__规__模___和人口密度不断增 加,加上缺乏合理的__城__市__规__划__和__管__理__,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 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归纳拓展 1.内涵
2.标志
注意: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 例。
3.动力机制
方法技巧: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为某城市20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从图中可直观看出的城市发展现象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该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城镇化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 课程标准
化的利弊。
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
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核心素 合格考 2.运用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
养目标
问题。(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
2.阶段和特点 (1)A为_初__期___阶段,其特点是城镇化水平较
__低__、发展较_慢___。 (2)B为_中__期___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
城镇化 推进很 __快__。随着人口 和产业 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镇集 中,城区出现了_劳__动__力___过剩、交通拥挤、住房 _紧__张___、环境恶化等问题。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df235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6.png)
2.由图可知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镇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
C.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解析 由图可知,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下降,但城镇化水平和城 镇人口数量可能上升,A、C项错误; 全世界城镇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重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重越来越小,所以未来 城镇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B项正确; 目前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镇人口数量多于发达地区,D 项错误。
第二节 城镇化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课程标准
KE CHENG BIAO ZHUN
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 的应用。
学习目标
XUE XI MU BIAO
1.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D.截至2018年,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解析 对比两类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曲线可知,1950~1965年,两类地区 城镇化水平相差最大,A项错误;
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010年,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曲线的斜率小于欠发达地区,故 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比欠发达地区慢,B项错误; 在2025年,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尚不到60%,而发达地区已接近90%,C项错误; 2018年,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约50%,而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超过80%,D项正确。
答案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1800~2025年,世界城镇化水平有什么变 化?城镇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城镇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ac7eb5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9.png)
结合材料探究: (1) 材料中反映出的城镇化的标志有哪些?(综合思维) __提__示___城__镇__人__口__增__加__、__城__镇__人__口__占__总__人__口__的__比__重__增__加__。__ (2)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处于哪个阶段?(地理实践力) __提__示___中__期__阶__段__。__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增长速度快。
(√)
2. 城镇化水平超过70%以后,进入成熟阶段,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
(×)
提示 城镇化水平超过70%以后,进入成熟阶段,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是第三产业。
3. 发达国家现阶段城镇化的特点表现为水平高、速度快,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 时间差异 (1)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 (2)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3) 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阶段
A:__初__期__阶段 B:__中__期__阶段 C:__后__期__阶段
水平 较低 较高 比较高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 √ ) 2. 城镇化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 × ) 提示 城镇化过程中,若不注意城市规模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则可能导致环境污 染、生态破坏;而若是城镇化过程中,做好城市环境的合理保护工作,则城镇化发展 将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3. 合理的城市空间规划和功能分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唯一出路。 ( × ) 提示 合理的城市空间规划和功能分区,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但不是解决 城市交通拥堵的唯一出路。 4.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突出强调城市发展与自然、历史、人文环境相协调。 ( √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镇化 (56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镇化 (56张)](https://img.taocdn.com/s3/m/37b0859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7.png)
人口数/万人 >1000 500~1000 100~500 50~100 <50
泰州 扬州
长 江
南京 镇江
常州 无锡
黄
南通
海
常熟泰州
黄
扬州 镇江
长 扬中
如皋
泰兴靖江江 南通 张家港
海门
南京 句容 丹阳 常州 江阴
金坛 无锡
常熟 太仓
溧阳
苏州 昆山
海 启东
宜兴
吴江
上海
湖州
嘉兴
嘉兴
桐乡
平湖
东
进经济发展。
0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 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 城镇中大型的住宅小区可以集中提供水、 电、气等资源,客 纳众多人口,满足人们日常休闲、购物等生活需求。
03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 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 城乡居住环境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
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 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如巴西等拉丁 美洲国家。
【补充】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可能出现的问题
➢ 超前城镇化
➢ 滞后城镇化
➢ 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大
拉丁美洲的许多国
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 我国东部的自然禀赋(气候、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
成因 的推力
涨,交通拥堵;郊区基 础设施的完善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 城镇化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 城镇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e206f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b.png)
镇管理中的应用
对的措施,体现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的情感。
尽管才过30年,长 江三角洲地区的城 市分布已经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城市不断涌现, 城市数量急剧增多, 原有的城市规模持 续扩大,为什么会 发生这样的变化?
城镇化
城
也称城市化,
镇 人
一般指乡村
口
城 镇 人 口 区
城 镇 建 设 用
人口向城镇 地区集聚和
区域认知 化的概念,城镇化的主要
2.结合实例和资料,了解
特征,了解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Leabharlann 进程和不同,出现的主要问题。
地区的城镇差异。
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
3.结合实例,知道城镇化 地理实践力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本地
中的问题,会分析其产生
区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的原因。
通过学习了解本地区城镇
4.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 人地协调观 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应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0 1800 1850 1900 1950 2000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
中国城镇化
国 城
主要特点:
镇
起步晚、发
化
展快、规模
率
大、不同地
的
变
区间发展水
化
平差异大。
我
国
天山北坡城市群
东
呼包鄂愉城市群
哈长城市群
部
宁夏沿黄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
和
山西中部城市群
中 西
兰西城市群
关中平原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部
成渝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 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7cb09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6.png)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环境问题
速度加快
2000
城镇化进程小结
初期阶段 中期加速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城镇化起步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措施)
• 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 政策引导: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回城
探究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不同点
城镇人口增加 迁往城市周边郊区
①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功 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 供优质服务。
② 缩小城乡收入、受教育 程度差距,趋同价值观。
二、城市化进程
全球性城市化发生在工业革命后
01世界城镇化进程——空间变化
(读课本 P34及 图2.18并完成填空) 以巴西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国家 虚假城镇化(过度/超前城镇化 ) 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东南亚国家
活动: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 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但东西部城镇化差距较大。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图2.22 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1978—2015年)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阅读课本P37,思考: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特点: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20世纪90年 代我国经济增长快,城镇化随之加快; 199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进入城镇化加 速阶段。 原因: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吸 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也带动城镇 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人口进入城 镇。
02 城镇化进程阶段及差异
总趋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城市 人口
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03a6599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3.png)
城镇化 表现 逆城镇化
表现及
原因
原因
城镇发展不合理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
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乡村劳动力过剩
城镇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判断方法
1.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
城镇人口比例小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大于
70%为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例总体大于70%,且出现下降现象,可以
3.发展中国家
晚
(1)起步 ______,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很低
化水平 ________。
超过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 ________发达国
家。
4.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S
“ ______”形曲线。
[小提醒]
判断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2.根据城镇化水平和速度判断
城镇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
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低,发展速度快。
3.根据产业构成判断
所处阶段
产业构成
初期阶段
以第一产业为主
中期阶段
以第二产业为主
后期阶段
以第三产业为主
【学以致用】
城镇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世界各国城镇化水
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
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S” 形 曲 线 。 城 镇 化
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加
速阶段)、后期阶段。
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84a50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8.png)
5.观看一部关于乡村和城镇发展的纪录片,如《乡村中国》等,并结合本章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体现纪录片中的乡村和城镇发展现象,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地图阅读与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工具研究乡村和城镇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乡村或城镇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每位学生绘制一幅乡村或城镇发展规划图,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运用地图符号和地理信息技术,展示规划思路。
-通过地图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
-对于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组织、功能差异等难点内容,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与乡村和城镇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和城镇图片、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特征。
-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的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结合GIS等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乡村和城镇空间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992a00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d.png)
第(3)题,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所以控制人口 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
课堂练习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 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1)~(2)题。
新课讲授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与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镇是区域的中心, 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能带动区 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具体表现为:
新课讲授 3、城镇化意义
一、城镇化的意义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2.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活动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思路点拨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 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
2.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三产 业比重大。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巡警车至事故地
点是否通畅,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
在交通堵塞,又该怎么办?
使用遥感技术可以判定警车行驶路线是否畅通。 如果遇到严重交通拥堵,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变更路线,或者安排距离事故地点较近,且不经 过严重交通拥堵线路的警车前往。
活动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1)南宁市的“握手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1c9b9e1192e45361166f5b7.png)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第二节城镇化 (9)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6)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1)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的功能区(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3)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4)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香港⎩⎨⎧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远离商业区和住宅区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 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交通便捷程度②距离城镇中心远近(2)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fcd27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4.png)
城镇化的消极影响——环境问题
郭建华老人曾提到,为了打造江心 洲“生态科技岛”,许多村镇工厂 都搬迁了,这是为什么?
工业生产产生“三废”,造成环境污染
城镇化的消极影响——环境问题
城市中常见的污染类型有哪些?除了工业生产产生“三废”,还有哪些人类活 动会造成环境问题呢?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治理?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
人口和居住密集,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生态、社会)
污染物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社会)
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城镇化的积极影响
城 市 让 生 活 更 美 好 !?
The
city
makes
life
b e t t e r ?!
城镇化的消极影响——环境问题
从生态的角度,城镇化的发展带来哪 些积极影响呢?
方便集中处理废弃物,提高环境质量。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污水处理厂还有 什么作用呢?
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处理污水、废水的 同时,将其变为可重新利用的水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化的积极影响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经济)
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江心洲文化站角度,思考城镇化给郭建华一家及岛上的其他 居民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呢?
交通便利;居住条件和环境改善;收入水平提高;教学条 件改善;基础设施改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趋同。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城镇化的积极影响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从经济的角度,思考城镇化 发展的积极影响?
《城镇化》
01
PART ONE
2.2城镇化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2.2城镇化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a5f1e94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d.png)
2.甲、乙表示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最可能处在( )
A.B时段 B.D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2、世界城镇化空间差异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 化进程的异同。 相同点: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
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镇化描述/特 征:水平、速 度、起步、阶 段
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 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 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 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 “农村病”现象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拉丁美洲,例如:墨 西哥、巴西、阿根廷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相同点 现象的本质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模经营难以展开,也使得城市丧失了
经济集聚的功能,抑制了城市消费的
增长,也阻碍了整个国家经济结构调
整,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
阻碍 文明的普及都具有严重的
作用。
表现
与工业化关 系
虚假城镇化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化 发展速度
滞后城镇化 城市化水平低
相反
不同点
影响
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内贫富 分化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负荷达极限,出现就业、 住房、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城市=建成区(中心区)+郊区
乡村环境优美,交通和通信基础设 施完善,地价便宜,私人汽车普及。
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 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 否。逆城市化是城镇化发展 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 一阶段许多城镇人口到乡村 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 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 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乡村和城镇-城镇化课件(共5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乡村和城镇-城镇化课件(共52页)](https://img.taocdn.com/s3/m/edb4ad2aa58da0116d17498e.png)
入 、 受 教 育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城镇人口激增。
念、生
水平等差别
活方式
不断缩小
趋同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工业革命以前, 世界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例,不 到2%。
工业革命后,城 镇化加速,19世 纪的100年,城镇 人口增加了340%。
20世纪以来,尤其 二战后,世界城镇 化速度、规模、范 围达到空前程度。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提 高 水 、 土 地 等 资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源的利用效率
一、城镇化
3、意义: ⑶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城
镇
化
污染物 集中排放
污染物 集中处理
平修 整建绿 土设化 地施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后期成 熟阶段
70%
中期加 速阶段
<30%
案例
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 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 推动下,19世纪英国大批工业城 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 成长起来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 速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 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 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 26%提高到45%。进入20世纪,英 国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 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周围的 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 为大伦敦的一部分(图2.20)。
第二节
城镇化
对比左边两图(图2.11), 你会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 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新的城市不断涌 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原 有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707890a417866fb94a8e47.png)
因 高,大量农村人口转 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
化为城市人口
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问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题
城市发展不合理
存在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
▪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 进步的表现;
▪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再城市 城市城市化化发展到一郊区定城阶市段化 出现郊逆区城城市化市化,化
产业
影响
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 第二产
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 业
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 第三产
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 业
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 (1)促使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推力有( )
▪ A.农村劳动力过剩
▪ B.广州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 C.广州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 D.交通便捷
▪ (2)2001~2007年以来引起广州城市化水 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家户籍政策的调整 会经济的发展
B.社
▪ 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D.城
▪ [解析] 第(1)题,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会有 大量劳动力向城市集中,是促使人口向城 市集聚的推力,A正确。广州有更多的就业 机会和广州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属于人口向 城市集聚的拉力,B、C错误;交通便捷属 于中间阻力减小,D错误。第(2)题,社会 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B正确。 这个时期,国家户籍政策没有多大变化, 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城市化没有多大影 响,A、C错误;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 市化的结果,不是原因,D错误。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50badf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9.png)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观念。
2.综合思维: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过程、特点及其对乡村和城镇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解读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镇化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城镇化的概念、动力、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变化、城市空间扩张等复杂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城镇化发展的图片、视频、数据图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案例资料•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城镇化现状调查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法:通过国内外典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过程及影响。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城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展示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变化,增强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组对比图片,一边是乡村的宁静与田园风光,另一边是城市的繁华与高楼林立,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及背后的原因。
•问题引入:提问“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会出现城镇化现象?”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 新课教学•城镇化概念解析:明确城镇化的定义,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动力分析:探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政策引导等。
•城镇化过程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变化、城市空间扩张等现象,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2 城镇化课件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2 城镇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11022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a.png)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案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 镇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 26%提高到45%。
的国家。
新技术革命以来,由于发达国家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大
量乡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大部分国家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城镇化进
程。
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 国家。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 城镇化发展速度快, 城镇化发展趋向 始,由于环境方面的原因,人口从大城市向 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
舟山
2015年
人口数/万人 >1 000 500-1 000 100-500 50-100 <50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的标志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 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主要标志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
伦敦的城市拓展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案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一 些原先位子伦敦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 伦敦的一部分。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 的城市,也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 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 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 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
3. 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状况如何?世界城市化进程在区域间有何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2章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2章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92ff8a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0.png)
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但乡
村人口基数大
完善
3.城镇化进程“S”形曲线
阶段
图 城镇化特点 示 水平 发展特点
初期阶段A 较低 发展较慢 推进很快,城区出现了
中期阶段B 较高 很多城镇化问题
城镇人口比例增长趋 后期阶段C 较高 缓甚至停滞
【思考感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人口从大城市向 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这是城市衰败的表现吗? 提示:该现象不是城市衰败的表现,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 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居民点、小城镇基础 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 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居民点或小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归纳提升] 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早
晚
时间
目前 速度
原因 工业化早 快慢 慢
原因 城பைடு நூலகம்化已发展到后期阶段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 济迅速发展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 水平
原因
利用效率 率
改善城乡 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
居住环境 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 社会和谐
为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 渐趋同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8 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 18 世纪中叶开始: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1.概况 19 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 70%,城镇人口增加了 340% 20 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https://img.taocdn.com/s3/m/c263c54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c.png)
方法突破
一、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二、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三、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应用体验
明初,驻军在贵州、云南一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屯军据点——屯堡村落,建筑材 料以石材为主,其中贵州安顺一带较密集,现已成为安顺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下图 示意安顺屯堡村落景观。据此回答1~2题。
(√)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体现理念
__ 我国人多地少
害___的生活智慧
的丘陵地区
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 以福建永定土
态、__精__神__追__求__等
楼最为典型
意义 “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 水、低田便于灌溉 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 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1. 屯堡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主要是因为( D )
①坚固防火 ②冬暖夏凉 ③美观大方
④原料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屯堡作为军事据点,防御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石头坚固防火,可以抵御敌人的
撞击与火烧,①正确;石头建筑比热容小,夏季容易升温,冬季容易降温,并不能起
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并且门窗开口较小,夏季不易通风,反而会更热,②错误;美观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 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某地城乡景观的图文材料,说出城乡景观特点,说 明反映出的地域文化(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能够对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合理化建 议(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乡村和城镇 城镇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PPT
![乡村和城镇 城镇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PPT](https://img.taocdn.com/s3/m/25dd258501f69e31423294ca.png)
出城行镇时 化通水过平手高机(软城件镇,人输口入占要区查域询总的人公口交的线比路例就高可)以看到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到站时间等信息,方便人们灵活选择出行时间 人原口因向 及城危镇害迅:城速镇聚居集民,燃城烧镇煤化炭推等进排很出快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
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5
名师指导:城镇化与区域结构变化
城镇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 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6
1城镇化的意义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 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 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 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 设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 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
继续扩张 持续增加
逆城镇化 从大城市流向周边小城镇和农村
趋于停滞 持续减少
16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①大气污染 原因及危害:城镇居民燃烧煤炭等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 、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使城镇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 人们的健康。导致光化学烟雾及酸雨,破坏土壤、水质,危害生物,腐蚀建 筑物。 整治措施: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2章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2章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d678a8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10.png)
解析:第(1)题,该图描述了某城镇1990—2010年城镇人口增 加和规模扩大的过程,这是城镇化的表现。第(2)题,在城镇化 的表现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学以致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9年, 中国经济保持稳健的态势,乡村振兴规划落地见效,新兴城镇 化水平跨过60%的门槛。据此完成第1~2题。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从阶段Ⅰ到阶段Ⅱ,该地区的城镇用 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可知城镇规模在扩大。故选C项。第 (2)题,由图可知,在降水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城镇中心与郊区 比较,雨水渗入地下的量少,地表径流量大幅度增加,容易形成 城镇内涝;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温室效应在图乙中没有体 现。故选C项。
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 提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 指标。
3.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 体现其工业化 程度 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城镇是区域的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 环境改善。 (2)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 推动 城镇化进程。
与服务 息
规划和管 主要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程选址等,也可以进行
理
城市管理和辅助决策
应用领域 主要功能
基础设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完成工程设计、应急抢修、
施管理 日常维护等工作,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土地利用涉及土地利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
土地利用 土地权属关系变更等内容。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
1.下列关于城镇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城镇人口增加 B.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 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2.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D )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镇,扩大城镇管辖面积 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镇群 C.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工业产值 D.促进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析:(1)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 镇人口,不仅改变了生产活动方式,还促进了生 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 (2)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但 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城镇化 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区域经
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社在会城镇化的
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
______问题。
下降
• 1.城镇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 变化最大的地方。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
人物口密超度 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_____,甚 至出现大气污染、水交通污染、住垃房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城市总人口增加
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 市区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
城市人口为追求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
是工业革命促使人 市区人口激增, 更好的生活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
成因 口和产业向城市集 地价上涨,交通 中小城镇和乡村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中,城市数量和规模 拥挤
基础设施逐步完
和第三产业
• [练习小测]
• 判断正误
• (1)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表现在生产活动 方式的转变。( )
• (2)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普遍较低,差异都比较大。
•( )
• (3)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 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的增加。( )
• (4)城镇化水平高就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 )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
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 目标设定
• 1.说出城镇化的概念和意义。(区域认知)
•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综 合思维)
•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 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环境问题,提出 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人地 协调观,综合思维)
• 1.在城市日常生活中,运导航用_____________对 各类空间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和处理,结合全 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______功能数据,管为理 城市 居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 便利。
•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 托其强大的__________、图层分析、制图等功 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改善产业结构
城镇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 产业结构
推动工业发展 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推进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 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项目
意义
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 改变文化、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 农村劳动力过剩
•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 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人口由乡村转向 表现 城市,农村地域
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
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 以及中小城镇和乡
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 村,大城市人口出
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 社会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 (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
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见
下表。
产业
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镇大 第一产业
量转移
产业
影响
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 第二产业 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镇劳动力
• (2)因为在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 平,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已经很小,可转化
•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 1.时间差异
• 2.空间差异
表现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工业化早
发展中国家 晚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慢 城镇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 经济迅速发展
• [答案] (1)A (2)B
• 探究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 城镇化是所有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 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逆城市化则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 势。西方有一句俚语说:“穷人住城里,富人 住城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 的现实。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西方大都市,基 本都摆脱了过去城镇化带来的诸多弊端,逆城 市化在其中功不可没。下图为城镇化进程示意 图。
逐渐扩大
善,环境优美
图解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联系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
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 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 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据此回答(1)~(2)题。
• 下图为广州市不同年份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
• (1)促使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推力有( )
• A.农村劳C.广州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 D.交通便捷
• (2)2001~2007年以来引起广州城市化水平变化 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家户籍政策的调整 的发展
•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 发达国家城镇早 化起步____高_,城镇化水平_____。 • 发___展_超中。过 国但家二城战镇后晚化,起城步镇较人_口__增_低_长,速城度镇化___水__平_了较
发达国家。
阶段 图示 水平高低 初期阶段 A 较低
城镇化特点
发展特点 缓慢
发展
中期阶段 B
较高 高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城镇
化水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
平 原因 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 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
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存在 问题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 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1)下列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甲城市所在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 B.乙城市所在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
• C.甲城市所在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 所在国家
• 4.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综 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强基础 自主诊断 析疑难 合作探究 提能力 通关集训 刷习题 巩固提升
• 一、城镇化的意义 • 1.概念 • 城镇化城也市称化 ________,一般是指乡村集聚人口向城镇地 城区镇 ______和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地区的过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 第三产业 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
的发展空间
•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 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 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镇本身基础设施的 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 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 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镇化。
• 2.在有些城市,尤其是人口超过百万,甚至千万 的大城市,城市人口规模和_________不断增加,
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 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______
•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 地 理 信 息城市技规划术 在 ______交_通___ 、 市 政 建 设 、 ______管理、公共服务等城市管理方面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
B.社会经济
• 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规模的扩大
D.城市用地
• [解析] 第(1)题,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会有大量劳 动力向城市集中,是促使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推力, A正确。广州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州基础设施比 较完善属于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拉力,B、C错误; 交通便捷属于中间阻力减小,D错误。第(2)题,社 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B正确。这个 时期,国家户籍政策没有多大变化,乡村基础设 施的完善对城市化没有多大影响,A、C错误;城 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的结果,不是原因,D 错误。
• 城镇区化域经与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 城镇资化源利的用水平,体现其___________和社会经济 发展城水乡居平住。
和谐
• 4.意义
• (1)促进__________增长。
• (2)提高__________效率。
• (3)改善__________环境。
• 答案:(1)× (2)× (3)× (4)× (5)×
• 探究一 城镇化的意义